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ccf0a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7.png)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一、 课程说明授课对象:普通高等院校三年制专科生总 学 时:36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等后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考核形式:开卷考试二、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介绍旅游相关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
三、学时分配章节 内容 课时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2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 4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6第四章 中国园林文化 6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4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4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4第八章 中国其他艺术文化 4总复习 2课时总计36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版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概念》 李宗桂中山大学出版社《现代旅游文化学》 马 波 青岛出版社《旅游与中国文化》 沈祖祥 旅游教育出版社《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山水美学研究》范阳、黄贯群 广西人民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含义,掌握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关联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
教学重点: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难点: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基本定义1.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2. 旅游文化的定义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1. 旅游文化的特征2. 旅游文化的结构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山水所具有的美的价值,认识到自然山水为什么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能得到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教学重点: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教学难点: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1. 自然山水的形象美2. 自然山水的色彩美3. 自然山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4. 自然山水的朦胧美5. 自然山水的音响美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1. 先秦——汉魏六朝2. 唐宋时代3. 元明清时代第三节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1. 初级阶段:观赏山水景观的形式美2. 中级阶段:情景交融3. 高级阶段:天人合一4. 最高阶段:艺术创造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了古城建筑、宫殿建筑、陵寝建筑、军事建筑、桥梁建筑等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古代建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建筑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bdae4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c.png)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与文化交流”,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三节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通过深入讲解与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从文化视角看待旅游现象,增强对旅游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旅游活动中,我们如何感受到文化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二章内容,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在实际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讲解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2.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 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并阐述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旅游文化方面的新闻、书籍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fb249558e9951e79b8927e1.png)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制订者:丁晓蕾审核者:杨旺生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从文化和文化学的角度掌握《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相关知识和体系。
为学习理解其他课程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积淀知识底蕴。
要求:1.掌握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与体系,对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旅游文化学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前沿有所了解。
2. 能够在对旅游文化主体与旅游文化客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旅游主体是文化的负载体,从文化的角度对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和消费行为进行认识,掌握旅游文化尤其是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客体的构成。
3. 从旅游管理者开发者的角度掌握旅游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跨文化扩散与涵化、旅游跨文化整合与转型过程中的变化与规律,认识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4. 把旅游文化学的知识与理论灵活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把握旅游业服务与管理的文化内核。
三、教学内容:上篇:旅游文化学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第一讲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理论(9学时)第一节旅游文化概念第二节旅游文化的结构第三节旅游文化特点第四节旅游文化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讲旅游文化学学科定位及其核心理论(6学时)第一节旅游文化学的理论构成及其定位第二节旅游文化学的支撑学科中篇:旅游文化主体与旅游文化客体第三讲旅游文化主体(9学时)第一节旅游主体文化研究的内容第二节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第三节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文化性行为第四节旅游主体的旅游审美第五节中国古代自然美学第四讲旅游文化客体(12学时)第一节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内容第二节旅游目的地聚落文化生态系统第三节中国旅游文化客体构成及其审美特征第五讲中国旅游文化历程与旅游传统(9学时)第一节中国旅游文化历程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三节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承下篇:旅游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第六讲旅游文化交流与传播(3学时)第一节旅游跨文化扩散与涵化第二节旅游跨文化整合与转型第七讲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6学时)第一节旅游主体的文化震惊第二节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第三节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变迁对其生命周期的影响第四节旅游在我国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
旅游文化大纲
![旅游文化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0dfdff9ec3d5bbfd0a7444.png)
第1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人类的迁徙活动1、迁徙活动原因:由于自然的因素或特定人为的因素。
特点:具有求生性和被迫性的特点。
