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觉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5e3dc8aa00b52acfc7caa4.png)
问题在哪?
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 维锻炼技能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时,由于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陌生化、去中心、无边
界等特征,再加上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 活观念等尚未成熟,使得被称为衔着鼠标
长大的一代的90后大学生容易忘却本身所 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出现网络沉溺、虚假 欺骗、浏览下载传播非健康信息、充当网 络黑客、网络暴力、冒名顶替、进行不正 当网恋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你
真的有网络道德意识吗?
利用网络复制传播音乐? 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不注明? 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 做作业时从网上抄答案? 在网上说粗话?
那么
如何着手
规范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需要
通过他律与自律的有效结合来实现。 法律约束:健全网络道德法规
技术支撑:进行网络技术创新
大学生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成因
多元文化生态弱化了主流意识的社会认同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导致人的主体性异化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导致道德责任感的淡化 网络德育社会化程度低导致网络道德意识模糊
社会学
视角分析责任模糊问题 社会学强调,时空结构不只 是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环境 和场所,而且是社会行为的 内在构成因素。 网上社会陌生化的状态,导 致了传统道德规范发生作用 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熟 人社会的消失。在这个弱社 会性的空间里,上网的人都 没有了他人在场的压力,网 络道德的约束力和现实的压 力极其有限。
主体构建:加强网络素养培育 舆论导向:传播社会发展正能量
别让网络
绑架你的大脑。
谢谢大家!
2015.5.5
大学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付娆 12143116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失范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失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90f3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d.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失范问题近年来,中国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焦虑症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常态。
但是,教育本身的质量却常常被忽略。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失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教育的功能及其要求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的社会成员。
因此,教育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优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教育应该创造一个合理的发展环境,让学生可以健康地成长,这不仅包括学术环境,也包括人际交往环境和心理健康环境。
因此,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学术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教育失范的表现形式1.缺少全面的评价体系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因此,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态度等因素无法得到重视。
这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滞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校园暴力和欺凌问题校园暴力和欺凌问题一直存在,这不仅是学校管理问题,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价值观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行为。
4.职业抉择面临的挑战当前社会对各类职业人才的需求不同,但是学校的教育却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职业选择挑战,很多学生面临着困惑和迷茫。
因此,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教育失范的原因与对策1.教育体制的问题教育体制的规范和标准不够明确,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紧张,学生面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因此,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建立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机制。
2.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倡导优秀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存在家长对教育的误解、家庭关系的紧张和沟通不畅等问题。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7a5609f2cc58bd63086bd23.png)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https://img.taocdn.com/s3/m/4387942a482fb4daa58d4be3.png)
摘要:问题学生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学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界定,继而从默顿的手段目标说、社会位移的失谐、同辈群体的负功能和科恩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说四个方面对问题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了阐释。
于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两点策略,即通过创设健康向上的同辈文化、宣扬积极的重要他人和改善家庭氛围,以期能够促进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形成对问题学生及其行为的科学、合理、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问题学生的说法由来已久,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问题学生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与父母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不断弱化,社会教育的功能错位等等因素有关,由此使得问题学生在心理、行为、思想、人格等方面发生了某些偏差,甚至出现了诸多失范行为。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意义上,学习上有困难、交往上有障碍、思想上有误区、心理上不健康的学生即为问题学生。
