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哈道特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18: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课时作业18: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选择题1.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这说明()A.惊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B.惊讶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C.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D.惊讶和困惑也是一种哲学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惊讶”就是一种追问和思考,这种“情绪”催生了哲学思想,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C项正确;A、B两项都没有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惊讶和困惑本身不是哲学,D项错误。

题点哲学的起源2.“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奴隶制时期。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这告诉我们()①哲学是在人类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②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④哲学是人类主观思维的产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B解析“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奴隶制时期”,这告诉我们哲学是在人类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①正确;②说法错误;“人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这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③正确;哲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错误;故选B项。

题点哲学的起源3.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人们会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有的人认识到勇于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有的人感受到做事情不能故步自封,有的人体会到看问题不能片面。

这说明() A.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B.哲学就是智慧之学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活动答案 D解析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生活实践,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人都可以有哲学思想,但不一定都可以成为哲学家,A项不选;B、C两项不符合题意。

题点哲学的起源4.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

赫勒日常生活哲学研究

赫勒日常生活哲学研究

尼古拉·赫勒(Nicolas Hercher)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日常生活哲学家。

他的哲学理论和思想的焦点是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基础,从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本质。

他的哲学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这表明他认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把它们限制在精神层面上。

尼古拉·赫勒的哲学主张是以人的实际需要和本能为基础的。

他认为,实际需要是人的自然和本能,如果能够满足这些需要,那么就可以确保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实际需要上,而不是把它们集中在精神层面上。

因此,他建议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自身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实际上,比如社会关系,家庭关系,职业和经济活动等。

另外,尼古拉·赫勒还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控制我们的情绪,而不是让它们控制我们。

他强调,我们应该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失控的力量。

同时,他也建议我们要学会以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以激动的情绪来处理。

尼古拉·赫勒的日常生活哲学强调,我们应该以实际和实用的方式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并有助于我们实现自我实现。

他的哲学认为,我们应该以实际、理性和有效的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哈贝马斯 生活样态的语法

哈贝马斯 生活样态的语法

哈贝马斯生活样态的语法
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与“生活样态”概念紧密相关。

他主张,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要素构成的,这三个要素对应于他的三个世界理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

1. 文化世界:哈贝马斯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所有共享的、习得的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这些信念和规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使得生活世界具有文化一致性。

2. 社会世界:社会世界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系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

这些关系在人们的互动中形成,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世界是以权利和权力为基础的,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框架。

3. 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是指个人的意识和体验,包括个人的知觉、情感、愿望等。

哈贝马斯认为,主观世界是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和认识。

这三个世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中,这三个世界是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

此外,哈贝马斯还提出了“生活样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他认为,不同的生活样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同时也塑造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征。

因此,研究生活样态对于理解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哈贝马斯的生活样态语法描绘了一个综合的、交互的生活世界画面,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6616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6616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661: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哀痛的与自我隐秘搏斗的象征。

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

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对这段话的精确理解是()。

单项选择题A、人需要有门排解外界干扰,以提高脑子的思索力B、人需要有门,使自己不受拘束,自主地生活C、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有赖于门做一些必要的回避D、人是有思想感情的,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2: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

哲学从一开头就不是一种书面的讨论,而是一种过日子的方法。

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了这点,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嬉戏。

即便是许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人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单项选择题A、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B、如今的哲学进展偏离了它的本质C、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D、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转变3: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

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

”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 假如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4:李某去世前,与他的邻居聂某有一遗赠扶养协议,商定由聂某照看他直到他去世,作为酬劳,李某去世后,其房屋即归聂某全部。

李某去世后,发觉其曾留有遗嘱,该遗嘱将其房屋赠与他的好友刘某,李某还有一个在国外的女儿小李,现小李、聂某和刘某就该房屋的归属发生纠纷。

法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哈特法哲学理论的维特根斯坦式解读

法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哈特法哲学理论的维特根斯坦式解读

法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哈特法哲学理论的维特根斯坦式解读关键词: 法学/哈特/维特根斯坦/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内容提要: 语言哲学是明白得哈特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哈特的法哲学思想有着假设干思想集聚。

