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评课稿范文
《统计》评课稿范文

《统计》评课稿范文《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
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
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
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
课堂有个性。
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
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3篇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精选3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评选一堂高中数学课,主题是统计。
这堂课是由我校一位优秀教师在高二年级教授的。
首先,我想强调这位老师的引入部分。
他运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他介绍了一个商品市场调查的场景,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好奇心。
其次,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
他通过投影仪将一些实际调查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实际问题,并分析、研究相关数据。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统计的应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此外,这位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中,他设计了一系列的统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收集和整理数据。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统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这位老师在课堂的总结部分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结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他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精准评价,对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进行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这堂高中数学统计课堂是一堂富有启发性的课堂。
这位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统计知识。
这样的教师优良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谢谢大家!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精选3篇(二)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格式一、引入1. 开场白:引入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2. 导入问题:提出一个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课堂内容。
二、分析课题1. 教材分析: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教材进行简要分析,包括相关知识点和学习要求。
《统计》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
听了朱老师《统计》这节课,觉得整节课的过程比较流畅,引入时采用了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森林运动会来创设情景,强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中安排了动物的零乱出场,创设了要计算各种动物的难度,从而引出统计的需要,让小朋友觉得需要一种方法来记录动物出场,比较自然引出“统计”这个概念;然后又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统计动物的出场只数,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因为要数出各种动物的难度,所以让学生体会到应该分工合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又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又从统计表中引出统计图,观察统计图所缺少的地方,认识统计图和填写统计图,表现在数字的填写和各项应该涂写的位置,老师都比较注意引导;对于在涂色方面,因为学生之前有了统计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就发现这表中最多只有8个,16只动物该如何去涂,在这个困难中,老师充分引导学生重点突破一个格表示两个单位,让学生在疑惑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些都比较到位,新授的整个过程都能从学生的疑惑中一步一步引导解惑,然后在练习中能进一步巩固和反馈新课内容,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都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高。
但是对于统计的方法,教师没有很好地提出来让学生提供统计方法,又没有作指导,以至学生的统计方法比较乱,也没有科学的方法利用,这一点教师教学中是忽略的。
在学生会涂色统计图中,老师就自然引审了出有关统计的应用意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很快回答出来,答案也比较准确,但是对于答案的来源,如谁的只数最多?小兔比狮子多几只?老师只是注重了结果,没有去更好去追问怎样得来。
在练习的这环节里,教师能巩固和反馈学习的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地去完成,效果也不错,但这些练习多数都是做新课的反馈,缺少了创新的和延伸的题型。
《统计》评课稿15篇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统计》评课稿1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革的风潮。
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
活动中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
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
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评课稿范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评课稿范文
朱老师《统计》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引入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衍接流畅,过渡自然。
整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明确,思路清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分析能力。
在学生进行分类统计的过程中,教师能很好地进入各小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补救,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统计。
老师语言干净利落,声音抑扬顿挫,关键地方能得到突现,充分体现了教者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确实很强,学生能完全由教师掌控,以实现目标的完成。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无痕状态下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握了新知,培养了能力,掌握了数学探究的方法。
教者还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更正和补充“每格代表两人(两个单位)”,这样注意了引导学生用语的准确,为以后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基础。
再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训练,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的承前启后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记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学习和工作,暗示学生还得加油。
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都紧紧围绕目标设计,突出重点,知识过手,能力过手,这样的课才是落实的,值得推广的好课。
学生自我评价也很好,可以检验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统计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统计》评课稿材料(9篇)

二年级数学《统计》评课稿材料(9篇)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
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
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2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
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2)

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2)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竞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老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确定的地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楚,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看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进展制造了肯定的条件,表达了同学的个别差异性,假如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同学思维技能的进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同学比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同学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爱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同学看统计图同桌相互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沟通中,培育了同学的观测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以及质疑技能,为同学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肯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同学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同学发觉老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假如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珍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统计班中同学最喜爱吃的水果的人数时,老师明知道有个别同学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老师没有予以回应。
〕我想这是由于在教案中老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伙伴都统计到了呢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涌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老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须要糜费很多珍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老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着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老师对同学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准确,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这句话表达就不够准确,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老师对同学的回答要留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
《统计》评课稿公开课

《统计》评课稿公开课(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蒋雨轩老师执教的《统计》一课,感触颇深,这节课是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认识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图表做好铺垫,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小组评价,蒋老师鼓励性语言丰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由单式统计表引入,设置悬念“如何合成一个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比较,完善复式统计表,再加以引导:复式统计表包含那些内容?有些什么特点?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引导恰当,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2、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蒋老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他们主动学习、自觉接受知识的情绪会更高,学习兴趣就越浓厚。
3、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
注重引导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激活思维,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4、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能充分感受到蒋老师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合作哪里的培养。
如王老师问:“如果同时想知道男女生的数据怎么办呢?”让同桌一起合作交流,得到把两个统计表合起来。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可以在导入时插入一点合适的情境,使用简练教学语言的同时尽可能的使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效果就更好。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蒋老师多多包涵,敬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统计》评课稿合集15篇