这和差生、后进生的说法比较相似,那是否他们的指向严格一致呢?实则不然。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春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比较科学: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即是问题学生,而且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存在问题。
[1]问题学生有着明显的特征:首先,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常常在学校消极应付,较为严重的发展成为厌学、逃学等,对上学毫无兴趣,甚至到处散发“读书无用论”思想。
其次,个性心理失调。
往往有两种极端,要么过分自尊,要么过分自卑。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而且逆反心理都非常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再次,行为习惯嚣张。
以行为粗犷、言语恶俗为自豪,视酗酒、偷窃为正常,大多带有痞子气息。
甚至有些对打架、以强欺弱带有明显的偏好。
最后,价值观存在缺陷。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受到网络暴力色情等社会灰暗面的影响比较严重,甚至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浅谈当代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7ac120bb7360b4c2e3f646b.png)
行为, 并 呈 现 出情 节 日趋 恶 劣 、 大 有 愈 演 愈 烈 之
害性 ( 一) 大学 生行 为失 范现象 的表 现形式
势 。2 0 0 8年 1 0月 中 国政 法 大 学 学 生 付 成 励 砍 死
的。
没 有用 处 , 进 而丧失 学 习的兴趣 。
( 二) 在 内 因层 面 上 , 大学 生 自身 因 素也 会 导
二、大 学生 行为 失范现 象 的根源探 索
致 行为 失 范 现象 产 生 : 即大 学 生 的 心 理 不 健 全 导
致大学 生 自身 的 自律 意识 缺 失 也是 大 学 生 行 为失 范现象 产生 的重要 原 因。 众 所周 知 , 目前大学 生 已为“ 9 O后 ” , 他们 出生 和成 长在 中 国改 革开 放 发 展 最快 、 成就最大、 中国
根 据 行 为 失 范 现 象 危 害 性 的不 同程 度 , 可 以 把大 学 生 的 具 体 失 范 行 为 分 为 以 下 三 个 层 面 来
说。 1 . 违 俗行 为
( 二) 大学 生行 为失 范现 象 的危 害性
这些 违俗 、 违德、 违 法 行 为造 成 的 不 同程 度 的
程 春 明教授 事 件 , 2 0 1 3年 4月 复 旦 大 学 研 究 生 林 森 浩投 毒室友 黄 洋事 件 。这 两起 事 件 反 映 出 大学 生行 为 失 范 的严 重 性 , 这 不 再 是 简 单 的 有 悖 道 德 行径 , 这 已对 社会 及他 人造 成 了重大影 响 。
3 . 违 法行 为 违 法 行 为 主 要 指 违 反 了法 律 法 规 , 甚 至 构 成
教育社会学教案:学生失范行为归因分析1
![教育社会学教案:学生失范行为归因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c4a6a1a469dc5022aaea0075.png)
作业布置:
请大家请大家做一个有关中小学生吸毒问题的问卷调查。
课后小结:
总结教学内容和效果。
评析教学效果、同学听课效果。不足之处。
教学难点: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实物、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师生互动、板书。
教学分组:
安全事项:没有安全隐患
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电脑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1.金一鸣著《教育社会学》
2.马和民等著《教育社会学研究》
3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速度的加快,城市犯罪人口猛增。一些流入城市的无业人员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无不影响着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中小学校学生。
4、人口流动问题。随着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的到来。农村留下了大批无人监管和由老人监管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温暖,变得孤僻、冷漠、自卑、冲动、焦虑不安。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安全感,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违反学校纪律、逃学、旷课、甚至偷盗、抢劫、杀人行为时有发生。而一些随迁儿童,流入父母打工的城市,有可能在转学就读的学校文化上不能适应,造成叛逆心理,形成示范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有三种,一是违规。二是违法。三是青少年犯罪。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源是什么呢?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另外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1、社会规范失控。社会转型,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被推翻,与新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在这种形式下,人们道德滑坡,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校中小学生思想简单,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极易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275f2758fb770bf78a5568.png)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摘要:当今大学生行为失范越来越常见,也有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这之上,然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怎样来处理这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
关键字:失范行为、案例、评析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社会失范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Merton ,R. K. ,1938)提出,他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社会学家克利福特• 肖(Cli 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McK ay)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二、关于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案例1:学生在校园楼顶公开做爱中新网3月31日电,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正在调查一件学生当众做爱的尴尬事。
据台湾《联合报》31日报道,26日,一对男女在该大学育学院12层大楼屋顶做爱,楼下广场正举行一场慈善义卖会,两人请数百人免费看了“活春宫”。
两人本科在屋顶的中央处做爱,这么一来,至少现场观众只剩下拍照并将他广为流传的摄影人了,但两人却挑了屋顶靠墙边缘快活,光天化日下请楼下所有人参观,吓坏校方。
