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唐健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提升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我主要围绕思维能力来谈一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我们学校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五层教研课题研究”中,研究的就是思维层次这一方面。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生如果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这将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感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体味数学学科的乐趣和奥妙。

数学思维能力具备高持久度和高迁移度,它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度。一个具备良好思维的学生更能有效地撷取信息、解决问题。因而思维素养已成为数学学科的灵魂,是数学学科重要的内在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提升思维能力。

1 贯穿一条“线”,引领思维方向

蔡元培先生说过:“知识犹如满地的散钱,求知者须找一根线,将一个一个的小钱捡拾成串,渐渐地就会成为知识的富翁”。博杂纷繁的知识,经过思维的贯串,可以整理得有条有理。数学思维方向就像是一根绳,只要找到这根绳的头,学生就能沿着这根绳找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学生思维的训练就是要首先找到思维的这一根线。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这一课的例1时。

我首先出示6个小蛋糕,提出问题把6个小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个呢?学生很容易列式6÷3=2(个)我又引导:现在老师将6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你是怎么列式的,怎么表示它的商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这里以旧引新用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知识来唤起学生。

学生汇报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就是1÷2=0.5(个)。此时我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学生说要求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就是用除法计算,列式是1÷2,我继续问除了用小数来表示它的商,你还会用什么来表示它的商?学生说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个蛋糕的21,也就是21个蛋糕。我又追问,怎么列式?学生易得1÷2=2

1(个)在学生汇报时,让学生说透。然后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列式计算。

如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3=3

1(个) (师板书) 如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7=7

1(个) (师板书) 如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51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51=51

1(个) (师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这样做就是为了一步一步地深化学生的认知,因为分数与除法相通的地方都是“平均分”,将类比的这种数学思想融入到整个过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这节课的思维方向即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推,这样学生能用类推的方法找到突破口,从而就可以使学生在即将到来的探究过程中不会感到茫然无措。

2 打通一个“点”,把握思维核心

数学思维起点是指学习和认知新的数学知识时已有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起点是使学生思维能快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

过程中实现的,其关键就是有效的把握数学思维的起点。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一课的例1时。

我首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也就是比较一个分数和小数的大小,然后围绕怎么来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我们先看下面这个问题。

我出示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

比较容易得出3÷10=

10

3(m ) 3÷10=0.3(m ) (师板书)我再出示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时大部分同学仿照上例得出3÷5=5

3(m ) 3÷5=0.6(m ) (师板书)然后我引导: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生:0.3=10

3 0.6=53这时我引导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是结果是相等的。这就说明分数和小数是可以互化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师板书)从而引出课题,同时抛出问题,怎样比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呢?请同学们阅读数学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师出示自学提示)然后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问题:1.怎样比较快地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呢?

2.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3.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4.把小数化为分数需要注意什么?

在设计问题时,特别是问题2,就是充分抓住了学生思维的起点,即小数的意义,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门,也是思维的核心,再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3 形成一个“波”,巧设思维梯度 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握思维梯度的训练,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使数学课堂精彩呈现的源泉。推动学生思维层次向更高一层发展所需要的思维跨度组成了思维梯度。思维梯度越大,思维向高一层发展所需要的思维跨度越大,反之越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梯度教学,实质是将知识条理化,

思维层次化,最终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我执教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

在练习阶段我首先出示教材上的做一做习题,这是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固化在学生的脑海中,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1.巩固练习:书上做一做

在学生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后,出示练习2,这里学生首先运用算法确定方框里可以填3或者8,再考虑进位。就锁定了方框中只能填8.这样就能对学生思维进行了一次提升。

2.

最后出示练习3,让学生利用算法先确定积的尾数,再结合估算就能快速的得到答案,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向多元转移。我又追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吗?可能是六位数吗?让学生意识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一个变化范围。掌握这一方法后,就能更好的让学生自己检验计算结果,再一次对思维进行了提升。这样就把握了思维的梯度,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向更深一层去思考。

3.提升练习:

(1)不计算,快速选择答案。

1.425×19=()

A.825

B.8020 C,8075 D.165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