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f1814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5.png)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一、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学习。
据传说,孔子为了学习知识,常常不分昼夜地阅读书籍。
有一次,他在阅读《易经》时,由于反复翻阅和比较,竟把牛皮绳都弄断了。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韦编三绝”,形容孔子勤奋好学。
二、苏秦悬梁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向各国君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为了克服睡意,他在睡觉时将头发拴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悬梁刺股”,形容苏秦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他经常在晚上点起许多灯笼,借着灯光读书。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被誉为“囊萤夜读”的典故。
四、孙康映雪读书
孙康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同样对文学充满了热爱。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仍然坚持自学。
冬天的时候,他常常利用冰雪的反光来照明读书,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被后人所传颂。
这些古代人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只有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知识和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9724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b.png)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读书求学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表达了古人对于学问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故事:
1.苏秦背剑:苏秦为了学习六国的语言,克服重重困
难,带着剑背对树木读书,每当昏昏欲睡时剑尖刺
激他,这使得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著名
的纵横家。
2.孔子涉河:孔子在求学道路上不畏艰难,曾在涉河
时失去书籍,但他并未气馁,继续追求学问。
3.陈抟老莱娱亲:南宋时期陈抟为了读书,即使在父
亲丧礼期间也不忘学习,他一边扮演丧子之痛一边
偷读书籍。
4.鲁迅“砍柴”:鲁迅小时候学习非常刻苦,有一次为
了读书,他误将看家护院的木人“砍”了,因为他
全神贯注于书本。
5.孙敬读书:东汉孙敬读书非常专注,每次读书必定
闭门不出,他的妻子曾经在门外哭泣,他却浑然不
觉。
6.卧冰求鲤:汉代贫困学子孟尝君为了求取一本书
籍,没有足够的钱来换取,冬天跪在冰上求学,渔
夫感动,最终将鲤鱼赠予他。
7.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比较偏向于传说,精卫是炎帝
的女儿,化为一只鸟,不断地取石块和树枝投入大
海,以填平东海。
虽然不是关于读书,但这个故事
常被引用来比喻学习的坚持和毅力。
8.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个故事来自三国时期
的廖化,原本是一个马夫,但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
名有才干的将领,最后在刘备北伐时担任先锋。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9篇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862e4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1.png)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9篇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1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2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
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
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
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古代读书故事
![古代读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0e68c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a.png)
古代读书故事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那个时代,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人们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修炼内心,培养品德。
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几个关于古代读书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拜师求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孔子年轻的时候,他非常喜欢读书,渴望求知。
有一天,孔子听说了一个很有名的老师,于是他决定去拜师求学。
可是,那位老师并不愿意收他为徒,孔子只好在门外守候,每天等待着老师的出现。
经过几个月的坚持,老师终于被孔子的执着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孔子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故事二,司马迁立志著书。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受尽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怀揣着立志著书的梦想。
为了完成这个梦想,司马迁放弃了官职,甘愿吃苦受累,孤身著书。
他常常熬夜读书,写作,不辞辛劳。
最终,他完成了《史记》,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故事三,王羲之笔下的文章。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常常带着毛笔和纸,到处写字。
有一次,他在山洞中看到了一只蝴蝶,便模仿蝴蝶的舞姿,练就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字迹清秀,气韵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古代读书故事,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人们通过读书,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
希望我们能够向古人学习,重视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古代热爱读书的故事
![古代热爱读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ee33c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2.png)
古代热爱读书的故事
古代热爱读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断搬家,选择居住环境。
最终,她选择了孔子的住处附近,并让孟子向孔子学习。
这个故事体现了孟母对儿子教育的重视,也展示了古人对读书的热爱。
2.凿壁偷光
这个故事讲述了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晚上没有灯,只好凿壁偷光读书。
这个故事展现了匡衡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3.囊萤映雪
车胤小时候家境贫寒,晚上没有灯,于是捉来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
这个故事同样展现了古人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4.头悬梁锥刺股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
他们为了保持清醒,用绳子把头发系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这个故事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学习的严格要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5.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爱读书,他反复阅读《易经》,以至于编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三次。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读书的痴迷和执着。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古代热爱读书的代表,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困难,只要我们热爱读书,就能够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7a2a4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a.png)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一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二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学者。
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
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
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
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简短10篇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简短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15fed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4.png)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简短10篇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篇1)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孙敬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孙敬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孙敬,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篇2)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董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
