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复习
一、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1)发展,(2)瓦解,(3)确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4)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
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二)秦国小环境:
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5)、 (6)学说、 (7)精神
3、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4、主观因素: (8)雄心、商鞅来秦
二、措施、性质、特点:
1、措施:经济:为田 (9); (10), (11);统一度量衡。
军事: (12),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 (13)。
政治:普遍推行 (14);建立户籍制度,制定 (15);制定秦律。
文化: (16)而明法令。习俗:改革 (17)。
2、性质: (18)。
3、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 (19)”和“ (20)”。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
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
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
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愈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请完成: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刑”,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
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完成:
(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梭论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材料四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