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西方宫殿建筑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西方宫殿建筑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摘要:我国近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质,它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宫殿建筑形式的冲击,但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建筑风格并没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融合与发展。
本文仅从建筑造型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思考,以便能够对我国建筑形式的现代化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近代;建筑形态;建筑文化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
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
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1.1如果说中国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中国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论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局部看都与西方建筑迥异。
从宏观上看,用西方的基础几何形体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态。
比如从北京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核心——儒家伦理、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和龙凤图腾无不蕴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几何学说所无法解释的。
1.2组合形式与建筑体量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
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巴洛克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王致诚,蒋有仁设计监造了长 春园西洋楼。 3.长春园西洋楼吸取了巴洛克 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和建筑风 格,同时,又遵照了中国皇帝 的旨意和传统礼仪典章施工用 中国工匠,材料和工艺,这样 欧洲的巴洛克中国化了
3.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
远瀛观——大水法——观 水法 1.重檐屋顶,宝顶,鼎 炉,卷云纹饰等细部, 中心长春园西洋楼并非 孤立,几乎同时,扬州 一些私家园林,也受到 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当代西方流行的后现 代主义设计思潮,就常常把巴洛克作为模仿的对象。
2.巴洛克建筑风格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 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 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 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 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 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 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
5.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北京瑞蚨祥绸布庄,鲜鱼口浴池,四川大邑县刘氏庄 园,都有用字匾等。
3.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
观水法位于在圆明园西洋 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 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 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 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 的巴洛克式石门等。咸丰
观水法复原图
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 军破坏。宣统二年(1910 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 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 1977年运回原处。
5.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多样化的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 主要有:琉璃瓦与汉白玉石雕 (北京瑞蚨祥绸布庄,鲜鱼口 浴池等都镶有汉白玉石雕) 灰泥彩塑,在民居中极为普遍, 如四川大邑县刘氏庄园 砖雕
清水砖,西方石砖结构,建筑 物多半做砂浆抹面,水泥拉毛 或仿石处理。
5.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扁方柱将立面处理成凹凸起伏,是意大利巴洛克经典的做法,被误读成仿木结构建 筑想象,在商业建筑方面主要在立面上立宝塔,如先施公司大楼摩星塔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由当时的传教士引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的年代。
中国各地兴建了一些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早期的巴洛克风格。
清早期到清中叶,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巴洛克在中国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从乾隆皇帝开始,传教士大量来到清廷,巴洛克风格开始出现在中国皇家建筑、豪宅和公共建筑中。
一.北京的皇家风范近代北京的巴洛克建筑多出现在一些皇室的行宫和园林中。
一向对外来文化有所保留的雍正帝却巴洛克风格欣赏不已。
他的主要活动场所——圆明园里就有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而他自己就是圆明园的总设计师。
“圆明园建于康熙晚期,其最早是由康熙帝赐予雍正帝的赐园,他即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荆城就是圆明园,甚至在圆明园内商议军国大事,最后又死在圆明园。
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在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总设计就是雍正本人。
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皇家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得皇帝亲自审定。