本文要紧运用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家族相似”和“生活形式”,阐发了哈特法律理论背后深刻的哲学基础,揭露了哈特为反对法学中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所作出的智性尽力,为更好地把握哈特的法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哈特法律理论的哲学背景1999年12月美国《哲学论坛》发表了一份关于20世纪哲学经典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依照对美国和加拿大五千名哲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布了20世纪位居前25名西方哲学家的27本哲学高作。

为国内法学界所熟悉的英国闻名法学家、新分析实证主义的开创人哈特及其代表作《法律的概念》赫然其中。

[1]2002年,为了推动国内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和引介,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陈波教授联合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苏珊·哈克教授,邀请世界范围内的12位闻名哲学家评选出近50年来他们因此为的10本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名著。

评选结果出来以后,在这些代表着20世纪西方哲学最高水平的高作中,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与《处惩和责任》又占据了一席之地。

[2]哈特的法学高作之因此会受到哲学界如此推崇,在于:一方面,他的新分析法学实现了法学的哲学化,提升了法学研究的思想层次,开辟了法学研究的新局面[3];而另一方面,新分析法学又是语言哲学运用于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乃至能够说是最成功范例,尽管现代以来哲学已经再也不像古代和近代那样被视为“科学的科学”,但旧日的辉煌仍不免让哲学不时有领袖群伦的野心,哈特在法学方面的成功无疑让这种野心取得了庞大的知足,因此它被英美哲学界推崇备至也就不足为奇了。

[4]正是因为有如此的学术背景,咱们关于哈特法律思想的挖掘就必需紧密结合他与语言哲学的这种渊源。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

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

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大创新。

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渊源的考察,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交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次梳理。

1、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生活世界”原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概念。

这一概念反映了胡塞尔对传统思辩哲学和现代英美科学主义以僵硬、冰冷的逻辑取代人的生存的不满。

胡塞尔从两个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一个是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

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一卷中明确地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①另一个是在超验意义上使用的“生活世界”,它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必须在其整个经验现象学方法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

它是“前科学的”、“前要领的”和“前理论的”,属于先验的原发境域。

其后继者海德格尔,舍勒尔都渐渐舍弃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超验本性,放弃了理性追向精神,由超验现象学转变为经验现象学,直接将生活世界看成是客观意义上的永恒客体。

而这一切在胡塞尔看来,恰恰预示着整个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到来,也意味着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中超验精神的失落。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一方面他认为胡塞尔从他的现象学哲学角度富有说服力地阐述了“生活世界”的自明确性(或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性特征。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3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1法 2 P. 哈道特* /文 李文阁 /译
提 要: 在古希腊, 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 而不是静态的知识; 是对智慧的
爱, 而是智慧本身; 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不是一个在学院被 教授的学问;
是提升精神的一个方法, 它意味着个体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和转换。因此,
在古希腊, 哲学家不仅是指那些创造了哲学理论体系的人, 而且包括那些实
践某种哲学观念的人。此种哲学观从中世纪开始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哲学成
为了一种纯粹抽象的、理论的活动, 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关键词: 哲学; 爱智; 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 B014
文献标识码: A
不论是希腊人还是巴 比伦人, 他们都追求智慧, 过着一种完美、高洁的 生活。 他们既不违犯正义也不报复他人, 他们避免与好事之徒交往, 蔑视耗费他们时间的 地方 ) ) ) 法庭、议会、市场、集会。简言之, 看不上那种毫无思 想的人们参加的会 议或聚会。他们的目标是和平、宁静的生活, 所以他们仔细观察自然以及其中发生 的一切: 他们非常专注地探索地球、海洋、空气、天空以及它们的本质。在思想上, 他们以月亮、太阳和其他旋转的行星为伴, 不论这些行星是固定不动的还是四处漫 游的。虽然他们的身体在地球上, 但是他们给自己的灵魂插上了翅膀, 使它们飞上 了天空, 那是一个适于真正成为世界公民的人居住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居 住在那里的强人 ( pow ers)。这些强人把整个世界看作他们的城邦, 而城邦里的居民 都是智慧的伙伴, 他们依靠德行获得自己的公民权, 包括管理全世界公共财富的权 利。他们十分完美, 拥有所有优点。他们不再习惯于考虑肉体的不适和外在的邪恶,

