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研究[摘要]文章提出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进行改革,从重构课程

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实施方式、改善教学情境、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作任务化工原理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动因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提高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满足新时代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提出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势必推动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课程的改革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不攻破这一难点,就很难办出高职特色,也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适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化工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化工原理”课程也面临着改革。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指导思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堂、实习”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建立“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据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岗位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对于该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的思路来进行,采取的具体措施是:(1)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法接受来自企业的工作分析专家的引导和行业专家及已毕业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2)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如图所示。

(二)分解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全程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一项工作任务如果涉及了多门课程的内容,就会出现任务不明确,要靠学生自行理解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很难明确学习的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完全参照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制定。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目标都变得十分明确。因此,打破学科型课程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根据理论“必需、够用”原则,实践按岗位需求,“体会、学会”原则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进行学习项目的设计。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交融、学习和实训交替”的特点。以学习情境的模块1“管路与阀门拆装”为例,学习项目设计见128页表1。

(三)改造教学情境

“化工原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打破单纯的学府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配合,即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

1.学习环境体现教学环境、就业环境、企业氛围。通过经常性发布就业信息,

宣传全国优秀技能型职业,优秀毕业生岗位成才和创业发展,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渲染职业学校就业导向的氛围;通过请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能工巧匠来学校兼职,作讲座,宣传现代企业、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引进企业产品生产车间,按企业生产环境设计实训环境、布置有关产品质量、技能学习、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企业警句,营造企业氛围。

2.教学实训场地布局采用整合式、一体化设计。整合式模式是指将传统教室和实训教室整合在一起,成为教学场所,即教学场所的中间是教学区,周围是设备区。一体化模式是指传统教室和实训教室合为一体,教学区和设备区没有界限,教室就是实训室,实训与教学一体化。

(四)转变教学实施方式

有了以上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实施也要相应改变。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两张皮的局面,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1.现场教学法。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教学。现场教学中,直接接触实物设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对设备有直观了解,加深印象,能够较好地理解设备的构造、用途和生产装置的工作过程,有效地和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传热时,带领学生到某化工厂进行现场教学,在冷却水塔前,学生熟悉冷却水塔的构造、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在各制冷区域,学生掌握各种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区别。通过现场教学,学生对传热设备有了较详细的了解,能够画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图,解决了许多课堂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项目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如两组分精馏塔的设计生产应用型项目,通过查找化工专用图表,用试差法进行计算,进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3.应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理论知识讲解起来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理解。例如,在讲传热过程时,学生往往去死记硬背公式,由公式去分析影响传热的因素,其结果是过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效果较差。因此,在讲课时,可以提出问题,联系导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解决问题。如为什么平壁的厚度越大,传热量越小?针对此问题,可联系天气越冷,大家穿的衣服越厚来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较好。

(五)完善考核评价,建立学生技能评价体系

模块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不是由任课老师一张试卷、一场考试说了算,而是改为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考核评价形式、评价指标、评价实施方法,主要设计基于“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流程设计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基于“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流程是由实践训练和考核项目单元组成的,因此基于“过程”的实践教学流程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每个实践训练和考核项目单元的设计和实施。实践项目流程:第一步,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演示,要求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增强教学演示的效果;第二步,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边操作边陈述,强化记忆和规范;第三步,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边操作边陈述,考评教师对每一操作步骤(技术环节)填写计分卡。考核完成后,立即将计分卡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计分卡获知自己的训练效果,以便指导进一步的有效练习。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再次训练和考核,直到合格为止。但是参加重复训练和考核合格的学生,该项目都以及格分数计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训练过程有竞争。

三、改革成效

依据专业“订单式培养,市场化就业”的机制,按照企业要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应的岗位技能,突出基于工作任务的改革思想。经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创建了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构建,教学效果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使学生上岗后能符合企业“上手快、适应期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雷振友.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