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逸伦化学点睛第二讲课件--选择预测2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课件新人教版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 性课件新人教版
2021/4/17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讲水的电
1
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课件新人教版
第七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二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考情分析] 高考主要考点有四个:一是影响水电离 平衡的因素及 KW 的应用;二是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及 pH 的计算;三是离子共存问题;四是酸碱中和滴定的原 理及仪器的了解。从近几年高考来看,由酸、碱电离出 的 c(H+)、c(OH-)与水电离出的 c(H+)、c(OH-)的比值求 算;酸、碱中和时,pH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仍将是高 考命题的热点。
水的电离程度是pH=4的酸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的106倍。pH= 10的盐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是pH=10的碱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的106倍
1.(2019·西安模拟)一定温度下,水存在 H2O H++ OH- ΔH=Q(Q>0)的平衡。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水中滴入少量稀盐酸,平衡逆向移动,KW 减小 B.将水加热,KW 增大,pH 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金属 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固体,c(H+)和 KW 均不变 解析:A 项,向水中滴入少量稀盐酸,平衡逆向移动, 温度不变,KW 不变,错误;B 项,升高温度,促进水的 电离,KW 增大,c(H+)增大,pH 减小,错误;C 项,向
A.该温度高于 25 ℃ B.由水电离出来的 H+的浓度为 1×10-10 mol·L-1 C.加入 NaHSO4 晶体抑制水的电离 D.取该溶液加水稀释 100 倍,溶液中的水电离出的 c(H+)减小
解析:A 项,KW=1×10-6×1×10-6=1×10-12,温 度高于 25 ℃;B、C 项,NaHSO4 电离出的 H+抑制 H2O 电离,c(H+)水=c(OH-)=1×10-10 mol·L-1;D 项,加 H2O 稀释,c(H+)减小,H+对 H2O 电离的抑制减小,c(H+)水 增大。
第1章 章末复习课课件【新教材】-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返 首 页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章末复习课
返 首 页
知识 网络 构 建
返 首 页
返 首 页
学科 素养 提 升
返 首 页
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
【项目情境】 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超过 0.1 mg·m-3 时,会引起人的不适感,甚
至导致免疫功能异常;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也会损害人体健康。那么,
甲醛为何会危害人体健康,家居内的甲醛如果超标又该如何去除呢?
借助电负性,人们可以简便而有效地预测化学键的性质,进而预测物
质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在本项目中,你将使用电负性这
一工具,分析和解决与甲醛危害健康有关的问题。
返 首 页
【项目情境】 甲醛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甲醛进入人体后,分子中的羰基与蛋白质分 子中的氨基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的活性。甲醛能够防腐也是 基于这个原因。
返 首 页
素养解读
1.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借助电负性分析化学键中电荷的分布,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素养目标:通过该项目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认识 化学对创造物质世界的巨大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返 首 页
【探究过程】
【探究】借助原子的电负性分析甲醛反应的规律 分析甲醛与蛋白质反应的示意图,你能借助的电负性判断化学键中 电荷的分布,从而发现反应有什么规律吗?