简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

简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

简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
生活世界是由诸多背景观念构成的,这些背景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但永远不会存在什么存疑。

这样一种生活世界背景是明确参与者设定其处境的源泉。

通过解释,交往共同体的成员把客观世界及其主体间共有的社会世界与个人以及(其他集体)的主观世界区分开来。

世界概念以及相关的有效性要求构成了形式因素,交往行为者可以用它们把各种需要整合的语境与他们自身所处的明确的生活世界
协调起来。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它以社会哲学为视角,将生活世界作为与交往行为相辅相成的概念,在交往理性下重建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成为交往实践的背景和视域。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这一观念作为一个非设定的、具有隐含意义的用之不竭的宝库,它代表了以语义来抵抗金钱与权力这些压迫性的次级体系,而金钱和权力在后期资本主义体制下越来越成为一种霸权。

北欧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北欧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北欧哲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A. 尼采B. 康德C. 黑格尔D. 克尔凯郭尔答案:D2.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A. 人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B. 人的本质是社会环境塑造的C. 人的存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D. 人的存在是被他人定义的答案:C3. 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将人的存在称为:A. 存在者B. 存在物C. 存在者DaseinD. 存在者Being答案:C4.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A. 胡塞尔B. 维特根斯坦C. 尼采D. 萨特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来自北欧?A. 克尔凯郭尔B. 尼采C. 胡塞尔D. 斯宾诺莎答案:B6.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意向性”这一概念?A. 弗洛伊德B. 胡塞尔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B7. 以下哪位哲学家认为“他人即地狱”?A. 尼采B. 萨特C. 海德格尔D. 克尔凯郭尔答案:B8.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生活哲学”?A. 尼采B. 萨特C. 克尔凯郭尔D. 维特根斯坦答案:C9.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B. 海德格尔C. 萨特D. 弗洛伊德答案:D10.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存在焦虑”这一概念?A. 尼采B. 萨特C. 克尔凯郭尔D. 弗洛伊德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克尔凯郭尔的“信仰的跳跃”概念。

答案: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的跳跃是一种超越理性的个人选择,它涉及到个体在面对宗教信仰时,超越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直接以信仰的方式接受宗教真理。

这种跳跃是个人对信仰的直接承诺,不受理性限制。

2. 描述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

答案:海德格尔认为“存在”(Sein)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它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状态。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存在不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存在者”(Dasein)来体现的。

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

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

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人类作为有思想和意识的生物,经历着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与思考。

其中,哲学思考和宗教信仰是人类最为重要且常见的两种方式。

哈里哈里斯(Harry Harris)作为一位哲学家,提出了他对于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探讨人类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一、人类的哲学思考哲学思考是人类对于存在、真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无论是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的康德、尼采,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代表。

哈里哈里斯则从他自身的独立思考中得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

首先,哈里哈里斯主张哲学思考应该是深入的、全面的。

他认为,哲学思考不应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中,哈里哈里斯主张通过研究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来了解道德行为的原理和规则,而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行为的表面。

其次,哈里哈里斯认为哲学思考应具备批判性思维。

他主张对于传统观念和权威的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质疑,才能发现真理,并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

另外,哈里哈里斯还认为哲学思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他主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对话,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思考框架。

例如,在对于自然科学问题的思考中,哈里哈里斯主张将哲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相结合,以获取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的关系宗教信仰作为人类对于神、灵魂、宇宙等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追求,与哲学思考存在紧密的联系。

首先,宗教信仰可以提供人类哲学思考的起点。

宗教中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为人类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例如,基督教中的信仰体系强调爱、仁慈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人类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参考。

其次,宗教信仰能够满足人的内心需求。

人类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苦难时,常常寻求一种超越自身的信仰来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慰藉。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_P_哈道特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_P_哈道特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法〕P.哈道特*/文 李文阁/译提 要:在古希腊,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是提升精神的一个方法,它意味着个体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和转换。

因此,在古希腊,哲学家不仅是指那些创造了哲学理论体系的人,而且包括那些实践某种哲学观念的人。

此种哲学观从中世纪开始发生了根本的转换,哲学成为了一种纯粹抽象的、理论的活动,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关键词:哲学;爱智;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不论是希腊人还是巴比伦人,他们都追求智慧,过着一种完美、高洁的生活。

