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电影发展简史

电影发展简史

鲍特的《火车大劫案》 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 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 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 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同时期,美国的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 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 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
1887年,发明家爱迪生受到显示器的启发,制成了第一台“放映 机”。 1895年:无声电影电影的出现 法国科学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对电影的 研制也很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路易发现缝纫机的原理和电 影放映机相似,经试验,路易的想法果然可行。后来奥古斯特在 一篇文章中说:“我的弟弟在一个夜晚就发明了活动电影机。”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 坦。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 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 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 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 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 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 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 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 太奇的交替蒙太奇。
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 电影在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影片在当时给人极 大震动,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的着迎面 跑来,我邻座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 来。”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 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 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 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上)
中国电影从1905年第一部《定军山》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拓荒时期(1905年—1931年)。

中国电影前辈将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几个折子,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

1913年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开始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有了丰厚的票房收入,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1925年在上海就有100多家,后明星、联华和天一三家初具规模。

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和纯商业性,出现了混乱、变幻不定的局面。

二、民族电影探索时期(1932年—1949年)。

这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影创作转向现实生活,面向劳苦大众。

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三个摩登女郎》、《大路》、《渔光曲》、《新女性》、《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都是这时期的优秀影片。

还有一些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八千里路云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和《乌鸦与麻雀》等都及时地表达了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民众的痛苦与呼声,奠定了民族电影的基础。

世界电影简史

世界电影简史

世界电影史(流派专题)电影起源时期(1815---1895年)1、电影的理论基础;①光学理论:感光胶片②视觉暂留: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眼睛耐光程度实验)电影的祖父③木乃伊情结:安德烈·巴赞原始的冲动2、电影的技术推动;1.摄影术19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克·达盖尔、物理学家捏普斯开始摄影术的发明曝光时间:14小时---20分钟---2分钟---几秒1872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连续拍摄奔马的实验1882年马莱根据左轮手枪间歇的原理改进连续摄影的方法1S拍摄12张照片“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1882年法国朱尔·马雷发明一种新式摄影机可以拍摄飞鸟的连贯动作1887年美国发明家汉尼鲍尔·葛德温实验成功了将感光乳剂涂在一种透明柔软的赛璐珞上制成了原始的胶片1891爱迪生活动摄影机2.放映术1877年活动视镜---1888影戏机---1892年爱米尔·雷诺灯光哑剧机---1894爱迪电影视镜---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成长期(1895---1927)早期电影的代表人物一、卢米埃尔兄弟1、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不久便传遍世界。

这一天便被认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采用的每秒16格画面的速度,后来也称为整个无声片时期的标准放映速度。

电影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化史出现了新的篇章2、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3、卢米埃尔对电影的贡献和遗憾(1)、卢米埃尔兄弟是世界电影的先驱,他们拍摄并且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批标志着初期高水平的影片。

影视史课件之电影的发明

影视史课件之电影的发明

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电影的发明
• 乔治〃霍纳尔1834年发明的“活 动连接盘”或称“走马盘”或 “旋盘”,类似中国的“走马灯”
电影的发明
似动现象
•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 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 生理依据:当眼睛从一个刺激转向另一个刺激时,相关肌肉的动感线索 被 大脑神经解释为物体的运动 。因此,产生运动知觉的必要条件是眼睛同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改变,而不完全是实际物体的移动。
• 电影作为艺术家的精神创造,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 电影是以艺术为特制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
电影史研究内容
• 视听语言发展史 • 电影技术发展史 • 电影经济史
世界电影史
• 一、 电影技术的发明(1832--1895)
• 二、 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 三、 电影艺术的成熟期(1927--1945)
大了的影片画面。
• 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是出于商业目的,“电影视镜”也于1895年滞 销,但是35mm胶片和胶片两边打孔牵引技术却沿用至今
电影的发明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爱迪生出品的《蝴蝶之舞》 (Butterfly Dance)的35 毫米电影胶片,成为全球电影 胶片的标准。
约1894–1895年旧金山的一个电 影放映点
关亍电视
• 电视媒体是传播信息、文化的工具
• 电视具有教育性、娱乐性
• 电视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 电视是现代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 电视是一种艺术 • 电视具有艺术属性,电视具有商业属性,电视还具有公众服务功能
电视发展史
• 一、电视技术史
• 1.电视的诞生 • 2.彩色电视 • 3.录播电视 • 4.有线电视 • 5.卫星电视 • 6.高清电视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电影发展简史》课件

