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解读三:合同订立的原则和效力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f56ba7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2.png)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公平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双方在合同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二、自愿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原则,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自愿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基于双方的自愿,任何一方不得强制另一方订立劳动合同。
三、合法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合法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和强制性规定。
四、诚实信用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四款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双方都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欺诈、隐瞒。
五、平等协商原则《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应当平等协商,相互尊重。
用人单位不得采取胁迫、乘人之危等手段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平等协商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应当平等协商,相互尊重,不得采取不平等的手段。
六、直接面谈原则《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直接面谈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直接面谈,而不是采取其他形式。
七、劳动合同期限原则《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限原则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明确、具体,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024年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四款细则解读
![2024年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四款细则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335f3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8.png)
2024年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四款细则解读本合同目录一览1.1 劳动合同的订立1.1.1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1.1.2 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1.1.3 劳动合同的条款1.1.4 劳动合同的效力1.2 劳动合同的履行1.2.1 履行劳动合同的原则1.2.2 履行劳动合同的方式1.2.3 劳动者权益的保护1.2.4 劳动者的义务1.3 劳动合同的变更1.3.1 变更劳动合同的条件1.3.2 变更劳动合同的方式1.3.3 变更劳动合同的效力1.3.4 变更劳动合同的争议处理1.4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4.1 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1.4.2 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1.4.3 解除劳动合同的效力1.4.4 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1.4.5 终止劳动合同的方式1.4.6 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1.5 经济补偿和赔偿1.5.1 经济补偿的条件1.5.2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1.5.3 赔偿的条件1.5.4 赔偿的计算方式1.6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1.6.1 社会保险的种类和缴纳1.6.2 福利待遇的内容1.6.3 福利待遇的发放1.6.4 福利待遇的争议处理1.7 劳动争议的解决1.7.1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1.7.2 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1.7.3 劳动争议的证据1.7.4 劳动争议的时效1.8 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1.8.1 保密协议的内容1.8.2 保密协议的效力1.8.3 竞业限制的范围和期限1.8.4 竞业限制的违约责任1.9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特殊情况1.9.1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合同的1.9.2 劳动者严重失职的1.9.3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1.9.4 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况1.10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例外情况1.10.1 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1.10.2 劳动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1.10.3 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情况1.10.4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1.11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程序1.11.1 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1.11.2 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的异议和答复1.11.3 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和文件1.11.4 解除劳动合同的备案和报告1.12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后的权益保障1.12.1 经济补偿的支付1.12.2 失业保险的享受1.12.3 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1.12.4 福利待遇的延续1.1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法律责任1.13.1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1.13.2 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1.13.3 违反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的法律责任1.13.4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争议处理1.14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例外情况1.14.1 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1.14.2 劳动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1.14.3 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情况1.14.4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一部分:合同如下:1.1 劳动合同的订立1.1.1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甲方与乙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本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析(2024版)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析(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2a133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8.png)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析(2024版)劳动合同法全文解析(2024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等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适用本法。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护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
第十条: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依法参加社会活动,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十三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
全面解读2024年劳动合同法全文
![全面解读2024年劳动合同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1270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5.png)
全面解读2024年劳动合同法全文1. 引言2024年劳动合同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全面解读2024年劳动合同法全文,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法律内容和精神。
2. 劳动合同的订立2.1 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根据2024年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用人单位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的组织和个人。
劳动者指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2.2 劳动合同的订立形式2024年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书面劳动合同应当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劳动者的姓名、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
2.3 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向劳动者告知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等事项。
3.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3.1 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险和福利。
