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Peirce-逻辑代数中几个符号及其它逻辑学
Peirce*逻辑代数中几个符号及其它逻辑学1现代逻辑常被人们追溯到她的奠基人Frege (Lebniz是先驱者的地位);接着谈现代逻辑,人们会自然地找到其身后的Peano、Russell、Whitehead、Wittgenstein、Carnap(维也纳学派时期)、Quine等人,如此就认为是勾勒出了现代逻辑的脉络。
这一看法多年来几乎是毫无异议的。
但随着逻辑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的不断发展,有潜心思考的研究者(Fisch、Zeman、Hinttika等)发现了那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但却蕴藏在现代逻辑诞生之初的分歧,认为分歧之中与权威相对的另一面应该值得重新或深入的研究,这另一面就是由Boole开始经由Peirce、Schröder直至后期Carnap、Tarski、Skolem等人维持的一条路线,它可看作是对逻辑基础研究的另一途径或方法(approach)。
著名Peirce研究学者M.H.Fisch一语道出这一分歧的实际情形:“但Boole-Peirce-Schröder (在下文中我们简写为BPS)路线不是被Frege-Peano-Russell-Whitehead (在下文我们简写为FPR)路线取代了吗?不;它只是被掩盖了。
”在BPS传统中,Peirce(1839---1914)是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这倒不仅是因为他天才般的思维和对哲学和逻辑史上后来工作者的实际影响(美国本土哲学家James、Dewey、Mead、Lewis等无不受其影响,甚至欧洲大陆的K.O.Apel 等人的思想也多直接源于Peirce),也不仅是因为他涉足领域的广泛(除哲学和逻辑学之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语言学、化学、大地测量、心理学、现象学等等);而主要是因为他在现代逻辑理论史上的诸多实质性的贡献。
我们已经很难统计他敏锐的洞察力到底涉及到多少逻辑贡献,但根据迄今为止Peirce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的领域是当然的和主要的:形式逻辑(主要是对传统逻辑的改进)、逻辑代数、关系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三值逻辑、模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哲学、归纳逻辑以及逻辑史研究。
第十四章现代数学概观二十世纪的数学第一节
第十四章:现代数学概观-二十世纪的数学第一节五大新兴学科的建立一、数理逻辑1.符号逻辑数理逻辑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来源于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探讨,它最早可追溯到莱布尼茨,他关于逻辑演算的观念预示着布尔代数,而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 1815—1864)在1847年出版《逻辑的数学分析》一书,正式推出所谓布尔代数,在逻辑上相当于命题演算.其后由英国数学家杰方斯(W.S.Jevons,1835—1882)和小皮尔斯(C.S.Peirce,1839—1914)在1874年加入次序关系,德国数学卷中加以公理化.第一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是德国数学家弗瑞格(G.Frege,1848—1925)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中引进的.他首先定义了全称量词及存在量词.并引进一般的谓词逻辑.不过相应的逻辑代数一直到1950年才由波兰数学家塔斯基(A.Tarski,1902—1983)所发展,他引进所谓“圆柱代数”.1955年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Halmos,1916—)又引进多进代数,形成一般的逻辑代数理论.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Peano,1858—1932)提出自然数的公理系统,即后来所谓皮亚诺算术公理.而戴德金在前一年也提出类似的公理系统.弗雷格在1884年出版的《算术基础》中开始提到算术无非是扩展的逻辑.戴德金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弗雷格在1893年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一卷中,用五条逻辑公理来推导算术命题.1902年6月罗素给弗雷格一封信,提出著名的罗素悖论,并指出弗雷格的矛盾.弗雷格在1903年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二卷附录中承认这是对他的巨大打击,正是这个悖论,揭开了数理逻辑新的一章.2.罗素悖论罗素的悖论是关于集合论的,康托尔已经意识到不加限制地谈论“集合的集合”会导致矛盾.其他人也发现集合论中存在矛盾.而罗素在1903年出版的《数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中,则十分清楚地表现出集合论的矛盾,从而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罗素的悖论是说:可以把集合分成两类:凡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一类集合,凡以自身做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二类的集合,每个集合或为第一类集合或为第二类集合.设M表示第一类集合全体所成的集合.如果M是第一类集现了这个矛盾之后,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在数学界出现了各种意见,从抛弃集合论到尽可能保持集合论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的都有.由于20世纪数学的发展主流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这里只考虑数学家如何消除悖论.在20世纪初,大致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罗素的分支类型论,它在1908年发表,在这个基础上罗素与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写出三大卷《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成为数理逻辑最早一部经典著作.还有一个办法是公理方法限制集合,由此产生公理集合论.3.集合论的公理化康托尔本人没有对集合论进行公理化.集合论公理化是策梅罗(E.Zermelo,1871—1953)在1908年发表的.富兰克尔(A.Fraenkel,1891—1965)等人曾加以改进,形成著名的ZF系统,这是最常用的一个系统,因此大家都希望从中推出常用的选择公理(1904年策梅罗引进它来设与ZF系统是相容的.1963年,柯亨(P.Cohen,1934—)发明“力迫法”证明这两条“公理”的否定也不能在ZF系统中证明,从而推出其独立性.4.希尔伯特纲领为了使数学奠定在严格公理化基础上,1922年希尔伯特提出希尔伯特纲领,首先将数学形式化,构成形式系统,然后通过有限主义方法证明其无矛盾性.1928年希尔伯特提出四个问题作为实现其纲领的具体步骤:(1)分析的无矛盾性.1924年阿克曼(W.Ackermann,896—1962)和1927年冯·诺伊曼(J.Von Neumann,1903—1957)的工作使希尔伯特相信只要一些纯算术的初等引理即可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1930年夏天,哥德尔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不理解希尔伯特为什么要直接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哥德尔认为应该把困难分解:用有限主义的算术证明算术的无矛盾性,再用算术的无矛盾性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哥德尔由此出发去证明算术的无矛盾性而得出不完全性定理.(2)更高级数学的无矛盾性.特别是选择公理的无矛盾性.这个问题后来被哥德尔在1938年以相对的方式解决.(3)算术及分析形式系统的完全性.这个问题在1930年秋天哥尼斯堡的会议上,哥德尔已经提出了一个否定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否定成为数理逻辑发展的转折点.(4)一阶谓词逻辑的完全性,这个问题已被哥德尔在1930年完全解决.这样一来哥德尔把希尔伯特的方向扭转,使数理逻辑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5.哥德尔的三项重大贡献除了连续统假设的无矛盾性之外,哥德尔在1929—1930年证明下面两大定理:(1)完全性定理:哥德尔的学位论文《逻辑函数演算的公理的完全性》解决了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问题.罗素与怀特海建立了逻辑演算的公理系统及推演规则之后,数学家最关心的事就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及完全性.所谓完全性就是,每一个真的逻辑数学命题都可以由这个公理系统导出,也就是可证明.命题演算的完全性已由美国数学家波斯特(E.Post,1897—1954)在1921年给出证明.而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一直到1929年才由哥德尔给出证明.(2)不完全性定理:这是数理逻辑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数理逻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哥德尔证明不完全性定理是从考虑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开始的.1930年秋在哥尼斯堡会议上他宣布了第一不完全性定理:一个包括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是无矛盾的,那就是不完全的.不久之后他又宣布:如果初等算术系统是无矛盾的,则无矛盾性在算术系统内不可证明.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造的是一个不自然的数论问题,数学家一直希望在一阶皮亚诺算术中找到一个数学表述既简单又有趣的数论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或费马大定理来说明算术的不完全性.