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三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能正确表示动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的是①蚯蚓一体壁②鲫鱼一鳃③家鸽一肺和气囊④青蛙一鳃和皮肤⑤家兔一肺A.①③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⑤【答案】C【解析】①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②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③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没有气囊,④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⑤家兔用肺呼吸,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蚯蚓、鲫鱼、家鸽、青蛙、家兔与气体交换的部位。

2.关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鲫鱼的身体呈梭形,适于游泳B.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适于陆地生活C.家鸽的体内有发达气囊,适于飞行D.家兔的犬齿发达,适于植食性生活【答案】D【解析】(A)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适于游泳,说法正确;(B)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身体分节,有发达的大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从而完全适应陆地生活,故说法正确;(C)家鸽的体内有发达的气囊,形成独特的双重呼吸,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以供给家鸽充足的氧气,同时,飞行时体内产热更多,需要随时散热,这时家鸽体内的气囊可以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这些特点都有利于飞行,说法正确;(D)家兔属于草食家畜,以吃草、农作物的茎叶和某些树叶,但是不吃肉,家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但是没有犬齿,只有肉食哺乳动物才有犬齿,主要起撕裂食物的作用,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3.动物作为消费者可从外界摄取食物,并通过呼吸作用将其分解。

这种现象反映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种作用()A.维持生态平衡B.促进物质循环C.帮助植物传粉D.传播植物种子【答案】B【解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选:B【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鲫鱼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B.蟑螂和蜜蜂的发育过程一样属于完全变态发育C.家鸽体表被覆羽毛,前肢特化成翼D.大熊猫胎生哺乳【答案】B【解析】鲫鱼的体表被覆鳞片,鳞片具有保护作用,鳞片表面有黏液,游泳时减小阻力,鲫鱼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选项A正确;蟑螂的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蜜蜂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是完全变态发育,选项B不正确;家鸽属于鸟类,体表被毛,前肢特化成翼,与飞行生活相适应,选项C正确;大熊猫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选项D正确。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七——生物与环境试题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七——生物与环境试题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知识提要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 .阳光:a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根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水。

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同。

如:喜阳植物适于生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高;阴生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

b.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是。

C.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一方面:水分过多或者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方面: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之种间关系A.互利一共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彼此依赖互相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B.竞争:两种生物互相争夺资源.空间而引起竞争,如水稻和稗草C.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如蛔虫和人D.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3.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生物对环普遍性外形的适应性特征戒备色生物对环境境的适应拟态的适应与影响适应的相对性现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原因1.普遍性A:植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构造与环境相适应;b:生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保护色:动物体色−−→−相似背风光彩C:特例 戒备色:动物体色−−−→−鲜明对比背风光彩−−→−模拟背景2.相对性A: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 B: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互相作用的结果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三.生态系统的构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成分 消费者生态系统 消费者的构造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解者1.生态系统的成分C :消费者: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D: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E: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络食物链根本形式:消费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书写原那么: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三四五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形成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食物网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