”而且在清代的传世画作中还可以看到雍正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下眺望雪后远景的画面。
雍正皇帝对巴洛克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雍正帝虽然尚素雅,但其对欧洲文化也有所欣赏,在当时的圆明园中,有许多建筑形式呈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及栏杆、扶手均为欧洲古典样式。
”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圆明园几乎毁灭殆尽,我们无从领略它的神采。
“今天,在西直门外圆明园东临长春园遗址最北狭长一条,仍然可以看到清高宗经营的当时曾是完美的西洋建筑群的斷垣残壁。
乾隆初年在北京长春园起造的西洋楼建筑群,标志着建筑与造园艺术于十八世纪首次引入中国皇居领域”在庭院设计中,欧洲的宫苑喜欢用裸体圆雕装饰喷泉,这种审美趣味,是被中国封建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的。
于是海晏堂的喷泉,巧妙地采用了十二个人身兽面像,效仿我国过去表示记年记时的十二地支,用以取而代之。
从“中华巴洛克”建筑分析哈尔滨地方文化的形成
从“中华巴洛克”建筑分析哈尔滨地方文化的形成作者:袁方铭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立足于对近代“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探究地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因素。
本文将以“中华巴洛克”这一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历史局限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近代文化的迁徙的原因;其次,详细的阐述中华巴洛克风格历史意义的评价;最后,探讨哈尔滨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成的多重因素。
另外,现有论文常常关注于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形成原因和建筑装饰的研究以及对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的探讨,本文将着重对中华巴洛克建筑进行客观的批判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一、文化大迁徙哈尔滨地处我国北疆,远离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因此构成的文化是典型的“大陆边缘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明,距离文化中心越近受其影响程度越大,反之距离传统文化中心越远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束缚力越小。
例如,上海、广州、厦门就属于海洋边缘文化。
而哈尔滨则属于大陆边缘文化。
而这种边缘文化显著特征是具有“受容性”,即容易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一旦条件成熟就会产生文化交流和碰撞,处于“高位势”的文化向“低位势”的流动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在19世纪开埠之前,哈尔滨是属于游牧文明背景下的比较荒凉的地区,文化相对薄弱,并受中原文明影响,因此处于文化“低位势”。
开埠之后,伴随铁路而来的近代工业文明处于“高位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势差。
工业文明和俄罗斯传统文化迅速的涌入并且奠定了哈尔滨的文化基础;并且因铁路修建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劳工带来了中原传统文化。
19世纪末,俄罗斯建筑师占据主导地位时,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新艺术运动风格由俄罗斯建筑师大规模的传入哈尔滨;20世纪初,折衷主义风格在西方不在流行时,折衷主义却被各国的建筑师导入哈尔滨并延续了50年,巴洛克式风格正是这一时期传入哈尔滨;30年代后,以日本建筑师为主体,将与工业文明相契合的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带入哈尔滨。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南北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南北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作者:王鑫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6期[摘要]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潮流。
巴洛克建筑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阿尔贝斯山南部意大利和北部德国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发展来阐述巴洛克建筑的发展和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阿尔卑斯山巴洛克建筑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06-01第一章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一、巴洛克建筑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巴洛克“Baroque”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指很大形状不匀称、畸形的珍珠。
亦指16世纪一些意大利的主流的“经典”以及国际矫饰主义,17世纪并列流行于意大利周边独有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在18世纪早期的德国,发生了文化和艺术的转变。
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二、巴洛克建筑样式的发展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美洲地区。
表现华丽多彩且富变化的风格。
从广义上讲,巴洛克建筑又可细分为三类: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晚期的洛可可建筑。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其它地区逐渐衰落。
第二章阿尔卑斯山南、北部区域巴洛克建筑的特色一、南部巴洛克建筑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风格浮现于文艺复兴盛期,由伟大的文艺复兴大师们自发采取的。
罗马始终处于艺术发展的前沿1。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有三个艺术流派在相互斗争中产生。
巴洛克艺术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沿袭了16世纪文艺复兴盛期演变而来的手法注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一)罗马巴洛克建筑17世纪的时候,意大利整个建筑业萧条,但在罗马却掀起了一个新的建筑高潮,大量兴建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
我对巴洛克建筑对中国建筑的一点思考
