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归因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

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一提到归因理论,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在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

可是,那时候我们对归因的理解是非常的肤浅的。

并且,我们那时候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以及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意识,让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对归因有一个很好很系统的了解。

本文主要对各种归因理论的介绍以及归因理论在几种常见管理中的应用来说明归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更好解释,从而更好的指导工作。

关键字归因理论归因归因的概念其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作出解释,人们力求通过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和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的概念所谓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的发展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由此海德在西文社会心理学界被称为现代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

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

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凯利(Kelley,1967)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更具有说服力。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用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生活案例来解释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小明在学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因。

首先,我们可能会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他的努力和勤奋。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考试题目比较简单或者运气较好。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家庭生活中的案例,小明经常迟到。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将小明经常迟到归因于他的懒惰和不负责任。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小明经常迟到归因于交通堵塞或者家庭环境。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工作场景中的案例,小明的同事经常加班。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将同事经常加班归因于工作繁忙和任务重要。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同事经常加班归因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工作场景中,我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同事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

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对行为成败归因的分类只限于内外二因素的划分显得过于简单,还应加上稳定性与可控性两个因素。

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

(见表4-1)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

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归因与成功的关系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的起伏是客观的,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常有的。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

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归因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行为结果时,会根据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判断:稳定性、可控性、普遍性和内在性。

2. 归因的分类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个体的归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稳定的,如智力、性格等;不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稳定的,如努力、运气等。

(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策略等;不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可控制的,如命运、环境等。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积极的归因环境(1)鼓励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结果,如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3)营造一个包容、理解、鼓励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心理过程。

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情境背后的原因。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生活案例来说明归因理论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小明考试不及格。

小明是一个成绩一直不错的学生,但这次考试却意外地不及格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或者平时没有认真听课。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将失败归因于考试题太难或者考试的环境不利。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失败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个案例是小红被同事批评。

小红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被同事批评了一顿。

在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同事批评她是因为同事脾气不好或者工作压力大。

另外,她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批评归因于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足或者疏忽大意。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个案例是小李遇到交通事故。

小李在驾驶中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车辆受损和人员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事故是由于其他驾驶员的错误操作或者道路条件不好所导致的。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事故归因于自己的驾驶技术不够娴熟或者驾驶态度不够谨慎。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意外事件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意外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情境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这一节中,首先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归因与教育的关系:归因与学习动机,归因与社会行为,归因与心理健康;其次,我们将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一、归因与教育的关系(一)归因与学习动机许多研究表明,不良的归因方式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积极的归因方式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其中关于“习得无助”的研究就是很经典的一项。

研究者们曾经进行过一些有趣的动物实验。

例如,将金鱼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鱼缸里,鱼缸的中间有一块透明的玻璃挡板。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将金鱼喜欢吃的一些小虫子放在挡板的另一边,这时,金鱼就会本能地游向虫子,可是,由于挡板的存在,金鱼屡试屡败,总也无法吃到虫子,最后金鱼只好“放弃”。

然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将挡板撤走,这时,本来金鱼可以吃到虫子,但是,即使虫子就在金鱼身边游来游去,金鱼也对虫子“视而不见”,再也不对虫子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当动物的努力长时间地被证明“无效”时,动物应对环境的动机就会下降。

也就是说,动物“习得”了一种“无助感”。

这就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75)所谓的“习得无助”。

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什么结果、觉得自己对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时,我们就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可见,我们对于事件的不可控归因会破坏我们的行为动机。

