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精华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1. 数字和数的认识:
- 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包括0-100内的整数;
- 数的比较大小和数的排列顺序。

2. 加法和减法:
- 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进位和退位;
- 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3. 数字的认识和数形的认识:
- 数的分解和合成;
- 数的奇偶性;
- 计算三位数和以内的数、100-999之间的数。

4. 位置与方向:
- 位置的认识和方位的表达;
- 左右对称和轴对称。

5. 时间和钟表:
- 时间的认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
- 时钟和钟表的认识、读写和相互转换。

6. 长度、重量和容量:
-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转换;
- 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和转换;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容量单位(升、毫升)的认识和转换。

7. 组合和拆解数字:
- 数字的组合和分解;
- 数字的进位和退位。

8. 图形和空间:
- 简单图形的辨认(点、线、面);
- 平面和立体图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体等)的认识和辨认;
- 空间方向的认识。

9. 图表的利用:
- 图表的分类和读取。

这些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掌握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数字的分解和组合、图形的认识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余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四边形知识点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某4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某2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某2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整数的概念及运算整数是正整数、零、负整数的统称,用Z表示。

整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要遵循正负数的规则。

例如,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减,绝对值大的数决定结果的正负号等。

二、小数的认识与运算小数是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的数,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

小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要保持小数点对齐,十位以下的补零。

小数可以与整数进行加减运算。

三、分数的概念与运算分数是一个数的多少份之几,由分子和分母两部分组成。

分数可以化简、比较大小、加减运算等。

运算中需要找到公共分母,计算结果要化简。

四、长度、质量与容量的认识长度是物体的长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千米等。

质量是物体的重量,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克等。

容量是物体可以容纳的量,常用的容量单位有升、毫升等。

五、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平面图形有点、线段、直线、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

常见的几何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通过几何图形的特点,可以进行分类和判断。

六、面积与周长的认识面积是平面图形所占的大小,计算面积需要了解图形的形状和边长。

周长是图形边界的长度,计算周长需要确定图形的边长。

七、时间的认识与应用时间是衡量事件先后顺序的工具,可以用秒、分钟、小时、天等单位表示。

了解时间的计算规则,能够进行时间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八、进位与退位的运算进位是指数位相加超过10时向高一位进1,退位是指十位以上的数相减不够时向低一位借1。

进位与退位运算在加法、减法中经常使用,能够灵活应用进位与退位算法。

九、二维和三维图形的认识二维图形是平面上的图形,包括点、线、面等;三维图形是空间中的图形,包括球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

通过认识和比较二维和三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十、数据和图表的读取与分析数据和图表反映了一定的信息,需要读取和分析。

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以上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四边形》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意: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长和方的比较中找出图形棱角的特点。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示法。

《测量》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精确地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知识点: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吐血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吐血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测量:①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公里)=1000米②重量单位: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③速度单位:千米每小时速度×时间 = 路程2.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加法:列竖式,数位对齐,各数位分别相加,从低位算至高位,哪一数位上数满十,就要向前一数位进1。

笔算减法:列竖式,数位对齐,各数位分别相减,从低位算至高位,哪一数位上数不够,就要向前一数位借1。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400(和)100(被减数)-(减号)50(减数)=50(差)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3. 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和4个角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即图形所有边的和。

长方形周长= 2×(长+宽)正方形周长 = 4×边长。

4. 有余数的除法例:25(被除数)÷ 3(除数)= 8(商)……1(余数)余数的性质:(1)余数必小于除数;(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推导公式(识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5. 时、分、秒:1分钟=60秒 1小时=60分钟时间的计算:以60进制例:11:20+0:50=12:1024小时制:即下午的时间加12时例:下午1点=13:00 晚8点=20:00 6.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直接运用乘法口诀计算估算:多位数取整计算例:298×5≈1500 (将298估成300来计算)笔算乘法:列竖式计算,数位对齐,满十进位,最终结果为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例: 12(因数)×3(因数)= 36(积)7. 分数的初步认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与代数(一)整数的认识1、数数能够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 1000 以内的数,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例如,10 个一是十,10 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一千。

2、数的组成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比如 356 是由 3 个百、5 个十和 6 个一组成的。

(二)加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例如:25 + 38,先算个位 5 + 8 = 1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十位 2 + 3 +1 = 6,结果是 63。

2、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当10 再减。

比如 56 18,个位 6 8 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当 10,16 8 = 8,十位 5 1 1 = 3,结果是 38。