又把两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
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
随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多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
用这种“检阅”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
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董老说:“我决不灰心,就是这样搞,记生字,每天总有可能增加儿个。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
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的水平。
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古人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人关于读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361d1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d.png)
古人关于读书的故事
1. 孔子三日不食,为了学习:孔子年轻时游学四方,曾经遭遇寒冬,流浪至一座山上。
他发现山上有一所庙,于是他便在庙里学习了三天三夜,甚至连食物都没有吃。
他的坚持和勤学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2. 孟子“三善三不离”的故事:孟子在孔子门下学习,他非常勤奋,常常在晚上还没有完全看懂的书籍前熬夜,直至通晓。
孟子说:“道之所存,由于三人,我贡父,仲由,太史公之德也。
夫三者者,以吾言之,皆善乎其所为也。
夫子于人也,不得已而三善俱待。
”他坚信三种品德是不可缺少的:仁、义、礼。
只有这三种品德相互支持,才能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关注他人,关注群体,最终走向全人类与天地的和谐。
3. 方回在汉武帝面前背《诗经》:古代圣贤认为“读书在阅读,阅读意在养性”,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汉武帝喜爱文学,出家门必定带书。
有一次他遇到方衍,问他学习过什么经典,方衍回答说:“唯独学习背上了全书的《诗经》。
”汉武帝对此非常惊讶,但也十分欣赏并赞叹方回的学识和精神。
4. 韩愈烧书坑儒: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官场上不受宠幸,遭到皇帝斥责。
在此情况下,他选择离开政坛,回到故乡,专心著述,潜心读书。
他热爱读书,甚至在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在坚守自己的志向和信仰的同时,曾经感到迷茫和无助。
他充满了对古代诸子百家名著的敬意和憧憬,倡导儒家学说,他喜爱汉代的
《史记》,热爱唐代的《文选》。
后来,北周以道术煽动民众,他便参军讨伐。
当时韩愈与其好友和门生先后被杀害。
他的爱书坚定了他的信念,让他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但也让他受到了官方的迫害。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45a4d6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0.png)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篇①:《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特别想读书,可是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
他家隔壁每天晚上都会点起明亮的灯烛。
匡衡发现,邻居家的灯光能透过墙上的一点缝隙照过来。
于是,他就把那个小缝隙像小老鼠打洞一样慢慢凿大了一些。
每天晚上,匡衡就借着这一丝一缕透过来的光,趴在那里如饥似渴地读书。
寒来暑往,他从未停止。
有时候冬天,那小洞里透进来的风冷飕飕的,但匡衡也不在乎,整个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学习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像匡衡家没钱点灯这种不利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在学习之路上不断前行。
孩子们啊,要是你们在学业中碰到问题,可别轻易放弃,得像匡衡一样想方设法去克服,要有这样的自立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篇②:《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小时候听说夏天的萤火虫尾巴会发光,有天晚上,他就把几只萤火虫抓起来放进一个白色的布袋子里。
那些小萤火虫在袋子里一闪一闪的,就像一个个天上眨着眼的小星星,把黑暗的夜晚照出了一点亮光。
车胤就拿着这个装满萤火虫的袋子坐在院子里读书。
可是那些小萤火虫很调皮呀,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飞到那儿,车胤就小心翼翼地整理袋子,不让萤火虫跑掉。
随着夜越来越深,人也越来越困,但车胤看着袋子里的亮光,又振作起精神继续读书。
车胤这小机灵鬼,他从平凡的萤火虫身上找到办法来解决夜晚没灯读书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要获取知识,就要有勇气去尝试各种办法。
不要害怕过程有多艰辛,像车胤抓萤火虫时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他成功后就很好地利用了萤火虫的微光。
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敢地去探索新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③:《孙敬悬梁刺股之悬梁》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勤奋。
有一天,他读书读着读着就困得不行了,脑袋一点一点的,就像小鸡啄米似的。
这可怎么行呢?他看到房梁,突然灵机一动。
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659b8b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d.png)
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刻苦练习。
据说,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最后将池塘里的水都写干了。
2. 欧阳修苦读成才:欧阳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和《朋党论》等。
欧阳修在读书过程中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他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3. 范仲淹苦读救国: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曾经在范仲淹府上担任高管,后来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现象,辞职回乡,专心读书救国。
范仲淹在读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他认为:“读书虽苦,但能成就大业。
”
4. 鲁迅自学成才: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读书过程中非常注重自学,他曾经说过:“读书要靠自己,不要依赖老师或其他人。
”鲁迅在自学过程中注重阅读经典和社会实践,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
以上是一些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读书需要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同时也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c8e4a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5.png)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有很多:
1.孔子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放弃学习。
他晚年
读《易》,编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三次。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的精神。
2.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家的墙,
借着透过来的烛光苦读。
后人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车胤囊萤夜读: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晚上没有油灯供他读
书。
为了维持正常的学习,他捕捉了很多萤火虫,放在一个用白布做的小
袋子里,挂在案头。
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车胤得以在黑暗中继续
学习。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勤奋读书的人。
4.孙康映雪读书:孙康也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学者。
冬天,大雪纷飞,积雪的
亮度可以让他借着这天然的光源继续读书。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映
雪读书”,比喻读书刻苦勤奋。
5.苏秦刺股悬梁:苏秦年轻时经常读书到深夜,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
腿,痛感能让大脑保持清醒。
这就是“刺股悬梁”的故事,形容为了发奋学习而采取的自虐行为。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人勤学努力的精神风貌,他们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古人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古人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c1747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a.png)
【导语】读书是享受的过程,读书是充实⾃我的过程,读书既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是专职研究。
在古代,能够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这样的传奇故事。
古⼈尚且能够做到克服重重困难勤奋读书,对于⾐⾷⽆忧三餐温饱的现代⼈来说,更应该多看、多读、多积累,在⼈⽣的道路上越⾛越宽⼴。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
