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_卢为民

合集下载

治理学区房热

治理学区房热

治理学区房热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住房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学区房问题尤为突出。

学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住房类型,在近年来备受追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就治理学区房热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方案。

一、学区房现状和问题学区房,顾名思义,指的是位于特定学区范围内的房屋,购买该房屋的家庭可以将子女就读于附近的优质学校。

随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学区房成为家长追求的目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学区房价格飞涨。

由于供需失衡和投资炒作的因素,学区房价格虚高,超出了市场合理范围。

这使得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负担,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学区房资源分配不公。

有些学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其他学区则资源匮乏。

这使得一些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不惜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学区房,或是将孩子送到离家远的学校就读,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

此外,学区房热还带来了社会秩序问题。

为了争抢学区房,一些人甚至出现了打拆抢房、跳楼抢房等极端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解决学区房问题的思路面对学区房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机制、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既能平衡供需关系又能保障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案。

首先,完善住房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学区房价格过度上涨。

同时,建立健全的住房价格评估机制,确保房屋价格公正合理,避免资源浪费和财富积累不均。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普通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得每所学校都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

此外,通过推行一体化优质教育,消除学区差异,使得家长对学区房的依赖逐渐降低。

第三,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学区房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希望孩子能就近上学,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提升学校周边交通网络的便捷性,降低学区房对校区距离的依赖,减轻学区房的供需压力。

学区房弊端分析

学区房弊端分析

学区房在一段时期内为引导住房需求、充实土地财政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住宅用地指标接近饱和,诸多大中城市的学区房早已不能为地方财政作贡献了,学区房与“学”的关联越来越弱,却在炒房、贫富分化、交通拥堵、败坏社会良序公俗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西方国家学区房的经验西方国家学区房的形成基础是缴纳较高房产税,其优质学校附近的居民区便是学区。

学校的优质教育提升了学区品质,带动学区内的房地产价格提升,按照一定费率缴纳的房地产税收也会相应增加。

例如,美国各州房产税率不同,大多为每年缴纳1%-2%的房产税,部分地区高于2%。

房产税的一部分又反哺学校教育。

一般情况下,房产税总额的50%以上用于公立中小学的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教师聘请等。

学校与学区房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学区内房价高,房地产税收多,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充裕,自然会将更多资金投放到学校建设与师资培养上,从而使学校排名靠前,学生成绩也更好;另一方面,好学校必然会吸引家庭条件好、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到该区居住,地方政府的个人所得税与房产税税基也将因此增加。

因此,学区房带来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我国当前的学区房与“学”之间几乎不存在经济关联关系,学区房炒作只“肥”了炒房人和中介等,社会与政府不仅没有收益,甚至需要承担炒作的成本。

大中城市的学区房投资主要以二手房交易为主。

根据大部分地区现行的房产税费政策,二手学区房同普通住房相同,除在过户交易环节缴纳的部分税赋外,没有其他财政贡献。

根据新房产税预案设计,将来学区房若属于唯一住宅的老公房或者面积较小,缴纳房产税的可能性较低,对地方财政与学校发展几乎没有贡献。

作为学区房的新房貌似可以为地方财政作出一定的贡献。

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贡献较为有限。

一线城市内城区的新房数量较少,单价较高。

能够购买新房的家庭,其财力足以支付子女在私立学校甚至在海外的上学费用。

二、目前学区房存在的若干问题(一)背离“房住不炒”的政策精神,诱导房地产炒作尽管大量二手学区房的质量与价格远不相称,但许多炒房家庭认为,先买入学区房,让孩子有资格入读优质学校,入学后再卖掉房屋赚一笔,可获得双重收益。

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

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

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取消学区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涉及到政策、教育资源、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

在这里,我将列举一些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以供参考。

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

取消学区房制度后,应该通过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每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这样可以避免学区房制度导致的资源不平等现象。

2. 建立多元化的学校招生机制。

取消学区房后,学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招生机制,如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志愿进行录取,而不再只看学生所在的住址。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提高教育公平性。

3. 加强学校间的协作与合作。

取消学区房后,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协作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可以通过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与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4. 增加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度。

取消学区房后,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校,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加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合作,增加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度,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5. 加大对优质学校的支持力度。

取消学区房后,应该加大对优质学校的支持力度,鼓励这些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增加拨款等方式,支持这些学校的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6. 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

