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方剂学
名词解释道地药材:指特定的产地所出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生产与加工技术精良,优质高产的著名药材。
(如云三七、怀地黄、川黄连、辽细辛、关防风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
平肝潜阳: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法。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
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
补:补益。
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
和:和中焦’调和诸药。
酸:能收、能涩。
即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苦:能泄、能燥、能坚。
泄:通泄、降泄、降泄肺气。
燥:燥湿。
咸:能软、能下。
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
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五、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两部中药书籍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中药的配伍一、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二、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淡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中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的是中医中药中方剂的组成、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对于中医临床的运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选用特定的药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制剂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助药和调药,并按照药物的药性和功效的不同,进行配伍和制剂。
中药方剂学主要包括方剂各种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可以分为丸剂、散剂、水剂、膏剂、酒剂等多种剂型。
每种剂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研究中药方剂制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方剂的疗效和药物的利用率。
通过不同的制剂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吸收率,提高方剂的疗效。
中药方剂的研究还包括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方剂的药效、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临床实践,可以验证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方剂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因此,对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医药学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成和制剂方法,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增强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同时,方剂的研究还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为中医药学的创新作出贡献。
总结起来,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药方剂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药硕士 研究方向 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硕士研究方向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方剂学是中药硕士研究方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方剂学旨在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药效成分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制备方法,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理,方剂学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并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在中药研究中,方剂学的研究意义不可忽视。
方剂是中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药治疗临床疾病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方剂学可以揭示不同中药组方的药效、毒副作用等特性,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另外,通过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优化中药方剂的组方组方,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药效成分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方剂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通过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方剂学可以深入探讨中药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机制,为方剂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学在中药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其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经济效益。
方剂学的发展趋势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高通量筛选等,加强方剂的优化和改良。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不断促进中药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药硕士研究方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中药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理,方剂学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2文章结构一.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中药硕士的研究方向——方剂学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背景和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方剂学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接着,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方便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通过对中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即中药方剂,其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方剂学旨在总结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经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确保使用中药安全有效。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定义中药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配方规律,将若干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煎煮或制成剂型,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通常包含主药、佐使药、调和药以及药引等组成部分,各药性味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类型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按作用可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化气剂等多种类型;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治标方、治本方、方解、方草、便民方、辨变方等不同类别。
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药方剂使用中,通常根据君臣佐使相配的原则进行配伍。
君药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臣药则在辅助君药的同时有特定的作用,佐药则有助于调和君臣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有效。
用药考量原则在选择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保选用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用量适中,药性温和。
疾病辨证原则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确保选用适合的方剂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方剂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中药方剂学将更加注重对方剂的药效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高方剂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中药的规范化、现代化应用。
总的来说,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药精髓,通过对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愿中药方剂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人类健康。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课件
❖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 使药:1.引经药 ❖ 2.调和药性
13
(二)方剂组成变化
❖ 1.药味加减的变化 ❖ (1)随证加减: ❖ (2)药物配伍的变化 ❖ (3)组方变化 ❖ 2.药量增减的变化 ❖ 3.剂型更换的变化 ❖ 4.合方的变化
43
❖ 大承气汤使用注意事项: ❖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 3.大黄、芒硝宜后下 ❖ 小承气汤: 治痞、满、实证 ❖ 调胃承气汤: 治燥、实证
44
第二节 温下剂
❖ 适用于脾胃虚寒, 食积不化, 或暴饮过食 生冷之物, 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 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 臣药: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助麻黄以发表散寒,又能温行经脉,治 身痛
❖ 佐药: 杏仁—宣肺降气,既协麻黄宣肺平 喘,又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 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与 麻黄为伍,能使汗出而不耗伤正气,又 能与麻黄、杏仁为伍,加强止咳之效
23
❖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 其他运用: ❖ 夹湿: +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 寒郁化热: +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 解表剂不宜久煎, 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21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 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中药方剂学小论文 (3)
中药方剂学小论文
中药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方
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基本单位,由多味药物按照一定
比例组合而成,经过特定制作工艺处理后使用。
中药方剂