《电影发展简史》课件

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
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电影对社会观念的塑造
电影所呈现的社会景象和人物形象,对观众的社会观念产生深远 影响。
电影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电影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和 进步。
电影对道德伦理的探讨
电影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道德伦理问题,引导观众思考 和反思。
电影对科技的影响
电影对文化的影响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
01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影像和叙事展现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电影与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的互动
02
电影与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促进了跨艺术形式的
创作和表达。
电影对全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03
电影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传播和交流不同文化
电影流派与风格
现实主义电影
总结词
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追求还原生活原貌的电影风格。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细腻的镜头 语言和表演,展现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这种风格的电 影通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关注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 命运。
浪漫主义电影
总结词
以情感和个性的表达为核心,追求自由、激情和反叛的电影风格。
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涵盖了各种类型,包括动作、科幻、爱情等,吸引了全球观众的 关注。
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 电影市场逐渐开放,促进了不 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作品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
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电 影产业的多元化,各国电影制 作风格和特色逐渐显现出来。
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 竞争与挑战,各国电影产业需 要不断创新和提高品质来吸引 观众。

第一章 世界电影诞生及发展1

第一章 世界电影诞生及发展1

影视基本原理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 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一、世界电影的诞生及发展
(一)影视艺术与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是电影产生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现 代的科技就没有电影。现代艺术——电影是以现 代科技为工具的。它主要指的是摄影机、胶片; 录音机、磁带;放映机、银幕。正是这些科技因 素产生了电影艺术的特性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三、艺术存在形态:
一、世界电影艺术的诞生及发展简史
乔托 卡努杜说:“电影是运动的造型艺术,它既 参与时间艺术的行列,也侧身于空间艺术艺术之 中”。 乔托 卡努杜认为电影是三种时间艺术(音乐、诗 歌、舞蹈)和三种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的综合,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在卡努杜看来, 因戏剧已是综合艺术,故排除在外)。
1926年,利用一种叫做”为他风”的伴音系统拍出了第一部带有声音 的影片《唐璜》,但这部影片中的声音还只限于一些音乐。次年,华 纳又推出了《爵士歌王》,这部影片不仅有音乐,还加入了一部分对 白,所以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电影声音的出现,为电影 艺术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在电影史上无疑是革命性的成果。
一、世界电影艺术的诞生及发展简史
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 生,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 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把 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 的综合。 ————[法]乔治 ·萨杜尔 引自《世界电影史》
电影和电视
一、基本区别 、
第一、成像原理不同。 第一、成像原理不同。 第二、传播媒介不同。 第二、传播媒介不同。 第三、欣赏环境不同。 第三、欣赏环境不同。
第三时期:发展期 发展期(1945- ):电影技术逐步完善, 发展期 技术不再 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影响,进入了精益求精的阶段。 不再

世界电影发展史1

世界电影发展史1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9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二、发展期
▪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1924-1930)
• 1、库里肖夫 《死光》、《西伯利亚人》
• 2、维尔托夫 ▪ 《十月革命周年纪念》 电影眼睛派倡导者
• 3、普多夫金 ▪ 《母亲》
• 爱森斯坦 ▪ 《战舰波将金号》、《墨西哥万岁》 ▪ 理性电影倡导者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6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二、发展期
▪ 经典好莱坞电影(无声1908-1926)
• 1、影城好莱坞的建立
• 2、制片厂制度 ▪ 制片人和明星制
• 3、代表人物 ▪ 喜剧大师卓别林
• 《淘金记》、《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 《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 《一个国王在纽约》
(一)电影发展简史 (二)电影发展的“第一” (三)电影诞生的科技和物理学原理 (四)世界著名电影公司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2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一)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 形成期(1895-1907)
• 早期电影
▪ 发展期:(1908-1926)
• 经典好莱坞电影(无声)(1908-1926) • 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6) • 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18-1930) •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1924-1930)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25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

