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解剖概述--汇总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中枢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的指挥中心,负责处理和传递信息,控制我们的行为和反应。
理解它的解剖结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也能为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1.1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负责思考、感知、记忆和情感等复杂功能。
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半球通过一条叫做胼胝体的结构连接。
每个半球又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额叶主要与决策、问题解决和运动控制有关;顶叶则处理触觉和空间感知;枕叶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而颞叶则与听觉和语言理解密切相关。
1.2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外观看上去像个小球。
尽管它的体积不大,但在运动协调和姿势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脑能处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和精准运动。
二、脊髓的角色2.1 脊髓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主要通道,位于脊柱内,保护得相当周全。
它由一系列神经节组成,负责传递运动信号和感觉信号。
脊髓还控制一些反射行为,比如触碰到热物体时的迅速撤回手。
2.2 脊神经从脊髓延伸出来的脊神经负责将信息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回大脑,或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肌肉。
每一对脊神经都与特定的身体区域相关联,因此它们在感觉和运动的调节中至关重要。
2.3 反射弧反射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传导路径,当我们受到刺激时,它能快速做出反应,而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
这种机制在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时非常有效,比如当我们触碰到尖锐物体时,身体会立刻做出反应。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3.1 颅骨和脊柱大脑和脊髓的保护不仅依靠神经组织本身,还依赖于外部的结构。
颅骨将大脑包裹得严严实实,脊柱则是脊髓的保护者。
这些骨骼结构在外部冲击下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3.2 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清澈的液体,充满在大脑和脊髓周围。
它不仅起到缓冲作用,保护神经组织免受撞击,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脑脊液的平衡对于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解剖学,顾名思义,即为研究神经解剖的学问。
它是神经科学的基础,掌握神经解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各种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其作用是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以控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一.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两半球彼此之间通过大脑半桥相连。
大脑半球的表面被覆盖着许多大脑回和裂,不同的回和裂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控制动作的前中央回,控制言语的前额叶回等等。
大脑的结构主要分为基底节、丘脑、海马体、杏仁体等多个部位,这些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
1. 基底节基底节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主要控制人体运动和规划动作。
它由若干个核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黑质,它能够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促进神经元的活动,调节人体的运动和认知能力。
2. 丘脑丘脑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位于脑中央,主要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它通过控制松果体、下丘脑等神经结构,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比如睡眠、食欲等。
3. 海马体海马体位于大脑的颞叶,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部位。
它主要负责控制学习、记忆等功能。
在海马体中可以发现大量长期形成的突触,形成了神经网络,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记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杏仁体杏仁体是大脑中较为原始的结构,与大脑皮层处于不同的区域,它位于颞叶的前部。
杏仁体主要参与了情绪和记忆的形成和加工,尤其是它对于情绪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使人产生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二.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组织之一。
脊髓主要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到各个部位,比如控制肌肉收缩、感觉信息的传递等等。
脊髓位于脊椎内,是一个长约45厘米的管状结构。
脊髓可分为灰质和白质两个部分,灰质位于中央,白质则位于周围。
1. 灰质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蝴蝶状,它主要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中枢神经系统是个奇妙的世界。
它是我们的“指挥中心”,掌控着所有的感觉、运动和思维。
想象一下,你在阳光下散步,突然听见一声鸟叫。
这一瞬间,信息通过神经元传递,脑袋立刻做出反应。
真是太神奇了!首先,脑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
大脑像个超级复杂的计算机。
它分为几个部分:前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前额叶负责决策和规划,顶叶处理感觉信息,枕叶负责视觉,颞叶则与听觉和记忆相关。
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角色,彼此配合得天衣无缝。
接着,脑干和小脑也是不可忽视的。
脑干就像个交通指挥员,控制着心跳和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
小脑则负责协调运动,确保我们走路时不摔倒。
没了小脑,生活就会变得笨拙得多。
试想一下,连走路都需要全神贯注,那可真是一场灾难。
再来说说脊髓,它是连接大脑和身体的高速公路。
神经信号通过脊髓在身体和大脑之间传递。
摔了一跤,疼痛信号瞬间通过脊髓传回大脑。
人们常说“痛苦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迅速躲避危险的原因。
然后,别忘了神经元。