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
3.2 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字或者盖章。
4.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4.1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解除分为劳动者解除和用人单位解除两种情形。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提前通知劳动者。
新劳动法全文解释及新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解读(免费)
![新劳动法全文解释及新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解读(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d9a5f8dcf12d2af90342e62b.png)
新劳动法全文解释及新劳动法的若干问题的解读(免费)新劳动法全文解释(免费)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解释:第一条【立法目的】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解释】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劳动争议,也称“劳动纠纷”、“劳资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执行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过程中,就劳动的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劳动争议不同于民事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双方并不是处于平等主体的地位。
劳动争议的特点是:第一,劳动争议的主体是劳动关系双方,即发生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二者之间形成了劳动关系,因而所发生的争议称为劳动争议;第二,劳动争议必须是因为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而引起的争议。
有的争议虽然发生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但争议的内容不涉及劳动合同和其他执行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如劳动者一方因为与用人单位发生买卖合同方面的纠纷,属于民事争议,不是劳动争议。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深刻变革,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争议案件日趋复杂,争议内容、日益多样化,调处难度加大;同时,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劳动者维权成本高,以及仲裁与诉讼不衔接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公正及时处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制度,公正及时地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007年8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经过三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本法。
根据本法第一条的规定,本法的立法日的有三层含义:(一)公正及时地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其主体一方是劳动者,这一特点决定了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和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6ccd08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8.png)
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劳动关系的建立达成一致的行为。
它是劳动关系的基础,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自愿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是双方自愿的结果,不存在强迫或欺骗等不平等情况。
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签订合同。
2. 自由协商原则: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进行自由的协商和讨论。
3. 公平合理原则: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条件应当公平合理,遵循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双方应当按照公平原则确定劳动合同的条件和权益。
4. 诚实信用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双方应当恪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恶意隐瞒相关事实。
5. 合法合规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的行为应当合法合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6. 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益受到有效的保护。
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重视劳动者的权益。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公平、合法,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
![《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33ed867f1922791688e88d.png)
《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解读一:立法宗旨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规定。
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
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一、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在国营企业中新招收的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始打破劳动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度作为法定的用工制度,规定适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也从新招用的职工扩大到所有的劳动者,不分固定工和临时工,不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作了专章规定,是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
劳动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家庭用工、个人用工等等。
同时,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将正常的劳动用工变为劳务派遣等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的订立](https://img.taocdn.com/s3/m/8392b9c87375a417876f8f8c.png)
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十分重要的,合同订立生效涉及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尤其是在劳动合同中,合同的订立涉及劳动者的保险、福利待遇等。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①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地决定是否缔约,平等地决定合同的内容。
任何一方可拒绝与对方签订合同,同时任何一方都不得强迫对方与自己签订合同。
②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从平等原则引申出来的。
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要求双方对于劳动合同的订立不得享有任何特权。
当事人订立合同只能出于其内心意愿。
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强迫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③协商一致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要求当事人双方就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劳动合同才成立。
可能双方当事人都有与对方订立劳动合同的意向,但在具体条款上,如工作期限、劳动报酬等问题上往往意见不一,这时合同就不能成立。
④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里所说的法律、法规,根据劳动部1994年9月5日发布的《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的解释,既包括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也包括以后颁布实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既包括劳动法律、法规,也包括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如何订立劳动合同(1)订立前的知情权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前,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说明。
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有权了解劳动者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和工作经历等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2)劳动合同的文本与文字劳动合同文本可以由用人单位提供,也可以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拟订。
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应当用中文书写,也可以同时用外文书写,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同时用中、外文书写的劳动合同文本,内容不一致的,以中文劳动合同文本为准。
劳动合同一式两份,当事人各执一份。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b06477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9.png)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即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以下是根据这一规定展开的内容:1. 合法性原则: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任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条款都是无效的。