这一直到1977年才由巴黎斯(J.Paris)等人造出,这更加证明希尔伯特纲领是不可能实现的.6.哥德尔以后的数理逻辑.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学的基础,它指出绝对的无矛盾性的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学家只能限制自己的领域及要求.数理逻辑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它分成四大分支:证明论、递归论、公理集合论及模型论,它们都在30年代发展起来.证明论仍然继续希尔伯特纲领,但不得不放宽有限主义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根岑(G.Gentzen,1909—1945)在1934年用超穷归纳法证明自然数算术的无矛盾性.递归论也奠定基础,1935年克林尼(S.Kleene,1909—1994)定义一般递归函数,1936年图林(A.Tuˉring,1912—)提出图林机概念.同年车尔赤(A.Church1903—)提出车尔赤论点:任何有效可计算函数均等价于一般递归函数.递归论与数学关系至为密切,它不仅为计算机科学奠定基础,同时一系列判定问题则直接涉及数学基本问题:如群的基本问题是问什么时侯两个群同构,对于有限表出群是1908年提出的,到50年后,苏联数学家阿其扬(C.И.Aдьян,)在1957年及以色列数学家拉宾(M.O.Rabin,)在1958年独立证明这问题是不可解的.在这个基础上,小马尔科夫(A.A.MapkoB,1903—1979)证明拓扑学的基本问题——同胚问题也是不可解的,1970年最终证明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模型论首先是处理真假问题,它指出一系列命题在某些模型下为真,而在另外模型下非真.其次它构造一批非标准模型.1934年斯科仑(T.Skolem,1887—1968)给出整数的非标准模型,1961年鲁宾逊(A.Robinson,1918—1974)提出非标准分析,使莱布尼茨的无穷小合法化,创立了非标准数学.二、抽象代数学代数学与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两大部门.它们构成现代数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代数学和拓扑学,现代数学(除了那些较为孤立的、相对地讲不太重要的学科)可以说寸步难行.抽象代数学或近世代数学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1930—1931年范·德·瓦尔登(B.L.vander Waerden,1903—)的《近世代数学》(Moderne Algebra)一书问世,在数学界引起轰动,由此之后,抽象代数学或近世代数学成为代数学的主流,不久之后也就理所当然地把“抽象”及“近世”的帽子甩掉,堂尔皇之成为代数的正统.范·德·瓦尔登的书至今仍然是代数学的模式.它是根据德国女数学家E.诺特(E.Noether,1882—1935)和德国数学家阿廷(E.Artin,1898—1962)的讲义编写而成,在精神上基本来源于他们两位,特别是诺特,被公认为“近世代数学之母”.在诺特之前,不少大数学家都对近世代数学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但是这种与经典代数学迥然不同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戴德金和希尔伯特,戴德金不仅引进大多数抽象代数观念——如理想、模、环、格等,而且初步研究它们的结构及分类,而希尔伯特的抽象思维方式及公理方法则对现代整个数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抽象代数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与经典代数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经典代数学的主要目标是求解代数方程和代数方程组,而抽象代数学的目标则是研究具有代数结构的集合的性质,刻划它们并加以分类,这些对象是用公理定义的.1.域论从古代起,人们就已经熟悉有理数和它们的运算——加法和乘法.这些运算满足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而且对于加法存在零元素(0)及逆元素(倒数).所有有理数的集合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具体的域,后来也知道实数集合、复数集合同样满足上述公理,它们也是城.除了这些最熟悉的域之以,在19世纪研究得最多的域是代数数域,这些都是含有无穷多元素的数域.有没有有限多个元素的域呢?1830年伽罗瓦已知有有限多个元素的域(后来被称为伽罗瓦域),其元素被称为伽罗瓦虚数,它们满足pa=0,其中p是一个素数,p称为域的特征.伽罗瓦曾具体证明,在一个特征为p的伽罗瓦域中,元素个数是p的一个幂.如在当时的情况一样,伽罗瓦所作的一切都是有具体表示的.到19世纪末,人们知道其他域的例子还有有理函数域及代数函数域.从整体结构上对域进行考察始自戴德金及克罗内克对代数数域的研究(从1855年起).但抽象域的观念则来自德国数学家韦伯(H.Weber,1842—1913),他的思想来自抽象群的观念.后来美国数学家狄克逊(L.E.Dickson,1874—1954)及亨廷顿(E.V.Huntington,1874—1952)给出域的独立的公理系统.在韦伯的影响下,德国数学家施泰尼茨(E.Steinitz,1871—1928)在1910年发表《域的代数理论》一文,为抽象域论奠定了基础.他把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特征为p的域,也即对所有元素a满足pa=0的域,它们一定包含最小的城(称为素域),最小的域一定是只含p个元素的伽罗瓦域.另一种是不存在这种p的域,称为特征0,其素域一定是有理数域.不管域属于哪一种类型,任何域均可由素域添加一些新元素“扩张”而成.所以域的根本问题是研究域的扩张.他对扩张进行了分类,其中主要的一类是添加系数在原域中的多项式的根后所得的扩张(代数扩张).当一个域通过代数扩张不能再扩大时称为代数封闭域.施泰尼茨证明,每个域均有唯一的代数封闭域.特别他还对特征p一般域胁许多特殊性质如不可分性、不完全性进行研究.关于抽象有限域,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结果:1893年美国数学家莫尔(E.H.Moore,1862—1932)证明,任何一有限域必定与某一个伽罗瓦域同构.反过来,对于任意素数p和正整数a,必定存在唯一一个伽罗瓦域,具有p a个元素.有限域理论在数论、编码理论、组合理论及数理统计等方面有着许多应用.在域论中引进p进域是一个重大成就.德国数学家亨泽尔(K.Hensel,1861—1941)在1908年出版的《代数数论》(Theorie der algebraischen Zahlen)中系统阐述了p进数,他对这种数规定了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构成一个域称p进域,而它是有理数域的一个完备化,如同实数域一样.但是与实数域性质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实数域具有阿基米德性质,也就是对任何两个实数a,b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na>b.p 进域虽然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但却没有阿基米德性质.pˉ进数域是一种“局部”域,在它里面也可定义整数及代数数,它的建立大大有助于数论的发展.亨泽尔之后,抽象赋值论得到发展,在代数数论及代数几何学上有着重要应用.抽象理论的建立不仅使已有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许多问题的解决,1927年阿廷解决希尔伯特第17问题就是靠他引进抽象的实域(他称为形式实域).实域k是把实数域的一个特性抽象化:即-1不能表示为k中元素的平方和.通过这个概念,他证明“任何正定有理函数都可表示为有理函数平方和”.2.环论环的概念原始雏型是整数集合.它与域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乘法不一定有逆元素.抽象环论的概念来源一方面是数论,整数的推广——代数整数具有整数的许多性质,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唯一素因子分解定理不一定成立,这导致理想数概念的产生.戴德金在1871年将理想数抽象化成“理想”概念,它是代数整数环中的一些特殊的子环.这开始了理想理论的研究,在诺特把环公理化之后,理想理论被纳入环论中去.环的概念的另一来源是19世纪对数系的各种推广.这最初可追溯到1843年哈密顿关于四元数的发现.他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用处很大的复数.它是第一个“超复数系”也是第一个乘法不交换的线性结合代数.它可以看成是实数域上的四元代数.不久之后凯莱得到八元数,它的乘法不仅不交换,而且连结合律也不满足,它可以看成是第一个线性非结合代数.其后各种“超复数”相继出现.1861年,魏尔斯特拉斯证明,有限维的实数域或复数域上的可除代数,如满足乘法交换律,则只有实数及复数的代数(1884年发表).1870年戴德金也得出同样结果(1888年发表).1878年弗洛宾尼乌斯(F.G.Frobenius,1849—1917)证明实数域上有限维可除代数只有实数、复数及实四元数的代数.1881年小皮尔斯也独立得到证明.1958年用代数拓扑学方法证明,实数域上有限维可除代数,连非结合可除代数也算在内,只有1,2,4,8这四种已知维数.可见实数域及复数域具有独特的性质.关于域上线性结合代数的研究在19世纪末处于枚举阶段,1870年老皮尔斯(B.Peirce,1809—1880)发表《线性结合代数》,列举6维以下的线性结合代数162个.他还引进幂零元与幂等元等重要概念为后来的结构理论奠定基础.1898年、嘉当(E.Cartan)在研究李代数的结构基础上,对于结合代数进行类似的研究,1900年,德国数学家摩林(T.Molien,1861—1941)征明,复数域上维数≥2的单结合代数都与复数域上适当阶数的矩阵代数同构.线性结合代数的结构定理是1907年由美国数学家魏德本(J.HM.Wedderburn,1882—1948)得出的:线性结合代数可以分解为幂零代数及半单代数,而半单代数又可以表示为单代数的直和.单代数可表为域上可除代数的矩阵代数.这样结合代数就归结为可除代数的研究.可除代数有着以下的结果.1905年魏德本证明:有限除环都是(交换)域,也即伽罗瓦域.当时除了伽罗瓦域及四元数之外,不知道有别的除环.20世纪虽然发现了一些新的除环,但除环的整个理论至今仍不完善.从线性结合代数到结合环的过渡是阿廷完成的.1928年,阿廷首先引进极小条件环(即左、右理想满足降键条件的环,后称阿廷环),证明相应的结构定理.对于半单环的分类,雅可布孙(N.Jacobson,1910—)创立了他的结构理论.他认为对任意环均可引进根基的概念,而对阿廷环来说,根基就是一组真幂零元.对于非半单的阿廷环(主要出现于有限群的模表示中),如福洛宾尼乌斯代数及其推广也有许多独立的研究.