案例2:女大学生宿舍内产下女婴,怀胎十月竟无人发现十八九岁,本是一个女孩子享受自己最美好时光的时候,但是今年刚上大二的她,却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压力,在一个大家都去上早课的清晨,她却躺在宿舍的公共厕所里,旁边就是她的女儿了。
她还是个孩子,她将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她的心里能经得起如此的打击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3:内江师范学院的山顶球场有一个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不是缺页就是只一部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看起来好一点的书,都已经是很缝了好几遍的了。
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615bb5f121dd36a32d8255.png)
种 社会设置” 即 , 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
以 人不 为己 , 天诛地灭 ” “ ,遇到责任给 别人 , 遇到利益想 自己” 为人生 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具体包括道德规范以及相 关的社会价值观 、 信条 ; 小至旷课 、 迟到 、 考试作 弊 , 至打架 、 大 同居、 同性 恋甚至 赌博 、 盗 权 威 等 。 窃、 诈骗、 身伤害 、 人 性犯罪等等都屡见不鲜 。 社会设置很大程度上偏重于 静态解构 。就社会运 行而言 , 还需要 虽然现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 , 安排了大量篇幅用 于阐述人生观 、 借助动态控制手段。社会设置要发 挥作用必须 借助 于社会控 制 , 内化 人生价值观和基本法律知识 , 反复强调个人 对社会的责任 和贡献 , 强调 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行为 准则。在社会学语 境 中, 社会控制 又称为 人生真正 的价值在于奉献 , 强调遵纪守 法、 明礼 诚信是现代社会对 于公 “ 社会制约 ” 指 “ , 社会组织体系运 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手段与 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但社会存 在决定社 会意识 , 波澜壮 阔的社会 生活 方式 , 对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 、 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组织) 的社会行为 图景 , 势必对于传统的主流道德规范产 生严 重 击。毫无疑 问 , 何及 及价值观进行指导和约 束 , 中 如 对各类 社会关系进 行调解和制 约的过程 ” 。 时调适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 道德越轨 的挑战 , 已经 成为摆 在广大 德 社会控制主要针对包括犯罪 、 违法 、 道德越轨等各类 社会失范行为。相 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对于法律等外在的强制性约束 力量 , 通过规范 内化而产 生自我 内在约 二、 大学生道德越轨的社 会根源 束力量的道德 , 社会 成员的行 为调控显得 更加彻底 而稳 定。道德 对于 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撰文指出, 调查显示“0 8 7 . %的班主任认为 教育作~种行之有效 的社会控制 手段 , 对于预防 大学生 社会越轨 行为 社会风气和家长的影响大于学校的专门道德教育 ” 对于“ , 对你 目前思想 的发生无疑具有 重要作用。 道德观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 这一问题 , 学生的回答依次是社会风气 、 人从 出生起就开始 了其向一名被社会所认可的合格社 会成 员角色 同伴交往、 学校教育 、 家庭氛围 ,把社会影响和家庭氛围加起来 , 其重要 进化、 转变 的进 程。其 间, 牵涉到 生理 、 心理 、 智力 、 道德 、 情乃 至法 感 性程度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调查数据明白无误的显示 , 当前青年一代遭 律 、 治、 政 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嬗变。这 一过 程的终结就是社会化过 程的 遇的道德越轨问题早已超出了单纯学校教 育的层 面 , 必须将 其置于整个 完成。“ 社会化 的实质就是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文化被社会个体 接受并 宏观社会背景下考察 , 才有可能找到问题 的根源和破解路径。 内化 的过程 , 其基本 内容包 括政治社会 化、 道德社 会化等 四个方面 , 大 在社会学视野中, 学生德育作为公民道德教 育的子集 , 大 其危机 的 学生德育着眼于社会文化中最核心、 最基本的部分——价值体 系、 社会 根源无疑是与我国的社会转型密 切相关 的。宏 观上 看, 德育危 机最深 规 范的个体 内化 , 实质上就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刻的社会根 源主要有 两个—— 首先是威廉 ・ 奥本格 最早提 出的 文化 现代社会 , 家庭教育不当、 社会 交友不 良、 学校教 育失误 和管理不 堕距 ” 即在社会文化发生变迁时 , , 各个组成部 分变化 速度不一致 , 其顺 力以及学生个人的人格缺陷及心理不健康等都 可能成为大学生道德越 序依次是 : 物质文化 、 制度 文化、 风俗 、 民德文化 、 值文化 , 价 由此 造成 轨的直接动因。但系统而规范的学校教育始终 是大 学生完成社会化的 失钠与错位 , 生‘ 产 堕距 ’ 引发 社会问题 L ( 任何 社会都 不同程度 主要渠道 。在伦理道德、 俗习惯 、 , 。2 J 风 信仰信念和 社会舆论四种文化控制 的存在这种错位和落差 , 特别 是在社 会转型 期, 很容易 遭遇集 中爆发 。 手段中 ,伦理道德对 社会行为 的约束力最 强” “ 。大学生道 德教育在本 当前 , 物质文化层面 , 在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 在制度文 化层面 , 各项 质上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在的主观 努力和 自我塑造 , 而自觉 自愿产生 从 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 在风俗 、 理与价值 文化层 面 , 伦 社会 道德领 域的 趋善避恶的自律行为 , 中 从而使大 学生自觉纠 正偏离社 会目标 的道德越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bb39f2f705cc1755270972.png)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作者:黄波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一失范行为的界定“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这就是失范。
如今,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
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
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
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据调查,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二)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
(三)高校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从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众多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f78a17b7360b4c2e3f640f.png)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冷虎(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就会出现失范行为。
