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管理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3期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管理探析
许云秀
(南京城市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6)
一、智慧城市概要
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住房困难、交通拥堵、大量人口流动、地基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弱等城市管理难题不断涌现。而随着大数据、云存储及射频传感技术的发展热潮,在信息化、数字化力量推动下,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崭新、绿色、智能、安全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能够有效治理交通拥堵、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居民生活更加舒心。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各地政府纷纷摸索前行,争先恐后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G规模网建设、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感知的政府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政府上网、电子政府、企业信息化)、高速接入的数字城市的全面建设(一站式空间信息服务、智能化的物联数据融合、信息搜索及地图浏览和可视化操作等)。目前,许多地方居民已经享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便利,如轨道交通扫码缴费、支付宝缴纳水电费、APP挂号、电子政务等。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以智慧的理念推动实体城市的建设。让城市化和信息化相互作用,以实体城市(政府、企业、公民和基础设施)为主题,基于通信、应用等虚拟手段和方法服务于实体城市。城市元素智能化是推动智慧城市运行系统的基础,基于全信息和人工智能,以智慧的策略引导城市发展,拓展优势产业,实现万物互联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根基完善城市运行的重要部分,包括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涵盖轨道交通、停车设施、污水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绿化、教育、文化等重要领域,具体细分领域包括智能交通、城市生命线管理、便民服务、智能楼宇、绿色环保、食品安全管理、数字化证件管理、智能景区等诸多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周期性、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经济工作。
二、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其内在逻辑决定了需要根据居民需求的紧急程度构建城市建设领域的子系统,如智慧环境、智慧教育等,在市场引导下自下而上进行建设,由此需要巨大的项目投资经费。且城市建设项目中大多是关于公众利益,很少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且城建周期较长,后期运营和维修费用也较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管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并非是形式上的分盘资金,而是必须创新思想为一些突破性的项目筹措财源。从目前各地建设来看,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把控能力较弱,资源浪费严重
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口号响亮,但具体引导方向较弱,政府对智慧建设的总体框架把握能力较差,致使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落到实处,浪费了大量的资本和人力。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不同业态、不同项目之间各自为政,不愿意共享信息,使得项目建设屡屡出现信息孤岛的僵局[1]。目前由于各城市、各行业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不全,缺乏系统性的建设规划,导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存在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与功能相脱离的状况。因此,城市的后续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盲目追求大而全使得项目经营难以为继。
此外,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务管理、便民医疗与轨道交通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资金管理上很不规范。譬如,在有智慧城市专项资金投入的地区,很难找到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的使用报告情况。且在各部门执行项目资金过程中,无法确定哪部分资金用于传统建设,哪部分用于智慧化项目建设。另外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专业化的运营机制来支撑。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是分阶段循序渐进、时间跨度长、由点到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资本作为后盾。因此,资金管理也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本文在对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资金管理;PPP项目
128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3,2019
2、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使得企业投资回报效果不佳
随着当前经济的持续动荡,地方政府GDP增速下滑,地方债管控收紧,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难以为继。获取多样化的投融资成为地方政府的困境,政府需要加紧引入社会资本。在新一代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中,主要有四种企业参与方式:政府投资-企业运营、政企合资、PPP模式和企业独资。而在政府资金约束下,PPP模式成为国内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模式,即当地政府与投资方之间,为了筹建基础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公共资源,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以合同方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最终使合作双方取得双赢的结果。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不同,地方政府与项目公司、投资企业各参与方的盈利分配模式也存在不一致。在平衡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的同时,如何协调投资方、项目方和运营维护方的资本决策,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谨慎考虑的问题[2]。目前为了保障政府投资的效益,降低智慧城市产业布局成本,尽管PPP项目成为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最佳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建设周期性较长,其项目投资回报率不确定。且智慧城市的五大维度,数据中心、网络系统、应用系统、云服务与安全保障系统的市场价值并未被广泛统一,即使数字经济平台建设被项目参与方接受,具体的利润分配也成为了问题。其次,智慧城市PPP项目的经济价值是隐形的。地方政府主要关注政治效益、投入产出比,而项目方和企业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信息化城市建设收益主要体现为规模经济和外部溢出效应,政府无法保证项目方在运营期间实现盈利,且盈利后的投资分成机制存在争议,显著降低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
三、优化智慧城市资金管理的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数字化、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的体现。但这些信息建设并不是政府单方面规划出来的,而是根据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挖掘出来的。智慧城市需要长期持续性的,而非偶然爆发的单一产品功能,要集成系统性思维才能完成社会化功能[3]。目前,政府独资建设模式加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无法完成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的包容性、持续性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搭建智慧城市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在政企合资中,政府早期投入必要资金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由企业全面接受后续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工作;同时加快引进PPP项目,在对参与项目正确估值的前提下,政府提供一定的融资信用担保,促使企业能以较为便利的条款获取银行贷款;同时政府要引导企业建设,让企业成为项目的主要推动方,同时提高公众参与度[4]。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工具使城市能够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的方式为智慧城市建设募集资金。市场主导的建设项目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同时,依托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
2、提升智慧城市支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智慧城市项目的投融资政策、项目运作支撑、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在系统内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政府应当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各方面树立目标,规划具体实施路线,发挥公众资源在项目管理、风险管理、资金周转、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资金链的稳定性。
3、健全PPP模式第三方评价机制
全方位进行智慧城市项目的风险管理,在智慧城市的PPP项目的识别阶段,政府应当提供行业筛选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在PPP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阶段,应当引入第三方专业化的评价机构,定期考察项目进度,动态调整后续运营价格,确保政治和经济溢价处于合理空间[5]。
四、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战略布局的新兴产业之一,只有以实体产业为支撑,以投融资为纽带,才能构建以信息化建设、智能公共服务、智慧产业为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要完善资金管理,拓宽多样化投融资渠道,创新政企合作的投融资模式。在需求引导下,搭建智慧城市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提升智慧城市支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健全PPP 模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突破智慧城市推进中的投融资瓶颈。
参考文献
[1]杨正洪: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党安荣、王丹、梁军等: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4).
[3]徐静: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研究[J].电信科学,2017,29(8).
[4]吴超、钟辉: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J].财经政法资讯,2013(3).
[5]熊伟、诸大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PPP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1).
(责任编辑:刘晶)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