他们既不违犯正义也不报复他人,他们避免与好事之徒交往,蔑视耗费他们时间的地方———法庭、议会、市场、集会。

简言之,看不上那种毫无思想的人们参加的会议或聚会。

他们的目标是和平、宁静的生活,所以他们仔细观察自然以及其中发生的一切:他们非常专注地探索地球、海洋、空气、天空以及它们的本质。

在思想上,他们以月亮、太阳和其他旋转的行星为伴,不论这些行星是固定不动的还是四处漫游的。

虽然他们的身体在地球上,但是他们给自己的灵魂插上了翅膀,使它们飞上了天空,那是一个适于真正成为世界公民的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居住在那里的强人(p o w e r s)。

这些强人把整个世界看作他们的城邦,而城邦里的居民都是智慧的伙伴,他们依靠德行获得自己的公民权,包括管理全世界公共财富的权利。

他们十分完美,拥有所有优点。

他们不再习惯于考虑肉体的不适和外在的邪恶,*P.哈道特(P i e r r e H a d o t,1922—),一个值得英语和汉语世界深入研究的法国哲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希腊哲学,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古代哲学的权威,他是福科最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把维特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主要人物。

虽然以研究古代哲学著称,但哈道特并不只是一个哲学史家,毋宁说他是一个利用古代哲学来阐述自己思想的哲学家。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2017最新版56页PPT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2017最新版56页PPT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2017最新版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论形而上学植根于人性的本源

论形而上学植根于人性的本源

论形而上学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作者:付文佳刘伟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2期[摘要]形而上学自从古希腊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反形而上学的倾向也始终与之如影随形。

然而,任凭二者如何纠缠,形而上学却始终像一个“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究其原因,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均是由于它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形而上学;人性;超越;价值[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2-0068-(03)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一词经常处于被人们所误解的境地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理解为一种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原本是有联系的、整体的和运动的世界的思维方式。

然而,“形而上学”一词最原初的意思则是指一门研究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学问,也就是说,在原初意义上讲,形而上学就是哲学。

形而上学自从古希腊时期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在亚里士多德建成形而上学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倾向也接踵而至,但任凭二者如何纠缠,形而上学却始终像一个“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归根结底,是由于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

一、从人的本性看形而上学产生的必然性人是来自于自然,却又超然于物性之上的动物。

对物的超越性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但是这种特质并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性,而是靠自己去争取和创造的。

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从不满足于暂时的、对现象的理解,总是会借助理性去寻找一个在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的、超现存的世界,并以这种“超现存的世界”来规定人的活动,指引人的追求,最终实现人的超越。

而“形而上学”就表现为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确认的最高理想。

从根源上讲,可以说形而上学发端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

整个古希腊哲学,从水、无限、空气到火、数目、存在、原子和虚空,都是企图找到万物的始基。

略议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自知”说的诠释——就《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论文集》而谈

略议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自知”说的诠释——就《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论文集》而谈

2015年第1期(总第138期)/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12015/GeneralNo 138/January略议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自知”说的诠释———就《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论文集》而谈吴 震【摘要】耿宁的中文论著《心的现象》尝试用现象学理论对中国心学传统尤其是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思想进行独创性诠释,这对中西哲学交流及中文学界而言,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一项创举。

本文仅限于其中5篇有关阳明学及后学的论文展开评述,大致指出三点:1.他以“自知”来诠释阳明的“良知”,判定阳明的良知自知并非纯理论或纯知识方面的自知而是一个有关意志和实践方面的自知,诚为卓识;2.就其研究的方法自觉而言,他想努力做到哲学诠释与文本解读达到一致,以阳明本人的言论来证实他的“诠释性假设”,大体上获得了成功,但其文本解读却不免受其哲学诠释的牵扯,因而发生偏差;3.当涉及心学工夫论议题时,他感叹自己由于缺乏心学家的实践,因而无法真正进入心学实践领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些心学实践作现象学的客观陈述和概念传达。

