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组方规律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干姜方剂的组方规律研究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干姜方剂的组方规律研究

表 4 含干姜方剂常用药对及组合频次
序号
药对及组合
频次

干姜,甘草
58

干姜,当归
45

干姜,川芎
39

干姜,白芍
39

干姜,陈皮
36

干姜,白术
3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 6月第 30卷第 12期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2021,Vol30,No12 ·21·
HUFen1 YANGYanqun1 ZHANGJunchang1 HUANGXiuhong2 1.Shenzhen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Shenzhen518101,China; 2.TheSeventhAffiliatedHospitalofZhongshanUniversity,Shenzhen518107,China
基金项目: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No.粤中医办函 [2020]1号);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卫生基础研究项 目 (No.2020JD421)
作者简介:胡芬 (1983-),女,汉族,在职研究生在读,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医院药学。E- mail:fjxinran2005@163com
A支持度 20% B支持度 25% C支持度 30% 图 1 含有干姜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
A支持度 45% B支持度 50% C支持度 51% 图 2 含 “干姜 -当归” 方剂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
·2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 6月第 30卷第 12期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2021,Vol30,No12

医院中药配方部斗谱编排原则

医院中药配方部斗谱编排原则
按处方方剂组成排列将在同一张处方中经常一起出现配伍应用的如相须相使配伍的饮片放在一起便于调剂时容易查找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大黄与芒硝荆芥与防风天麻与钩藤黄芪与党参羌活与独活麦冬与天冬金银花与连翘柴胡葛根与升麻附子干姜与肉桂桃仁与红花黄芩黄连与黄柏麦芽与谷芽山楂与神曲菊花与桑叶玄参与地黄射干与山豆根茯苓与泽泻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柏子仁与酸枣仁当归与川芎等
临床 合 理 用 药 2010年 8月 第 3卷 第 15期 Chin J of Clinic ̄ Ration ̄ Drug Use,August 2010,Vo1.3 No.15
医 院 中药 配方 部 斗谱 编排 原 则
· l25 · · 药 事源自管 理 · 杨 涛 ,江娇
【关键词】 中药 ;斗谱 ;编排原则 【中图分类号 】 R 288 【文献标 识码 】 c 【文章编号 】 1674—3296(2010)15—0125—02
中药 处 方 调 配 是 中 医 治疗 疾 病 过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在 医院中药配方部 中各种饮 片存放在 饮片柜的屉斗 中,此屉 斗称 之 为“药 斗 ”,用 于 存 放 各 种 饮 片 以 供 调 剂 配 方 使 用 的屉 斗 需 按一定 的规 律 进行 排列 放 置 ,这 种排 列方 式 称 之为 “斗谱 ”。 由于 中药饮片品种繁 多,来源广泛包括植物 、动物及 矿物 ,其形 状各式 ,大小不一 ,色泽纷繁 ,气味各异 ,质地 软硬 坚松 不一 、药 性 有 相 须 、相反 、相 畏 之 别 ,有 些 饮 片 形 状 色 泽 类 似 ,有 些 饮 片 名称容易混淆 ,有些 饮片 含有剧 毒 ,有些 饮 片价格 昂贵。在 中 药 配 方 部 管 理 中必 须 将 这 些 中药 饮 片合 理有 序地 存 放 ,不 能 随 意 摆 放 ,避 免 出 现调 剂 差 错 、饮 片 串 料 串 味 、饮 片 浪 费 、劳 动 强 度大等问题 。斗谱 编排 的 目的是 便 于调 剂操 作 、提 高工 作效 率 ,减轻劳动强度 、避免差 错事故 、提 高调剂质 量 、确保患 者用 药的安全。中药斗谱编排应 根据 中药 的性 能和 中医处方 用药 的配伍规律以及医院饮片总数 、医院专科设 制 、医院用药特 色 、 医 师 用 药 习 惯 等 方 面 按 照 知 识 性 、科 学 性 和 方 便 性 、安 全 性 的 原则进行… 。饮 片药 斗一 般为 木制 多格 抽屉 式组 合柜 ,分为 上下 2组 。下面组高度约 80cm,作为配方 台,多分 为 3层 (3层 多为大屉 斗 ,用于存放质地轻 泡 ,用 量大 的饮 片),上面组 一般 为 4~5层小屉斗 。现将饮 片斗谱编排规律 总结如下 。 1 根据临床处方用药情况排 列

