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存在两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经济形态或经济体系的现象。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它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通常是由于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先进和发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一个相对落后和传统的非现代化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速度不同,也会导致一个经济体系相对较快速地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而另一个经济体系则相对滞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业压力增加等。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主要是由于其在经济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方面,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能够更好地配置经济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

其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还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政策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相反,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和限制,以及制度和法律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有关。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通常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而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挑战。

因此,了解和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经济调控的方向和路径,以及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卫东发展经济学——第6讲: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luo

罗卫东发展经济学——第6讲: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luo

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 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 的总产量; 第三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 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 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
21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 罗卫东
马尔萨斯陷阱模型
13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 罗卫东
均衡说明之二:
如果可投入要素发生变化,则均衡位置将停留何处? 假定:A 耕地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要 素投入水平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发达的传统经济会否 逃离最低生存水平的均衡?回答是否定的。具体来说, 虽然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单位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水平, 这又会使得社会剩余水平提高并且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但是,由于人均消费水平被提高到最低生存水平以上, 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的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迫使人均消费水平逐渐降低到最低生存水平。 因此,在要素投入增加的情况下,不发达的低水平均衡 状态会暂时受到破坏,表现为产值、人口总量和人均收 入的变化,但是由于人口随之增加又会使得人均收入水 平重新回到最低生存水平。
㈣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 如果生产技术没有进步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 高,则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从传统部门的流出,必然导致粮 食等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农产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农 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现代部门必须提高名义工资以稳定 产业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现代部门的利润率将因此而降低, 产业扩张的速度放慢。这又意味着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 力的能力弱化。如果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始终没有提高,工 业表面的扩张又没有其他资本积累源泉,那么经济发展的 速度会显著放慢。困难的格局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甚至 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完成该阶段。这一阶段的长 短取决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和现代部门资本积累水平。传 统部门的产出率越高,现代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困 难的第二阶段也就会越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第二阶段 将会消失。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即产出的增加。

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或者它们的人均数值。

公开失业: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

不充分就业:指人们工作的时间少于愿意工作的时间。

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矮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被称为“绿色革命”。

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次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降。

产的工业。

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

人力资本---指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工业化: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

这种转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从资本供给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变量: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长而增长,随资本产出比率增大而降低的结论,因此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提高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人口转型:指工业化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长率逐渐放缓。

第九章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ppt课件

第九章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ppt课件

图9-3 组织二元论编:辑对版p一pp个t 不发达经济的解剖
31
三、 迈因特模型
产品市场的二元性:
产品市场的组织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可用三 类价格差别来衡量:
• 首先,村落里的农民对这些商品支付的价格与这些 产品在城市中的批发价有很大差别;
• 其次,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间有很大不同; • 第三,农产品是国民总产品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

它从更具一般性的角度分析了经济二元性,
将几种不同的二元论统一起来,刘易斯模型在这
一框架中成为一个特例,即劳动市场的二元论。
• 另一方面,迈因特更准确地把握住了二元性的 实质:现代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并存。
编辑版pppt
35
四、小结:几点一般性评论
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 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编辑版pppt
37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城乡分割的危害 三、走出二元经济
编辑版pppt
38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 现在: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 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 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 困地区并存。
做出区分,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封闭的,贸易条件变化
所起的作用未得到说明,货币和价格的作用也被忽略了。
编辑版pppt
29
二、 乔根斯模型
Qa etLN1
•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 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4、经济发展的过程 、 刘易斯认为: 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 %(甚至更少 程:一个先前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4%或5%(甚至更少) 一个先前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 % %(甚至更少) 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12% 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的 %或15%或更多 % 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题, 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不考虑人口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 ,那么,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劳动力能够转移到扩张的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既然假定实际 工资不变, 工资不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剩余都成为资本家的利 润。工人在其中得到的全部好处是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按高于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资本主义部门将剩余用于再投 增加资本存量, 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增加资本存量 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三,许多人指出,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如果再投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二元经济 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者互动关系分析
相互依存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依存,彼此促进。二元经济结 构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则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互动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 互动和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目 录
•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 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 中国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现状及挑战 •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二元经济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对称 的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
城市化水平通常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此外,还可以采用城市 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城市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等指标来辅助衡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
01
经济发展
02
政策推动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 力。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农村劳 动力,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 源。
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期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02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这一 过程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程。