在学校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即使很努力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对于学业的失败进行不可控归因,如“我能力不行”、“我太笨”、“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那么,他很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学习;或者,如果他觉得失败是因为“教师水平太差劲”、“学校整体水平太差”、“竞争太激烈”、“运气太坏”,他也同样会觉得自己对于学习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控制的,于是不再反思怎样改进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而是简单地放弃努力。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无助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缺失:动机缺失、情绪缺失和认知缺失。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课件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课件
在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指导领导力和管理实 践,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解释偏见、歧视和社 会刻板印象等社会现象。
在市场营销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 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02
归因理论基本概念
归因的维度
稳定性维度
个体在归因时需要考虑该行为是 否具有长期稳定性,即行为是否 会持续发生。
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心理因素 的影响,如动机、态度、信念和 价值观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探 究这些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 策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者行为模式包括习惯型、理 智型、经济型、情感型和疑虑型 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分析不同 类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及其形成 原因。
产品评价的归因
产品特点
归因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它为人们理解人类的社会行 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归因理论最初是为了解释社会知觉和判断的偏见而提出的,它帮助人们理解人们如 何评价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
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原因归属阶段、归因过程阶段和归因 推断阶段。
深化归因理论分析
通过对归因理论的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归 因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的效能。
拓宽归因理论应用领域
积极探索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组织管理、市场 销等,以推动其实际应用价值的发挥。
归因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一
文化差异对归因理论 的影响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行为结 果的归因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 异如何影响归因理论的应用。
情感和认知失调
当人们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认知失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 人们解决这种认知失调。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 强行为的持久性。
2、管理者通过避免归因偏差从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Hale Waihona Puke 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行为原因客观刺激物所处情境行为者外因内因归因的参照点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一贯性?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特殊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激励指导】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激励指导】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竞争环境
在多广告主的竞争环境中,归因模型可能受到其他广告主的干扰, 影响归因的准确性。
动态环境
用户行为和广告环境可能随时间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归因模型。
归因理论的发展趋势
深度学习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循环神经 网络(RNN),对用户行为进行更精细化的建模,提高归 因准确度。
02Biblioteka 03用户画像通过归因分析,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 兴趣,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为广 告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风险管理
通过归因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 更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金融风险。
03
资产配置
投资者可以利用归因理论进行资产配置,通过分析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
相关性,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疾病诊断
医生可以利用归因理论,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病史、检查结果等 进行综合分析,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资源跟踪与调整
通过归因理论持续跟踪营销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05
归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01 02
投资决策
归因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上。投资者可以利用归 因分析,探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出更 明智的投资决策。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 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 归因模型,可以更准 确地评估渠道效果, 优化营销策略,提高 转化率和ROI。
03
归因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确定数据来源,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确保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小组成员:廖剑威(组长)、余永辉、林凯煌、陆君逸、杨雲麟摘要: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也是现如今心理学科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讨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归因;人际归因;环境归因;一、引言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Fritz.Hei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

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理论,如B.维纳、L.Y.阿布拉姆森、H.H.凯利、E.E.琼斯等人。

但是归因理论主要是指由维纳于1972年发展的理论和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理论。

二、理论介绍维纳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维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归因理论案例

归因理论案例

归因理论案例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归因。

这个理论涉及到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周围的事件归因于某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这篇文章将介绍归因理论的案例,以及它们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案例一:工作场所受挫失败某公司的销售部门不断地努力,但销售额一直没有提升。

总经理认为这是因为销售人员没有足够努力,而销售人员则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以及市场竞争激烈。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行为归因”,即具体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个人的行为或个性特点,或者它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需要考虑到市场竞争对销售额的影响,而销售人员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案例二:运动员取胜失败一名羽毛球选手在比赛中输掉了第一局比赛,他归因于自己的技巧不足。

然后,他在第二局比赛中赢了,他归因于自己的训练和执着精神。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个性归因”,即某种结果和特定个性特征或行为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选手需要意识到输掉比赛不是因为他的技巧不足,而是对手比他更好。

赢得比赛,则还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训练方法和精神状态。

案例三:道德归因的自我保护倾向一名学生做了一张卷子,卷子得分较低后,他认为这是因为考试难度大或教授讲授不够好。

但当得分较高时,他则归因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这种情况下称为“自我保护倾向”,即由于想要保护自尊心而导致的归因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学生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并寻找改进方法,而不是试图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而对于成就和成功,也要注意到其他的因素,以克服自我保护倾向。

归因理论不仅可以被应用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和机构中。

了解不同的归因偏差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员工和团队的困难,以便实现更好的组织目标。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涉及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并在各种情境下对行为做出判断。

归因理论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1. 心理学研究: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探索人们是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2.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归因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来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积极心态。

3.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员工
的行为和工作动机。

通过理解员工对工作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
管理者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4. 社会和交际心理学:归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和交际心理
学领域。

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评价和归因,这对
于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动态和影响因素非常重要。

归因理论在上述领域的应用表明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及其背后
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 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 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B·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式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 业要求等等。
不稳定原因,指导致行为的较易变化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和多变 的环境条件等等。
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业要求等等。
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个人所控制。 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
情绪、心境、动机、能力、努力等 )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认知性偏差(非动机性偏差)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区别性 低 高 高
行为信息
一贯性 一致性






归因类型
人 刺激物 情境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 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 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 性。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在态度和行为转变中的应用一、什么是归因什么是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心。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逻辑方法进行;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往往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因素无关;而归因却容许错误,甚至有意出现错误,并且认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如借口)。