漫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

漫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

证的评价指 标相结合 ,选 择相关 的多种 动物模 型,多样 评价指标 ,谨慎解 释实验结果 。 32 进 行 多层 次量效 关 系的研 究 虽 然 随着基 因组 学 . 和蛋 白质 组学研究 的发展 ,人们试 图从整体器 官、细胞
及 分子水平 、基 因水平 等方面对 中药进行 研究 ,但 由于 中药成分研 究方面 的缺 陷 ,质量难 于控 制 ,使得研 究结 果重复性差 。为此我们 要进行 中药配伍 方剂饮片 、有效
相 恶相反配伍 ,可 能增毒减 效 。由此 可见 ,相须 相使配 伍 临床最 为常用 ,是方 剂 中最基 本 的配 伍方 式 。目前对 方 剂配 伍 规律 的现 代 研 究其 相须 相 使配 伍 仍在 起 着指
导 作用 。
1 现代研 究成果说 明 方剂 中各药 味间确有相须 、相 . 2 使 、相 恶等 “ 七情 ”关系,具有协 同或拮 抗 的相互作用 ;
d i 036/i n17.792 1 . 1 o :1 . 9 s 6 22 7 001 04 9 js 2
文 章编 号 : 17 —7 9 (00 1—0 30 6227 2 1 )一202 —2
本文 简要论述 了中药方剂配伍 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 了方剂配 伍的规律 、方法及发展方 向,对 中医药临床教 学与科研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 研 究方剂配伍理论 , 指导创新复方中药的研制 , 高 提 中医临床疗效 ,是中医方剂研究面临的最大挑 战。中医方 剂配伍理 论研 究 的历 史我们 的先 民早期使用 最广泛 的治
疗方法是砭石、针灸、导引与按摩 ,随着人们在生产 生活 中运用 中草药防治疾病经验 的积 累,以及 阴阳、五行等古 代哲学思想逐渐溶入中药治疗之 中, 中药的配伍理 论便逐 步形成 。《 帝内经 》中已有君 臣佐使配伍 、性味配伍 、 黄 气机升 降配伍的相关理论。仲景诸方君 臣佐使配伍严谨 , 组方缜密 ,用药精巧 ,方证对应 ,疗效 卓宏 ,至今被 临床 广泛应用 ,仍然具有中药配伍 的指 导意义 。

中药处方规律及临床应用

中药处方规律及临床应用

业 执
继 师 药
育 教 续
辨证选药处方举例: 熟地——滋肾阴而能填精益髓,治肾阴虚 证,配伍泽泻,补泄并行 附子——补火助阳而能温经逐寒,治阳虚 出血证,配伍阿胶刚柔相济, 石膏——清泻肺热而能透热治温热病气分 实热证,配伍粳米缓其大寒伤胃,寒温并 用
业 执
继 师 药
育 教 续
治标为主的对症选药组方
继 师 药
(主治肾阴虚)
育 教 续
业 执
配伍特点: 1. 三补三泻,以泻助补 (1)泽泻 茯苓:渗湿/健脾渗湿,补阴不腻 (2)( 泽泻 )丹皮:泄热,凉血透热,温补 而不助热
继 师 药
育 教 续
5.刚柔相济
业 执
——即将药性柔润与药性刚燥之药配伍同用。 例如(1) 附子---辛热燥烈 温阳止血 阿胶---滋腻阴柔 功效:温阳止血不动血,养血止血不碍脾阳 (2) 熟地---甘温柔润
增效配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用可以 增强疗效。 七情中的相须、相使即属于增效配伍。
业 执
(二)相反相成
相辅相成
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是指利用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产生增效效果。包括性味功效基本相同的药物之间的协同
增效配伍; 也包括虽然属于不同属类但在功效主治上基本 相同的药物之间的协同增效配伍。
症是组成证候的单位和辨识证候的重要证据,一个 证由多个相关症状所构成。 尽管单个症状对于疾病证候只有部分意义,在构成 证候的症状群中,不同症状对于证候内在本质的反 映程度也不完全相同,但症状的轻重常常能反应证 候的变化和病情的缓急,或对证候的形成、发展起 到重要的作用。
业 执
继 师 药
育 教 续
业 执
继 师 药
育 教 续
业 执