中国电影简史

中国电影简史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
•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长故事片《桥》,此 片被认为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 展示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

《桥》剧照
• 《桥》由王滨导演,于敏编剧,王家乙、吕班、江浩、陈 强等主演。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工人为修复 被战争破坏的桥梁艰苦奋斗的故事: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 命令,要在15天内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 厂长紧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炼钢炉等困难,按 期完成了任务,赶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有力地 支援了术家的直接参与下,中国电影直面社会现实矛盾, 推出了《姊妹花》、《渔光曲》两部电影,轰动一时, 1933年因此被称为“中国电影年”。
二、中国电影在抗战前后
• 第一个黄金年代 这一年,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摄了二十多部具有进 步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 《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左翼电影运动持续到1937年全面 抗战爆发,这期间中国电影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 上都发生革命性变化,产生大批优秀的传世之作,如《春 蚕》、《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成就了中国电影 史上第一个黄金年代。
一、中国电影的拓荒时代
• 联华公司成功的将影院业余制片业相结合,开辟了文艺电 影的新领域。 • 天一公司则将野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到极致,成功开发了 东南亚电影市场,成为邵氏影业的前身。 • 1930年代,三家电影公司成为左右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也是这一时期等上历史舞台, 主要有郑正秋、张石川、洪深、孙瑜等。
二、中国电影在抗战前后
• 主要影片制作机构都由官方主持,三大电影机构中国电影 制片厂(简称中制)、中央电影摄影厂(简称中电)和西 北影业公司(简称西北厂)都是如此。这三大官方电影机 构在战时都摄制了大量抗战纪录片。

电影电视发展简史

电影电视发展简史

电影的诞生
1881年,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发明了电影摄影机,其工作原理是:把分解照片一张张地洗印在玻璃上,在玻璃圆板的周围以同等间隔顺序贴在上面,然后再同样大小的金属板上,对着照片的位置开个窗口。

这样,各张照片叠成活动的物像,就达到了活动摄像的效果。

1885年,美国人发明赛璐珞胶卷。

随即,爱迪生把这种胶卷应用于电影,制造出了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原理和现在的一样,能用胶卷连续一分多钟拍摄分解运动的照片。

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放映机,其工作原理是:运动的胶片从带有凸透镜的窗口通过,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正面时,正好电灯闪亮又立即熄灭,下一格画面来到窗口时,电灯再次闪亮和熄灭,如此不断反复,胶片上的画面放映出来,好像物体在连续不断地运动。

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爱迪生向人们展示了他发明的这台放映机,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但是,当时它只能供一个人看。

后来,美国人詹金斯在胶片的两侧穿上一连串的小孔,卷绕装置的爪插入孔中拉引,当一格格的画面来到透镜正面时,就会瞬间停留,这时快门打开又立即关闭,这样放映出的图像更加清晰。

胶卷的卷绕装置和快门同时由马达驱动,每秒可输送胶片6格或18格。

电影的影片、摄影机和放映机已经齐备,现代的电影设备终于完成。

1895年,法国里昂的两位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设计了一种手提式摄影机和一种能把动画图像投射到宽大银屏上去的机器。

同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普西尼大街租了一间地下室,摆上几十把椅子,为交费入场的观众首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电影。

电影史一般都把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

世界电影特效制作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特效制作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特效制作发展简史
电影视觉表现的强烈需求是人们去影院观看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好莱坞,特效生产占据很大的比重,高票房的电影中特效制作的成分通常都很大,所以特效制作已经成为电影制作的家常便饭。

下面给大家介绍世界电影特效制作发展简史,欢迎阅读!
世界电影特效制作发展简史早期电影特效(传统特效)
1895 年,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
决》中。

剧中女主角的斩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

他主要依赖的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基本的摄影技巧,例如停机、叠印、两次曝光。

例如,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道具,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斩首的特殊效果。