取消学区房后,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防止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监督学校的招生政策和资源分配情况,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7. 建立评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取消学区房后,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评估机制,定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8. 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取消学区房后,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9. 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条件。

取消学区房后,应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育设施。

学区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改进

学区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改进

学区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改进一、学区房政策的实施学区房,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划定一些学校的就读范围,在此范围内购买房产即可享受到该学校的入学资格。

学区房政策得到了广泛实施,主要原因是不同城市和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学区房政策能够保证学生们能够去到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然而,随着学区房政策的逐渐普及和完善,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区的定位和划分不够科学,学校间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情况。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进而影响到了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普及和推广。

因此,如何解决学区房政策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学区房政策的影响1. 竞争压力学区房政策下,对于一些热门学校,尤其是名校,竞争压力非常大,购房者必须在学校所在区域购置房产才有可能获得入学资格。

这样一来,房价上涨,一些家庭的经济压力加大,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名校,他们不惜房贷负担过重,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购买学区房。

2. 资源不均衡学区房政策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资源不均衡。

那些没有能力购买学区房的家庭就只能选择就近入学,但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可能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家长和孩子的期望。

这样,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失去公平的入学机会。

3. 房价上涨学区房政策对于房价的影响十分显著。

学区房的供不应求导致了房价的上涨,一些人为的炒作也会让学区房的价格飞涨。

学区房成为了炒房的对象,这对于靠工薪或者小商小贩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无疑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负担。

4. 教育质量虽然说学区房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供应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学区房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分配和定位不科学,甚至有些名校也因为人才外流等原因影响到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样一来,学区房政策本身对于教育的质量提升效果打了折扣。

三、学区房政策的改进1. 区域划分学区房政策的划分需要更为科学和合理。

高校解决学生住房问题的研究

高校解决学生住房问题的研究

高校解决学生住房问题的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学生住房问题成为了制约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居住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解决学生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描述学生住房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 供应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住房资源却有限。

许多学生需要面临高昂的房租或者拥挤的宿舍条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 价格过高: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昂贵的租房方式,这对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大困扰。

3. 住房质量低劣:部分学生公寓或出租房存在安全隐患,如电路老化、漏水等问题,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4. 缺乏社区环境:许多学生需要独自租房或与其他外来学生合租,缺乏社区支持和归属感。

二、解决思路解决学生住房问题需要高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努力:1. 增加住房供应:高校应该与政府、发展商等各方合作,增加学生住房的供应。

建立更多宿舍楼和学生公寓,提供给需要住房的学生。

此外,可以探索与周边社区或城市合作,利用闲置房屋改造为学生住房,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住房问题。

2. 提供经济支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设立住房补贴或助学金,并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分级支持,以降低学生的住房负担。

此外,应该建立公正的租房市场,遏制房租过高的现象,确保学生能够在合理价位范围内租到适合的住房。

3. 提高住房质量:高校应该增加对学生住房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学生住房的安全和舒适。

定期检查学生公寓和合租房的安全设施、卫生条件,及时解决各类问题,提高学生住房的整体质量。

4. 构建社区环境: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学生社区,提供各项服务和支持,增强学生的社交活动和共同体感。

可以开展各类社区活动,组织学术、文化等活动,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

同时,可以提供学生咨询、心理辅导等支持,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和解决困扰。

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

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

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作者:屈玉含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学区房在中国社会持续升温,各个城市不断涌现天价学区房。

很多家长认为,重点学校附近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环境都将有利于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学区房的出现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实行的“就近入学”政策是紧密相关的。

采取“就近入学”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限制以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行为,促进区域内教育机会的均等化。

本文分析了经济法视野下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

关键词:经济法;学区房;破解路径就近入学本来是个利民便民的政策,但在中国社会来说却意外导致了学区房的形成,经济实力成为政策对不同家庭实际影响的关键因素。

学区房问题可以看作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国家政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楼市的变化。

显然,这与政府当初推行该政策的初衷并不相符的。

一、学区房问题的根源(1)学区房热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现状。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在极力热捧学区房,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致。

“天价学区房出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其成为家长们争夺的焦点,房价自然水涨船高。

从经济法角度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自发的市场配置的条件下,公共产品很容易出现供给机制缺失的局面,然而公共产品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因而面对这些领域,国家去调控,却又会面临其它相关领域的乱象,这些情况很难预料,也很难避免。

(2)学区房热折射出教育与商业的联姻。

在行业术语中,学区房又被称为教育地产,教育地产这个概念将学校和地产两者捆绑在一起,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字眼。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名校已成为他们相互竞争的金字招牌。

教育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姻,增加了楼盘的卖点,有助于销售。

因此,房地产开发商每开发新的楼盘,都会通过多种途径给楼盘贴上学区房的标签,或者在名校附近买地建楼,或者在所开发的楼盘内自主经营幼儿园或中小学。

如何应对学区房和择校问题?

