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考试复习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15.1 复习笔记⼀、组织及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共五篇,36道重点思考题,其中部分题目为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故未加解答。
)一、组织行为学哲学基础部分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这一经典表达包括以下基本涵义:人的本质(1)是现实的,具体的,而非超现实的,抽象的;(2)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3)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超时空的绝对的东西;(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而非人的本质属性。
2、简要评述西方组织行为学几种典型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积极方面,强调利益奖惩管理原则,含有科学合理成分;加强了全社会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益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消极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等同为动物或机器,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上智下愚”和“遗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观点;自觉不自觉地推行以金钱为主体的机械管理模式。
(2)社会人假设:积极方面,推动了管理思想由“以任务、工作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移;推动了激励理论由个人物质性奖励为主向重视满足人的社会需要、集体奖励的转移;指导思想上前进了一大步。
消极方面,对“社会性”的理解不够全面;“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虚伪性。
(3)自我实现人假设:积极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激励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使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条件的极端重要性。
消极方面,渲染了社会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限制和束缚;将自我实现视为天生的人类本能冲动;所主张的自治自决的管理不切实际。
(4)复杂人假设:积极方面,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机械决定论向辩证决定论思想发展的动向;强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管理方式的思想,包含有辩证因素,对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选择填空类知识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2、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6、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选用。
这体现了领导决策应7、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个阶段?8、“事业生涯计划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二提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9、组织中所存在的亚文化,通常是以何种群体为中心产生的?10、在人的个性特点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因素是11、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412、按照拜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具有“提供指导并坚持到底”这一特点的团队角色类型是_______________13、根据双因素理论,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属于14、归因理论将人们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易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15、企业与股东、银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属于二、名词解释1、群体凝聚力:2.决策智囊团:3、组织发展:4、组织文化:5、组织成员的认同感:6、非正式领导:三、简答题1 .简述组织科学的组成部分。
2 .简述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作用。
3 .简述从众行为的概念及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观因素。
4、领导风格的具体类型有哪几种?5.简述正式组织的优缺点。
四、案例分析1.案例某家IT企业一直以发展迅速、竞争力强而著称,但这家企业的总经理近来却一直为企业内部的人事问题而忧虑,因为人员流失率很高,不少员工既抱怨没有得到公司的关怀,又不知道公司正在做什么、打算做什么,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也很厉害,人际关系紧张。
为了能在IT产业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这个企业采用了能者就上、快速晋升的用人机制,但因工作职责划分不明晰,员工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绩效,加上管理人员常常分配很多的任务并要求员工按时完成,因此虽然能及时圆满完成任务的员工晋升很快,得到的奖金也高,但不少人也因经常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受罚,选择了离职或被解雇。
组织行为学第6-10章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三版)
如果您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有表达错误的地方、重复出题和其他问题,麻烦您记录下来,告诉我,邮箱****************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目录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组织承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群体动力和激励理论.. (2)第七章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 (14)第八章组织文化 (25)第九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32)第十章行为的有效性 (47)第六章群体动力和激励理论一、单项选择题(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C.亚当斯 D.斯金纳2、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错误的是( )。
A. E高×V高=M高 B. E高×V低=M高C. E低×V高=M低 D. E低×V低=M低3、提出需要层次不仅表现出“满足-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挫折-倒退”趋势的激励理论是( )。
A.期望理论 B.双因素理论C.成就需要理论 D.ERG理论4、麦克利兰关于需要的理论认为,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
A.保健需要 B.权力需要C.归属需要 D.成就需要5、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以下哪项因素对人的行为不具本质上的激励作用?( )。
A.成就因素 B.目标因素 C.兴趣因素 D.保健因素6、根据对强化程序的分类,按时领工资的方式属于( )。
A.连续强化B.固定强化C.间断强化D.可变强化7、K·卢因的“群体动力论”援引的理论基础是( )。
A.空气动力学理论B.环境科学理论C.场论D.团队角色理论8、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它们是( )。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
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
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程国海---模拟题2答案复习进程
A. 传统型权威B. 魅力型权威C. 法理型权威D. 创新型权威2. 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A )A. 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D.金钱价值观3. PAC 理论的提出者是:(C)A. 霍尔( J. Hall )B .卢夫特(J. Luft) C. 伯恩( E. Berne) D.布莱克(R. R. BIAke )A. 曾国藩B.杰克•韦尔奇C. 希特勒 D .墨索里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考试模拟题参考答案考核对象:考试时间: 2 小时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 分)1. 苹果电脑公司的企业文化起初为棒球队型,后变为学院型。
(是)2. 职业探索阶段年龄一般在25 岁之后。
(否)3. 内控型下属,对授权型领导比较满意。
(否)4. 美国很少谈群体决策,而重视个人决策。
(是)5.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尔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
(是)6. 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是)7. 从性格特征来看,高度自我监督、内控型性格及高度权力需求的人,从事政治行为的可能性要高。
(是)8. 保健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是)9. 人的气质有好坏之分。
(否)10. 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否)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 分)1. 权利的来源不包括(D)4. 以下四位名人,哪一位是真正的变革型领导:(B)A. 均衡型决策B.冲动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谨慎型决策6. 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胆量大,猛干,办事粗枝大叶,易表现出暴发性情绪且抑制较难,其气质类型为:(B)A. 多血质B. 胆汁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7.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由低到高排序为(A)A.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B. 生理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C.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D.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8. 组织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包括(D)A. 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任务相配合。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七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7.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
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知识员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知识员工。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
知识员工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
(2)知识工作也称智慧资本,它的创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员工的专业判断、主动性和创意等。
