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晏子春秋·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
中听第七原文|翻译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晏子对曰:易。

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 使人民富庶、民众安心,困难吗? 晏子回答说:容易。

节制贪欲则百姓富庶,治狱得当则民众安心。

做到这两件事就够了。

【繁体原文】
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晏子對曰〔二〕:「易。

節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三〕,行此兩者而已矣。


【繁体注释】
〔一〕則虞案:治要引此在問下篇。

〔二〕則虞案:治要無「晏子」二字
〔三〕孫星衍云:「中聽,聽獄得中也。


1。

晏婴文言文及其翻译

晏婴文言文及其翻译

原文: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诸侯,其礼如何?”晏子对曰:“诸侯出,必先其国家,然后观诸侯。

诸侯者,天子之臣也。

天子有命,诸侯有请。

诸侯出,必以国家为重,而后观诸侯。

诸侯之礼,天子所命也,非诸侯所自为也。

”景公曰:“寡人欲观诸侯之礼,其道何由?”晏子对曰:“诸侯之礼,天子所制。

天子有命,诸侯必受。

诸侯受命,必以礼敬之。

诸侯之礼,天子所以尊诸侯也,非诸侯所以自尊也。

”景公曰:“寡人闻之,诸侯之礼,诸侯自为也。

吾欲观诸侯之礼,将何观?”晏子对曰:“诸侯之礼,天子所制,诸侯所行。

天子有命,诸侯必行。

诸侯之行,天子所望也。

诸侯之行,非诸侯所自为也。

”景公曰:“寡人欲观诸侯之礼,其礼何如?”晏子对曰:“诸侯之礼,天子所制。

天子命诸侯以礼,诸侯行天子之礼。

诸侯之行,天子所望也。

诸侯之行,非诸侯所自为也。

”景公曰:“寡人欲观诸侯之礼,其礼何由?”晏子对曰:“诸侯之礼,天子所制。

天子有命,诸侯必行。

诸侯之行,天子所望也。

诸侯之行,非诸侯所自为也。

”翻译:齐景公向晏子问道:“我想去访问各个诸侯国,那些诸侯国的礼仪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诸侯出国,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国家,然后才是去访问其他诸侯国。

诸侯国是天子的大臣,天子有命令,诸侯有请求。

诸侯出国,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然后才能去观察其他诸侯国。

诸侯国的礼仪,是天子制定的,不是诸侯自己制定的。

”景公说:“我想观察诸侯国的礼仪,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晏子回答说:“诸侯国的礼仪,是天子制定的。

天子有命令,诸侯必须接受。

诸侯接受命令后,必须以礼节敬奉。

诸侯国的礼仪,是天子用来尊重诸侯的,不是诸侯自己用来尊重自己的。

”景公说:“我听说诸侯国的礼仪,是诸侯自己制定的。

我想观察诸侯国的礼仪,应该看什么呢?”晏子回答说:“诸侯国的礼仪,是天子制定的,诸侯国来实行。

天子有命令,诸侯必须执行。

诸侯的执行,是天子所期望的。

诸侯的执行,不是诸侯自己制定的。

”景公说:“我想观察诸侯国的礼仪,那些礼仪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诸侯国的礼仪,是天子制定的。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晏子春秋原文: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

公不说,趣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译文: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

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惊讶又自责地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

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

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

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

”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节省衣食,朴素勤俭,给百官和百姓作个榜样。

我努力的廉洁节俭,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

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

”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

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

或曰:晏子之后为之。

晏子春秋原文及译文

晏子春秋原文及译文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传说汇编而成。

以下是《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原文及译文:
景公问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德之不立,而不患位之不尊;患义之不明,而不患禄之不厚;患事之不成,而不患政之不立。

故君无德,则无威,无威则民不从,民不从则国不富,国不富而君无德,君无德而盗起,则国破家亡矣。

故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是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处理国家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道德不能树立,而不担忧地位不够尊贵;担忧大义不能彰明,而不担忧俸禄不够丰厚;担忧事业不能成功,而不担忧政治主张不能实行。

因此君主如果没有道德,就没有威力,没有威力百姓就不会服从,百姓不服从国家就不会富强,国家不富强君主就没有德行,君主没有德行就会发生盗贼,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所以说:‘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财富,只是枝末。

