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合集下载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有邓石如的风范!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有邓石如的风范!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有邓石如的风范!
吴熙载 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年轻时拜“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而包世臣又是邓石如的徒弟,所以吴熙载也就是邓石如的徒孙了。

吴篆书和隶书均学邓石如,可谓“一脉相承”,但最终未能突破邓的藩篱,未能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即使如此,仍不失为一代大家。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纸本,180×46cm×6,朵云轩藏。

观此副隶书,很容易看到邓石如的影子。

继承大家,只要肯潜心用功,即使难成自己面目,也终不失大家之风。

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纸本,180×46cm×6 朵云轩藏。

吴让之篆刻技法解析

吴让之篆刻技法解析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扬州人。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缶老赞曰:“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在以刀意表现笔意方面,吴让之的朱、白文印皆有诸多典范之作,我们可从刀法、笔画等细节处来观摩。

图一“包兴言书画记”一印用刀轻行取势,按笔画书写方向行刀,尤其是笔画字形转折处更是细心收拾,如“言”、“记”等字。

此印文字排布较密,运刀疾徐有致,但每一笔皆有变化,运刀时应注意这一点。

图二“包诚私印”中四字做均匀格式分布。

尤其是“私”、“印”二字,笔画弯成一定弧度,使印面形式更加活泼。

临摹此印,用刀要留心。

如“印”字中“【注字1】”笔画转折处的变化极为用心,写印稿上石时要注意表现这一点。

特别是“印”字中的三笔弧画,切忌用刀一带而过,造成雷同。

图三“好学为福”一印与前两印相比,笔画要厚重些,多数笔画中间粗而两端细,略带弧度,显得饱满有力。

其中的“福”字,转折处行刀尤注重表现流转有意,临摹时宜细加体会。

图四“生气远出”是一方笔意极浓的印章。

“气”、“出”二字笔画粗细变化自然。

此印用刀浅削,但切忌浮滑。

手指间要有疾徐节奏,这样才能使印面线条产生节律变化。

吴熙载(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解析

吴熙载(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解析

吴熙载(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解析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是皖派的重要印家。

篆刻、书法都用邓石如法,亦能兼学汉篆,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婉约”的艺术风格,是晚清有杰出成就的篆刻家,于用刀之法更有突出贡献。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

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

“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

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吴熙载印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

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

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

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

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

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

“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

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此印轻松随意,形态婉转,互为穿插,层次分明,二字可做四字观,更增情节。

皖派巨擎——吴让之

皖派巨擎——吴让之

龙源期刊网
皖派巨擎——吴让之
作者:榴云堂主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年第02期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

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

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

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

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

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多方,年过七十依然刀耕不辍、功力不减,可见他的勤奋以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理论上,吴让之遵守师辈“以书入印”的训导,而在创作实践中,他有意与师辈的风格拉开距离。

在朱文印的创作上,吴让之以邓石如为面,以汉印为底,形成脱胎于邓石如,却又个性鲜明的自家面貌。

图1中的作品,最能代表吴让之朱文印的风格特征。

吴让之擅用冲刀,他篆刻的一大特点是以圆朱文篆法入白文印。

白文印给人第一感觉是字形横向长、竖向短,笔画略带圆转,印文有书写的笔意。

在欣赏他的白文印时,明显感觉到,吴让之不是在仿汉印,但却有汉印的神韵,笔画间既有书写的流动感觉,却又不乏金石的韵味,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如图2)。

吴让之篆刻的边款也有自家特色。

刀法上,他是采用三角刀“写”边款,与当时流行的“单刀倒钉刻法”有明显的区别。

他的行草边款秀美流畅,即便很少用的隶书边款也能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如图3)。

吴让之继承了邓石如篆刻思想并作了全面的升华,他将皖派篆刻推向了炉火纯青的成熟境界。

作为皖派篆刻最重要的传人,他对晚清印坛影响巨大。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吴让之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九年(1870),原名廷?r,字熙载,号让之、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甫、言庵等。

