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安详细解释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以下是文言文词典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常见的实词:
1. 安:怎么(安能)
2. 薄:迫近,接近(薄暮)
3. 策:记录(策之不以其道)
4.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5. 殆:大概(吾殆已忘矣!)
6. 伐:夸耀(毋夸耀)
7. 方:才,刚刚(方欲行)
8. 负:背(负者歌于途)
9. 更:再(更若役)
10. 苟:如果(苟无饥渴)
常见的虚词:
1. 焉:语气词,无义(不复出焉)
2. 之:他,她,它(吾妻之美我者)
3. 然:样子(欣然起行)
4. 于:在,对于,被,给,向(舜发于畎亩之中)
5. 以:因为,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则:却(于予与何诛)
7. 乃: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其:他,她,它(其真无马邪)
9. 且:将,将要(吾今且赴府)
10. 虽:虽然(虽我之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由于文言文词汇众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

通过多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120实词2— 安

120实词2— 安

2、安
一、义项:
(1)安全。

(2)养。

(3)安适,安逸。

(4)安置,安放。

(5)安稳。

(6)安置,安放。

(7)安抚,安慰。

(8)哪里。

二、全义短文:
或闻武陵有桃源,以为安(安全)壤,但得衣食所安(养),可安(安适,安逸)寝永夜,欲安(安置,安放)屋舍其中,遂背井觅之。

至则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不绝。

乃叹曰:桃源虽安(安稳)如泰山,其如人多何?直如驻防安(安置,安放)军!渔人所见抚安(安抚,安慰)心灵、怡然自乐者,而今安(哪里)在哉?
三、短文翻译:
有人听说武陵有个桃花源,认为那是安全的地方,只
要得到奉养自己的衣食,就可以在漫漫长夜安逸睡眠,他就想在桃花源安置房屋,于是离开家乡寻找它。

到了之后却发现游人如织,肩相摩,脚相接,连绵不断。

就感叹说:桃花源虽然安稳得像泰山一样,但是人这么多,可怎么办呢?简直就像驻守边防安扎的军队!打渔人所见到的让人心灵得到安慰、能够怡然自乐的地方,现在在哪里呢?。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为您列举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并附上简单的翻译和例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爱:喜爱,爱护。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安:①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 ②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被:①覆盖。

“被发行吟泽畔。

” ②表示被动。

“忠而被谤。

”4、倍: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②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②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

”6、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 ②庸俗,浅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兵: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8、病: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②困苦,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9、察: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朝:①早晨。

“朝辞白帝彩云间。

” ②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③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曾:①读“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曾祖”“曾孙” ②读“céng”,副词,曾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

”12、乘:①乘坐,驾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3、诚:①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

” ②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除: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②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①言辞,文辞。

“辞达而已矣。

” ②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

”16、从:①跟随,跟从。

“从先人还家。

” ②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自,由。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⑴怎么,哪里。

例: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又安敢毒邪?
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⑤安能复为之下乎!
⑥安能抗此难乎?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君安与项伯有故?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
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⑴安全,安定。

例:
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⑴安逸。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⑴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⑴哪里,什么。

例:
①君谓计将安出?
②欲安所归乎?
③沛公安在?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⑤洞庭君安在哉!
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⑴安抚。

例: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⑴平静。

例:
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安、曾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安、曾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安、曾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安、曾】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 1 页共1 页。

文言文翻译 实词积累“安”字

文言文翻译 实词积累“安”字
1.安逸 2.安稳,安定
3.安心于 4.养,奉养 5.安抚、安慰 6.安置、安放 7.怎么、哪里 8.哪里,什么地方
形容词 动词 疑问副词 疑问代词
口诀 一词多义,先套后验
6、动词:安抚、抚慰
译文: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 (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一词多义之“安”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 、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译文: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 志向呢!
一词多义之“安”
8、沛公安在? 8、疑问代词: 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译文:沛公在哪里?
一词多义之“安”
安字的意思有:
一词多义之“安”
1、 然后知生于安乐 而死于忧患者也
1、形容词:安逸
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 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 理了。
一词多义之“安”
2 、风雨不动安如山 2 、形容词:安稳、安定
译文:房子在风雨中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所动, 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一词多义之“安”
3、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3、形容词:安心于,习惯于
译文: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 现。
一词多义之“安”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动词:养,奉养
译文: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 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
一词多义之“安”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5、动词:安置、安放
译文: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 营地。
一词多义之“安”
6、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文言文中安的意思及例句

