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c3ce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4.png)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bd52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2.png)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使用比照、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理解大气环流对世界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过程】【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世界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世界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为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世界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世界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教师讲解】(备注: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199527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8.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11a49e19e8b8f67d1cb909.png)
地理教案设计科目:高中地理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授课类型:新课授课时间:40分钟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与风带形成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035e74afe04a1b071debd.png)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两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②气压带与风带形成和存在,这是导致全球性气候类型分布的一个决定因素。
而每个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不同则导致该地的气候类型不同。
所以气压带与风带跟以后学习熟悉全球的气候类型与分布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在本单元甚至整个自然地理来说地位都不可忽视的。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比较抽象,它往往考验学生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
鉴于我所教的学生属于县内的普通高中同学,普遍地理基础差,大部分同学对地理学习态度不好,学习热情不够。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理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一、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二、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三、气压带的移动规律:随着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直射点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13d66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d.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1.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1.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1 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3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4 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3.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变化的原因3.2 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3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4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5 极地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4.4 气压带和风带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5.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5.2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事业中的应用5.3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5.4 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6.2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出行的影响6.4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户外活动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与预测7.1 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方法7.2 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方法7.3 气象卫星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7.4 气象雷达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与研究8.1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意义8.2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方法8.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学术研究动态8.4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前景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环境影响9.1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环境的影响9.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9.4 气压带和风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对策略10.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社会的挑战10.2 气压带和风带灾害的应对措施10.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适应策略10.4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补充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定义和分类对于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c15d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b.png)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d0a7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d.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9db66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f.png)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加深对地球运动引起地理现象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应用实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和资料。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4. 安排多媒体教室,准备相关软件和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大气运动。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季风气候、台风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举例说明。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2d9f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b.png)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2.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探究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大气环流的概念2.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气压图,并让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气压等值线与风带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气压等值线和风带的形成与何种因素有关。
2.讲授(25分钟)(1)大气环流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明确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总体情况。
在大气环流中,温带气候带之间会形成许多气压和风向的变化,并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从热带气压带、副热带气压带、温带气压带、极地气压带四个方面讲解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并着重讲解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差异,是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最主要原因。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从大陆性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区、大西洋洋面气压、印度洋气压、南极洲地区五个方面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
(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着重讲解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科里奥利力,该力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存在与方向。
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科里奥利力、地形、纬度等因素解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遗传规律。
3.实例演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释自己附近的气压带、风带确定本地的气候类型,并可以就本地气候类型进行喜欢或不喜欢的讨论。
4.课堂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就气压带、风带明确不清的地方进行分享,共同探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规律,并确定在不同地理条件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差异化教学、课堂讨论、任务式教学、案例教学。
五、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材、地图、气压图六、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问题。
2.实例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气象观察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选取气象元素分析、判断本地的气压带、风带所属区域。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8f13b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c.png)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特点。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地理知识,就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大家先想想,为什么地球上会有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呀?生:不知道。
师:那好,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太阳照射地球是不是不均匀呀?生:是。
师: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热量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
那气压不同会怎么样呢?生:会有风。
师:对啦!那我们具体来看看是怎么形成这些气压带风带的。
(开始讲解形成过程,边讲边与学生互动)师:大家理解了吗?生:差不多。
师: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谁来说说有哪些气压带?生: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师:很好,那风带有哪些呢?生:信风带、西风带……师:非常棒!那它们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生:不是。
师:对,它们会移动,那它们是怎么移动的呢?(继续讲解移动规律)师:都清楚了吧?生:清楚了。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但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还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确保学生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准备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4adb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d.png)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c0bf7b1eb91a37f1115c9c.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和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
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由于师生之间沟通,所以在上课之前应适当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加上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上课积极性可能不高,内容比较难,所以在授课时应适当复习以前的知识点,夯实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b.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面对复杂情境的科学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二战期间日本气象学家发明氢气炸弹的事例,警戒学生科学文知识化应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做贡献。
b.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彩纸马克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 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分发相关资料——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93ed6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5.png)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3.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如何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
3.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以及主要风带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特定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2.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种影响对环境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分布图和风带分布图。
2. 相关气象数据和案例研究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九、教学安全1.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遵守纪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b2b18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4.png)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9c59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b.png)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气压带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科高中地理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
2. 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马纬度”的故事。
【提问】为什么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 通过故事引出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1、大气环流概念及作用1、大气环流概念及作用1.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1.2作用:把热量和水气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理清概念,有助于教学开展。
2.单圈环流【知识回顾】全球小尺度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提问】从全球都是度来看。
如果把A地换成赤道,把B 地换成北极,结果又会怎样?【情景假设一】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3.地表性质均一。
【思考】(1)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2)受热不均,地球上的大气如何运动?(3)动一动:画出这种情况下全球气流运动方向?回顾所学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尺度思想,培养地理学的核心素养。
【教师总结】单圈环流的影响因素为: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情景假设一】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3.地表性质均一。
【思考】(1)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情景假设,基于三个假设条件,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2)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学生回答】气流下沉运动【教师讲授】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力【思考】画出南半球的环流图。
【教师总结】1.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为: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转;2.全球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教师讲解】七个气压带: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随堂训练】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②④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和上升运动,箭头①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6bca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3.png)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4be13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8.png)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类。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推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分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气候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航空事业等。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成因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动画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授课人:张文运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
(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教师讲解】(备注: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
教师边放动画,边讲解)
【思考探究】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存在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不移动(直射赤道),结果在赤道与极地间存在怎样的热力环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第一步
赤道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板书】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形成单圈环流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33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能。
因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从赤道出发的气流一开始运动,马上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无法直接到达极地。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
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称为极地高气压带。
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
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低 高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
【学生回答】南风。
【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
【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风?
【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
【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
【学生回答】小。
(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略为零)。
【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
【学生回答】西风。
【启发提问】回答的很好。
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西风。
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
【学生回答】不能。
【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要启发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下沉。
【启发提问】对。
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
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升高。
【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
能沿直线运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
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非常正确。
(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备注:然后让老师讲解、师生共同认识完成中、高纬环流)。
【教师总结】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从极地高压流出的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三个,即:①.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圈 ③.高纬环流圈。
【总结板书】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
【启发提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南纬30度、 南纬60度、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
(学生讨论,在草稿本上绘出南半球三圈环流)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投影):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板书】(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巩固练习】见课件
【启发提问】前面我们都假设太阳直射点没有移动,那么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又如何呢?
66034/ 冬至日 春分日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堂小结】依板书总结
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形成单圈环流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