如何应对学区房和择校问题?

如何应对学区房和择校问题?如何处置学区房和择校问题:教育专家视角近年来,“学区房”和“择校”问题越闹越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育专家,我深感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必须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问题根源: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区房和择校问题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家长趋之若鹜,并将孩子能否得到优质教育与房子挂钩。

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更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

二、应对措施:多措并举,构建公平教育体系解决学区房和择校问题,需要打出组合拳,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体系:1. 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发展薄弱学校,提升教师素质,系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2. 改革入学制度:实行“多校划片”和“学区制”改革,打破学区房的垄断,让所有孩子都能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

同时,可考虑实施“积分制”新生入学,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特长等综合评分,进行公平公正的录取。

3. 鼓励多元化教育形式:鼓励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拓展教育选择渠道,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4. 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严厉打击教育机构违规招生、乱收费等行为,维护教育公平。

5. 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不盲目追求名校,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未来方向: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教育体系未来,我们要构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发展在线教育: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提供多元化在线教育资源,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2. 个性化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活动,发展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学区房热”现象的成因与治理

“学区房热”现象的成因与治理

“学区房热”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发布时间:2021-12-08T06:28:27.912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0期作者:周驰宇[导读] “学区房热”现象产生于政府的学区制政策,曾发挥了一定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但近年来演变为另一种“择校方式”。

“学区房热”现象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问题,也受校方、房地产商等多方的推动影响。

为正本清源,促进教育公平,政府需要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区房热”进行综合治理。

周驰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学区房热”现象产生于政府的学区制政策,曾发挥了一定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但近年来演变为另一种“择校方式”。

“学区房热”现象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问题,也受校方、房地产商等多方的推动影响。

为正本清源,促进教育公平,政府需要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区房热”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学区房;学区制;教育资源失衡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就近入学”学区制政策的推行,“学区房”应运而生,其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并引发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2018年北京海淀区教委发布《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用于申请入学的住房将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多校划片,该政策是地方政府对“学区房热”的一次尝试性调控;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七条《义务教育法》中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替代了“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措辞,取消了“户籍”二字也表明国家层面已经关注并开始尝试给“学区房热”降温。

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且认为“学区房热”现象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问题,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个政策的推行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预见,“学区房热”现象在未来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

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

关于取消学区房的建议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学区房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学区房指的是位于优质学校附近的房产,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学区房往往价格昂贵,导致一些家庭无法承受。

因此,取消学区房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下面是我对取消学区房的一些建议:1. 提高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取消学区房制度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覆盖面,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学区房问题。

2. 增加学校数量和扩大学校规模: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政府应该增加学校的数量和扩大学校的规模。

通过增加学校数量,能够减轻学校之间的竞争压力,降低学区房的需求。

同时,扩大学校规模可以容纳更多学生,减少学区房的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推行公办和民办学校共享资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推行公办和民办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学区房的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完善学校划片政策:学校划片是确定学生入学范围的一种方式。

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划片政策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划片的公平和合理。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划定学校的招生范围,避免学区房问题的出现。

5. 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学区房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降低学区房的需求。

6. 鼓励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对学区房的依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难以“降温”的学区房

难以“降温”的学区房

Depth深度难以“降温”的学区房学区房热度居高不下,背后是千万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记者_屈琦 编辑_张影 设计_刘仕悦近年来,“学区房”话题越来越热。

“天价学区房”引得无数家长竞相追捧,此类现象令人咋舌的同时,也映射出了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

疯狂与荒谬的背后,是焦虑与无 奈。

学区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催生这些乱象背后的因素有哪些?要想改变现状,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学区房:“就近入学”的产物“学区房”与“好学校”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广义上讲,学区房指的是学校周边的房子。

