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教育,请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第一篇: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要走进孩子心灵----读李镇西《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教育学家李镇西和他的团队以生动详实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心与心交流的空间,读后,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份执着的耕耘和成功的喜悦。
我为他们无怨无悔地承担着教育重任而鼓励,为他们对待孩子真诚无私的爱心而感动,为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而赞叹,为他们探索素质教育之路而自豪!这些鼓舞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向前,让我更加坚定以“用心、真心,所以开心”作为自己教学的座右铭,引导自己和孩子不断追求真善美!“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们可从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的践行中感受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
教育,要先走进孩子的心灵,尝试去学着理解、尊重孩子。
当你蹲下身子,站在与孩子同样的高度再去审视这个世界、反思自己的教育时,你才会知道: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用爱培植爱,用童心唤起童心”——在这里引用李校长的话,是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无私地爱上许许多多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而且要爱得公平,爱得合适,那是多么地不易!我曾经迷惘过关于对“爱”的条件和适度问题。
读过此书,我明白了“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我面对一颗颗稚嫩的心的时候,只有让爱和童心相互滋润,才能形成感召的力量,在孩子的心灵上插上新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宽容。
如果没有爱,就不会去在意孩子的冷暖;没有爱,如何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没有爱,哪里能看到孩子对你信任的目光;没有爱,哪里会有和孩子之间的默契;没有爱,你就不会是一名合格的老师!……读完此书,我想真的有必要再一次思考一下关于“爱”的主题了,重新审视一下“爱”得是否用心、是否恰当。
只有用心的爱,才能被所有的孩子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
我有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回想起来,有过成功,自然也有过失败或做“无用功”的例子。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的重要性。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减退、对学校教育的疏离感。
如何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如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的发挥。
现如今,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学校和家庭应联动起来,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学校可以加强体育锻炼、放松身心的活动,如开展各种体育运动、组织户外联谊活动等,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
家庭也需要督促孩子注意休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压力。
要加强师生互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师生互动是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关键。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困惑和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和快乐。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环节,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校和家庭应该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学校可以设置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进行一些自主学习和创造活动。
而家庭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才艺培训班,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心灵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引导他们健康向上地成长。
所以,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理解学生内心世界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环境、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压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有耐心、有爱心地倾听学生的诉求,适时地给予关心和帮助,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困扰,重拾自信和勇气。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成长。
二、关爱学生心灵关爱学生心灵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当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消沉时,我们需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并学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当学生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抱怨和委屈,给予真诚的建议和帮助,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处理关系,让心灵得到舒缓。
三、倾听学生心声倾听学生心声,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感受,他们需要有人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打开心扉,真心倾听学生的诉求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声得以传达,并得到尊重和认可。
四、树立积极的学生心态在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学生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们要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敢于面对,敢于克服,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只有树立起积极的学生心态,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社会,面对未来的挑战。
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还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培养出有情感、有责任感、有品德的优秀人才。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用心教育。
教育需要教师用心去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帮助。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责任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方向。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一生。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情感与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品德,而这又与他们生活体验,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氛围密切相关。
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品德观念。
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和耐心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
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祖国的情感,才能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强调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参与,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懂得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乐趣,引导学生形成实践探究的好习惯和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富有创造力的人。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风气、一种传统和一种行为规范。
学校文化应该具有阳光向上的精神气质,弘扬真、善、美的品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教育心得体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去年的9月,随着教学点与本部的合并,我所带的104班与105班合并成现在的804班,学生总人数98人。
学生人数之多,情况之复杂出乎想象。
比如课堂纪律差,有乱讲话的、有看其他书的、传纸条的等等。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因此贴近学生,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走进学生的心灵,首要条件能尊重学生,与学生心心相通。
民主型管理是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的重要一步。
因此,我采取的首要步骤是广泛征求意见,选举班干,建立优秀的班干队伍。
考虑到本班是105与104班两班合并而成,因此,在确定班干人选中合理地分配了比例,不偏不倚,不任人唯亲、唯熟。
第二步,召开班务会议,与班干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措施,给与新老班干以充分的信任,调动了班干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为804班走入正轨打下良好基础。
走进学生心灵,需要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多一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心态。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能体会当事人的私密世界,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才能与人心心相通。
所以老师不仅要能看到学生“不可爱”的一面,也要能体验学生“可怜”的一面。
在“怒其不争”的同时,要注重“哀其不幸”。
否则,就可能采取“过激”或“过度”的方式对待学生。
假如教育者能体验学生的内心情绪,采取引导的方式和适度的批评,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比如,看到学生迷恋网吧,教师就应想到学生亲情的缺失导致上网寻求安慰的情况,或者是学习上的困难导致到网吧寻求逃避的情况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而不一味地予以批评。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缺少帮助。
我班在初一阶段就开始采取一帮一的学习活动,就是一个优等生帮助一个学困生,效果显著,至少在英语学科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初一期末英语成绩全年级第一,而且是大比分领先。