刘华为教授中药组方规律探析

刘华为教授中药组方规律探析

刘华 为教 授潜 心研 究 中医方 药理论 多 年 , 合 自 结 己丰富 的临床 经 验 , 中药组 方 规律 和 使 用原 则进 行 对 了系统地 归纳 总结 , 传 统方 药 理论 与 现代 中医方 药 将 研究 进行 了有 机 的融 合 , 发 前人 之所 未 发 , 实“ 补方 书 之未备 ” 深化 了 中医方药 理论 。 , 兹将其 要 旨试述 如下 。
片炮制 是增 效减 毒 的一 种 手段 , 组 成 复方 更 能达 到 但
证 对应是 中 医治 疗 的精 髓 , 离开证去 解释 中药及 复 方的有 效 性和 安 全性 是 不符 合 中医临
床 实践的 。
主题 词 组 方 原 则 中 医 师 @ 刘 华 为

【 中图分 类号】 R 8 . 【 献标识码 】 A 2 91 文
【 文章编 号1 1 0 — 3 9 2 1 ) 30 3 —2 0 0 7 6 ( 0 0 0 —3 50 异, 以及方 内药 物之 间复杂 的交叉 互相 作用 , 这些 复杂 结构 和成分 , 在人 体这 个复 杂开放 的 巨系统 中 , 形成 复 杂 的作 用 网络 , 过 多 层 面 、 靶 点 的结 合 作 用 于 机 通 多 体 , 生整 合调节 的生 物学机 制 , 紊乱 的机体 机 能恢 发 使 复到有 序状 态 。 方 的成分煎 煮后 发生 的合成 、 复 分解 以
及 产 生 的新 的物 质是 可 以搞清 楚 的 , 服 用 后在 人 体 但

系列 酶等 物质参 与下 , 所发 生 的变化却 是未 知 的。 人
体 的证 候 虽 然是来 自微 观 或 中观 层 面 的综合 表 现 , 但
证 是 动 态 变 化 的 。 样 一 来 , 方 和 “ ” 形 成 了模 糊 这 复 证 就

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

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

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耳鸣症泛指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耳朵或颅骨内出现的嗡嗡声、尖叫声等未成形的异常声音错觉。

这种声音感觉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并持续一定时间。

患者会出现听力功能减退、睡眠功能障碍、负面情绪,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随着环境变化、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变化、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病的发病率不断的增加,且逐渐年轻化。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耳鸣无特效药物或治疗方法,而中医组方药在治疗耳鸣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1风热犯肺型古人认为自然界中因为风气流动产生鸣响,取象比类,在人身亦是如此,进而认为风动则耳鸣。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明确指出,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别,而内风、外风又常相兼为病,互为召感。

内风多由脏腑病变生热而致,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有学者通过检索(CBM)所得聚类方中,天麻平肝息风,风邪多因湿而停滞于患处,白术、甘草、半夏健脾祛湿化痰,以绝风邪停滞之因。

外风常夹杂寒热或湿邪犯肺,可知肺经受邪亦可侵袭耳窍而致耳鸣。

2痰火郁结型整理干祖望教授治耳鸣、耳聋医案所得聚类药组中,夏枯草、菊花、蝉蜕疏泻肝火,胆南星、天竺黄化痰,适用于治疗肝火夹痰型耳鸣。

火旺易伤津耗液,故有阴虚火旺型耳鸣。

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急性耳鸣、眼睛内伤主治的各种方剂,所得出的集聚类方中,柴胡属于绝郁火之源,可消散郁结,白芍、当归与生地黄以滋补养血治邪火太旺而致耗损损伤的阳虚阴血,黄芩、龙胆除气血有余之后的邪火,适用于心肝火旺而阴虚气血太盛损伤的耳鸣患者和急性耳鸣。

其中在处方药的药物组成中大概有一半的主要药物成分会在一个聚类分析结果中同时排列出现,如龙胆、柴胡、生地黄、当归、黄芩,或者是泽泻、车前子、木通、赤茯苓、山茱、甘草等。

其在疏肝清热补血的基础上,还用了渗湿利尿通淋的药物,则热有出路。

3肝火上扰型国内学者500例耳鸣患者通过采集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脾虚者占比最高,达63%,认为脾胃强健则鸣息。