实际上,人们常常提到的“学区房”一般特指重点学校周边的房子。

重点学校周边往往能形成重点区域,由于拥有优质的教育配套资源,这些地区房价会显著提升。

“学区房”概念的产生,源于“就近入学”的政策。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称《义务教育法》),其中的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 学。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文件,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2006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强调了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政策的推行,旨在保障我国义务教育正常实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平。

就近入学的政策推行以来,为家长、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择校热”的不良现象,提升了义务教育的质量。

然而,在另一方面,就近入学的政策也催生了“学区房”现象的产生。

尽管就近入学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计,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目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仍然存在显著差异。

学区房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学区房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学区房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作者:顾新月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认为,学区房价格过高的原因是,就近入学的政策实施,争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学区房价格过高引发的问题是,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进一步扩大社会收入差距,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解决学区房问题的对策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增加考进措施,调整房产税征收政策,认真规划未来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学区房;问题;原因;对策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异地高考政策,要在户口所在地进行学习考试。

而户口所在地的条件就是,要在目的地有一处房产落户,这里才能成为户口所在地。

当现实需求和考试入学制度冲突时,人们就要通过买房落户到重点学区,从而获得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可是重点学区和优质资源作为稀缺资源,使得学校对应的片区内房产成了高价投资商品。

学区房是指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规定,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主要是重点中小学)招收指定地域范围内的学生,在这个范围里的学生可以享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人们把这个范围内的物业、房产称为学区房。

[1]一、学区房问题产生的原因1、就近入学的政策实施自从1986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实施了就近入学的政策。

旨在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就近入学政策之后,有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附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学校不但有接受学生到校接受教育的义务,更有接受学校周边划片内的学生到校接受教育的义务。

[2]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使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机会,但事与愿违,导致很多人用资本的手段去购买这种资源,这种有户籍资格入学的权利会被拥有资本权利的人去代替。

结果就是这种就近入学的政策反而成为了学区房高价格的推手。

2、争取优质的教学资源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因此会把家中经济37%投向对孩子的教育上,这项花费的比重也是最高的。

“学区房”引发的思考

“学区房”引发的思考

“学区房”引发的思考学区房,顾名思义,指的是位于一些良好学区内的房屋。

由于学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学区房往往比普通房屋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学区房成为了房地产市场中的热门标的物,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学区划分和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首先,学区房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不可否认,学区房的出现给了一些家庭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能够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然而,这也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一些家庭由于无法负担学区房的价格,只能将孩子送到相对较差的学校就读。

这样的差异化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有着不利影响,考验着教育公平的底线。

其次,学区房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学区划分方式的思考。

学区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益。

然而,目前的学区划分主要以房屋价格作为划分依据,这样的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学区房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学区划分的不公平,家境富裕的家庭能够轻松购买学区房并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往往无法负担学区房的价格。

另一方面,学区划分以房屋价格为依据,容易使教育资源向城市中心聚集,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学区房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学区房的高需求推动了价格的上涨,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承担居住成本。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学区房几乎成为了家庭实现孩子教育优势的唯一途径,这使得学区房的价格更加高企。

然而,高房价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给年轻人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房价高企可能使年轻人难以独立生活,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面对学区房引发的思考,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

首先,政府应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减少对学区房的过分依赖。

政府可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教师待遇,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其次,学区划分应该更加公正合理,不能仅以房屋价格作为唯一划分依据。

学区房现状调查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学区房现状调查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学区房现状调查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是家庭关注的焦点,而学区房作为与优质教育资源紧密相连的特殊房产类型,更是备受瞩目。

学区房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家庭的居住选择,也对房地产市场和教育公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学区房的现状并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一、学区房的现状1、价格飙升近年来,学区房的价格一路飙升,远远超过了同区域非学区房的价格。

一些重点学校周边的学区房,单价甚至高出周边普通住宅数倍。

这使得许多家庭为了购买学区房而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2、供需失衡由于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学区房的需求持续旺盛。

然而,学区房的供应相对有限,尤其是那些位于名校周边的优质学区房,更是一房难求。

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进一步推高了学区房的价格。

3、投资炒作学区房的高升值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他们将学区房视为一种投资工具,进行炒作。

这不仅加剧了房价的波动,也使得真正有需求的家庭购房更加困难。

4、教育资源不均衡学区房的火热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优质学校往往集中在某些区域,导致其他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