类似的,在甲醛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的—应,脱去水,同样遵循“正找负”“负找正”的规 律。
返 首 页
【项目总结】
【探究过程】
返 首 页
素养评价
1.微观探析——水平 4: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 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4:能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情境中的 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以构建相应的模型,能选择不同模型综合解释或解 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2021年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反应选择与反应条件优化课件鲁科版必修1
项目活动 1 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 假设反应焓变和熵变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已知 298 K,100 kPa 时,有如下反应: ①CO2(g)+3H2(g)===CH3OH(g)+H2O(g) ΔH=-48.97 kJ·mol-1 ΔS=-177.16 J·mol-1·K-1
②CO2(g)+2H2O(g)===CH3OH(g)+32O2(g) ΔH=+676.48 kJ·mol-1 ΔS=-43.87 J·mol-1·K-1 ③CO2(g)+H2(g)===CO(g)+H2O(g) ΔH=+41.17 kJ·mol-1 ΔS=+42.08 J·mol-1·K-1
(4)下列措施中能够同时满足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 CO 转化率的 是________(填字母)。
A.使用高效催化剂 B.降低反应温度 C.增大体系压强 D.不断将 CH3OH 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E.加入等物质的量的 CO 和 H2
[解析] (1)由图像可知,相同温度下,p2 压强下 CO 的平衡转化 率大于 p1 压强下 CO 的平衡转化率,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以 p1<p2。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树立绿色化学理念,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将 无用物质转化为有用物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必备知识] 1.目前有机原料按消费量排序,前 4 位从大到小依次是乙烯、 丙烯、苯、甲醇。 2.合成甲醇的原料大 我多 国数 用国 煤家 和用 重渣CH油4
3.选择 CO2 作碳源合成甲醇的原因 (1)工业废气中含大量 CO2,排放到空气中会带来环境问题; (2)天然气、煤、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减少; (3)用 CO2 合成甲醇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2章 提升课2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线、共面的判断
提升课2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线、共面的判断[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掌握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典型分子的空间结构。
2.能够根据典型分子的结构对较复杂的有机物分子进行分析、比较,解决原子共线、共面的问题。
一、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1.熟记典型分子的结构代表物空间结构碳原子杂化类型结构球棍模型结构特点CH4正四面体sp3任意3原子共面,C—C可以旋转C2H4平面结构sp26原子共面,C==C不能旋转C2H2直线形sp 4原子共线(面),C≡C不能旋转C6H6平面正六边形sp212原子共面,对角线上4原子共线2.分子空间结构的基本判断(1)结构中每出现一个碳碳双键:至少有6个原子共面。
(2)结构中每出现一个碳碳三键:至少有4个原子共线或共面。
(3)结构中每出现一个苯环:至少有12个原子共面。
(4)结构中每出现一个饱和碳原子: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全部共面。
分析甲醛()、甲酸()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并判断二者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吗?提示甲醛、甲酸分子中的碳原子均采取sp2杂化,甲醛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甲酸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面。
1.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的是()A.甲苯B.乙烷C.丙炔D.1,3-丁二烯答案 D解析甲苯中的甲基呈四面体结构,则甲苯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不符合题意;乙烷中两个甲基均呈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不符合题意;丙炔中有一个甲基呈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不符合题意;碳碳双键是平面结构,因此1,3-丁二烯中两个双键所在的两个面有可能重合,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D符合题意。
2.现有下列物质:①②CH3CH==CHCH3③④⑤⑥CH3—C≡C—CH3(1)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所有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的是________。
(3)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________。
(4)所有碳原子一定在一条直线上的是________。
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鲁科版)教学课件第3章第2节第4课时分子晶体
(3) 冰晶体 如下图所示,冰晶体主要是水分子依靠氢键而形成的。由于氢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中央的水分子与周 围四个水分子结合,边缘的四个水分子也按照同样的规律再与其他水分子结合,每个氧原子周围都有四个 氢原子。这种排列类似于蜂巢结构,比较松散,因此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密度变小。
例1 氯化硼的熔点为-107 ℃,沸点为12.5 ℃,
3.常见分子晶体的结构 (1)碘晶体 如下图所示,碘晶体的晶胞是一个长方体,在它的每个顶点上有1个I2分子,每个面上有1个 I2分子,每个晶胞从碘晶体中分享到4个I2分子。 (2)干冰晶体 如上图所示,干冰晶体是一种面心立方结构,在它的每个顶点和面心上各有1个CO2分子, 每个晶胞中有4个CO2分子。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周围,离该分子最近且距离相等的 CO2分子有12个。
即晶胞面心上的CO2分子和其同一面上顶角的CO2之
间的距离为a pm,则晶胞棱长= 2 a pm= 2
a×10-10 cm,晶胞体积=( 2 a×10-10 cm)3,该
晶胞中CO2分子个数=8×
1 8
+6×
1 2
=4,晶胞密度=
M 4 NA =