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

1933 年的《金刚》是电影特效的一大进步,尤其是传统的停格
技术发挥到极致。

奥布莱恩,进一步完善了《失落的世界》中的模型和停格技术,《金刚》中那头看上去有15 米高的身躯,实际上不足半米高。

另有一个5 米多高的连头带肩的大猩猩模型,内藏三人,用压缩空气和杠杆控制其头部动作。

1964 年的《欢乐满人间》是这样处理真人和动画融合的:演员
在照亮的银幕之前进行表演并摄制,用活动遮片将演员的图像从背景提取出来,然后制作动画部分的背景,为演员的轮廓留下需要的空白,最后将演员填上去。

这个技术路线实际上是后世“绿幕抠像”技术的鼻祖。

CG 特效(电脑合成)
说到CG 特效不得不提乔治卢卡斯及其创立的工业光魔,他让特效成为神迹,让电影离梦境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CG 特效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人类能想像出来的效果。

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派拉蒙影业公司
米高梅电影公司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环球影业公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华特迪士尼公司
联美电影公司
(三)1908-1927,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
1、大卫〃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代表作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 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 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他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 的艺术。其标志是把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由此便产生了镜头的剪接, 也就是蒙太奇。 2、卓别林与喜剧电影的兴盛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 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 《舞台生涯》等。他的影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深刻的批判现实主 义精神;(2)悲喜剧结合的风格;(3)大胆的夸张手法。 3、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战舰波将金号》 是他运用其蒙太奇理论拍摄的一部经典之作。
喜剧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代表作举例:《一夜风 流》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主演:克拉克〃盖博 Clark Gable 克劳黛〃考尔白 Claudette Colbert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上映日期:1934年2月22日 美国 外文片名:It Happened One Night 类型:爱情/喜剧 成就:《一夜风流》是卡普拉生涯 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美国电 影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部电影。并获 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男女主演、 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电影基础知识之电影发展简史(影院员工入门必备)

电影基础知识之电影发展简史(影院员工入门必备)

电影基础知识培训》》程志鑫2014-9-5目录1电影萌芽诞生2电影发展历程3中国电影发展概况电影的萌芽与诞生PICTURE电影不是真的在动,而是一组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的静止画面,这样的速度使人觉得动作是连续的。

视觉暂留原理电影的萌芽与诞生视觉暂留测试1.有多少个圆圈?2.是否在旋转?电影的萌芽与诞生跑马的故事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酒店里,两个人为“马在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摄影师麦布里治知道此事后,表示有办法解决。

他在跑道的一边并列安置了24架照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另一边,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每架相机的快门上。

当马飞奔而过跑道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与此同时,照相机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张照片。

3.放映机在爱迪生的助手狄克逊的帮助下,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成功地造出了一台可以使用的电影放映机。

1888年,美国人乔治·伊斯门推出了能把图像串连起来的赛璐珞胶卷1893年,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1.胶卷2.电影视镜促使电影商业应用的三个发明电影的萌芽与诞生胶卷到拷贝电影的萌芽与诞生电影视镜电影的萌芽与诞生早期的胶片放映机电影的发展历程PICTURE 1895年12月28日。

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电影在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

1895年:无声电影电影的出现电影的发展历程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1927年,这是一个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而蒙太奇手法也越来越多,愈加成熟的运用到电影之中。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电影发展简史PPT课件

电影发展简史PPT课件

彩色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 天然色彩到电子染色的转变。
彩色电影的艺术特点
彩色电影代表作品
彩色电影的艺术特点在于色彩的表现力和 视觉效果,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多彩。
《绿野仙踪》、《音乐之声》等。
电影技术的进步
技术进步概述
技术进步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技术也在 不断发展,从影像质量到音效、特效 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 文化的影响和意义深远。电影不仅能够传承 文化传统,还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 ,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 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观 看电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进一步促进文 化交流和理解。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
对艺术的影响
电影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展表现形式和推动艺术创新等方面。电影作为一 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创作灵感。同时,电影 的出现也促进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戏剧、音乐、绘画等。
电影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其影像、音效、叙事手法等都能够给观众带 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电影艺术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呈现了无数 经典的艺术作品,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响。
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和多样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电影产业也呈 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电影制作和 发行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和
竞争。
多样化的电影类型和风格也随着市场的 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影产 需求而出现,不同类型的电影在不同的 业的全球化和多样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 地区和市场获得了广泛的观众和影响力。 挑战,电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

