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第8编 清前中期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翁方纲“肌理”说,“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 理为准””考据训诂之事,与辞章之事,未可判为二途”。
《wk.baidu.com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重史轻文,《野叟曝言》《镜 花缘》等“才学小说”炫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第二节 清前中期新的人文思潮与文学
一.清初反对空谈心性,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 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 违。”“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 谓道学者。”(《留别海昌诸同学序》)
二、学术对文学的影
1.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不关心 当世之务,乾嘉汉学(考据学)盛行。学者埋头于古文献 里进行文字训诂,名物考证,古籍辑佚、校勘和辨伪。
2.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期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 响。
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 方苞:古文义法→刘大櫆:义理、 书卷、经济→姚鼐:义理、考据、辞章。
顾炎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 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日知录》卷七)
学术强调社会功用,影响到文学创作,如《长生殿》 和《桃花扇》,题材虽有古今之别,却都表现着深沉的历 史反思,与清初启蒙思潮息息相通。
2.小说
总体进入独创期。 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 为才子佳人小说;长篇小说纷繁多样。 代表作品: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英雄传奇《水浒后 传》;才学小说《镜花缘》,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不朽巨 著《红楼梦》。
3.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潮。
袁枚是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批评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 方纲的“肌理说”,重建和发挥“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 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表现 出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
《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少卿、贾宝玉等新人形象, 是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志。
一. 清前中期文学
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至、 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 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二.晚清文学 道光20年(1840)——辛亥革命(1911)
1919年?
第一节 清前中期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一、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1.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鼓吹封建礼教,以禁锢人民的思
想, 如朱熹像入孔庙。
2.编纂大型丛书、类书、字书,拉拢知识分子,如编撰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
3.设立严密的文网,查缴销毁禁书,兴文字狱,如《明 史》案、《南山集》案。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经·玄鸟》)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扬州·徐述夔)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沈德潜《咏黑牡丹》)
诗坛大家在诗艺方面多所开创:吴伟业 “梅村体”,王 士祯 “神韵派”。
2.词
明清鼎革之际,变俗为雅,成为文人写心工具。“阳羡派” 代表陈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 或尊苏、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 词坛号称“三大家”。
3.骈文
清初文人揭骈文复兴序幕,至乾嘉几与桐城古文抗衡。骈 文作家多是渊博学者,《哀盐船文》的作者汪中,为骈文力争 正统地位的阮元等。
第三节 清前中期文学的历史特征
总貌
众体皆备,历代文学之集大成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 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分述
一、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1.诗
前期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 多以史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
二.理欲之辨深化,启蒙思想抬头。
1.清初思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甚至诋毁李卓 吾,却接过李卓吾的“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 理性。
王夫之:“理欲皆自然”(《张子正蒙注》卷三),“人欲之 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黄宗羲:“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 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陈乾初先生墓志铭》)
2.清中期汉学裂变,由文字训诂、名物考辨转为对纲 常伦理的批判。
戴震:“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 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 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孟子字义疏证》)
汪中:“本不知礼,而自谓守礼,以殒其生,良可哀也。”
(《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
二、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1.戏曲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 性,脱离舞台演出实际;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 节。其《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 向“戏”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 戏剧性这两方面的产物。
第八编 清前中期文学
(1644—1839)
绪论
第一节 清前中期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第二节 清前中期人文思潮与文学 第三节 清前中期文学的历史特征
§清代文学的时间范围与分段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 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wk.baidu.com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重史轻文,《野叟曝言》《镜 花缘》等“才学小说”炫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第二节 清前中期新的人文思潮与文学
一.清初反对空谈心性,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 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 违。”“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 谓道学者。”(《留别海昌诸同学序》)
二、学术对文学的影
1.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不关心 当世之务,乾嘉汉学(考据学)盛行。学者埋头于古文献 里进行文字训诂,名物考证,古籍辑佚、校勘和辨伪。
2.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期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 响。
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 方苞:古文义法→刘大櫆:义理、 书卷、经济→姚鼐:义理、考据、辞章。
顾炎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 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日知录》卷七)
学术强调社会功用,影响到文学创作,如《长生殿》 和《桃花扇》,题材虽有古今之别,却都表现着深沉的历 史反思,与清初启蒙思潮息息相通。
2.小说
总体进入独创期。 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 为才子佳人小说;长篇小说纷繁多样。 代表作品: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英雄传奇《水浒后 传》;才学小说《镜花缘》,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不朽巨 著《红楼梦》。
3.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潮。
袁枚是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批评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 方纲的“肌理说”,重建和发挥“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 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表现 出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
《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少卿、贾宝玉等新人形象, 是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志。
一. 清前中期文学
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至、 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 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二.晚清文学 道光20年(1840)——辛亥革命(1911)
1919年?
第一节 清前中期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一、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1.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鼓吹封建礼教,以禁锢人民的思
想, 如朱熹像入孔庙。
2.编纂大型丛书、类书、字书,拉拢知识分子,如编撰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
3.设立严密的文网,查缴销毁禁书,兴文字狱,如《明 史》案、《南山集》案。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经·玄鸟》)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扬州·徐述夔)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沈德潜《咏黑牡丹》)
诗坛大家在诗艺方面多所开创:吴伟业 “梅村体”,王 士祯 “神韵派”。
2.词
明清鼎革之际,变俗为雅,成为文人写心工具。“阳羡派” 代表陈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 或尊苏、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 词坛号称“三大家”。
3.骈文
清初文人揭骈文复兴序幕,至乾嘉几与桐城古文抗衡。骈 文作家多是渊博学者,《哀盐船文》的作者汪中,为骈文力争 正统地位的阮元等。
第三节 清前中期文学的历史特征
总貌
众体皆备,历代文学之集大成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 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分述
一、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1.诗
前期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 多以史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
二.理欲之辨深化,启蒙思想抬头。
1.清初思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甚至诋毁李卓 吾,却接过李卓吾的“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 理性。
王夫之:“理欲皆自然”(《张子正蒙注》卷三),“人欲之 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黄宗羲:“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 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陈乾初先生墓志铭》)
2.清中期汉学裂变,由文字训诂、名物考辨转为对纲 常伦理的批判。
戴震:“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 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 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孟子字义疏证》)
汪中:“本不知礼,而自谓守礼,以殒其生,良可哀也。”
(《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
二、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1.戏曲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 性,脱离舞台演出实际;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 节。其《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 向“戏”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 戏剧性这两方面的产物。
第八编 清前中期文学
(1644—1839)
绪论
第一节 清前中期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第二节 清前中期人文思潮与文学 第三节 清前中期文学的历史特征
§清代文学的时间范围与分段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 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