V(
44 4 NA 2a 1010)3
g·cm-3=
所拥有的化学键数为
3 ,该晶体中碳原子数与共价键数之比为 2∶3 。
(4)石墨晶体中,层内C—C键的键长为142 pm,而金刚石中C—C键的键长为154 pm。推测金刚石的熔 点 < (填“>”“<”或“=”)石墨的熔点。
解析:(1)金刚石中碳原子与四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单键(即C原子采取sp3杂化),构 成正四面体,石墨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形成平面六元环结构。 (2)C60的构成微粒是分子,属于分子晶体;石墨晶体有共价键和范德华力,属于混合型 晶体。 (3)金刚石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平均拥有的化学键数为4× =2,则碳原子数与化学键数之比 为1∶2。石墨晶体中,平均每个最小的碳原子环所拥有的碳原子数和化学键数分别为6× =2和6× =3,其比值为2∶3。 (4)石墨中的C—C键比金刚石中的C—C键键长短,键能大,故石墨的熔点高于金刚石。
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课件-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体系构建
返 首 页
必备 知识 自主 预 习
返 首 页
一、原子半径 1.影响因素
增大
减小
返 首 页
2.递变规律 (1)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越大,半径 越小(稀有气体除外)。 (2)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返 首 页
分析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 ①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比较,先看周期再看 主族。②对于离子的半径比较,要借助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 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判断。③同一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 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
(2)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如 K:I1
≪I2<I3,表明 K 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 价阳离子。
(3)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I1 越大,元素的非金属
性越强;I1 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返
首
页
1.下表列出了某短周期元素 R 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用 I1、I2……表示,单位 为 kJ·mol-1)。
于 1.8,而位于金属、非金属界线两侧的元素的电负性则在 1.8 左右,
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
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返 首 页
2.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1)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 化合价为正值。 (2)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 化合价为负值。
返 首 页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元素符号。 (1)在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第一电 离能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 (2)第二、三、四周期元素中 p 轨道半充满的原子分别是________。 (3)电负性相差最大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放射性元素除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1节共价键教学课件
征
价键电子云的图形__不__变____,这种特征称为_轴__对__称___
(2)π键。 形成
由两个原子的p轨道“_肩__并__肩___”重叠形成
p-p π键
p-p π键的形成 π键电子云的特征是___镜__面__对__称_____,即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
特征
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
“难”)分解。
(2)反应能力比较: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__增__强__(填“减 弱”或“增强”),其原因是N≡N键、O==O键、F—F键的键能依次为 946 kJ·mol - 1 、 497.3 kJ·mol - 1 、 157 kJ·mol - 1 , 键 能小越 来 越 ______,共价键越来断越裂容易__________。
(3)部分离子化合物的原子团中。如 NH4+、OH-、SO24-。
5.共价键的特征: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1)共价键的饱和性。 按照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与几个 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2)共价键的方向性。 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两个参与成键的原子轨道总是尽可能沿着 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向重叠,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都具有一定的形 状,原子轨道要取得最大重叠决定了共价键必然具有方向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σ键一般比π键原子轨道重叠程度大,形成的共价键强 B.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最多有1个σ键 C.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键,可能有π键 D.一个N2分子中有1个σ键,2个π键 【答案】C 【解析】气体单质分子中,可能有σ键,如Cl2;可能有π键,如 N2;也可能没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把H2S写成H3S,则违背了共价键的饱和性 B.H3O+的存在说明共价键不应有饱和性 C.所有共价键都有方向性 D.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只形成离子键 【答案】A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章末整合课件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或向左)移
动;
③若外界条件改变,虽能引起v(正)和v(逆)变化,但变化后新的v'(正)和v'(逆)
仍保持相等,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2)依据浓度商(Q)规则判断。
Q<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
