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周建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
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郑州二模作文题)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1915年9月,是他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
文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强调青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百弊丛生。
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那么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条论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承先辈之炬火,做进取之青年“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百余年前,山河血染,身处烟尘之变、民族危亡时的先辈如是寄语青年。
现如今,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先辈提出的希望仍是颠扑不破的至理灼言,愿承先辈之炬火,做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新青年。
时光荏苒,日月换天。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奔腾发展的新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可为”之世。
塞缪尔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情感。
”是的,承先辈之炬火,不断进取,方为青年之本色!进取之青年,如初升之朝阳,堪当时代之大任。
我们看到,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青年一代正驭浪而行。
从“天圆地方”的猜想,到如今卫星地图的普及;从嫦娥奔月的诗意传说,到如今自己有能力建成空间站;从几乎为零的工业基础,到如今蛟龙探海、神舟飞天,无数代青年怀拳拳报国之心,行进取之事,方有如今之盛世中华。
试想,若非青年的进取精神,又何来全面小康的重大成果?何来东方大国的迅速崛起?退隐之青年,若夕阳迟暮,注定为时代所淘汰。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刊物,创刊于1915年,由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先驱陈独秀主编。
该刊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新起点。
阅读《新青年》,我深深感受到了陈独秀的思想深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先驱之一,他立志于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端,比如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落后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得到矫正,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他在《新青年》中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青年》中,他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这一口号,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民主制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持,才能达到新的目标。
他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关注了女性解放的问题,在文章中提出女性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陈独秀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深刻,具有前瞻性,虽然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让他的观点并没有立即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的是,阅读《新青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先驱们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热爱。
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并探索着解决的方法。
《新青年》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份杂志,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是一种信仰的表达。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青年》所表达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中国先贤们的努力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得到了回应和发扬,中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而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继续发扬其精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新青年》,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它让我从新的角度审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体验了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孔海棠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在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他在德、智、体等方面大放异彩的青年观。
陈独秀的青年观对20世纪初期的青年成长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今的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22-03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神导师、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袖。
他时刻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较早深刻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他本人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他的青年观。
陈独秀的青年观包含了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
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就青年健康成长、发展及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是其纵向维度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关对青年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观点与指导是其横向维度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陈独秀青年观的发展脉络陈独秀青年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确立发展过程中,既有理论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也有革命的实践总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一)1901—1911:萌芽时期早在1897年,19岁的陈独秀接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撰写了《扬子江形势论略》向清政府献策,希望重视长江防务,防内乱御外敌。
这一时期陈独秀组织和参加一些青年团体,如成立“少年中国”(后来改名为“青年会”),参加和组织1901、1903年两次拒俄运动,1903年回到安庆,领导安徽的拒俄运动,并与全国各界取得了联系,特别是与学界的联系相当广泛和密切。
1902年组织“励志学社”,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爱国。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用最通俗的话语,让安徽人特别是安徽的青年“学点学问,通些时事”[1]18。
1905年开办“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以及1906年创建“徽州初级师范学堂”,为革命培养青年骨干,培养锻炼了一批有志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其一——读陈独秀《敬告青年》这是一篇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与热血的文章,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
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观点,我持赞成和欣赏的态度。
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
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
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
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
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
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
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
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
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
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
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
