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如何使用ArcGIS制做效果较好的DEM渲染图

合集下载

利用ArcGis生成DEM并制作坡度图的方法

利用ArcGis生成DEM并制作坡度图的方法

利用ArcGis生成DEM并制作坡度图的方法作者:刘欣刘梦段婷婷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如何利用ArcGis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作业过程,探讨了坡度分级图的意义及制作坡度分级图的制作流程。

[关键词]ArcGis;DEM;坡度分级图中图分类号:E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42-01坡度作为重要的地形定量指标,是土地利用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更是实施耕地保护、退耕还林的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工作中,采用人工量取的方式逐个图斑获取坡度信息,再对坡度、坡向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用这种方法获取坡度数据耗时长、工作量大、精度低,数据的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用人工计算的方法对坡度、坡向进行统计和分析精度低、效率低。

因此,地图的数字化产品和建立DEM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方法逐步得到开发应用。

DEM(DigitalElevationModel),即数字高程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高程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DEM的制作是通过对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形要素可以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如坡度、坡向等等,因此,DEM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DEM制作方法有:①由全野外测量数据构建。

这种方法虽然精度非常高,但耗时长,成本很高,更新困难,应用范围也比较小;②将现有地形图数字化,生成数字格网模型。

这种方法成本低、耗时短、更新周期短,应用范围广,但精度较低;③摄影测量和遥感的方法。

即利用两相邻像对,在全自动摄影测量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地面控制点、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以及影像自动相关匹配,生成DEM数据。

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方法。

虽然精度不如另外两种方法,但在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成本、周期,在实际工作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ArcGIS制图技巧之地形渲染

ArcGIS制图技巧之地形渲染

ArcGIS制图技巧之地形渲染DEM数据是常见的地形数据,在GIS常规的制图中,DEM一直扮演着增强效果。

由于带有高程值,DEM在很多情况下都在三维中显示,但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在二维ArcMap下如何增强其显示。

以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DEM数据,默认加载到ArcGIS,呈灰白显示。

这种原始状态的显示只有专业人员根据图例才能看懂,完全没有任何直观可言。

现在又是要发挥制图人员想象力的时刻了。

首先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地形的明显起伏,虽然眼前的这份数据是一个真实的数据,但某些时候真实的数据还不如处理过的数据看着感受真切。

其次就是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色彩来渲染,避免黑不溜秋的一坨像素点堆积。

接下来又是根据我们自己心里面的地图对现在的情况进行分解:1)必须能看到地形起伏。

2)用好的色彩着色。

关于第一点,在美术透视技术已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在一个二维纸面上表达一个三维立方体了,那就是通过多个侧视的光线汇聚,或者阴影方式来模拟多一个维度。

这一原理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各种制图中。

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这个DEM数据进行【山体阴影】的操作,生成新的DEM数据。

如下图,使用【山体阴影】工具处理后的效果操作过后非常明显的展示了地形的起伏,而且这种模拟,就像太阳过在某一侧照射,产生了另一侧的阴影,使得山脊非常的明显;凹陷的部分是河流,由于河流在地位,所以没有任何的阴影像素产生,所以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人眼对这种做过做出处理的假数据是非常敏感的,比之前的真是DEM辨别起来要容易的多。

所以,对于第一点的规则,这一步算是满足了。

但黑白的效果对于当前的彩色显示器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丑陋。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分解第二个规则了,就是“给熊猫拍一张彩照”。

这个本本身不是个难事。

很多人都懂的对dem进行配色。

例如,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配色渲染,效果如下又或是觉得上图效果过于平面,采用山体阴影效果后的数据进行渲染,效果又如下这样的效果似乎更加糟糕。

这个时候我们又需要从美术的透明和透视上下功夫了。

ArcGIS教程之DEM的应用

ArcGIS教程之DEM的应用

ArcGIS教程之DEM的应用(坡度坡向、提等高线)DEM的应用包括:坡度:Slope、坡向:Aspect、提取等高线、算地形表面的阴影图、可视性分析、地形剖面、水文分析等,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有:a)对TIN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b)掌握ArcGIS中建立DEM、TIN的技术方法。