这些小家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真是快得令人咋舌。
想象一下,它们像是一群舞者,在脑海中翩翩起舞。
中枢神经系统不仅仅是生理结构。
它还与情感、记忆密切相关。
大脑中的海马体负责记忆形成,而杏仁核则与情绪息息相关。
当我们遇到快乐的事情,海马体记录下这些美好瞬间,杏仁核则让我们感受到愉悦的情绪。
这样一来,生活中的每一次欢笑和泪水都被牢牢铭记。
此外,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很引人注目。
我们的神经元能够不断适应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学习新技能时会感觉脑袋里在“重新接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年人也能学会新的爱好,像是绘画或音乐。
在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些神经疾病。
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都是对神经系统的严重挑战。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也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压力。
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以便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大脑皮层得功能与结构性分区-内 侧面
Figure 13、11b
Association Areas-联络区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得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得白质(髓质),它 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得皮质外,更重要 得就是大脑皮层以外得脑与脊髓,把皮层运 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得感 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 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与底面某些脑叶 得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括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要 功能就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记 忆、睡眠、性欲、食欲等得调节。
额叶得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 谢谢大家
半球内侧面得沟与回
半球底面
• 额叶底面纵 行得纤维束 为嗅束,其 前端膨大称 嗅球,嗅球 与嗅神经相 连。嗅束向 后扩大为嗅 三角,连于 海马回前部 与海马回钩 等嗅觉高级 中枢。
大脑半球上面观
岛叶
CNS得灰质与白质
• 通过前脑得额切面(冠切面)
–大脑皮层
–大脑深部灰质 (基底节)
脑干得生理功能
• 最重要得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生 命活动得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 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河南信合医院 神经内科 侯玉华
脊
髓
spinal cor d
脊 髓 spinal cord
•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脊髓的内部结构 • 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 髓 spinal cord
•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脊髓的内部结构 • 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小脑的分叶和功能
• 前庭小脑-古小脑 - 绒球小结叶 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 • 脊髓小脑-旧小脑 包括蚓垂、蚓锥体和前叶 控制运动中的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力和协调 • 大脑小脑-新小脑:协调肢体的随意运动,使运动更精确
间
脑
diencephalon
间 脑
diencephalon
•位置 •分部 •结构 •功能
•位置 •功能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分部—前角 中央部 后角 下角
基底核
•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和杏仁体 •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豆状核 •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 旧纹状体:苍白球
globus pallidus
• 功能
大脑半球的髓质
大脑脚底basis pedunculi 脚间窝 后穿质
脑干背面观
•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 脑桥pons • 中脑midbrain
上丘 下丘
界沟
• 菱形窝rhomboid fossa 即第四脑室底
髓纹striae medullares 正中沟、界沟和内侧隆起 面神经丘 facial colliculus 前庭区 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讲解
中风后的预防
是治疗中风的根本 预防的目标
危险因素的控制 发现中风的原因:
血管病变?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必要时外科或介入治
疗
TIA概述
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 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 小时内完全恢复。
❖ TIA或脑卒中病史
❖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 ❖ 年龄 ❖ 性别 ❖ 种族 ❖ 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8.脑室上层面:可 见双侧额、顶叶的 脑沟、皮质、髓质 和大脑纵裂。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矢状面也是头颅MRI 的常用检查层面,可 显示中线结构的形态 及其毗邻关系,明确 幕上和幕下结构。在 正中矢状面上,可见 中间的胼胝体,由前 向后分为膝部、体部 和压部,脑干从上向 下依次可识别中脑、 脑桥和延髓。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心 脑 血 管 的 构 成 简 图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大血管分叉处及弯曲处
颅 内 外 大 动 脉 常 见 病 变 部 位
病理生理
基本要素 血管壁、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三大因素
➢ 椎动脉(VA)为左右锁骨下动脉的第一 个分支,即其与供应上肢的血液同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
基底核
位置
位于大脑髓质深部、背侧 丘脑上外侧的灰质团块
组成
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基底核示意图
内囊前肢 最外囊 内囊膝 外囊
内囊后肢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示内囊)
内囊模式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 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 央辐射)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