我对巴洛克建筑对中国建筑的一点思考099054500肖杨柳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式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表现。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些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新建筑出现了,有外国人把本国的建筑原封不动的搬进来,也有中国本土建筑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混合型。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从明末开始,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引入一些西方的装饰手法,到了乾隆年间,大肆修建的圆明园还专门针对西方文化建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
由西方传教士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
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从圆明园开始,大量的西方建筑手法开始在中国的建筑中运用,它们不仅仅给我国的建筑带了更多的装饰表现的空间,也对本土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
巴洛克传入中国, 正值中国建筑从传统向近代过渡, 巴洛克参与了这一转型全过程。
相比之下, 与巴洛克同期传入的罗马式和哥特式, 除偶见于教堂, 对中国建筑几乎没发生影响。
为什么中国建筑近代转型时, 选择、接纳了巴洛克。
从外部环境看, 巴洛克建筑能在中国广泛传播, 当然得益于耶稣会传教士顽强的文化渗透。
乾隆帝对长春园西洋楼的钦定, 客观上起了先入为主的示范作用。
决定性因素, 还是出自巴洛克固有属性。
首先, 巴洛克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分崩离析, 天主教神权面临生死攸关挑战之时, 使这一风格潜涵了动荡时代焦燥不安情绪。
而这种情绪正合当地国内主流文化意识。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 引发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
失落之中, 国人急切地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填补支撑。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中的应用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中的应用将巴洛克风格完全应用到建筑中,开始于法国十八世纪,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
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
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艺术的风格,在音音乐家莫札特、海顿、蒲伯、,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巴洛克艺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
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巴洛克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首先研究巴洛克建筑风格就需要研究剖析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是于文艺复兴高潮之后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样也是一种文化风格,即巴洛克文化。
Bar-oque是畸形的珍珠的意思,总体来说巴洛克艺术怪诞而扭曲、不规整而又抽象。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而从艺术发展来看,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
因此,从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风格的又一次飞跃,尽管在这种风格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迎合贵族阶级享乐、奢华、炫耀财富心态的世俗化倾向,但是,它的艺术创造的勇气及其对后世(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
中华巴洛克与本土文化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研究
中华巴洛克与本土文化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研究作者:王崇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哈尔滨建筑装饰的风格很多是受到新艺术装饰风格的影响,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完全或大部分仿照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的哈尔滨建筑,第二个方面是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与哈尔滨本土的建筑装饰风格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建筑装饰风格,第三个方面是哈尔滨在吸收了这些建筑装饰风格后,融合自己的建筑特点最终变异、发展的建筑装饰风格。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06-01一、巴洛克装饰风格的产生、发展“巴洛克”一词用以泛指17-18世纪流行于欧美各种艺术之中的一种高度装饰性的表现风格。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则是追求动态的效果,喜好丰富的装饰与雕刻,强烈的色彩以及自由的形体。
在哈尔滨近代建筑中,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类型——“中华巴洛克”。
这类建筑集中在近代民族工商业比较繁荣的道外区。
顾名思义,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及欧洲巴洛克之上的一种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类型。
一方面,在建筑形体的塑造以及细部装饰上,体现了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其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则根植于中国传统建筑思维。
同时,这又是一种有着过度装饰的风格,其所表达的是与欧洲巴洛克同样的自由奔放与欢乐的氛围。
这种风格类型的产生与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发展轨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纵观中国近代建筑,存在着“中西建筑交融”的现象。
在近代建筑实践中,曾先后出现多种形态的中西交融建筑,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大抵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完全崇尚“西化”,到把西式建筑的“科学性”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性”结合起来的“中国固有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属于“中西建筑交融’倾向的典型实例。