这意味着劳动合同的内容不能与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抵触,也不能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2. 公平性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体现公平原则,即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对等,不能存在一方明显优于另一方的情况。
这要求劳动合同中的工资、工时、福利等条款应当合理,不得有歧视性或不公平的规定。
3. 平等自愿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必须基于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对方签订劳动合同,也不能通过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对方签订合同。
这一原则保障了劳动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4. 协商一致原则:劳动合同的条款应当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
这意味着在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双方应当充分沟通,对合同条款达成共识。
任何一方都不得单方面决定合同内容,必须经过双方同意。
5. 诚实信用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双方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这意味着劳动合同的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约定,不得有欺诈、隐瞒等不诚实行为。
这一原则是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劳动合同有效履行的基础。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的规定,不仅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法律依据,也是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行为的指导原则。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保障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合法原则5篇
![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合法原则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bae0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1.png)
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合法原则5篇篇1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员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劳动合同的订立达成以下协议:一、基本原则甲乙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尊重劳动者的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合法原则的具体要求1. 合法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甲乙双方应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合法主体资格。
甲方应为依法注册并合法经营的企业,乙方应为具备劳动能力的自然人。
2. 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劳动合同内容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
3. 合同订立的程序合法:劳动合同订立过程应符合法定程序,包括但不限于双方协商一致、书面合同、签字盖章等。
三、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1. 劳动合同期限:明确劳动合同的起始和终止时间。
2. 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明确乙方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
3. 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明确乙方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安排。
4. 劳动报酬:明确乙方的劳动报酬及支付方式。
5. 社会保险和福利:明确甲乙双方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6.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明确甲方为乙方提供的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7. 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甲乙双方可约定其他合法合规的条款。
四、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1. 甲乙双方应充分了解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基本情况。
2. 甲乙双方应就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劳动合同怎样才算有效
![劳动合同怎样才算有效](https://img.taocdn.com/s3/m/5dbd776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6.png)
劳动合同怎样才算有效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一个有效的劳动合同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 主体资格:合同双方,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具备相应的法律行为能力。
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组织;劳动者应具备法定的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
2. 自愿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必须基于双方自愿,不得强迫或欺诈。
3. 合法内容:合同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4. 明确条款: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 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合同期限;- 违约责任。
5. 书面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双方各执一份。
6. 签字盖章:劳动合同应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签字或盖章,以示确认。
7. 备案登记:根据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规定,劳动合同可能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8. 生效时间: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除非合同中有特别约定的生效时间。
9. 期限规定: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包括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
10. 试用期规定:若合同中包含试用期,应符合法律规定的试用期限。
11. 解除和终止条件: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12. 附加条款: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其他条款,但这些条款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满足以上条件的劳动合同,才能被视为有效,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e74ab8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8.png)
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第一章总则1. 目的与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旨在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者。
2. 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3. 劳动合同的类型: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4. 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5.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者的姓名、住址、身份证件号码,用人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违约责任等。
6. 试用期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的期限不得超过法定期限。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7. 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8. 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变更应当经双方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9. 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0. 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劳动合同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劳动合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11. 集体合同:用人单位与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12. 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
第六章监督检查13. 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14. 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15. 实施日期:本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有哪些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c7ecb3cda38376bae1fae0b.png)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有哪些1、合法原则。
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
所谓合法就是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首先,劳动合同的形式要合法,如除非全日制用工外,劳动合同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这是本法对劳动合同形式的要求。
如果是口头合同,当双方发生争议,法律不承认其效力,用人单位要承担不订书面合同的法律后果,如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二倍的应得劳动报酬。