二元结构名词解释

二元结构名词解释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两个主要部门组成,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城市经济部门。

在二元结构中,农村经济部门通常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低,而城市经济部门则以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生产效率高,劳动力需求大,收入水平高。

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1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1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在一个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两者同时并存。

具体表现为(1)农业生产落后,农世普遍贫困、健康不良、住房短缺。

(2)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量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况,而在一些农村也存在“空巢”现象,壮年劳动力不足;(3)由于农村教育设施落后,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生产率低;(4)在生产工具上表现为农村的农业手工劳动和城市的机械化工厂生产并存;(5)在政治上,农村居民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影响:(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必需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3)农业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4)农村和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导致政局和社会动荡。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是历史发展和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

(1)在鸦片战争后,开展了洋务运动,在一些地区现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初步出现二元化结构。

(2)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方针,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上采用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我国工业建设是在农业资金支持下进行的,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获取资金。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使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农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详解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详解
如曲D资就2图本线业D2, 家即随(K当雇劳 着2),资佣动 工它本的需 业与从劳求部劳K动曲门1动增量线扩供为加也张给O到相而L曲K2应增。2线时地加OW,L从了2S劳相>D,O1动交D增L1的于(1加K,边G1的)表,际外数明决移生量劳定到产为动了率
L1L2。
这O明L资时2G本,W家总,的产归利品于润资为或本O剩L的余2G份增D额加2,为了其W。中GD归2。于劳WG动D的2>份W额FD为1,表
的体制基础在于土地集体所有制。 农村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经济实力不仅已经
大大超过了农业,而且也已经在很多部门超过了城 市工业的份额。它的体制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有制形 式多样,非集体化倾向明显,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 向。 城市部门主要是指城市工业部门,它的体制特点主要 表现为国家对这一部门具有比较直接的所有权。
从长期看,工业部门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第九页,共56页。
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产业部门的传统与现代并 存,还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各个 方面。
但是,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二元 结构的核心内容。
第十页,共56页。
二、工资水平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 产,他们得到的收入可以看作工资。
第八页,共56页。
工业部门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 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工业部门的规模和总产出可以不断扩张,不像农业那 样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工业部门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而且技术进步的速 度较快。
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化的企业;工人受企业主 的雇佣,得到工资;企业主得到利润,并把利润 用于再投资,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舒尔茨借助一个“自然实验”反驳了刘易斯的观点。但是,森在1967年指出,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 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 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 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我国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 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 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 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01 定义
03 经济应用
目录
02 经济特点 04 对中国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 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由英国经济学家 刘易斯提出。
经济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复习大纲一、重要见解发展经济学:经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系统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增加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第一表现为农业份额不断下降。

经济增加: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本质的公民生产总值( 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加率来表示。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D·莫里斯利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三项指标,依照百分制打分,经过加权平均获得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功能分配:公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获得的分配,表现了分配结果的公正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贫穷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准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贫穷差距比率:反响贫穷差距与社会总水平间的比率,但在社会分配高度不同样的状况下, 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够反响真实状况。

跳跃: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激烈转变,是打破不发达经济的阻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

绿色革命: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行和种植新式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

这场种子改进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库兹涅茨假说:经济增加初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同样,随着经济增加,收入分配不同样样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加后期阶段(丰饶),收入分配不同样样等程度趋于下降。

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长远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连续扩大,特别是制造业增加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连续下降,而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比重连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要概保持不变。

第9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9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 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刘易斯模型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印象中国
夜上海
气派的“首善之都”
高楼林立的深圳
破败的山村房屋
残破的乡村小学(一)
残破的乡村小学(二)
现代化的工业
落后的农耕
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
一、刘易斯以前的二元结构理论 二、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三、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 于再投资的剩余。但就业并不一定随之增加。
第二节 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二、乔根森模型 三、迈因特模型 四、小结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拉尼斯:刘易斯没有重视农业在工业 增长中的作用,也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提 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劳动力无限供给:如果资本家欲以现行工资 招收更多的劳动力,争求职业者会大大超过需求, 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有无限 弹性。 (想要多少有多少)
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 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 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 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非资本主义部门,或称生存部门,是不使用 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 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 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 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 并存。
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 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查看全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