’因此要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整齐百姓。

这样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改过自新。

”。

《晏子论“社鼠”》原文及翻译

《晏子论“社鼠”》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

”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

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译文: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

”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

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
涂泥。

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埃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埃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一胡一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这就是国家的社鼠埃。

晏子齐景公文言文翻译

晏子齐景公文言文翻译

【原文】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海者,必从北门出。

今出南门,何也?”晏子对曰:“君欲观于海,宜从北门出,以见海水之广;今出南门,所以见海之近也。

君若欲见海之远,宜从北门出。


景公曰:“善哉!吾乃不知也。

”于是齐景公命左右,从北门出,观于海。

【翻译】
齐景公向晏子询问道:“我想观赏大海的景色,应当从北门出发。

如今却从南门出发,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君上若欲观赏大海的壮阔,理应从北门出发,以便目睹大海的辽阔无边;如今从南门出发,只是为了看到大海的近处。

君上若想看到大海的遥远,就应该从北门出发。


齐景公说:“说得很好!我竟然不知道这一点。

”于是齐景公下令左右随从,从北门出发,去观赏大海的景色。

在这段对话中,晏子巧妙地以大海为喻,教导齐景公要具备远见卓识。

他通过分析从不同门出发观赏大海的不同视角,寓意着君王治理国家也应如此,既要关注眼前的事物,更要放眼长远,深思熟虑。

晏子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关注眼前的利益,又要展望未来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齐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告,从北门出发观赏大海,这不仅是他认识到晏子话语的智慧,更是他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胸怀和气度。

他勇于改正错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体现了君王的风范。

这段晏子齐景公文言文的翻译,旨在传达古人的智慧,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借鉴古代先贤的教诲,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理永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晏子之文言文翻译

晏子之文言文翻译

晏子者,齐景公之相也。

其为人也,温良恭俭,有礼义之心。

景公待以师傅之礼,敬而不慢。

晏子虽贵,犹谦恭自牧,不骄不吝。

每有政事,必与诸大夫谋之,未尝独断专行。

其居相位也,夙兴夜寐,勤劳不懈。

齐国之政,晏子独任之,百姓安之。

一日,景公问晏子曰:“吾闻子善辞令,敢问何以为辞令?”晏子对曰:“辞令者,所以调天下之口,正天下之俗也。

夫辞令者,非一人之事,而天下之利也。

故辞令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己不正,虽辞令之美,不足以移风俗。

是以君子慎辞令也。

”景公曰:“然则子之辞令,何以教寡人?”晏子对曰:“臣之辞令,不过三言而已。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礼’。

仁者,所以爱民也;义者,所以正俗也;礼者,所以正身也。

三者备,而天下大治。

”景公曰:“善哉!然则吾国其有治乎?”晏子对曰:“臣不敢自任。

臣闻之,国之治乱,非一人之责,而天下之共任也。

君臣一心,上下同德,则天下治矣。

若君不能正己,而欲正人,虽欲治,不可得也。

”景公曰:“吾闻子善射,敢问子之射何以为善?”晏子对曰:“臣之射,不过三矢而已。

一矢中鹄,二矢中鹄,三矢皆中鹄。

夫射者,所以观德也。

一矢不中,非力之不至,心之不专也。

是以射者必先正心,而后正箭。

心不正,虽矢至,不能中鹄。

”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子之射也。

”晏子对曰:“臣之射,非射箭也,射君心也。

君心正,则天下治;君心不正,虽矢至,不能中鹄。

”景公曰:“子之教寡人,可谓深切矣。

寡人愿闻子之教,以自省。

”晏子对曰:“臣之教,不过三言而已。

一曰‘修身’,二曰‘齐家’,三曰‘治国’。

修身者,所以正己也;齐家者,所以正亲也;治国者,所以正天下也。

三者正,而天下大治。

”景公曰:“寡人受教矣。

自今而后,寡人将修身齐家,以正天下。

”《晏子之》文言文翻译:晏子,是齐景公的丞相。

他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具有礼仪之心。

景公对他以师傅之礼相待,尊敬而不傲慢。

晏子虽然地位显赫,但仍然谦逊自持,不骄不奢。

每当有政事,他必定与各位大夫商议,从未独断专行。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译文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吾欲用张仪于楚,若之何?”晏子曰:“臣闻之,善战者不怒,善走者不惊,善胜敌者不与之争,善用兵者,其人也。