文言文中安的意思及例句

文言文中安的意思及例句
“安”的例句全解析:从日常到经典!
嗨,亲爱的朋友!“安”这个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在文言文中
可有不少奇妙的用法呢。

今天咱们就通过一堆例句,把它彻底搞清楚!
基础例句:打好理解的地基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
志向呢!)
2.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皮都没有了,毛又能依附在哪里呢?)
3.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怎么能够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


场景例句:拓展使用场合
生活场景
1. 吾家安贫乐道。

(我家安于贫困,乐于坚守道德。


2. 此屋虽陋,安吾身足矣。

(这屋子虽然简陋,能让我安身就足
够了。


职场场景
1. 君安能胜任此职?(您怎么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2. 事急矣,安可坐视不理?(事情紧急,怎么能坐着看着不管呢?)
正式场合
1. 安邦定国,乃君之责。

(使国家安定,是君主的责任。


2. 国安则民安。

(国家安定,百姓才能安定。


互动与练习
试试填空题,把“安”用到句子里:
1. 君()无忧乎?
2. 今危局在前,()可破之?
答案:1. 安 2. 安
结束语与鼓励
瞧瞧,“安”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不是挺有趣的?学会了它,读起文言文来就更得心应手啦!继续加油,探索更多文言文的奥秘哟!。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三)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文言文实词安字的翻译

文言文实词安字的翻译

一、基本含义1. 安宁、安定安字最基本的意义是安宁、安定。

如《诗经·小雅·车舝》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意为:怎样才能拥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屋,让天下贫寒的士人都能欢欣鼓舞。

2. 安心、放心安字还有安心、放心的含义。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天下已定,我何忧乎?”意为:天下已经安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二、引申义1. 安慰、抚慰安字的引申义之一是安慰、抚慰。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吾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为: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风吹草必倒。

这里“安”字表达了安慰、抚慰之意。

2. 安排、布置安字的另一引申义是安排、布置。

如《孟子·离娄上》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这里“安”字表达了安排、布置之意。

3. 安详、沉稳安字还有安详、沉稳的含义。

如《庄子·逍遥游》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意为:大自然赋予我形体,让我劳累一生,让我安享晚年,让我在死亡中得到休息。

这里“安”字表达了安详、沉稳之意。

三、用法1. 动词(1)使安宁、安定。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吾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使……倒下)(2)安慰、抚慰。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天下已定,我何忧乎?”(安慰)2. 形容词(1)安宁、安定。

如《诗经·小雅·车舝》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宁)(2)安详、沉稳。

如《庄子·逍遥游》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安详)四、总结安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从基本含义到引申义,从动词到形容词,安字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安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古文中安的意思

古文中安的意思

古文中安的意思
嘿,咱来说说古文中“安”这个字的意思哈!你看啊,“安”有时候就像一个让人安心的港湾。

比如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里的“安”不就是“怎么”的意思嘛,就好像在问“怎么能够去讨好权贵呢”。

再比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的“安”表示安稳、安定,就如同山一样稳稳地立在那儿。

这不就像咱的生活嘛,有时候追求的就是那份心安呐!还有“安贫乐道”,这里的“安”意味着安心于,就是说能安心处于贫困的状态还乐于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呢!你想想,这“安”字多有意思啊!古文中的“安”字含义丰富多样,就像一个神奇的宝盒,打开后总能发现惊喜!我的观点就是:“安”字在古文中真的太有魅力啦,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和品味呀!。

安_字的文言文翻译

安_字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安为本。

安者,心之安宁,身之安逸,家之和睦,国之安定也。

夫安,乃人生之大幸,国家之根本,故君子必求之。

安者,心之安宁也。

人心如水,静则清澈,动则波涛。

君子之心,当如止水,不动如山。

是故,君子养心,必求安宁。

安宁之极,则无忧无虑,坦然自若,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是以,君子之心,常安如山,处顺境而不骄,遇逆境而不馁。

安者,身之安逸也。

身体乃心之宅,心不安,则身不安。

君子修身,必求身体之安逸。

身体安逸,则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方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是以,君子养身,必求安逸。

安逸之极,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有度,身心合一。

安者,家之和睦也。

家者,人之本也。

家不和,则人心不宁,家道不兴。

君子治家,必求家之和睦。

和睦之家,父子亲,兄弟和,夫妇谐,长幼有序。

是以,君子治家,必求和睦。

和睦之极,则家和万事兴,子孙昌盛,福泽绵长。

安者,国之安定也。

国者,天下之根本也。

国不安,则民生凋敝,天下大乱。

君子治国,必求国之安定。

安定之国,政治清明,法制严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是以,君子治国,必求安定。

安定之极,则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五谷丰登。

然安非易得,君子求之,必经过一番修炼。

修炼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修心也,求心之安宁;齐家者,治家也,求家之和睦;治国者,治国也,求国之安定;平天下者,平治天下也,求天下之安宁。