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制剂方法、药物配伍规律、疗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用量和规格等方面。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包括服药时间、服药顺序、药物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中药方剂的研究还包括方剂的制作工艺,如煎煮、蒸馏、浸泡等方法。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
床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中药方剂的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方剂的组成原则和制剂方法等信息。
实验研究是通过
对方剂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实验
研究,探究方剂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临床研究是通
过对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验证方剂
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方剂学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方
剂通过药物的组合与配伍,能够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等。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有助于
指导中医药临床应用,优化方剂的组方以及制剂方法,提
高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总之,中药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制剂方法、药物配伍规律等方面内容的学科。
它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中医药的方剂组方和制剂,提
高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中医中药方剂学
第一章解表剂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用法:先煮麻黄,原文“覆取微似汗,不须吸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义:1.方中麻黄辛温,归肺与膀胱经,既开腠理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又开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2.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
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3.肺主宣降,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故又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既宣利肺气而平喘,且义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4.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附方1.三拗汤甘草不炙麻黄杏仁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症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2.大青龙汤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用法: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桂枝:芍药=1:1桂枝、芍药等量配伍,既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又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
方解:1.方中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
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寒.为君药。
2.芍药酸甘而凉,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为臣药。
3.生姜辛温,助桂枝散表邪,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协芍药补营阴,兼健脾益气。
生姜、大枣相配,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共为佐药。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
剂的组成、配伍、制备方法、药效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
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工具,通过多种药物组合的方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方剂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方剂的组成:研究方剂各种药物的配伍原则和功效,了
解各种中药的药物成分及其作用,合理组合中药以达到治
疗目的。
2. 方剂的制备方法:研究方剂的煎煮、浸泡、蒸馏、熬制
等制剂方法,确定最佳的药材处理和制剂工艺。
3. 方剂的药效作用:研究方剂的药性、功效、适应症和治
疗机制,了解方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4.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剂的治疗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评估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成和制备方法,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并且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中药方剂学的研究也可以为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提供参考。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体会。
下面是我学习方剂学的体会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通过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中医方剂的处方和运用方法。
方剂学以中药方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掌握方剂的组成要素、各组成的药性和功效、药物配伍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
学习方剂学使我对中药的分类、功效、配伍规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的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药按照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动、植、矿三大类,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热、寒温、平、燥湿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了解中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组成和用法用量。
其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药物的配伍规律很重要。
中药方剂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药物相互促进或药物相互抑制的关系,还具有调和药性、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的基础,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对于方剂学的学习和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方剂的运用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方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剂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经典的方剂,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学习和理解,我逐渐掌握了方剂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最后,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同的药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以发挥药性和功效。
方剂学的实践课程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配制、煎煮和调剂中药方剂,掌握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技巧。
这对于我将来的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的调剂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不仅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工作的基础。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 中医背诵《方剂学》(表格)(122 剂中药方)
中国·中医·《方剂学》(122剂中药方)●1、解表剂1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 3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煎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 4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 5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6 6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7 7 《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8 8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泻下剂9 1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0 2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11 3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12 4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13 5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4 6 《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中药、方剂学
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
麻子仁丸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
黄龙汤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大承气汤、人参、甘草、当归
增液承气汤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玄参、生地、麦冬、芒硝、大黄
十枣汤
攻逐水饮
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白头翁汤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六一散
清暑利湿
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西瓜翠衣、西洋参、荷梗、石斛、麦冬、黄连、知母、竹叶、粳米、甘草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鳖甲、青蒿、生地、知母、丹皮
清骨散
清虚热、退骨蒸
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知母、青蒿、秦艽、鳖甲、甘草
理中丸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木香、檀香、沉香、乳香、丁香、香附、荜茇、犀角、朱砂、白术、诃子
越鞠丸
行气解郁
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
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枳实消痞丸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枳实、厚朴、黄连、干姜、半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麦芽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水牛角 、生地、元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淤
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黄连解毒汤
泻火解毒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剂方法和应用效果。