(对于这两步的教程本人之前有做过,下面教程不会再重复)c)掌握根据DEM 计算坡度、坡向的方法。

d)理解基于DEM数据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e)利用ArcGIS的提供的水文分析工具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下面开始教程:工具/原料∙软件准备:ArcGIS Desktop 10.0---ArcMap(3D Analyst模块和spati al analyst模块)∙数据:DEM和TIN(使用由本人前面的教程【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得到的结果数据。

∙原始数据下载:/s/1GGzT2方法/步骤1. 1建议先看【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因为本经验教程的数据使用的是此经验的最后结果数据!(数据会提高下载,另外本人使用的版本是10.1英文版,不过教程步骤为中文的,本人翻译过来,方便大家!有些地方和9.3差别很大,和10.0差别不大)ENDDEM应用之坡度:Slope1. 1首先,(1) 新建地图文档,加载【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中得到的DEM数据:TINGrid(2) 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参照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2. 2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0 -82] 度间变化3. 3右键点击图层[Slope_TinGrid],执行[属性命令],设置图层[符号系统],重新调整坡度分级。

rcmap(arcgis)三维地形图(晕渲图)的制作

rcmap(arcgis)三维地形图(晕渲图)的制作

rcmap(arcgis)三维地形图(晕渲图)的制作
arcmap(arcgis)三维地形图(晕渲图)的制作
晕渲图是表达dem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设置光源的高度角和方位角更形象或者更符合人类视觉的方式展示一个地区的地形。

Arcmap提供了制作晕渲图的工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采用3D Analyst工具制作精美的晕渲图。

1.首先确定3D Analyst工具可用。

如果发现该工具不能使用,可能是没有将该拓展工具加入到工具栏中
Arcmap菜单tools-extensions 将3D Analyst前的方框选中,这样便可以调用该工具了
2.加入DEM数据
3.3D Analyst-surface analysis-hillshade
1).选择DEM数据,这里的数据twdtm
2).确定光源方向,默认值方位角为315度(从西北照向东南)
3).确定光源高度角,默认值为45度
4).设定网格大小,默认值为40(通常是和原始数据的网格大小一致,可以更改)
5).设定输出的文件名
ok,一个灰度的晕渲图就出现了,但是这样视觉效果并不是太好,通常要对其值赋予一定的颜色
4.着色
arcmap中是通过对dem数据设定颜色来实现彩色晕渲,对dem 的高程值设置不同的颜色(properties-symbology)
5.右键-properties-display
将transparent 设置为50%即可,这样一个彩色的晕渲图便制作完毕
晕渲图的视觉效果和颜色的设置有关,如果设置的较好的话,能产生一个让人看着很舒服的图,
本人在这方面能力有限,所以制作出的图不怎么好看
下面这个图的效果就比较好。

浅较基于ArcGIS的两种DEM生成方法

浅较基于ArcGIS的两种DEM生成方法

浅较基于ArcGIS的两种DEM生成方法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新一代的地形图,地貌和地物不再用直观的等高线和图例符号在纸上表达,而是通过储存在磁性介质上的大量密集的地面点的空间坐标和地形属性编码,以数字的形式描述。

DEM以数字的形式按一定的组织结构组织在一起,表示实体地形特征空间分布的模型,是地形形状大小起伏的数字描述。

由于生成DEM的数据获取方式不同、生成算法各异等原因,DEM的生成方法很多,最常用的生成方法就是对现有地形图进行数字化,以获取原数据,并用于构建不规则三角网从而建立DEM或直接通过内插的方法建立DEM。

本文将对这两种生成DEM的方法进行实验,依据高程吻合度等质量评价标准对这两种方法生成的DEM进行对比。

1 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案根据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分别以构TIN法和TOPO法生成DEM,并对其比较,找出其区别和优缺点。

其中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生成DEM时对分别以无骨架点数据构TIN和增加骨架点数据构TIN两种方法生成的DEM进行对比,找到更高质量的构TIN方案;在TOPO法建立DEM中,通过对DEM生成参数的设置,建立更佳的DEM,对构TIN法生成的DEM与TOPO法建立的最佳DEM进行对比。