而与阿廷环对应的是诺特环,对于有么无的环,秋月康夫(1902—1984)及霍普金斯(C.H opkins)证明阿廷环都是诺特环.对于诺特环,却长期没有相应的结构理论.一直到1958年英国数学家戈尔迪(A.W.Gold-ie)才取得突破,他证明任何诺特半素环都有一个阿廷半单的分式环,这才促进了新研究.与诺特环平行发展的是满足多项式等式的环.近来环表示论及同调方法的应用对结合环理论有极大促进.环论的另一来源是代数数论及代数几何学及它们导致的交换环理论.1871年戴德金引进理想概念,开创了理想理论.环这个词首先见于希尔伯特的数论报告.代数几何学的研究促使希尔伯特证明多项式环的基定理.在本世纪初英国数学家腊斯克(E.Lasker,1868—1941)及麦考莱(F.S.Macaulay,1862—1937)对于多项式环得出分解定理.对于交换环的一般研究来源于E.诺特.她对一般诺特环进行公理化,证明准素分解定理从而奠定交换环论乃至抽象代数学基础,其后克鲁尔(W.Krull,1899—1971)给出系统的研究,他还引进了最值得注意的局部环.四十年代,薛华荔、柯恩(I.S.Cohen,1917—1955)及查瑞斯基(O.Zariski,1899—1986)对局部环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群论19世纪末抽象群开始成为独立研究的对象,当时主要问题仍是以置换群为模式的有限群,问题涉及列举给定阶数的所有群以及群的可解性的判据.当时主要的定理是由挪威数学家西洛(L.Sylow,1832—1918)在的.而19世纪90年代群论最主要成就是群表示论的出现,它是由德国数学家福洛宾尼乌斯奠定的.后由他的学生舒尔(I.Schur,1875—1941)所发展,成为研究群论不可缺少的工具.所谓群表示即是把群具体实现为某种结构的自同构群,例如域F上的有限维线性空间的线性变换群,通常是把群的元素与F上的n×n 可逆矩阵相对应.在英国数学家伯恩塞德(W.Burnside,1852—1927)的经典著作《有限阶群论》(Theory of Groups of Finite Order)第二版(1911)已经进行综述并给出应用.20世纪有限群论的中心问题是有限单群的分类.很久以来,就已经知道一个相当长的有限单群的表,除了素数阶循环群之外,对于每一个整数n≥5存在一个n!/2阶单群,它由n个事物的所有偶置换构成,这就是所谓交错群.当n=5时,它就是二十面体群.另外还知道许多射影特殊线性变换群PSL(n,q),它们通过行列式为1的n×n矩阵群(元素取在有限域GL(q)中)的商群构造出来.另外对于正交矩阵、辛矩阵、酉矩阵也可以造出一批单群来.这些“典型群”,从若尔当时候起就已知道,后来经过美国数学家狄克逊、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登、法国数学家丢东涅(J.Dieudonné,1906—1992)进行系统研究.真正重大的突破是1955年薛华荔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某些单群”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展示一些新单群,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以前知道的绝大部分通过李代数换基的办法进行统一的处理,从而得出九个系列的薛华荔群.其后,这些薛华荔群经过美国数学家斯坦伯格(R.Steinberg,1922—)、韩国数学家李林学、比利时数学家梯茨(J.Tits,1930—)、日本数学家铃木通夫(1926—)等人加以扩充,得出全部李型单群的16系列.除了上述这18个序列中的有限单群之外,还有几个不属于它们的所谓“散在单群”,其中头一个是7920阶的群M11是法国数学家马丢(E.L.Mathieu,1835—1890)在1861年发现的,他不久又发现另外4个单群M12,M22,M23,M24.一直到1965年之前再没有发现新的散在单群了.突然1965年南斯拉夫数学家严科(Z.Janko,1932—)发现了一个175560阶的新单群,其后10年间,陆续发现另外20个敬在单群,其中最大的称为费舍尔(B.Fischer,1936—)“魔群”,其阶大约为8.1053,到这时候是否所有单群均已找到,也就是有限单群的分类已经完成了呢?在这条漫长的路上,首先的突破是一系列群论性质及表示论的成果,其中包括1955年布劳尔(R.Brauer 1901—1977)的工作.第二个突破是1963年美国数学家费特(W.Feit,1930—)和汤姆逊(J.G.Thompson,1932—)证明除循环群之外,奇阶群都是可解群,这个长达250页的论文包括了极其丰富的信息.70年代,在群的结构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终导致1981年,有限单群的分类彻底完成,不过全文需要1万页以上,这是各国上百位群论专家通力合作的结果.对于无穷阶的离散群,也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其中重要的是与数理逻辑有关的“字的问题”,即两个符号序列何时相等,对于有限生成的具有有限个关系式的群,1955年左右苏联数学家诺维科夫(Π·C·H овиков,1901—1975)、美国数学家布里顿(J.L.Britton)和布恩(W.Boone,1920—1983)证明一般的字的问题是不可解的,也就是不存在一个普遍的算法来判定两个字是否相等,但是另一方面德国数学家马格努斯(W.Magnus,1907—)在1932年解决一个关系式的有限生成群的字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伯恩赛德问题,他问一个有限生成的群如果其所有元素都是有限阶的,该群是否有限,这个问题一直到1964年由前苏联数学家考斯特利金(А.И.Кострикин,1929—)举出例子而得出否定的回答.另外还有一个狭义的伯恩赛德猜想,即有限生成群当所有元素x满足x n=0是有限群,现在知道当n=2,3,4,6时,狭义伯恩赛德猜想成立,但如果n相当大,诺维科夫和布里顿等人也举出反例.三、测度与积分理论测度是长度、面积和体积概念的精密化及推广.各民族数学发展一开始均致力于测量长度和面积,得出相应的公式及方法,而统一的求积方法一直到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之后才得到.这时求积问题变成一个特殊的积分问题.但积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19世纪由于分析的严格化才导致由柯西、黎曼及达布相继改进的黎曼积分的概念,最后确定下来.随着康托尔点集论的建立,要求对更一般的点集的“大小”进行比较及量度,这要求定义测度.先是对黎曼可积性条件中函数的不连续点集的“测度”给出定义.最早是哈那克(A.Harnack,1851—1888)、杜布瓦—瑞芒(P.du Bois Rey-mond,1831—1889)、史托尔茨(O.Stolz,1842—1905)及康托尔在1881到1885试着做出定义,他们均采用覆盖区间长度的下确界,但是这样定义有毛病.例如,两个无公共点集的并集的“测度”有时能够小于两集的“测度”之和,除了上述定义的“外”测度之外,最先定义“内”测度的是皮亚诺,他在1887年定义“可测”集为内、外测度相等,这样虽然克服上述困难,但有界开集并不一定可测.若尔当在他的《分析教程》第一卷第二版(1893)中也做了类似的定义,同样也有类似的毛病.对这些毛病的补救来自波莱尔(E.Borel,1871—1956),他在《函数论教程》中大大改进了以前的测度观念,利用可数可加性对任一有界开集构造地定义测度.他还考虑零测度集(实际上这个观念可以追溯到黎曼).而真正把波莱尔的方法同皮亚诺—若尔当的办法结合而形成系统测度论的则是波莱尔的学生勒贝格,这些发表在他的博士论文《积分、长度、面积》当中.勒贝格的功绩不仅在于建立系统的测度理论,更主要的是建立系统的积分理论.在勒贝格之前,除了黎曼积分之外,还有斯蒂尔吉斯(T.J.Stieltjes,1856—1894)积分.斯蒂尔吉斯在1894年发表的“连分式的研究”中证明:如连分式数F(Z),F(Z)可表为曼积分对于一般的数学分析已经足够,但是还有一系列不理想的地方.微积分的基本定理是微分和积分互为逆运算,也就是说如果则导数F′(x)存在,而且等于f(x),至少在f光滑的点是如此.但是1881年沃尔泰拉(V.Volterra,1860—1940)还在比萨大学做学生时,发现一个例子:一个函数F在(0,1)区间上定义有界,其导数f=F′处处存在,但是在当时流行的积分——黎曼可积的意义是不可积的.因此,需要定义一种积分,它可以在更广的一类函数上定义,而且使微分和积分成为互逆的运算.另外对这种积分还希望收敛级数可以逐项积分.勒贝格在他的1902年学位论文中迈出新的一步,他定义勒贝格积分与以前定义积分的方式不同,以前是先定义积分,然后由积分得到“测度”,勒贝格与此相反,他先定义测度,然后定义积分.他定义积分时,不去把自变量的区间加以区分,而把因变量y的区间(对于实函数来说是R的子集)加以重分(成有限个区间),再仿照通常的办法定义积分,这样就可以使一些很坏的函数也成为勒贝格可积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狄利克雷函数.这样,大大扩充了可积函数的范围.另外如果勒贝格可积函数同时也黎曼可积,则两个积分相等.并且与一些极限运算可以交换,而且可以推广到高维.勒贝格积分虽然能解决沃尔泰拉原来的问题,但并不足够一般以致能够使所有具有有限导数f(x)=F′(x)的函数F(x)的导数f(x)=F′(x)都可积.为此,法国数学家当日瓦(A.Denjoy,1884—1974)在1912年和德国数学家佩隆(O.Per-ron,1880—1975)在1914年分别设计了以他们各自的姓定义的积分.其后鲁金(H.H.Лузин,1883—1950)给出描述性定义,这三者是等价的.1915年法国数学家弗雷歇把积分扩张到抽象集合的泛函上.他的模式取自1913年奥地利数学家拉东(J.Radon,1887—1956)的工作,其中引进集函数.他实际上综合了斯蒂尔吉斯积分与勒贝格在1910年把勒贝格测度论推广到高维(三维及三维以上)欧氏空间的研究.勒贝格通过可测函数的积分定义一个集函数,证明它是完全可加的而且绝对连续的.不过他只有点函数观念,而拉东则利用集函数定义拉东测度.1930年波兰数学家尼古丁(O.Nikodyn,1887—1974)对抽象测度论完成了1910年勒贝格定理在抽象测度论的推广,最终完成抽象测度论的建立.它不仅构成概率论的基础,同时也是抽象调和分析、谱理论等分支不可少的前提.四、泛函分析泛函分析是一门新兴学科,1932年才被正式列入德国《数学文摘》.“泛函分析”这个词首先出现于列维(P.Lévy,1886—1971)的1922年出版的《泛函分析教程》中.它是一门分析学科,但与传统的分析学科不太一样,后者强调演算,而前者强调概念.它们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后者主要讨论个别函数(类)的。
逻辑学的符号大全
逻辑学使用一系列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和操作。
以下是逻辑学中常用的符号大全:命题逻辑符号:
逻辑连接词:¬(非)、∧(合取)、∨(析取)、→(蕴含)、↔(等价)
括号:( )
真值:T(真)、F(假)
等同符号:≡
谓词逻辑符号:
量词:∀(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唯一性量词:∃!(存在唯一)
谓词:P, Q, R, ...