Q=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正)=v(逆)
4
平
1
1
0.5
3
-3
-5
3
-3
K2= =
L =2×10 mol ·L ,B 错误;化学平衡常数为 4
4 mol ·
1
5×10
0.5
(0.3
)
0.3
-3
3
-3
3
-3
3
mol ·L =8 mol ·L >2 mol ·L ,因此温度低于 80 ℃,C 错误;此时 Q= 0.3 4
(0.3)
mol-3·L3=1 mol-3·L3<K=2 mol-3·L3,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D 正确。
规律方法 1.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 mA(g)+nB(g)
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示:Kp=
平 (C)·平 (D)
平 (C)·平 (D)
pC(g)+qD(g)在一定温
;可用压强平衡常数表
平(A)·平 (B)
[p 平(C)为平衡时气体 C 的分压]。
Pa
①反应2C(s)+O2(g)═2CO(g)的ΔH为
-223 kJ·mol-1,Kp= 1.2×1014 Pa。
第3章 章末复习课课件-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素养解读
1.素养要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物质的结构描述或预测物 质的性质。 2.素养目标:通过“探究水的结构与性质”,要求学生体会结构与 性质的关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认知。
返 首 页
【探究过程】
【探究任务一:认识测定青蒿素结构的物理方法】 问题 1. 阅读信息总结研究人员测定青蒿素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是什 么? 提示: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质谱仪测定青蒿素相对分子质量。
返 首 页
【探究过程】
提示:可以把用到的键长数据按照比例换算成所搭建的宏观模型的 尺度,直尺测量泡沫球之间是否达到成键距离。
返 首 页
获得完整结构
【探究过程】
在确定了碳原子。氧原子的连接关系和成键类型后。借助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成
键规律找出碳、氧原子连接氢原子的数目,进而借助碳、氧原子的空间结构特
点及碳氧键的键长等,找到氧原子的位置(间的距离,并与前人在大量实验测定基础上总结出的常见
化学键的键长(参见附表 1)数据进行比较,推断哪些原子间可以形成 化学键以及形成什么类型的共价键(单键、双键、三键)。 动手实践:请确定青蒿素分子中碳、氧原子的连接关系及成键类型,
并用竹签将成键原子连接起来,获得青蒿素的大致分子骨架。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章末复习课
返 首 页
知识 网络 构 建
返 首 页
返 首 页
返 首 页
学科 素养 提 升
返 首 页
【项目情境】
我国研究人员从 1973 年初开始测定青蒿素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工作
于 1976 年基本结束。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质谱仪测定出青蒿素的相
对分子质量为 282.33。结合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式为 C15H22O5。
2024版化学教学论第二章PPT课件[1]
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案例三
03
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动手
案例一
无机化学教学实践。通过讲解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掌握 无机化学知识体系。
案例二
有机化学教学实践。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有机化学 中的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
案例三
缺点
讨论过程可能偏离主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调控。
2024/1/28
应用策略
选择合适的讨论主题,确保学生有话可说;营造宽松的讨论 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及时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 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16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包括PPT、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分析化学教学实践。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数据 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2024/1/28
34
化学教学名师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李永乐老师的教学实践。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效果。
02
案例二
王树森老师的教学实践。王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得抽
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采用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 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2024/1/28
6
实践性原则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 解化学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024/1/28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2024/1/28
26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策略
自我反思
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鲁科版)教学课件第3章第2节第2课时离子晶体
。
③NaBr、NaCl和MgO晶体中,熔点最高的是
。
(2)NaF的熔点
(填“>”“<”或“=”) 。
BF4-的熔点,其原因是
解析:利用离子晶体中离子的核间距、离子的电荷数与晶格能的关系分析,晶格能越大, 离子晶体越稳定,熔、沸点越高。 答案:(1)①小 NaBr比NaCl的离子核间距大 ②氧化镁晶体中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数 绝对值大,并且离子核间距小 ③MgO (2)> 两者均为离子化合物,且电荷数均为1,但后者离子半径大,离子键较弱,因此 熔点较低
例5 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离子的核间距/pm 晶格能/(kJ·mol-1)
NaBr 290
NaCl 276 787
MgO 205 3 890
(1)已知NaBr、NaCl、MgO离子晶体的核间距和晶格能如下表所示:
①NaBr晶体比NaCl晶体晶格能
(填“大”或“小”),主要原因是
。
②MgO晶体比NaCl晶体晶格能大,主要原因是
①Cs+、Cl-的配位数均为8 ②每个Cs+(Cl-)周围紧邻的Cl-(Cs+)构成正六面 体 ③每个Cs+(Cl-)周围紧邻的Cs+(Cl-)有6个 ④每个晶胞中含1个Cs+、1个Cl-
2.离子晶体的简单结构类型 ZnS 型 ( BeO 、 BeS等)