夫张仪之所以胜吴,败楚者,以其善用兵也。

臣请见而说之,则必从君矣。


翻译:齐国君主景公问晏子:“我想用张仪来辅佐我对付楚国,你觉得怎么样?”晏子回答说:“臣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发怒,善于撤退的人不惊惶,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之争,善于运用兵器的人,就是那样的人。

因为张仪能够战胜吴国,击败楚国,就是因为他善于运用兵器。

臣请您让我去见他,我一定能说服他跟随您。

”。

翻译文言文晏子春秋

翻译文言文晏子春秋

原文: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使国家富而百姓安,其道如何?”晏子对曰:“国富民安,必先正己。

己不正,虽欲正人,其可得乎?”翻译:齐景公向晏子请教说:“我想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应该怎样做呢?”晏子回答说:“要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自己都不端正,虽然想要端正他人,但这可能做到吗?”在这段对话中,晏子强调了“正己”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安定,离不开国家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端正。

只有领导者自身端正,才能以身作则,引导百姓走向富强之路。

晏子接着说道:原文:公曰:“然则吾当如何自正?”晏子对曰:“君有四正,一曰敬天,二曰畏人,三曰修己,四曰慎言。

敬天则事无不成,畏人则众不敢欺,修己则身正,慎言则言无失。

”翻译:齐景公问:“那么我应该如何端正自己呢?”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四个端正之道,一是敬奉天命,二是敬畏他人,三是修养自己,四是谨慎言语。

敬奉天命,则所做之事无不成功;敬畏他人,则众不敢欺骗;修养自己,则身正不偏;谨慎言语,则言辞无过失。

”在这段对话中,晏子提出了国君应具备的四个端正之道。

首先是敬奉天命,即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道。

其次是要敬畏他人,关心百姓疾苦,不敢欺瞒。

第三是修养自己,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

最后是谨慎言语,避免言辞过激,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通过这段对话,晏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即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身行为,关心百姓,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中的这段文言文体现了晏子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身行为,关注百姓疾苦,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子春秋·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原文|翻译【原文】景公问晏子曰:请问为臣之道。

晏子对曰:见善必通,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不为苟得;体贵侧贱不逆其伦,君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

此臣之道也。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 请问为臣之道。

晏子回答说: 见到好的事物,一定要推而广之,不独享它的好处;推举贤人,而不自专贤人之名;根据自己的能力谋求职位,不做苟且求进之事;根据自身所为接受赐禄,不做苟且求取之事;无论身份贵贱,不颠倒伦常;处在贤人与不肖之人中,不淆乱次序;肥沃丰利的土地不占为私人领地,才德兼备而又质朴的人,不收为私人的臣仆;君主采用他的意见,百姓得到他的好处,却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这就是为臣之道。

【繁体原文】景公問晏子曰:「請問為臣之道〔二〕。

」晏子對曰〔三〕:「見善必通,不私其利,慶善而不有其名〔四〕;稱身居位,不為苟進;稱事授祿〔五〕,不為苟得;體貴側賤〔六〕不逆其倫,君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不為私邑〔七〕,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八〕;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九〕,而不伐其功。

此臣之道也〔一十〕。

」【繁体注释】〔一〕則虞案:楊本缺此章。

〔二〕則虞案:治要此章屬問上,無「為」「之」字。

〔三〕則虞案:治要無「晏子」二字。

〔四〕王念孫云:「案『慶』字于義無取,『慶』本作『薦』,『不有其名』,謂不以薦善自居也。

隸書『薦』字或作『{艹慶}』,形與『慶』相似而誤(說見君臣篇)。

治要正作『薦善』。

」◎則虞案:指海本已改作「薦」。

〔五〕蘇輿云:「治要『授』作『受』,拾補亦作『受』,旁注:『「授」字。

』祿由君授,與臣無涉,作『受』是。

」◎則虞案:指海本已改作「受」。

〔六〕則虞案:「側」同「廁」,列也。

「體貴側賤」,謂分序尊卑。

〔七〕蘇輿云:「肥,饒裕也(本易遯釋文)。

利宜奉公,故饒利之地,不以自私。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原文及译文赏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衣不务于隅眦之削,冠无觚羸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

