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古人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又于我哉?H.H a l l:?°只要拿起一张报纸,你就能看到各种组织的影子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在,现代人想要不食人间烟火,成为遗世独立的隐士可不容易。

?±a?a我们已经无法逃脱社会组织的控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学校是各种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早在1932年,华勒在《教学社会学》中研究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特点。

学校组织的研究仍然是教育社会学中最薄弱的领域之一。

英国学者鲍尔指出,迄今为止仍没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理论。

同时他认为,学校组织研究缺乏理论逻辑和社会学活力是阻碍教育社会学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执行某种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机关、企业、团体”,“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稳定的关系网络。

”——《社会学简明辞典》美国组织社会学家给组织的定义:为了寻求特定的目的而特殊构成的或再构成的社会单位(或人际团体)我国社会学者一般定义为: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群体。

科温认为正规组织应具备四种特征:1、稳定的交互作用型态;2、群体之间一致的认同;3、追求共同利益,完成特定任务;4、权力与权威结构的协调作用。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产生和存续,必须通过三种要素结合才能实现:1、共同的组织目的2、协作的愿望3、信息的沟通构成一个社会组织,需要以下几个要素:群体、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组织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

学校符合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1、有特殊的目的存在2、由一定数量的教职工所构成的,这些成员按照一定的手续加入到组织中来,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3、学校有一套规章制度,办学治校的方针和办法,要求成员执行和遵守,同时还有合理的权利结构;4、学校有校舍,教室、图书、实验室等物质条件。

学校组织的基本性质与类型

学校组织的基本性质与类型

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
虽然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但部 分地区和学校仍存在信息化程度 不高、技术应用不到位等问题。
教师队伍素质待提高
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现代 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相
对陈旧。
未来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混合式学习
随着社会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增加,未来 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 好,提供更多元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资源合作
学校组织需与外部机构合作,共享资源、交流经 验,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05
学校组织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当前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 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导
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教育评价单一
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 试成绩,导致学生和教师过分追 求分数,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学校组织的特征
现代学校组织通常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组织的教育机构,旨在提 供普及教育、培养公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
现代学校组织的影响
现代学校组织对全球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04
学校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组织结构
层级结构
学校组织通常由校长、副校长、 部门主任等不同层级的领导组成,
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咨询、 就业指导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后勤保障
负责校园环境维护、设施设备管 理、安全保卫等,以保障学校正
常运转。
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政策法规
学校组织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确保 教育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社会监督
学校组织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需不断提 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4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1、异质性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17ຫໍສະໝຸດ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学校组织的这种
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教师与学生是在社会责任上(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 与社会地位上(社会代表者与社会未成熟者)均分属两 极的异质成员。
34

在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制约,
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在制度上对学校加以“重点”与 “非重点”之分。但却会因为社区居民的评价及一定程 度上的替子择校行为而得到强化。
35

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分层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学校组织
之间的社会地位分层。它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着很大的 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对学生的升学自我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认同学校规范的程度等具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 1、组织变革的焦点 2、变革的层次 3、变革潜能 4、变革动力

社会课认识学校

社会课认识学校

社会课认识学校学校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是培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关键场所。

通过社会课的学习,我对学校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对学校组织结构、校园文化和教育价值观的探究,以及校园生活中的经历,来展现我对学校的全面认识。

一、学校组织结构学校作为一个大型组织,它拥有着复杂而精细的组织结构。

首先,学校由行政部门、教务处、人事处等多个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为学校的运行提供支持。

其次,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负责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是学校的灵魂。

此外,学生会、社团组织等也是学校组织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为同学们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

二、校园文化学校是一座文化的熔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信念、传统和规范等方面。

例如,一个重视团队合作的学校,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相互尊重;而一个注重创造力的学校,则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思想,并提供创新的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教育价值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核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格。

因此,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师的教育理念等方面。

一个注重学术成就的学校,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一个注重全面发展的学校,会关注学生的品德、运动、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学校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

四、校园生活中的经历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我不仅学到了课堂上的知识,还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历。

首先,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社交机会,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背景的同学,拓宽了我的社交圈子。

其次,学校组织了各种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讲座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我的校园生活,让我在课余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此外,我还参与了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合作和领导,锻炼了我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13学校社会学