CaF2型
①Zn2+、S2-的配位数均为4
②每个Zn2+(S2-)周围紧邻的S2-(Zn2+)构成正四面体
例2 为了确定SbCl3、SbCl5是否为离子晶体,以下分
析正确的是
( B)
A.常温下,SbCl3、SbCl5均为液体,说明SbCl3和SbCl5
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鲁科版)教学课件第3章第3节液晶、纳米材料与超分子
例 1 下列有关液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液晶既具有液体的可流动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 异性 B.液晶最重要的用途是制造液晶显示器 C.液晶不是物质的一种聚集状态 D.液晶分子聚集在一起时,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容 易受温度、压力和电场的影响
解析:A对,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像某些 晶体那样具有各向异性。 B对,液晶最主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制造液晶显示器。 C错,液晶是介于液态与结晶态之间的一种聚集状 态。 D对,液晶分子聚集在一起时,其分子间相互作用 很容易受温度、压力和电场的影响。
例 2 许多材料达到纳米(1 nm=10-9 m)级的 大小时,会产生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光、 电、声、磁、热、力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性质。 如将金属制成纳米粉末后就变成了黑色,且不导 电,机械强度也在大幅度提高。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C ) A.纳米碳虽然质地柔软,但强度却很大 B.纳米氧化锌能吸收电磁波 C.金黄色的金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D.在空气中能自 1.纳米材料的组成 由直径为几或几十纳米的颗粒和颗粒间的界面组成。 2.纳米材料的特点 纳米颗粒内部具有晶状结构,原子排列有序,界面则为无序结构,因此纳米材料具有既不同于微观粒子又不 同于宏观物体的独特性质。 3.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光学、声学、电学、磁学、热学、力学、化学反应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由微米量级或毫米量级的结 构颗粒构成的材料,例如,纳米陶瓷有极高的硬度和强度,并在低温下显示出良好的延展性,纳米金属则成 为绝缘体,且多数金属纳米颗粒在特定尺寸时是黑色,因此纳米金属材料可用于制作隐形飞机上的雷达吸波 材料。
②已知:冠醚Z与KMnO4可以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加入冠醚Z后,烯烃的氧化效果明显提升的
原因是
。
解析:(1)①基态锂离子核外只有1s能级上有电子,为K层上的电子,所以其能层符 号为K。②Li+提供空轨道、O原子提供孤电子对,二者形成配位键。 (2)冠醚Y的空腔较大,Li+的半径较小,导致该离子不易与O原子的孤电子对形成配 位键,所以得不到稳定结构。 (3)①水分子中氧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是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水分子的空 间结构为四面体。由于水分子中O原子含有2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作用 较强,导致水分子中键角小于109°28′。 ②根据相似相溶规律知,冠醚可溶于烯烃,加入冠醚中的K+因静电作用将MnO4-带入 烯烃中,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氧化效果。 答案:(1) ①K ②C (2)Li+的半径比Y的空腔小很多,不易与空腔内O原子的孤 电子对作用形成稳定结构 (3)①< ②冠醚可溶于烯烃,加入冠醚中的K+因静电作 用将MnO4-带入烯烃中,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氧化效果
2019-2020鲁科版化学选修2 第1章 第3节 课时2 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课件PPT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子半径越大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弱。
()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位于同一主族。( ) (4)在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 [答案] (1)× (2)√ (3)× (4)×
栏目导航
2.利用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矿 (1)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_较__多__,相对原子质量 较大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_较__少___。 (2)原子序数是偶数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_较__多__,原子序数是奇数 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_较__少__。 (3)地球表面的元素多数呈现_高___价态,处于岩层深处的元素多数 呈现_低___价态。 (4)碱金属一般是强烈的亲石元素,主要富集于岩石圈。
熔、沸点
逐渐_升__高__
栏目导航
(3)结构及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结构及性质 原子半径
单质的氧化性
阴离子的还原性
规律 ―原―F子―半C―径l―逐―B渐r―_增―_I_大→_ ―F氧―2 化―C性―l2逐――渐Br―_减2_―_弱I_→2 ―F还-―原―C性―l-逐――渐Br―增_-_―强__→I-
栏目导航
单质氧化性、还原性 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酸碱性
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逐渐减弱
栏目导航
[素养养成] 微观探析:原子结构与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关系 (1)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同主族元素性质具 有相似性。 (2)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 渐增大,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的能 力(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3章第2节第2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教学PPT
0.40
20.50
4.10
24.00
返回目录 20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 (1)称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腐蚀性强的试剂时,样品应放在小烧杯中。
(2)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选甲基橙、酚酞等颜色变化较明显的指示剂,石蕊在