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对曰:1.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2.进贤选能,不私乎内3.称身就位,计能定禄4.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5.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6.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7.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8.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忠臣的德行是什么样子?」晏子回答道:1.不遮掩君王的过失,进谏于君王之前,不宣扬君过于外2.推荐贤良选拔能人,不偏向于自己的内亲3.度量自己的德才而居官位,权衡自己的才能来接受俸禄4.发现贤良之人不居官在他之上,接受俸禄不超过贤者的数量5.安于自己现在的职位去作应作的事,尽力称职就是忠于职守6.不掩盖贤良和隐瞒他们的优点,不刻薄下属来献谀国君7.国君在位时不侍奉太子,国家危急时不交好诸侯8.君臣相得时就立身朝廷,君臣相背时就辞官,不参与国君作邪僻不正当之事【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

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如何?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

要求没有穷尽,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有不敏捷的时候,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

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人,谗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结党营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长处,不过问他的短处,任用人的擅长,不勉强他的拙劣,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

晏子位为齐国宰相,他效忠国家、礼敬贤士、态度谦虚、智慧充溢。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诗歌鉴赏】晏子论社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晏子论社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晏子论社鼠原文及翻译晏子论社鼠原文及翻译晏子论社鼠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

”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

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晏子论社鼠注释、景公: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57?490年在位。

晏子:即晏婴,齐国大夫。

2、社:土地庙。

3、束木:把木条编排结扎。

涂:作动词用,抹泥。

这里指墙壁的结构。

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4、托:寄托。

5、败:毁坏。

涂:涂抹上的泥,作名词用。

6、以:因为。

故:原因。

7、人主:国君。

下文的“君上”也指国君。

人主左右,指国君亲近的小人。

8、蔽:蒙蔽、隐瞒。

9、卖:卖弄。

重:权。

卖权重,即卖弄权势案据:把持,保护。

腹:厚。

有:通“友”,亲爱的意思。

“腹”和“有”都作动词用。

之:代词,指上文的“左右”。

这句的意思是指人主对他的左右恩礼亲厚。

晏子论社鼠翻译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

”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

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

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

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

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晏子春秋简介晏子春秋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晏子之御_文言文翻译

晏子之御_文言文翻译

晏子为齐景公御,景公问之曰:“吾欲观乎国中,可以乎?”对曰:“可。

”公曰:“吾欲观乎郊野,可以乎?”对曰:“可。

”公曰:“吾欲观乎四境之外,可以乎?”对曰:“可。

”公曰:“然则吾将行。

”晏子曰:“臣将随之。

”公曰:“奚为?”对曰:“君之视民,若视其股肱;君之视民,若视其心腹。

股肱病,则身不得以前行;心腹病,则身不得以前行。

君之行,不可不慎也。

”公曰:“善。

”遂行。

行至郊,见农夫持锄而耕,公曰:“子耕乎?”对曰:“臣耕。

”公曰:“岁几何?”对曰:“臣不知。

”公曰:“岁几何而可以耕?”对曰:“臣不知。

”公曰:“何为不知?”对曰:“臣之耕,非为岁也。

岁之不登,君之政也;岁之登,亦君之政也。

臣之耕,岂为岁哉?”公曰:“善。

”行至四境之外,见渔者持网而渔,公曰:“子渔乎?”对曰:“臣渔。

”公曰:“水何为而可渔?”对曰:“水之可渔,君之政也;水之不可渔,亦君之政也。

臣之渔,岂为水哉?”公曰:“善。

”乃还。

还至国中,景公问于晏子曰:“吾行乎国中,其政如何?”晏子对曰:“君之政,其如农夫之耕乎?岁之不登,君之政也;岁之登,亦君之政也。

君之政,其如渔者之渔乎?水之可渔,君之政也;水之不可渔,亦君之政也。

君之政,其若此乎?”公曰:“善。

”自是之后,景公不敢自专,必与晏子谋之,齐国大治。

《晏子之御》译文:晏子担任齐景公的御者,景公问他:“我想在国都中游览,可以吗?”晏子回答说:“可以。

”景公又问:“我想去郊外看看,可以吗?”晏子回答:“可以。

”景公再问:“我想去看看国境之外,可以吗?”晏子仍然回答:“可以。

”景公说:“既然如此,那我就要出发了。

”晏子说:“臣将跟随您。

”景公问:“为什么?”晏子回答说:“君王看待百姓,就像看待自己的手臂和腿脚;君王看待百姓,就像看待自己的心腹。

手臂和腿脚有病,身体就无法前行;心腹有病,身体也无法前行。

君王的出行,不可不谨慎啊。

”景公说:“说得好。

”于是他们出发了。

走到郊外,景公看到农夫拿着锄头耕地,景公问:“你在耕作吗?”农夫回答:“我在耕作。

晏子春秋·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原文|翻译【原文】公问晏子曰: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曰:臣虽不知,必务报君以德。