因此,知识工作有复杂、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
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
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1)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
注意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发挥和自我管理。
过度严格的管理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尊重和侮辱。
(2)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不满足现状,一旦选准目标就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有高度的使命感。
一旦他们认同自己的企业,就会将企业的生死存亡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会渴望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2.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组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组织作为社会的创造物或发明物,影响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另一方面,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1.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①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每个层次分析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见解。
图2-1 组织行为分析的三个层次①个体。
组织定义强调组织由人组成这个事实。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基础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探讨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学习动机、满意、领导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对诸如态度、信仰、观念和个性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它们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②群体。
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
如果要达到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对这个群体层次分析所产生的见解不同于通过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③组织。
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学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寻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资料一、名词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3.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8.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9.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1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13.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1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15.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以其所要求的气质特征为绝对标准挑选和培训人员2气质互补原则.有的气质可以由别的气质特征予以适当的补偿,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叫做气质互补;他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个原则就是这两面的互补3气质发展原则16.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17.能力差异有如下几方面:1能力的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又可分为:1能力低下2一般能力3才能4天才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18.能力差异应用的原则:1能力限的原则,就是每一项工作要求的起码能力水平2能力合理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19.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20.性格运用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性格互补原则21.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2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因果关系知觉23.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24.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包括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2主观因素包括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25.知觉错误的表现:1.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3.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影响 4.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个行为特征,又称哈罗效应5.道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26.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既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2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正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与工作的匹配28.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所持续地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29.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在职业设计中要留有余地2.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必须为所有成员提高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4.即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5.两种生涯的结合;30.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31.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1.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2.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3.环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3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友爱和归属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求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33.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主要内容有:1.对权力的需要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3.对成就的需要34.ERG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提出,包括: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35.挫折:是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36.工作设计:是组织向其成员分配工作和职业的方式,也包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37.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38.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满足和需要: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的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39.塔克曼提出的群体的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风暴阶段3.正常化阶段40.“社会助长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41.“社会抑制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42.观众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有一个或若干个旁观者在一旁观察他的行为,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43.共同活动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其他人也在一旁作同样是工作,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有: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部的隔离7.群体的效绩8.其他因素;44.内聚力的作用有:1.满意感2.沟通3.敌意4.生产率5.对改革的阻碍6.群体意识45.反头脑风暴法: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46.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感情.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渠道;47.人际关系的类型:1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2按人际关系的形成的纽带分:亲戚关系.地缘关系.业绩关系;48.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49.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50.谈判是当事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持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协商和过程;它是解决冲突维持关系或建立条件或合作构架的一种方式51.谈判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合法原则4事人有别原则5信用原则52.提高领导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一个领导者要使自己有影响力1要素质好,即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2要有权,即说话算话,要明确的组织赋予的权利;3要人和,即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洞察群众的心理,创造激励的工作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4要让人信服,即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献身精神,不利用职权谋个人私利53.