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滋植《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简述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虽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但是不能说明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回答了这些问题。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范围的问题。举例如下: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表3-1所示。
表3-1 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
棉布(米)化纤布(米)
韩国 1 1.5
日本 1 2
如表3-1所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韩国应该分工生产棉布,日本应该分工生产化纤布。容易得出结论:贸易双方棉布交换化纤布,不能等于或低于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1.5,也不能等于或高于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1∶2,只能在(1∶1.5)~(1∶2)之间(开区间而非闭区间)。即两国之间棉布和化纤布的交换比例,上限是1米棉布交换2米化纤布这个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下限是1米棉布交换1.5米化纤布这个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贸易条件的决定及贸易利益的分配
贸易条件是指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数量比例,即一个单位甲产品能交换多少单位乙产品,比如,1米棉布交换1.6米化纤布。穆勒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在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的范围内,对对方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它的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就要降低。因为它为了多取得对方国家的产品,要拿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从而使本国产品的交换能力降低,贸易条件就对它不利;相反,贸易条件就会对它有利。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利益的大小决定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的大小。在双方分配贸易利益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因为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说明它从贸易中取得的产品量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品量。相反,则对对方国家不利。
(3)国际需求方程式
穆勒认为,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他假设两个国家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双方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得到均衡,这就是国际需求方程式。
穆勒的结论是,在比较成本所决定的界限内,两国间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2.简述贸易条件的含义与种类。
答:(1)贸易条件的含义
就一国对外贸易而言,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这个比值通常要乘以100,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贸易利益变化的方向。贸易条件上升一般被称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条件下降则被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2)贸易条件的种类
①商品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也称纯易货贸易条件,等于一国出口价格指数(X P )与进口价格指数(M P )的比乘以100,即:()100X M N P P =⨯。
②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出口数量指数(X Q )加进来,以反映一国以出口收入为基础的进口数量。收入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X M X I P P Q =⨯。
③单项要素贸易条件。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的生产率指数(X Z )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单项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
()X M X S P P Z =⨯。
④双项要素贸易条件。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生产率指数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生产率指数(M Z )的变化。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为:
()()100X M X M D P P Z Z =⨯⨯。
3.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原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
答:(1)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相互需求原理都属于古典贸易理论,都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事实上,古典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可以说,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就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言,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深刻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即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说明了贸易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