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篇1【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

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2.准备一个地球仪注意事项: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分析:1.绕轴旋转问题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手势判断法: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从全球看是怎样的?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⑵太阳光的照射四、重复实验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完成课后练习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球自转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自转动画、地球自转地图等教学道具。

2.教学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陆地和海洋等。

2.提问:地球仪上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分布的?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位置。

二、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1.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的位置。

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

4.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小时约1667公里。

三、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交替(1)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

(2)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不同部位,产生昼夜交替。

2.时区差异(1)展示地球自转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区差异。

(2)讲解时区差异的原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不同,产生时区差异。

3.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1)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公转的轨道。

(3)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内部运动,地球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外部表现。

四、巩固练习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错误)2.填空题:地球自转的周期是______,速度是______。

3.简答题: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五、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作业布置1.复习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现象和时区差异。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实验材料(如蜡烛、乒乓球、铁丝等)3. 挂图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活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地方时: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如东早西晚。

三、课堂实验1.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的实验:教师活动: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理解地方时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示意图。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现象以及其实际应用。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明确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等。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价值;(2)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3)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将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地理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内容如下: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教材P3233)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P3334)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教材P34)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公转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地球为什么要自转?(2)地球自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在两极点为0,线速度在赤道最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教材P3234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P34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

(2)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完成一次自转。

地理地球自转的教案

地理地球自转的教案

地理地球自转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课件、地球自转动画。

2.学具:地图、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

2.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某一地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发生变化,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时区差异: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形成时区差异。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影响风向,使得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转,南半球的风向向左偏转。

4.案例分析利用地球自转动画,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等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地球自转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5.小组讨论1.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对生活有哪些影响?2.时区差异给国际交流带来哪些便利和困扰?3.科里奥利力对风向的影响有哪些实际应用?强调地球自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请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地球自转的影响。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地图、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地理意义?2. 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例题讲解(1)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2)说明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2)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3小时56分。

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

(2)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当某个地区处于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之间的半球时,该地区为白天;当该地区处于地球自转方向背离太阳的半球时,该地区为夜晚。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阐述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作息时间、旅行等。

2. 讨论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航海、探险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收集有关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作业布置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班scheduling、时间调整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3. 实际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第2周: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2.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日出日落等;3.掌握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速度;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1.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让学生观察日夜交替和日出日落的变化,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讲解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一天”;2.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每小时约自转约15度,每分自转约0.25度;3.地球自转的方向:由西向东。

3. 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总有一半处于日照状态,另一半则处于黑暗状态,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日出日落:日出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日落是太阳落下到地平线下方;3.时区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为了方便起见,人们规定地球上的划分为24个时区。

4. 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地球时间: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该经线上的子午线时起,逐小时累加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地球时间;2.计算方法:如果东经的地方比本初子午线的时间早,那么他们的地方时间要减去他们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如果西经的地方比本初子午线的时间慢,那么他们的地方时间要加上他们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一半所用的时间。

5. 拓展与应用1.与环境污染有关的自然现象;2.如何利用地球自转测算时差。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和方向,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掌握地球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二)新课讲解1.地球自转的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的照射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地方时:地球自转导致各地的时间差异,产生地方时。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导致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产生东升西落的现象。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成为扁球体。

(2)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产生四季变化和气候差异。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等。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地球仪,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标明自转方向。

2.列举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简要说明其成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

教案:初中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自转示意图;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运动;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通过地球自转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示意图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3.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区划分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现象。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的理解。

2.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比赛,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2. 开展以地球自转为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转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地球的自转
横港中学陈奇玉【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

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是运动的,而且中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要使中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可以用实验模拟法。

所谓实验模拟法就是用现有器材和实验设备来演示、模拟自然现象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地球的自转一节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很高,这一难点内容不妨借助实验模拟法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动手实践等活动,学习利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模拟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白纸板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轴旋转
提问: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么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活动1:怎样才能使太阳东升西落(学生动手)。

活动说明:以北京为你自己所站的位置,以学生自己为太阳。

问:为什么地球仪不是自东向西转呢?(上讲台上演示)
书本实验:根据刚才所得到的结论,填写书本实验内容。

对观测者来说,正处于中午的是B图,日出的是A图,日落的是C图。

A→C 观测者所在地的白昼时间长短。

思考:太阳方位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球的自转。

地球转的时候,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地球没有动。

视频:地球自转
提问:从视频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活动2: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是怎么旋转的?
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二、昼夜交替
提问:有没有喜欢足球的同学?有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是什么时候观看足球比赛的?凌晨2点起来看,那欧洲也是黑夜?——不,白天。

你能根据前面的实验说说原因吗?
从地球自转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一面有光,一面无光,我们称有光的一面是白昼,无光的一面是黑夜。

那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会出现白昼与黑夜之分呢?
①如果地球发光
②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一半)
2
观察:地球转动的时候,我们的祖国白天和黑夜在不停的变化。

刚才大家转的时候特别快,其实地球的自转远远没有我们自己用手转的快。

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一次,时间约24小时。

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刚才在转的时候,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在白天和黑夜中间有一条交界线,我们把这条交界线叫做晨昏线(圈),我们一天能碰到几次这条交界线?(两次)那哪两次能碰到?(白天和黑夜)
把这条晨昏线分为两部分,我们早上经历的这条线叫做晨线(黑夜到白天);我们晚上经历的这条线叫做昏线(白天到黑夜)。

读图:图中晨昏线(圈)中哪一段是昏线(从
白天转到黑夜)?哪一段是晨线(从黑夜转到白
昼)?为什么?晨线东面是什么?晨线西面是什
么?
活动3:下面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下,利用我们手里
的卡片,怎么去做把晨昏线表示出来?
思考:①自转加速或减慢,一天的长度会怎么变化?
②若自转停止,哪种现象消失?将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③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练习:书本122页
作业:作业本
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