”其次,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合法。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九项内容。
有些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如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固定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不得违法国家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关于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劳动保护,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标准等等。
如果劳动合同的内容违法,劳动合同不仅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
就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劳动合同双方公正、合理地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有些合同内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往往只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就是合法的,但有时合法的未必公平、合理。
如同一个岗位,两个资历、能力都相当的人,工资收入判别很大,或者能力强的收入比能力差的还低,就是不公平。
再比如用人单位提供少量的培训费用培训劳动者,却要求劳动者订立较长的服务期,而且在服务期内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或者不按照正常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工资。
这些都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不合理,不公平。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不能滥用优势地位,迫使劳动者订立不公平的合同。
公平原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将公平原则作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可以防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尤其是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权利,有利于平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解读
![劳动合同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761027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b.png)
劳动合同法解读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
以下是对劳动合同法的一些关键点解读:1. 合同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合同应当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内容。
2. 试用期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 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 工时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5. 加班与加班费: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加班费的计算基数不得低于劳动者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6. 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应当依法进行。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或者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
7. 经济补偿: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有过错外,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8. 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9. 劳动争议处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0. 法律责任: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五大原则
![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五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f8f5d1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8.png)
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五大原则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是指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法律准则。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了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平自愿、协商全都、诚恳信用的原则。
“相比《劳动法》增加了“公正“和“诚恳信用“的原则。
1、合法的原则合法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的行为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并受国家法律爱护的前提条件,它的根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方面:(1)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需合法。
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主体合法,即当事人必需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是指必需具备法人资格或经国家有关机关批准依法成立,必需有被批准的经营范围和履行劳动关系权利义务的力量,以及担当经济责任的力量;个体工商户必需具备民事主体的权利力量和行为力量。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是指必需到达法定的最低就业年龄,具备劳动力量。
任何一方假如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合同的主体资格,所订立的劳动合同违法。
(2)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必需合法。
目的合法,是指当事人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宗旨和实现法律后果的意图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就业,获得劳动酬劳;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劳动力来组织社会生产劳动,进展经济,制造效益。
(3)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需合法。
内容合法,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确定的详细的权利与义务的条款必需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工作内容、工资安排、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劳动合同在商定这些内容时,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4)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与形式合法。
程序合法,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必需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步骤和方式进展,一般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详细方式是先起草劳动合同书草案,然后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协商,协商全都后签约。
简述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简述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f8a5e3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6.png)
简述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一、前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约定,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订立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将对这些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二、平等自愿原则平等自愿原则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1. 平等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应该处于对等地位,不存在强制性质或不公平性质。
例如,用人单位不能强迫员工接受不公正待遇或违法要求。
2. 自愿性:签订合同时应该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强迫或威胁。
例如,用人单位不能威胁员工不签署合同或以此来达到某种目的。
三、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尽量使双方利益平衡,合同条款应当合理、公正、合法。
这要求用人单位在签署劳动合同时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相关规定。
1. 合理性: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是合理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
例如,用人单位不能要求员工在非常时期无偿加班或超过法定工作时间。
2. 公正性: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是公正的,符合双方利益平衡原则。
例如,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考虑到员工的工作经验、技能等因素,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
四、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
这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署劳动合同时必须真实相待,不得欺骗对方。
1. 诚实: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如实告知对方自己的情况和需求。
例如,员工不能隐瞒自己曾经被开除过或有严重疾病等情况。
2. 信用: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故意违背承诺或合同约定。
例如,用人单位不能违反合同约定不支付员工的工资或福利待遇。
五、保密原则保密原则是指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保护双方的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不得泄露相关信息。