3D电影发展简史

3D电影发展简史

3D电影发展简史19世纪末,3D电影的概念首次出现。

当时的3D电影是通过使用两个相机同时拍摄一个场景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影像,然后将这两个影像通过特殊的放映系统同时投射到银幕上。

观众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来合并这两个影像,从而产生立体感。

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早期的3D电影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这种格式的电影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进行展示,比如世界博览会。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影产业迎来了一场技术革新的浪潮。

此时,3D电影发展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1952年,由于美国电影公司的推广,首部商业上成功的3D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侏儒》在美国上映。

这部电影采用了极乐院系统,观众需要戴上择光镜来观看,这是3D眼镜的雏形。

这个时期,3D电影的发展受到了电视的竞争,电影公司试图通过3D技术吸引观众回到影院。

然而,这种热潮很快就消退了,部分原因是观众对于戴着不适的3D眼镜观看2D电影感到不适应,也有因为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画质较差。

到了20世纪80年代,3D技术迎来了显著的进步。

电影公司开始使用新型的3D技术制作电影。

比如,由伊万·里维斯执导的《侏罗纪公园》使用了立体视觉效果,成为了3D电影的里程碑。

然而,直到21世纪初,3D电影仍然是一种昂贵而不常见的电影格式。

然而,随着数字电影和IMAX技术的发展,3D电影的制作和展示成本大大降低。

2024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发布,这是一部全新的3D电影,采用了3D摄影和3DCGI(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引起了轰动。

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还成为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自此以后,3D电影成为了电影产业中的一个热点。

越来越多的电影使用3D技术制作,观众也更加接受并追求这种视觉上的沉浸式体验。

各种类型的电影,包括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等都纷纷尝试使用3D技术来吸引观众。

在技术方面,3D眼镜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早期的3D眼镜需要红蓝滤镜或者偏振滤镜,而现在的3D眼镜则采用了更先进的偏振或活性眼镜技术,提供了更好的立体感和画质。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

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

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

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电影技术发展

电影技术发展
电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团队成员:
电影技术的起源
1.成像原理 2.科学实验阶段 3.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
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 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 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 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 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 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 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 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 入到了科学
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 盘”试验成功; 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 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 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 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 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 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 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 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 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 “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
历史兴衰——连受打击
•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判 定大公司非法垄断。这一判决要求制 作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 业务的经营。这就给像米高梅这样集 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大公司致 命一击,它的主要财源被切断了。 • 第二个打击来自电视业。二戓后,电 视开始大量迚入家庭,到五十年代, 电影观众比四十年代少了一半,到 1957年,米高梅持续了30年盈利的局 面被打破。 • 第三个打击就是梅耶的离去。梅耶是 米高梅的最大功臣,他的电影主张的 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娱乐大众,到五十
好莱坞影都简史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电影自诞生日起就以它独特的方式融会艺术和技术伊斯曼及爱迪生今天的电影放映业是以35mm的胶片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为核心运转的,这是现代史上寿命最长的技术标准,超过了100年。

这一切始于1891年,是从William Kennedy Lauren Dickson向乔治伊斯曼订购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托马斯爱迪生原始的Kinetograph 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

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当时是在纽约的Koster、Bial用Vitascope放映机放映的一系列几分钟长的短片。

在一开始,电影放映是一种危险的生意。

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limelight)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

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

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

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每星期6500万美国人走进超过15,000家电影院——当时最时髦且豪华的场所。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

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

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

中外电影发展史

中外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发展史——
二、发展期
经典好莱坞电影
1、影城好莱坞的建立 2、制片厂制度
制片人和明星制 3、代表人物
喜剧大师卓别林 《淘金记》、《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 舞台生涯》 冷面笑星基顿 《 航海家 》 、《将军号》
世界电影发展史——
二、发展期
查理·卓别林 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 影再次走向辉煌。
中国电影发展史—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 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 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更是好片迭出。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 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 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世界电影 —— 电影诞生的科技和物理学原理
电影的雏形:乔治(美)
时间:1822 成果: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诞生 意义:16H VS 0.5秒
世界电影 —— 电影诞生的科技和物理学原理
• 一、视觉滞留
时间:1829 地点:比利时 人物:物理学家普拉多 成果:“诡盘” 意义:科学实验阶段
世界电影 —— 电影诞生的科技和物理学原理
(3)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 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 时间:1928年 编剧:郑正秋 导演:张石川
火 烧 红 莲 市
小城之春
这部抒情心理片是中国电 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
誉。