堂号师慎轩,江苏仪征人。

其祖籍江宁(今南京),后其父吴明煌迁居仪征。

吴让之青年时期曾一度从事科考。

在他考中秀才之前,常往返于仪征、扬州、泰州之间,这一时期主要居住在仪征。

其一生没有获得任何功名,仅为诸生(相当于现在的一般知识分子)。

早岁长期寓居扬州,据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

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

王素的画与让之的字,并为当时所推重,士大夫家皆非以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为减色。

吴让之曾受宿迁王惜庵之托续刻高凤翰撰集的《砚史》。

道光二十九年(1850)此书刻成时他写有长跋,其中谈道“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

扬州文汇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这里本是让之的用武之地,但为时不久,清兵在对太平天国作战中,将文汇阁付之一炬。

清咸丰三年(1853),五十四岁后,为避战乱让之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前后达十多个春秋。

在泰州首富姚正镛家,这从汪?]的著作中,可见端倪。

汪?](砚山)是和吴同时的仪征金石书画家,并曾随让翁学艺。

汪和吴虽属同乡,但从吴学艺并不在仪征,而在泰州的让之当时所寓的姚正镛家中。

据汪著的《扬州画苑录?吴让之》中说:”?]乱后师事之,终日晤于泰州姚氏迟云山馆。

”让之先后为姚治印一百二十方,还相继客岑仲陶、陈守吾、朱筑轩、徐震甲(东园)等之门,后又在刘麓樵家居三年之久,曾朱书《说文》一部以赠之,文末有“寄食三年,无以为报”的亲笔跋语。

寓刘家不仅为其子弟课读,还为刘治印八十八方,刻砚一方,书画多幅。

咸丰四年(1854)甲寅八月,刘麓樵新居落成,让之特为刘隶书长联一副,文曰:势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上款题识:“麓樵以高西园先生所集联文属书泰州姜堰新居,以其文与近况有合故尔。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并译一生清贫的篆刻家、书法家吴让之。

吴熙载像新鲜冬虫夏草,全国低价!今日专享!广告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剩余89%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释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平台声明。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吴熙载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

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

是'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的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在书法方面的最大成就是篆书。

吴熙载的书法功力虽然很深,但是由于受到老师的束缚太深,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

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浅析吴让之篆书风格形成的原因

浅析吴让之篆书风格形成的原因
浅析吴让之篆书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 _ 蒋淑松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摘要:吴让之是清一代书法、篆刻大家,其篆书与 篆刻都给后人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留下了很深的影 响。他是继邓石如对传统“二李”(李斯、李阳冰) 模式改造的完善,充分体现邓石如思想“印从书出, 书从印入”的实践者。究其原因,是什么原因形成 吴让之独有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吴让之;风格;形成因素
《宋武帝与臧焘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法 于《天发神谶碑》、《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 其结构上多取法于《天发神谶碑》和《西岳华山庙 碑》,在线条的厚重质感上则偏向于隶书《乙瑛碑》 一类。这三种字体有许多相像之处,皆是在其转折 处多为方折、断笔接搭的书写,线条厚重有力量。 《天发神谶碑》和《西岳华山庙碑》两者的用笔铦 厉奇崛,结字折拓盘回,取势伟健郁拔,运笔沉着 稳健,布势奇险变化莫测,横画钉头状,尤须向下 作撇点后向上提再折峰向右而行。其折处虽暗中换 锋然而却外呈方形,写此碑能做到方中带圆、圆中 有方方称妙佳。较之《吴均帖》、《三乐三忧帖》、 《庾信诗》等帖来说,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是 吴让之众多篆书作品中取法最多也最相似于《天发 神谶碑》、《西岳华山庙碑》的。
一、吴熙载简介与其篆书风格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 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 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 刻家、书法家。 吴让之的篆书框架方整、线条圆劲流美、舒 展自如,为时人所推崇。行笔的婀娜、接笔的轻快、 韵律的顿挫等技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用笔上妩媚爽利、圆润流畅。线条瘦劲硬朗,节奏 明显,横画略粗,相当精致。结构上疏朗秀美,曲 直自如。取上紧下松的结构体势,线条弧度大、弹 性很足从而显得婀娜挺拔特别秀美。 二、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和阶段 首先,吴让之学书思想多数是受包世臣的影 响。包世臣论书法首重执笔,主张在运笔时“使 笔毫平铺纸上”,“以求四面圆足”,转折处“笔 笔断而后起”,在暗中就势转换笔心保持中锋。转 折提按顿挫的书写不同,方折提按笔所表现的框架 更能将字形的结构支撑起来,表现出的空间更加空 旷硬朗。而圆转的空间则温文尔雅,娟丽秀美。 其次,在用笔和结构上受到汉碑和《天发神 谶碑》等影响。吴让之在《西岳华山庙碑》“长垣 本”题跋中曾题:“在咸丰元年曾见此碑与袁浦, 同治三年在海陵于沈君旭庭寓三次见之。幸甚。仪 征吴让之”。 从此题跋中可看出他对此碑的喜爱和重视, 并可推测出他对《西岳华山庙碑》篆碑额应有所借 鉴。此外,在其临摹的《乙瑛碑》、《天发神谶碑》 这一类的书体中可看出,这三种字体有许多相像之 处,皆是在其转折处多为方折、断笔接搭的书写。 篆书的转折是指一个字之中两个笔画相交或转换方 向时所采用的用笔方式。清中期以前的篆书多用转 法,至邓石如折法开始引入篆书。也正是他的篆书 从隶书的转变,转折和折法往往用于一处,使转折 处多呈现外方内圆之状。吴让之继承了这一方法, 书写时笔势至转折处稍顿,随即用腕内转,稍顿后 力行。