3、三位数加减法(1)三位数加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

(2)三位数减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当 10 再减。

(三)乘法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整十、整百数 0 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例如 20×3,先算 2×3 = 6,再在 6 后面添 1 个 0,结果是 60。

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比如 12×3,先算 10×3 = 30,2×3 = 6,再算 30 + 6 = 36。

二、图形与几何(一)测量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毫米,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认识分米和千米,1 分米= 10 厘米,1 千米= 1000 米。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质量单位认识吨、千克和克,1 吨= 1000 千克,1 千克= 1000 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与计算1. 整数的认识-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学习整数的比较大小2. 四则运算-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初步知识- 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3. 应用题- 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理解题目中的数学关系- 学习列式计算的基本方法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学习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 立体图形- 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球、立方体、圆柱)- 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学习计算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三、度量衡1. 长度单位- 学习使用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重量单位- 学习使用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单位- 学习小时、分钟、秒等时间单位 -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四、数据处理1. 统计- 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 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解读数据图表中的信息2. 概率- 初步了解可能性的概念- 通过简单实验理解概率的基本原理五、解决问题1. 策略选择- 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综合应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辑和格式化。

您可以添加具体的例题、解题步骤、图形插图等,以丰富文档内容。

确保文档的格式规范,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表格来组织信息。

这样,您的文档将既专业又易于阅读和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3. 计算经过时间。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写完,经过时间是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分别相加。

例如:35 + 24,可以把35拆成30和5,24拆成20和4,先算30+20 = 50,再算5 + 4 = 9,最后算50+9 = 59。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 同样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23,把23拆成20和3,先算56 - 20 = 36,再算36 - 3 = 33。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340+160,个位0+0 = 0,十位4+6 = 10,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00;450 - 260,个位0 - 0 = 0,十位5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5 - 6 = 9,百位4 - 1 - 2 = 1,结果是190。

第三单元: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 = 10毫米。

2024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2024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知识点三:认识分米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定义: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毫米(mm)作单位。如数学书厚6(毫米)
⑴把10厘米的长度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分米(dm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注意:测量时,物体的左边与0刻度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刻度几 ,物体的 长度就是几。
估算方法:要根据问题和生活实际,适当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可 以把每个三
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看成与它接近的 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 例如:403+571=( )把403看作400,571看作570。 易错点:选择估算方法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
例如:裙子145元,上衣287,求总价。
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
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方法2: 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 再 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方法1: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 加 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 :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易错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忘记加进位数或退位数。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整数1. 整数的概念:正整数、负整数2. 整数的比较3. 整数的加减法4. 零的性质二、加法和减法1. 数的认识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3.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4. 加法和减法的性质和运算规律三、乘法和除法1. 乘法的概念和性质2. 除法的概念和性质3. 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4. 乘法和除法的应用四、三、两位数的加减法1. 两位数的认识2.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3.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4. 两位数的运算应用题五、重量和容量1. 重量的认识和单位2. 重量的比较3. 重量的加减法4. 容量的认识和单位5. 容量的比较6. 容量的加减法六、长度1. 长度的认识和单位2. 长度的比较3. 长度的加减法4. 周长和面积的认识七、时钟和日历1. 时钟的认识和读法2. 时间的认识和计算3. 日历的认识和应用八、几何图形1.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2. 形状的特征和性质3. 直线和曲线的认识九、表格和图形1. 图表的认识和分析2.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读取和绘制十、数据的统计和分析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3. 数据的应用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总结了整数、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三、两位数的加减法、重量和容量、长度、时钟和日历、几何图形、表格和图形、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内容。

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建立扎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点一、测量。

1. 长度单位。

- 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 1厘米 = 10毫米,1分米 = 10厘米,1米 = 10分米,1千米 = 1000米。

-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毫米、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用米、千米作单位。

例如,铅笔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而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用千米作单位。

2. 质量单位。

- 克(g)、千克(kg)、吨(t)。

- 1千克 = 1000克,1吨 = 1000千克。

- 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如一枚硬币的质量;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如一袋大米的质量;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如一辆卡车的载重量。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例如计算345+236,个位上5 + 6 = 11,向十位进1,十位上4+3+1 = 8,百位上3+2 = 5,结果是581。

2.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例如计算567 - 348,个位上7 - 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7 - 8 = 9,十位上6退1后是5,5 - 4 = 1,百位上5 - 3 = 2,结果是219。

三、四边形。

1. 四边形的特点。

-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2. 长方形和正方形。

-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 周长。

-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 长方形的周长=(长 + 宽)×2,例如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周长=(5 + 3)×2 = 16厘米。