现代人思虑多而运动少,故耳鸣因脾虚所致者较多。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

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

“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

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在组药成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这个环节。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其药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配伍知识及技能,掌握历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病因,按照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2. 方剂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中药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剂。

方剂应该具有整体性,即各种中草药之间应有一定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方剂应该有适当的采用规律:方剂中每种中药材的用量和配伍顺序等应有一定的规律,以增强中药的药效和协同作用。

4. 临床应以病为本,以人为中心:在组方时,应该以病情为本,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为中心,制定一个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在组方时应该根据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检查结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有效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方药基本知识

方药基本知识

⽅药基本知识⼀、君⾂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称做⽅剂。

⽅剂的组成有⼀定的法度,称做⽅制。

所以,⽅剂是⽤单味药物治疗的进⼀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治疗范围较⼴,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剂的组成,分君、⾂、佐、使四项。

⼀般处⽅⽤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纪律,⽅向不明,前⼈所⽤有药⽆⽅。

1君君是⼀⽅的主药,针对⼀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定⼀⽅只有⼀个,也不⼀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防风为君;治寒,则⽤附⼦为君;治湿,则⽤防⼰为君;清上焦,则⽤黄连为君;清中焦,则⽤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内经》上说:佐君之谓⾂。

⾂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黄汤中是⾂药。

⾂药在⼀个⽅剂内,不限定只有⼀味,⼀种君药可以有⼏种⾂药;如果⼀⽅中有两个君药,还能⽤较多的⾂药来配伍。

3佐⾂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药的⼀种配伍药。

除了与⾂药⼀样协助君药的作⽤,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黄汤⽤杏仁为佐,其作⽤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内⽐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药的⼀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

君、⾂、佐、使等字⾯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剂的组织形式。

⼏千年来,中医在⽅剂的配合⽅⾯积累了⼗分丰富的经验,⽆论经⽅和时⽅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顺便谈⼀谈“经⽅”和“时⽅”的问题。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方剂剂型
(一)汤剂
思考与训练
将药物饮片组方后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 汁饮服,称为汤剂。
(二)散剂
散剂是将单味药或多味药物研成细粉混匀而成。分内 服、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以炼蜜、米糊、面糊、酒 、醋、药汁等为赋形剂而制成的圆粒状固定剂型。其特点 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 。
中药组方原则
思考与训练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的简单相加和排 列,而是根据病情需要,遵循组方原则, 按照一定规律对药物合理和科学的运用。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 四个部分组成。
方剂组成变化
思考与训练
(一)药味增减
1.随证加减 是在主证、主药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兼症变化的不同,增减某些辅助药 物,以适应新的病情需要。
2.药物配伍的变化 是指在主要药物不变的 情况下,改变其主要配伍关系,其功用主 治也随之发生变化。
方剂组成变化
思考与训练
(二)药量增减 同样药物组成的方剂,因药量的加减变化,致
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发生改变,其功效主治亦不相 同。 (三)剂型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药物、用量完全相同,但由于剂 型不同,其作用亦有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
(九)片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其特点是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 毒片等。
(十)颗粒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而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用时以 开水冲服。其特点是服用方便、作用迅速,如感冒清热颗粒等。
方剂剂型
(十一)口服液 思考与训练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其特点
(六)酒剂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医方剂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

其组方原则是中医学的基础之一,对于正确地使用和调配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方剂的定义、组方原则、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方剂的定义中医方剂是指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和配伍规律,经过加工制备后,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它不仅包括了单味药和复方药物,还包括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二、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1. 辨证施治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在制定中医方剂时,必须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来确定其证候类型,并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配伍。

2. 同类聚合原则同类聚合是指将功能相似或性质相近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例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中,常选用具有辛凉解表功效的药物如薄荷、桂枝等。

3. 异类调和原则异类调和是指将功能不同或性质相反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平衡、调和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肝郁气滞型胃痛时,常选用具有行气活血功效的川芎、丹参等与具有平肝降逆作用的柴胡、枳壳等相结合。

4. 顺应变化原则顺应变化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组成。

在治疗慢性疾病时,由于其病情多发生波动,因此需要根据患者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进行方剂配伍。