13学校社会学
• 1、活动性质决定 •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效机制 是内化。领导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对学生 的要求,必须说服、感化,诉诸精神的监 督手段。
• 2、师生身份决定 教师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有较大自由空 间,必须自重、自尊、自律,这要求道德 的反省、良心的驱使、规范的约束,所以 学校是教师的规范性组织; 学生的特殊地位(未成年人),决定说服 和感化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所以学校是学 生的规范性组织。
应用
• 思考:对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能用强 制的手段吗?(强制是违背教育社会学原 理的。)
二、学校对教师来说是功利性组织 • 1、教师与学校间存在经济联系。学校通过 工资的增减、津贴、奖金支配教师;教师 通过服从、贡献争取较多的肯定; 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对教师的支配不同; 思考:改变教师职业在经济方面是圣职的 观点。
异质结构的后果 • 1、师生人际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 彩。 • 师生的异质是社会责任(文化传递、文化 接受)和社会地位(社会代表和社会未成 熟者)分属两极。形成支配-服从的人际关 系。 思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纠正人际 关系。
• 2、组织目标不统一。 • 组织目标:组织全体成员努力实现的共同 目标。异质结构导致学校的共同目标常常 不共同,而是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两种社 会学意义不同的目标的简单组合。 • 结果:目标的实质不统一容易造成责任模 糊。 思考:目标的变相统一。责任的明确。
• 3、师生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 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的相异性导致二 者间存在距离,很难有共同的群属感觉 (很难将对方完全认同为自己圈子里的 人。) • 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 二、多权威结构(教师之间) • 1、多权威形成
• 班主任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
• 任课教师控制学生的课堂活动。 每个教师都是学生的正式权威(制度权威)-管理 者(社会代表、文化传播、成人)。 每位教师都是课堂的权威,不受本人在学校地位 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师取代,是真正意义上 的权威(实际权威)。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权威, 于是学校里有许多权威,形成多权威结构。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课件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课件
25
一、普遍主义取向
普遍主义取向是指按照普遍公认的规则或一般规则 去行动。与之相对的特殊主义则是指按照所处境遇 的特有规则,按照所需对付的对象的特殊性质去行 动。
26
学校是典型的以普遍主义为首要价值取向的社会组织。其 主要体现在:
首先,学校中的教育内容所依据的是“普遍性”很强的科学知识 体系。这种科学知识体系反映着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普遍的客观规 律,或可广泛应用于整个人类的生活实际,或可应用于所属民族 的生活实际。在这方面,家庭与同辈群体无法同学校相提并论。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持 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多带 有“自律”的特征。
4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 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从根本上 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利 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 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奉献社 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 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 济关系。
美国的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并参 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
①强制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 如关押、隔离等;
②功利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质的刺激手段, 如增减薪水等;
③规范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 如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等。
33
在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制约, 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在制度上对学校加以“重点”与 “非重点”之分。但却会因为社区居民的评价及一定程 度上的替子择校行为而得到强化。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进行行政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
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致
2 社会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论
是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 著名研究;是想通过改变生产环境以寻找能提高生 产效率的科学原则;发现社会和工人心理变量影响 生产率;其基本要点是:
参与管理有两种形式;一为人际关系的参与模式是 一种合作手段;二为人力资源的参与模式;是改善个 人和组织效率的一种手段
参与管理存在的实现条件:首先是管理者 需具备的要素:
1管理者有发展下级潜力的愿望; 2管理者要了解其与下级是互相依存的; 3管理者避免过于强调个人权威; 4管理者要求下级参与的意识要强
3 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学校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内 外部的冲 突;但不能忍视;立即着手解决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1 AG—IL模式: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特别 强调维持一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四个必 要条件:模式维护 内部整合 目标达成 外部
适应;这就是著名的AG—IL模式
2
交易的方式
巴雷特整合方式 社会化的方式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 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 社会形态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 具体制度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 社会规范 规则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社会系统由若干相联系 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在各自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 履行各自 的边界功能;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并以环境发生作 用与功能;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是一个规范组织,同时学校还具有强制 组织和公立组织的某些特征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三)西方学者有关学校组织理论的论述 1.关于学校科层化问题的争议; 2.关于学校组织的系统理论; 3.关于权变理论
二、学校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 1.正式组织:按照组织的规章和制度建立起 来的社会组织,组织成员的关系有正规的 明确的关系。。 • 2.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部的若干成员 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 益一致等因素,不是经过认为设计而产生 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而形成的 人际关系。
• ③当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要在 认真分析差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 施修改个人目标。
二、学校组织结构
1.异质结构 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悖, 他们在学校中互为异质成员。 2.多权威的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 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控制来进行的
二、学校组织结构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
1.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
①学校的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的学校具有 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 方式等。 ②非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的哪些在社会 期待之外的文化。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
2.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 ①教师文化
• 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 教师文化首先是“规范文化”;从教师文 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 “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 “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是“精致编 码文化”。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一般理论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1. 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 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社会学的社会分析问题