这是他对自己的“学者”身份的一种自觉,由此值得引起我们共同省思一个问题:良知的实践性在当下如何可能。

【关键词】耿宁;良知自知;良知内在性;良知实践性中图分类号:B248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1-0118-09 瑞士哲学家耿宁(IsoKern,1937-)既是现象学家,又是佛教唯识宗、儒家心学的研究学者。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现象学研究是他的主要工作,专著《胡塞尔与康德———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关系的研究》(海牙,1964)的出版、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海牙,1973)的编辑整理,为其奠定了西方现象学哲学家的地位。

80年代起,他开始转向中国哲学的研究,近年出版了据说是其“生命之作”的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巴塞尔,2010)①,继而又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他“献给我的那些以现象学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心学的中国朋友们”的一部中文论文集《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论文集》(北京,2012),更令我们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

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

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探索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法律哲学领域,哈特(H.L.A. Hart)的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哈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他的理论特点是强调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和自由与尊严的平衡。

本文将概述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对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重要性。

一、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的基本观点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基于对法律的内在本质和功能的理解。

他认为,法律不仅仅是一套规则,而是一种社会规范系统,其目的是解决人类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冲突和争议。

哈特主张,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并不取决于政府的命令或道德要求,而是依赖于人们的共识和遵从。

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认为,法律的最基本要求是能够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

哈特将这一原则称为“最低限度自然法”。

根据这一理论,法律应该保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不是仅仅执行政府的意志。

他辨析了法律规则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区别,认为法律规则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而不是对人类行为的内在要求。

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中,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权利可以理解为个体的自主决定和选择的自由,而义务则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哈特认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

权利的存在使个体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不受他人或政府的限制。

然而,权利并不是无限的,个体的行动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范围内进行,且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权利的行使过程中,个体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即对他人和社会负有的责任。

这种责任可以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可以是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遵守。

在现代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具体体现。

个体依赖社会和法律为其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个体也需要对社会和法律承担一定的义务。

只有在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中,人们才能够共同构建和维护一个公正、有序和和谐的社会。

三、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的意义与应用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与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公共课”《哲学概论》网课测试题答案5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公共课”《哲学概论》网课测试题答案5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公共课”《哲学概论》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生活世界”作为哲学概念是由()首先提出的。

A.尼采B.胡塞尔C.海德格尔2.庄子重视“虚”与“静”,认为心斋是达到虚的一种方式。

()A.错误B.正确3.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为概念思辨的自足的理论体系。

()A.错误B.正确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指的是他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颠倒过来。

()A.错误B.正确5.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抓住了世界的本质,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现存世界的深刻基础。

()A.错误B.正确6.荀子虽认为“心有征知”,但认为“知道”需要通过“学”来实现。

()A.错误B.正确7.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

A.孔子B.老子C.庄子8.“致虚极,宁静笃”是()修为思想的特点。

A.儒家B.道家C.佛家9.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是()。

A.从本体上说,知即行B.知与行是统一的C.知等于行D.“知行合一”即“致良知”10.在马克思看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A.错误B.正确11.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特点是()。

A.推崇非理性相对于理性的先在性B.把非理性看成是人的本质C.拒斥绝对主义的价值理想D.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12.下列属于儒家修为思想的具体方式的是()。

A.“学”与“养”B.“守”与“静”C.顿悟13.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们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A.错误B.正确14.社会的实质就是实体化的社会机构或组织群体。

()A.错误B.正确15.下列属于佛家修为方式的是()。

A.止观B.去执C.中庸D.顿悟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西方哲学对本体的追寻一开始是通过本原概念表现出来的。

()A.错误B.正确2.下列属于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之德的是()。

A.和而不同B.同而不和C.群而不党D.矜而不争3.中西哲学的比较需要尊重中西哲学彼此的差异。

H.T.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之研究的开题报告

H.T.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之研究的开题报告

H.T.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之研究的开题报告简要介绍恩格尔哈特及其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H.T.恩格尔哈特(Hans-Georg Gadam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是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阐述了“理解”这一哲学概念,认为理解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参与和交流的过程。

此外,恩格尔哈特也对伦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

俗世生命伦理学是恩格尔哈特的伦理思想,主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问题,而不是抽象的典型或理想情况下的道德问题。