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自鸦片战争以来,先后有一批批的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中国的救亡图存的运动当中,无论是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还是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乃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真正使国家重新振兴起来,但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都一次次的不同程度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为后来的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在20世纪初,长期接受西方思想的陈独秀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的救亡图存关键在于通过弘扬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而这种改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即国民思想文化的启蒙。
于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打出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来推动国民的思想的启蒙和解放。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我们进入大学一年,仿佛一切不像预期的美好。
迷茫、颓废、沮丧…冲噬着自己,或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迷失了自己的路。
唯当我翻开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恍然觉得先生以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虽然在革命后期,先生出现极右主义错误,但这篇早期文章,充满了先生对中国之革命的美好憧憬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这给了我深厚的鼓舞和振奋。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作者在文中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先生“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五四时期李大钊与陈独秀青年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四时期李大钊与陈独秀青年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青年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结合。
在这个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等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力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时代,并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
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以李大钊与陈独秀为代表,比较研究他们的青年观,分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探究两位青年领袖在五四时期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李大钊与陈独秀都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知名人物,两人虽然在文化、思想和政治方面都有异议,但他们都积极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新事业。
两人的思想观念和青年观虽有区别,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探究两人的思想观念和青年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五四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和青年变革,对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青年观,探寻两人在五四时期运动中表现出的不同思想和行为。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李大钊的青年观;(2)陈独秀的青年观;(3)比较两人的青年观,分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4)探析两人青年观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李大钊、陈独秀相关的著作、文章、日记、信件等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青年观。
同时,还将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两人青年观在具体实践中的差异,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贡献。
五、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1个月)第二阶段:李大钊的青年观(2个月)第三阶段:陈独秀的青年观(2个月)第四阶段:比较分析两人的青年观(1个月)第五阶段:撰写论文、修改、定稿(2个月)。
读《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一、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1915年9月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
他在文中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科学的强烈诉求与愿望。
《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吸引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他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都无法与《新青年》相比。
而发刊词《敬告青年》则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自1840年到陈独秀写这篇文章的1915年,七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二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社会动荡不安,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爱国的仁人志士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救国途径,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但这些变革都没有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这些深深刺激了陈独秀。
认为政治革命没有光明的他,着眼于青年,从改造国民性入手,试图进行“思想革命”。
这就是《新青年》以及这篇《敬告青年》的由来。
陈独秀在文章开头,将青年之于社会比作新鲜细胞之在人身。
就像人体要进行新陈代谢才会健康一样,社会也要不断变革才会兴隆。
所以青年应像新鲜细胞那样去力排陈腐朽败者。
但是陈独秀接着说,时下“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虽然身体是年轻的,但脑中的思想,所怀的抱负仍然深受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所禁锢,与那些“彼陈腐朽败者”是一丘之貉。
同时也有一些青年畏于保守势力的强大,而不敢去批判,去抗争。
因此,为社会隆盛所计,陈独秀对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来“明其是非,以供决择”。
具体如下: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下面主要对这六点进行分析。
二、观点与分析陈独秀所提出的六点希望,是在他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法兰西文明,结合国内现实,分析了民族性格内的消极性后提出的。
时至今日,这六点仍对青年有着借鉴意义。
第一点是向往自由。
此段说明了青年有着独立的人格,有属于自己的权利,而不应为统治阶级奴役,应该勇敢大胆地反抗封建家长制。
读书报告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一、关键背景信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
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自从鸦片战争而被动打开国门至此已有75年。
在此期间,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在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
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级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矛盾不断产生,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文化上,保守派、维新派的冲突不断,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中国就在这种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中徘徊着,前进着,而且朝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挨打落后的局面的方向努力地前进着。
这一条路走得太心酸,这一条路走得太屈辱,也正是这一路的崎岖坎坷,才更使得改革的刻不容缓!这也就有了,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
二、理论观点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一代青年。
三、内容、论点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讲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人物之一,陈独秀的思想和行动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他所领导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的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之一。
而其主要代表作品——《新青年》,更是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绵延至今”的经典之作。
在《新青年》中,陈独秀主张“变旧生新”,不断推陈出新,振奋人心。
他认为,旧的文化传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开展“维新”运动,以求文化的“独立”与“自由”。
同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还着重强调年轻人应具备英才精神和文艺能力,发挥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想方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靠什么,新文化就靠什么”。