中考复习资料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中考复习资料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返回目录
基础整合
要点聚焦
点击进入知能达标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基础整合
要点聚焦
【例 4】 ( 2011 年巢湖) 鸟的下列结构中与“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含义不 符的是( ) A.体内有气囊 C.前肢变成翼 B.胸肌发达 D.有角质喙
解析: 角质的喙是鸟类的摄食器官, 与鸟类的飞行无关。 答案: D。
返回目录
基础整合
要点聚焦
【例 5】 成语“鹬蚌相争”中的鹬、蚌两种动物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 别是( A.肺、肺 ) B.肺、鳃
返回目录
基础整合
要点聚焦
比较各类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动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主要从形态、结构和生理三个方面考虑。特别 强调的是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和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动 适于生活环境的特点 物 名 形态 结构 生理 称 鱼 梭形 用鳍游泳 用鳃呼吸 蚯 身体分节, 体表 靠湿润的 腹面刚毛和肌肉配合 蚓 有黏液 体壁呼吸 牙齿分门齿、 臼齿, 盲肠 用肺呼吸, 体温恒定, 胎生、哺 兔 体表被毛 发达, 心脏四腔, 大脑发 乳 达, 四肢发达 身体呈流线型, 胸肌发达, 骨薄, 长骨中 食量大, 消化能力强, 血液输送 鸟 体表被覆羽毛, 空, 心肌发达, 气囊与肺 氧的能力强, 用肺呼吸, 气囊辅 前肢变成翼 相通 助呼吸, 体温恒定 昆 体表覆盖外骨 用翅和足运动 用气管呼吸 虫 骼
返回目录
基础整合
要点聚焦
三、陆地生活的动物 1.蚯蚓: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 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2.家兔与植食性相适应的特点 ( 1)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 , 没有犬齿 , 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 , 臼齿适于磨碎食 物。 ( 2) 盲肠发达, 适于消化植物纤维。 3.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体表被毛,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胎生、哺乳, 体腔内有膈。 四、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 体表被覆羽毛, 前肢变成翼, 是鸟的飞行器官 ; 身体内有气囊, 飞行时协助肺 进行“双重呼吸”; 体温高而恒定。 2.昆虫: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胸部一般有三对足, 两对翅, 体表外骨骼有保护、 支持内部柔软器官 ,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足和触角分节, 属于节肢动物。 五、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 , 用鳃呼吸 ; 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 , 用肺呼吸 , 同时用皮肤辅助呼 吸。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请分辨出下列哪种描述是错误的A.鸟类的长骨中空,有与肺相同的气囊B.哺乳动物都是体表被毛,胎生C.鱼属于脊椎动物,体温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D.蚯蚓身体分节,属于节肢动物【答案】D【解析】A.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起,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因此鸟类的身体大都呈流线型,有与肺相通的气囊,适于飞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因此不属于鸟类和哺乳类共同特征的是体腔内有膈,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有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身体呈流线形,有侧线,因此鱼属于脊椎动物,体温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因此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下列动物结构及其功能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河蚌的贝壳——游泳B.蝗虫的气管——呼吸C.蜥蜴的鳞片——保护D.家鸽的羽毛——飞行【答案】A【解析】在生物界中,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是与其运动方式相适应的.如青蛙的前肢短,适于支撑身体,后肢发达,适于跳跃.蝗虫的用气管进行呼吸;蜥蜴的鳞片具有保护作用;家鸽的羽毛适于飞行均正确.A.软体动物的足常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各具特色,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腕足.其贝壳只是保护作用.【考点】动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将下列动物与它们的呼吸结构用线连起来.A.蛙a.鳃B.蚯蚓b.湿润的体表C.兔c.肺D.虾d.肺和皮肤【答案】A——d B——b C——c D——a【解析】青蛙是两栖类,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蚯蚓的身体有许多环状体节构成,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属于环节动物,兔属于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用肺呼吸,虾的身体外有甲,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用鳃呼吸,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动物。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动物试题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动物试题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动物试题1.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蛇B.蚯蚓C.河蚌D.蝗虫【答案】A【解析】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蛇的体内有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蚯蚓、河蚌、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考点】动物的分类2.某小组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订了如下计划: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

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将小组计划的探究内容补全:(1)提出的问题:?(2)作出的假设:。

(3)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块,玻璃板一块。

实验A:让蚯蚓在玻璃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实验B:让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4)实验数据:(5)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蚯蚓在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说明蚯蚓的运动靠的协助。

(6)本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对照组是。

【答案】(1)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2)蚯蚓在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5)粗糙;刚毛(6)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B。

【解析】(1)提出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2)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3)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块,玻璃板一块。

实验A:让蚯蚓在玻璃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实验B:让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5)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可得出如下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没有骨骼,蚯蚓的运动就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