方剂是中药治疗的基本单位,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通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学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学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功效等方面的知识;药理学则探究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药代动力学则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临床药理学则将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实践,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效果和机制。
中药学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规律。
中医认为,中药方剂的配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
这些规律包括“四气调和”、“五味调和”、“六腑调和”、“七情调和”等。
其中,“四气调和”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性味要相互协调,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五味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五味(辛、甘、酸、苦、咸)要相互补充,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六腑调和”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肝、脾、肺、肾、胆六腑,以达到全面调理人体机能的目的;“七情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达到平衡情绪、舒缓心境的目的。
在制剂方法上,中药学方剂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工艺和用药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制剂方法有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等。
其中,煎煮法是最常用的制剂方法,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浸泡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酒或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于酒或水中,以增强药效;蒸馏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蒸馏器内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药物提取物。
中药学方剂学的应用效果主要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评估方剂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方剂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补益。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和:和中焦’调和诸药。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降泄、降泄肺气。燥:燥湿。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芒硝
性味:咸、苦、寒。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
独活(祛风湿散寒药)
性味:辛、苦、微温。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药)
性味:辛、苦、温。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藿香
性味:辛、微温。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
苍术
性味:辛、温、苦、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石膏、知母
◆相同点:
◇清热泻火:
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肺热咳嗽。
◆不同点:
◇石膏:
泻火力强。重清肺胃实火:生肌敛疮
◇知母:
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肺燥咳嗽多用。生津润燥,滋肾降火
大黄、芒硝
共同点:
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不同点:
大黄:力强。泻火,止血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味咸,善润燥软坚,善治燥屎内停,大便燥结,清热消肿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
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主治:一、脾胃气虚证。二、气虚下陷证。三、气虚发热证。
方解:君-黄芪-补气升阳
臣-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当归-补气营血
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1、当归:血为气之母,补血可以养气。
2、陈皮使诸药补而不滞。
3、少用升麻、柴胡:提升中阳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苍术:燥性强,运脾泻有余,宜湿浊内阻实证
祛风湿发汗明目
龟甲、鳖甲
◆共同点:常相须为用
◇滋阴潜阳、退虚热:
◆不同点:
◇龟甲:滋阴力强
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
◇鳖甲:清虚热力强,阴虚发热要药
软坚散结
组方原则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二、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性味:辛、甘、温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络,助阳化气。
薄荷
性味:辛、谅。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功效: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清热药
分类
适应症
代表药
清热泻火药
气分实热证
石膏 知母
清热燥湿
湿热证
金银花
性味: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性味: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生地黄
性味:甘、寒、苦。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青蒿
性味:苦、辛、寒。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用法: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川芎(活血止痛药)
性味: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丹参(活血调经药)
性味:苦‘微寒
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注意:反藜芦。
半夏(化痰药)
性味: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注意:反乌头
川贝母
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
性味:苦、寒
二、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淡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中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四、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阴虚证
沙参 麦冬
人参(补气药)
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焯汤浸糖者称“糖参”或“白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应用:1、气脱证。2、脾肺气虚证。3、热病口渴及消渴。4、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
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鹿茸(补阳药)
性味:甘、咸 温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当归(补血药)
性味:甘、辛、温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北沙参(补阴药)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麦冬(补阴药)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中。
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陈皮-行气和胃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行气药与化湿药同用:
方剂
君药
功用
主治
备注
麻黄汤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汤:麻黄与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虚为用,以增发汗解表之功
桂枝汤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枸杞子(补阴药)
性味:甘 平
功效:补肝肾,明目
山茱萸(固精缩尿止带药)
性味:酸、涩、微温。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麻黄、桂枝
◆共同点: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君-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健脾燥湿
佐-茯苓-健脾渗湿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茯苓、白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显,四药配伍共揍益气健脾之效
补中益气汤
《胃脾论》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香附
性味: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莱菔子
性味:辛、甘、平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使君子
性味:甘、温。
功效:驱虫消积。
止血药
分类
适应证
代表药
凉血止血药
血热妄行出血证
大蓟 小蓟
化瘀止血药
出血而瘀阻证
三七 茜草
收敛止血药
出血不止证
白芨,仙鹤草
◇人参:补气力强,大补元气,益脾健肺,生津,安神
熟地黄、生地黄
◆共同点:
◇养阴生津:阴虚津亏
◆不同点:
◇熟地黄: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宜真阴不足,精髓亏虚
◇生地黄:凉血力逊鲜品,长于养心肾之阴,宜血热阴伤、阴虚发热
白术、苍术
◆共同点:
◇燥湿健脾
◆不同点:
◇白术:燥性弱,长于补气健脾,宜脾弱虚证
固表止汗安胎
黄连 黄柏黄芩
清热解毒药
热毒证
金银花 连翘
清热凉血药
热入营血证
生地 玄参
清虚热药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及阴虚内热
青蒿 地骨皮
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用法: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栀子
性味:苦、寒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黄芩
性味:苦、寒。
三、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五、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两部中药书籍
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二、《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药的配伍
一、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名词解释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
平肝潜阳: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法。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
三、服药时饮食禁忌
入药方法
一、先煎 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质,贝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在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煮时可以降低,也宜先煎
二、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煎煮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其他药物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