2、迁徙和旅行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旅行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二、人类旅行的产生提问1]部落A擅长耕作,部落B擅长守猎,随着生产技术与守猎工具的进步与改良,两个部落都有了剩余食物,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2]古代人类不断地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为什么?1、旅行的含义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2、旅行产生的前提:旅行产生的根本前提:社会大分工。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总结: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道第二节古代旅行一、国外的古代旅行(一)奴隶社会时期1、古罗马时代(前30年至前476年)是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2、古希腊时代是世界古代宗教旅行的鼎盛时期3、波斯帝国是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二)封建社会时期1、阿拉伯帝国时期,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原因,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
2、13世纪,外交、贸易旅行发展起来,中世纪的城市开始复兴,中产阶级迅速成长,马可·波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3、15世纪西方产业革命兴起,引起了对外扩张和对黄金的需求。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东方的富庶,驱使欧洲的商人、航海家、封建主从事海洋远航。
4、1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自觉地、有特定目的的自然观光旅游。
5、、古代旅游(旅行)与旅行家)欧洲旅游的类型:探险旅行温泉旅行教育旅游二、中国的古代旅行1、帝王巡游2.官吏宦游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影响最大3.商务旅行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545501eb52acfc789ebc9a4.png)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使用专业:旅游管理参考学时:72制定时间:2011年8月1日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合肥财经职业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
1、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认识本专业内涵层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会使得学生认识到更多旅游文化内涵。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客体文化——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服饰、饮食、民俗、艺术等的概念、分类、特征、具体内容及有关鉴赏知识。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和理解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3、与相关课程的分工和联系本课程学习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作为旅游管理类等专业的课程,先期课程有:中国历史、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
二、课程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旅游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和根本;掌握旅游客体文化的分类、特征和具体内容,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为今后从事旅行社、景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组成、基本内容、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提高以后从事导游服务于管理的工作能力。
3、素质目标: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制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结果,学习旅游文化是培养提高学生旅游审美性、观赏性的过程,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爱岗敬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建议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二次参观观后感30%,闭卷考试70%。
五、建议选用教材:《旅游文化》尹华光主编高教出版社2008年4月二版(本书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学”二章因同时已开设“中外民俗”和“旅游文学”课,故略去不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ad10f0accbff121dd3683a3.png)
旅游文化(Tour Culture )一.《旅游文化》是一门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公共选修课。
它探讨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包括主体文化现象、客体文化现象等等,核心的问题是各种文化现象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拓展视界,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增强文化审美意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1、教学内容:(1)文化的内涵(2)旅游的内涵(3)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教学要求了解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掌握其基本概念,并了解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章山水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名山(2)秀水(3)世界遗产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主要的名山和秀水,掌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标准。
第三章聚落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2)名镇(3)现代旅游城市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情况,掌握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现代旅游城市的特点。
第四章建筑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古代建筑概述(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2、: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类型,并理解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第五章中国园林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中国园林概述(2)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要素及构景手法(3)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4)现代主题公园 2、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我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要素和构景特点,了解园林建筑手法与宫殿建筑的差异。
第六章宗教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佛教文化(2)道教文化(3)伊斯兰教文化(4)基督教文化2、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第七章民俗旅游文化1、教学内容:(1)民俗概述(2)中国少数民族民俗2、教学要求:了解、理解并掌握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139b6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d.png)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理解旅游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4.具备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时程安排1.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2周)-旅游文化学的定义与意义-旅游文化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领域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2周)-旅游与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旅游行为对文化的影响与变革-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塑造和限制3.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4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的表达与传播4.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4周)-旅游文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旅游文化的传播形式与策略-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的案例分析5.旅游文化与旅游市场(2周)-旅游文化的市场价值与影响-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与反哺-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开发6.旅游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周)-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与倡导-旅游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文献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旅游文化学导论》2.参考书目:-《旅游文化与旅游学概论》-《旅游与文化:旅游学基础教程》-《旅游与地理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旅游文化传播与解读》-《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与开发》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占比:30%-课堂表现与参与度:10%-小组讨论与报告:10%-作业与项目:10%2.期中考试占比:30%-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3.期末考试占比:40%-题型:综合题、分析题、论述题六、教学团队与资源本课程由旅游学院专业教师授课,学院配备多媒体教室、实地考察资源等教学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实践机会。