他认为,新的文化必须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既要以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为前提,又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国进民进”的思想,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愿景,“新青年”们也开始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接纳新的文化理念。
在实践方面,陈独秀深信年轻人的力量。
他提倡年轻人要在观念上改变,尽情地表达自我,大胆地创造新事物,并且在行动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现实,从而将自己的创意和人生价值体现出来。
他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被束缚在旧有的观念和传统中,而应该坚持自我,敢于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出民族和时代的华章。
然而,在陈独秀的“新青年”运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弊端。
首先,陈独秀在推崇新文化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和婚姻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评。
这种批评导致了当时传统文化阵营的反感和压力,陈独秀因此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和抵制。
其次,在“新青年”运动中,陈独秀强调年轻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却忽略了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走向现代化,老旧的政治结构和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新青年》的青年观
《新青年》的青年观摘要:《新青年》作为青年革命者的启蒙导师,开近代思想解放之先河,创“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壮举。
除旧布新,南陈北李撰言,有破有立,民主科学领先,自始至终,极尽颂扬启迪青年之能事,塑造了“五四”青年一代争人权,求解放、倡科学、思进取的自觉奋斗精神,引导无数热血青年踏上救国救民的征途,并旗帜鲜明地倡导自主进取﹑进步开放﹑科学务实的青年观,不愧其思想领袖之美誉,堪称中国革命史上之丰碑。
关键词:《新青年》青年观当代青年人生求索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更名为《新青年》〕,吹响了当时国人反帝反封的号角,点燃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讯炮,在中国思想史上奏出了前所未有的激越篇章,塑造了改变历史的一代新人。
《新青年》从1915年创办到1926年停刊,前后十年,历经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它对“五四”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影响无与伦比,可谓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之绝唱。
今天,我们来探寻《新青年》所倡导的青年观,领悟前辈贤士思想之神髓,虽难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对当代青年的人生求索或许不无裨益。
一、《新青年》诞生,启蒙青年人《新青年》的问世,不是文人雅士消极避世的“无病呻吟”,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冲决封建网罗的最后“呐喊”。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间,无论世界与中国都是正在酝酿着与发生着巨大变动的时代。
在世界范围内,杀人盈野的世界大战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内不可救治的各种病症,等于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死刑,而在地球的一角,却有一声巨响,升起了十月革命的红旗,宣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
在中国国内,辛亥革命后的局势毕竟不是鸟语花香,而是群魔乱舞:帝国主义的掠夺,军阀武人的专政,官僚政客的营营逐逐,土豪劣绅的敲骨吸髓,反动文人的尊孔复古,各种乌烟瘴气,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1]〔P1470〕在这万马齐喑、使人忧心如焚的时刻,“于无声处听惊雷”,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应运而生。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
浅论陈独秀“新青年精神”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是时代转型的代表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当时思想界堪称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党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作为社会工作者,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的“新青年精神”不仅滋养了二十世纪青年的茁壮成长,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引领功能依然强大。
标签:陈独秀;新青年;知识分子①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②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0页。
③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④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5页。
⑤胡明编选《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34页。
2014 — 09 — 20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中心议题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努力,然而鲜有成果。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国难当头、民心涣散的国情,陈独秀提出通过办杂志的办法启发民智进而提高全民思想素质。
在“要救亡首先要启蒙”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他于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
他将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定位在青年群体,同时给出新青年何以成为新青年的标准并对新青年殷切寄语。
(一)新旧青年之区别“新青年”是相对“旧青年”而言,“新青年” 的提出实则是对“旧青年”的摒弃和否定。
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旧青年划分标准:“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取得青年之资格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的当代意义
陈独秀《敬告青年》的当代意义作者:赵硕来源:《神州》2010年第11期摘要:青年人的“自主”“进步”“进取”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其它年龄群体所难以具有的优势。
当代青年是充满活力的,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栋梁,但是不可否认,当代青年同样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当代青年应秉承《敬告青年》中的“自主、进取”的活力和理念,理解当代新的社会形势和国家对青年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青年当代五四93年前的1915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在其主办的《新青年》首卷创刊号上写下《敬告青年》,对当时青年提出六点殷切希望,至今读来仍令人警醒,而10年前1998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时对全国青年提出四点希望,则体现出时代的强音。
在认真地学习了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和江主席的《讲话》后,作为处于青年时期、即将承担起社会发展责任的青年人,我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敬告青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的最后时期,社会发展停滞,人民暮气沉沉,觉醒的有志之士眼见青年人的未老先衰,均忧心忡忡,期望青年成为社会改革和活力的原动力;而江主席的讲话发表在1998年改革开放已二十周年,国际环境复杂,中华民族面临复兴大任之时,青年作为社会的活力群体,同样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对社会的死气沉沉痛心疾首,将希望寄托于青年,指出青年应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阐述了符合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的青年人的形象,至今仍应为我们青年自省;而江主席的讲话中则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4点希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
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他密切关注着我国青年的现状,认识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培养教育青年以及推动青年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以自己独具远见的思想和才华创办了《新青年》,吸引了一代青年并对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独秀青年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大大增强。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国际环境对陈独秀以及我国青年思想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在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陈独秀产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青年所特有的革命热情,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