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教育、攀比等等。
生活方式注重享乐、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懈怠、人际交往行为幼稚、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校的需要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他们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此有恋爱的需要,而且大学生的目标再也不是中学时的“取得好成绩”他们开始有着各个方面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又不一定都能够通过合乎规范的方式轻松实现,因此学生就用是反的行为来轻松实现他的某些方面的目标,这里笔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评析。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
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偷吃禁果、长期同居。
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从社会学角度谈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管理
![从社会学角度谈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c98e15650e52ea55189891.png)
从社会学角度谈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管理【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用标签理论、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反抗理论深入分析高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并为优化高等职校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一、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关于越轨行为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社会越轨,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轻微的,称作初级越轨。
如果初级越轨者被其他重要社会成员(如校长、教师、父母)发现并公之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他就被社会归为不受欢迎的一类人。
越轨者在思想中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就是那一类人,今后的行为就会以履行预言的方式表现,从初级越轨转变成习惯性的、程度严重的次级越轨。
标签理论着重解析越轨行为被有效界定的过程和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对高职生而言,他们在进入职校之前大都被以前所在的学校和教师界定为差生、问题生,被贴上这些标签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
当学生进入职校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强大影响,高等职校教育者的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普通学校的教育者并无显著区别,新的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继续延用着贴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标签。
标签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坏孩子”的归属感是各阶段学校教育“通力合作”的结果。
二是判断越轨行为的方式和尺度不是绝对的,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失范行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点。
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人,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要慎之又慎,不要随意贴标签。
对已经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职业教育者要切忌继续沿用。
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教师要心怀宽容和善待之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这必有利于学生失范行为的转化。
二、失范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修认为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失衡状态。
默顿指出,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教育而愿意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并且也能在社会结构中得到达成目标的正统手段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的。
社会学案例分析论文
![社会学案例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6bba0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5.png)
社会学案例分析论⽂浅谈⼤学⽣越轨⾏为摘要:⼤学⽣越轨⾏为是对社会或⽂化体系和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为规范的违背,它不仅危害学⽣的⾝⼼发展,⽽且还会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越轨⾏为理论,正确认识⼤学⽣越轨⾏为的成因,有效防范⼤学⽣越轨⾏为的发⽣,对于保护⼤学⽣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殴越轨⾏为社会学理论2010年11⽉25⽇晚,南昌⼤学体育馆内许多学⽣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年⼀度的体能测试。
突然间⼀名学⽣和⼀名⼯作⼈员扭打在⼀起,许多学⽣抱着围观的⼼态站在远处看热闹。
不过也有些同学跑过去阻⽌他们的打⽃,然⽽就在此时冲上来⼀⼤批⼯作⼈员,不问任何原因就对着那些劝架的同学拳脚相加,还扬⾔谁敢在他们的地⽅“惹事”就殴打谁,双⽅当然都不肯吃亏,于是⼆三⼗号⼈群殴在⼀起,场⾯极其混乱,有如电影⾥⿊社会⽃殴⼀般。
还好那名学⽣被其同学及时拉离现场,这场⽃殴才得以平息下来。
⼤学⽣越轨⾏为的成因极为复杂,不同学科对越轨⾏为成因的解释各不相同。
⽬前最为流⾏的研究越轨⾏为的理论是⼼理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
⼼理学理论倾向于将越轨归因于越轨者的⼼理问题即个⼈特性,如个性类型说、精神分析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则认为越轨⾏为得以在其中发⽣、承受以及有时改造的社会环境是越轨的主要原因。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恩将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法分别称为“关于⼈的理论”和“关于情景的理论”。
[1]本⽂运⽤社会学理论对⼤学⽣越轨⾏为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些防范措施,以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学⽣越轨⾏为的发⽣。