(6)实验A与对照实验B的实验变量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川农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川农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川农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发酵作用—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2、农药安全系数—3、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4、转导—通过吻合噬菌体的媒介作用,将供体细胞内特定的基因(DNA片段)携带至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包括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6、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或称绒粒。

7、质粒-原核生物细胞中,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

8、P/H指数—P代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H代表异氧性微生物,两者的比值即P/H指数,该指数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

9、活性污泥与菌胶团-是一种绒絮状小泥粒,由好氧菌为主体的微型生物群以及胶体、悬浮物等组成的微生物集团。

颗粒大小约为0.02-0.2mm,表面积为20-100cm2/ml,相对密度约为1.002-1.006。

外观呈黄褐色,有时亦呈深灰、灰褐、灰白等色。

静置时,能凝聚成较大的绒粒而沉降。

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及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菌胶团—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

10、反硝化作用-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11、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2、化能自养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自身有机碳化物。

二、选择题1、根据其在水中的存在及数量情况,B、大肠杆菌可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各种环境中动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面是几种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呼吸靠能够分泌粘液而湿润的____________完成。

(2)鱼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该器官的结构特点是由许多_______构成,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3)家鸽的呼吸器官是图中[ ]______________。

【答案】体壁鳃鳃丝①肺【解析】分析:(1)蚯蚓是环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依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因此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

(2)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的特点是每一片鳃由许多鳃丝组成,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3)图中1是肺,2是气囊,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胸肌发达,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故答案为:(1)体壁;(2)鳃;鳃丝(3)1;肺;四、实验与探究2.禽流感袭来,家禽养殖业受重创,很多刚孵化的雏鸡惨遭抛弃。

已受精的鸡卵中,可以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A.胚盘B.卵黄C.系带D.卵白【答案】D【解析】鸟卵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如图所示:可见鸟卵的结构中,胚盘中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地方,将来发育成雏鸡;卵细胞是由胚盘、卵黄膜、卵黄构成的,卵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系带的作用是固定卵黄;卵白除了保护卵细胞,还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

【考点】鸟卵的结构。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12生肖之谜。

这12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肖动物下列组织中依次属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的一组是()A.猪、蛇、鸡B.鸡、牛、鼠C.鸡、兔、蛇D.狗、羊、蛇【答案】C【解析】猪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蛇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属于爬行动物,鸡前肢变成翼,体内有气囊,属于鸟类;A不合题意;鸡属于鸟类;牛、鼠都属于哺乳动物,B不合题意;鸡属于鸟类;兔属于哺乳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C符合题意;狗和羊属于哺乳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D不合题意。

微生物

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硝化作用微生物环境微生物清洁生产二、填空题1.、、三大公害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事件屡有发生,被称为工业三废。

2.大气中的、和等气体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酸雨中所含有的主要成分是和,这些强酸的雨水能直接伤害植物,造成农作物的明显减产。

而另一废气成分的大量排入大气,引起世界性的气候变化异常,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

3.生物群落由、、三部分组成。

4.微生物包括: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具有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有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单细胞藻类等。

5.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转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判断题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它们使得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正常的繁衍下去。

2.()所有的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3.()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很迅速,其重要原因是动植物的结构复杂,要求的技术较高而受到限制。

4.()在基因工程的带领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因为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灵活、易变异等特性,所以,与动植物相比,微生物非常难用于做实验材料。

6.()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防止、控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具体任务。

7.()由于微生物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所以,灭菌时不必太彻底,少量的微生物不会有什么大影响。

8.()微生物生产已与动植物生产并列成为生物产业三大支柱之一,但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还仅仅开始,所以,微生物资源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资源库。

四、简答题1.微生物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第二章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一、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菌落芽孢糖萼二、判断题1、()细菌的个体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状三种。

生物复习教案(精选8篇)

生物复习教案(精选8篇)