修身之道,在于克己复礼。

克己者,克己之私欲,复礼者,复周公之礼制。

克己复礼,则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家无妄言,国无妄政。

是以,修身者,必求心之安宁。

齐家之道,在于和顺。

和顺者,父子亲,兄弟和,夫妇谐,长幼有序。

和顺之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是以,齐家者,必求家之和睦。

治国之道,在于仁政。

仁政者,爱民如子,宽以待人,赏罚分明。

仁政之国,犹如明灯照夜,指引百姓前行。

是以,治国者,必求国之安定。

平天下之道,在于德治。

德治者,以德服人,以德化民,以德安天下。

文言文实词整理

文言文实词整理
8、诘难:诘问反驳例句:复以众说互相诘难(《熟读精思》)
9、节目:①节骨眼儿,即关键之处例句: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熟读精思》)
10、竞:争逐,比赛例句: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11、径:①小路例句:野径云俱黑(《春夜喜雨》)
12、就:①接近,靠近例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3、居:①居住例句:蝉高居悲鸣饮露(《螳螂捕蝉》)
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3、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例句: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4、歧:岔路例句: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
5、岂:①反问副词,难道,怎么例句: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熟读精思》)
ⅱ其子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两则)
6、器:①器物例句: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2、操:①携带例句: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3、尝:曾经例句: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熟读精思》)
ⅱ吾尝终日不思(《论语》八则)
4、掣:牵曳例句: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城:①城墙例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时不如地利》)
6、持:①拿着例句: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ⅱ乃左手持卮(《画蛇添足》)
K
1、控:①开弓,拉例句:将军角弓不得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
1、阑干:纵横的样子例句: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劳:①使……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乐:以……为快乐例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八则)
4、立:①继承王位 例句:岷王立(《滥竽充数》)
6、夺:①失去例句: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矣立矣(《熟读精思》)

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翻译

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翻译

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翻译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2.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文言文中安的用法

文言文中安的用法
请确保付费时的浏览器及电脑和复制文章时所用的浏览器是一样的
文言文中安的用法
文言文中安作为形容词的用法 意为“安全”“安定”“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言文中安作为动词的用法 意为“安身”“养生”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作为副词的用法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言文中安作为代词的用法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在古代中安的意思

在古代中安的意思

在古代中安的意思
安在古代的含义有:
1.安定:心神不安。

坐不安,立不稳。

2.使安定:安民。

安神。

安邦定国。

3.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

安之若素。

4.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安。

治安。

转危为安。

5.使有合适的位置:安插。

安顿。

6.安装;设立:安门窗。

安电灯。

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

7.加上:安罪名。

安个头衔。

8.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
9.姓。

10.疑问代词。

11.问处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
12.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安能若无其事?
13.安培的简称。

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电流强度就是1安。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实际上“安”在古代的含义可能更加广泛和深入。

为了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古代文献或咨询古代汉语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文言实词安文言文实词安详细解释安(ān)6画。

会意字。

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

本义为安定;安全;安稳1.作形容词。

①同本义安,定也。

——《尔雅》共给之为安。

——《庄子·天地》好和不争曰安。

——《周书·谥法》心皆安下切上。

——《仪礼·少牢礼》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易·系辞下》居安思危。

——《左传·襄公十一年》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后得一夕安寝。

——宋·苏洵《六国论》谢庄遂安。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②安逸,安乐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论语·学而》③安宁毅良久稍安。

——唐·李朝威《柳毅传》④缓慢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2.作动词①使安定与魏质以安其心。

——《韩非子·存韩》可以为富安天下。

——汉·贾谊《论积贮疏》安身立命。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②安抚,安顿抚慰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司马光《资治通鉴》③安排;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④习惯、满足于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清·黄宗羲《原君》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三国志·司马郎传》⑤安装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

——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书》⑥存着…心,怀有。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3.作副词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TAG:文言实词安尔安敢轻吾射。

——宋·欧阳修《归田录》安与项伯有故。

——《史记·项羽本纪》4.作名词①“安培”的简称用于外国语的音译。

如:安琪儿;安拉;安第斯山姓安ān 5.作代词①谁;何;什么安忠?忠王。

安信?信赏。

安敢?敢去不善。

——《孙膑兵法·纂卒》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国语·晋语》哪里,何处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史记·魏公子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