《统计》评课稿合集15篇《统计》评课稿1最近观看了李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
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阐述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出点表示数量,点和点的连线表示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表达出统计图上数量的变化趋势。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
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
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我自己也上过这节课,但是没有象李老师那样从生活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熟悉的素材,只是按照书上的习题进行了讲解,这点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建议:目标中说到的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统计》评课稿2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热身)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评课稿范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评课稿范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评课稿范文《统计》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纵观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
因此,本节课池老师以导游的身份,在一段音乐视频画面中向游客(学生)展示长汀的美景美食。
果然,学生马上就被这些画面给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有效的教学。
二、利用课件,展示自主探索动态过程,使预设为生成服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过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
”本节课池老师从统计学生喜欢的旅游景点入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填好单式统计表;再通过“怎么样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为一个统计表”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索,再交流汇报,并同步利用课件展示学生想法,逐(数学吧)步完善,最后得出复式统计表。
这一处理,不只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内容的动态过程,背后还蕴含着教者对学生知识起点、思维特点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有如此符合学生课堂生成的预设,使预设巧妙地和生成融合,真正为生成服务。
三、联系学生实际,巧妙设计练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统计设计“巧妙”的练习,是教学有效的`延伸。
老师设计的《旅游消费情况统计》让学生根据两张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统计表格中的数据的填写,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交流,完成了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
这样在同一个主题情境下设计出联系自然的练习,学生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统计》评课稿(15篇)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15篇)《统计》评课稿1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
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
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
直截了当。
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
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
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
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
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
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
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统计》评课稿2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评选一堂高中数学课,主题是统计。
这堂课是由我校一位优秀教师在高二年级教授的。
首先,我想强调这位老师的引入部分。
他运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他介绍了一个商品市场调查的场景,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好奇心。
其次,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
他通过投影仪将一些实际调查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实际问题,并分析、研究相关数据。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统计的应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此外,这位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中,他设计了一系列的统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收集和整理数据。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统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这位老师在课堂的总结部分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结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他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精准评价,对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进行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这堂高中数学统计课堂是一堂富有启发性的课堂。
这位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统计知识。
这样的教师优良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谢谢大家!。
统计优秀评课稿(精选10篇)

统计优秀评课稿统计优秀评课稿(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计优秀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优秀评课稿篇1我觉得安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安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安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安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
)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安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统计》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通用15篇)《统计》评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当下,新教材中却是把平均数作为统计教学的一部分,与中位数,众数,一起都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一个统计量。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陆娟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
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陆娟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在引入平均数时,让学生去读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说到,最多的套几个,最少的套几个,谁和谁一样多,这都是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提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从统计学的意义来引出平均数。
“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又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数”来评判的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
这一问题的抛出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议,是一种认知冲突情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平衡,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认知的发展。
统计的评课稿

统计的评课稿统计的评课稿(15篇)统计的评课稿1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黄海路小学参加“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专题活动。
学习了两位教师执教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下面就王艳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关注学生;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鼓励的评价。
王老师这节课就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些。
整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对于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学生,王老师总是耐心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不紧张,给学生重新思考问题的信心。
这是我以后教学中该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引导到位。
整节课,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学思路。
课堂中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的开始有张丽华用画“正”的'方法统计的班级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同时建立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在点拨中学习新知。
所以很顺利的完成了统计表的学习。
这为下面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作下很好地铺垫,教师对这部分教学更敢放手给孩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知识。
教师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主体地位。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王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是让学生分组收集本班喜欢电视节目的人数,并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又试图让学生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目的是回答问题,了解统计的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
同时也告诉学生生活和数学是密切联系的,要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去。
一节真课、好课总是会有不足的,建议:王老师对小组分工的环节安排在课前,分工时要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这样为课堂上节省时间。
2023年《统计》评课稿

2023年《统计》评课稿2023年《统计》评课稿1黄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
教师基本功扎实,调控课堂能力非常强,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本节课里,创设了三个非常新颖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
一是“动物联欢会”,通过“怎样知道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统计数据的必要性,并通过讨论得出小组分工合作,用“正”字记录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
第二个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长投诉小明写作业用了90分钟”,通过“校长应该怎么做?”而引出调查记录的数据;通过“奶奶眼睛看花了,怎么办?”引出需要整理数据而制作统计表;通过“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去获取有用的信息。
第三个情境是“四(3)班体育节所得奖券”统计表,通过“如果明年参加体育节,你能给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的数据。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情境问题引路,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数据整理统计的方法、以及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
但也提出两点思考仅供参考。
一是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妥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但三年级以前学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并且不仅仅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而且已经学习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本学期是在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制作1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是学生的思维到底该开放到什么程度?“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这个设问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
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走到了“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玩”、“小明写作业不专心”、“小明是因为帮老师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为接电话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务去了”……。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这篇《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1、教师以新的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兴趣和愿望、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2、学生依据亲身经历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也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5、评价方式多样灵活,教学中能够正确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建议:1、如果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总结出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2、本节课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及其用途,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兴趣。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的评课稿范文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统计图评讲时老师在黑板讲就不要在课件里再讲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