领导工作的作用表现在:1能更有效更协调地现实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的结合54.关于复杂人性的假设:1人类的需要使多种多样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级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热病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55.心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即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流方式56.布莱克与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领导方式:方式为贫乏型管理方式为任务第一型的管理方式为俱乐部型的管理方式为团队式管理方式为中间型的管理57.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期望理论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途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途径—目标”理论的四种方式:支持型领导2参与型领导3指导型领导4以就为目标的领导58.领导工作的要求有:1要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避免与组织取得协调一致2命令要一致3加强直接管理4保证组织内外沟通联络渠道的畅通5运用适宜的激励的方法6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领导方法59.这样科学的运用领导艺术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在行使领导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包括:一待人艺术①对待下级的艺术:1知人善任的艺术2批评教育的艺术3关心.爱护的艺术4助人发展的艺术5上下沟通的艺术②对待同级的艺术:1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2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3见贤思齐而不嫉妒忌能4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5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③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1.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出力而不越位2.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3.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4.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谨5.运用“等距外交”,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一6.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着眼点就放在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好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要想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事2.任何工作都要向三个“能不能”3.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4.提高会议效率5.善于运筹时间6.要精兵简政;60.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1.沟通的分类:1.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2.按沟通是方法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语言沟通3.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4.按处理问题的方法分为快速处置人员和联络人员62.信息沟通的方法:1.发布指示2.会议制度3.个别交谈4.建立信息沟通网络63.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是有机体64.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65.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打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66.工作设计的意义和作用:1.能减少单调重复性工作的不良效应2.有利于建立整体性的工作系统3.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67.组织气氛的和谐性包括:组织成员的认同感2.组织成员的协同性3.组织成员参与意识的强弱4.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68.组织变革的内容: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2.以任务.技术为中心的变革3.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4.以适应组织环境为中心的变革69.组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趋势具体表现为1.扁平化2.柔性化3.分立话4.网络化四个基本趋势70.组织动因: 1外部动因2内部动因71.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2.组织结构的改变 3,组织职能的转变腌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7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有:1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组织环境的变得3管理现代化的需要4缺乏创新73.工作设计的原则:1.从管理哲学角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人与工作的关系,并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灵活的.有选择性的使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以任务——结构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并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2.从心理学角度,要认真考虑工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整个组织的气氛和管理方式等因素;3.从功效学角度,注意工作设计应使某一工作的各项任务适合于人们的能力和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工作任务的时间安排要紧凑.合理;要把时间上紧密联系的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设计在一起;4.从技术学角度看,也应当重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生产和设备等条件对工作设计的影响;74.压力:是指人对于外部情景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的生理.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75.组织文化:组织员工在较长时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的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76.组织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激励功能4.凝聚功能5.辐射功能77.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1.示范法2.激励法3.感染4.自我教育法5.灌输法6.定向引导法78.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要有:1.组织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2.组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性3.组织权责体系的合理界定与授权行为的合理性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二、问答题1、组织、群体的含义2、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含义3、冲突、谈判、压力、挫折分别指什么4、态度和个性有什么不同5、激励和领导的涵义;6、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和组织文化的涵义7、群体规范的涵义和功能8、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开发、设计的涵义9、知觉错误表现在哪几方面含义各是什么10、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1、信息沟通的概念12、四种人性假设的内涵13、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领导方式的特点;14、什么是团队团队与群体的差异,它的特征15、现代化的管理中建立的管理制度是以什么为中心的16、人的行为的共同特点有哪些17、性格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18、共同活动效应、社会助长作用、观众效应、社会抑制作用的含义;19、什么是群体结构20、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ERG理论、综合激励模式21、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2、在组织行为学中什么叫气质、能力、性格、个性23、积极性的本源是什么24、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25、理解工作扩大化、工作专业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的涵义;26、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各自侧重的研究内容是什么27、了解模型的含义28、了解情感型、外向型、独立型、内向型、顺应型的个性特征描述29、了解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知觉的区别30、了解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变化的特征31、最早进行领导方式的研究者32、工作满意度的涵义33、信息沟通的形式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分为哪几种34、组织的基本作用35、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取决于哪些因素36、组织气氛的和谐性包括哪些基本内容37、了解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38、人际关系的分类39、了解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40、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41、了解组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体趋势具体表现42、人的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几个方面43、了解“途径一目标”理论提出的四种领导方式44、社会知觉的分类45、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基本的激励需要46、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47、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48、气质应用的原则49、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50、了解冲突的来源的因素51、了解弗洛伊德的个性理论52、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哪些需要和满足53、建立学习型组织所进行的五项“修炼”的内容54、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55、了解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56、了解群体决策