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之君,则争其不义。

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择君而事之。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臣子用什么来报答君王? 晏子回答说:臣虽然不聪慧,也一定要以德来报答君王。

士人遇到有道之君,就听从他的号令;遇到无道之君,就诤谏他的不义之处。

所以君王选择臣子来任用,臣子虽卑贱,也可以选择君主来事奉。

【繁体原文】景公問晏子曰:「臣之報君何以?」晏子對曰:「臣雖不知,必務報君以德。

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一〕;逢無道之君,則爭其不義。

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二〕。

」【繁体注释】〔一〕劉師培校補云:「戴校云:『「令」與「不義」對文,「令」,猶「善」也。

上文景公問欲和臣親下章云「必順其令,赦其過」,「令」與「過」對文,均非「號令」之「令」。

』其說非也。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簡述晏平仲之行云:『其言曰:「君雖不量於(家語下有『其』字)臣,臣不可不量(家語作『忠』)於(家語下有『其』字)君,是故君擇臣而使(家語作『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

有道順君,無道衡命。

」』史記仲尼弟子傳集解引『君』作『命』,家語弟子行篇同。

『順君』作『順命』,王肅注云:『君有道則順從其命。

衡,橫也,謂不受其命而隱居者也。

』夫大戴、家語所引與此章合,而史記本傳作『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家語作『順命』,則『令』即『命』矣;下云『衡命』,亦與此文『爭不義』合。

王以『隱居』為釋,似誤。

」〔二〕孫星衍云:「『德』、『義』、『使』、『事』為韻。

意林取此文。

」◎則虞案:意林引「君」上無「者」字「而」字。

晏子春秋·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
先亡第九原文|翻译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对曰:地侵于齐,货竭于晋,是以亡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现在这个时代,诸侯哪一个有亡国之危? 晏子回答说: 大概是莒国先灭亡吧? 景公说: 什么原因? 回答说: 国土被齐国侵占,财物被晋国掠尽,因此亡国。

【繁体原文】
景公問晏子曰:「當今之時,諸侯孰危?」晏子對曰:「莒其先亡乎〔一〕!」公曰:「何故〔二〕?」對曰:「地侵于齊,貨竭于晉〔三〕,是以亡也。


【繁体注释】
〔一〕則虞案:說苑無「先」字。

〔二〕則虞案:說苑權謀篇「何」作「奚」。

〔三〕蘇輿云:「『竭』舊刻作『謁』,蓋形近而誤。

拾補作『竭』,旁注『謁』,云:『從說苑權謀篇改。

』浙局本從盧校改『竭』,今從之(音義亦作『竭』,云一本作『謁』)。

」◎則虞案:「晉」上元刻本、活
字本空兩格,黃本、吳勉學本「竭」亦作「謁」。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

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

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

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

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

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译文:齐景公将要出兵攻打鲁国,就问晏子怎么样,晏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

鲁国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拥护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国家就)安宁,有人民拥护君主的国家和谐,伯禽治理的功劳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鲁国。

攻打讲道义的国家是不吉利的,危机安全的人一定困窘。

现在您喜好喝酒地治理国家,道德(不合宜)无法让国家安定,税收苛刻,下令频繁,不能安稳民心。

道德不能让国家安定就很危险,政治上不和就会出大乱子。

没有能够解决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在政治上修明,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问题。

到时候,鲁国的人民离开君主,君主怨恨人民,这样之后再去攻打他,就会使得道义加深,获利不少,道义加深的话敌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会高兴。

”齐景公听后,说道:“说得好。

”于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鲁国。

2、《鲁人曹沫》原文及翻译译文《鲁人曹沫》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鲁人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晏子春秋·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原文|翻译【原文】景公谓晏子曰:吾闻高纠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

