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与相关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涉及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所述弹力面料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而成,该面料的组织结构为平纹,经密度为50~70根/厘米,纬密度为40~60根/厘米,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织布工序、染色工序以及后整理工序,所述的经线、纬线为以细旦微纤尼龙长丝为外包纤维、以莱卡为芯线制成且加强捻的包缠丝。
采用本技术方法所得面料是对传统的尼龙塔夫绸类产品的创新和提高,面料产品具有轻薄和柔软的手感,亮丽的外观,运动装的舒适感及良好的弹性回复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所述弹力面料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而成,该面料的组织结构为平纹,经密度为50~70根/厘米,纬密度为40~60根/厘米,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织布工序、染色工序以及后整理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线、纬线为以细旦微纤尼龙长丝为外包纤维、以莱卡为芯线制成且加强捻的包缠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旦微纤维尼龙长丝为锦6细旦40D/24F微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料的经密度为65~70根/厘米,纬密度为40~45根/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布工序依次包括整经、上浆、并轴以及坯布织造步骤,其中,在整经、上浆、并轴步骤中,采用大张力且严格控制张力差,实行逐筒、逐丝进行测试、调整,并登记造册以保证张力一致、丝条伸直和各轴卷然均匀、平整。
5.根据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浆步骤中,应用变形淀粉和PVA的混合浆料上浆,控制混合浆料的温度40℃~45℃。
6.根据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坯布织造采用喷气机织造,选择大张力上机、高后梁、早开口以及早喷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染色工序采取松式、溢流染色机退浆、精炼、染色一机连续生产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采用分段升温和分段降温染色方式,具体为:首先在65℃~75℃下保温15~30min,然后升至95℃~98℃下保温30~40min,再降温至65℃~75℃,保温15~20min,再降至室温,排液水洗,最后在160℃~165℃下烘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整理工序包括树脂整理,其是将坯布浸渍有机硅树脂,然后将坯布置于定型机上烘干定型,所述的定型在温度160℃~165℃下进行,定型机的车速5~50米/分,超喂1~3%,扩幅4~6%,风机半开、中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整理工序还包括贴膜整理。
技术说明书
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莱卡是氨纶纱的代名词,它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弹性橡筋线,在体操服、游泳衣这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中,莱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它可以让你曲线毕露,胶体伸展自如而毫无压迫感。
莱卡不仅在日常服装中用途广泛,它也是时装设计师制造流行的万花筒中的宠物。
莱卡(LYCRA)可自由拉长4至7倍,并在外力释放后,迅速回复原有长度。
它不可单独使用,能与任何其他人造或天然纤维交织使用,极大改善织物的性能。
莱卡有着出众的伸展性。
含莱卡的双向弹性机织物则在两个方向都提供极大的舒适感与自由动感。
尼龙是合纤中的主要产品之一,其织物强度高,耐磨性能好,色泽鲜艳,表面光亮,手感柔软而富有弹性。
多年来一直用来生产塔夫绸类产品,制作羽绒服等秋、冬季防寒衣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必须要用性能更加优异的产品去取代,赋予面料时代特怔以满足消费者要求。
因此,开发新型面料,研究其制造工艺进以提高面料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内容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所得面料具有比传统的尼龙塔夫绸类产品更优异的性能。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所述弹力面料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而成,该面料的组织结构为平纹,经密度为50~70根/厘米,纬密度为40~60根/厘米,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织布工序、染色工序以及后整理工序,所述的经线、纬线为以细旦微纤尼龙长丝为外包纤维、以莱卡为芯线制成且加强捻的包缠丝。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方面,所述细旦微纤维尼龙长丝为锦6细旦40D/24F微纤。