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

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经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经济发达状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发展经济学重点综合

发展经济学重点综合

第一章1、发展经济学:就是以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简言之,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

(狭义)广义:研究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研究的是一般规律。

2、发展经济学繁荣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1)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钱?市场?)(2)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计划配置(3)强调内向型发展战略。

即:发展进口替代性产业。

(市场)3、发展经济学的调整期60年代中期以后至80年代初发展战略为“重视市场机制”、“对外开放”、“自由贸易”。

4、发展经济学的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5、为什么说发展问题很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民族国家生产力水品低下。

如何让本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从而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发展上的主要目标。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完成工业化这个目标,与世界富国的差距反而有了进拉大的趋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上的进展缓慢,带来负面效果:从国内讲,民族自信心受打击,使本国人在物质和上的需求难以满足,从而在政治稳定上带来不可测因素;从国际上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这是对世界长期的稳定和发展也构成了不利的因素。

6、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的启迪1、二元结构理论。

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部门,一个是先进的、现代的工门。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劳动城市转移受阻,工业扩张就会减缓甚至停滞。

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舒尔茨指出,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主要原因,不进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转变为现代农业。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

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因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该采取整体推进的投资政策“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

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

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金融抑制: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一、托达罗模型
发展中国家存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现 象:一方面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还源源不断流入 城市,导致失业越来越严重。托达 罗 在 在 1969 年 和 1970 年 发 表 论 文 提 出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但该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刘易斯—拉 尼斯—费模型刚好相反。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不 断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移,从而经济效率不 断提升的过程,是传统部门不断收缩、被改造, 而现代部门不断扩张、生成的过程,亦即二元经 济逐渐转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过程。
在拉-费模型中,农业剩余是个重要概念,它被定义为农业部门总产出 减去本部门人口消费之后的余额。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劳动力转移的基 础和条件。 ➢ 初始时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人口,但是不存在农业剩余,因为农
业总产量与农业人口总消费量相等。 ➢ 当技术进步的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业剩余出现了。这部分
农业剩余为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于是劳动力 转移开始了。
本密集型的特征; ➢ 假定现代部门工资不变是不
符合现实的; ➢ 忽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的
异质性
贡献: ➢ 刘易斯模型是第一个描述发展中国家
的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理论,通过劳 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过程,刻画了发 展中国家结构转变过程,把工业化、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资本积累结合 在一起分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勾勒出了经济发展的蓝图。

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

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

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作者:郭勇发表日期:2007-01-14文章来源:学说连线跟贴0条我要点评内容提要:中国二元结构反差扩大的事实显现了二元结构理论指导实践的局限性。

信息化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型障碍的必然选择,客观上确立了农业、工(商)业、信息产业并存的三元结构,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质上表现为三元结构的转型过程。

现实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与三元结构相适应的理论。

结构学派发展经济学认为,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并且遂步向着一体化的一元结构转型。

然而,改革开放以上,中国的二元结构反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趋势,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型社会。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或者说首次提出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些提法在党的文件中都是第一次提出。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对什么是二元结构?为什么要打破?逐步打破的原因是什么?过去是如何认识二元结构?现在对二元结构的认识有哪些创新?凭什么逐步打破二元结构?等等类似的问题,予以理论上的创新和解释。

一、文献综述:从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二元结构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发展中国家一种经济现象的描述,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元"一词通常来说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或国际间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分化。