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2259c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5.png)
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旅游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导言: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旅游、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旅游文化概论作为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概念;2.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发展趋势和挑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旅游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2. 旅游文化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如自然旅游文化、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旅游文化的特点和魅力;3. 旅游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的关系:探讨旅游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关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4. 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介绍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如中国的丝绸之路文化、欧洲的文艺复兴文化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旅游文化的独特之处;5. 旅游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探讨旅游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6. 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分析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2. 小组讨论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启发,通过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旅游文化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37d4a195901020207409cfc.png)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作者: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9年第04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大致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初步掌握旅游的各种地质、地貌、风景名胜,如峡谷、沙漠、草原、瀑布、湖泊等,丰富学员的旅游知识,提高自身的旅游文化素养。
二、学制与教材学制二年,每周2学时,每学期30学时,共120学时。
教材:本校教材《中国(世界)旅游文化》上、下册钱钧等编著浙江老年大学出版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学期30学时第一单元:杭州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一章杭州西湖风景区1.杭州概况2.西湖十景3.新西湖十景4.三评西湖十景5.西湖北山旅游沿线景区6.西湖环湖南线风景区7.西湖杨公堤及湖西风景区第二章杭州西溪、运河、钱塘江1.西溪湿地2.京杭大运河(杭州段)3.钱塘江和钱塘潮第二学期30学时第二单元:浙江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一章浙东水乡风情、东方大港、海天佛国之旅1.绍兴旅游景点和文化2.宁波旅游景点和文化3.舟山(普陀山)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二章浙南雁荡奇山、美景丽水之旅1.温州(雁荡山)旅游景点和文化2.丽水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三章浙西、浙中民俗风情及影视文化之旅1.衢州旅游景點和文化2.金华旅游景点和文化3.台州旅游景点和文化第四章浙北杭嘉湖平原及运河古迹之旅1.嘉兴旅游景点和文化2.湖州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三学期30学时第三单元:中国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一章北京及津、冀、晋、蒙地区1.北京市旅游景点和文化2.天津市旅游景点和文化3.河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4.山西省旅游景点和文化5.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二章东三省黑、吉、辽地区1.黑龙江省旅游景点和文化2.吉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3.辽宁省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三章华东六省一市地区(浙江省另立) 1上海市旅游景点和文化2.江苏省旅游景点和文化3.安徽省旅游景点和文化4.福建省旅游景点和文化5.江西省旅游景点和文化6.山东省旅游景点和文化第四章中原及湘、鄂、两广、海南地区1.河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2.湖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3.湖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4.广东省旅游景点和文化5.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景点和文化6.海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五章西南云、贵、川、渝、藏地区1.云南省旅游景点和文化2.贵州省旅游景点和文化3.四川省旅游景点和文化4.重庆市旅游景点和文化5.西藏自治区旅游景点和文化第六章西北陕、甘、宁、青海、新疆地区1.陕西省旅游景点和文化2.甘肃省旅游景点和文化3.青海省旅游景点和文化4.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景点和文化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七章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1.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景点和文化2.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景点和文化3.台湾地区旅游景点和文化第四学期30学时第四单元:世界(主要国家)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一章亚洲地区1.日本旅游景点和文化2.韩国旅游景点和文化3.越南旅游景点和文化4.柬埔寨旅游景点和文化5.泰国旅游景点和文化6.新加坡旅游景点和文化7.马来西亚旅游景点和文化8.印度旅游景点和文化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二章非洲地区1.埃及旅游景点和文化2.南非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三章欧洲地区1.俄罗斯旅游景点和文化2.法国旅游景点和文化3.英国旅游景点和文化4.德国旅游景点和文化5.意大利旅游景点和文化6.西班牙旅游景点和文化7.奥地利旅游景点和文化8.瑞典旅游景点和文化第四章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1.美国旅游景点和文化2.加拿大旅游景点和文化3.巴西旅游景点和文化4.阿根廷旅游景点和文化第五章澳洲地区1.澳大利亚旅游景点和文化2.新西兰旅游景点和文化四、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方法:课堂授课。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2586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3.png)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旅游文化教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和相关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旅游体验和观察力。
2. 课程目标2.1 掌握各地旅游资源及其特色2.2 了解旅游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2.3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2.4 发展研究和分析旅游文化的能力2.5 培养旅游规划和指导的能力3. 课程内容3.1 旅游资源介绍3.1.1 自然景观3.1.2 人文景观3.1.3 特色旅游项目3.2 旅游文化历史与传统3.2.1 文化背景3.2.2 文化符号和象征3.2.3 传统节日与庆典3.3 旅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3.3.1 旅游产业的兴起3.3.2 全球旅游趋势3.3.3 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3.4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素质3.4.1 跨文化交际与旅游礼仪3.4.2 语言与文化表达3.4.3 文化冲突与解决3.5 旅游规划与指导3.5.1 旅游规划原理3.5.2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5.3 导游服务与旅游指南4. 教学方法4.1 课堂讲授4.2 实地考察4.3 小组讨论4.4 个人研究5. 评价方式学生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考核:5.1 考试5.2 作业和报告5.3 课堂参与和讨论5.4 实地调研和观察6. 参考教材6.1 "旅游资源与规划",李华,2018年6.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张明,2019年6.3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素质",刘佳,2020年7. 