关系运算符:=(相等)、≠(不等)、<(小于)、>(大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
集合论符号:
集合:A, B, C, ...
元素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于)、⊇(包含)
推理规则和符号:
蕴含关系:⊢(可推导)、⊨(语义蕴含)
推理规则:Modus Ponens(分离规则)、Modus Tollens(否定规则)、Hypothetical Syllogism (假言三段论)等
这些符号用于描述和表示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论和推理规则等不同领域的逻辑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逻辑学派和教材可能会稍有差异,因此符号的具体用法和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
皮尔斯Peirce
意指三分式tripartitesemiosis皮尔斯把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称为“再现体”(representamen),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但是索绪尔的所指,在皮尔斯那里分成了两个部分:“符号所代替的,是对象(object)”,而“符号引发的思想”,称为符号的“解释项”。
对象object符号直接所指的事物称为object,译为“对象”较为合适。
对象,是皮尔斯理论中符号的第二个构成要素,另外两个是再现体和解释项。
皮尔斯关于对象有一个非常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是一个已知的独立存在的事物或者人们确定相信它存在过或认为它存在的事物,或者是这种事物的集合,或者是一种质、一种关系、一个事实,这种事物可能是一种集合,也可能是部分组成的整体,或者它有其他的存在模式,比如一种允许其存在不阻止它的消极性也被同样允许的行动,或者某种普遍的自然的欲望,或者总是基于某种普遍情况的事物”(Peircel936—1958:2.232)。
再现体representamen皮尔斯的术语,指符号构成的第一个要素,另外两个是对象和解释项。
在皮尔斯的论述中,再现体(representamen)常常等同于“符号(sign)”一词。
皮尔斯最初对再现体的定义是:“符号或再现体,对某个人来说,它在某个方面或以某种身份代表某个事物”(Peirce1936—1958:2.228);后来对再现体的定义则表述为:“符号,或者再现体,是一种第一性,它在真正的三元关系中表示被称为它的对象的第二性,并决定被称为它的解释项的第三性以同样的三元关系表示对象,而它自己也指称这个对象”(Peirce1936—1958:2.274)。
再现representation皮尔斯最早论述符号本质时所使用的术语,一部份中国学者译此词为“表征”。
再现是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
皮尔斯将再现与能够真正理解符号的意识联系起来。
汉语文献中关于这个概念的讨论,有时候与“表现”(expression)混淆。
皮尔士 符号学 解释项
皮尔士符号学解释项摘要:一、皮尔士简介二、符号学基本概念三、皮尔士符号学理论1.符号的三元论2.符号的分类3.符号的生成与解读四、解释项理论1.解释项的定义2.解释项的作用3.解释项的分类五、皮尔士符号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六、皮尔士符号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总结正文:一、皮尔士简介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符号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
他在哲学、逻辑、数学、语言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如符号学三元论、解释项理论等。
二、符号学基本概念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及其意义的学科,旨在探讨符号的产生、传播、解读与应用。
符号是一种表达意义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行为等。
符号学认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这种关系可以通过解释项来进行分析。
三、皮尔士符号学理论1.符号的三元论皮尔士提出了符号三元论,认为一个符号由三个要素构成:符号本身(symbol)、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
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解释项是对符号意义的阐释。
2.符号的分类皮尔士将符号分为三类:图像符号(icon)、索引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
图像符号是根据对象的特征来表示的;索引符号是根据对象与符号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表示的;象征符号是根据共现行来表示的。
3.符号的生成与解读皮尔士认为,符号的意义是通过解释项来实现的。
在符号的生成与解读过程中,解释项起着关键作用。
解释项是对符号意义的阐释,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四、解释项理论1.解释项的定义解释项是符号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中介。
它可以是人对符号的理解,也可以是符号在特定语境下的阐释。
2.解释项的作用解释项在符号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建立了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其次,它使符号具有了意义;最后,它使符号具有了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各种门电路的逻辑符号
各种门电路的逻辑符号引言门电路是数字电路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于实现逻辑运算。
不同类型的门电路有不同的逻辑符号,本文将对主要的门电路进行介绍,并详细解释它们的逻辑运算。
与门(AND Gate)与门也被称为逻辑乘法器,它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当所有输入都为高电平时,输出为高电平。
与门的逻辑符号为一个圆点在一条直线上表示。
以下是与门的真值表:输入A 输入B 输出0 0 00 1 01 0 01 1 1或门(OR Gate)或门也被称为逻辑加法器,它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当任何一个输入为高电平时,输出为高电平。
或门的逻辑符号为一个圆点在一条弧线上表示。
以下是或门的真值表:输入A 输入B 输出0 0 00 1 11 0 11 1 1非门(NOT Gate)非门也被称为反相器,它只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当输入为高电平时,输出为低电平;当输入为低电平时,输出为高电平。
非门的逻辑符号为一个小圆点在一条直线上表示。
以下是非门的真值表:输入输出0 11 0与非门(NAND Gate)与非门是与门和非门的组合,它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当所有输入都为高电平时,输出为低电平;其他情况下,输出为高电平。
与非门的逻辑符号为一个圆点和一个小圆点在一条直线上表示。
以下是与非门的真值表:输入A 输入B 输出0 0 10 1 11 0 11 1 0或非门(NOR Gate)或非门是或门和非门的组合,它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当任何一个输入为高电平时,输出为低电平;其他情况下,输出为高电平。
或非门的逻辑符号为一个圆点和一个小圆点在一条弧线上表示。
以下是或非门的真值表:输入A 输入B 输出0 0 10 1 01 0 01 1 0异或门(XOR Gate)异或门是具有两个输入和一个输出的门电路,当两个输入中只有一个为高电平时,输出为高电平;其他情况下,输出为低电平。
异或门的逻辑符号为一个带有弯曲附加线的原点与带有一个闭合箭头的弧线表示。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摘要】本文介绍了逻辑学家Charles Peirce在逻辑代数领域的贡献。
读者将了解Peirce的简介和逻辑代数的发展历程。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逻辑代数中的一些符号,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本文总结了Peirce对逻辑代数的重要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Peirce的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逻辑代数的研究有更多的启发。
【关键词】引言, Charles Peirce, 逻辑代数, 符号, 贡献, 发展历程, 相关内容, 总结, 展望, 致谢,介绍, 背景, 结论1. 引言1.1 介绍逻辑代数是一门研究代数结构在逻辑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的学科。
它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逻辑代数中,符号的运用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表示命题、关系和推理规则。
Charles Peirce是逻辑代数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对逻辑代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符号和概念。
本文将围绕Peirce在逻辑代数中的贡献展开讨论,首先介绍Charles Peirce的简介,然后回顾逻辑代数的发展历程,接着探讨逻辑代数中的符号及其意义,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我们将重点分析Peirce对逻辑代数的贡献,总结他的理论成就,并展望未来逻辑代数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逻辑代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以及Peirce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逻辑代数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逻辑代数提供参考和启发。
1.2 背景逻辑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逻辑运算和命题之间的关系。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代数学家George Boole提出了代数与逻辑的结合,从而奠定了逻辑代数的基础。
随后,逻辑代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Charles Peirce作为逻辑代数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之一,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现代逻辑常被人们追溯到她的奠基人Frege (Lebniz是先驱者的地位);接着谈现代逻辑,人们会自然地找到其身后的Peano、Russell、Whitehead、Wittgenstein、Carnap(维也纳学派时期)、Quine等人,如此就认为是勾勒出了现代逻辑的脉络。
这一看法多年来几乎是毫无异议的。
但随着逻辑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的不断发展,有潜心思考的研究者发现了那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但却蕴藏在现代逻辑诞生之初的分歧,认为分歧之中与权威相对的另一面应该值得重新或深入的研究,这另一面就是由Boole开始经由Peirce、Schröder直至后期Carnap、Tarski、Skolem等人维持的一条路线,它可看作是对逻辑基础研究的另一途径或方法。
著名Peirce研究学者M.H.Fisch一语道出这一分歧的实际情形:“但Boole-Peirce-Schröder (在下文中我们简写为BPS)路线不是被Frege-Peano-Russell-Whitehead (在下文我们简写为FPR)路线取代了吗?不;它只是被掩盖了。
”在BPS传统中,Peirce是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这倒不仅是因为他天才般的思维和对哲学和逻辑史上后来工作者的实际影响,也不仅是因为他涉足领域的广泛;而主要是因为他在现代逻辑理论史上的诸多实质性的贡献。
我们已经很难统计他敏锐的洞察力到底涉及到多少逻辑贡献,但根据迄今为止Peirce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的领域是当然的和主要的:形式逻辑、逻辑代数、关系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三值逻辑、模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哲学、归纳逻辑以及逻辑史研究。
Peirce早期的逻辑研究主要集中于逻辑代数。
在当时,布尔逻辑刚创立不久,布尔的追随者很多,著名的有Venn、Schröder、De Morgon等人,他们之间的研究有相互启发与借鉴之处,但主要还是相互独立的。
peirce的符号学 三元 对象 表现 解释
peirce的符号学三元对象表现解释在佩尔斯的符号学中,三元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思想框架,用于描述符号、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讨论三元关系中的"对象"和"表现"以及它们的相互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对象"。
在佩尔斯的符号学中,对象是指我们所能感知、思维或讨论的任何事物、概念或现象。
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符号学关注的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表达、理解和交流关于对象的信息。
其次,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表现"。