生物复习教案(精选8篇)生物复习教案篇1㈠.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包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鱼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鱼的外形和体表:流线型,体表被鳞片,分泌黏液;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游泳:靠躯干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动力;尾鳍——改变方向;胸鳍、腹鳍、背鳍、臀鳍——维持身体平衡4.鱼在呼吸时,口和鳃盖是交替张合的。

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5.鳃由鳃盖和鳃丝组成,颜色鲜红。

鳃丝富含毛细血管,在此处进行气体交换。

6.流经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变化: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7.鳃丝在水中展开,利于气体交换。

在空气中鳃丝粘连,空气干燥,减少了与氧接触的表面积,易缺氧而死。

8.鱼在黎明时有浮头现象,是因为此时水中缺氧。

9.其他的水生动物: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甲壳动物(全身覆盖硬甲)、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10.模拟实验:制作模型或模仿某些实验条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生活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适应干燥气候: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鳞或甲,昆虫的外骨骼。

(2)运动:有支持和运动的器官,运动方式多样。

(3)呼吸:气管和肺。

(4)反应: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蚯蚓:(1)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生活习性:昼伏夜出,以枯叶和朽根为食。

(3)运动:身体分节,靠刚毛的摆动和肌肉的收缩运动。

(4)呼吸:能分泌黏液,靠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5)体温:不恒定,生活在温差小的土壤中。

(6)大雨过后,蚯蚓要爬到地面上来是因为土中缺氧。

(7)价值:松土、处理垃圾、药用、饲料、监测环境污染。

3.环节动物:(1)定义: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题:各种环境里的动物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题:各种环境里的动物

各种环境里的动物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案栏内):1.“水上大世界,动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是()A.蚯蚓B.草鱼C.青蛙D.猎豹2.下列动物真正属于鱼的是()A.甲鱼B.黄鳝C.鲸鱼D.娃娃鱼3.你有过捉鱼的经历吗?下河摸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让它挣脱,这是由于其体表有生很滑的黏液。

鱼体表黏液的主要作用是()A.预防人类捕捉B.减少运动阻力C.保持体表湿润D.辅助呼吸4.“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鲈鱼游泳时,控制游泳方向的主要是()A.胸鳍 B.背鳍 C.尾鳍 D.臀鳍5.海葵、乌贼、河蚌、虾、蟹、鲸等的形态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A.都有贝壳 B.都用肺呼吸C.身体都很柔软 D.都适应水中生活6.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依据是体内有无 ( )A.脊柱 B.体毛 C.鳃 D.肌肉7.以下对动物生活习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蚯蚓依靠体表在水中能正常呼吸B.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它们会农作物的果实吃光,而只留下茎杆C.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定用鳃呼吸D.鸟类中有的种类善于飞翔,也有的种类不能飞翔8.许多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的歇后语都与动物有关。

如“地里的蚯蚓..——能屈能伸”、“长.颈鹿..搬家——大家动...的腿——各有所长”、“春蚕.结茧——一丝不苟”、“蚂蚁..的脖子丹顶鹤口”、“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等。

老师将这些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其归类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草履虫沙蚕鱼A.生活环境的不同B.体内有无脊柱C.运动方式的不同D.呼吸方式的不同9.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四种动物共有的特点。

这一特点应该是 ( ) A.胎生 B.有脊椎骨 C.体温恒定 D.完全变态发育 10.蚯蚓的运动方式是 ( ) A.奔跑B.蠕动C.行走D.飞行11.能正确表示生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连线的是 ( )①蚯蚓——体壁 ②蝗虫——气门 ③鱼——鳃 ④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2.我们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是方便的是根据( )A.环带的位置B.体节的形状C.刚毛的长短D.口和肛门的区别 13.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是 ( )A.心脏B.肺C.膈D.肝脏14.家兔是植食性动物,它区别于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最大特点是 ( ) A.盲肠发达B.体温恒定C.体表被毛D.大脑发达15.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相近的是 ( )ABCD16.昆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 ( )A.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B.有利于呼吸C.有利于飞行生活D.防止被天敌捕杀17.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1、各种环境中的生物:(1)、水生动物:鱼类: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前进的动力是尾部的摆动,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决定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卵生。