这种不均衡也加剧了家长对学区房的追逐。

二、学区房带来的问题1、家庭经济压力增大高昂的学区房价格让许多家庭不得不倾尽所有积蓄,甚至背负巨额债务。

这不仅影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风险。

2、教育公平受损只有少数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学区房的高昂价格,从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大多数家庭则只能望而却步。

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使教育机会更多地取决于家庭的经济实力。

3、房地产市场扭曲学区房的过度炒作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房价虚高,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4、社会焦虑加剧学区房的竞争激烈,让家长们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之中。

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家长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购房上,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和谐。

三、学区房的管理对策1、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学区房乱象措施

学区房乱象措施

学区房乱象措施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学区房成为了许多家庭购房的重要考虑因素。

由于学区房的热度,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也随之出现,给学区房市场带来了一些乱象。

本文将探讨当前学区房乱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学区房乱象存在的问题1. 房价过高由于学区房受限于区域范围,供求关系紧张,导致房价被推高。

高房价使得很多家庭无法承担学区房的价格,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子女的教育机会。

同时,高房价也增加了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2. 地域不公平学区房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

一些热门学区房所在的地区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种地域不公平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

3. 资源浪费一些家庭为了争取入读优质学区的机会,通过各种途径申请、迁移,甚至使用虚假信息等手段,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这种资源浪费不仅浪费了社会的教育资源,也浪费了个人和社会的时间和精力。

应对学区房乱象的措施为了解决学区房乱象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提高教育公平性为了减少地域差异,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力度。

可以通过在中心城区建设优质学校,引导有条件的家庭选择在中心城区居住,从而减少学区房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2. 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对于违规操作购买学区房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

政府可以建立学区房购买监管机构,加强对学区房市场的监督,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 提高住房供给为了缓解学区房市场供需紧张的问题,政府应加大住房供给。

可以通过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降低人们对学区房的需求。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建设更多的高质量的学校,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从根本上增加学区房的供给。

4. 推动综合评价制度学区房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们过于关注学区房所在学校的名气,忽视了孩子个人的发展需求。

学区房 调研报告

学区房 调研报告

学区房调研报告学区房调研报告引言:学区房是指位于有名中小学附近的房屋,往往因其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学区房成为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房产选择。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将对学区房的选址、价格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区房的选址学区房的选址是其价值的决定因素之一。

较好的学区房通常位于名校附近,这些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

在选址方面,需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市区环境、学校设施等因素。

例如,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容易让孩子去学校上下学不受拥堵等问题的困扰;市区环境要宜居,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对家庭居住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学区房的价格学区房的价格是很多家庭在选购时关注的重点。

一般来说,学区房的价格会略高于普通房屋,这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所决定的。

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区房价格差异也很大。

在一些热门学区,学区房的价格可达到普通房产的两倍甚至更高。

而在一些一般的学区,学区房的价格可能只略高于周边普通房屋。

三、学区房的市场前景学区房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学区房市场需求呈现出旺盛的态势。

另外,限制户籍、高考改革等因素也增加了家庭购买学区房的压力。

因此,学区房市场前景较为看好,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潜力。

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学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房产选择,具备较高的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购买学区房应慎重考虑各种因素,个人家庭经济状况、儿童教育需求以及交通等因素都需要考虑进去。