的优越性57、了解谈判的基本原则58、了解团队有哪些基本特征59、了解在管理中应如何应用个性理论60、了解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61、强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内容62、人际关系的概念、特点、功能63、了解信息沟通的方法64、个性的特点;学会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和管理水平;65、冲突与竞争的区别66、RRG理论的内容67、了解工作设计的作用68、了解组织变革的内容69、职业生涯设计和开发涵义70、了解组织文化的有效建设方法71、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改造人的行为的方式72、了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73、领导艺术的含义和特点及科学地运用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74、理解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的开发、管理应注意的问题75、理解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和内容76、理解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77、理解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78、掌握激励的常用手段和方法79、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80、理解组织运行要素的有效性的内容和评价标志81、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包括哪些方面82、了解组织变革的阻力和对策83、信息沟通的原则和要求84、领导者的领导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85、公平理论的内容和在管理上的启示86、了解不同领导工作方式和作风的特点和适应性;三、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B ;A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C 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B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性格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B ;A自我 B本我 C超我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D ;A荣格 B阿德勒 C麦迪 D弗洛依德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C ;A能力低下 B一般能力C天才 D才能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C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B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 D定型效应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 ;A梅奥 B马斯洛 C赫兹伯格 D泰罗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C麦克利兰 D波特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1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 C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论 C 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 A ;A成就需要 B权力需要 C社交需要 D安全需要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D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B ,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 A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C X理论、Y理论 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1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B或A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2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B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2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A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2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B 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B异质群本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2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 B ;A人际群体 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2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D ;A人际群体 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25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26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 C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27“途径—目标”理论是 B提出的;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 耶顿 E沙特尔28管理系统理论是由 C 提出的;A菲德勒 B豪斯 C 利克特 D 布莱克 E沙特尔29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C ;A 3—30人B 30—1000人C 1000—45000人D 45000人以上30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A ;。
组织行为学第3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 OB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②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③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全面。
联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理解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
3.社会知觉存在偏见的六个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期望效应。
4凯利的归因理论: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景。
4.凯利的归因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5.维纳对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应用)P346.个人决策风格:均衡型决策,冲动型决策,怠惰型决策,风险型决策,谨慎型决策。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及分类)【圣才出品】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分类5.1 复习笔记一、激励研究1.激励的时代要求在未来的高科技条件下,激励更加重要,原因:(1)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来自社会、经济、技术的外在压力,都迫使管理方面在方法和技巧上有创新,以不断保证企业效率和效能的高水平,要求有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2)为了企业不断发展,必须关注人力资源。
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发展,企业必须加大对更新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的获得的投入,加强员工培训。
(3)员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认清一个问题,员工的需要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挑战性、成就、晋升及金钱。
2.激励的含义(1)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①奖励。
是社会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的效益;②惩罚。
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奖惩两者虽然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核心内容—激励。
所以,激励实际上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2)激励定义激励的定义有上百种,但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①人们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人们自身有什么内在的追求或需求,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②是什么因素把人们正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并且总是有所为而发。
③这些行为如何能矫正、保持和延续,以及这种行为正在进行时,行为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反应。
3.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激励过程是从个人需要出发的,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如图5-1所示。
图5-1 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1)激励的多个阶段①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②个人将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以恢复他的平衡状况;③个人通过目标行为或工作,满足需要。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第三套).doc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第三套)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个案研究法2.气质3.群体4.组织文化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
在备选芦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 ) A .1949 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 霍桑试验C. 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2.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A .气质B .个性C. 能力 D .性格3.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 )。
A .惩罚B .正强化C .自然消退D ,消极强化4. 某公司年终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 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oA .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B .奖励不够及时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D 。
