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社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醒
• 重视正式信息交通(课堂教学、文体活动、 课外活动) • 重视非正式信息交通(师生闲谈、私人交 往)
二、学生互动
• 教师与学生互动常常带有强制性; • 学生互动具有可选择性,多是学生自主选 择的结果,至少在互动双方中有一方进行 了自主选择。
• 1、非正式结构中学生互动(自由活动) • 学生选择互动对象通常有两个参照系,一 是相似性,一是互补性。 相似性:性别、家庭背景、性格、能力、 成绩、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似。 互补性:选择具有自己所缺特征的其他学 生作为互动对象。 • 具体以哪个参照系,依据互动内容领域、 学生本人情况,甚至师生关系。
工作点
• 受孤立者没有知心朋友,向往集体生活。 有的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别人;有的不满自 己处境而厌学、逃学,表现出反社会。 • 忽视、被遗忘的学生是班级主力。容易发 展成为受欢迎的人。 班级工作应该提醒受欢迎的,引导受争议 的,关心受孤立、被遗忘的学生,依靠被 忽视学生。
第三部分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组际交流: • 组际交流,提供更多代表集体机会。通过 组际启发,将小组结果调整、转化为班级 思想; • 组际竞争,促进小组讨论;培养同学的集 体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意识、大集体意识; • 组际帮助,纠正小组的全局错误。
集体性评价: • 培养集体荣誉意识; • 锻炼学生对于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 强化集体竞争意识; • 增强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的责任感。
• 2、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416)
1)教师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
•wenku.baidu.com教育学范畴内,教师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 塑造个性,归结为灵魂工程师。
• 在教育社会学意义上,教师是儿童社会化的设计师, 是一个社会工作者。
提出理想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目标、实现途径、 方法与程序; 分析班级群体发展规律;
对班级的观点: • 沃勒把班级看作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是具有 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上相互影响, 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 • 前苏联马卡连柯把班级看作集体(共同价值观、 活动目的、任务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 群体才是集体。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并非任 何群体都称为集体。) • 帕森斯把班级看作特殊的社会系统。 • 吴康宁把班级看作是组织。
班级是组织的原因
班级成员:班级属于学生组织,教师不是其成员;
班级目标: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努力没有共同的 指向。学生指向自己,是自我实现;教师则是他人, 对他人的改造; 班级机构:班委会、团支部、小组等,教师没有 相应位置,而是超越班级机构之上;
班级规范:班级规范所约束的都是学生,而不是 教师。 班级的特性: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 非正式结构:班级成员在日常中自然形成的。
同辈群体的特征(回忆) • 群体规模小,能量大。每个成员能发挥聪明才智, 取得难以估量的效果。 • 交往频繁,凝聚力强。成员以感情为纽带,心理 契约为行为准则,情投意合,感情融洽,行为协 调,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凝聚力和归属感强, 不允许外力干涉,有强烈的派他性。 • 角色相同,权利平等。权利、义务、地位、作用 是相同的,彼此平等,无法定的领导人,核心人 物自然涌现,而且自然更替。 • 行动一致,作用有二重性。非正式群体一般有一 定的行为规范和群体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彼此 互相鼓动,力求行动一致。如果目标、规范和学 校、班级的一致,作用是积极的,否则是消极的。
第二过程:学生对互动情景的界定。
• 学生的一般观念、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期待是决 定因素。学生根据界定选择活动行为、形成自己 认可的互动系统。 • 两个过程可能和谐、可能冲突、可能部分重合。
第三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 是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的情景界定基础上, 我行我素并力图改变对方的过程。 第四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 教师针对学生对自己的相应行为所做的反 应进行解释,逐渐形成对学生的新认识, 从而修正自己对学生的期待; • 学生同样形成对教师的新认识,修正自己 对教师的期待和需求。
• 一、师生互动 针对教学, • 教师要具体了解和分析校内外环境中的各种社会 信息、教材资料信息、学生的思想情况、接受能 力、知识水平等各种信息; • 要挑选出有利信息,还要将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 信息,要把信息的自发影响转化为有目的影响; • 监测信息反馈。
1、英国 “布莱克莱吉”的设计模式
第一过程:教师对互动情景的界定。 • 教师的一般观念、对学生的认识、期待是决定因 素。教师在此基础上选择互动行为、建构互动系 统,控制学生的行为。
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不能完 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 助于外部力量。
• 班级组织的成员是学生,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 是非成人组织,决定组织是“半自治性”。
学生的非成人属性 • 自主意识:没有发展充分,导致班级组织 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 组织调控技能:处理事情不成熟,导致班 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 相对地位:是未成年人,导致班级组织的 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 2、具体内容(406)
1)社会化功能
• 班级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班级德育、教学过 程、交往、人际关系中,以班级的组织目标为导向, 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等载体,让儿童从 自然有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获得生活基本技能;
• 2、非正式结构中关系(社会学意义) 类型(单向角度研究) • 单向选择 • 单向拒绝 • 相互选择 • 相互拒绝 • 无选择无拒绝
受拒 类型 受选
多 A
少 B
无 C

少 无
D G
E H
F I
学生分类: • 第一类:受欢迎BC • 第二类:受争议A • 第三类:受孤立DG • 第四类:受忽视EFH • 第五类:受遗忘I
4)保护功能
• 主要指生理照顾和生活服务方面。
当代班级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偏向是把教养等同 于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儿童的身体保健、 心理保健、生活服务。 做法: 关注身心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改善劳动、游戏和自由发展 的环境。