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归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判断。

二、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1、海德(Heider)的“恒常原则”理论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行为结果 O = f(能力×努力×有效环境) 2、琼斯(Jones)和戴维斯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1)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有可能作出对应推断;(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分析”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3、凯利 (Kelley) 的协变理论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归因结果对人们的影响
韦纳的二维成败归因模型
内部 外部 稳定 能力、性格、 任务难度
(不可控) 气质、长相 材料的特点
不稳定 情绪、注意力、 机遇、运气
(可控的) 努力
天气
人们如何做出理性的归因?
• 凯利的“参照点”归因模型
一贯性
区别性
一致性
对“参照点”的解释
一贯性:在相同的情境下,个体总是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Wednesday, December 16, 2
进行归因; 当事物的发展与自我预期不一致时人们
更需要归因
基本归因理论
• 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先驱者与奠基人海德指出:归因
在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具有普遍性,主要遵循 以下规律: 个体行为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别,即: 内部原因——如性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 和努力等 外部原因——客观环境、奖惩、运气、任务难度 “协变原则”:当某种因素与行为事件协同变 化时,就确定为该行为的原因。
2020 2:48:59 AM02:48:592020/12/16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6/
谢 谢 大 家 2020 2:48 AM12/16/2020 2:48 AM20.12.1620.12.16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6-Dec-2016 December 202020.12.16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620. 12.16W ednesday, December 16,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2:4 8:5902: 48:5902 :4812/ 16/2020 2:48:59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602:48: 5902:4 8Dec-20 16-Dec-20
己、家长、同学和朋友的看法可能会不 一致)
如何评价你所学的专业
两个曾经的好朋友因一件小事而翻脸, 为什么?(双方与旁观者的看法也许会 有不同)
• 启示: 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可能会做出不同
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这往往不是取 决于事件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
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认知。
人们如何才能做出理性的归因呢?
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吗?
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
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一致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表
现出相同的行为?
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向
• 基本归因偏向: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 (与自己无明显利害关系)做出解释时, 会高估他人的内在因素而低估环境因素。
• 活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向:对同一件行 为事件(中性的)观察者更多地做出个 人归因解释,而活动者会做环境归因。
• 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向:对自己的正性 (成功)行为做出个人归因,对自己的 负性(失败)做出情境归因。
归因理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因疗法:对低自尊者、低自信者通过改变其归
因风格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真归因与假归因)
归因激励:通过对事件的归因调动下属工作和学
习的积极性。
归因管理:通过归因化解矛盾与冲突。 归因决策:通过归因提高决策的质量。 归因训练:通过归因训练,帮念解读 • 基本归因理论 • 归因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如何做出理性的归因 • 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向 • 归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思考与练习 • 结束语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 过程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
归因认知理论及其应用
• 引子: 如果你正在路上行走,突然背上重重
地挨上了一拳,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情绪 与行为反应? 愤怒,还击? 喜悦,友好? 同情,帮助? 惊喜,钦佩?
• 如果你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的成绩只有 60分,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自责? 羞愧? 后悔? 自豪? 喜悦?
•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你为什么来到山东科技大学学习?(自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6 日星期 三上午 2时48 分59秒0 2:48:59 20.12.1 6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2时48 分20.12. 1602:4 8December 16, 2020
原因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是知 觉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所作的主观推 断
归因理论侧重探讨人们认识因果关系的 过程以及归因对人们随后行为的心理意 义。
归因的重要性
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归因; 归因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归因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重要依据; 人们更愿意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或事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2:48:5 902:48: 5902:4 8Wednesday, December 16,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620.12. 1602:4 8:5902: 48:59D ecembe r 16, 20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6日 星期三 2时48 分59秒0 2:48:59 16 December 2020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2时48 分59秒 上午2时 48分02 :48:592 0.12.16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6/
确的认知。
小贴示
• 自我实现预言(归因期望理论): 你期望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你的未
来就会是怎样的。
思考与练习
• 举例说明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归因理论 有哪些应用?
• 目前你(或你的朋友)遇到哪些困难问 题,能否尝试应用归因理论进行处理?
结束语
•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也是惠人惠己的学科。人们的内心世界 是神秘的,人的心理活动是神奇的,但 毕竟是可知的。愿更多的同学能走进心 理学的大门,学习心理知识,探索心理 学问题,掌握心理锻炼方法,不断增强 自我心理适应性与耐受性,这样,你的 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而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