这要求用人单位在签署劳动合同时必须尊重员工的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不得泄露相关信息。
订立劳动合同有哪些原则
![订立劳动合同有哪些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cd9db3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46.png)
订⽴劳动合同有哪些原则
订⽴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呢?或许很多⼯作很多年、签过很多劳动合同的⼈对此都不是很了解。
接下来,店铺⼩编针对⼤家普遍的情况,为⼤家具体介绍⼀下订⽴劳动合同要遵循什么原则。
订⽴劳动合同有哪些原则
订⽴劳动合同的原则,是指在劳动合同订⽴过程中双⽅当事⼈应当遵循的法律准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愿、协商⼀致、诚实信⽤的原则。
1、合法的原则,是指订⽴劳动合同的⾏为不得与法律、法规抵触。
包括:订⽴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的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同。
2、公平的原则,是要求在劳动合同订⽴过程及劳动合同内容的确定上应当体现公平。
3、平等⾃愿的原则,是指订⽴劳动合同的双⽅当事⼈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要在订⽴劳动合同时,必须出⾃双⽅当事⼈⾃⼰的真实意愿。
协商⼀致,是指当事⼈双⽅依法就劳动合同订⽴的有关事项应采⽤协商的办法达成⼀致协议。
4、诚实信⽤的原则,是合同订⽴和履⾏过程中都应遵循的原则。
依法订⽴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劳动合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就是劳动者和⽤⼈单位在时应该做到的基本⼯作。
以上就是店铺⼩编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华迎来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店铺温馨提⽰:
《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
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其他问题# 点击这⼉#进⾏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店铺律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和劳动合同的效力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1.合法原则。
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
所谓合法就是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首先,劳动合同的形式要合法,如除非全日制用工外,劳动合同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这是本法对劳动合同形式的要求。
如果是口头合同,当双方发生争议,法律不承认其效力,用人单位要承担不订书面合同的法律后果,如本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二倍的应得劳动报酬。
”其次,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合法。
本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九项内容。
有些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如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固定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不得违法国家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关于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劳动保护,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标准等等。
如果劳动合同的内容违法,劳动合同不仅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
就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劳动合同双方公正、合理地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有些合同内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往往只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就是合法的,但有时合法的未必公平、合理。
如同一个岗位,两个资历、能力都相当的人,工资收入判别很大,或者能力强的收入比能力差的还低,就是不公平。
再比如用人单位提供少量的培训费用培训劳动者,却要求劳动者订立较长的服务期,而且在服务期内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或者不按照正常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工资。
这些都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不合理,不公平。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不能滥用优势地位,迫使劳动者订立不公平的合同。
公平原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将公平原则作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可以防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尤其是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权利,有利于平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平等自愿。
平等自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等原则,一是自愿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从属之分,不存在命令和服从、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只有地位平等,双方才能自由表达真实的意思。
当然在订立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这里讲的平等,是法律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多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地位实际上做不到平等。
但用人
单位不得于用优势地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附加不平等的条件。
自愿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真实意志,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自愿原则包括订不订立劳动合同由双方自愿,与谁订劳动合同由双方自愿,合同的内容双方自愿约定等。
根据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协商一致。
协商一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劳动合同也是一种合同,也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一方不能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也不能强迫命令、胁迫对方订立劳动合同。
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要仔细研究合同的每项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解决分歧,达成一致意见。
只有体现双方真实意志的劳动合同,双方才能忠实地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现实中劳动合同往往由用人单位提供格式合同文本,劳动者只需要签字就行了。
格式合同文本对用人单位的权利规定得比较多,比较清楚,对劳动者的权利规定得少,规定得模糊。
这样的劳动合同就很难说是协商一致的结果。
因此,在使用格式合同时,劳动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文,对自己不利的要据理力争。
5.诚实信用。
就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诚实,讲信用。
如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都不得有欺诈行为。
根据本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双方都不得隐瞒真实情况。
现实中,有的用人单位不告诉劳动者职业危害,或者提供的工作条件与约定的不一样等等;也有劳动者提供假文凭的情况,这些行为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此外,现实中还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了劳动合同,劳动者找到别的工作后,就悔约,不到用人单位工作,这也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劳动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一项社会道德原则。
二、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的效力就是劳动合同对当事人的约束力。
根据本条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受法律保护。
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征得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劳动具体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在理解本条时应当注意,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和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两回事。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有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已建立,但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已生效,但并没有实际用工,劳动关系尚未建立。
因此,违反劳动合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违反已经履行的劳动合同。
这时劳动关系已建立,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就要按照本法的规定承担违法责任,如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另一种就是违反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
这时劳动关系
尚未建立,劳动合同法没有对这种情况下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作出规定,这就需要合同双方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
这时劳动合同约定了违约责任的,按约定办,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就无从承担责任。
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履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