表现是指符号对于对象的具体表示或呈现方式。
表现可以是语言、图像、音乐、动作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
表现通过符号来传递对象的信息和意义,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解读对象的特征、属性和含义。
在符号学中,对象和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对象是符号的所指,即符号所代表或表达的东西。
而表现则是符号的所指的表达方式或形式,是符号对于对象的具体呈现。
通过表现,我们能够对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解释。
那么,如何解释对象和表现之间的关系呢?在佩尔斯的符号学中,对象和表现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符号的使用和推理来解释。
符号是我们用来表示对象的媒介,通过符号的使用,我们能够将对象转化为可感知和理解的形式,从而进行交流和思考。
而推理则是通过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释和推断对象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总结起来,佩尔斯的符号学中的三元关系涉及了对象、表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象是我们所关注和思考的事物、概念或现象,而表现是符号对于对象的具体呈现方式。
通过符号的使用和推理,我们能够解释和理解对象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思考。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真谛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真谛作者:孙丹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现代符号学理论创始人之一皮尔斯,在实用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符号学理论。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部分介绍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首先简单的介绍了皮尔斯;之后介绍了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三位一体性”,以及符号的分类;最后介绍了皮尔斯符号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符号分类一、引言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与瑞士的索绪尔一同被认为是符号学的创始人。
皮尔斯出生于书香门第,对哲学、数学等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皮尔斯是哲学、数学、统计学、研究方法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革新者。
然而,皮尔斯在学术上的地位主要是通过其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系统的符号学说建立的。
他的符号学常常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遗憾的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同时代人的赏识。
直到20世纪30年代,《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文集》正式出版后,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皮尔斯符号学理论要点1.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基础。
皮尔斯符号学是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的范畴论和逻辑学。
皮尔斯本人称自己主要是一位逻辑学家。
他的意指过程不仅限于语言而是一种“泛符号论”的观点。
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离不开他的形而上学论。
他认为世界有三种存在方式,分别是: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
这三种性质完全贯穿于他的符号学理论。
第一性是在不作任何评判下,事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样式,它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潜在性也称之为“感觉状态”。
第一性往往与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当我们坐下来聆听音乐的时候,如果在能不受自我情绪的影响的条件下,音乐本身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第一性。
第二性,是真实存在,是皮尔斯范畴论中所讨论的最简单的范畴。
第一性是短暂的、暂时的,而第二性却是能提供详细的和有区别性的。
第三性属法则、惯例范畴。
2.符号的“三位一体性”。
数理逻辑发展简史
对数学基础的研究,产生了大量与逻辑 有关的问题。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
4
数理逻辑发展简介
史前时期 亚里土多德的三段论,斯多阿学派的命题逻辑和中世纪形式逻辑。 初创时期 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思想 逻辑代数和关系逻辑 奠基时期
从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到希尔伯特的元数学纲领 逻辑演算的建立,素朴集合论、公理集合论 逻辑类理论,直觉主义数学基础和逻辑,形式公理学和证明论。 发展初期 哥德尔的几项重大结果—完全性定理、不完全性定理和连续统假设的一致性等 计算机学院 形式语言中真值概念的定义 一般递归函数和图灵机理论,判定问题的重要成果等。 现代时期 各种非经典逻辑演算 模型论、集合论、递归论和证明论。
计算机学院
5
史前时期
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古典形式 逻辑的创始人; 在命题中引进了主谓项的变元,建立 了三段论的理论; 在逻辑史上第一次应用了形式化、公 理化的的演绎系统,开创了逻辑的形 式化研究; 构造了模态三段论系统,开创了模态 逻辑的研究; 在《工具论》中,总结了正确的推理 计算机学院 方法,建立了形式逻辑;在《分析篇 》提出公理学理论的基础。
11
DeMorgan 1806-1871
计算机学院
初创时期
布尔—英国数学家
1847年,发表了《逻辑的数学分 析,论演绎推理演算》,1854年 出版了《思维法则的探讨,作为 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的基础》 建立了“布尔代数”,并创造一 套符号系统,利用符号来表示逻 辑中的各种概念,这是一种新的 逻辑。 计算机学院 建立了一系列的运算法则,利用 代数的方法研究逻辑问题,初步 奠定了数理逻辑的基础。
离散数学专业名词
第一章集合论、逻辑与算法基础1.1集合set(集合)power set(幂)complement of a set(补集)roster method(枚举法)universalset set(全集)symmetric difference(对称差集)set-builder method(集合构造方法)Venn diagrams(文氏图)ordered pair(有序对)subset(子集)union of sets(并集)Cartesian product(笛卡尔积)superset(父集)intersection of sets(交集)diagonal of a set(对角集)proper subset(真子集)disjoint sets(不相交集)ordered n-tuples(有序n元组)equal sets(相等集合)index set(索引集)n-flod Cartesian product(n次笛卡尔积)empty (null)set(空集)set difference(差集)bit string(位串)finite set(有限集)mutually disjoint(互不相交)length(长度)infinite set(无限集)pairwise disjoint(互不相交)singleton set(单体集合)relative complement(相对补集)1.2数理逻辑statement(命题)condition(条件)converse(逆命题)proposition(命题)biimplication(双向蕴涵)inverse(反命题)truth value(真值)biconditional(双向条件)contrapositive(逆否命题)negation(非)logical connectives(逻辑连接词)statement formula(命题公式)conjunction(合取)well-formed formulas(良态公式)formula(公式)disjunction(析取)tautology(重言式)implication(蕴涵)contradiction(矛盾式)1.3论证有效性proof(证明)modus tollens(否定法)disjunctive addition(析取加法)argument(论证)disjunctive syllogisms(析取三段论)conjunctive addition(合取加法)conclusion(结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假设三段论)logically valid(逻辑有效)premise(前提)dilemma(二难推论)modus ponens(断言法)conjunctive simpli fications(合取简化)1.4量词与一阶逻辑statement logic(命题逻辑)predicate(谓词)domain(域)propositional logic(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function(命题函数)free vricable(自由变量)n-place predicate(n位谓词)bound variable(约束变量)first-order logic(一阶逻辑)universal quantifier(全称量词)counterexample(反例)existential quantifier(存在量词)disproof(反证)1.5证明方法theorem(定理)indirect proof(间接证明)proof by contradiction(反证法)proof by direct method(直接证明方法)direct proof(直接证明)1.6 算法algorithm(算法)two-way selection(双路选择)list(列表)input(输入)if two-dimensional array(二维数组)output(输出)thenread precision(精度)else printuniqueness(唯一性)whilesubproprams(子程序)finiteness(有限性)do proceduregenerality(通用性)forfunction assignment operator(赋值运算符)begin constant polynomial(常量多项式)assignment statement(赋值语句)enddegree(次数)control structures(控制结构)return one-way selection(单路选择)arrays(数组)第三章关系与偏序集3.1关系与偏序集binary relation (二元关系)directed graph representation(有向图表示)digraph (有向图)relation (关系)vertex(顶点)adjacent to (与...相邻)R-related (R-相关)directed edge(有向边)adjacent from(从...相邻)related (相关)directed arc(有向弧)loop (环)empty relation (空关系)arrow diagram (矢量图)domain (域)universal relation (全称关系)directed graph(有向图)range (值域)image (映像) equivalence class (等价类)transitive closure (传递闭包)inverse (逆)R-class(R-类)directed walk (有向通路)composition (复合)reflexive (自反)R-equivalence class (R-等价类)walk (通路)partition (划分)vertices of the walk (通路顶点)transitive (传递)equivalence relation induced by the partition (划分推出的等价关系)terminal vertex (终止顶点)equivalence relation (等价关系)internal vertices (内部顶点)equality relation (相等性关系)reflexive closure (自反闭包)path (路径)congruence modulo m (模m同余)symmetric closure (对称闭包)3.2偏序集antisymmetric (反对称)lexicographic order (词典序)topological ordering (拓扑排序)partial order (偏序)dictionary order (字典序)upper bound(上界)partially ordered set (偏序集)closed (闭合)poset (偏序集)least upper bound(lub)(最小上界)covers (覆盖)lower bound (下界)dual (序偶)Hasse diagram (哈赛图)greatest lower bound (glb)(最大下界)comparable (可比)minimal element (极小元)lattice (格)linearly ordered set (线性有序集)maximal element (极大元)distributive (可分配性)totally ordered set (完全有序集)greatest element (最大元)complement (补元)chain (链)least element (最小元)Boolean algebra (布尔代数)product partial order (积偏序)compatible (兼容,相容)第四章矩阵与关系闭包4.1矩阵matrix(矩阵)diagonal matrix(对角矩阵)join(并)rectangular array(矩阵阵列)identity matrix(单位矩阵)Boolean meet(布尔交)element(元素)sum(和)meet(交)entry(项)difference(差)join of meet