在一帮一的活动中,融洽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是看不见的进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进步。
惩戒也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忙于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心理的一些需求,看不到他们情感脆弱、敏感多情的一面;看不到他们极强的自尊心。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对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关怀。
我们急需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真正从心底接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将从学生心灵教育的重要性、实施途径以及如何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心灵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是有情感的生命,而心灵教育可以滋润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它远远不止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只有通过心灵教育,学生才能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学习和人生中的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施学生心灵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生心灵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的培养。
引入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和思维训练等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要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自身修养和关爱。
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专业素养,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去感染学生。
他们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痛苦,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关怀。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真正从心灵深处接受教育的力量。
学生心灵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育者的关爱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多种途径,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项深刻而伟大的事业,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和潜能。
如何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了教育者们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学生们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诱惑,教育者如何去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家庭是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起点。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对孩子的性格和情感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和兴趣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支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行来示范和引导孩子,不断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对生活的热爱。
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金钱和消费,不要让物质诱惑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知识和品德才是真正的财富。
只有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校教育也是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孩子知识的根本来源,也是培养孩子品格和情感的场所。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还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和感悟。
只有在一个积极、阳光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才能真正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社会教育也是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渠道。
社会是学生的另一个重要成长环境,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来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操和责任感。
走进学生心灵感悟教育真谛
走进学生心灵感悟教育真谛教育是塑造未来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心灵感悟则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世界,启发他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探讨如何走进学生内心,引导他们感悟教育的真谛。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内心,首要的一步就是了解他们的需求。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优势和困惑。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灵感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个积极、鼓励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教育真谛的感悟。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索。
三、提供实践机会和体验实践是学生感悟教育真谛的重要途径。
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教育的真谛。
因此,提供实践机会和体验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以及校内外活动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意义。
四、引导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是培养学生内心感悟的有效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问、开展小组讨论或者给予自主研究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教育的真谛。
此外,教育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他们的独特思维和创意。
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内心感悟的重要一环。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包括正面情感表达、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可以增强他们对教育真谛的认识与感悟,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心灵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六、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激励学生。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育者都应该展现出积极向上、真诚善良的品质。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接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我们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学生,在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行为后,用心感知学生的内心状态。
学生有时也会明示或者暗示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例如诉说自己的困惑、疑虑,或者情绪低落等等。
这时,教育者不应冷漠对待,而应保持真诚地关注,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找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心理上的困惑或疑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教育组织和社交环境,建立互信和互动的沟通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思维导图、默写机制、感性影像等,激发学生视觉与听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感知方式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交环境的建设,鼓励
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小组研讨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
并及时给予慰问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获得感。
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attitude,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定。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
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让他
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掌握知识。
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走近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
质量,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种使人们在心智、道德和体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的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所以,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与使命。
学生的心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领域,它包括情感、性格、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创新。
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关怀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生活。
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的时候,他们才能够主动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合理表达情感,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从而使学生心灵得到健康成长。
教育要注重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将道德品质和个性素养融入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人格教育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加以体现,例如在课堂中注重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做人原则和道德风范等。