2 DEM建立方法2.1 构TIN法(以Delaunay三角网为例)不规则三角网表示数字高程模型既能减少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时在计算效率方面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

单纯以等高线构建DEM会出现平顶,沟谷、山脊不明显等缺点,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微地形特征。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需在等高线数据基础上增加骨架点数据来弥补。

骨架点就是分布于整个图内,弥补等高线不能反映出的具体特征地形的一系列特征点。

与没有骨架点的DEM晕渲图相比,平顶、沟谷、山脊不明显等缺点,已经较好地得到了改善。

包含骨架点数据生成的DEM比不包含骨架点数据生成的DEM在山顶、沟谷、山脊等方面优秀,包含骨架点生成TIN得到DEM的相同抽取点高程误差的均方差小于不包含骨架点生成TIN得到的DEM的抽取点高程误差的均方差。

最全最全最新ARCGIS地面点生成dem完整版

最全最全最新ARCGIS地面点生成dem完整版

以上操作会失败!!永年项目”地+空”dem的融合:数据源:①扫描车跑高精度路面,提取路面点。

高程改正后每一段有个偏移量offset。

首先要将offset应用到各个地面点的txt文件中。

②无人机飞的空三加密后的离散点txt文件。

离散点文件都只有xyz三列,有头的csv格式。

目标:利用两种数据生成测区1m分辨率的dem。

做法:①对离散点文件,arcgis中没有批量转为shp的工具,只能手动先转为事件层加载后再导出为shp、合并shp要素层。

②要素层生成dem。

这里认为扫描精度高于航飞精度,故将扫描点生成的1m的dem,航飞点生成1.1米的dem。

为了能很好地融合,生成dem时,不能将搜索点数和距离设置过大,这里先设置为3点、6米。

③融合:选择blend,优先使用高精度的dem。

④补洞:融合后的dem有较多的空洞无效值区域,甲方要求补洞。

先对融合后的dem生成多点要素层,再用要素层重新生成dem,这时将搜索点数和距离设置为3点、30米。

结果比较: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小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使用ARCGIS进行DEM制作和表面分析ppt课件

使用ARCGIS进行DEM制作和表面分析ppt课件
17
4.3坡向分析
坡向(Aspect), 坡向反映了斜坡 所面对的方向。坡向指地表面上一点的 切平面的法线矢量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 该点的正北方向的夹角。对于地面任何 一点来说,坡向表征了该点高程值改变 量的最大变化方向。在输出的坡向数据 中,坡向值有如下规定:正北方向为0 度,按顺时针方向计算,取值范围为 0°~360°。坡向在植被分析、环境评 价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学上,
数据:\10dem\dgxtin\GG487422.mdb\dgx
7
2.1两块等高线创建TIN – Tin的剪裁(中级)
两块等高线创建TIN,按照下面的方法, 创立Tin,这不是我们需要???
数据位置:10dem\dgx\
8
2.1两块等高线创建TIN –Tin的剪裁(中级)
使用矢量和栅格clip、split都不可以的, 只有在创建Tin,加入剪裁的面,一起 参与创建tin,面的参数设置,如下, 使用hard clip 多边形参与tin四种方 式
18
3.3 坡向分析结果
19
3.4山体阴影(hillshade)
山体阴影(hillshade):是根据设 置的光源对栅格的照明值,太阳方位 角、太阳高度角设置,设置的位置不 同,结果也不一样,可以用于日照分 析,一天日照的时间等,值越小表示, 阴影越大
20
3.5视域(中级)
在ArcGIS主要两点直线之间 是可见的还是遮挡的,必须要选 择一个点层,在屏幕上画线, 可 以实现屏幕上两点可视分析,绿 色表示可视,红色表示不可视。 注意坐标系统的问题
14
基本按钮介绍
①在屏幕上创建等高线,是Element,
操作在屏幕上点一下
②屏幕可视分析,操作是屏幕上划线,