授课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概述第二周:旅游资源介绍第三周:旅游文化历史与传统第四周:旅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第五周: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素质第六周:旅游规划与指导第七周:复习与期末考试通过本旅游文化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及其特色,了解旅游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并发展研究和分析旅游文化的能力。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c062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c.png)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一.课程简介(100字)二.学习目标(200字)1.了解旅游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理解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掌握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3.熟悉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4.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掌握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和开发策略;5.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旅游文化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600字)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1.1旅游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2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3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2.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内涵2.1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意义2.2旅游文化的分类2.3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3.1中国的旅游文化地域差异3.2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3.3跨文化交流与旅游文化的融合4.旅游文化与旅游业4.1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4.2旅游产品的文化开发策略4.3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影响5.旅游文化研究方法5.1文化调查和研究方法5.2旅游文化资源评估方法5.3旅游文化项目策划和管理方法四.教学方法(200字)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旅游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旅游文化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300字)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3.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范文模板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707873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2.png)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旅游文化课程代码:XXXXXX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X授课时间:XXX学时安排:XXX课时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要素,如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活动等;(3)熟悉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色;(4)了解国际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能力;(3)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旅游文化概述1. 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2. 旅游文化的功能与作用3. 旅游文化的学科体系第二部分:旅游文化要素1.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2. 旅游者及其心理需求3. 旅游活动及其类型第三部分:中国旅游文化1.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渊源2. 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色3.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四部分:国际旅游文化1. 国际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2.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与趋势3. 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五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1. 旅游产业的概念、分类与特点2. 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互动关系3.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第六部分:旅游文化策划与管理1. 旅游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实施2. 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3. 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与推广第七部分:旅游文化与跨文化交流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与特点2. 旅游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 跨文化交流中的旅游文化问题与应对策略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旅游文化现象;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活动,让学生体验旅游文化;5. 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实地感受旅游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旅游文化》是一门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和技能为导向的专业限选课。
它探讨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包括主体文化现象和客体文化现象,以客体文化现象为重点,核心问题是各种文化现象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
旅游不是一种简单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其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等属性非常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多次大声疾呼:必须抓紧旅游文化的国民教育,这是我国旅游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由于忽视了旅游文化的建设,许多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景区内丰富的人文资源不了解,不重视,不介绍,许多游客们总结旅游经历是“上车睡觉,下车照相,旅游回来一无所知”,使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败兴而归。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旅游文化,学习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提高性课程,起着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开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旅游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
为造就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职场新人发挥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通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提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知识,提高自身的旅游能力,培养自身的旅游素质,在课堂上听到“精道”,在以后的旅游过程中看懂“门道”,品出“味道”。
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鉴于学生多少有一点旅游阅历,具备部分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地理知识、宗教知识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从学生既有知识和实践出发,既讲理论,又讲案例,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实践上升到理论。
由于学生主要是安徽籍,因此在案例选取上,以安徽为主,兼顾其他。
各章的原理部分、文化学基础、学生体验较少的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包括第一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第七章《佛教文化》、第八章《戏剧文化》等。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基本理论,主要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旅游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讲透旅游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对于旅游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而言,本课程是专业课,是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主干课开设以后的专业提高性课程。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前言休闲经济的重要性。