⼀、⼤学⽣越轨⾏为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尽管社会学理论⼤都倾向于从⼈们⽣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析来解释越轨⾏为的成因,但是社会学家对越轨⾏为成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由此产⽣了不同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如标签理论、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化传递理论、⽂化冲突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视⾓对越轨⾏为进⾏了研究,运⽤这些理论来分析学⽣越轨⾏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全⾯地认识⼤学⽣越轨⾏为产⽣的原因,从⽽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学⽣越轨⾏为的发⽣提供理论依据。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a1262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c.png)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大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如违反校规校纪、违法犯罪、违背道德伦理等。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下面就以一个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
案例:小明是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导致他经常逃课,并且和一些不良分子交往,甚至被学校开除了。
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问题:小明的父母缺乏对小明的关爱和教育,无法给予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造成他在大学阶段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 个人情绪问题:小明可能因为一些心理问题或者生活压力导致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可能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从而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3. 同伴影响:小明的不良行为可能也受到了一些不良同伴的影响,他们一起逃课、玩乐,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育转化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2. 个人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个人情绪问题,通过排解压力和调整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 建设良好校园环境:加强对大学校园环境的管理和建设,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和不良同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加强课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研究结果:通过家庭教育、个人心理辅导、校园环境建设和课程教育的综合措施,可以帮助小明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重新正视学习和人生的重要性。
也能为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结: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通过综合施策,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从容度过大学阶段,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大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c1ec6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9.png)
大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10篇)大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的社会实践报告 1一、表现形式请看下面几组镜头:对面走过来几位西装革履、推着撒气自行车的大学生,来到修车师傅面前,张口就说:“哎,用用打气筒”伸手便拿;刚才还在一块轻松聊天,一会儿就因话不投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打斗在一起;课外活动时间,校园的休息椅上女生坐在男生腿上、搂着男生的脖子,做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举动,无视身边散步的人群;几个一身靓装打扮的女学生捧着瓜子,随走随丢瓜子皮;还有为发泄个人的情绪而损坏公物的;“潇洒”地随处随口吐痰的,在校园里乱丢纸屑、果皮、饮料罐、食品袋的;上课迟到早退也不向老师报告,泰然如入无人之境的;与老师同车而不让座的;学校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一串串黑黑脚印的;在课桌椅上、厕所里乱划滥写的,有的甚至是些污七八糟的内容;言语中很少用“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玩的是出口成“脏”,奉行的是“有理不让人,无理占三分”;在与他人关系上,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种种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基本文明行为的欠缺,令人触目惊心。
二、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影响。
⑴经济生活的影响。
由于我国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较短,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在健全的法治社会大背景下才可能有良性的运作。
这种新旧体制的转变,在客观上削弱、动摇了一些人的文明行为观念,造成不管文明不文明,只要对自己有利有益就去“行”,只要能宣泄自己的情感(哪怕是不好的情感)就去“为”的现象。
从而,辐射和影响大学生行为。
⑵传播媒体的误导。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国内外传播媒体传播一些不正确不文明的东西,对大学生产生感染、暗示等影响,误导了学生,使其产生偏离文明行为要求的思想与行动;一些缺乏社会责任与道德良知的低格调的音像制品,西方的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及一些腐朽思想,都对大学生产了强烈的冲击,使一些学生文明观念混乱,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向低层次滑坡。
大学新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新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4e1d40e45c3b3567ec8b29.png)
更需要得到群体 的支持 和庇 护。他们会基 于相 同 的兴趣 爱好 或信仰等形成不 同的群体组 织。如果他们选择 的这一群 体存
收稿 日期 -09 2 6 ' 0 —1 —1 2
( 社会失范理论 一) 美 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 默顿 ( et , K.l3) 为失范 M r n R. ,9 8认 o
因此按 照这一理论可 以看 出 , 与有越轨行 为的人接触越密切 、 越频 繁 , 出现越轨行 为 的可能 性越 大 。所 以大学新 生迈人 大
学后 , 正确选择 自己的有 益群体特别重要 。
第 2 卷第 2 3 期
21 0 0年 3月
潍 坊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RNA OF WEWAN E OU L G DUC I AL CO E AT ON LL GE
V0 . 3 1 2 No 2 .