5. 合理用药原则合理用药是指在制定中医方剂时必须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选择适当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或过少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三、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医方剂可以通过药物的温通、活血、行气等功效,促进经络畅通,调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消除病邪、扶正祛邪中医方剂可以通过药物的辛凉、苦寒等功效,消除体内的病邪,同时通过滋补脏腑、扶正祛邪等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146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146页)

第五节 组分配伍
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思想为 指导,从临床出发,遵循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 原则,将中药的有效组(成)分明确、药理作用 清楚的中药活性物质进行合理配伍的形式。
第五节 组分配伍
组分配伍模式将有可能使中药配伍从饮片 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并使中医方剂因成分清 楚,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机理清楚使中 医药带来突破进展。组分配伍的新模式有可 能成为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新的继承与创新的 延伸。
• 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煎煮过程中,由于温度、pH值、煎煮时间等原因使复 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溶出率的改变、挥发、水解、氧 化、产生沉淀等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使原有的某些成 分消失或是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使配伍表现出减毒、 增效甚至产生单味药不具备的药理活性。
• 研究方法:多仪器联用和指纹图谱分析是 中药成分分析的必然趋势, 特别是HPLCMS、CE-MS、GC-MS等,可对复方中的化 学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离鉴定, 然后结合药 理研究对有效部分、有效成分或是含量较 高的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以作为质量控 制的指标。
第四节 中药配伍与化学成分变化
1.1 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 化学成分是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任何配伍 效应都应该有一定的化学表述。因此研究中 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是探讨配伍规律 的一个重要途径。
• 目前中药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仍然滞后, 多数复方中真正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尚不 明确。现行的传统质量控制模式是参照西药 模式, 以单一成分即有效成分、活性成分或指 标成分为控制指标, 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地 评价中药复方的内在质量, 保证其药效。
6)、生脉散中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煎煮后的化学成 分进行了研究表明:单味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在 煎煮前均不含5-HMF ,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 量的5-HMF,人参、麦门冬的水煎液中均未发现5HMF的存在,生脉散全方及麦门冬与五味子配伍的 水煎液中5-HMF的含量显著增高。

中药配伍方法和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和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和技巧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最早总结了中医配伍用药的规律,指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

”除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治病外,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都属药物配伍应用的范畴。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

它符合简便兼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

但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力量有限,且难全面兼顾治疗要求;有的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免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最初治疗疾病多采用单味药物。

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对药性特点的不断明确,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

配伍既能照顾复杂病情,又可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因而被广泛采用。

总而言之,配伍和禁忌有以下几种。

一、七情配伍:1、相须(协同作用增强)即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合用后,可以起协同作用而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全蝎、蜈蚣同是平肝熄风药,二药合用能明显提高止痉定搐的作用;麻黄、桂枝同用,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银花、连翘同用,增强了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

2、相使(辅药助主药提高功效)即两类药性、作用不同的药物,主辅相配后,辅药可以助主药提高功效。

此法与相须同是配伍中最常用的方法。

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利水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以增强黄芪利尿消肿的作用;又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泄火的主药,牛膝活血消肿、引火下行,可以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3、相畏(一药降一药毒副作用)即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甘遂畏大枣,大枣可以抑制甘遂攻伐脾胃的毒副作用,使其峻下而免伤脾胃。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马艳;申丹;雷云;许海玉;李忠意;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唐仕欢【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应用该平台V2.0软件以频次为核心,分析含有延胡索方剂中的常用药物、药对、核心组合.结果:明确含延胡索的方剂182首,配伍常用药物共435味,大多为活血、疏肝、益气、滋阴类药物,涉及主治疾病78种,同时选取应用频次最高的中医疾病“胃痛”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延胡索多与行气养血、柔肝平肝类药物配伍,如香附、川楝子.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的组方规律与临床应用实际相符,同时也为延胡索成方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12【总页数】4页(P1693-1696)【关键词】延胡索;《中药成方制剂》;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组方规律【作者】马艳;申丹;雷云;许海玉;李忠意;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唐仕欢【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延胡索系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 Wang)的块茎,始载于唐·《本草拾遗》,其性辛、苦、温,归肝、胃、心、肺、脾经,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脘腹疼痛及妇科血瘀经闭、痛经等症。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和应用等内容。