最初是由伯克(booke,1933)提出的,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结构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后来,本杰明.霍华德.希金斯从"技术二元主义的角度",用生产函数的异质性来表示原有部门和先进部门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描绘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部门的扩张。
第三,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 除。托达罗指出,在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工资水平远 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和工会垄 断这些外在力量决定。这些有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 远远高于农业平均收入。这样高的收入差异无疑是吸引 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因此,托达罗认 为,要降低城市失业率,就必须消除政府规定的最低工 资法,限制工会的权力等,使城市工资水平下降,从而 减少城乡实际收入差异。
在第二个阶段中,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农业劳 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用拉尼斯和费景汉的话说,小于 不变制度工资。当这部分劳动生产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 时,农业总产出就会下降。此时,农产品和粮食短缺就发 生了。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也必然 相应提高。所以,第二阶段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上 升的,如图6中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
二、工业部门的工资与生存水平的关系
(1)如何决定生存水平:生存水平由两个部门的产品构成,不仅包括 粮食蔬菜,而且包括衣服和家庭用具。生存水平固定意味着实际工资 不变。但实际工资也可能由于以下原因提高: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一、几个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在经济发展初期,农村劳动 力严重过剩,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工资。城市工业化部门 可以按照由最低生活水平决定的固定工资获得廉价劳动力; 在经济发展后期,剩余劳动力枯竭,只有工资上升才会从 农业中把更多劳动力吸引出来。
W
SL W1
W0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一,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 严重失业问题的。托达罗认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伴随 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必然低于 工业产出的增长,因为在托达罗模型中,工作创造率等于 工业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因此,随着工 业部门的扩张,劳动就业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Q3
Q1
Q2
L1 L2
L3
L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如图中劳动供给曲线 的水平部分所示。在这个阶段中,资本是稀缺的,劳动 是丰富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当资本赶上劳动供给时,经济就进入了第二个发 展阶段(如图中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古典经济 学就不再适用了,我们就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 在这里,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即是说,他们的 供给是无弹性的。当资本积累进行时,工资不再不变, 技术变革的利益不会完全归于利润,利润不一定总是增 加”。
用公式表示:
N =N
SN US
其中π为农村移民找到工作的概率,γ为城市新就业机会 创造率,N表示城市就业人数,S表示城市劳动力总量,SN为城市失业人口,U(U=S-N/S)为城市失业率。农民向 城市的迁移意味着S>0,此时U/ S = N/S2 > 0,即农民向 城市的迁移将导致城市失业率U上升,当城市失业率上升至 均衡失业率U*时,农村移民的就业概率π将会下降至临界点 π*,此时农民将停止向城市移民;只有当城市就业机会创 造率因政策或周期因素上升,导致失业率低于均衡失业率 时,城市化进程才会重新开始。因此,农民进城打工提高 城市失业率的效应,最终将减少农村移民的就业概率,从 而遏止农民迁入城市。
Ⅲ: MP>N Second Turning Point
O
L1
L2
L
Industrial Labor
The Lewis-Ranis-Fei’s Model
第一个阶段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拉尼斯 和费景汉把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多余劳动 力。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引起农产品总产量 的减少和粮食的短缺,因为这一阶段的农业劳动边际生产 率为零。农产品总量不减少,工业部门工资水平就不提高, 从而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如图中的水平供给曲线 SB部分所示。这个阶段与刘易斯 模型是一致的。
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制度工资 的劳动定义为隐蔽性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根据这一定 义,第一、第二阶段的农业劳动力都为剩余劳动力。当这 些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时,劳动力转移就入 了第三阶段。在第三个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失了,农业部 门的工资水平再也不是有制度决定,而是由市场原则决定, 既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 工资,因此,这一阶段农业部门的工资高于不变制度工资。 由于农业的工资水平上升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必须上 升的更高,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因 此,第三个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上升得更陡,如C点之后 的部分所示.
第二,即使城市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需求扩张保持同步, 通过扩张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 的。因为就业概率与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成正比关系。 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从而 将引诱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流入的人口 数目远大于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数目。据托达罗估 计,对于每一个新创造的工作,将会有2至3个农民迁入 城市。这样就出现一个难以令人置信的现象:城市现代 部门扩长得越快,就业创造得越多,失业率就越高。因 此,托达罗认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决不能仅仅依靠工
Industrial Wage
W
Demand Curve for industrial Labor
S' Supply Curve for industrial labor
C
B
S
Ⅰ: MP=0
Ⅱ: 0<MP<N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First Turning Point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 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 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 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 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只有这样, 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刺激就会下降,从而城市 就业压力就会减轻。
(3)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