Ma .2 1 r O0
大 学新生 失范行为 的社会学 分析
孙 洋 洋
( 华东师范大学 教 育学 系 , 上海 2o6 ) oo 2
( ) 一 学校 因素 1 教育 内容 。 .
文化传递 理论认 为越轨行为是一个 人从其所生 活的社会
环境 中习得的。社会学 家克利福特 ・ CiodSa ) 肖( l r hw 和亨 利 ・ f
大学 生在学校 学 习 的 内容存 在与 社会 现 实相 脱离 的现
麦凯( erM Ky研究 发现 , 果越 轨行 为在某一 群体 或社 象。而一旦教育的 内容 脱离 社会 实 际, 会使 大学生对社 会 H n ca) y 如 就 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 模式 而存 在 , 它就 很可 能被 传播 给新 现实不 了解 , 不能正确地 看待社会 阴暗面 , 从而 出现心 理上的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f33d337831b765ce0508142b.png)
运用所学校阅社会学知识,分析大学校园中存在的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然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潜移默化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外来文化中所蕴涵的精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中糟粕部分的影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失范现象,其中有道德失范也有行为失范: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失范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范:大学校园里经常能听见“我靠”“我操”等不文明用语,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
此外,多数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
多数大学生还存在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生的行为师范1)生活行为失范:在大学校园里,你只要留意观察就不难发现校园里所有的”仙女散花”的人不在少数,乱贴广告等校园”牛皮癣”随处可见,食堂就餐时的混乱无序现象,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网络成隐……2)学术失范现象严重:现今的大学生学术行为失范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
这些失范行为在大学内部大量发生,对大学知识殿堂的声誉及其庄重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仔细分析以上各种现象,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舆论导向大学生素质的下滑既已成为一种现象,就应有相应的舆论予以监督,并有相关政策予以指导在算合乎市场化经济的当代逻辑。
然而,这种大学生失范行为现象却没有国家、社会出台的矫正办法。
而仅仅靠前些年的政策来引导,显然不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算不得“与时具进”。
多维度教育视角看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
![多维度教育视角看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c4d04d00722192e4436f657.png)
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李光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多维度教育视角看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李光婕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有明确的指示和要求,踏实好学、勤俭感恩、谦让助人、宽容自律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质,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前提。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和个人成长十分关键,但是近些年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引领社会公德风尚、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严肃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社会公德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就是社会公德,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有序的生活在某个区域范围之内。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越来越大,人们社会公德的体现也越来越明显。
公民如何能遵守社会公德以维护公共社会秩序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
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体系无不展示出我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新时期更是需要将传统的礼仪风范继续发扬并传播,使得我国公民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人力源泉,因此我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教育十分重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成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高校是承担着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和建设,更重要的是有责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文明礼貌素养欠缺、助人为乐及公德意识淡化、爱护公物意识薄弱、保护环境意识较差、遵纪守法意识不强,这些都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修身关系密切。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引领社会公德风尚、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严肃思考的问题。
高校社会服务中道德失范与规制探析
![高校社会服务中道德失范与规制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dd40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1.png)
高校社会服务中道德失范与规制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社会服务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
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可以有效地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随着高校社会服务的日益普及,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这给高校社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校社会服务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规制进行探析。
一、道德失范现象在高校社会服务中,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了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有学生为了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采取了不诚实的手段,欺骗了受助对象或者相关的组织机构,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服务的初衷和宗旨。
一些高校社会服务项目存在着财政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资金使用不透明,甚至出现了挪用公款的情况,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助对象的利益,也损害了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的诚信度。
一些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问题,通过社会服务谋取名利,或者利用社会服务的便利条件从中谋取经济利益。
这些道德失范现象不仅损害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声誉,也影响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道德失范的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原因。
一些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缺乏有效的规制和监督措施,导致了道德失范现象的滋生。
在一些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人员在社会服务中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问题。