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不明显,易造成误差。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2.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装碱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 提示:酸式滴定管有磨砂的玻璃活塞,容易被碱液腐蚀。碱式滴定管有橡胶管, 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3.中和滴定原理是酸的物质的量与碱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二者恰好反应吗? 提示:不是。酸碱完全反应时,n(H+)=n(OH-),但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 等,因为酸有一元酸、多元酸之分,碱也有一元碱和多元碱之别。 4.用盐酸滴定氨水,选什么作指示剂?怎样描述滴定终点? 提示:可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再 变化。
返回目录 17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B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需用待装液润洗才能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 定。B.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锥形瓶内溶液中c(H+)越来越小,故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去,说明 达到滴定终点,应停止滴定。D.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所加标 准NaOH溶液量偏多,使测定结果偏大。]
返回目录 21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02
关键能力·提升
返回目录 22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化学反应及速率1.炭黑是雾霾中的重要颗粒物,研究发现它可以活化氧分子,生成活化氧,活化过程的能量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二氧化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分子的活化包括O-O键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B.每活化一个氧分子放出0.29eV的能量C.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eVD.炭黑颗粒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2.热催化合成氨面临的两难问题是:采用高温增大反应速率的同时会因平衡限制导致NH3 产率降低。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了Ti-H-Fe双温区催化剂(Ti-H区域和Fe区域的温度差可超过100℃)。
Ti-H-Fe双温区催化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氮氮三键的断裂过程B.①②③在低温区发生,④⑤在高温区发生C.④为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的传递过程D.使用Ti-H-Fe双温区催化剂使合成氨反应转变为吸热反应3.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CO(g)+H 2O(g)=CO 2(g)+H 2(g)]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ΔH___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 正=_________eV ,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CO 与2H 合成甲醇:()()()()2232CO g 3H g CH OH g H O g .++最近采用真空封管法制备磷化硼纳米颗粒,在发展非金属催化剂实现2CO 电催化还原制备甲醇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容易得到的副产物有CO 和2CH O ,其中相对较多的副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速率较慢,要使反应速率加快,主要降低下列变化中________(填字母)的能量变化.A .****2CO OH CO H O +→+ B .**CO OCH →C . **3OCH2OCH →D .**3OCH3CH OH →5.CeO 2是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最重要的助剂,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写出过程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H2制备H2O2的一种工艺简单、能耗低的方法,反应原理如图(c)所示。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2S存在于多种燃气中,脱除燃气中H2S的方法很多。
2019年3月《science direct》介绍的化学链技术脱除H2S的原理如图所示。
①“H2S氧化”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②“HI分解”时,每1 mol HI分解生成碘蒸气和氢气时,吸收13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Bunse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8.科学工作者研发了一种SUNCAT的系统,借助锂循环可持续合成氨,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程I得到的Li3N中N元素为—3价B.过程Ⅱ生成W的反应为Li3N+3H2O===3LiOH+NH3↑C.过程Ⅲ中能量的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过程Ⅲ涉及的反应为4OH--4e-=O2↑+2H2O9.中科院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复合催化剂,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其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Na-Fe3O4上发生的反应为CO2+H2=CO+H2OB.中间产物Fe5C2的生成是实现CO2转化为汽油的关键C.催化剂HZMS-5可以提高汽油中芳香烃的平衡产率D.该过程,CO2转化为汽油的转化率高达78%10.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在Cu-ZnO-ZrO2催化剂上CO2加氢制甲醇过程中水的作用机理;其主反应历程如图所示(H2→*H+*H)。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过程中原子利用率达100%B.带标记的物质是该反应历程中的中间产物C.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水能增加甲醇的收率D.第③步的反应式为*H3CO+H2O→CH3OH+*HO11. 利用CO和H 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反应如下:CO(g)+2H2(g)CH3OH(g),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CO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充分反应,测得平衡混合物中CH3OH的体积分数在不同压强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H<0,且p1<p2<p3B.在C点时,H2转化率为75%C.反应速率:ν逆(状态A)>ν逆(状态B)D.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CH3OH,达平衡时CH3OH的体积分数增大(A.Ⅰ中NO2的平衡转化率约为66.7%B.Ⅱ中达到平衡状态时,c(O2)<0.2mol•L﹣1C.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D.升高温度,达到平衡状态时Ⅰ中c(O2)<0.2mol•L﹣1元素周期推断及性质14. 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