学校也要注重树立榜样,从身边的人员做起,培养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品行,进而扩展自己的心灵空间。
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培养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还需要进行心理压力的排解,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有效的宣泄和抒发。
教育要注重启发思维教育。
启发思维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教育方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启发为手段,通过情境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启发思维教育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发现,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种灌输,更是一种激发。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是在于让学生们拓宽视野,提升情商,培养品格,成就人生。
要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就需要教育者们用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要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者们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需求和独特的成长经历。
而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烦恼,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
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教育者们还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和特长,而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发现并激发这些个体独有的潜能。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育者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
而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教育者们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教育者们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格品质。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具备优秀的情商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育者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教育者们还需要教导学生懂得理解、关心和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格品质,才能真正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者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而这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者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和压力,教导他们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从而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沟通的艺术,只有通过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所以,将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心灵的基础,也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因素。
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内心的驱动力,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
所以,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种俱乐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所以,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教育要给予学生真实的关爱和关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和关注。
教育工作者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真实的鼓励和赞赏。
教育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真实的关爱和关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共同努力,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
下面我将从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含义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感受、想法和需要。
传统教育往往偏重于理性思维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灵发展。
而将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灵是人类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感受世界、思考问题、作出选择的源泉。
只有当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引导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只有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一,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基础。
教师应该有责任和智慧,去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建立真诚亲近的关系。
只有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情感纽带,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也是培养学生心灵的肥沃土壤。
教育环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内心世界的发展。
学校要创设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学校还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需求,并提供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让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地影响和启发他们。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现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者需要关心学生的情感状况,洞悉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把关注和关怀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才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受到关注,从而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此外,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在某些方面可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同时改进不足之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展示自己的价值。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创造积极的教育氛围。
教育氛围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校文化和举办的活动等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积极的教育氛围是很重要的,它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更加愿意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如果教育氛围消极或者扭曲,就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也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另外,教育者还需要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新知识不断涌现,因此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教育者和学生的需求。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目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它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
总之,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实现教育价值最根本的目标。
教育者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情感状态和个性特点,创造积极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获得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走进学生心灵,让阳光洒满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让阳光洒满心扉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最需要关爱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心灵的照料。
他们需要有人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让阳光洒满他们的心扉,给予他们力量和鼓励。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教育的本质在于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传递知识的能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真心关怀和倾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我们要以走进学生心灵为出发点,用阳光温暖他们的心扉。
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用爱和关怀。
学生是需要呵护的娇嫩花朵,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用爱心去呵护他们。
只有用爱心和关怀对待学生,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增强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真情去关怀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身边有关爱的人,才能够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独特之处。
我们要从他们的优点角度去观察和审视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认可和鼓励。
只有给予学生肯定和赞美,才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勇敢迎接挑战。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明白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挫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阳光的鼓励和肯定,能够给予学生前进的力量,让他们茁壮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给予帮助和引导。