expression(相交表达式的并)equal(等于)multiplication(乘法)Boolean product(布尔积)square matrix(方阵)transpose(转置)product(积)zero matrix(零矩阵)symmetric(对称)diagonal element(对角元素)Boolean join(布尔并)4.2 关系矩阵与闭包matrix of a relation(关系矩阵)Warshall’s algorithm(Warshall算法)第五章函数5.1 函数function(函数)target(目标)onto(满射)well defined(合理定义)range(值域)surjective(满射)single valued(单值)numeric functions(数字函数)surjection(满射)image(映像)identity function(恒等函数)one-to-one correspondence(一一映射)preimage(预映像,前射,前像,原像)constant function(常数函数)bijective(双射)mapped(映射)one-one(单射函数)bijection(双射)domain(域)injective(内射)composition(复合)codomain(合域)injection(内射)5.2 特殊函数与集合的基数inverse function(逆函数)images(映像)cardinality(基数)left invertible(左可逆)direct image(直接映像)equivalent(等价)left inverse(左逆)inverse image(逆映像)equipotent(幂等)right invertible(右可逆)floor(下限)countable(可数)right inverse(右逆)ceiling(上限)uncountable(不可数)restriction(限制)floor function(弱取整函数)extension(扩展)ceiling function(强取整函数)5.3 序列与字符串sequence(序列)sum of the terms(项之和)index(索引)nth term of the sequence(序列第n项)summation symbol(求和符号)subscript(下标)finite sequence(有限序列)string(字符串)infinite sequence(无限序列)word(字符)integer sequence(整数序列)dummy variable(哑变量)alphabet(字母表)arithmetic progression(AP)(等差数列)lower limit(下限)length(长度)first term(首项)upper limit(上限)empty string(空字符串)common difference(公差)general term(通项)empty word(空串)geometric progression(GP)(等比数列)product of the terms(项之积)concatenation(接合)common ratio(公比)product symbol(求积符号)5.4 二元运算binary operation(二元运算)mathematical system(数学系统)idempotent(幂等)close under(在……下闭合)groupoid(群)idempotent semigroup(幂等半群)associative(可结合)identity(单位元)band(带)commutative(可交换)semigroup(半群)free semigroup generated by(由……生成的自由半群)Cayley multiplication table(Cayley乘法表)monoid(幺半群)free monoid generated by(由……生成的自由幺半群)Cayley table(Cayley表)transformation semigroup(变换半群)第六章同余6.1同余Congruent (同余)congruence class modulo (模m的同余类)6.3线性同余linear congruence in one variable (一个变量x的线性同余式)inverse (逆)residue representation (余数表示)unique modulo (唯一模)modular representation (模表示)round-robin tournament (循环赛)hashing (散列)hash address (散列地址)linear probing (线性探测)hash table (散列表)hashing function (散列函数)probe sequence (探测数列)hash function (散列函数)collision (冲突)double hashing (双重散列)6.4特殊同余定理Euler phi-function (欧拉phi函数)ciphertext (密文)encryption key (加密钥匙)plaintext(明文)decryption function (加密函数)decryption key (揭秘钥匙)第十章图论10.1图的定义与符号graph (图)parallel (平行边)arc(弧)set of vertices (顶点集合)isolated vertex (顶点孤立)Staring vertex (始点)set of edges (边集)degree (度)terminating vertex (终点)incidence function (关联函数)k-regular graph (k-正则图)in-degree (入度)end vertices (端点)even degree vertex (偶度顶点)out-degree (出度)endpoints(端点)odd degree vertex (奇度顶点)simple graph (简单图)incident (关联)degree sequence (度数列) complete graph(完全图)Adjacent (相邻)directed graph(有向图)triangle (三角形)loop (环)digraph (有向图)bipartite graph (二分图)incidence table (关联表)directed edge(有向边)Bipartition (二分)complete bipartite (完全二分)subgraph (子图)Complement of a graph(补图)Ramsey number (Ramsey数)10.2通路,路径与圈walk (通路)initial vertex (始点)terminal vertex(终点)directed walk (有向通路)length of a walk (通路长度)length of a directed walk (有向通路长度)u-v walk (u-v通路)u-v directed walk (u-v 有向通路)closed walk (闭合通路)closed directed walk (闭合有向通路)open walk (开放通路)open directed walk (开放有向通路)trail (迹) path (路径)trivial walk (平凡通路)trivial path (平凡路径)trivial trail (平凡迹)nontrivial walk (非平凡通路)nontrivial path (非平凡路径)nontrivial trial (非平凡迹)circuit (回路)cycle (圈)k-cycle (k圈)even cycle (偶数圈)odd cycle (奇数圈)subwalk (子通路)reduction of P by Q(P用Q简化)decomposition (分解)connected (连接)connected graph (连接图,连通图)disconnected graph (不连接图,不连通图)component (分支)distance (距离)matching (匹配)M-saturated (M-饱和)M-unsaturated (M-不饱和)perfect matching (完美匹配)maximum matching(最大匹配)neighbors (邻居)10.3图的矩阵表示adjacency (相邻矩阵)incidence matrix(关联矩阵)10.4特殊回路Euler circuit (欧拉回路)Euler trail (欧拉迹)Hamiltonian graph (汉密尔顿图)Euler graph (欧拉图)Hamiltonian cycle (汉密尔顿圈)Hamiltonian path (汉密尔顿路径)10.5同构isomorphic (同构)different (不同)10.6图算法weight (权)weighted graph (加权图)weight matrix (加权矩阵)length of a path (路径长度)shortest path algorithm (最短路径算法)greedy algorithm (贪婪算法)topological ordering (拓扑排序)immediate successor (直接后继)queue (队列)rear (队尾)10.7 平面图和图着色planar graph(平面图)exterior face(外面)proper vertex coloring(正常顶点着色)plane graph(平面图)interior face(内面)chromatic number(色数)planar representation of a graph(图的平面表示)subdivision of a graph(图的细分)edge coloring(边着色)faces(面)homeomorphic(同胚)proper edge coloring(正常边着色)boundary(边界)vertex coloring(顶点着色)chromatic index(色索引)第十一章树与网络11.1 树tree(树)acyclic graph(无环图)11.2 有根树rooted tree(有根树)binary tree(二叉树)postorder traversal(后序遍历)lever(层)trivial tree(平凡树)inorder sequence(中序顺序)child(子节点)left child(左子节点)preorder sequence(前序顺序)terminal vertex(终点)right child(右子节点)postorder sequence(后序顺序)leaf(叶子)left subtree(左子树)binary search tree(二叉搜索树)internal vertex(内顶点)right subtree(右子树)infix(中缀)descendant(后代)full binary tree(完全二叉树)prefix(前缀)ordered rooted tree(有序有根树)inorder traversal(中序遍历)postfix(后缀)height(高度)preorder traversal(前序遍历)expression tree(表达式树)11.3 生成树spanning tree(生成树)minimal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树)weighted tree(加权树)Prim’s algorithm(Prim算法)weight(权)11.4 网络single-source,single-sink network(单元单汇网络)flow conservation(流量守恒)quasipath(拟路径)source(源)flow in edge(边流)forward arc(正向弧)target(目标)flow into(流入)backward arc(反向弧)sink(汇)flow out of(流出)slack(松弛)s-t network(s-t网络)conservation of flow(流量守恒)F-saturated(F-饱和)capacity(容量)value of a flow(流值)F-unsaturated(F-不饱和)transport network(传输网络)s-t cut of network(网络的s-t分割)flow augmenting(流增广)network(网络)capacity of an s-t cut(s-t分割容量)patent(父节点)flow(流)minimal cut(最小分割)immediate predecessor(直接前驱)capacity constraint(容量限制)maximal flow(最大流)。
皮尔斯符号学
皮尔斯符号学《皮尔斯符号学》是指研究表征性和象征性独立符号系统的现代语用学分支。
它是美国犹他大学语言学家皮尔斯(CharlesH.Peirce)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解释人类文化中符号的产生,以及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达。
皮尔斯符号学在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涉及人际交往的研究中,它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及其解决有着重要意义。
皮尔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是,符号是表征和象征的独立系统,它们可以用于表达情感或共同的意义。
符号的表征是指符号本身的结构,而象征性是指符号所表达的含义。
例如,一个文字符号可以用来表示语义,而图像符号可以用来表达概念。
皮尔斯认为,不同的符号系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产生表达,而使符号变得有意义。
皮尔斯符号学更加强调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独的行为。
皮尔斯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三种不同的力量确定的:意识,习惯和理性。
这三种力量可以协同作用,使人类的行为得以赋予意义。
皮尔斯认为,这种权力的运作可以被看作一种“符号”,它具有表征和象征性,即可以将一种意义转化成另一种意义的能力。
皮尔斯符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拉回”,也称为“符号共现”。
拉回意味着,当一个符号出现时,它会触发一系列其他符号的出现,从而使符号变得完整、具有意义。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张照片时,他会联想到与这张照片有关的话语、事件、人物等等。
皮尔斯的理论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深度和复杂性,它提供了一种通过解释符号的用法来解释人类文化的方式。
皮尔斯符号学还可以用来分析人际交往等行为。
皮尔斯提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运用符号,从而实现一种共同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可以用言语、行为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
同样,对于社会学研究来说,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也有助于理解社会结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释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通过解释符号的用途来探寻人类文化的方法。
什么是皮尔士的符号理论?
