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浅析卡佛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卡佛作品
1引言
雷蒙德·卡佛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是“极简主义”作家群中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重在描写美国社会中下层民众困窘、艰辛的现实境况,表现他们迷惘、无奈的心理状态。
他善于从平凡、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深意,以敏锐、深刻的笔触传达自己对生存的思考。
酒与酗酒者是其笔下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典型意象。
卡佛自身拥有长达13年的酗酒史,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挣扎,终于在1977年成功摆脱酒精的控制,开始了他所谓的“第二次生命”,然而此前的人生体验已然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烙印,并且成为他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
从酗酒到戒酒的经过,也是卡佛在绝望中追寻希望的历程。
国外学术界对于卡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繁荣于20世纪90年代末,成果丰富、内容详实。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作品(包括小说和诗歌)进行了评论、研究,力图较为全面地考察其艺术成就。
相比之下,国内现有的译介与研究成果仍然十分匾乏,不论是作品集还是文献资料,数量都极为有限。
卡佛的诗歌、散文、评论、书信等至今没有系统、全面的中文译本,研究专著只有一本,具有一定分量和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也是屈指可数。
就笔者收集的资料看来,由典型意象着手对卡佛作品进行探讨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细读文本,对作家笔下的酒与酗酒者意象加以梳理、归纳,发掘二者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蕴,试析其形成原因。
2观酒之形:文本世界中的“酒”与“酗酒者”
雷蒙德·卡佛一度嗜酒如命,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之一。
他是个熟知各色美酒的品鉴家,也是个擅于刻画酒鬼的高手,“酒”和“酗酒者”都是其笔下极为常见的意象。
进入卡佛的作品,就像赴一场酒的盛宴,在这个世界里,那些形形色色的酒鬼和他们的喜怒悲欢都显得如此真实、接近,仿佛触手可及。
酒:忠实的伴侣,纵览卡佛的作品,酒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作为背景、线索、道具抑或主题,我们总能发现它的身影。
正如卡佛在题为《酒》的诗中所述:“有什么:酒,/酒的问题,总是酒……”对作家笔下的许多男男女女而言,酒似乎已然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酒是一种天性、一种
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享受甚至一种艺术。
《凉亭》中有一段关于喝酒的绝妙描述:“喝酒是件滑稽的事。
当我回头看时发现,我们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喝酒时做出的。
甚至在讨论必须少喝点酒的时候,我们也会坐在餐桌,或者是外面的野餐桌旁,喝着半打啤酒或者威士忌。
”这一举止看起来荒谬可笑,却恰恰反映出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喝酒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无意识、机械化的惯性行为。
酒慢慢地主导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给他们带来巨大影响,当事者往往还后知后觉、浑然不晓。
他们只知道“喝酒是我命运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他们甘于屈从也乐于接受这既定的命运。
在嗜酒者眼中,酒不会像回忆一样遥不可及,也不会像爱情一样枯萎凋零,喜时能够助兴、悲时能够遣愁,实在可算是最忠实、可靠、贴心的伴侣。
3品酒之味:绝望与超越
当戈登·利什将卡佛推向公众视野时,他是这样对之进行宣传的:“来自某个‘阴暗的后言语世界,的一个绝望的郁郁沉思者。
”辽’《新闻周刊》曾刊登了一篇题为《绝望的人物》的评论来介绍卡佛,其中写道:“卡佛:痛苦并偶尔感到恐惧。
”正是透过自己艰难生活的镜像和消极情感的体验,卡佛在小说中构建起一个充满失望和失败的“无望之乡”
《大教堂》一书的译者肖铁认为: “在卡佛的大部分作品中,贫困和绝望不是回忆中的过去时,而是小说人物以及卡佛自己的生活现状。
”这是一个蓝领的世界,是一个冷酷却真实的世界,“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然而,卡佛绝不是一个甘于屈服、甘于认输的人,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言:“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
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
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卡佛贫痔、沉重的词句背后隐约透露出一缕黯淡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在无尽的黑暗里显得格外温暖、珍贵一一那是作家对生存的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对绝望的超越,是卡佛之“酒”苦涩中蕴含的真味。
4结语
在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作家中,雷蒙德·卡佛或许算不上是最出色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创作者之一。
他曾经说过,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
自己的世界,都会在作品中留下独特的烙印,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才华横溢的作家遍地可寻,能以特殊方法观察事物并予以艺术表现的作家却寥寥无几。
卡佛选择写诗与短篇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所迫:困窘的经济状况、繁重的体力劳动、居无定所的漂泊与流离导致他只能写一些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东西一一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构思、创作一部长篇巨著,他要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拼搏奋斗。
尽管如此卡佛对待写作的态度仍然是极其严谨而审慎的:他乐于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仔细斟酌字词甚至标点以确保它们能够恰当、准确地传情表意,正如艾兹拉庞德所言:“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他认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地写好每一篇作品,而不应为自己的疏忽或轻慢寻找借口,因为“尽力而为的满足感和辛苦劳作的成果是我们唯一可以带进坟墓的东西”。
创作对于卡佛而言,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是支撑着他在艰辛与绝望中前行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