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我国现存多件铸(刻)有秦始皇二六年诏书的标准度量衡器,这些文物见证着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重大意义,并论及这一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标签:诏量秦始皇度量衡制度统一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量,器形作椭圆形,直口有唇,平底,一边有筒状柄,通长20.8、高5.4、口长15.1、口宽12厘米,容积495毫升。

铜量外壁有诏书五十五字,铭文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量度,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铭文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人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状和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刻有统一度量衡诏令的器物还有很多,如始皇诏方升和始皇诏权,均是器形完整,铭文清晰,可算是其中的代表。

上举这些器物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反映。度量衡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我们探究,下面试做说明。

一、度量衡的内涵以及早期发展历史

度量衡三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度是物体的长度,量是物体的体积,衡是物体的重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有分,寸,尺,丈,引等,多为十进制,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除此之外还有咫、丈、常、寻、墨、索等,这些单位应用面比较窄,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量值,单位与单位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因而后来多消失了。容积的基本单位有龠、合、升,斗,斛等,重量單位有钧,石,两,铢。它们的进制关系并不唯一,其中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度量衡的发展多起源于为某种用途方便而约定俗成,大体而言其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物、人体以及自然现象。如古代曾以谷物等自然物为度量标准,《汉书·律历志》中有“百黍爲尺”、“千二百黍为一之龠”①等说法,意思是一百粒黍横排长为一尺,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量为一龠。还有以人体作为标准的,如《孔子家语·王言》有“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②意思就是;中指中节上横纹长为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两臂伸长为一寻(八尺)。除此而外,古代曾以黄钟律管参以累黍考校度量衡,且始终被尊为正法。这些确定度量衡标准的方法,在我国度量衡研究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度量衡很有可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随着国家的建立,商品交换频繁,人们逐渐对统一的计数和计量方法有所要求。在上古传说时代,可能就已经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测量长度,容积和重量的器具和制度了。如《大戴礼记·五帝德》有黄帝“设五量”③,《史记·五帝本纪》:“(舜)同律度量衡”④,意即舜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

到商代,殷墟遗址出土有骨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上刻划采用十进位等份10寸,每寸刻10分,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度量衡在商和西周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如甲骨、金文中有“田”,五祀卫鼎与九年卫鼎记载了贵族土地换让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田地是经过勘定和测量的,有明确的边界和面积,据推算,西周时期大约是横一步直一百步为一亩。

图三:国家博物馆藏殷墟出土骨尺

总的来说,在夏商西周的社会里,度量衡从萌芽到发展,开始出现度量衡的各种单位,并在某些必要的条件下保持量值的统一。但这一时期,度量衡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王室,度量衡器具主要服务于贵族阶层,百姓对于度量衡的概念仍处于蒙昧的状态。

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背景、措施及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开始兴起,封建地主经营体制逐步确立,个人占有小块土地成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私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下,度量衡迅速发展并在民众中广泛使用。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各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度量衡也得到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度量衡从建立走向健全、从混乱到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器物多寡不一,性质各异,适用范围,精粗都不尽相同,在这里以容量单位为代表进行简述。

山东临淄曾出土过6件器形相同的铜量,结合《左传》昭公三年中的记载,可知齐国容量单位有豆、区、釜、钟。楚国容量的单位有溢、斛,每溢约228毫升。三晋(韩赵魏)常用单位为斛、斗、益、齍,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关系,每溢约合225毫升,每斗约1750毫升。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每升约合202毫升。燕国以觳为单位,每觳约合1766毫升。

战国时期各国量制单位一览

齐国豆、区、釜、钟

秦国升,斗,斛

三晋斛,斗,溢,齍

燕国觳

楚国溢、斛

战国时期,不仅在各个地方使用的度量衡不同,就是在秦一地,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和迅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适应的,对于谋求一统六国的秦国也是很不利的。所以,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并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即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即颁布了“一衡石丈尺”诏令,循用商鞅的制度和计量标准,结束了战国以来各国度量衡的纷乱状态。秦王朝设立主管度量衡的官职,颁发标准权量衡器,实行定期检定的制度(《秦简·工律》规定一年一度校正度量衡器),对误差范围有严格要求,对超过者进行惩罚,如《秦律·效律》有“升不正,二十分升一以上…赀各一盾”。此后,天下皆用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有关度量衡的应用。如《金布律》中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大意为:布长八尺,幅宽二尺五寸。布的质量不好,长宽不合标准的,不得流通。《仓律》中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大意为:谷物入仓,以一万石为一积而隔以荆笆,设置仓门。通过这些秦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严格的使用标准和涉及的领域广泛。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意义在何呢?

从经济上来看,度量衡的统一直接的影响了货币的统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货币改革,废除原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黄金单位为镒,每镒二十两,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仍沿用金钣、饼金等旧形制。秦半两,质如周钱,重如其文,单位为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半两即为十二铢),从此,国家进一步掌握了铸币权和发行权。中国古代铸币的形制得到统一,便利了税收,稳定了秦国的经济秩序,便于各地经济的联系和交往。这些无疑是先以度量衡的统一作为基础的。另外,度量衡的统一,也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得到提高。度量衡的统一促进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合作,保障了手工业严格的检测制度。从秦俑坑出土的战车可以证明当时的车都有划一的规格和标准,如车舆的宽度大约在150cm左右,进深120cm,辕长在3.7-3.9米之间,各部分零件都达到了标准化,通用化,都有各自特殊的几何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要装配组合成车,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没有法定的标准都是无法完成的。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也表现为在满足社会需要上。它有效避免了地主、官府用大斗小秤重入轻出,欺罔平民;髙利放粮债者用小斗量出大斗收回,剥削农民。此外,由于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和交换范围扩大,在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逐步增强的过程中,交换时对大小,多少,轻重以及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都有所考虑。随着商业的发达,度量衡在商品交易中保障了平民的利益,防止受奸商的蒙蔽。

从政治上来看,统一度量衡作为国家大一统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和平统一也间接的发挥着作用。我们上文提到车辆各部分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