什么是皮尔士的符号理论?皮尔士(CSPierce)符号理论(Peirce's Theory of Signs)是一种三位一体的高维思维。
皮尔士宣称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一个符号。
只需要某人在某些上下文情况下,将其解释为自身代表以外的其他事物就是一种符号换句话说,这些标记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被如此解释时,它们才被赋予意义(并因此成为符号)符号原始定义:皮尔士把符号定义为任何由其他东西(称为其对象Object)决定的东西,并如此决定对一个人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称为其解释者,以至于后者因此而被前者决定。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皮尔斯的基本主张,即符号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三元模型)Peirce 的符号三元模型•符号:符号的代表形式;•解释者,观察者心中对符号的理解(这可以是另一个符号);和•对象,符号所指的对象。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符号看作是表意者,例如,一个书面语、一句话、作为火的标志的烟等等。
另一方面,最好把对象看作是被符号化的东西,例如,书面或口头上的词所附着的对象,或烟雾所象征的火。
解释者是皮尔士论述中最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最好被认为是我们对符号/对象关系的理解。
解释者对皮尔士的重要性在于,符号化不是符号和对象之间的简单二元关系:符号只有在被解释时才有意义。
这使得解释者成为符号内容的中心,因为符号的意义体现在它在符号使用者中产生的解释。
这三个部分被称为“符号三位一体”,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符号。
意义并不直接附加到符号上,是通过三元模型之间的交互来调节的,这被称为符号过程。
例如,考虑臭名昭著的Microsoft Windows“蓝屏死机”(符号)。
当用户遇到此错误代码屏幕时,她可能认为她的计算机已崩溃(解释者),然后按 Ctrl-Alt-Del 重新启动机器(对象)。
在这种符号模型中,特别重要的是解释者作为显式组件的存在。
由于解释者是由观察者创建的,因此对象不是给定的,而是推断的。
数学逻辑电路基本逻辑门和符号
数学逻辑电路基本逻辑门和符号
数学逻辑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控制等领域。
而逻辑门是数学逻辑电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用于实现逻辑运算,是我们进行数字逻辑分析和设计的基础。
逻辑门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基本的有三种:与门、或门和非门。
它们的符号分别为“∧”、“∨”、“”,其含义如下:
与门:当且仅当所有输入信号都为1时,输出信号才为1。
或门:当输入信号中至少有一个为1时,输出信号才为1。
非门:当输入信号为1时,输出信号为0;当输入信号为0时,输出信号为1。
此外,组合逻辑电路可以由以上基本门组合而成,实现更为复杂的逻辑运算。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逻辑门的组合来构建各种数字电路,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存储器、计数器等。
总的来说,数学逻辑电路的基本逻辑门和符号是我们进行数字逻辑设计的基础,在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字电路设计和优化。
- 1 -。
数学逻辑电路基本逻辑门和符号
数学逻辑电路基本逻辑门和符号逻辑门,是电子电路中的一种基本组件,用于进行逻辑运算,包括布尔代数运算、位运算等。
根据其所实现的逻辑运算类型不同,逻辑门可分为多种类型。
1. 逻辑门的分类最基本的逻辑门有三种,分别是与门、或门、非门。
下面分别来介绍这三种逻辑门。
1.1 与门(AND Gate)与门是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进行逻辑乘法操作的逻辑门,只有当所有输入均为高电平时,输出才为高电平。
与门的符号为“&”,其真值表如下:| 输入A | 输入B | 输出A & B || :---: | :---: | :-------: || 0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非门是对一个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取反操作的逻辑门,输出为其输入信号的反相信号。
| 输入A | 输出~A || :---: | :----: || 0 | 1 || 1 | 0 |在基本逻辑门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组合实现其他类型的逻辑门。
例如,通过组合两个或门和一个非门可以实现与非门(NAND Gate);通过组合两个与门和一个非门可以实现或非门(NOR Gate)等。
逻辑门在数字电路中广泛运用,可用于实现各种逻辑电路功能。
例如,可以通过组合多个与门和或门实现加法器、减法器等算术逻辑电路;通过组合多个与门和非门实现存储器、触发器等时序逻辑电路;通过组合多个与门和异或门实现编码器、译码器等组合逻辑电路。
除了数字电路,逻辑门还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电路、自动控制等领域。
它们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是关键且不可替代的。
总之,逻辑门作为数字电路中的基本组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更好地掌握逻辑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数字电路、计算机系统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将大有帮助。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1现代逻辑常被人们追溯到她的奠基人Frege (Lebniz是先驱者的地位);接着谈现代逻辑,人们会自然地找到其身后的Peano、Russell、Whitehead、Wittgenstein、Carnap(维也纳学派时期)、Quine等人,如此就认为是勾勒出了现代逻辑的脉络。
这一看法多年来几乎是毫无异议的。
但随着逻辑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的不断发展,有潜心思考的研究者(Fisch、Zeman、Hinttika等)发现了那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但却蕴藏在现代逻辑诞生之初的分歧,认为分歧之中与权威相对的另一面应该值得重新或深入的研究,这另一面就是由Boole开始经由Peirce、Schröder直至后期Carnap、Tarski、Skolem等人维持的一条路线,它可看作是对逻辑基础研究的另一途径或方法(approach)。
著名Peirce研究学者M.H.Fisch一语道出这一分歧的实际情形:“但Boole-Peirce-Schröder (在下文中我们简写为BPS)路线不是被Frege-Peano-Russell-Whitehead (在下文我们简写为FPR)路线取代了吗?不;它只是被掩盖了。
”在BPS传统中,Peirce(18---1914)是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这倒不仅是因为他天才般的思维和对哲学和逻辑史上后来工作者的实际影响(美国本土哲学家James、Dewey、Mead、Lewis等无不受其影响,甚至欧洲大陆的等人的思想也多直接源于Peirce),也不仅是因为他涉足领域的广泛(除哲学和逻辑学之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语言学、化学、大地测量、心理学、现象学等等);而主要是因为他在现代逻辑理论史上的诸多实质性的贡献。
我们已经很难统计他敏锐的洞察力到底涉及到多少逻辑贡献,但根据迄今为止Peirce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的领域是当然的和主要的:形式逻辑(主要是对传统逻辑的改进)、逻辑代数、关系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三值逻辑、模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哲学、归纳逻辑以及逻辑史研究。
常用数学符号大全、关系代数符号-公式符号大全
常用数学符号大全、关系代数符号1、几何符号⊥∥∠⌒⊙≡≌△2、代数符号∝∧∨~∫≠≤≥≈∞∶3、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对数(log,lg,ln),比(:),微分(dx),积分(∫),曲线积分(∮)等。
4、集合符号∪∩∈5、特殊符号∑π(圆周率)6、推理符号|a|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ΓΔΘΛΞΟΠΣΦΧΨΩαβγδεζηθικλμνξοπρστυφχψω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指数0123:o1237、数量符号如:i,2+i,a,x,自然对数底e,圆周率π。
8、关系符号如“=”是等号,“≈”是近似符号,“≠”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是大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是小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
“→”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成正比符号,(没有成反比符号,但可以用成正比符号配倒数当作成反比)“∈”是属于符号,“??”是“包含”符号等。
9、结合符号如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横线“—”10、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 |”正负号“±”11、省略符号如三角形(△),直角三角形(Rt△),正弦(sin),余弦(cos),x的函数(f(x)),极限(lim),角(∠),∵因为,(一个脚站着的,站不住)∴所以,(两个脚站着的,能站住)总和(∑),连乘(∏),从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所有不同的组合数(C(r)(n) ),幂(A,Ac,Aq,x^n)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1现代逻辑常被人们追溯到她的奠基人Frege (Lebniz是先驱者的地位);接着谈现代逻辑,人们会自然地找到其身后的Peano、Russell、Whitehead、Wittgenstein、Carnap(维也纳学派时期)、Quine等人,如此就认为是勾勒出了现代逻辑的脉络。
这一看法多年来几乎是毫无异议的。
但随着逻辑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的不断发展,有潜心思考的研究者(Fisch、Zeman、Hinttika等)发现了那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但却蕴藏在现代逻辑诞生之初的分歧,认为分歧之中与权威相对的另一面应该值得重新或深入的研究,这另一面就是由Boole开始经由Peirce、Schröder直至后期Carnap、Tarski、Skolem等人维持的一条路线,它可看作是对逻辑基础研究的另一途径或方法(approach)。
