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电影自诞生日起就以它独特的方式融会艺术和技术伊斯曼及爱迪生今天的电影放映业是以35mm的胶片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为核心运转的,这是现代史上寿命最长的技术标准,超过了100年。这一切始于1891年,是从William Kennedy Lauren Dickson向乔治伊斯曼订购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托马斯爱迪生原始的Kinetograph 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当时是在纽约的Koster、Bial用Vitascope放映机放映的一系列几分钟长的短片。在一开始,电影放映是一种危险的生意。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limelight)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每星期6500万美国人走进超过15,000家电影院——当时最时髦且豪华的场所。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

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王》

敲响了默片的丧钟。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

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逼真的色彩自1896年开始,许多简单但是富创造性的彩色处理都应用过,但在1915年,卡尔摩(Herbert T. Kalmus)博士建立了特艺色(Technicolor)公司,提供了独特的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获得了250,000美元的收入——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特艺色既而开发了“三色染印法”,需要用特殊的摄影机分别在三卷影片上同步拍摄图像——分别记录蓝、红、绿色——之后再结合到一卷胶片上以得到更自然的颜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沃尔特?迪斯尼1932年的动画片《Flowers and Trees》.这是该公司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第一次应用于故事片中是1935年发行的《Becky Sharp》,从而树立了特艺色公司在好莱坞首席彩色洗印作品供应商的地位。从1935到1936年,该公司发行的胶片从2200万到

3700万尺。特艺色的技术主要应用于象《白雪公主》(1937)

这样的动画片以及《乱世佳人》(1939)这样的巨片中,因为特

艺色的摄影机重达500磅,需要很强的照明以得到完全的曝光。50 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

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

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1955年发行影片中的一半都应用了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从而使其成为其它彩色处理技术的基础,如Warnercolor、Color by De Luxe、Metrocolor 以及Pathecolor。但电影院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障碍,由于电视进入了美国家庭,观众人次从1948年的9千万下降到1952年的5千1百万。

立体电影与宽银幕电影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技术。用特殊的偏色眼镜制造深度感的低预算影片《Bwana Devil》于1952年11月放映并创下了票房纪录,采用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尽管在18个月中发行了包括《

Dial M for Murder》、《House of Wax》等超过50部三维立体电影,但很快这一格式的影片就被放弃了。(80年代早期3-D电影又曾出现过,但很快也完了。)由于继续受到电视的威胁,电影摄制者们致力于将银幕做得尽可能大,采用了包括宽银幕、大格式(70mm)技术来制作史诗式的电影。Cinerama(西涅拉玛型立体声宽银幕电影)技术是

最不寻常的一项革新,发明家Fred Waller于1952年采用三台同步35mm放映机在一块弧度很大的银幕上放映出了2.59:1的画面。5磁性立体声带协助完成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由于Cinerama拍摄用的摄影机的体积庞大,只有1962年的两部影《How the West Was Won》《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采用了这种格式。30 年代,Henri Chretien就开发出了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并由

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50年代获得了专利使用权。CinemaScope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电影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同种镜头安装

在放映机上并在放映中展宽横向压缩的图像。福克斯公司采用这一技术拍摄了《The Robe》(1953),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让影院都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了新的宽银幕变形镜头。在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的设备。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很多都采用了70mm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包括Ultra Panavision 70 (《阿拉伯的劳伦斯》)、Technirama (《El Cid》)以及VistaVision (《Vertigo》),此外还有制片人Mike Todd所谓的Todd AO技术,采用了6条磁性立体声带,于其1955年上映的影片《俄克拉荷马》中首次应用。尽管目前超过900张银幕都装备了70mm影片的放映设备,但这一格式却很少用。一些独树一帜的人之所以还采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1997年詹姆士.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主要制片厂所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影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