员工太挑剔5. 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 )。
A .非正式群体B .正式群体C .小群体D .参照群体6. 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 A .贫乏型 B .任务第一型C .俱乐部型D .团队式7. 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计划、设置目标、改进和检查工作,这种领导风格屈于什么类型 ?( )A .专权独裁式B .温和独裁式C .协商式D .参与式8. 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A .分化一整合组织结构B .项目组织设计C .距阵式组织设计D .自由型组织结构9. 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 )A .社会功能B .成员受益程度C .对成员的控制方式D .成员人数 )。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讲解1.组织行为学:2.知觉:3.沟通:4.集体:5.气质:6.性格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见解和管理方式是什么?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5.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比较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7.依照角色(保护角色、任务角色)将集体分类,并说明怎样这些集体的管理?8.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差别是什么?9.解析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10.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职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11.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1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13.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14.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5.集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16.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17.个人怎样应付工作压力?答: 1、保持和同事之间友好的关系。
2、抛弃圆满主义标准,适合减低工作要求。
3、推迟满足感,工作中建立先难后易的次序。
4、分清责任,并肩负属于自己的责任。
5、每天适合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三、案例解析题( 26 分)“上旬拉平”。
在安排上旬生产任务时,将难干和易干的活搭配分给每个人,使每个人在上旬完成的生产指标基本拉平,这样不致损害他们完成本月任务的积极性。
“中旬超额”。
在中旬,把所有简单的活所有安排下去。
同时,依照需要也适合安排些难干的活,使多数工人在中旬即可超额完成一些工时。
“下旬稳住”。
在中旬已经超额的前提下,下旬把所有难干的活安排下去。
这时得奖已成定局,再多干即可多超,即使难干的活也感觉见义勇为,勇于肩负。
我们的课本中把它做为双因素理论的运用,请讲解它是怎样利用双因素理论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 于 1959 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造成职工对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若是由于企业政策、行政管理、督查、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办理不当以致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并借助于思维活动,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程国海---模拟题2答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考试模拟题参考答案考核对象:考试时间:2小时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苹果电脑公司的企业文化起初为棒球队型,后变为学院型。
(是)2. 职业探索阶段年龄一般在25岁之后。
(否)3. 内控型下属,对授权型领导比较满意。
(否)4. 美国很少谈群体决策,而重视个人决策。
(是)5.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尔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
(是)6. 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是)7. 从性格特征来看,高度自我监督、内控型性格及高度权力需求的人,从事政治行为的可能性要高。
(是)8. 保健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是)9.人的气质有好坏之分。
(否)10. 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否)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权利的来源不包括(D)A. 传统型权威B. 魅力型权威C. 法理型权威D.创新型权威2. 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D.金钱价值观3. PAC理论的提出者是:(C)A.霍尔(J. Hall)B.卢夫特(J. Luft)C.伯恩(E. Berne)D.布莱克(R. R. BlAke)4. 以下四位名人,哪一位是真正的变革型领导:(B)A.曾国藩B.杰克·韦尔奇C.希特勒D.墨索里尼5. 在决策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属于(D)A.均衡型决策B.冲动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谨慎型决策6.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胆量大,猛干,办事粗枝大叶,易表现出暴发性情绪且抑制较难,其气质类型为:(B)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7.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由低到高排序为(A)A.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B. 生理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C.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D.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8. 组织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包括(D)A. 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任务相配合。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认得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区别第二章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的主要观点1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行成一个梯级,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2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最迫切的需要)决定。
3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
任何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
若满足了高层次需要,未满足低层次需要,有的人会牺牲高~而谋求低~。
4一个国家的人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类型: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的关系)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行为观察和心理状态的感知)4角色知觉(对社会角色行为)3、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十五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整合规律(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三、知觉的情境因素1适应: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不同刺激,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对比)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的感受性变化不同,由其他因素引起(不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4.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P67~69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近因效应(最后或最近留下的印象) 4对比效应 5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6严格、宽大和平均倾向 7定性效应(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第三章1.承诺与组织承诺的含义承诺: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群体及群体功能)【圣才出品】
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8.1 复习笔记一、群体及其分类1.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2)群体的特征①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②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③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④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3)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①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的心理效应:a.群体价值观;b.群体凝聚力,来自群体成员的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角色感、群体力量感;c.群体责任感②从行为趋向看,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a.社会助长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交往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b.社会致弱作用。
即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有所顾虑,从而影响行为效果。
c.行为趋同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的体在个性差异方面逐步变小,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其行为逐步趋向于同一标准。
d.行为遵从作用。
即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受两方面情况的影响: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遵从;对权威人物的遵从。
2.群体的分类(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①正式群体。
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②非正式组织。
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的必备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
