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的特征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移的特征》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学校公开课中,我讲授了一节新授课《平移的特征》,下面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授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设计方面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参加了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通过听课观摩,学到了很多东西,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的一些新思想体现出来。
首先我在学案的设计上做了改进,没有象以前那样把自己的上课流程全部体现在学案上,而是让学案仅仅起到一个导学的作用,提纲挈领式,在学案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而把问题的答案留给学生自己去总结,我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案,而且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把完善学案做为第一个作业布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研究学案,使用学案的热情。
其次就是在新知识的展现形式方面做了改进,以前的学案我总是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学案上列出,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从学案上划出来然后背诵,学生没有经历新知识生成的过程,虽然在当堂课上学生看起来对新知识理解的较好,但过一段时间后遗忘的很快。本次的学案设计,我把新知识的学习定位为自主学习,在学案上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和小组内交流找出三个问题的答案,并把答案总结在学案上的空白处,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和小组交流,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第三,本节课因为有很多动态的图形,所以我在课件的设计方面用心比较多,对于学案上出现的每一个需要通过平移来解决的问题,我都在课件上设计了直观清晰的平移过程,力求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方面
上面谈了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一些思想,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我认为本堂课比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平移,然后让学生把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平移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认为自己处理的比较好。
2.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比如在研究平移的方向时,有些学生提出到底平移的方向是沿线段PQ还是沿线段PQ 的方向,我先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讨论,然后再提醒学生从课本的例题中找答案,最后明确答案应该是沿线段PQ的方向。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特别是在处理学案上练习3时,我让学生到大屏幕前对着图形讲解自己的观点,王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数学语言应用的非常准确,使我看到了孩子的智慧,听到了富有思想的回答,让人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觉得数学的简单,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是还原
数学最朴素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释放孩子的潜能。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为辅助我上好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例如最后一练习题道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图寻找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之间的关系,我把两次轴对称的做图过程用课件进行了全程展示,并且通过课件演示了第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后最终最后一个图形重合,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领略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形象又生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导学前测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学前测的最后一道做图题,应该放到自学探究里去完成,本节课会显得更连贯一些。
2.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太少。新课堂改革,不应该是对原有课堂的全盘否定,原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应该在新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只有给了他们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学生才会获得渴望成功的动力,我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