在ArcGIS中如何生成DEM

在ArcGIS中如何生成DEM

可以使用工具 3D Analyst——create TIN——create TIN form features 生成栅格图,再用 3D Analyst——convert——TIN to raster 转换一下生成GRID按照你的方法,我可以生成tin,然后转换成栅格,attitude字段我选了elevation,生成了全黑的,是不是因为我的shp文件里的高程那个字段不是 elevation?(我shp文件自己建的高程字段是“gaocheng”)你搞反了,应是先利用你的等高线(矢量)生成tin ,然后再由tin生成DEM。

(还没听说过有矢量直接转化为栅格后是DEM的?因为CAD格式不能生成tin,所以你还需要将CAD数据转换成shipfile 或 database 格式。

转换方法:你在CAD数据处右键》 data 》 export data 》选择好导出的地方,导出的格式(shipfile 和 database 格式都行)然后确定,再用shipfile 和 database 格式数据建立tin创建tin方法:1、首先选择功能:Tools(顶部)——Extensions (可将里面的全部打钩)2、在上面空白处右键,然后选择3D Analysis ,出现3D Analysis 工具条3、单击出现的工具条的3D Analysis 》 create/modify Tin 》create Tin from features4、将左边的数据选择你的等高线,右边的属性选择你的建立tin的属性,下面写好输出tin 的位置。

到此tin就建立好了。

5、单击出现的工具条的3D Analysis 》 convert 》 tin to raster选好好需要的,点OK。

到这里才是建立了DEM。

使用ARCGIS进行DEM制作和表面分析

使用ARCGIS进行DEM制作和表面分析
数据准备
收集该地区的地形数据,包括等高线、高程点等矢量数据,以及卫星影像、地形图等栅格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 理,如格式转换、坐标配准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DEM创建过程展示
创建TIN
转换DEM
DEM编辑与优化
在ARCGIS中,利用收集到的 高程点和等高线数据,创建不 规则三角网(TIN)模型。通 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如最大三 角形边长、最小角度等,确保 TIN模型的精度和效率。
将插值结果转换为栅格数据集,设置 合适的像元大小、坐标系统、数据类 型等。
栅格数据编辑
对生成的栅格数据进行编辑,如裁剪 、拼接、重投影等操作,以满足后续 分析需求。
质量评估与精度提升
质量评估
通过交叉验证、误差分析等方法,评估DEM数据的精度和质 量,确保满足分析要求。
精度提升
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升DEM精度,如增加采样点 、优化插值参数、引入辅助数据等。
流域划分与水文分析功能实现
01
流域划分原理运动过程,将地形
表面划分为不同的流域单元。
02
水文分析功能
ArcGIS提供了一系列水文分析工具,如填洼、水流方向提取、汇流累积
量计算等,用于研究地形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03
应用场景
流域划分和水文分析在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测与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
应用场景
可视域分析和日照时数模拟在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太阳能资源评估等领域具有广 泛应用。例如,在建筑布局规划中,可利用这些工具评估不同方案的光照条件和视觉景观 效果。
04
案例分析:基于ARCGIS的DEM制作与表面分析 实践
案例背景介绍及数据准备
案例背景
本次案例选取某地区的地形数据,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制作和表面分析,以揭示该地 区的地形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DEM 地形 ArcGIS 制图

DEM 地形 ArcGIS 制图

标准差(n=3)
伽马设置
• •
<1 降低暗区的对比度,提高亮区的对比度 >1提高暗区的对比度,降低亮区的对比度
原图像

• • •
根据动态可视范围 Dynamic Range Adjustment 根据整个图层 自定义
使用影像分析窗口

提供快捷的影像增强设置
影像分析窗口
通过添加影像函数链,获得动态处理影像结果
色带设置
• •
选择合适的色带 自定义色带
色带标注设置

根据色带级别划分进行标注
地形晕渲制图效果
DEM数据的派生数据
• • •
地形坡度 地形坡向 山体阴影
原始数据
• •
32位深 浮点型
应用色带
• •
透明度:30% 拉伸方法:标准差(n=1)
山体阴影
• •
使用地理处理工具生成 使用影像分析窗口生成
山体阴影透明度设置
• •
透明度:80% 对比度:10%
山体阴影和色带图叠加
叠加等值线数据
使用影像分析窗口生成山体阴影
• •
影像函数链:山体阴影函数 可选平滑处理:卷积函数(5X5)
平滑山体阴影
多角度山体阴影制图效果
多角度权重山体阴影