变温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如:海葵、海蜇、珊瑚虫等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

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较硬的甲。

如:虾、蟹、水蚤等(2)、陆地生活的动物: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P13蚯蚓: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

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

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

5、是环节动物,此类还有沙蚕、水蛭等兔:1、前肢短,后肢长,便于跳跃。

2、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发达,无犬齿(撕裂食物),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相适应。

3、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结构、血液循环与人一样,是恒温动物。

4、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

陆生动物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大熊猫濒危原因。

(3)、空中飞行的动物:鸟:1、有发达的气囊,减轻体重,双重呼吸。

2、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排出。

3、胸骨呈龙骨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胸肌。

4、身体成流线型,翅膀羽毛重叠排列,心脏发达。

5、体温高而恒定,卵生。

昆虫:1、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

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节肢动物:1、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由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如: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如:青蛙、蟾蜍等。

(4)、动物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环境生物学 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生物学 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

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靶器官(Target Organ):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个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就产生了行为毒性。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半减期: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1.活性污泥:是一种绒絮状小泥粒,由好氧菌为主体的微型生物群以及胶体、悬浮物等组成的微生物集团。

颗粒大小约为0.02-0.2mm,表面积为20-100cm2/ml,相对密度约为1.002-1.006。

外观呈黄褐色,有时亦呈深灰、灰褐、灰白等色。

静置时,能凝聚成较大的绒粒而沉降。

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及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化能自养: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自身有机碳化物。

3.生物降解:复杂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降解。

4.BOD:生物化学需氧量,用BOD表示,是指在有足够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量。

常用BOD5表示,即5日生化需氧量。

它表示在20℃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标准,这时候测得的生化需氧量称为5日生化需氧量。

5.矿化作用:指复杂的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矿物质)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6.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不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毒性蛋白质,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7.粪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主要来自粪便。

在44.5℃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

亦称耐热性大肠菌群。

8.脱氮作用:即为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称之为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由于还原的程度不同,可生成不同的还原态产物,如亚硝酸、次亚硝酸、一氧化氮以及分子态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下学期初二生物导学案
第一章复习案
编制人:张立刚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2.10.8 编号:5 【学习目标】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重要特征
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难点】
【思维导航】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自学环节】(根据教材提示深入理解,掌握内容,通过自学独立完成)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万种,这些动物可分为
和两大类。

2.鱼在游泳时,靠产生前进的动力,靠保持平衡,靠保持前进的方向。

3.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就叫。

4.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交替张合,那是鱼在。

当水流经过鳃时,鳃丝里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了,血液变成血。

5.有口无肛门的水生动物是,身体柔软、体表有贝壳是。

6.用高科技的方法开发海洋的资源,这就叫。

7.蚯蚓通过和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它在糙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要。

8.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构成的,与、同属于。

9.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壁湿润,原因是。

10.兔属于动物,它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的特征。

11.兔的体毛光滑柔软,有作用,用呼吸,心脏分成腔,输送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体温恒定,属于。

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属
于。

12.家鸽的体型呈形,前肢变成,体表被覆,胸骨上覆着发达的,有辅助呼吸。

体温。

13.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其身体分为、、三个部分。

胸部有对足,对翅,体表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合作探究】(组长认真组织,合理分工,严格检查)
1.鱼怎样适应水中生活?
2.陆生动物怎样适应陆地生活?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
4.环境的变迁对动物的生存有怎样的影响?
【知识链接】
1、我国特有珍稀动物
A.娃娃鱼(大鲵)----两栖动物。

B.白鳍豚----哺乳动物。

C.扬子鳄----爬行动物。

D.大熊猫----哺乳动物。

【课堂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