二、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传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巴洛克艺术风格在19世纪末时传入到中国,现今在中国保留最多、受巴洛克建筑风格影响最大的城市是哈尔滨,由于沙皇俄国的窥探,加上晚清政府的封闭落后、腐败无能,使其成为沙皇俄国的半殖民地。
巴洛克与当代中国城市规划
巴洛克与当代中国城市规划[摘要]巴洛克时期是西方城市建设史上重要的时期,对后世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影响很大,研究巴洛克的装修和建筑的人很多,但巴洛克风格对当时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巴洛克风格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等问题都少有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以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大量使用巴洛克风格的做法进行评析。
[关键词]巴洛克风格中国城市规划巴洛克风格于16世纪下半叶诞生于罗马,17、18世纪在欧洲地区广为传播。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古典建筑语言的恢复,那么巴洛克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古典文法的修辞。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Baroque与葡萄牙语barroco(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有关,古典主义者用此种称谓来表示巴洛克风格的不合古典规范甚至离经叛道。
事实上,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一、巴洛克风格对当时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巴洛克时期,由于极度的中央集权与君权神绶的思想,人们心中的信仰由中世纪的神演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君主,宫殿成了人们心中的天堂,城市的建设变成了对宫殿的盲目模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宫殿——旅馆,这种类宫殿的建成可以满足他们经济上的极度富足与政治上的一人之下(君主)万人之上的心里落差。
巴洛克的空间远景景色不是出现在城市中,而是出现在剧场内舞台布景所画的街道景色中。
而新城市本身实际上是由整齐的布景设计写成的文章,为专制阶级布置的舞台背景。
动物园、博物馆、游乐园这些原是宫廷里的场所一个一个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出现。
同时,巴洛克时期统治者和新贵族的穷奢极欲,以及对绝对服从的军队和臣民的需求,催生了宏伟壮丽的城市轴线和城市大街。
当时的社会新风气由资产阶级控制,他们要求加快交通,征服空间,这些渗透一切的个人求生和争取权力的表示使直线型的大街所向披靡。
中国明清建筑论文欧洲巴洛克时期建筑论文
中国明清建筑论文欧洲巴洛克时期建筑论文摘要: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极为复杂,最常见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於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
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庄严高贵特点,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所发扬的古典古代艺术精华。
而这一时期中国明清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在中国明清时期,在西方社会同时兴起了一种风格,即巴洛克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巴洛克文化艺术是16世纪末开始于意大利,17世纪和18世纪初遍布欧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艺术潮流。
“巴洛克”一词源于“baroque”,意思是“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艺术风格是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静止、挺拔、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追求浮夸、奇异和怪诞,把建筑、家具、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浪漫主义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基础,在造型意识上与古典主义大相径庭。
它创造于意大利,影响遍布整个欧洲大陆。
巴洛克风格家具的最大特点是舍弃了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的装饰,将富于表现力的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着重于整体结构塑造。
这一时期的明清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最高峰。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而明清建筑就是皇权的体现,皇帝为了显示他的威严与尊贵,大兴土木,兴建宫殿。
加之,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也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作者:王崇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2期【摘要】巴洛克风格是历史悠久的西方文化,自19世纪末进入哈尔滨以来,给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巴洛克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上,著名的中华巴洛克就是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风格;哈尔滨;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J520.9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一个城市中,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就是建筑。
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建筑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也是浓缩的历史。
在哈尔滨这个城市中,有多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的主要体现就是哈尔滨的各种建筑,同时,它们也成为记载哈尔滨历史的主要部分。
巴洛克风格是哈尔滨的建筑特色之一,颇具特色,历史悠久,尽管饱受风吹日晒,但在哈尔滨那些残存的建筑中,还保留着属于巴洛克的那一份独有的风采。
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一)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形式,外形更加独特,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变化很丰富,雕刻装饰十分考究、奢华,空间多以曲面和椭圆形为主,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的建筑师们设计思维无拘无束,在建筑上自由挥洒着情感,建筑形式趋于自由。