方剂学教学是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应用中药方剂的关键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明确方剂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1. 方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3.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方剂学的分类及其特点5. 方剂的命名方法和规范要求二、方剂学的组方原则1.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理论基础2. 方剂的组方规律及其应用3.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比例关系4. 方剂的药物性味组合和作用特点5. 经典方剂的特点和应用研究进展三、方剂学的配伍禁忌1. 方剂中药的类型和配伍规则2. 方剂中药的禁忌与相克问题3. 方剂中药的相宜与相互协同作用4. 方剂中药的适用病证和禁忌症5. 方剂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防范措施四、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1.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方剂学的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3. 方剂学在中医治疗常见病症中的实践4. 方剂学在中药调养与康复中的实践5. 方剂学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实践五、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考核1.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2. 方剂学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3. 方剂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方剂学教学考核的方法与标准5. 方剂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结语:通过对方剂学教学大纲的概述和正文内容的详细阐述,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方剂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作为中医传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的组方并非只是随意地选取一些药材混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严格遵守中药配伍规律。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

一、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中药配伍规律是指在中药组方中,不同药材之间的搭配方法和顺序上的限制。

这个规律的形成,除了经验总结外,更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

1、基于中医药理学的研究中医药理学是一门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学科,它在研究中药配伍规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药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物作用、药物转移、药物代谢和药物排泄等方面的机制,为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系统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和药物代谢机制的学科,它可以对中药配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对药物作用途径和药物剂量的控制是关键。

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解释中药配伍规律中不同药材相互作用的机制,还可以提示中药组方的优化。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网络药理学是一门将系统生物学和药理学相结合的学科,它通过建立药物作用靶点网络的方式,解析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

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作用网络、药物靶点等理论支持将为中药组方的开发和优化提供指导。

二、中药配伍规律的作用机制中药配伍规律的作用机制,包括下列四种方式:药物相互促进、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补充和药物相互平衡。

1、药物相互促进药物相互促进是指一些药物在合理地组合使用时,会出现强化药物效应的现象。

例如,黄芪和党参的组合,可以增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

2、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制约是指一些药物在组合使用时,会抵消彼此的药效。

例如,紫苏、荆芥、薄荷和桔梗组成的凉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但是如果加入了桉树叶,就会对凉茶的作用产生削弱甚至取消的效果。

3、药物相互补充药物相互补充是指一些药物在组合使用时,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使药效得到增强。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规律,并提高临床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

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指代由中药组方而成的药物组合。

根据不同的配伍原则和治疗目的,方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经典方剂、医家方剂、方剂变法等等。

其中经典方剂是指历史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并被广泛应用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方剂的组成主要由各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效。

在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治疗目的,合理选择中药,并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配伍。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药物配伍的禁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病症的疗效增强或减弱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和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方剂的功效和应用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同方剂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调理等方面。

在使用方剂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调整。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发展中医药产业以及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水平。

方剂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张恩溥,黄国熙,李振洲.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李冀平. 中医药学方剂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丁志勇. 中医药学方剂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方剂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方剂指的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方,其中每种中药的用量比例都非常重要。

在中医药理论中,各种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严格掌握和研究的,遵循适当的配伍和用量比例,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正确的药方配伍及用量比例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本文试着从方剂配伍用量比例出发,总结一些基本规律。

1. 基本原则中药方剂组方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配伍和用量比例原则,在合理和科学的基础上,发挥各药材间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总体而言,方剂组成中应该流传“四相平衡”的基本原则:(1)药味相宜相同品质(药味)的药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混合使用。

中药药味通常包括五味和上、中、下三焦。

(2)药量相宜中药成分的药量应该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主药量大,辅料药量次之,组成中药配伍时,不少于3味,最多不超过15味。

(3)药性相宜药材的药性应该相互辅助,相互协调,有带毒性的药材需要小心处理。

药物的“热、寒、温、凉”属性需要各自的属性相平衡。

(4)药效相宜在药性适宜的情况下,方剂的药效也应该相互协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调和剂配伍原则在中药方剂中,有一种被称为”调和剂”的药材,通常被用于菜单的调制和启人。

调和剂是方剂中重要的成分之一,需要在用量上掌握好“四量平衡”的配伍原则:(1)数量相宜调和剂成分的数量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通常不低于方剂总重的10%。

(2)比例相宜调和剂成分的比例应该与其他成分相协调,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不是过少或过多。