社会学的社会分析问题

社会学的社会分析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组织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类在群体中的交互关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并为社会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在社会学中,社会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和预测来分析社会。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分析的问题。

一、社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社会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其基本概念包括社会结构、社会交往、社会文化、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等。

其中,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组织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如家庭、政治、学校和宗教组织等。

社会交往是指人们之间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关系和沟通方式,如语言、礼仪和社会习俗等。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组织中形成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如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艺术文化等。

社会秩序是指社会组织中的法律和规则,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保障。

而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正向的发展趋势,也有负向的衰退和危机。

社会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文献研究等。

社会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手段,它通过采访、问卷和观察等方式来获取社会现象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分析社会问题的原因和现状。

数据统计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社会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文献研究是一种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来了解社会现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过程,为社会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分析。

二、社会分析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社会分析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个体行为、家庭、组织、社会文化、国家和国际关系等。

其中,个体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既包括个人、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也包括组织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组织是指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形式,如政府、企业、学校、军队等,它们对社会生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和国际关系,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领域,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生态和气候的变化。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研究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研究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研究作者:李茹来源:《卷宗》2018年第09期摘要: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

每年各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大学生社团不再只是象牙塔深处的一个亮点,它要担当的将是象牙塔内外各行各业各组织机构沟通交流的使者每个大学生社团都会进行纳新,需要大量的宣传和自我展示,吸引新生加入,评选活动对社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机会。

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社团应该在把握自身的特点之下,在大学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下分析社团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团管理组织社会学组织化大学生社团1 研究背景1.1 相关文献回顾关于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是正式组织,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为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第二,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为半正式组织,有学者认为“学生社团位于正式组织如班集体到非正式组织如小团伙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位置”;第三,把大学生社团定位为大学生中的正式组织,此观点认为“当学生社团组织一旦正式注册成立后,在本质上就是学校的正式组织,而不是非正式组织”。

关于大学生社团的功能方面,杨宝忠认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被他人承认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需要;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需要。

翟承强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载体,在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甚至升华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什么是学校组织

什么是学校组织

一、什么是学校组织?(一)学校组织的归属借用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的三种组织分类——规范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我们对学校组织的定位如下:学校跟教会、医院等一起,首先属于规范性组织。

学校之所以是一种规范性组织,原因有二:其一,学校主要通过态度、价值、理想等各种规范,赢得学校组织成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来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和育人活动。

而其他的强制性组织或功利性组织有可能是通过胁迫行为或物质刺激使成员产生行为。

如监狱、企业。

其二,在学校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学校成员的行为是主动的,只有在充分发挥学校成员各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才能共同更好地达成学校组织目标。

而其他组织成员的行为可能是被动的,如监狱。

(二)学校组织的概念了解了学校组织的归属之后,到底什么是学校组织呢?教材中给出如下定义:学校组织是社会专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

二、学校组织有哪些特点?了解了学校组织的定义之后,那么到底学校组织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对学校组织成员应该分别进行怎样的管理?学校管理行为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什么?应该在什么样的关于学校组织目标的认识前提下去组织、实施学校的行为?要对这些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必须做如下的分析:(一)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对学校组织松散性的描述很多,如:“学校组织的各子系统以及它们所从事的活动相互联系,然而却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和个性”。

“学校貌似一个科层组织,但实际上学校组织却对教学活动很少控制”。

为什么说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呢?我们可以对学校组织的三个子系统进行具体的分析。

任何一个学校组织都可以分为学校行政系统、学校教学系统、学校后勤保障系统三部分。

就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行政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而言,都具有鲜明的科层性,体现在:有明确的分工、有鲜明的权力等级关系、有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调严明的上对下的控制。

学校的结构与文化

学校的结构与文化

学校的结构与文化社会组织是由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一定的结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系统。

学校是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它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从结构和文化这两个方面对学校组织进行分析。

学校组织结构文化从词源学上来考证,组织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rganon”,意思是“工具”“手段”。

1873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将组织一词引进了社会科学,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的同时,将组织看成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被西方社会学誉为现代化组织社会学创始人的马克斯·韦伯认为,组织是一个法人团体,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一个封闭的团体。

我们认为,社会组织是由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一定的结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系统。

结构和文化一直以来是研究社会组织的重要视角,作为众多社会组织的一种,学校在这两个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学校的结构分析1.异质性结构学校组织结构的异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主要从学校中的主要群体的角度来分析讨论。

(1)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而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因此他们是具有几乎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的组织成员。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很多相对的差异,如地位,角色,价值观等。

正是因为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这种异质性,学校在制定活动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时就要相应的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虑。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都存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校组织也不例外。