晏子对曰: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正其君。

高纠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行,特禄之臣也,何足以补君乎!【译文】景公问晏子说:我听说高纠同先生有交往,我想见见他。

晏子回答说: 我听说,为土地而作战的人,不会使其君王成就帝业;为俸禄作官的人,不能使其国君行正道。

高纠和我作为兄弟很久了,不曾干涉过我的行为。

只不过是俸禄之臣罢了,有什么能够补正君王的呢?【繁体原文】景公欲見高糾晏子辭以祿仕之臣第二十八景公謂晏子曰:「吾聞高糾與夫子遊〔一〕,寡人請見之。

」晏子對曰:「臣聞之,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二〕;為祿仕者,不能正其君〔三〕。

高糾與嬰為兄弟久矣,未嘗干嬰之行〔四〕,特祿之臣也〔五〕,何足以補君乎〔六〕!」【繁体注释】〔一〕孫星衍云:「『糾』,說苑作『繚』。

『糾』、『繚』聲相近。

」◎黃以周云:「『糾』,元刻作『糺』,下章同。

」◎則虞案:吳懷保本作「糺」。

〔二〕則虞案:說苑無「之」「其」字。

〔三〕孫星衍云:「說苑作『不能成政』。

」〔四〕孫星衍云:「說苑作『于嬰之過,補嬰之闕』。

」〔五〕孫星衍云:「『祿』,說苑作『進』。

」◎黃以周云:「元刻『祿』下有『仕』字,當據補。

上文云『為祿仕者不能正其君』,此云『特祿仕之臣也』,正應上文,標題亦云『晏子辭以祿仕之臣』,則有『仕』字甚明。

」◎劉師培補釋云:「『特』當作『持』,內篇問下云:『士者持祿,游者養交,身之所以危也。

』而『持祿』『養交』,又見于諸書,于諸子之書為恆言。

『持祿』者,保持祿養也,故晏子以高糾為持祿之臣,及『持』誤作『特』,後入遂于『祿』下補『仕』字矣。

」◎則虞案:楊本亦有「仕」字。

〔六〕孫星衍云:「說苑君道篇用此文。

」◎則虞案:說苑無「乎」字。

晏子春秋·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原文|翻译【原文】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曰: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君;行己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

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

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

【译文】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衣冠不端正,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面对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去治理百姓。

(君子)衣冠没有不端正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结党营私的邪行。

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日常所行啊。

【繁体原文】景公問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對曰:「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義,不敢以要君;行己不順〔二〕,治事不公,不敢以蒞眾。

衣冠無不中〔三〕,故朝無奇僻之服〔四〕;所言無不義,故下無偽上之報〔五〕;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六〕。

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七〕。

」【繁体注释】〔一〕則虞案:「常行」目錄作「所行」。

〔二〕孫星衍云:「一本下有『不敢以』三字,非。

」◎王念孫云:「案『行己』本作『身行』(『行』讀去聲),此後人習聞『行己』之語,而罕見『身行』之文,故改之耳。

不知『身』即『己』也(玉篇「己,身也」),下文『身行順,治事公』,正承此文言之。

未見全文,而輒以意改,粗心人大抵皆然。

治要正作『身行不順』。

」◎劉師培校補云:「黃本下有『以』字,蓋『以』下挩二字,此並『以』字挩之,他本或並挩『不敢』。

」◎則虞案:元本、活字本有「不敢」二字,吳懷保本、吳勉學本有「不敢以」三字,指海本「行己」改作「身行」。

〔三〕蘇輿云:「治要無『無不』二字,下同。

」〔四〕孫星衍云:「『僻』,一本作『辟』。

」◎則虞案:楊本、凌本正作「辟」。

〔五〕蘇輿云:「『所言無不義』,謂與君言無不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
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
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
镂刻。

古者尝有处?I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I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
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
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
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
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
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
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
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
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
君曰:“齐不加我矣。


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
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
处。

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
于爱护人民,果断地行善,天下人都心怀他们的统治规律而归服于他们的最佳
行为方式,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

那帽子足够用来表
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
要致力于华美。

衣服不要致力于角落削领,帽子没有残破的酒杯状,身上穿的
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

况且古人曾有穿着缝补卷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