一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存在不足,对于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够深刻,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服务的宗旨和意义,容易陷入道德失范的泥淖。
一些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人员动机不纯,甚至出现了不正当行为。
三、规制措施探析为了有效解决高校社会服务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规制措施。
高校应加强对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在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和结题过程中,高校应设立监督机制,严格审核和监督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性,防止出现挪用和贪污的现象。
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
![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4a367d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c.png)
撷英篇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姚在富(广州市新穗学校,广东广州)“失范”一词源于希腊语“nomos”(规则),原本被看作“规则”的否定。
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在《教育社会学》中把学生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种类型。
工读学校是针对失范行为进行教育矫正的专门学校。
工读学校的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失范行为是多种类型交叉的,造成他们行为失范的因素也复杂多样。
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探讨造成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和联系状况,家庭结构不健全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的环境,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呵护与影响是最直接的。
一般来说,家庭结构健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健康、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要优于家庭不完整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家庭完整最基本的形式是父母双亲都在,但实际上有部分家庭由于事故、疾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父亲或母亲离世,从而形成单亲的家庭结构。
或者因为父母离异,孩子跟随其中一方生活,也形成了单亲的家庭结构。
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工读学校学生中不占少数。
案例一:小A,14岁,身体健康,单亲随母,独生子。
失范表现:长期自卑、消极,缺乏安全感;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焦虑、抑郁。
性格上孤独冷漠,较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有意疏远他人;厌学、逃课、吸烟、喝酒、打架,甚至逐步发展到加入黑社会团伙充当打手。
本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共性的是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大几率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存在。
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必然缺少某一方面的教育功能。
父爱如山,母爱细腻。
父母的共同呵护,至少是父母的共同存在才能使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重组家庭随着近年离婚率的大幅攀升,随之增长的数字是再婚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觉
摘要:从古到今,教育一直贯穿其中,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都是
在孔融让梨等蒙学故事中成长的孩子,然而长大后有许多人不懂的谦让、无私,在乘坐火车和公共汽车时,会疯也似地争抢座位,无私旁人的存在,甚至连老人和小孩都不让。
他们以个人为中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
从他们的言行中,人们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一群在孔孟思想中长大的孩子。
关键词:失范行为伦理道德
正文:强让、无私、诚实、勤劳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那些都是美好动人的品
性德行,几千年来围绕着这些品德德行又有多么美好的动人故事。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的问题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些美好的故事打从小孩进幼儿园的那天起就萦绕在他们的耳朵旁,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耳濡目染,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然而现实总是无情的告诉我们:许多美好的的品德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把那些美好的品德铭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去。
相反,我们越对孩子说教,随着他们的长大,就越加快速的烟消云散,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与学校家庭给他们的人性预设南辕北辙。
他们的那些失范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吃惊。
他们多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忽视了社会价值,把社会和国家放在次要地位,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化,只想一味的索取而不知奉献。
进而其行为也是失范的!以下就是几个例子
案例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
我清明放假回了家,来学校的时候坐火车,其中有两节车厢都是到内江的,车内的人差不都是师院的学生。
一下火车,一出火车站,来到等公交车的地方,由于刚下火车的人很多,公交车偏少。
所以当一辆207路公交车来了的时候,马路上的人还没等车停稳就像蜂一样的涌向那扇窄窄的车门,最前面的两个人被车门卡住了,谁也不退让,并为此大吵起来,人们最终上了车,走了。
接着又来了一辆,这一次,很多学生都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横穿马路,在路对面就把车给劫持了。
评析:在那样的一个特殊环境中,有多少人会觉得抢车、抢座位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呢?是一种失范行为呢?几乎没有吧!学校不是这样教我们的!现在都提倡文明乘车,可他们的这种失范行为是文明吗?显然不是。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堂堂的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可是他们那样的行为是高素质应该具有的素质吗?他们所学的与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这些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温良谦虚,甚至有时见到老弱病残还会主动让座。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去抢车抢座位呢?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包括在学校竞争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很多地方,人们总是在潜意识中总是让自己处于竞争中。
他们缺乏安全感,很多人无法从容的应对周围的竞争。
因此选择争抢来获得安全感,“争”和“抢”因此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有的人本来想遵守秩序,但当看到不守秩序的人得到好处,往往容易失去平衡,无法容忍“别人有的我没有”,从而放弃自己的礼貌和
谦让,也加入到争抢的行列中。
让不遵守秩序成为一种潜在的共识。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从众心理: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这是一种随大流的行为。
对于抢车抢座位来说就是一种失范行为。
这是学生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现在都提倡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如果不去改正这种失范行为的话,社会将变得怎样呢?社会应该会乱套了吧!我们应该以集体和社会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不同角色之间要相互沟通和理解。
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带头作用,让这种示范行为彻底消失!