(3)使用次序相宜调和剂通常是方剂的最后一步添加,以达到最佳效果,或可根据需要酌情添加。

(4)细心配伍调和剂的选择需要注意细节,比如一些药材在具有调味效果的同时,也需考虑其功效和搭配。

比如,枸杞的补肝肾功效类似于补血,加入方剂中虽可提味,但目的不应只在此方面,其补肾补阴、益精明目的功效也应被充分利用。

3. 单味药的用量在方剂配伍中,单味药会被用来调节方剂的药性和达到特殊的功效,因此其用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方剂组方规律.pdf

中药方剂组方规律.pdf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 有时
也是最简单的方剂。 人参配附子:对大鼠缺氧性心衰心肌收
缩幅度增加44.4% , 但人参或附子单独 作用效果较弱。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相近的药对配伍: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荆芥配防风:祛风解表,止痒。 苍耳子配辛夷:宣通鼻窍。 金银花配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第二,调和药。具有调和药性作用的药 物。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 炮附子一枚 甘 草二两 泻白散:桑白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炙甘 草一钱 粳米一撮 使药用量: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方剂组方配伍规律
七方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方的概念: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
复方。
七方的组方配伍规律
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 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药用不 宜恒,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牙关 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亦是也”。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2)制成汤剂、散剂的方。张子和: “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 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
(3)有毒药物组成的方。张子和:“盖 有毒之药,能上涌脾胃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
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药过于君,君臣有序,相 与宣摄”。 《本草新编》:“如用君药至一两者,臣则半 之,佐使又半之。不可君药少于臣药,臣药少 于佐使”。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炙)二两
兼病的药。处方中的君药解决主要病证,臣药 是加强君药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照顾面不够 的地方,需要用佐药来帮助它,加强臣药的作 用。 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竹叶石膏汤:石膏 竹叶 人参 麦门冬 半夏 粳 米 炙甘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脏腑分类(《备急千金要方》) 肝脏(肝实热方、肝虚寒方、肝胆俱虚 方) 心脏(心实热方、心虚寒方、心小肠俱 实方、心小肠俱虚方) 小肠腑(小肠虚寒方、小肠实热方)
M O C
N C .
方剂分类
. A P L B . W W W
按病证分类(《兰台轨范》) 感冒方(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参苏饮) 腹痛方 咳嗽方 痰饮方 癫狂方
M O C
N C .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大方应用: (1)病情复杂。“病有兼证而邪不专, 不可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 大方”。(如薯蓣丸) (2)病位在下焦。张子和:“治肝及在 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如 干姜附子汤,黄土汤)。
M O C
N C .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第二,佐制。它使君药的毒性或峻猛
之性得到消除或削弱,能够使君药更好 的发挥作用,所以,佐制中也包括有佐 助的意思。 大黄甘草汤(胃肠实热呕吐):大黄 甘 草 大乌头煎(寒疝腹痛):乌头 蜂蜜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第三,反佐。是通相反的途径帮助
君药、臣药发挥治疗作用。如病证属于 大寒证,应该用大热药做君药,但由于 大寒证与大热药容易形成格拒之势,大 热药不能发挥应有的散寒作用。怎么办 呢?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就要用寒凉性的佐药加入大热药的处方 中,寒凉的佐药与大寒证是同气相求, 引领大热药进入大寒证中,从而使君药、 臣药发挥破除寒邪的作用。佐药的药性 与君、臣药相反,但又能协助君、臣药 的治疗作用,故名反佐。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附子 干姜 炙甘草 猪胆汁
. A P L B . W W W
《金匮要略》107首汤剂中,每服一 升(约200mL)的63首,占59%。 黄土汤:每服一升半(约300mL)。
M O C
N C .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2)小方 小方概念及组方规律: (1)药味少的方。“有君一臣二之小方”。 (2)每次服用量少的方。“有分两微而频 服之方”。
(2)臣药 臣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佐 君之谓臣”。(1)辅助(加强)君药治 疗主病、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前者为主,后 者为次。 臣药用量:小于君药。 臣药味数:2~6味。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君臣药的关系:处方时,君药针对主要 病证,臣药是帮助君药发挥作用,二者 主要是主辅关系。 当归四逆汤(血虚而寒):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通草 生姜 大枣 竹叶石膏汤(余热未尽,热伤气阴): 石膏 竹叶 人参 麦门冬 半夏 粳米 炙甘草
M O C
N C .
方剂分类
按功能分类(十剂)
. A P L B . W W W
M O C
N C .
方剂分类
. A P L B . W W W
清代陈修园将方剂按功能分为12类,即 十剂+寒、热。 明代张景岳鉴于古方既多且杂,而将方 剂分为8阵:补、和、攻、散、寒、热、 固、因。 现今《方剂学》按功能分为解表剂、泻 下剂等23类。
M O C
N C .
方剂分类
. A P L B . W W W