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3.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①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③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④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4.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①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②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③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④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5.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人、群体、组织6..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7.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有三层含义: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9.新组织的特点①网络化②扁平化③灵活性④全球化⑤多元化10.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分类:①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②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③以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分类(1)文献研究(2)案例研究(3)实际调查研究(4)实验研究11.研究步骤:①明确问题②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③形成假设④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⑤观察-测试-实验-论证⑥总结和反馈12.人性假设理论:①“经济人”假设,又称X理论。
②“社会人”假设③自我实现人假设④复杂人假设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按重要性排列的(1)生理需要:食物、性生活和空气(2)安全需要:是对有保证得生理和情绪环境的需要(住房、穿衣等)(3)社交需要:同社会过程有关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4)尊重需要:包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以及对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5)求知需要:知识、了解、探索事物的需要(6)求美需要: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实现持续成长和个人发展的潜力14.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15.动机: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16.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有两个:①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②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17.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①目标导向行为②目标行为③间接行为18.动机的特征: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
19.动机的三种机能:①始发机能②导向、选择机能③强化机能20.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1.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22.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23.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的行为的核心因素。
24.终极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25.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26.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共同点: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27.影响知觉的准确性因素:知觉者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特征、知觉环境的特点①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与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②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简明性规则);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后果;③情境因素: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灵敏度,在环境作用下发生变化,表现为: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28.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外部特征)、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等。
29.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点盖面);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对比效应是指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它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30.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3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32.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33.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其次,在组织管理中,要致力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努力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接受并赞赏,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最后,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33.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34.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35.员工作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
员工态度测量:态度调查,工作满意度调查,组织承诺测量(员工忠诚度)36.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①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②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③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广度和深。
④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37.人格(个性)(personality):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行为并使个体与其他个体有着区别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
人格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情景。
人格的特点: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性和独特性。
38.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类型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意义:①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②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队战斗力;③做好思想工作。
39.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
40.“大五”人格模型①外向性②随和性③责任心④情绪稳定性⑤经验开放性41. 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A型人格。
42.能力(ability):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能力与知识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的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发展的。
联系: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43.能力包括:一般能力:①观察能力②语言能力③想象能力④记忆能力⑤操作能力⑥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44.人的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量、质、发展三方面加以分析: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量)②能力的类型差异(质)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5.工作中的能力因素:心理因素,体制能力,实践能力,情绪能力(情绪知觉,有效控制,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46.能力和组织行为应处理以下问题:①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②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③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④有效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⑤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47.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研究意志的目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
48.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种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和持久稳定的兴趣,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调动人们认识和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习或活动效率;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兴趣可以培养。
49.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特征:社会性、内心体验和外部反映、实践性。
根据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
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首先,情感给予我们一种唤醒,激发更为强烈的行为动机。
其次,情感在社交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功能。
最后,情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过程。
50.贝克尔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随着对组织的“投入”的增加而产生的一种甘愿全身心地参加组织各项工作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