著名Peirce研究学者M.H.Fisch一语道出这一分歧的实际情形:“但Boole-Peirce-Schröder (在下文中我们简写为BPS)路线不是被Frege-Peano-Russell-Whitehead (在下文我们简写为FPR)路线取代了吗?不;它只是被掩盖了。
”在BPS传统中,Peirce(18---1914)是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这倒不仅是因为他天才般的思维和对哲学和逻辑史上后来工作者的实际影响(美国本土哲学家James、Dewey、Mead、Lewis等无不受其影响,甚至欧洲大陆的等人的思想也多直接源于Peirce),也不仅是因为他涉足领域的广泛(除哲学和逻辑学之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语言学、化学、大地测量、心理学、现象学等等);而主要是因为他在现代逻辑理论史上的诸多实质性的贡献。
我们已经很难统计他敏锐的洞察力到底涉及到多少逻辑贡献,但根据迄今为止Peirce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的领域是当然的和主要的:形式逻辑(主要是对传统逻辑的改进)、逻辑代数、关系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三值逻辑、模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哲学、归纳逻辑以及逻辑史研究。
Peirce早期的逻辑研究(从1865年到约1885年)主要集中于逻辑代数。
在当时,布尔逻辑刚创立不久,布尔的追随者很多,著名的有Venn、Schröder、De Morgon等人,他们之间的研究有相互启发与借鉴之处(有关贡献的纷争,可参看Kneale的《逻辑学的发展》),但主要还是相互独立的。
Peirce 就是其中一位极具独立性又最有创新的突出人物。
身为著名数学家Benjamin Peirce(美国当时科学界的一权威)的儿子,Peirce本人也是一数学家,他对于代数在逻辑中的应用,得心应手,他甚至曾把“三段论”作为“联结词的代数”来研究。
事实上,当时的符号逻辑就是逻辑代数(algebra of logic)。
2在Peirce看来,现代逻辑的研究实质上就是代数到逻辑的一场“类推(analogy)”,这种“类推”的前提,首先就是对代数中的符号的选择。
不同的逻辑代数研究者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它们或者是从代数中原封不动地引入,或者是对代数中的相关符号做出逻辑意义上的改进。
我们这里从Peirce逻辑代数研究中所运用的诸多符号中选取以下主要的几个,其中有的是Peirce本人独创性地提出,有的是Peirce同其他人同时提出和使用,有的是BPS传统所特有的:一、包含于(inclusion in 或 is或as small as)符号“—<”(它是“≤”的一种方便的写法)的引入。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它被Peirce本人多次提到,也被后来的研究者所普遍注意。
但Peirce本人称,这一符号是由他和同时引入的。
Peirce这样定义“—<”:1、A —< A,无论A是什么;2 、若A —< B,且B —< C,则A —< C。
他说,这样的定义虽然未区分开包含关系和包含于关系,但为形式逻辑目的,却是足够的。
Peirce看到包含于符号具有逻辑上的优点:首先,原来布尔的符号只能表达,物的某种描述不存在,而不能说某物不存在;而使用包含于和非包含于(—<(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上方加一横线)),“Griffin(一种怪兽) —< 喷火”意思就是,“不存在不喷火的Griffin”;同样“动物—<(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上方加一横线)水生的”意思为,“存在不是水生的动物”。
Peirce这种特别的解释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前些年一直讨论的传统三段论中的主词存在问题;同时符号“—<”的解释也使我们联想到现在逻辑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实质蕴涵符号”→”(其实,关于实质蕴涵,Peirce有更清楚的表达:从“x—< y”推到“是y(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字母上方加一横线)的x —<(不可能)”)。
其次,在布尔的演算中经常用到的相等号或等值号“ = ”是一种更加复杂,即有着更大内涵(prehension)或深度(depth)的关系,而相比之下,“—<”则更为简单方便,我们可以说A=B蕴涵A—<B,却不能反过来说,事实上A —<B和B—< A合在一起才是A= B;譬如说“非洲人 = 黑人”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每一非洲人都是黑人”和“每一黑人都是非洲人”。
此外,Peirce还看到了使用系词“—<”具有哲学的意义,它与我们自然的逻辑上和形而上学中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而且是解决逻辑问题的最容易的方法。
关于Peirce的“—<”符号,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在谈到这一系词的三个属性时,Peirce做出了卓有见识的引申。
他说,对于包含(containing)关系,我们可有着不同于通常“—<”的理解,从而会得到与之平行的几种逻辑学说。
若令 a—<´ b意为a同b一样小,除了在a同某物一样小时而b不能同这一物一样小之外,a 、b之间没有什么不同;则我们可得到数学或量的逻辑学。
若令a—<´´ b意为所有b是a,除了有a能谓述的某物而b不能谓述之外,a 、b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在另一方面就仅仅是逻辑学。
若令a—<´´´ b表示b是a的后承,除了两者导出的后承不同之外,a 、b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我们得到的将是条件句的逻辑学。
这样的一种解释,一方面显示了“—<”或蕴涵在逻辑科学中的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从一极为特别的角度论证了逻辑的多类型。
此外,其与后来模型论的思想也有着本质上的吻合。
二、包含(inclusive)意义下的逻辑加(符号为“+(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有时直接用“+”)的使用。
Peirce这样定义逻辑加:1、A—< A +(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 B;2、B—<A + (打印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B;3、若A—<C,且B—<C,则A + (打印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B—<C。
符号“ +(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是Peirce 在1867年引入的,而(Peirce称)Jevons在1864年,在1872年,Schröder 在1877年,McColl于1877年也相继独立地提出了这一用法,即不管相互间是否相斥,都使用“+(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把不同的项加在一起。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别于算术加的逻辑加,或者如现代逻辑中所说的相容析取。
譬如“欧洲人 +(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共和党人”就表示,把所有欧洲人和共和党人算在一起,而不用想尽办法,像在算术中一样,把共和党人加上两次。
但若是Boole和Venn,他们就会写成“欧洲人+ (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非欧洲人的共和党人”或“非共和党人的欧洲人+(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右下方加一逗号)共和党人”,这对于逻辑来说,显然是种不必要的麻烦。
三、对“1”的理解。
同布尔(而论域的概念最初是由De Morgon引入的)一样,Peirce在逻辑上把“1”看作有限论域(limited universe of discourse),而不是无限的全体域(an unlimited universe)。
他认为,无限域将包括逻辑上可能的所有领域。
在这样一个全域中,每一全称命题,如果不是重言的,就是假的;每一特称命题,如果不是荒谬的,就是真的。
我们的谈话很少涉及这种全域,我们倒是经常想起物理上可能的,或历史上存在的,或有某种虚构的世界,或是其它的有限域。
这样的一种观点可认为是BPS路线的一特色之处,年仅23岁就去世的法国著名逻辑学家Herbrand正是在一方面接受并重视了这样一种认识,另一方面精心研究《数学原理》系统的基础上,在谓词逻辑等现代逻辑理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事实上,在逻辑史上这样一种观点支持了包括可能世界理论(模态逻辑)、模型论、逻辑语义学和元逻辑理论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
然而,与以上有限域的认识截然不同的观点确实在过去以及现在的逻辑学家中存在,最为典型的是Wittgenstein,其名言“一切真命题都是重言式”和“逻辑命题描述世界的脚手架”的提出,正是基于一种无限域的认识;他把现实世界与我们的语言(认为,我们只有一种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一一对应起来,认为我们对任何系统都只有一种解释,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跳出我们唯一的语言之外去言说我们自己。
四、其它符号。
以下我们将通过定义或描述的方法列出Peirce的另一些符号:逻辑等即等值“ = (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下方加一逗号)”,与算术上的等号相区别,但Peirce在很多时候,干脆把它写为“ = ”,只是在逻辑上仍与符号“=(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下方加一逗号)”含义一样。
逻辑乘(符号为“,”)定义为:1、A,B—< A;2、A,B—< B;3、若C—<A且C—<B,则C—<A,B。
“有(what it is)”定义为:x—< 1,不论x是什么;而“无(nothing)”定义为:0 —< x,不论x是什么。
在“A(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字母上方加一口朝上的半圆弧)—< B(打印注释:要在这一字母上方加一横线)”中,A(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上方加一口朝上的半圆弧)表示“一些A”,B(超文本阅读注释:要在这一符号上方加一横线)表示“非B ”。
量词符号:Π和Σ分别代表“所有”和“一些”。
还有,包含以上符号的公式 x (1—y) = 0; x y = 0; x y ≠ 0; x (1—y) ≠ 0,它们或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