在成长的道路上,学生们难免会遇到许多困惑和烦恼。
这时,我们应该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用心。
只有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才能够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心灵的阴霾,重新看到光明和希望。
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给予引导和激励。
在成长的道路上,学生们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榜样,有人能够为他们指明方向和提供帮助。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精选五篇)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精选五篇)第一篇: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了解并帮助学生在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的灵魂工程。
做好了这件事情,才能真正体会孔夫子讲的那种有教无类的深刻内涵。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人才,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你发现并发掘出了学生的才干,就等于创造了一个社会建设的宝贵人才。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这是对每位教师的鞭策。
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使教育教学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平等的对话模式。
回望自己的上学时,老师和自己谈心,老师坐在那里慢条斯理和我谈心,总有些许的紧张,有些事情还就是不敢和老师说。
从事教育工作后,听小学部的同事谈论过“蹲下来看孩子”的话题。
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必须用平等的视角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由于年龄与阅历的不同,我们与学生之间客观上确实存在着距离。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以长者的说教、训斥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其结果只能导致师生严重对立,不利于教师教育,也不利于学生成长。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心他们,多从关心他们的生活着手,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困惑,跟他们一起解决难题。
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卸下防备和我们进行交心。
现在和学生交谈,先理解他的行为然后和他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懂得尊敬同学以及师长。
其次,及时有效的沟通。
作为心理、生理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他的行为有很大的变化,常有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其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去疏通、导行。
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些许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如果看到、听到或者有其他同学反映,有些事件热处理,有些事件冷处理,轻重缓急要拿捏得当。
如果师生敞开心扉,促膝交谈的时候,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教学教育相长的最佳时机。
对于初中生的沟通方式有多种:有条件的可以网络交流,还可以一对一的谈心,还有日常的周记和作文批改等等。
走进学生的心灵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的心灵,如同一片纯净的土壤,需要我们用心去耕耘,用爱去浇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和发展潜力。
一、尊重与理解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做到尊重和理解。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当我们放下身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就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
二、倾听与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我们善于倾听和沟通。
倾听是沟通的桥梁,只有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真诚,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鼓励。
同时,我们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去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三、关爱与陪伴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我们给予关爱和陪伴。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关心、支持和鼓励。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温暖和力量。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站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四、引导与激励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我们善于引导和激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五、自我提升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我们不断自我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同时,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和未来。
而要让这座桥梁真正起到作用,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现如今,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注重的往往是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学生们在繁重的课程负担下,变成了知识的机器,机械地进行着学习和应试。
教育的本身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用真心和爱心对待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育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使教育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除了师生关系,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梦想和特长,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学校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社团和活动,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班会、道德讲座、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和品行修养。
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化解心理问题和困扰。
教师也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知识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能力。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出发,关注他们的内在世界和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为学生的未来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和引导。
当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学生才能真正受益,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们应该重视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教育是一种关怀,是一种给予。
当教育者把关怀和爱心注入到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是被尊重和关爱的,学生的心灵才真正得到滋养。
在学校里,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
只有当学生内心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去。
教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引导。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学生的思想灌注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挫折中找到力量。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要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引者和精神的寄托者。
教育是一种陶冶,是一种熏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教育者则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
教育者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纯洁的学习环境和优美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受到良好的陶冶时,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动摇。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摇篮,教育者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茁壮成长。
学生自己也要热爱学习,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让教育真正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者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如何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教育和熏陶,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得】教育,请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生带来自信!
那么现实的教育,带给学生是什么呢?从笔者下述描绘的这三段场景中体会吧:
场景一:初中了,教育不再是小学下课后的橡皮筋,不再是漂亮老师美丽的故事,不再是一张张欢欣的笑脸……教育变成了一次次模拟考,一道道函数题,老师失望的表情,父母哀怨的眼神……每个人的真诚掩藏到镜片后,无言的搏杀写在脸上。
快乐似乎只在每一次超越竞争对手之后的享受。
教育除了做题和分数,还有什么呢?
场景二:初二时,我们换了一位语文老师。
他讲课十分认真,课文分析得十分详细。
后来我们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他所讲的,全都来自教学参考书,几乎一字不差。
于是我们纷纷去买,几乎人手一册。
我们上课回答问题自然跟着“教参”说,作笔记也对着“教参”照搬照抄。
老师知道我们的武器,但他还是经常夸我们问题回答得好,大家为拥有“教参”而暗自得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对“教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少了它,回答问题便无从下手。
我们收获了期末考试的全军覆没,这才知道了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学科教育,学科的魅力在哪里?