此外,在购买学区房前需了解当地政策规定,避免后期因政策调整等原因而导致的房产风险。

最重要的是,学区房的购买应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权衡长远发展与当下需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结:学区房的选址、价格和市场前景是购买者选择学区房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视阈下破解“学区房”溢价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互联网+”视阈下破解“学区房”溢价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市重点和区重点“ 学区房” 分别比非学区房的价格高出
[ 3 ] 1 8 4 %和 5 4 %。 教育质量差异体现在“ 学区房” 出售
㊀㊀作者简介:李富荣( 1 9 8 1 - ) ,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建设。
2 0 1 7 1 2
㊀ 4 7
[ 1 ] 定因素之一; 除去区位、居住环 境 等 其 他 特 征 的 影
响,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对于“ 学区房” 价值具有明显 控制作用,导致“ 学区房” 溢价呈现片区化的差距。在 天津市和平区,小学质量每上升一个等级将宅价格带来 1
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着力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互联网 +” 视阈下 破解“ 学区房” 溢价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李富荣
( 新乡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 5 3 0 0 3 ) 摘㊀要:目前,“ 学区房热” 已经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其实质反映了被“ 学区房” 捆绑 的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以往的教育改革措施无意于“ 剥离” 优质教育资源与“ 学区房” 的 关系,因而无法解决“ 学区房” 溢价的“ 老大难” 问题。“ 学区房” 难题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 供给无法满足民众对获取“ 精英” 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破解“ 学区房” 溢价难题的关键在于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基于“ 互联网 +优质教育资源” 思维,可将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成为民众共 享、普惠的教育,打破“ 名校” 教育的神秘感,从而破解“ 学区房” 溢价难题,最终促进全民素质的 提高。 关键词:“ 互联网 + ” ;优质教育资源;“ 学区房” 溢价;普惠教育 中图分类号:G 5 2 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文章编号:1 0 0 2- 7 4 0 8 ( 2 0 1 7 ) 1 2- 0 0 4 7- 0 5 ㊀㊀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的强弱及综合实力的竞争, 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高低的关键在 于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普及程度。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既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民群众 的期盼和愿景,更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奠基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经历了非均 衡发展、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过渡和均衡发展的三个阶段。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兴起的“ 学区房热” 引起人们的普 遍关注,不仅是因为昂贵的房价,更是因为其背后所折射 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非均衡发展。为了解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国务 院颁布实施的《 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将 “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和“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作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着力解决义务教育深 层次矛盾,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 上好学” 。本文在 探析“ 学区房热” 产生根源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点,提出应以“ 互联网 + ” 的改革思维普及优质教育资源, 以此破解“ 学区房” 溢价难题的新思路。 一、“ 学区房热” 产生的根源:被房产“ 捆绑” 的优 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 《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 0 1 6 ) 》 指出,重点大城市中 的“ 学区 房” 是 一 个 突 出 问 题。 相 关 调 研 数 据 显 示, 5 7 2 7 %的人认为“ 学区房” 价格严重偏高。城市重点小 学或重点中学周围的学区房产价格比非学区房产价格高 许多,甚至出现“ 天价学区房” 。即使这样,不少适龄 儿童少年的家长们也不惜花费重金购买“ 学区房” ,以 便获得子女入读“ 名校” 的指标。这就是所谓的“ 学区房 热” 。那么,“ 学区房” 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因素 导致了“ 学区房” 价格出现较高溢价?只有追根溯源, 才可能找出破解“ 学区房” 溢价难题的办法。 1 .优质教育资源与“ 学区房” 的“ 捆绑” 关系。 “ 学 区房” 是指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规定,依据“ 免试、 就近入学” 原则,学校( 尤其是重点中小学校) 招收指定 地域范围内的学生,通常人们把这个区域的房产称作 “ 学区房” 。研究表明,“ 学区房” 已成为住宅价格的决

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_卢为民

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_卢为民

摘要:“学区房热”近年来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并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了学区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学区房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教育、户籍、规划、财税等公共政策不合理、不配套的结果,并从全方位完善公共政策的视角,提出了破解学区房问题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区房问题;根源;破解路径学区房是指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规定,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主要是重点中小学)招收指定地域范围内的学生,在这个范围里的学生可以享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人们把这个范围内的物业、房产称为学区房。

[1]相应地,这个范围被称为学区。

近年来,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义务教育中出现了“学区房”概念,而且被热炒,并由此引起了学区房的价格或租金畸高、投资风险大增、投机之风盛行等一系列问题。

“学区房热”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区房是否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如何破解学区房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视角入手,研究提出破解学区房问题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学区房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学区房现状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情况看,中小学就近入学率占很大比重。

有关调查显示,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率为93.7%,初中就近入学率为76.82%;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率为88%;广州市各区已基本完成就近入学率90%的目标。

同时,由于目前的就近入学政策多与学生的户籍挂钩,学区房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学区房旺盛的市场需求直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各地频频出现天价学区房,且价格屡创新高,形成了“学区房热”。

2013年5月北京部分中小学附近出现均价10万元的学区房,且供不应求。

而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223元/月,同期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2.07万元/平方米,学区房单价已远远高于职工月平均收入和普通商品房的单价。

另据报道,2014年11月,在房地产市场比较低靡的背景下,“学区房”却逆势而上,北京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每平米将近31万元,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