“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而“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学校既要构建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正式群体,又要为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非正式群体的平台。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功能也反映了其 结构特点,不同的组织结构 会赋予学校组织不同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互动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也会 不断调整和优化。
04
学校组织的运作机制
学校组织的决策机制
决策权分配
学校组织的决策权在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分配, 不同的决策权分配方式会影响学校的决策效率和效果。
组织文化理论
该理论强调组织文化的核心作用, 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的 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变迁理论
该理论关注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认为组织的变迁是组织应对环境 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对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03
学校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校组织的结构
组织层次
量具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组织的建议
01
建立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 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02
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
03
学习和工作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的 关系,探讨学校组织在社会发展
社会分层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进而对 社会分层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
学校教育为个体提供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学校组织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创新文化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活动将传统文 化和现代文明传递给下一代。
塑造公共价值观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王亮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学校组织是一个社会性组织,对其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学校组织及其运行。

本文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对学校组织概念、特性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社会互动在学校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一方面,学校组织运行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社会互动论角度对学校组织冲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维持学校组织冲突的“功能性冲突”水平的几点建议。

【总页数】2页(P1-2)
【作者】王亮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4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旅游商品开发研究——基于对湖南省Y县旅游商品开发状况的调查 [J], 刘植靖
2.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对立与调适——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J], 张小兰
3.构建体育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和谐关系的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J], 储丽玲;周学荣
4.构建体育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和谐关系的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J], 储丽玲;周学荣
5.网络谣言传受主体的角色变化——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的分析 [J], 王宇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持 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多带 有“自律”的特征。
5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 有效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利 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 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奉献社 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 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 济关系。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
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早在 1932年,美国的沃勒便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广泛 论述了学校组织的诸多社会学特征。但是总的来说,学 校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也需 要首先探明:学校是怎样的一种组织?
2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11
当教师采用精神的监督手段来说服学生服从和参与而未 能收到应有效果时,往往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辅之以乃 至完全转而采用命令与训斥等强制的手段。这时,学校 组织对于学生的强制性便从潜在形态转变为显在形态。
12
2、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1)服务性组织 (2)生产性组织 (3)整合性组织 (4)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教师而言具有规范性,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师的育 人活动无法像工厂对于工人的产品制造活动或公司对于经销人员的商 品推销活动那样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且不可能像工厂或公司那样主 要通过物质的刺激手段来寻求教师的服从和参与,而是不得不主要诉 诸于精神的监督手段,即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
③规范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 如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等。
任何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所能采取的控制手段不外乎物理的、 物质的与精神的三种,只是某些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往往同时3 采取多种控制手段。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1、规范、权威、强制、功利性组织
(1)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
16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6
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或扣发教师的工资、津贴等物质的 刺激手段来显示组织的威力,促使教师服从学校。同 时,这种联系也会成为教师调节自己对学校组织的行 为的重要原因。
7
至于规范性与功利性这两种特征在学校组织的总体性之 中占有何种地位,则取决于学校所承担的对于教师个人 的经济职能的强度。若社会要求学校更多地承担对于教 师个人的经济职能,赋予学校更多的经济利益分配权, 则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经济联系便会增强,学校作为功利 性组织的性质便相对突出,而作为规范性组织的性质则 相对减弱。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美国的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并参 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
①强制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 如关押、隔离等;
②功利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质的刺激手段, 如增减薪水等;
14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1、异质性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别:
9
其次学生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较强的生理与 心理可塑性,并因此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可塑性。由于学 生的各种心理倾向也决定了教师或学校领导在与学生交 往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说服与感化的方法。
10
学校组织的上述规范性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强制性 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借助于“义 务教育制度”而将学生强行纳入自己的组织结构之中的。 “成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并不是学生自身要求的产物,而是 外部社会“逼迫”的结果。用梅舍与科弗的话来说,学生角 色基本上是非自愿的角色。
8
(2)规范——强制性组织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有的组织。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学生而言具有规范性:
首先在于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教育是受社 会委托并按一定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 由于教育活动产品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因此教育 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其中就包括学生对于 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内化。因此,学校教 育活动就力图让学生内化学校组织的各种要求。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 上可以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 在两个重要缺陷: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 为一种科层化组织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 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纯应有研究。
第二是诸多研究只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成分或因素进行 “分解式”的剖析,很少达于对学校组织结构总体特征 的把握,结果未能真正示明学校组织结构与其社会组织 结构的主要区别。
而且,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不管现实社会中的教师在经济、政
治等方面的实际地位如何,其文化阶层的身份及与之相伴的言行特征
不会改变。
4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 便使其言行往往具有“自重”的特征;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权 威并在校内其他成员面前也竭力维护这一权威,这便导 致其言行伴有“自尊”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