⼀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只⼝袋,抓了许多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分明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孔⼦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为⼀根⽵简上写字,多则⼏⼗个字,少则*个字。
⼀部书要⽤许多⽵简,通过牢固的绳⼦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绳编连的叫“绳编”,⽤熟⽜⽪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简通过熟⽜⽪绳编连起来的。
孔⼦“晚年喜易”,花了很⼤的精⼒,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关于读书的古代故事
![关于读书的古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e00d39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d.png)
古代有许多有关读书的故事,下面为您介绍几个:
1. 鲁迅读书:鲁迅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有一次他到外面玩,一位老人问他到哪里去,他告诉老人去看书。
这位老人就问他读什么书,鲁迅说:“史书,经书,词书。
”老人又问:“你不读小说吗?”鲁迅答:“我不看。
小说就象一个人坐在炕上吃瓜子,什么益处也没有。
”
2. 孔子读书:《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读书经历,孔子在十八岁时读了《大传》,一读就是三天三夜,一点也不累;他在三十而立时读《易传》,“未尝试也而先师之”,读后感觉更加愚笨无知,就有了“立而不望,跨而不行”的名言;到了七十岁时又读《春秋》,读前三年不敢言,读后再三思索,每字各有意。
3. 陶渊明读书:陶渊明小时候家境富裕,但不喜考试,喜欢自然山水和读书。
后来他毅然离乡背井,远离尘嚣,耕读自供。
相传,他经常带着书到田间地头耕作,一边劳作,一边阅读,感叹道:“蚯蚓出耕,桃李芬芳,岂其无人,但不如我耳。
”
这些故事诠释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获得知识和增长才智的途径,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开拓人生道路的必经之路。
古代读书故事
![古代读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cd6bd5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f.png)
古代读书故事1、勤能补拙: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2、刮目相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说:“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3、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4、囊萤映雪: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5、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6、长明灯下苦读: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小时候要帮人家放牛,干杂活.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书,但白天在寺院里干活,一则忙得喘不过气来,二则老和尚也不让他干活时看书,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读书.可是没钱买灯油,好学的王冕忽然想到:佛殿里不是有长明灯吗?那里,老和尚晚上是不会去的,极安静,没有干扰.深夜,他来到佛殿,只见长明灯在微风中摇荡,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显得阴森可怖;但是强烈的求和欲使他壮大了胆子,爬到佛像的膝上,凑着长明灯读他喜爱的书.他专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佛殿的长明灯下,天天有个孩子在凝神苦读.7、欧阳修铺沙识字: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 ,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
![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d83c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d.png)
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篇1】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篇2】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
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
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
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
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67688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3.png)
古代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代读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凿壁偷光:相传汉朝的凿壁偷光是指东汉时期的学生董仲舒,
他因为白天要上课,所以会在夜晚偷偷读书。
他在房间墙壁上凿了一
个洞,让光线透过来,以便能够继续学习。
2. 韦编三绝: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了关于他小时候读书
的故事。
他小时候学习诗经,因为不懂字意,所以经常反复阅读,直到
读得口齿不清,甚至舌头打结。
因此,他发誓要好好学习,不再重复犯错。
他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3. 囊萤夜读:相传氟尼沙尼在年轻时为了学习,每天晚上用萤火
虫照亮书本,在夜晚读书。
4. 学富五车:南宋数学家陈景润为了学习天文学,他买了五辆车,每辆车上都有藏书数百卷。
他每天驾驶着这辆车去学校上课,然后在
家里继续学习。
5. 孟母三迁: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学习好,曾经三次搬家。
她相信,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古代人们对学习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通过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25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2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3c6be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3.png)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1、借月读书南北朝时的任末、江沁及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这三人的少年时代都曾有借月之光读书的勤学事迹留传於世。
特别是江沁,为了追赶西斜的月光,竟捧著书本爬上屋顶再继续看下去。
2、负薪读书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3、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
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
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
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4、映雪苦读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
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5、韦编三绝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bull;孔子世家》)。
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6、目不窥园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
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
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bull;董仲舒传》)。
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7、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8、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d3e2a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9.png)
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有:1、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
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
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在古代有许多知名的有关读书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读书小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一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
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二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
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故事大全《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三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
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四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
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
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古代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五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