吴熙载篆书特点

吴熙载篆书特点

吴熙载篆书特点我有个朋友,他对篆书特别着迷,有一天就跑来问我吴熙载的篆书有啥特点。

我就跟他说啊,我看吴熙载的篆书啊,就感觉像看到一位优雅的古人在翩翩起舞呢。

他的篆书笔画,那可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我每次看的时候,就觉得他写的线条像是有生命一样。

那些线条啊,细的地方呢,就如同发丝,却有着坚韧的力量,不会让人觉得柔弱。

粗的地方呢,又恰到好处,就像一位力士,有着厚重的感觉,却丝毫不显笨拙。

我还和朋友说,你知道吗?吴熙载篆书的结构也是非常有韵味的。

我看他的字的时候,就好像字里的每个部分都在相互呼应,就像一群好朋友在小声地交谈。

它们的排列组合特别和谐,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

不像有些篆书,看着就觉得结构松散或者过于紧凑,吴熙载的篆书结构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

我心里就想啊,他的篆书笔法更是一绝。

感觉他运笔的时候,就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一样,每一笔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和韵律。

他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

起笔的时候,轻轻的,像是一个温柔的开端;行笔的时候呢,流畅自如,就像水流在河道里奔腾,毫无阻滞;收笔的时候,又稳稳当当的,就像将军收兵回营,干脆利落。

我对朋友说,我看吴熙载的篆书,越看越觉得他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这些字里。

他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对着明月,心中怀着对篆书艺术的热爱,一笔一划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写了进去。

每一个字都像是他的一个故事,一个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朋友听我这么说,眼睛里都闪着光,好像他也能看到我所说的那些画面了。

我又接着说,我看吴熙载的篆书,还能感觉到一种古朴的气息。

就好像他带着我们穿越回了古代,让我们看到了篆书最原始、最纯粹的美。

这种美啊,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高雅。

我想,吴熙载的篆书就是这样,独特而迷人,让人看了就难以忘怀。

每次看到他的篆书作品,我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只属于他的篆书世界,在那里,我能感受到他对篆书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名家欣赏】清·吴熙载篆刻作品欣赏

【名家欣赏】清·吴熙载篆刻作品欣赏

【名家欣赏】清·吴熙载篆刻作品欣赏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

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让之一生治印万方,声名显卓,以致后来学“邓派”的多舍邓趋吴,除黄士陵外,吴让之对同时代的赵之谦、徐三庚,近代吴昌硕,当代韩天衡等书篆名家皆影响甚深。