• 二、半自治性 • 1、半自治性常识
• 第一类:受欢迎:班级首领,是社会范型, 主导班级气氛。(容易形成爱发号施令, 禁不起批评,过分关心自己的核心地位, 容易形成利己主义。 ) • 第二类:受争议:地位特殊,界于欢迎和 孤立间。(要注意发现合理性)
• 第三类:受孤立,代表与班级多数人的价值 取向相悖。干扰班级气氛。(多关心帮助) • 第四类:受忽视,支持受欢迎者。(是班级 的骨干力量) • 第五类:受遗忘,对其他成员无任何影响, 是班级局外人。
• 2、正式结构学生互动(教学安排) • 全班活动方式(学生无相互间交往) • 小组学习活动
小组活动过程
基本环节: • 独立思考 • 小组讨论 • 组际交流 • 集体性评价
独立思考: • 建构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学习内容的见解; • 使学生产生对集体性学习活动的内心需要。
小组讨论: • 组内交流,提供更多参与机会,通过组内 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结果调整、转化为 集体思想; • 组内竞争,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培养 同学的参与、尊重、学习、合作、表现意 识,锻炼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 等能力; • 组内帮助,纠正教师不能一一纠正的错误。
• 学校对师生是规范性组织。
学校组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1、异质结构 • 学校是师生的结合体,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 上几乎完全相背,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 2、多权威结构
• 每位教师对学生都是制度权威。同时,教师在课 堂是实际权威,不受本人在学校地位的影响,也 不会被其他教师取代。 • 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权威,于是学校里有许多权 威,形成多权威结构。
复习提问
•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 根据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提出“社会组织 性质分析理论”,组织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 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 学校对师生不是强制性组织;
• 学校对教师是功利性组织,对学生不是功利性组 织;
班级与集体的差距;
……
2)班级组织的领导人。
教师的领导风格 • 领导作风:权威的、民主的、自由的; • 领导方式:教学为中心,集体为中心; 3)教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 分析、研究、加强、调整班级人际关系。
第二部分班级组织的结构
• 一、正式结构 • 1、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 的结构。 • 工具性角色: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 色。 班干部、小组长、一般成员
• 一、自功能性 “他功能性组织”生存目标是指向组织外 部而不是内部成员。 1、含义:班级组织的目标是指向内部成员 的发展,首要功能是与其成员自身发展密 切相关,没有这个功能,班级组织就失去 存在的意义。班级是“自功能性组织”。 • 班级由学生组成,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社会 化的知识,为社会化生活做准备。班级组 织首要的功能是为学生自身服务。
• 2、社会学意义 形成制度地位差异观念以及权威服从观念。
家庭:形成异辈间差异观念以及相应权威服从观 念;
同辈群体:非制度权威服从观念。
• 学生步入社会后,难适应成人工作组织中的制度 地位差异以及权威服从的观念。
长期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 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具有 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志;无班级干 部经历的学生则相去甚远。
3、多层次结构 • 学校对教师的控制:校长-教务处-学科组教师;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校 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多层次。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本章重难点以及学习要求
重点: • 班级组织的特性、结构、互动规律 难点: • 班级组织的特性、教师与学生互动
了解: • 班级组织的水平知识
第一部分 班级组织的特性
全班活动与小组活动
全班活动:信息几乎全部来自教师,信息内容和 方法由教师规定,学生难表达自己观点,教师难 对学生反馈信息监督和控制。 小组活动: 学习方面: • 小组活动能发挥更大教育潜能。学生讨论、发表 观点,能更加掌握信息、内化知识,让学习变为 主动。师生建立双向交流。 • 调查:学生到黑板回答问题,其余学生大约有2/3 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讲解时,学生听讲的注意 力>全班作业时的注意力。小组讨论分心的占 2.1%。
3)个性化功能
•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等规律,通过环
境和教育的影响,完成经验内化,形成儿童的 个性。 方法: • 对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研究;
• 在班级组织目标建设中,为每个孩子设计和拟订 个性图景和性格发展途径;
• 在班级学习、交往、公益活动、游戏、社会生活、 集体自治等活动中发展孩子个性; • 指导儿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 二、非正式结构 • 1、非正式结构知识(回忆) • 正式群体:按照一定规则由行政命令成立的群体。
• 正式结构:外部力量从制度上预先规定的。 • 非正式群体: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没 有法定的地位,没有明文规定的目的和任务,是 以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的群体,成员 间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 2、师生互动的结果 • 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 对班级组织成员的分化; •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导致教师在互动中的 特定的言行特征。
• 3、师生互动知识(班级人际沟通) • 内容:不仅传递知识性信息,而且交流思想、 观点、态度、评价和情感。 • 媒介:主要依靠人的自然手段进行,如语 言、表情、手势、姿态。 • 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特别是双方信息交 流的目的和动机)对人际沟通过程具有重 要影响,直接影响班级成员的态度、情感 和行为。
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培养社会角色。
2)选择功能
• 选择功能:通过班级奠定社会与学生在社会地位和 职业方面的相互选择。
• 班级注重为儿童的多元价值观、多重社会角色、不 同职业结构等方面提供选择条件。在班级的课程结 构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儿童提供适应于不同兴趣、 爱好、才能和职业倾向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实践 活动等。 社会化功能在生活目标、规范和角色期望等方面注 重同一性,而选择功能注重质的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