教育部:全面应用学籍系统缓解“学区房”问题

教育部:全面应用学籍系统缓解“学区房”问题

教育部:全面应用学籍系统缓解“学区房”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年(卷),期】2015(0)5
【摘要】3月31日,教育部召开部分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刘利民在讲话时指出,要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积极稳妥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

【总页数】1页(P90-90)
【关键词】教育部;城市义务教育;学区;系统;学籍;应用;子女入学;改革工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0
【相关文献】
1.教育部发出通知:做好全国学籍系统应用工作 [J], 宗河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 [J], 教育部
3.教育部:全面核查学生身份信息,减少问题学籍 [J], 人民网教育频道
4.教育部发出通知:做好全国学籍系统应用工作 [J], 宗河;
5.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学区房热”近年来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并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了学区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学区房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教育、户籍、规划、财税等公共政策不合理、不配套的结果,并从全方位完善公共政策的视角,提出了破解学区房问题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区房问题;根源;破解路径学区房是指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规定,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主要是重点中小学)招收指定地域范围内的学生,在这个范围里的学生可以享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人们把这个范围内的物业、房产称为学区房。

[1]相应地,这个范围被称为学区。

近年来,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义务教育中出现了“学区房”概念,而且被热炒,并由此引起了学区房的价格或租金畸高、投资风险大增、投机之风盛行等一系列问题。

“学区房热”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区房是否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如何破解学区房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视角入手,研究提出破解学区房问题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学区房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学区房现状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情况看,中小学就近入学率占很大比重。

有关调查显示,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率为93.7%,初中就近入学率为76.82%;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率为88%;广州市各区已基本完成就近入学率90%的目标。

同时,由于目前的就近入学政策多与学生的户籍挂钩,学区房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学区房旺盛的市场需求直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各地频频出现天价学区房,且价格屡创新高,形成了“学区房热”。

2013年5月北京部分中小学附近出现均价10万元的学区房,且供不应求。

而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223元/月,同期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2.07万元/平方米,学区房单价已远远高于职工月平均收入和普通商品房的单价。

另据报道,2014年11月,在房地产市场比较低靡的背景下,“学区房”却逆势而上,北京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每平米将近31万元,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

在广州,重点小学“学区房”单价要比周边非“学区房”高出30-50%。

(二)“学区房热”引发的社会问题价格畸高的学区房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果不加以遏制,势必会愈演愈烈,造成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房地产市场震荡以及城市空间的畸形发展。

1.公共性教育资源与商品性住房的不合理挂钩,影响了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住房的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

而学区房的本质则是将教育资源和商品住房挂钩,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而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过分市场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相违背,阻碍了公民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公平是指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公平、平等、充分地享有教育机会、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探析笮卢为民张琳薇卢为民张琳薇/上海市土地交易事务中心(上海200003)决策参考DOI:10.14121/ki.1008-3855.2015.z2.003本文摘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等条件,以期实现个体健全、充分发展的教育状态。

教育机会的均等分为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方面。

[2]学区房的出现首先使得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的争夺上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入学机会不均等,继而是教育过程不均等,最终难以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性。

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均衡会加剧社会分层,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据有关研究显示,教育质量与居民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优质的教育质量会带来相对更高的居民收入,学区房问题造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均衡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加剧社会分层,最终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作为商品的学区房与作为公共物品的义务教育挂钩,会严重影响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学区房属于商品房范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学区房的最终价格,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特征;但学区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多由政府提供,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支出又由民众共同分担,因此学区房相对于普通商品房存在外部溢价,一旦与教育资源挂钩会造成市场主体的“搭便车”行为。

[3]就教育资源而言特别是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它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将其与学区房挂钩,虽然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却严重地妨碍了教育的公平性。

2.学区房的稀缺性与投机性的非理性结合,会严重干扰市场秩序,影响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学区房热”在我国已存在一段时间,且价格始终“坚挺”。

即使在2008年我国房地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呈现市场交易量减少、价格增速放缓、资金偏紧的局面,学区房市场的热度仍丝毫不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前,被热炒的学区房交易已成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支撑板块。

另一方面,由于受人为划定的地域范围限制,供给刚性制约,而需求过度旺盛,从而使得学区房的稀缺性更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房产开发商、房产中介和投机者还针对市场需求大打“学区牌”,利用各种手段炒作“学区房”概念,不断在学区房交易市场制造泡沫,严重干扰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3.学区房问题造成学区人口的承载力超载,会造成新的“城市病”,影响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由于学区房所在的学区大多位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本来就比较高,将就近入学政策与户籍挂钩,会进一步增加学区人口,造成人口的过分集聚。