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C>A B.氢化物的沸点H2E>H2DC.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A<B D.C2+与A+的核外电子数相等17.X、Y、Z、W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原子半径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r)大小比较r(X)>r(Y)B.X和W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W3C.W的非金属性比Z的强,所以W氢化物的沸点比Z的高D.Z的最低价单核阴离子的失电子能力比Y的强20.短周期元素X、Y、Z原子半径的顺序为Z>X>Y,基态X原子p能级上的电子数是Y原子质子数的3倍,它们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X2Y5Z,其中阳离子X2Y5+(已知X2Y4水合物的K bl为10﹣6.06、K b2为10﹣13.73)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X2Y5Z的阴、阳离子均含有18个电子B.常温下,X2Y5Z的水溶液呈碱性C.三种元素中Y的电负性最小 D.简单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X>Z2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W的核外电子数与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Y的原子序数是Z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由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M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Y单质的熔点高于X单质B.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为W>Y>ZC.Z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D.1mol W和X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4mol离子22.叶蜡石的化学式为X2[Y4Z10](ZW)2,短周期元素W、Z、X、Y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Y为同一周期相邻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的一半,X的离子与ZW﹣含有相同的电子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的最高价氧化物可作耐火材料B.常温常压下,Z和W形成的常见化合物均为液体C.原子半径:X>Y>Z>W D.可用NaOH溶液分离X单质和Y单质的混合物23.某高分子化合物用于化妆品中,其链节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X和Z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5.在甲、乙、丙三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足量活性炭和一定量的NO,进行反应C(s)+2NO(g)N2(g)+CO2(g),测得各容器中c(NO)随反应时间t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状态时,2v 正(NO)= v 逆(N2)B. 活性炭的质量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C. 丙容器中,从反应开始到建立平衡时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NO) >0.01125 mol•L-1•min-1D.由表格数据可知:T<400℃26.氨气可有效消除NO2的污染,相关反应为8NH3+6NO2⇌7N2+12H2O,在1L恒容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mol NH3和1.2mol NO2,测得n(NH3)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28.将浓度均为0.5mol•L﹣1的氨水和KOH溶液分别滴入到两份均为20mL c1mol•L﹣1的AlCl3溶液中,测得溶液的导电率与加入碱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1=0.2 BCD29液的30.A.HA为弱酸,MOH为强碱B .水的电离程度:X >Y=ZC .若升高温度,Y 、Z 点对应溶液的pH 均减小D . 将Y 点与Z 点对应溶液以体积比为1:10混合,所得溶液中:c(M +)>c(A -)>c(OH -)>c(H +)31.常温下,用0.1mol•L -1NaOH 溶液滴定0.10 mol•L -1HA 溶液,滴定曲线如图a 所示,混合溶液的pH 与A .C . 3210.100mol?L NaOH -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3D . ()V NaOH 10.00mL =时,醋酸溶液中()()()()3c Na c CH COO c H c OH +-+->>> 33.常温下,向20mL0.05mol•L -1的某稀酸H 2B 溶液中滴入0.1mol•L -1氨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氢离子浓度随滴入氨水体积变化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aHB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B.A、B、C三点溶液的pH是逐渐减小,D、E、F三点溶液的pH是逐渐增大C.E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H4+)>c(B2-)>c(OH-)>c(H+)D.F点溶液c(NH4+)=2c(B2-)34.有c(CH3COOH)+c(CH3COO﹣)=0.1mol•L﹣1的一组醋酸、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c(CH3COO﹣)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pH=5.5的溶液中:c(CH3COOH)>c(CH3COO﹣)>c(H+)>c(OH﹣)B.W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H+)=c(CH3COOH)+c(OH﹣)C.pH=3.5的溶液中:c(CH3COOH)+c(CH3COO﹣)=c(Na+)D.向W 点所表示的1.0L溶液中通入0.05mol HCl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c(H+)=c(CH3COOH)+c(OH﹣)35.低浓度的氢氟酸是一元弱酸,存在下列两个平衡:HF⇌H++F﹣,HF+F﹣⇌HF2﹣(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