二、陈独秀青年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青年是人生最宝贵时期,是人类社会“新鲜活泼”之群体。
在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不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青年存在价值的高度评价。
他在《敬告青年》中,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不仅如此,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青年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指出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是人身上新鲜活泼的细胞,“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忘”。
陈独秀 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较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拟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拟【摘要】在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就青年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年思想。
今天,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实现“中国梦〞、促进新一代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时刻,对他们的青年思想进行比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一、陈、李青年思想的相同点陈、李二人都对青年的历史使命予以颂扬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社会,青年仅仅是社会各阶级的附属品,青年的使命和责任长期被无视,但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却较早认识到青年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并给予颂扬,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深深寄托于青年一代。
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卷首?青年杂志社告?中说:“后来责任,端在青年〞。
又在同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李大钊在?晨钟报?的创刊号上热情赞颂青年:“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并指出新中华的创造、民族的复活是广阔青年的责任,进而肯定“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陈、李二人都指出了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值观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应“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
他指出青年人首先应该明白“人生归宿〞问题,不能以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应该明了“人生幸福〞问题,幸福应当指拥有强健的身体,正当的职业,发财不是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陈独秀还认为“对于世界上各种民族,都应该表示友爱互助的情谊。
〞陈独秀从个人、社会、国家到整个世界等层面阐述了青年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
李大钊非常重视对青年人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无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建议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人格教育,以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教育。
他主张青年人要“乐天努力〞,具有昂扬斗志的精神,热爱生活,在社会改造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分析
读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的所思所想(刘宇浩13123535)【摘要】:通过对陈独秀在1916年初发表于《青年杂志》上的《吾人最后之觉悟》的分析,进而认识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引出作者对当时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以及政治形势的所思所想,进而管中窥豹,有所收获。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思想、觉悟之前在摘抄《新青年》的文章句段时,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这篇1916年的文章对当时中国近80年来的近代史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概括,从经济政治领域的批判逐渐上升到思想文化核心价值上的批判,最后呐喊出了“伦理的觉悟”,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而首先展开的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七大历史时期分层陈独秀在文章中开门见山:“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他通过对这个怪现象的研究总结了在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交织的六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明之中叶。
“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
”明朝中叶正是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葡萄牙都纷纷开启了海上殖民之路,其中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带来“副产品”,而在当时能够对这些东西提起兴趣也仅仅徐光启一人。
第二个时期在清之初世。
“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
”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灭亡了,但是取代它的仅仅是另一个封建王朝,死板迂腐的封建卫道士更是不能接受先进的器物。
而第三个时期就是清之中世。
“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
”长期的闭关锁国彻底让中国失去了工业革命的机会,鸦片战争的失败,天朝上国梦碎,而这也只是屈辱近代史的开端。
第四个时期则在清之末季。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登上历史舞台,摆脱了太平天国的泥潭,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但是甲午战争战败,彻底刺激了国人,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探索就过道路,仅仅是器物的革新显然已经不够,稍有知识的人都对强国之策翘首以盼。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和陈独秀,我们都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袁世凯加紧复辟。
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封建思想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
一些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唤醒了大批爱国人士。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
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虽然有评价说《新青年》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写到的好就是大好,坏就是大坏。
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混乱的背景下,再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抨击与颂扬才能触动沉睡中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新青年》受到广大愤青追捧的一个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
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他密切关注着我国青年的现状,认识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培养教育青年以及推动青年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以自己独具远见的思想和才华创办了《新青年》,吸引了一代青年并对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独秀青年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大大增强。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国际环境对陈独秀以及我国青年思想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在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陈独秀产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青年所特有的革命热情,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
二、陈独秀青年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青年是人生最宝贵时期,是人类社会“新鲜活泼”之群体。
在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不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青年存在价值的高度评价。
他在《敬告青年》中,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不仅如此,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青年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指出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是人身上新鲜活泼的细胞,“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忘”。