儿 可 救 祖
这部早期无声片已有完 整剧情,戏剧性强。该片商 业上的成功,带来中国早期
世界电影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电影自诞生日起就以它独特的方式融会艺术和技术伊斯曼及爱迪生今天的电影放映业是以35mm的胶片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为核心运转的,这是现代史上寿命最长的技术标准,超过了100年。

这一切始于1891年,是从William Kennedy Lauren Dickson向乔治伊斯曼订购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托马斯爱迪生原始的Kinetograph 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

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当时是在纽约的Koster、Bial用Vitascope放映机放映的一系列几分钟长的短片。

在一开始,电影放映是一种危险的生意。

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limelight)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

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

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

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每星期6500万美国人走进超过15,000家电影院——当时最时髦且豪华的场所。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

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

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

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逼真的色彩自1896年开始,许多简单但是富创造性的彩色处理都应用过,但在1915年,卡尔摩(Herbert T. Kalmus)博士建立了特艺色(Technicolor)公司,提供了独特的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

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获得了250,000美元的收入——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特艺色既而开发了“三色染印法”,需要用特殊的摄影机分别在三卷影片上同步拍摄图像——分别记录蓝、红、绿色——之后再结合到一卷胶片上以得到更自然的颜色。

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沃尔特?迪斯尼1932年的动画片《Flowers and Trees》.这是该公司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第一次应用于故事片中是1935年发行的《Becky Sharp》,从而树立了特艺色公司在好莱坞首席彩色洗印作品供应商的地位。

从1935到1936年,该公司发行的胶片从2200万到3700万尺。

特艺色的技术主要应用于象《白雪公主》(1937)这样的动画片以及《乱世佳人》(1939)这样的巨片中,因为特艺色的摄影机重达500磅,需要很强的照明以得到完全的曝光。

50 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

1955年发行影片中的一半都应用了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从而使其成为其它彩色处理技术的基础,如Warnercolor、Color by De Luxe、Metrocolor 以及Pathecolor。

但电影院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障碍,由于电视进入了美国家庭,观众人次从1948年的9千万下降到1952年的5千1百万。

立体电影与宽银幕电影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技术。

用特殊的偏色眼镜制造深度感的低预算影片《Bwana Devil》于1952年11月放映并创下了票房纪录,采用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

尽管在18个月中发行了包括《Dial M for Murder》、《House of Wax》等超过50部三维立体电影,但很快这一格式的影片就被放弃了。

(80年代早期3-D电影又曾出现过,但很快也完了。

)由于继续受到电视的威胁,电影摄制者们致力于将银幕做得尽可能大,采用了包括宽银幕、大格式(70mm)技术来制作史诗式的电影。

Cinerama(西涅拉玛型立体声宽银幕电影)技术是最不寻常的一项革新,发明家Fred Waller于1952年采用三台同步35mm放映机在一块弧度很大的银幕上放映出了2.59:1的画面。

5磁性立体声带协助完成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由于Cinerama拍摄用的摄影机的体积庞大,只有1962年的两部影《How the West Was Won》《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采用了这种格式。

30 年代,Henri Chretien就开发出了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并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50年代获得了专利使用权。

CinemaScope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电影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

同种镜头安装在放映机上并在放映中展宽横向压缩的图像。

福克斯公司采用这一技术拍摄了《The Robe》(1953),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让影院都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了新的宽银幕变形镜头。

在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的设备。

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很多都采用了70mm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

包括Ultra Panavision 70 (《阿拉伯的劳伦斯》)、Technirama (《El Cid》)以及VistaVision (《Vertigo》),此外还有制片人Mike Todd所谓的Todd AO技术,采用了6条磁性立体声带,于其1955年上映的影片《俄克拉荷马》中首次应用。