-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例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 = 4×4 = 16厘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周长1、长方形:宽长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 + 宽×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 2 - 宽长方形的宽=周长÷ 2 - 长2、正方形:边长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 43、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4、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m=10dm=100cm=1000mm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dm=10cm=100mm1厘米=10毫米1cm=10mm二、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三个月。

第1季度:1月、2月、3月(平年90天、闰年91天)第2季度:4月、5月、6月(共91天)第3季度:7月、8月、9月(共92天)第4季度:10月、11月、12月(共92天)上半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下半年: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1、2、5、7、8、10、12月都有31天,是大月。

4、6、9、11月都有30天,是小月。

2月有28天或29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一个特殊月。

2月有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一年有365天,上半年181天,下半年184天。

2月有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一年有266天,上半年182天,下半年184天。

(每4年里只有一个闰年,所以2月29日这一天4年才有一次)(3)、一个月最多有4个星期,一个月最多有5个星期日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钟走2圈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三、认识小数1元=10角1角=10分①1角=0.1元10个0.1元等于1元②1分米=0.1米10个0.1米等于1米四、其他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3、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①有乘除又有加减,先乘除后加减;②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③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在,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数的读写和比较
- 数的读写方法:十以内的数,使用汉字读法;十以上的数,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中间用“十”分隔。

- 数的比较: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比较大小。

2. 加法和减法
- 加法:两个数相加得到和。

- 减法: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

3. 数的分类
- 分数:由两个整数表示的数,其中一个整数表示分子,另一个整数表示分母。

-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4. 位置与方向
- 位置:在平面上,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 方向:用东、西、南、北等词语表示方向。

5. 图形与面积
- 平面图形:圆、方、三角形等。

- 面积:一个平面图形所占的空间大小。

6. 时间和时钟
- 时间:24小时制,包括小时和分钟。

- 时钟:显示当前时间的装置,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7. 数字的应用
- 简单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买东西、排队等。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通过研究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年级数学 上册期末 总复习资料(必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 上册期末 总复习资料(必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必考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数的认识
- 自然数的概念
- 数的读写和分类
-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 加法和减法
- 1~100之间的数加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和借位)
- 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
3. 乘法和除法
- 乘法口诀表的记忆
- 乘法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 乘法的应用(乘法计算、面积计算)
- 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分数
- 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 分数的比较和排序
- 分数与整数的关系
5. 位数和数位
- 两位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
- 数的最高位和最低位
- 数位的概念和数位间的关系
6. 数据统计
-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 数据的图表表示(柱状图、折线图、饼图)
-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7. 长度单位
- 厘米、米和千米的换算
- 长度的测量、估算和比较
8. 时钟和时间
- 时、分和秒的概念和读写
- 时钟的读和写
- 时间的计算和比较
9. 位置和方向
- 上下左右和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 方位词和方向的概念和描述
- 空间的概念和判断
这些知识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和掌握,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一、数与代数1. 数的认识定义:千以内的数:学生应能熟练地数出千以内的数,并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数的组成:了解每个三位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如257由2个百、5个十和7个一组成。

性质:数的顺序:例如,567比500大,但比600小。

数的比较:能够直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例子:说出下一个数和前一个数:如果现在是325,那么下一个数是326,前一个数是324。

2. 加法和减法定义:加法: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性质: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减法的性质:a - b = a + (-b)。

例子:计算:237 + 459 = 696,696 - 459 = 237。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300元钱,又买了218元的玩具,你现在还有多少钱?3. 乘法和除法定义:乘法:表示重复加法的运算。

除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运算。

性质:乘法的交换律:a × b = b ×a。

乘法的结合律:(a ×b) × c = a ×(b ×c)。

乘法的分配律:a ×(b + c) = a × b + a ×c。

除法的性质:a ÷ b = c 表示a被b除,商为c。

例子:计算:3 × 4 = 12,12 ÷ 3 = 4。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6组小朋友,每组4人,总共有多少人?二、空间与图形1. 平面图形的认识定义: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

圆形:所有点到中心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性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归纳主要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以下是每个方面的详细知识点:一、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o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o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o能结合实际进行数的估算。

2.数的运算:o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o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计算。

o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常见的量:o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o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o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o能进行简单的图形拼组,感受图形的变化。

2.测量:o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o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画线段。