避免单角度山体阴影过亮或过暗而掩盖了某些地形特征
DEM制图技巧
Esri中国 卢伟亮
内容
• • •
显示增强 地形晕渲制图效果 多角度山体阴影制图效果
显示增强
显示拉伸增强
• • • • • •
拉伸增强图像的明暗程度,暴露细节 无拉伸 自定义拉伸 标准差 n 值 最小和最大裁剪百分比 均一化拉伸

利用CAD和ArcGIS生成TIN和DEM

利用CAD和ArcGIS生成TIN和DEM

本文适用于FME转换cad地形图为shp格式后,等高线polyline文件无等高线数值,利用高程点数值插值构建TIN及DEM,生成坡度及三维地形图。

一、步骤(1)首先请自行安装FME,网上很多破解版;应用FME软件中的工具对CAD数据进行转换,选择所要转换的数据源格式及文件,设置转换后格式Esri shape及存储文件夹,然后ok如图:结果如图:(2)打开Arcmap,加载转换后的图层(本人的cad文件中等高线及高程值点文件为地貌_line及地貌_text)(3)由于本人的等高线无属性数值,经过网上查询和试验,发现可采用高程点数值插值生成DEM及TIN;首先给生成的属性string赋值到新建的浮点型字段中:同时删除其中错误数据(小于最小高程值的数据均删除)(4)打开3D anlyst工具栏,选择interpolate to raster下的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工具,设置如图:其中为刚才赋值的字段,Output cell size 根据实际分辨率需求设置(5-10比较合适),结果如下图然后继续选择3D 工具,convert ,raster to TIN,默认设置,accuracy可以自己设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rasttin3中的symbology进行分级,分色,分数值设置生成结果即为地形海拔变化图:然后,利用生成的TIN,使用3D工具栏中surface analysis 工具相对应的可生成坡度、坡向、等高线等;以坡度为例:注:在使用symbology中的classify时arcmap可能会报错(本人为9.3),原因是缺少补丁,可以把错误原因百度,上面有人专门解答和提供了官方下载补丁的连接,下载下来打上去就行了,最后经过arcmap和photoshop双重美化之后即可生成想要的海拔地形及坡度图:补充说明一下,高程点生成tin和dem对比等高线的话肯定在精度上有出入,但很适用于等高线图层未赋值的情况,有时间又追求完美同学可以不选用,欢迎大家交流斧正··By:紫夜星晴lz。

arcGIS软件学习(高程点生成DEM)

arcGIS软件学习(高程点生成DEM)

Events 图层中。
3、Tools→Extensions,把3D Analyst 打上勾,Close。右击工具栏,把3D Analyst 打上勾。
4、3D Analyst→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s,把图层Point Events 打上勾,在“Height Source”中选择字段Z,在“Output TIN”中输入TIN 的保存路径,OK 后生成了TIN。
5、3D Analyst→Surface Analyst→Contour,在“Contour Interval”中输入等高距10,在“OutputTIN”中输入Contour 的保存路径,OK 后便绘制好了等值线。
其中,生成了TIN后,可以利用3D Analyst模块下的convert-TIN to Raster将TIN转换为栅格图。再利用ArcMap中栅格分析功能对栅格图题 2013-02-04 19:49:4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1、启动ArcCatalog,新建数据库data.mdb,在空白处右击,导入data.txt,四个字段分别为Code(设为主健)、X、Y、Z,保存为表Point。
2、启动ArcMap,Tools→Add XY Data,在“Choose a table”中添加数据库data.mdb 中的表Point,在“X Field”和“Y Field”中分别选择字段X、Y,Edit→Select,选择/Projected CoordinateSystems→World→Mercator (world).prj,一路OK 后,离散点已被展绘到Point