这种伦理学强调人的生存状态、自我理解和人际关系。

它不是以规则或命令为基础的,而是从人的实际生活中提取道德原则。

恩格尔哈特认为,人的伦理观从自我理解、生命经验和现实环境中形成,而这些因素是具体而个人化的。

因此,俗世生命伦理学主张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不对他人施加自己的道德标准,而是尊重他们的判断和行动。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构成部分: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当今伦理学研究的现状、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的来源、其在当今伦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2. 相关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恩格尔哈特及其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研究动态、研究进展、研究不足等,并分析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3.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阐释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比较该理论与其他伦理学理论的异同之处、分析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的实践意义和局限性等,为深入探究该理论打下基础。

4.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确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借助文献资料梳理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系统阐释其内涵和特点;比较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与其他伦理学理论的异同之处,以深化对该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分析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实践意义和局限性,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等。

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兼析皮埃尔·哈道特的哲学观

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兼析皮埃尔·哈道特的哲学观

作者: 李文阁[1,2]
作者机构: [1]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89-97页
主题词: 哲学观;历史性;20世纪90年代末;生活观念;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边缘化;降温
摘要: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让国内的哲学学者已经有些厌倦的话题。

如果说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凸显与哲学的边缘化及其与时代的脱节有关,那么这个问题的降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哲学对自身位置的认可及其向生活的贴近。

但问题的降温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哲学观问题是哲学只要存在就会不断追问的恒久问题,哲学正是在对此问题的不断追问中前行的;另一方面,对待哲学的态度根本上乃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缩影和表现。

换言之,哲学观所折射的其实是人生观、生活观:一个功利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势必把哲学看作工具或谋生的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降温是对问题的麻木和向庸俗主义的“投降”。

而哈道特的哲学观或许能够刺激一下我们麻木的哲学心灵和庸俗的生活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法〕P.哈道特*/文李文阁/译提要:在古希腊,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是提升精神的一个方法,它意味着个体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和转换。

因此,在古希腊,哲学家不仅是指那些创造了哲学理论体系的人,而且包括那些实践某种哲学观念的人。

此种哲学观从中世纪开始发生了根本的转换,哲学成为了一种纯粹抽象的、理论的活动,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关键词:哲学;爱智;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不论是希腊人还是巴比伦人,他们都追求智慧,过着一种完美、高洁的生活。

他们既不违犯正义也不报复他人,他们避免与好事之徒交往,蔑视耗费他们时间的地方———法庭、议会、市场、集会。

简言之,看不上那种毫无思想的人们参加的会议或聚会。

他们的目标是和平、宁静的生活,所以他们仔细观察自然以及其中发生的一切:他们非常专注地探索地球、海洋、空气、天空以及它们的本质。

在思想上,他们以月亮、太阳和其他旋转的行星为伴,不论这些行星是固定不动的还是四处漫游的。

虽然他们的身体在地球上,但是他们给自己的灵魂插上了翅膀,使它们飞上了天空,那是一个适于真正成为世界公民的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居住在那里的强人(powers)。

这些强人把整个世界看作他们的城邦,而城邦里的居民都是智慧的伙伴,他们依靠德行获得自己的公民权,包括管理全世界公共财富的权利。

他们十分完美,拥有所有优点。

他们不再习惯于考虑肉体的不适和外在的邪恶,*P.哈道特(PierreHadot, 1922—),一个值得英语和汉语世界深入研究的法国哲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希腊哲学,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古代哲学的权威,他是福科最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把维特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主要人物。

虽然以研究古代哲学著称,但哈道特并不只是一个哲学史家,毋宁说他是一个利用古代哲学来阐述自己思想的哲学家。

在最近的40多年来,他一再阐述的一个思想就是:哲学是一种活的经验(a lived experience),而不是一堆教条(a set ofdoctrines)。

他认为,判断一个哲学家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怎样生活,看他做了什么。

从事哲学的最好方式是说,是对话和在共同体中说,而不是写,写成文本和演讲稿。

今天在大学里被教授的哲学已经大大扭曲了其原初的、治疗性的意义。

哈道特的主要著作有:《什么是古代哲学?》(What Is AncientPhilosophy?法文版1995年,英文版2002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Philosophy as aWay ofLife,法文版1987年,英文版1995年)、《内部城堡:马克·奥勒留的沉思》(The InnerCitadel, TheMeditations ofMarcusAurelius法文版1992年,英文版1998年)、《普罗提诺斯或朴素的直观》(Plotinus or theSimplicity ofVision,法文版1993年,英文版1993年)等。