恰如西泠丁辅之以赵之谦笔意为诗赞日:“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

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以圆朱文篆法入白文印,是吴让之篆刻的一大特点,一路横宽竖狭、略带圆转笔意的流美风格,和他的朱文印和谐统一。

他擅用冲刀浅刻之术,腕虚指实,刀刃披削,其运刀如“神游太虚,若无所事”。

吴让之治印广采博汲,不囿成法,在理论上他尊崇师说,但实践中他又有意和老师的风格拉开距离。

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称吴让之是“善变者”,他在通力学邓后,又以自己的善变,发扬出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新境界,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机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格调。

名家吴熙载精美的隶书作品图片

名家吴熙载精美的隶书作品图片

名家吴熙载精美的隶书作品图片吴熙载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点。

现如今,吴熙载的隶书作品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名家吴熙载精美的隶书作品图片。

吴熙载优秀的隶书作品吴熙载,1799年生,1870年逝世,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

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

清代吴熙载好看隶书图片吴熙载,1799年生,1870年逝世,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

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年轻时成为“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

在书法方面的最大成就是篆书,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的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

吴熙载的书法功力虽然很深,但是由于受到老师的束缚太深,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

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书法的实用性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的料"。

特别是一些年岁稍高些的朋友,受"人过三十不学艺的"陈腐思想的束缚,认为学书法为时己晚。

吴熙载行书临帖四种

吴熙载行书临帖四种

吴熙载⾏书临帖四种吴熙载,1799年⽣,1870年逝世,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后,号让之,亦作攘之,尝⾃称让翁,⼜号晚学居⼠,⽅林丈⼈。

江苏仪征⼈,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

年轻时成为"邓派"⼤书法家、篆刻家的⼊室弟⼦。

吴熙载的篆书和学邓⽯如,⾏书和楷书取法包世⾂。

在书法⽅⾯的最⼤成就是篆书,他的篆书汲取了邓⽯如的端庄、浑厚的风格,⼜加以⾃⼰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

吴熙载的书法功⼒虽然很深,但是由于受到⽼师的束缚太深,所以没有创造出⾃⼰的风格。

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成就最⼤的是篆刻,篆刻得邓⽯如精髓,⽽⼜能上追。

晚年运⼑更臻化境,在末流习⽓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

吴熙载⼀⽣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以致流传甚少。

识⽂:1. 扶风曹喜,后汉⼈,不知其官。

善篆及⾪,篆等少异李斯,见重⼀时耶。

钟司徒书字有⼗⼆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崔⼦⽟书如危峰阻⽇,孤松单枝。

邯郸淳书,应规⼊矩,⽅圆乃成。

钤印:能事不受相促迫(⽩)2. ⾂僧虔启,南台御史谢宪,乃堪駈使。

⾂门义旧,粗是所悉。

统内新故杂⽶数⼗万斛,实须督切。

宪今请假在此。

⾂欲折以统摄,庶得速辨。

其频经督运,已有前效。

谨以启闻,伏愿听许。

钤印:让之⼿橅秦汉六朝作(⽩)3.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

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有⼆计。

⾼尚⾃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信之⼼,亦宜待之以信,⽽当护其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反,不必可与,求之⽽不许,势必⾃绝。

钤印:我书意造本⽆灋(⽩)4. ⼋柱承天,⼲道由其⼴运。

四维纪地,坤元所以载安。

是知缔构经纶,必伫风云之佐。

燮谐枢宇,咸资川岳之灵。

听⾹尊兄公祖⼤⼈政,治愚弟吴熙载。

钤印:吴熙载字攘之(⽩)。

吴熙载篆书《魏武帝观沧海》

吴熙载篆书《魏武帝观沧海》

吴熙载篆书《魏武帝观沧海》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煕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其行草学包世臣,篆隶及篆刻则师法邓石如。

尤其是篆刻,不仅自成面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邓派印风,后来学邓派印者,多从吴让之入手。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