一旦超过区域的承载力,就会严重影响居住环境,造成交通拥挤、卫生条件差、资源短缺、治安问题等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

此外,部分优质学区是高收入人群的集聚地,为满足该类群体需求,区域配套设施建设会得到迅速发展,整体区域环境会优于其他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最终会形成区域的社会分化,[4]严重影响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学区房问题形成原因探究解决学区房问题,必须找准问题的症结,从源头入手。

从学区房问题的成因看,我们认为,学区房问题既与教育政策本身有关,同时也与户籍、规划、财政等相关配套政策密切相关。

1.教育政策不完善,是“学区房问题”形成的直接诱因从学区房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轨迹看,相关的教育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重点学校”政策,导致了择校热。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立了集中稀缺教育资源办好“重点学校”的教育政策,对重点学校的人员配置、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明确的“倾斜”,建立起了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地市级、县区级等不同层级的重点学校。

重点学校因此取得了新时期竞争的首发优势,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育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形成冲突,择校问题开始凸显,甚至刮起了全国性的择校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教育寻租、贪腐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第二阶段:出台“就近入学”政策治理择校问题,效果初显,但产生了“学区房问题”。

1986年,为保障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明文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

据此,各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办法,主要是将就近入学政策与户籍制度挂钩,实行严格的入学审查制度,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其实质是一种以户口为基础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强制性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普通家庭孩子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入学的前提由户籍权利替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投稿邮箱zxhxjc999@代资本权利。

但问题是,该政策下的户籍权利可以通过学区房买卖获得,其根本还在于资本权利。

[6]其初衷虽是维护教育公平,但在教育资源未实现均等化的前提下,只是使择校变得越来越困难,并没有彻底解决择校问题,反而演变成影响教育公平的壁垒,成了推高学区房价格的“帮凶”。

第三阶段:进一步完善“就近入学”政策,着力解决择校和“学区房问题”。

为了解决“学区房问题”,2014年以来,国家和各地从多角度入手,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就近入学”政策。

从国家层面看,一是从“就近入学”入手,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就中小学的入学范围、入学对象、入学手续、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是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等政策,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以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

从地方层面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

2014年,北京市通过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纵向方式解决择校问题,推进资源均衡化配置。

由此,进入重点中学变得顺理成章,住不住学区房都可能进名校。

上海市相关区县也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入学条件,落实就近入学政策。

如2015年初,上海市教委公布《关于2015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各区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静安区“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的试点做法,根据适龄儿童实际居住年限、购房时间以及与直系亲属同住情况等排序来安排学生。

这意味着静安区严格的学区房新政可能向全市推广。

尽管国家和地方对“就近入学”政策做了进一步完善,但现行政策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择校和“学区房”问题。

例如,从北京的政策看,一方面,九年一贯制政策最终可能造成择校问题的前置;另一方面,现行政策未对中小学硬件配套设施均衡化配置做出规定,学校间硬件设施的差距仍将长期存在。

从上海的政策看,各区重点小学近年来的入学政策逐步收紧,对于落户年限、门牌号使用次数、家庭成员等规定更为严格,无形中会造成部分家长产生购房的紧迫感,不少家庭抱着“晚买不如早买”的心态提前购买学区房。

另外,近来不少学校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取代人工报名,以杜绝开后门的可能,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部分家长靠购买学区房来争取入学名额的冲动。

如此种种,使得学区房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户籍政策不配套,加剧了学区房的竞争虽然我国的户籍政策总体上遵循户籍与就近入学政策相挂钩,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各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和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区,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户籍和居住有效证件的要求特别高,往往要求户籍地和居住地均在相应辖区内,且入学前已实际居住。

例如,北京东城区的一流一类小学府小小学的入学条件就是具有北京市东城区本辖区正式常住户口、东城区本辖区房屋产权证(监护人持有),并在本校招生范围内实际居住的适龄儿童。

同时,对于报名人数超过对口学校学位时,又有三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居住时间较长的二手房住户孩子优先入学。

如南京市鼓楼区对新生入学除了要求有辖区内的产权证、户口簿外,还规定了如果学生生源爆满,会让居住时间较长的二手房住户孩子优先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