本文就选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一书。

关于哈道特的哲学思想和他对古代哲学的看法,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专门介绍。

——译者他们把自己训练得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漠不关心,把自己武装为既反对享乐又抵制欲望,简而言之,他们一直努力使自己摆脱激情的控制……他们从不屈服于命运的打击,因为他们预先判断到了(预见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承受与我们的意愿相违背的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一旦有了预见,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就不再感到陌生和新鲜,对它们的感觉就会迟钝,好像它们与那些陈旧、过时的事情有联系)。

非常明显,这些强人在德行中找到乐趣,他们整个一生都在庆祝一个节日。

可以肯定,这样的人数量非常之少,在我们的城邦,他们像智慧的余火在慢慢燃烧。

是他们使得德行没有被完全消灭,没有从我们这个族类中消失。

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们那样行事,变得像他们那样:无可挑剔,无可指责,热爱智慧,为美丽之物而欢喜,仅仅因其美丽之故,且认为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了……那么我们的城邦就会洋溢着幸福,城邦之人将不知道任何引起痛苦和恐惧的事情,他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开怀大笑。

的确,对他们而言,所有的时间都将成为节日的欢庆。

①亚历山大的斐罗(Philo)所说的这段话(为斯多葛学派所激发)显然展示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方面。

在这一时代,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不仅是指它是道德行为的一个特殊类型,因为在上面所引的斐罗的话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自然的沉思所起的作用,而且意味着哲学是在世的一种方式,它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要被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

对于古人而言,仅仅philo-sophia(爱智)这个词就足以表达这种哲学观。

在《会饮篇》,柏拉图已经展示,苏格拉底,这个哲学家的典范,就可以被当作爱神厄洛斯(Eros),那个珀罗斯(Poros,丰富神)和皮尼埃( Penia,贫乏神)的儿子。

**厄洛斯缺少智慧,但是他却知道如何去获得智慧。

②哲学因而呈现为这样的形式:思想、意志①Philo Judaeus, On the SpecialLaws,2, 44-48.**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神厄洛斯是阿佛洛狄忒的儿子。

阿佛洛狄忒(罗马又称维纳斯Venus) Aphrodite,是爱情女神。

当她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之山)时,诸神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天神宙斯就曾多次向她表示爱慕,可阿佛洛狄忒不愿意和宙斯在一起。

宙斯怀恨在心,将她嫁给了一个又丑又跛的工匠。

后来阿佛洛狄忒挣脱了宙斯的摆布,爱上战神阿瑞斯并与他结婚。

他们生儿育女,生活得很美满。

他们最宠爱的孩子是小爱神厄洛斯(Eros,在罗马传说中被称作“丘比特”)。

阿佛特狄忒和厄洛斯共同掌管人间天上的婚姻大事。

小爱神厄洛斯的背上长有两只美丽的翅膀,常携带一张金弓,备有两支利箭———金箭和铅箭。

金箭是高尚纯洁的爱情之箭;铅箭表示纯情之箭。

不管是神还是人,谁都抵挡不住这两只利箭的威力。

被其金箭射中者即与随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坠入情网,而被其铅箭射中者会对另一个人产生莫名的仇恨。

另外在早期神话中,厄洛斯的起源远比阿佛洛狄忒复杂,他是从混沌中诞生的宇宙四位本源神之一,可见古希腊人把情欲看作世界的基本元素。

但是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在苏格拉底与第俄提玛的对话中,第俄提玛谈到对爱情的看法时,她把爱神看作是丰富神和贫乏神的儿子。

第俄提玛这里理解的爱神介于人和神之间、知与不知之间、美丑之间、贫乏与丰富之间,是一个精灵,他没有智慧,但是渴望智慧,追求智慧,是一个哲学家。

这里柏拉图之所以把爱神作如是理解,源于他对爱情的看法。

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实际是指一种理智之爱, 对纯粹美的理念的爱,是爱情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哲学的境界。