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

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此帖为吴熙载篆书《魏武帝观沧海》,请欣赏。

释文: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魏武帝观
沧海。

庚申正月熙载。

吴熙载得邓石如真传,篆隶名满天下、万古流芳

吴熙载得邓石如真传,篆隶名满天下、万古流芳

吴熙载得邓石如真传,篆隶名满天下、万古流芳吴熙载画像吴熙载《篆书醉竹山房横幅》纸本篆书西泠印社藏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肠,字熙载,以字行,因避清同治皇帝(载淳)讳,更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堂号师慎轩,江苏仪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他长期寓居扬州,以卖书画刻印为生,晚年落魄穷困,栖身寺庙借僧房鬻书,潦倒而终。

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吴熙载《隶书“四壁一枝”七言联》纸本隶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是包世臣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

各体皆能,其中以篆、分书功力尤深。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

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

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吴熙载《赠仲陶四兄隶书六言联》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临完白山人书》,书法转势自然,字形方整,结体严实,盘旋屈曲,笔画细长,行笔的开合,间架的布置都别有情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吴熙载《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纸本篆书西泠印社藏吴熙载《行书玉笈瓦当八言联》洒金笺本行书西泠印社藏吴熙载《草书花底灯前七言联》西泠印社藏吴熙载《溪上海南行书七言联》笺纸南京博物院藏吴熙载《行书七言联》憨斋吴南生私人收藏吴熙载《篆书好学琼琚八言联》纸本篆书浙江省博物馆藏吴熙载《篆书山泽金石七言联》纸本篆书浙江省博物馆藏吴熙载《篆书茗杯书卷五言联》纸本兰千山馆藏吴熙载《赠灿霞行书七言联》纸本日本青山杉雨旧藏吴熙载《篆书“楼台水木”七言联》纸本篆书上海博物馆藏吴熙载《隶书“求珠倚杵”七言联》纸本隶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纸本西泠印社藏吴熙载《篆书四屏》纸本篆书湖南省博物馆藏吴熙载《赠归园隶书六条屏》纸本朵云轩藏吴熙载《张华励志诗四屏》轴纸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吴熙载《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四条屏日本藏吴熙载《篆书庾信咏屏风诗扇面》纸本扬州市博物馆藏吴熙载《赠砚山五体册》(部分)纸本日本私人藏吴熙载《题警夫牡丹画成扇》纸本行书浙江省博物馆藏吴熙载《行书临法帖扇面》洒金笺中贸圣佳2004秋拍吴熙载《篆书杜甫望岳四屏》东京中央 2012年迎春拍吴熙载《篆书室雅花香五言联》纸本吴熙载《篆书花间石上七言联》纸本吴熙载《草书立轴》。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
汉仪书法推出【高清字帖推荐】板块,
精选经典碑帖高清图供书友临摹学习。

《宋武帝与臧焘敕》
篆书
吴煕载,原名廷飏,字煕载,后因避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

他长期寓居扬州,以卖书画刻印为生,晚年落魄穷困,栖身寺庙借僧房鬻书,潦倒而终。

吴煕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其行草学包世臣,篆隶及篆刻则师法邓石如。

尤其是篆刻,不仅自成面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邓派印风,后来学邓派印者,多从吴让之入手。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

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

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点击即可查看大图↓。

篆书欣赏丨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卷》,整卷奉上

篆书欣赏丨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卷》,整卷奉上

篆书欣赏丨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卷》,整卷奉上
吴煕载,原名廷飏,字煕载,后因避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

他长期寓居扬州,以卖书画刻印为生,晚年落魄穷困,栖身寺庙借僧房鬻书,潦倒而终。

吴煕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其行草学包世臣,篆隶及篆刻则师法邓石如。

尤其是篆刻,不仅自成面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邓派印风,后来学邓派印者,多从吴让之入手。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

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

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释文: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
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近
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文籍,激厉风尚。

此竟人士,子姓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

然荆
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
学寡悟,义著周典。

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
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