ARCGIS--DEM渲染

ARCGIS--DEM渲染

第一步生成DEM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菜单命令[3D分析]>>[创建/修改TIN]>>[从要素生成TIN]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命令[转换]>>[TIN转换到栅格],指定相关参数:属性:“高程”,像素大小:1,输出栅格的位置和名称:“TinGrid”
第二步阴影分析
在上一步基础上进行,打开“3D分析”工具栏,执行菜单命令:[3D分析]>>[表面分析]>>[山影],按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生成地表阴影栅格“Hillshade of tinGrid ”
结果:
第三部DEM渲染
将“tingrid”置于“Hillshade of tingrid”之上,右键点击“tingrid”,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执行“属性”,在“图层属性”对话框中,参照下图所示设置“符号”选项页中颜色。

结果:
设置透明度:
最终结果:。

arcgis中dem制作方法

arcgis中dem制作方法

参考一打印这篇文章1.进入arcgis的workstation模块2.在Arc命令行下输入下面的命令(等高线的各层文件存放在el5目录中)Arc:arctin d:\el5 d:\tin line elev (黑色为提示符,蓝色为输入的命令,下同)(即为对el5 建立tin ,elev代表等高线的高程值,并且只有line 参与运算),这样就由等高线生成了tin注:可以在Arc命令行设置workspace路径,以后的操作不必每次都有写上绝对路径,相对路径就可以了。

命令为:Arc:wakespace d:\el5Arc:w 可以显示当前系统的worksapce目录。

3.由tin生成lattice,需要输入如下命令Arc:tinlattice d:\tin d:\lat这样就有tin生成了lattice,转化为了grid形式,分辨率设置为30米Enter distance between lattice mesh points :后要出入分辨率,对于其它的设置取其默认值即可。

4.最有一步,由lattice生成dem,命令如下Arc:latticedem d:\lat dem这样便由lattice转换得到了dem,运行结果如下:然后在arcmap中可以打开生成的dem,同时也可以显示生成的tin,我们已经在d盘根目录建立了tin 和lattice子目录,目录名字分别为tin 、lat,在arcmap中会有对应的选项分别单击之,则会加入到arcmap中成为图层。

对显示tin的结果:将局部放大之后可以很清晰的看出tin的结构来:依照上述同样的方法,我们把生成的lattice显示出来:将局部放大之后,可以看出lattice的结构跟tin有显著的不同,为栅格状。

如果想把它们转化为其它格式,例如img格式,以方便的在erdas中操作,方法如下:启动arctools,并单击grid to imge 命令,进行设置后就可以转化为img格式,可以为erdas 读取。

Arcgis中dem

Arcgis中dem

Arcgis中dem1.将采样点数据存为Excel格式.2.Arcmap中,Tools--add xy data,将Excel加载进去,以经纬度为xy值,⽣成点状图层.3.打开3D analysis⼯具,creat TIN,然后convert TIN to raster,⽣成DEM.4.在ArcScene中,打开⽣成的DEM和照⽚,通过联合⾼程信息将照⽚覆盖在DEM数据层上(右击照⽚图层-属性-base heights-obtein heights for layer from surface 选择DEM).现以ArcToolBox为例说明:选择Export from Raster中的Raster to GeoDababase⼯具在“Input Raster”中选择需要合并的Raster(包括Grid,Tiff等)然后选择⽬的地,之后在“Select an existing raster or create a new” 中指定⼀个合并后的名称就可以拉ArcGIS中DEM的制作技术流程2009-04-16 16:40下⾯是在ArcToolBox中实现的⽅法(在ArcMap中也可以实现):编辑Tin,注意线的类型:masspoint;soft line;hard line,区别⾃⼰查帮助.再通过Tin转Dem,注意格⽹⼤⼩。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3D扩展模块的菜单来操作以上过程!在arcgis下如何合并demarcgis 2010-04-17 16:46:28 阅读413 评论0 字号:⼤中⼩订阅在arcgis下如何合并dem?如果在9.0、9.2 ⾥就⽅便了。