巴洛克建筑对城市广场设计、园林艺术设计乃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挣脱了古罗马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的束缚。
(二)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中华巴洛克是哈尔滨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主要融合了西方巴洛克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华。
建筑立面具有巴洛克建筑的独特造型技法,还有中国传统元素中的仙鹤、祥云和牡丹等等。
从1898年开始,俄国就在修建中东铁路,也是从那一时刻开始,哈尔滨开始陆续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文化和新思想。
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的历史和特色中东铁路是为哈尔滨这座年轻的城市源源不断输送新鲜思想和文化的有效载体。
巴洛克建筑风格因此而传递到哈尔滨。
一时之间,哈尔滨出现了多种宗教流派文化共存、建筑形式多样化的现象。
(整理)巴洛克建筑风格 (1)
巴洛克建筑风格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巴洛克风格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巴洛克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是建筑风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格保留至今影响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本文着重分析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性,产生背景,本身特点,以及对建筑界的影响。
关键字:艺术,背景,特点,影响1、“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
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建立的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
其建筑具有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巴洛克艺术更是融合到巴洛克建筑当中,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其艺术价值,建筑师在设计巴洛克建筑师更是拥有高度的自由度,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巴洛克建筑其艺术性的存在的必然,其曲线,形状,装饰如毫无拘束,如同一位艺术家在的名画。
其风格来源于欧洲美学样式,热情奔放,激情动感,装饰风格自成一体,艺术风格在古建筑之中具有很高的研究性。
2、17世界末,18世纪初,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政治权利,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开始出现了危机,“忠君”思想已成笑话,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沙龙成为文化艺术的风向标。
巴洛克艺术论文:建筑设计中的巴洛克元素
巴洛克艺术论文:建筑设计中的巴洛克元素巴洛克艺术论文:建筑设计中的巴洛克元素【中文摘要】本文从追溯巴洛克艺术的历史入手,通过阐述巴洛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同国家的巴洛克建筑特色来介绍巴洛克建筑艺术,并提炼出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征。
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分析和与其他现代建筑风格的联系来说明巴洛克建筑元素在近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并提出巴洛克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具有共通性的观点。
接下来,就巴洛克的回归和发展方向以及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
巴洛克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它的风格可以概括为:动态的、标新立异的、喜欢追求无限及非完整性、强调光线的对比和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巴洛克艺术垄断了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艺术界。
它的影响几乎波及整个欧洲,并延伸到拉丁美洲。
它是西方艺术在发展和进化上的一个过程,它不是艺术在行进过程中的停滞或倒退,它承担了时代和文化对艺术的需求。
它是时代的艺术,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是艺术走向多元化的一种试探。
它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使欧洲甚至世界艺术产生了一种非理性的觉醒,在理性和非理性的挣扎和共存中,使西方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到了18世纪末巴洛克被洛可可艺术所取代,宣告了它的终结。
但是在近现代的建筑中我们却一直能够看到巴洛克建筑的身影。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巴洛克建筑的元素从来没有被设计师忽略过。
不管是通过和其他建筑风格的结合还是自身的演变,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闪光点而不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在西方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风格被继承和重新挖掘;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巴洛克建筑参与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史,在许多城市留下了它永久的痕迹。
在全新的建筑时代,巴洛克退去了繁琐和怪诞的外衣,成为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而巴洛克也跟随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演化。
随着我们的城市和生活空间里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巴洛克建筑元素,一些问题也出现了,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巴洛克建筑元素在这些建筑中能不能用怎么用是我们应当考虑的。
浅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浅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哈尔滨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特色鲜明,众多的老建筑就代表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包含了110年的时间。
这期间中国社会变革在建筑领域表现为,持续了几千年的以传统木结构建筑为绝对主流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西方人殖民入侵而输入中国不同于传统中国建筑式样的殖民式及其它形式的西方建筑。
这期间的建筑充满殖民色彩,西方的建筑风格、流派深深影响我们的近代建筑。