优选地,所述的面料的经密度为65~70根/厘米,纬密度为40~45根/厘米。
平纹和高密度的组织结构使得布面丰满、细腻、质地坚牢,尺寸稳定,经纬丝受外力拉伸后不披裂,回复性
好。
根据本技术,织布工序依次包括整经、上浆、并轴以及坯布织造步骤,其中,在整经、上浆、并轴步骤中,采用大张力且严格控制张力差,实行逐筒、逐丝进行测试、调整,并登记造册以保证张力一致、丝条伸直和各轴卷然均匀、平整。
其中,应用变形淀粉和PVA的混合浆料上浆,控制混合浆料的温度40℃~45℃。
所述坯布织造采用喷气机织造,选择大张力上机、高后梁、早开口以及早喷纬。
根据本技术,染色工序采取松式、溢流染色机退浆、精炼、染色一机连续生产法,如此,退浆效果好,省工时,布在松驰状态下有利染料渗透和纤维的吸色。
染色采用分段升温和分段降温染色方式,具体为:首先在65℃~75℃下保温15~30min,然后升至95℃~98℃下保温30~40min,再降温至65℃~75℃,保温15~20min,再降至室温,排液水洗,最后在160℃~165℃下烘干。
采取这种方式染色,面料色泽鲜艳、牢度好。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后整理包括树脂整理,其是将坯布浸渍有机硅树脂,然后将坯布置于定型机上烘干定型,所述的定型在温度160℃~165℃下进行,定型机的车速5~50米/分,超喂1~3%,扩幅4~6%,风机半开、中速。
根据本技术,后整理还包括进一步包括贴膜整理。
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采用本技术方法所得面料是对传统的尼龙塔夫绸类产品的创新和提高,面料产品具有轻薄和柔软的手感,亮丽的外观,运动装的舒适感及良好的弹性回复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弹力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用锦6细旦微纤(40D/24F)与莱卡(20D)制成的莱卡为芯线的包缠丝,加强捻加强捻(14T/1厘米),用作原料。
莱卡被包缠在经、纬丝中,起增加面料的弹性和保型作用。
在包缠加工
中增加了莱卡的牵伸比(拉伸弹力≥30%),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回复力。
包缠丝加强捻增加了尼龙丝对莱卡的覆盖率,克服了经、纬丝在外力拉伸后因莱卡裸露出现亮点,影响产品的高档次。
包缠丝加强捻可以增加产品的内在质量。
(2)、织布工序:本实施例面料采用平纹、高密度的组织结构,经:65根/1厘米,纬:43根/1厘米。
平纹和高密度的组织结构使布面丰满、细腻,质地坚牢,尺寸稳定,经、纬丝受外力拉伸后不披裂,回复性好。
面料的组织结构是平纹,所用原料是细纤度,高弹性回复率和经、纬丝的高密度,坯布的生产是非常困难的。
经丝上浆,是织好的重要保障。
因此,从第一道工序整经、上浆、并轴开始,就采用大张力的工艺技术,严格控制张力差,实行逐筒、逐丝进行测试、调整,并登记造册,做到张力一致,丝条伸直,各轴卷绕均匀、平整。
应用变性淀粉和PVA混合浆料上浆,增加被覆,防止浆丝回缩,浆液温度40~45℃,上浆率在10%,同是要适当降低烘房干、湿区温度和风速,防止因温度过高损伤莱卡丝的弹性。
生产每一个经轴,为下一道工序织好布提供品质保证。
坯布织造:喷气机织造,大张力上机工艺,高后梁、早开口和早喷纬,增加纬丝在织口内的时间。
在引纬过程中应尽量加喷纬强力,使包覆伸直,做到开机顺利,保证布面平整和丰满。
喷气织机生产成本略高于其它织机,但车速快,品质好,不用水,适用的浆料种类多,退浆容易,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3)、染色工序:采取松式、溢流染色机退浆、精炼、染色一机连续生产工艺,退浆效果好,省工时,布在松持状态下有利染料渗透和纤维的吸色。
染色采用分缎升温和分缎降温染色方式,升至70℃保温15分钟、95~498℃保温30~440分钟,再降温至70℃,保温15~20分钟,再降温,排液水洗。
这种染色工艺技术色泽鲜艳,牢度好。
烘干和定型:尼龙6纤维的热缩性较大,莱卡丝在高温条件下弹性容易受损,烘干和定型温度不宜过高。
一般控制在160~165℃。
(4)、后整理: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树脂整理:上有机硅、定型机烘干定型。
定型的关健有两条:要适合的温度、幅宽,同时定型把产品扬具有的优良的物性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并得到永久的固定。
通过试验对比确定了160-165℃,车速胜5-50米/分,超喂2%,扩幅5%,风机半开、中速。
这种生产工艺面料的弹性和弹性回复率好,无莱卡丝亮点出现。
第二,贴膜整理:面料可附加TPU高防水、高透湿贴膜整理,非常适合制作户外装的需要。
TPU膜是最新的贴膜技术,这项工艺是在专业的贴膜厂进行的。
TPU膜质地轻薄,弹性高,牢度好,能与布身保持一致,长期服用不脱、不裂,同时具有很好的防水、透湿功能。
经检测:CmH2O:65;沾水性:2级;最高耐水压:1000MM;透湿:8000G/24h。
贴膜牢固,保暖性好,不裂、不脱,表面亮丽,极具时尚的风格特怔。
以上对本技术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