直接在arccatlog 中点选⼀DEM 然后右键菜单中选load data(toolbox 中raster下--的mosaic )就可以和其它的dem 合并了。

ok;-------------------------⽤Arcgis对DEM重采样的截图1.toolbox中raster下resample⼯具/2.参数设置参考帮助/3.采样前cellsize=5/4.采样后cellsize=10(分辨率放⼤2倍)/长宽各两倍,⾯积是2×2了。

用ARCGIS生成DEM

用ARCGIS生成DEM

用ARCGIS生成DEM(ASC格式)流程概图:TIN-〉TINGRID-〉全部REMOVE-〉重新调入TINGRID->裁图—>生成ASC0、确保ARCGIS完全安装至少在ToolBar菜单里可找到“3D Analyst”和“Spatial Analyst”两个程序栏。

1、在ARCGIS里调用结合图表2、生成TIN,利用DGN文件的采集数据:A、命令程序:B、参数设置:DGN文件里的Polyline和Point,在生成三角网时,均用“mass points”,注意生的TIN 的目录及文件名。

3、生成Raster(Tingrid),利用上一步生成的TIN文件:A、命令程序:B、参数设置:Cell size: 格网间距,一般情况下给5米;Input TIN: 是上一步生成的TIN文件;Output raster:输出的总的Tingrid文件。

4、生成完Tingrid以后,把界面上的TIN、Tingrid以及图幅结合表,所有的文件remove掉!(这一步很重要,不要漏。

)5、重新装载上一步生成的Tingrid文件和图幅结合表。

6、准备一个只有一个裁图框的TK.DGN文件(数据只有一个属性为Polygon的图框),并把需要裁切的范围设定好(可把DGN的结合图表参考)。

7、单幅提取Tingrid文件A、调用程序:B、设置参数:Working目录为TIN和Tingrid存入目录(TIN和Tingrid最好在一个目录下)。

Analysis Extent选择TK.dgn文件的Polygon。

Cell Size选择生成的总的Tingrid文件。

点击确定。

8、提取A、调用程序:B、裁切单幅Tingrid直接点击Evaluate。

裁切完成以后,界面会自动调入已裁好的Tingrid文件9、生成ASC文件。

把裁切好的Tingrid单幅文件,生成最终成果格式的ASC文件。

调用程序:Coversion Tools->From Raster->Raster to ASCII输入相应的裁好的单幅Tingrid(raster文件)和ASC码图幅号完成。

用ArcMap做DEM

用ArcMap做DEM

用ArcMap做实验三有同学想用ArcMap做李卫红老师发的实验三,而苦于没有教程,特制作此教程,做的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可以找我交流探讨。

如果想要DEM数据不是用灰度显示,可以在Layer Properties中设置,具体方法可找我。

1、在ArcMap的主菜单“Tools”----选择扩展模块“Extensions…”;在弹出窗体中选择“3D Analyst”2、由等高线建立Tin并转换为Gride(1) 由等高线\高程点数据建立Tin1)在视图目录表中添加并激活等高线图层:等高线.shp。

2)从“View”菜单中选择“Toolbars”下的“3D Analyst”,从而显示3D Analyst工具栏3D Analyst工具栏3)从3D Analyst工具栏中的“3D Analyst”菜单中选择“Create/Modify TIN”下的“Create TIN From Features”命令。

3)在弹出的“中定义每个主题的数据使用方式;在“Create TIN From Features”对话框中,对某一个主题需要指定高程源(Height Source),以何种表面特征输入(Input as),以及选某一个值的字段来作为属性信息(可以为None)。

注意:这里与ArcView不同,要选中进行转换图层前面的复选框!“Output TIN”文本框用来确定生成文件的名称及其路径4)点击“OK”,生成新的“等高线– TIN”。

“Convert”下的“Tin to Raster...”命令。

6)在弹出的“Convert TIN to Raster”对话框中,设定生成文件的名称及其路径,生成新的Grid层“等高线GRD”。

注意:这里与ArcView不同,Grd文件名中不能包含横杆“-”2、DEM的应用地形指标的提取1)坡度提取具体的方法步骤如下:选择“等高线Grd”图层,从3D Analyst工具栏中的“3D Analyst”菜单中选择“Surface Analyst”下的“Slope...”命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