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

机体如何实现稳态调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反馈系统各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reflex arc):产生反应的各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高效、重要。(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由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激素(hormone),经由体液运输,对全身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包括:内分泌(endocrine)、旁分泌(paracrine)、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弥散、次重要。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增大,收缩力量会相应增加。特点: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但仍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当受控部分活动加强时,通过负反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从而降低受控部分的活动。相反,当受控部分的活动过低时,负反馈调节又能提高受控系统的活动。(负反馈中反馈信号和控制信号的方向相反)。机体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态,是因为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活动的结果,例如:动脉血压的调节、呼吸调节、血糖的调节,作用:使系统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反馈信号与控制信号的方向相同,进一步加强了受控部分的活动。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例如:分娩、凝血、排便等是正反馈活动的实例,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正常仅见于少数情况。在病理情况下,正反馈过程较多。(恶性循环)。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特征/判断标准?(p11)

第三章

1.载体: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蛋白质,又称转运体。

2.受体:指细胞可以识别信息、结合信息和转发信息的生物蛋白质,一般在膜上。

3.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一系列活性物质,一般在胞外。

4 局部电位:阈下内向电流刺激时产生的电紧张电位+少量Na+通道开放造成的轻微去极化。

物质是如何实现跨膜转运的?

请描述物质跨膜转运的类型及其特点。

被动转运,不耗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转运,扩散通量(mol / cm2 / s) 取决于该物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适用于O2, CO2,甾体类激素。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在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转运,只能由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具有结构特异性,一种蛋白质分子只能帮助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载体转运具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性,转运营养物质Gs、Aa、Vitamine等,通道转运具有选择性,转运各种离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受膜外环境因素的调控,因而扩散通量或其通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主动转运,耗能,包括原发性、继发性主动转运

(1)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转运营养物质Gs、Aa、Vitamine、离子等。原发性、继发性主动转运。

(2)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过程。出胞(exocytosis)常见于递质的释放和腺体的分泌;入胞(endocytosis) 吞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饮:液相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1)膜内高K+、膜外高Na+的不均衡分布

(2)在安静、未受刺激条件下,膜对K+选择通透性较高

(3)K+电-化学平衡电位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动作电位AP产生机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静息电位)。

③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上升支Na+内流形成。

④复极化下降支K+外流形成。

⑤Na+-K+泵的工作。

1.何为AP?怎样形成?有何意义?有什么特点?

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p51)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血液: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凝集反应:血液中同种抗原抗体相遇所致红细胞免疫损伤溶血反应。

3.血型鉴定:用已知的商品化抗体来检测受试的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

问答题

血液的生理作用(意义)是什么?

(1)运输作用

(2)营养

(3)调节pH、水电酸碱平衡

(4)免疫、防御作用

(5)维持体温作用

血浆蛋白的生理作用(意义)是什么?

(1)白蛋白:营养,载体运输,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水平衡;

(2)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与防御作用;

(3)纤维蛋白原:参与止血和血凝。

血浆渗透压有哪几类?各自的组成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分两大类:

血浆晶体渗透压(1`):由无机盐组成(2`),其意义在于调配血细胞膜内外水的分布(2`)。血浆胶体渗透压(1`):由血浆蛋白组成(2`),其意义在于调配毛细血管壁内外水分布(2`)。

1.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p76)

何为血液凝固?其基本步骤有哪些?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分为三个基本过程或步骤。(1`)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3`)

Ca2+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3`)

Ca2+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3`)

输血原则。(临床输血原则是什么?)

(1)输血前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2)首选同型输血;

(3)异型输血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必须阴性,且小剂量缓慢进行;

(4)条件许可改异型为同型输血。

第六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