按组成分类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 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 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 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方、中方、小方、偶方、奇方
M O C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君药用量: 一般情况下,处方中用量大的考虑为君 药,但这必须是最能体现治疗要求而用 量大的药(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并 不是方中用量最大的都是君药(如炙甘 草汤中的地黄)。 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 十个 炙甘草一两
W
M O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C . A P L B . W W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N C .
方剂的概念
. A P L B . W W W
方:一张处方。药名、用量、用法 等。一般言,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M O C
N C .
. A P L B . W W W
M O C
N C .
方剂的概念
. A P L B . W W W
. A P L B . W W W
君臣佐使的药量 《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君最多,臣次 之,佐使又次之”。 《脾胃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 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药过于君,君臣有序,相 与宣摄”。 《本草新编》:“如用君药至一两者,臣则半 之,佐使又半之。不可君药少于臣药,臣药少 于佐使”。
M O C
N C .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小方应用: (1)单一病证。“病无兼证,邪气专, 可一、二味而治之者,宜君一臣二之小 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M O C
N C .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2)病位在上焦。张子和:“治心肺及 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 方,徐徐呷之是也”。如治肾病二次的服 药量,如用来治肝病则分作三次服,治 心病则分作七次服,治肺病则分作九次 服。(半夏厚朴汤、泽漆汤)
药性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的提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热 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泻之”等。 咸、苦、甘、酸,寒——治热方配伍 苦、酸、辛、淡,温——治湿方配伍 苦、酸、辛,温——治燥方配伍 辛、甘、苦、咸,热——治寒方配伍 辛、苦、甘、酸,凉—— 治风方配伍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炙)二两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一两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君臣佐使的作用 (1)君药 君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主 病之谓君”。是针对主病、主证或主病因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君药药味:它是遣药组方的重点,所以 味数不能多,多了就无所谓重点。通常 为1~2味。
常用的药性配伍 辛+甘:辛甘化阳 酸+甘:酸甘化阴 甘+温:甘温助阳 甘+寒:甘寒生津 辛+苦:辛开苦降 酸+苦:酸苦涌泄
. A P L B . W W W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药性配伍举例 银翘散(辛凉平剂) 桑菊饮(辛凉轻剂) 白虎汤(辛凉重剂) 生脉散(酸甘化阴法) 杏仁滑石汤(苦辛寒法)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复辛凉法)等。
. A P L B . W W W
药性相近的药对配伍: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荆芥配防风:祛风解表,止痒。 苍耳子配辛夷:宣通鼻窍。 金银花配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3)佐药
. A P L B . W W W
佐药概念:第一,佐助。治疗一些兼证、 兼病的药。处方中的君药解决主要病证,臣药 是加强君药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照顾面不够 的地方,需要用佐药来帮助它,加强臣药的作 用。 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竹叶石膏汤:石膏 竹叶 人参 麦门冬 半夏 粳 米 炙甘草
N C .
. A P L B . W W W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七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单行 相须、相使——增效配伍 相畏、相杀——减毒配伍 相恶——减效配伍 相反——增毒配伍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味数 《内经》:君药1~2味,臣药2~6味, 佐药3~9味。 《梦溪笔谈》:“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 使,余者节级相为用,大略统制”。可 见,使药的味数较其他药味多。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M O C
N C .
方剂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第二,调和药。具有调和药性作用的药 物。
M O C
N C .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 炮附子一枚 甘 草二两 泻白散:桑白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炙甘 草一钱 粳米一撮 使药用量: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方剂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 A P L B . W W W
M O C
N C .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 A P L B . W W W
药对配伍规律 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 有时 也是最简单的方剂。 人参配附子:对大鼠缺氧性心衰心肌收 缩幅度增加44.4% , 但人参或附子单独 作用效果较弱。
M O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