想复弘之。

全帖。

「原创」晚年生活贫困交加,子孙不孝,寄居在僧寮,孑然一身

「原创」晚年生活贫困交加,子孙不孝,寄居在僧寮,孑然一身

「原创」晚年生活贫困交加,子孙不孝,寄居在僧寮,孑然一身文/卢秀辉吴熙载吴让之的父亲吴明煌,原是江宁人,自吴明煌起,移居仪征,吴熙载始为仪征籍。

吴熙载父亲吴明煌以相术为生,吴熙载为包世臣入室弟子,而包世臣也与吴明煌友善。

包世臣治学宏博,他的老师邓石如一生布衣,而他自己则长年在江苏等地奔波为幕僚,他的朋友中有林则徐那样的高官显宦,也有吴明煌这样的三教九流。

包世臣在吴明煌墓志铭中说:“余常避雨肆中,与君谈相人术。

君大都依部位说为人邪正,依气色说行事是非,吉、凶、祸、福率依于此。

”吴明煌相人术得包世臣称许,并常与包世臣交流讨论。

吴明煌身在江湖,识人更是无算。

吴熙载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拆字解法,晚年也曾以此糊口。

到吴熙载这一辈,吴家已经是三世单传。

吴家积有阴德,至吴熙载时,终于以金石书法大显于世。

吴让之十一岁时,江都人黄承吉自岑溪任上罢归。

使吴让之有机会跟从黄承吉学诗,与梅植之、王翼凤、王西御共称“黄门四君子”。

他少年时代就开始悉心模仿汉人印作。

二十岁时,与文友刘宝楠、刘文淇访包世臣于扬州东关街观巷“小倦游阁”。

米芾曾在扬州设“倦游阁”,为敬仰前贤,包世臣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小倦游阁”。

三十岁时,师从太师傅邓石如印风。

吴让之早年居住在仪征,因泰州为扬州府属,扬州府在泰州设八属贡院,所以应试之龄的吴熙载常来往与仪征、泰州之间。

吴熙载最终以“生员(秀才)'为进身,与功名无缘。

长期寓居扬州,一生活动范围在扬州泰州之间。

包世臣长期游幕在江苏,因他富有为政经验,得到过浙江巡抚张师诚的亲自把教,为许多幕府追求之全才幕僚。

道光十四年,江苏按察使李彦章亲自造访包世臣,包世臣以吴让之等人对。

次年,包世臣入都会试,值吏部大挑,分授江西。

道光十八年,吴熙载四十岁,浙江学政姚元之邀请他入幕。

包世臣出任江西新喻知县时,邀请吴熙载入赣,在府中设馆,以全吴熙载。

谁料,包世臣为官年余,又被弹劾免职,重新开始游幕生活。

吴熙载四十九岁时,与江苏巡抚梁章钜交往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课题研究案例设计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吉沐成 fzjimucheng@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吴熙载的生平介绍,了解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观察吴熙载的书画作品,使学生懂得篆刻艺术水平的提高来自多方面的营养。

情感目标: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激发对家乡艺术名家的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
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吴熙载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篆刻艺术形式的“京”字,因为篆刻艺术是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那么有谁知道我们扬州非常有名的篆刻名家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入课题。

二、吴熙载的生平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原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

工四体书,尤精篆、隶、温婉圆健,展促有姿。

师事邓石如学生包世臣,为完白山人再传弟子。

篆刻初学汉印,30岁后见邓石如作品,遂倾心效法,得其神理精义。

前人对其篆书有“怀宁蝉蜕安吴逝,篆势苍茫孰与论”之赞语,对邓派艺术的发扬光大,其功至巨。

刻印于遒劲凝练中见流畅,用刀如笔,大气磅礴。

邓石如存世资料较少,后世学邓多借径于吴,吴昌硕称:“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在近代影响深远。

也擅花贲,曾作《兰桂芬芳图》、《垂柳芙蓉图》等。

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

三、作品欣赏
展示相关作品,学生说说自身感受。

教师阐述:
1、吴熙载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吴熙载工四体书。

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

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

3、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

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四、尝试实践
学生以橡皮等材料为媒介,临摹吴熙载的篆刻作品。

五、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