三、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o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分类。

o能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2.数据的描述与分析:o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o能进行简单的概率初步体验,如抛硬币、摸球等实验。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1.解决问题:o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加减乘除、时间计算、图形拼组等。

o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探索规律:o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并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推理。

o能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练习和巩固,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年级上册 数学 知识点 归纳3篇

三年级上册 数学 知识点 归纳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的认识1.数的读写数字是人类语言中表示数量的符号,阿拉伯数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这些数字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数,表示不同的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来进行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2.数的比较数的比较可以通过大小关系来进行,可以用<、>、≤、≥来表示。

例如,3<4表示3比4小,4>3表示4比3大。

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的排序,比较大小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3.数字的逆运算数字的逆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整体,减法是指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除法是指将一个数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数量相等。

4.数字的应用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温度、长度、重量等各种量。

数字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研究都需要数字的支持。

二. 量的认识1.长度长度是指物体的长或短,可以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长度的单位有厘米(cm)、米(m)、千米(km)等。

2.重量重量是指物体的重或轻,可以用秤等工具进行测量。

重量的单位有克(g)、千克(kg)、吨(t)等。

3.容积容积是指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用量杯等工具进行测量。

容积的单位有毫升(ml)、升(L)、立方米(m³)等。

4.温度温度是指物体的热度,可以用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等。

5.时间时间是指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长,可以用时钟、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min)、时(h)等。

三. 数的运算1.加法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

例如,3+5=8,表示将3和5相加得到8。

2.减法减法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差。

例如,7-2=5,表示将7减去2得到5。

3.乘法乘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集锦18篇)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集锦18篇)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集锦18篇)三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第1篇(一)口算除法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

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关于0的一些规定:(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

(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数学进位加法的简单计算方法不管多大的数相加其最基本的原则都是20以内的加法原则,20以内进位加法的速算口诀为:几加九进十减一、几加八进十减二、几加七进十减三、几加六进十减四。

由于加法具有交换律,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几句就可以了,在101以内的加法中,先观察两个各位数字,找出他们中间较大的数,按口诀进行计算可以很快的算出答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上册知识点大全一、知识点概括总结1. 毫米:是长度和降雨量的单位,缩写为MM。

- 1毫米= 0.1厘米- 1毫米= 0.01分米- 1毫米= 0.001米- 1毫米= 0.000001千米2. 厘米:长度计量单位,1米的百分之一。

- 符号:cm- 1厘米= 1/100米- 1厘米= 10毫米- 1厘米= 0.1分米- 1厘米= 0.01米- 1厘米= 0.00001千米3. 分米:长度的公制单位,1米的十分之一。

- 0.0001千米= 1分米- 0.1米= 1分米- 10厘米= 1分米- 100毫米= 1分米- 10分米= 1米- 0.1分米= 1厘米- 0.01分米= 1毫米4. 千米:又称公里,是国际标准长度单位,用于衡量两地间的距离。

- 符号:km- 1千米= 1,000米- 1千米= 100,000厘米- 1千米= 1,000,000毫米5. 吨:质量单位,1吨= 1000公斤。

6. 加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合并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 符号:+- 例:1+2+3=67. 加法各部分名称- 加号(+)前后的数为加数,等号(=)后的数为和。

8. 加法性质-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9. 减法: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或量中减去另一个数或量的运算。

10.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 验算:通过逆运算检验运算结果是否正确。

12. 验算的作用:有效检查计算错误,但对思维错误帮助有限。

13. 四边形:由四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图形。

14.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15. 周长:环绕有限面积区域边缘的长度,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 估计: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进行大概推断。

17. 余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的部分。

- 性质:余数小于除数。

18. 秒: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符号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里 )。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 相等 ),都是( 1 )毫米。

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如:3吨=3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1) 相同数位要对齐;
(2) 从个位算起;
(3)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 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 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 加法的验算:
①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 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 减法的验算:
①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 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1时= 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8、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如:2时=()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9、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例如:小明晚上7:30开始写作业,8:40写完作业,小明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8:40-7:30=1小时10分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

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 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1)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 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 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2、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如:
3
181<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如:5254>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如:
858382=+ 10
4105109=— 4、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如:1-43414441==— 1、 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

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
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

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
排比赛场次等问题。

方法点拨
要想解决问题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画图等方法,做到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例如:用1、2、3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时,要学会有序地思考。

我们可以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把这些三位数记录下来;也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等等。

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4个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共通了()此电话。

可以画图如下:
即3+2+1=6(次)
A B C D
路线的选择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A B C 3×2=6(条)
从A经过B到C共有6条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