尽管目前超过900张银幕都装备了70mm影片的放映设备,但这一格式却很少用。

一些独树一帜的人之所以还采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

1997年詹姆士.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主要制片厂所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影片。

多厅影院时代尽管制片和放映技术自默片时代不断地迅速发展,但影院及影院中的放映技术却一直不变。

但在1963年7月12日,Durwood影院的Stanley Durwood在堪萨斯城的Ward Parkway购物中心开办了第一家两块银幕的多厅影院。

Durwood影院随后发展为AMC院线公司,而多厅影院的概念则开始流行起来。

到了1969年,前露天影院院线General Cinema公司将重点转移到在购物中心开办多厅影院。

新设计的多厅影院建筑中的放映室中开始出现了大功率的氙灯以及自动化的放映循环片盘,不但淘汰了双机放映方式,同时也将专业的放映员淘汰了。

如今一个操作员就可运转整个多厅影院。

到了90年代末,在美国有超过23,000张银幕,放映商开始建多达30个观众厅的多厅影院,在同一屋顶下为几千个观众放映十几部影片。

同时,电影银幕再一次变得更大了。

1967年,Imax公司为蒙特利尔展览会制造了第一台15片孔70mm大格式(LF)放映机,并在1970年制造了第一台摄影机。

MacGillivray-Freeman电影公司制作的记述了航空史的影片《飞翔》首次采用了Imax的大格式,有超过1百万的观众观看了这部影片,到目前为止,总收入超过了1.5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记录片。

现在全世界有大约300家大格式影院,主要是由Imax 和其主要的竞争对手Iwerks 建造的。

数字立体声上个世纪后25年的革新主要集中在声音质量领域。

70年代Dolby实验室研制了其降噪技术后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录音时采用新的形式对音频信号进行了压缩和扩展编码,并在放映时进行解码。

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影片1971年的影片《发条橙子》。

1975年Dolby开发了更具实用性的四声道光学立体声影片格式,1977年发行的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科幻影片《第三类接触》和《星球大战》,采用Dolby Stereo技术,提高了公众对高品质音响的兴趣,同时也推动许多影院开始安装Dolby声音系统。

Dolby紧接着开发了其数字频谱录音(SR)系统,采用比特率缩减在35mm电影胶片上制造了完全分离的光学声迹,同时,也保证了与仍在影院中使用的模拟系统的兼容性。

为保障影院的声音,乔治.卢卡斯为1983年发行的《星球大战IV——斋代武士归来》开发了THX影院认证程序。

为了保证对放映和还音设备的调试之后还能拥有高质量的放映效果,THX与所有声音系统兼容,并在超过300部影片和超过2,000家影院中获得应用。

1993年,另外两家公司在影院声音方面走上舞台并扮演重要角色:DTS开发了6声道数字声,并应用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中;索尼公司开发了8声道数字声SDDS,在35mm胶片的两个片边记录声音,首次应用于影片《最后的动作英雄》中。

SDDS使用安装于35毫米放映机上的读取器和解码器和胶片的数字录音声道来获得数字声音信号流。

声音在数字化领域中的位置已经很稳固了,制造可行的、高质量电子图像放映成为下一步目标——而且已经经过长时间的尝试。

1941年,RCA采用叫做Eidophore放映设备在纽约展示了电子电影。

在50年代,另外一种在卡车中的流动工作站中广播的Electronovision,在一些地方用做体育赛事和电影放映中。

数字电影1999年6月1日,第一部商业放映的数字电影在美国的6家影院中出现了,放映了《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

在一个月的放映中采用了基于世界上最大半导体生产商德州仪器公司的数字光学处理器(DLP)芯片技术的放映机,同时,采用了图像光学序列(ILA)技术的休斯/JVC视频放映机的原型机在一些特定的影院也成功放映了《幽灵的威胁》和《理想丈夫》。

1999年,迪斯尼公司为12家美国影院安装了DLP放映机,以数字方式放映了《玩具总动员2》、《火星任务》以及《Bicentennial Man》。

很快,更多的数字方面的里程碑出现了:2000年6月,数字电影首次通过网络进行了传输,将动画片《Titan A.E.》从好莱坞的制片厂传输到亚特兰大的SuperComm展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