同时这些建筑中相当一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产生变异、和风格本土化倾向。
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民间匠师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建造而成的,它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巴洛克和中华巴洛克的由来1.巴洛克及其产生、特征"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又称路易十四风格。
关于巴洛克词汇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运动和變化。
这种设计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朱永春 〔提要〕作者认为,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过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与中国传统建筑合流,生成了所谓“中华巴洛克”。
在中国传统建筑向近代转型时,巴洛克调和了若干冲突。
关键词:巴洛克 中国近代建筑 中华巴洛克一、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巴洛克建筑17世纪初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蜕变消失。
如果将这一期间分为四个阶段,则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每个阶段不同特点。
11明末天主教堂:西方巴洛克建筑渗入巴洛克建筑传入中国,是从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开始的。
16世纪意大利兴起的巴洛克建筑,从建筑风格内部演变脉络看,是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琪罗风格的流变。
外部环境,则是天主教会推波助澜使然。
作为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重要工具的耶稣会,在特伦托宗教会议(T rent Council,1545~1563)以后,有计划向国外渗透。
其范围不限于欧洲,也深入到亚洲、美洲。
明万历七年(1579),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M ichaele R uggieri,1543~1607)首次被奉派到中国,在广东传教。
此后,不断有天主教耶稣会士随西方商船来华。
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利玛窦、龙华民、金尼阁、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等〔1〕。
晚明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是相当盛的,明代著名政治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宫内太监庞天寿、若瑟,都信奉了天主教。
南明永历帝及皇后,也都入了教。
明末清初,中国已有13个省设立了天主教堂。
较有影响的如澳门大三巴教堂(1602)、上海嘉定天主教堂(1621)、武昌蛇山天主教堂(1638)、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1650)〔2〕和府右街蚕池口天主教堂(1692)。
但今除大三巴教堂尚有残迹外,悉毁。
从大三巴教堂残壁看,属早期巴洛克风格(图1)。
耶稣会的教堂一般以罗马维尼奥拉(G.B.V igno la,1507~1573)设计的一座巴洛克教堂为蓝本,17世纪正值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鼎盛期,由此可知明末天主教堂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呈巴洛克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研究背景 1·选题 2·调研与资料积累——确定主题 3·资料分析比对——确定以纵(史)横两条线
索 4·调研——补充案例,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5·撰稿
一·巴洛克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
1·西方巴洛克建筑的渗入:明末天主教堂
特伦特宗教会议后,天主教会有计划向国内外 渗透,明万历七年(1579),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罗明坚首次被奉派到中国。
3·巴洛克语汇作中国意义阐释 例·扁:方先柱施将公立司面大处楼理摩成星塔凸凹起伏,是意大利巴 洛克的经典做法,被误读成仿木结构建筑形象
·在商业建筑主要立面上立宝塔,以“镇风水”
4·用字匾、楹联等表意 例: 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 北京瑞蚨祥绸布庄、 鲜鱼口浴池,四川大 邑县刘氏庄园
参考文献
4·巴洛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在某些观念形 态的暗合; ·巴洛克建筑追求动感,中国传统建筑有反曲屋 檐、屋角起翘等方法,使形象轻巧灵活; ·巴洛克建筑一改西方以柱式为基础的构图法, 求助直觉、感官、想象,而中国传统建筑有重
视感官效果,重视由实入虚,即实即虚的意象;
·巴洛克建筑喜欢用曲线,正合中国传统建筑美 学趣味,而且中国工匠有一整套曲线化的密的传统建筑云纹、游龙;
②北京瑞蚨祥绸布庄: 壸门、松鹤图、莲花 、牡丹花
2·多样化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 主要有: ·琉璃瓦与汉白玉石雕 北京瑞蚨祥绸布庄、鲜鱼口浴池,都嵌以汉 白玉石雕 ·灰泥彩塑 在民居中极普遍。如四川大邑县刘氏庄园 ·砖雕 ·清水砖 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物多半做砂浆抹面、水 泥拉毛或仿石处理;
这批建筑中,有些是巴洛克的,如 ·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1853) ·上海汇丰银行(1880) ·青岛总督府医院(1903) ·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1903—1906) ·松浦洋行(1909) ·天津华俄道胜银行(1900)
同时传入的还有罗曼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 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折衷主义式、殖民地式。
明末清初,中国已有13个省建有天主教堂,较有 影响的如:
·澳门大三巴教堂(1602) ·上海嘉定天主教堂(1621) ·武汉蛇山天主教堂(1638) ·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1650)即中期南堂。 现南堂(1902)为巴罗克风格 ·北京府佑街蚕池口天主教堂(1692)
2·中华巴洛克的滥觞:长春园西洋楼
[1] 童 寯 巴洛克与洛可可 《建筑师》 [2] 朱永春: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建筑学报 2000.3
1·谐奇趣—水法台—黄花阵景区: 布局 建筑、园林、水景、雕塑交织——巴洛克
·等级化的中国式屋顶、主体建筑“谐奇趣”被置于 汉白玉台阶上,以围墙分割成的院落,终端收束的 北方方亭、负阴抱阳的格局、黄花阵——中国化
2·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 重檐屋顶、宝顶、鼎炉、卷云纹饰等细部、中心
3·中华巴罗克盛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大量涌入中国,
例·哈尔滨秋林商行(1904) 【问题】屋顶装饰简化后,是何种风格?