旅游与休闲、闲暇、游憩的关系。
旅游与游学的关系。
旅游的积极意义。
第一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1、主要教学内容旅游的属性。
旅游表象是经济的具体内涵。
旅游内核是文化的具体内涵。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文化类型,文化形态,各种文化形态的特点。
旅游文化分类,旅游文化的特点。
文化旅游概念,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的特点。
景观欣赏的基本方法。
文明旅游与旅游文明行为。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旅游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关系,文化类型,文化形态,各种文化形态的特点。
3、思考题1)旅游有哪些属性?2)为什么说“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核是文化”?3)举例说明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
4)举例说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5)举例说明景观欣赏的基本方法。
6)理解并举例说明“山以文丽,文以山传”。
第二章山岳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我国名山形成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名山的美学、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
名山的作用。
热爱祖国山水与热爱祖国的关系。
山岳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的欣赏原理。
山岳建筑景观、题刻、其他人文景观欣赏。
山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
花岗岩、岩溶和丹霞名山的代表性名山、形成原理、主要景观。
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及其原因,我国东部的南部与北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差异的差异及其原因,我国西部的南部与北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及其原因。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名山发展简史,山岳景观欣赏原理,不同类型名山的主要景观和景观形成原理,我国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我国名山发展简史3、教学方法除了“说明”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到的要求以外,在第五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地图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4、思考题1)在名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名山的功能是如何演变的?2)山岳自然美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从哪些角度欣赏山岳各种类型的自然美。
3)理解并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以涵为主,涵露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山就势,因境而成”。
4)花岗岩和岩溶名山主要有哪些景观?5)我国主要地理区域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第三章水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水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水体旅游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与风俗习惯、风物特产。
水的造景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
主要水体景观与旅游活动。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造景功能,水体景观,水体旅游活动。
2)教学难点:水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3、思考题1)举例说明,水对我们精神生活的启示。
2)水有哪些造景功能。
3)如何欣赏“山光水色”?4)以水为依托,可以开展哪些旅游活动?第四章传统民居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传统民居的特点、分布和价值。
徽派民居特点和形成原因。
西递、宏村的价值。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徽州古村落选址、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和徽州水口园林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2)教学难点: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3、思考题1)举例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2)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选址“依山建屋,傍水结村”、“山之南,水之北”的科学道理。
3)举例说明传统民居的价值。
4)徽派民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以徽派民居为例,说明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6)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园林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
2)教学难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3、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不同发展时期的园林特点。
2)举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主要类型园林的特征。
3)举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反映这些内涵的具体造园手法。
第六章牌坊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牌坊发展简史。
牌坊分类。
牌坊功能。
牌坊的文化内涵。
牌坊欣赏。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牌坊的分类和欣赏。
牌坊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牌坊发展简史。
牌坊的文化内涵。
3、思考题1)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牌坊有哪些类型。
2)举例说明牌坊的文化内涵。
3)举例说明牌坊的功能。
4)举例说明传统牌坊的积极意义。
第七章饮食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中国菜系的形成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四大菜系的基本特点。
中西食文化比较。
中西食文化发展趋势。
酒的起源、种类、香型、味型和功能。
酒具、饮酒和酒令。
诗与酒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名茶的关系。
茶叶的分类。
品茶。
茶具、茶馆、茶道、茶艺与斗茶。
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饮食、酒和茶的影响。
中西食文化、酒文化的比较。
2)教学难点:中国食、酒、茶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3、思考题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食、酒、茶的影响。
2)举例说明人文环境对食、酒、茶的影响。
3)中西食文化、酒文化的差异。
4)中国和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各有哪些?5)如何品茶?第八章佛教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佛教的起源、分化和发展。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佛教思想的积极意义。
佛教主要供奉对象。
佛教建筑景观。
佛教四大名山。
佛事仪式。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佛教思想的积极意义。
佛教建筑景观。
佛教四大名山。
2)教学难点:佛教的起源、分化和发展。
佛教的基本教义。
3、思考题1)宗教与迷信有哪些区别?2)佛教思想有哪些积极意义。
3)谈谈你对“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名山僧建多”的认识。
4)佛教寺院布局的基本特点。
5)佛塔有哪些类型?第九章戏曲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昆曲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特色,昆曲景观欣赏。
京剧起源和发展,京剧艺术特色,京剧景观欣赏。
黄梅戏起源和发展,黄梅戏艺术特色,黄梅戏景观欣赏。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昆曲、京剧、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和景观欣赏。
2)教学难点:中国戏曲简史。
昆曲、京剧、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
3、思考题1)自然环境对黄梅戏文化的影响。
2)人文环境对黄梅戏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4)昆曲、京剧、黄梅戏视觉文化景观比较。
5)昆曲、京剧、黄梅戏听觉文化景观比较。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指定教材:黄成林主编,《旅游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主要参考资料:赵荣光、夏太生编著,《中国旅游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俞学才主编,《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潘宝民、朱安平等著,《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王明烜、胡定鹏主编,《中国旅游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