场景三:在我的记忆里,幼儿老师是最好的,每天同我们做游戏、讲故事,那时,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上课时我可以高高地举起小手,而且不停地在空中挥舞,开心极了。
小学老师是最讲规矩的,动不动就是“坐直了”“眼睛看着黑板”“小手放在背后”……简直跟机器人一样被控制着;上课了,一边举手,一过说着答案,生怕被别人抢先,几次后,老师生气而无奈地看着我们,用教鞭边敲桌子边说:“同学们,请举手回答问题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老师微微一笑,很满意的样子。
初中老师似乎是最渊博的。
课上,鸦雀无声。
没有人有勇气举手,惟恐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
一阵缄默之后,老师把书中的“精髓”灌入我们的脑子里,然后接受一次又一次暴风骤雨般的考试……
教育成了制造模型的机器?
学生的话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教育到底带给了学生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有人说,大医医心。
我想,大教教心。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直抵学生的心灵的。
加拿大幽默散文家兼大学教授斯蒂芬·利考在《我见之牛津》中这样写道:我了解,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
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可是学生怎样做到这点,就有些难以理解了。
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到导师的房间去,他只是点燃烟斗,对我们闲聊。
”另一位学生说:“我们围绕他坐下,他只是抽烟,同我们一起检查我们的作业。
”
闲聊、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心灵的应答,导师用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智慧。
牛津导师制教育是开放的,这种状态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这种学习也是快乐的。
其实,我们有时很纳闷,为什么课后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一到课堂上就反应迟钝、表达笨拙呢?其实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框框、套套太多了。
我们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已经
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获得了什么,有哪些困难,需要老师给予一些怎样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走下神坛,走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拒绝一切功利诱惑,拒绝一切模式的枷锁。
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我想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说:办一所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朱光潜先生在回答《教师月刊》记者怎么看学校文化建设的提问时这样说:“教育就是学校的文化。
你是怎样培养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文化建设不是表层的事,而是一个非常深的工作。
‘教育—育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的其他方面。
”可悲的是,当下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把学校文化当作一种“特色”来建设,做的大多是“表层”的工作,很少往深里做。
学校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应该洋溢着责任文化的气氛,时时刻刻熏染着学生的言行举止。
学生在这样的学校气氛里交往、生活、学习,在他们的骨子里浸润着责任文化的气息。
这样的教育它的持久力是蕴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彰显活动的课程魅力。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学科教学时,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他说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感受到学科魅力,他自然而然就会想着自己去学了。
现在的很多教育活动,大多是琐碎的说教,陈旧的方式,失去了教育活动应有的魅力,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树立教育活动的课程意识,是改变教育活动无趣无味无效的当务之需。
很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活动,一旦从课程的角度去设计去规划,彰显出的魅力总能给学生带来终身的享受。
开学第一课,也许是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的传统项目,但是有多少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呢?镇江外国语学校王益民老师设计的“入校仪式”就是一个完整的课程。
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1.畅想未来,放飞梦想,取得实现梦想的方法; 2.拜见老师,懂得尊敬师长; 3.感恩家长养育之恩; 4.初步取得班级归宿感。
课程内容(四节课):第一课:军营磨练;第二课:我的梦想;第三课:入校仪式;第四课:我的班级我的家。
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因为课程使其目标明确,内容扎实,实施有序,效果显著。
让每一个进入初中校门的孩子,在迈入人生新征程的起跑线上,有了丰富的心灵体验和深刻的灵魂颤动。
有人说中国太注重仪式了,但是我们说中国的教育缺少的正式这种直抵孩子心灵的仪式。
激活细节的正能量。
教育的精彩无处不在,它常常蕴藏在生活的细节中。
细节往往成为一辈子最难忘怀的美好记忆,这样的记忆与人生相伴,在潜移默化中蕴蓄终生教育的能量。
“难忘教育”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教育细节而更加璀璨夺目。
叩问教育应该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这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周国平先生如是说“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唤醒、激活、生长,灵魂、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性,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抛开功利和模式,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本就是一种常识。
但愿这样的常识能化为每一个教育人的行动,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再是一种理想和美丽的呼唤。
本文由家世比商城分享,了解更多儿童教育相关资讯请扫描微信号:homebi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