二·巴洛克在中国近代建筑转型中的作用
巴洛克传入中国,正值中国建筑从传统向近 代过渡,巴洛克参与了这一转型的全过程。
相比之下,与巴洛克同期传入的罗马式、哥 特式,除偶见于教堂,对中国建筑几乎未发生 影响。
中国建筑近代转型过程中。何以选择、接纳 了巴洛克。
在中国的“洋式建筑”中,仅巴洛克和殖民地式 发生持久的影响。尤以中华巴罗克盛行,甚至作为 改良标志。如: ·清陆军部衙署(1908—1910) ·北京农事试验场大门和畅观楼(1906) ·上海澄衷学堂(1916) ·哈尔滨道外区红十字医院(1916) ·汉口电灯公司(1905) ·北京瑞蚨祥绸布庄(1900) ·北京鲜鱼口浴池
2·中国建筑传统与近代的冲突,很大程度在 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而巴洛克建筑在这 些方面有相当的弹性,他可以用中国工匠熟悉 的砖木结构,如长春园西洋楼中部分建筑,也 可以用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上海先施公 司大楼,这样,巴洛克建筑缓释了中国建筑近 代转型中这一矛盾;
3·巴洛克建筑形态本身就有很大的包容性, 它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西班牙,便已出现 了变体;
1747年—1760年,乾隆帝受西洋画的启发,意大 利传教士朗士宁(G·Castiglione ,1688—1766)、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蒋有仁(P·M·Benoist,1715— 1774),设计监造了长春园西洋楼。
·长春园西洋楼吸收了巴洛克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 和建筑风格,同时,又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和宫廷 礼仪典章,施工用中国工匠、材料和工艺,这样, 欧洲的巴洛克揉进了中国建筑的秩序、细部处理、 工艺,中国化了。如:
Ⅰ·从外部环境看,耶稣会传教士顽强的文化渗 透,乾隆帝对长春园西洋楼的钦定,客观上起了
先入为主的示范作用。
Ⅱ·从巴洛克固有属性看:
1·巴洛克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分崩离析,天主 教神权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使这一风格潜涵了 动洋荡务时运代动的及焦其躁追不随安者情,绪都,把而巴这洛种克情作绪为,一与种当改时 国良内的主标流志文,化商人意也识改,换两门次面鸦,片以战样争式失巴败洛,克引招发揽了 “生天意朝;中心”观念的崩溃。失落之中,国人开始 从西方文化寻找填补支撑。
·巴洛克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饰以浓重的装 饰,巴洛克建筑以壁柱获得凸凹起伏的立面,被 中国工匠误读成仿木结构。
三·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1·揉入中国传统建筑细部纹饰 ·巴洛克建筑繁缛的雕饰,和中国传统建筑,尤
其是民居的细部纹饰异曲同工,使得中国工匠能 驾轻就熟地在巴洛克建筑中揉入中国传统建筑细 部纹饰,常见的有雀替、望柱、卷草、三福云、 垂莲、运纹、万字纹、寿纹,例:
4·折衷巴洛克 1910年前后,上海、广州、哈尔滨、武汉等大
城市相继出现了一种巴洛克,有如下特征: a· 严格讲,属于综合多种风格的折衷主义,但 不同程度糅入巴洛克语汇; b· 多为大型商业、银行建筑,采用现代材料、 结构; c· 设计者从缺乏足够的文化修养的营造商和工 匠转到到训练有素的建筑师 这类建筑可以称作折衷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