由此看出陈独秀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希望青年可以凭自身的才智和能力奋起除去社会的“陈腐朽败分子”,来实现青年的社会存在价值和责任。
陈独秀对青年的特点以及青年对于社会的价值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他对青年的肯定和殷切期望。
其次,社会是青年的,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在有觉醒的青年身上,社会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手中。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论证了“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在他看来,未来社会或昌盛或消亡就在于新鲜活泼、朝气蓬勃的青年能否自觉去奋斗。
在《青年们应该怎样做》一文中他指出从戊戌变法以来,“在社会上奔走呼号的,不过是少数青年学生”,而其他社会阶级都处在一种“睡眠”的状态。
陈独秀分析了青年们所具备的特点,认为青年一方面“阶级性不坚固”,但另一方面却“比任何阶级都易于倾向革命”,因此青年学生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在于首先唤醒各个阶级,然后再做各个阶级之间的有力的锁链,以便在革命之时结成国民联合战线。
正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只有青年学生是比较觉醒的,所以陈独秀让青年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不自弃不自恃,在革命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改变青年“病夫”的体质。
在陈独秀看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衰落贫困被帝国主义随意践踏侵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
他指出日本能称霸亚洲是因为他们有着体魄强健、意志顽狠、信赖本能、顺性率真的兽性。
与日本青年相反,我国受教育的青年们,体质却如“病夫”一样柔弱。
由此陈独秀发出感慨:“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担忧青年“他日而未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因此要求青年要从生理上改变“病夫”的体质,成为健壮活泼的新青年,进而使整个国民进取有为。
陈独秀特别指出,对于青年来说,健全的思想和健全的身体应同时并重,他十分重视青年的体质和体育锻炼,认为只有青年体质强健、健康活泼,才能促进国民进取和社会进步。
其次,头脑中斩尽腐朽思想,成为思想健全的新青年。
陈独秀指出,青年在生理上具备了成为新青年的资格之后,在心理上也应成为具备健全思想的新青年。
他认为新青年应该具备六条标准,其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主张每个人要有自主权和独立自由的人格,这也是陈独秀最看重的一条标准;其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他号召青年要与时俱进,切勿故步自封;其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主张只要有一息尚存,青年就应该在前进的路上排除万难,在社会中勇于冒险奋斗不止;其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认为,要让自己的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就需要本国国民有开放的视野和认识世界的智识,而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其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他要求青年对现实生活无利的一切虚文空想“吐弃殆尽”,去做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事情;其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号召青年崇尚科学与民主。
由此看出,陈独秀寄希望于广大青年,希望青年能够斩尽头脑中腐朽的思想,成为思想健全的新青年,从而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使命。
再次,不仅追求个人幸福,而且在社会上要留下永远生命。
陈独秀指出:“人之生也,求幸福而避痛苦,乃当然之天则”,对于青年的人生幸福问题,他在《新青年》中概括了五种幸福观念,并把它作为青年们的正当信仰。
但如果青年把幸福同做官发财混为一谈,认为升官发财是为幸福享乐,那不仅仅是危害个人,而且对国家社会也无益。
陈独秀要求青年追求个人幸福需要去除做官发财的思想,还教育青年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还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他告诉青年虽然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是真生命,而为国家和社会接续奋斗,为后人创造幸福才算是永远不朽的真生命。
陈独秀要求青年斩尽头脑中做官发财的思想,真正的去追求个人的幸福,号召青年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在社会上留下永远生命,为青年发展指引了方向。
首先,用新教育培养新青年。
陈独秀向来重视中国的教育事业,注重对青年的培养。
为了唤醒和培养教育青年,他创办了《新青年》,用新思想启发青年,并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应用新教育培养新青年,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陈独秀主张的新教育主要包括,改变以往灌输主义的传统学习法,采用适合学生特点、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式教学法;强调新教育注重对社会的改良,而不在于去成就个人的伟大;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思想健全的青年,还要求学生注重发展体育成为身体也健全的新青年。
此外,陈独秀对于教育与社会相分离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求开放学校图书馆,使人人都能获得增进知识的机会,以增强文化的普及效力。
这样能够使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也使文化得以普及于全国人民。
可以说,陈独秀的教育观点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启蒙和教育了一批进步青年,有利于国家的救亡图存。
其次,引导学生投入火热的斗争,改造社会。
陈独秀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青年对于革命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纪念大会上,他号召青年们“宁可以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不可不多干马克思革命的运动”。
要求青年不仅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更要将学说运用到实际去活动,去干社会的革命,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来实现改造社会。
在革命过程中陈独秀认识到,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一国民任务的只有工农阶级,而在当时社会上奔走觉醒的只有少数青年学生。
因此,他要求青年明确自身肩负的去唤醒有战斗力的工农阶级这一重大责任,宣传动员组织他们结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去对抗共同的敌人。
陈独秀号召青年学生“无保留的以百分之百的力量参加一切民主民族的斗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到实际中去活动,真正去干社会的革命,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三、陈独秀青年观的现实意义陈独秀的青年观深刻阐述了青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关爱、帮助、指导青年,在当时深刻影响了一代青年的发展。
尽管这些思想还存在一些缺憾与局限,但对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五十多个党员,绝大多数都是受陈独秀影响的青年学生,这可以看出陈独秀思想的影响力。
当今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陈独秀的青年观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党、国家、政府而言,要关爱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年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陈独秀透彻的分析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用适合青年发展的新教育培养青年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重视青年的作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并引导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潮流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培养青年、促进青年作用发挥方面,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创设一个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发挥作用的大环境,使其具有健全的思想和体魄,正确地面对现实,多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政府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对青年而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时俱进,投身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独秀要求青年成为新青年,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科学民主理念,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务实开放,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心系祖国与社会。
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青年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年应坚持德育智育并重发展,成为思想和身体健全的人,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无保留的以百分之百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独立自主的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勇于拼搏进取,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让青春焕发出绚丽光彩。
参考文献:[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