案例二:在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有一次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两名大四的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开除了。
这是一件很让人惋惜的事。
就为了考普通话获得一个证书就把自己的一生给毁了,他们这种作弊行为不但没有给他们赢得什么,反而让他们丧失自己应该获得的学位证书,偷鸡不成倒舍把米
评析:考试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考试。
然而作弊一词好像都陪伴在考试身边不离不弃!以前的小学、初中、高中的那些作弊都是偷偷摸摸的,传小纸条,用手机,或者去看别人的答案,生怕被老师给逮到!可是到了大学却不是这样的。
有的人平时不努力,在期末的时候又不好好复习和准备考试,所以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以作弊的形式蒙混过关,各种欺骗手段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把资料缩小,缩小到必须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的地步。
有一次,我们在路上就捡到了一张,那个字真的太小了,根本就看不清楚!我还真佩服那个人的视力,简直太好了。
有的直接用笔把资料写在桌子上,因此课桌文化出现了。
学生作弊行为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一种失范行为。
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这也让辛辛苦苦供他们读书的父母心寒啊!大学生考试作弊成风,这是为什么?
1、社会: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软弱,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计划经济下的许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被推翻,而新的观念则没有建立起来,法制建设也没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更容易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社会竞争加大,迫使学生为那各种证书而在考场上作弊,考出好成绩,拿到奖学金,为以后找工作提供一个有利条件,同时也壮大自己的底气。
2、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但这也给学生一种无名的压力,有些父母直接给孩子说必须给我拿奖学金回来,这样他们的脸上才有面子。
因此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因此很多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从而获得奖学金来满足父母的期望,同时也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案例三:在家庭中的失范行为
网上经常出现大学生杀母弑父的新闻。
2010年6月网上出现了一篇中山市女大学生杀死双亲后肢解煮尸的新闻,她称是为其解脱痛苦,看到纸条消息大家都震惊了,都沸腾了。
一个弱小女子居然杀死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那个女生的父母经常吵架,他的父亲得了脑血栓,不仅不
能工作而且还要治病这样就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她的父母经常吵架,事发当晚她父母也是为了一件小事而吵架的,她刚开始还劝说自己的父母不要吵,但都是没有效果的。
她不堪忍受父母经常吵架而对生活绝望。
以至于动了邪念,走上了不归路。
评析:他对父母的行为错误解读,用极端的方式处理此类问题,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且手段非常残忍。
这是失范行为!犯罪行为!这是由于她所生活的环境、家庭环境引起的。
他的生活家庭比较特殊,。
因为家庭结构裂变后出现的种种家庭问题,对我们的成长都是明显不利的。
在缺损家庭中不良少年的比例要比健全家庭中不良少年的比例要高很多。
在本案中,他的父亲因中脑血栓,所以瘫痪在床,丧失各种劳动力。
也不能对她进行很好的监督,她的母亲因为忙于生计,没有和她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她疏于照管,为尽好父母的责任。
而对于父母的辛苦,孩子不仅不能体贴父母的辛苦,主动予以分担,反而以此为仇恨的借口,让人真的不由的要心生感慨。
父母应该和自己的子女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或者当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应该大力的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忽视他们和冷落他们。
在平时还要教会孩子去了解和学习他应该要做的,一是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二是学习对自己的语言负责。
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孩子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良好智商的人。
而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发好好相处,甚至是愤恨仇杀;和连自己该自行管束、需做的事都无法去尽责完成的人,即使学历在高,学业再优秀,也一样会惨遭淘汰的命运!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2、教育社会学
3、中国教育流行病
4、中国教育经典案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