所以哈道特才把苏格拉底看作爱神。

参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第259—270页。

——译者和一个人在世的练习,其目标是达到一个人类事实上难以进入的状态:智慧。

哲学是提升精神的一个方法,它要求个体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和转换。

因此,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论就其是一种练习和获取智慧的努力,还是就它的目标是智慧本身而言都是如此。

因为真正的智慧并不仅仅吸引我们去知道,它还使我们成为另外一个人。

古代哲学的伟大之处也是其自相矛盾之处就在于,它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智慧是难以企及的,与此同时,它又确信追求精神进步的必要性。

用昆特林(Quintillian)的话说:“我们必须……追求最高级的的东西,就像很多古人所做的那样。

即使他们相信从来没有人成为圣人,他们仍然没有停止教授智慧的箴言。

”③古人知道他们并没有使智慧成为他们稳定的、明确的状态的能力,但是他们至少希望在某个特殊的时刻接近它,智慧是指导他们行为的超验准则。

智慧因而是一种能够带来心灵的平静(ataraxia)、内在的自由(autarkeia)和宇宙的意识的生活方式。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哲学表现为一种治疗,意在治?人类的痛苦。

这样一种观念在斯诺克瑞斯(Xenocrates)④和伊壁鸠鲁⑤那里得到明确表达:“我们不必假定,我们从自然现象的知识中除了得到心灵的平静和纯粹的自信外,还会有其他的收获。

”这也是斯多葛哲学⑥和怀疑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S.恩皮里克***(Sextus Empiri-cus)⑦在描绘下面一个杰出人物的形象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著名画家埃皮勒斯(Apelles),想在一幅画中再现马嘴里流出的唾液。

但他总是做不好,决定放弃。

于是,他把用来擦画笔的海绵扔向画布。

当海绵击中画布时,在画布上留下的不是别的,恰好是马的唾液的形象。

同样,怀疑主义也像其他的哲学家那样开始,寻求心灵的平静,寻求在判断时的坚定和自信。

而当他们无法做到时,就悬置判断。

偶尔,一旦他们这样做(指悬置判断),他们就做到了,也就是说,随着判断的悬置,心灵也就平静了,就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

因此在古代,哲学呈现为一种达到独立和内在自由(autarkeia)的方法,那是一种自我仅仅依赖自身的状态。

在苏格拉底的思想里⑧,在犬儒学派的门徒中,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对他来说,只有沉思的生活才是独立的⑨,在伊壁鸠鲁那里,在斯多葛学派的人中间,我们均能发现同样的主题。

尽管它们的方法论不同,但在所有的哲学派别中,我们都能发现同样的、把人的自我权利从与它相异化的事情中解放出来的意识,即使是怀疑主义学派也有这种意识,它拒绝做任何判断就体现了这种意识。

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哲学来说,它们的宇宙意识又强化了这些基本观念(指前面对哲学的看法———译者)。

所谓“宇宙意识”,我们指的是这样一种意识:我们是宇宙的一个部分,是我们的自我经由万物本性中的无限性的必然放大物。

用伊壁鸠鲁的学生迈特道瑞斯(Metrodorus)的话说:“记住,尽管你会死,且只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生活,然而,经由沉思自然,你已经提升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过去和全部的未来。

”马克·奥勒留这样说到:“理性灵魂……在环绕着它的整个宇宙和虚空游荡……它进入了一个无穷大的无边无际的区域,观察和思索万事万物的周期性重生。

”古代的圣人在每一时刻都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宇宙中,都自觉保持与宇宙的和谐。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在什么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有必要求助于斯多葛哲学关于哲学会话(discourse)与哲学自身的区分。

对于斯多葛哲学而言,哲学的组成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事实上并不是哲学自身的组成部分,但却是哲学会话的组成部分。

经由这个区分,他们要说明的是,当要去教哲学的时候,必须排列出一个逻辑学理论、物理学理论和一个伦理学理论,知识的逻辑的和教育学需要迫切要求这些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