视辐射
1.脊髓的位置
6个沟裂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脊髓结构示意图
前正中沟 前外侧沟
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2.脊髓的形态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 全长粗细不等,有两处膨大。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特点
颈膨大 C4-T1 2个膨大 腰骶膨大 L2-S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髓脑桥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③主要结构 锥体 Pyramid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橄榄Olive(藏…核) ④附着的脑神经 • Ⅸ、Ⅹ、Ⅺ(橄榄后沟 ) • Ⅻ(锥体与橄榄之间)
2. 脑桥 Pons
①主要结构
•脑桥基底部 •小脑中脚 •基底沟 ②有4对脑神经附着 •延髓脑桥沟内(自内侧 向外侧) ——Ⅵ、Ⅶ、Ⅷ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 交界处 ——Ⅴ
皮质 分为三层。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颗粒层
髓质(髓体) 进出小脑的纤维 (上、
中、下脚) 在小脑中央汇聚而成。
【小脑核】
包埋在小脑髓质内 的灰质核团,包括: 齿状核、栓状核、 球状核、顶核 。
小脑
纤维联系
大脑皮质
丘脑 腹前、 外侧核
小脑上脚
由新、旧小脑的传出 纤维组成。
红核 网状 结构
脑桥核
上脚
齿状核
脑桥基底部
小脑中脚 基底沟
Ⅴ Ⅵ、Ⅶ、Ⅷ
3.中脑 Midbrain
①主要结构 •大脑脚 • 脚间窝 •后穿质 ②动眼神经
后穿质
根自大脑脚
内侧出脑
大脑脚 脚间窝 Ⅲ根
(二)脑干背面观
延髓
上部
•构成菱形窝的下半
•以髓纹同脑桥背面分界
下部
小脑上脚
--形似脊髓 --主要结构有
髓纹
• 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全部S、CO = L1
C3= C3 C7= C6
T6 = T4 T10 = T7
2.脊髓的内部结构:
⑴H形灰质: ⑵后角:主要含感觉神经元胞体 ⑶侧角: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部位 ⑷前角: a.含有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 Renshaw细胞
脊髓灰质和白质 分部
后索
后角
侧索
侧角
中间带
(T1--L3)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概述
概述
一、端脑
主要表面标志:
三个极:额极、颞极和枕极 四个沟:外侧裂、中央沟、顶枕沟和距状裂 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此外还有边缘叶)
听觉性语言 嗅觉中枢
运用
躯躯 体体 感运 觉动 中中 枢枢
投射特点
•交叉(对侧支配)
•倒置(但头不倒置)
•投射范围大小与 运动精细度 感觉灵敏度
3. 交通★
①向上 --经中脑水管→第 三脑室 ②向下 --通脊髓中央管 ③经脉络组织上的 第四脑室正中孔( 1个)和第四脑室外 侧孔(1对)→蛛 网膜下隙
4. 第4脑室底——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①构成•脑桥背面Βιβλιοθήκη •延髓背面上部 --两者以髓纹分界
②境界
•上外侧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界
球、栓 核
中脚 新小脑
旧小脑
小脑中脚 将大脑皮质的运动 信息传入新小脑。
小脑下脚
传入来自脊髓的感觉信息到旧小脑, 及连系古小脑的往返平衡纤维。
下脚
顶核
前庭核
古小脑
脊髓
前庭器
Ⅲ
三、间脑
境界 分部
上丘脑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基底核和内囊
⑴ 基底核(基底神经节)
基底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前索
前角
3.脊髓传导束:
⑴薄束与楔束: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 和精细触觉
⑵脊髓小脑束: 传导非意识性 本体感
⑷皮质脊髓束: 运动传导束
皮支脊髓侧束 皮支脊髓前束
五、脑干
定义
中脑 脑桥 延髓
(一)脑干腹面观
1.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①分界标志
•上端 --借延髓脑桥沟与脑桥 分界 •下端 --以枕骨大孔与脊髓分界
成正比
听觉性语言 嗅觉中枢
运用
听觉性语言 嗅觉中枢
运用
听觉性语言 嗅觉中枢
运用
听觉性语言 嗅觉中枢
运用
二、小脑的结 构
小脑
外形
分部
按外形
绒球小结叶
半球内侧部+其余小脑蚓
小脑半球外侧部
按发生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按纤维连系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大脑小脑
功能
维持平衡 调节肌张力 运动协调
小脑内部结构
延髓上部背面
脑桥背面
脑桥
小脑下脚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窝的上外侧为小脑上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中脑
①主要结构---两对隆起 上丘 --为视觉反射中枢 --借上丘臂连外侧膝状体 下丘 --为听觉反射中枢 --借下丘臂连内侧膝状体 ②有滑车神经附着 --自下丘下方出脑 --是唯一自脑干背面出脑
的神经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⑸ 脊髓节:
31对
● 一对脊神经 前后根的根 丝附着的范 围即是一个 脊髓节段
** **
** *
*
【脊髓节段】与 椎骨序数 的 对应关系
C1-C4 C5-C8 T1-T4
= C1-C4 1 = C5-C7
T1-T4
T5-T8 2 = T5-T8
T9-T12 3 = T9-T12
全部L
= T10 -T12
--薄束结节
髓纹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③主要结构
正中沟 界沟 内侧隆起 前庭区 --深面有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 --深面有蜗神经背核 面神经丘 --深藏展神经核、面神
经膝 舌下神经三角 --深面有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 --深面有迷走神经背核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正内中侧沟隆起 界沟
前庭区 听结节
壳核 苍白球
杏仁核
基底核
内囊 纤维定位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丘脑、豆状 核之间的白质结构
前肢: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膝:皮质脑干束 后肢: 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听 辐射、视辐射
四、脊髓
1.位置和外形:
⑴下端平L1下缘 ⑵脊髓圆锥:
(S3~5+Co)
⑶马尾:L2以下 ⑷颈膨大(C4~T1)
腰膨大(L2~S3)
面神经丘
脑干背面观
(三)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1. 位置 --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
2.顶
朝向小脑 构成 •前部 ---小脑上脚+上髓帆 •后部 --下髓帆+第四脑室脉
络组织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由上皮性的室管膜、软脑膜及表面的血管构成。其部 分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软脑膜、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 ,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