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及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之 上的道德世界,整体上由“伦理观念”、
社会之“道”、个人之“德”及社会风尚
四个部分构成。
• 2、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 神的意志 。 理念论伦理学: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 和精神。 先天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需要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 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三、古代道德的若干规范
• 1、仁 (1)仁的含义 A、仁者爱人 B、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泛爱众则亲仁
• (2)仁的地位 仁是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其 他道德的总称。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他以 “仁”作为评价标准,对人事进行品评。 孟子:“恻隐之心”、“仁政”
• 文明与野蛮区分的标准 : 古人将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文明相联系 的东西,认为文明的程度应该与道德联系 起来。 如: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 矣。”
• (2)文质彬彬 (形式与内容) “文质彬彬”源于孔子所说的“质胜 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即心地朴质,人们看不见的, 是内在的;“文”即文采,是形之于外的 东西,人们能看得见的;“彬彬”形容文 与质结合恰当。
• 道德的起源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谈: A、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B、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C、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D、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 因 E、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 3、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意识 (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特殊 本质)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深层本质)
A、 “孝”作为“善事父母”、缅怀祖先的道 德品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禽之别的 界限。
孝首先就要在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明确之后才 可能产生。 父母子女关系得明确,是在氏族社会解体而个 体家庭形成之后,因此孝德是个体家庭的产物。
• B、孝的地位
a、孝道,可以使家族凝聚,并形成一种强 大的传统力量。 b、孝,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人伦道德。 c、孝,有其历史必然性、普遍性和鲜明的 时代性。
礼教的核心是所谓的“三纲”说,
五、中西方道德人文精神比较
• 1、西方的道德规范(公平、正义、仁、忠、 诚信、廉耻等) 2、中西方道德比较 中国:重整体、重“义”、重协调、重内省 西方:重个体、重“利”、重进取、重外律
首先,孟子认为“仁义”是非常重要的道 德规范,应该提高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孟子具体指出了如何来修养“仁义” 道德。具体来说,孟子提出了“养气”说。
• 3、忠孝 (1)孝,是“善事父母”,缅怀祖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 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 离娄 上 》)
• 2、道德人文精神的扭曲 (1)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理论自身存在不足。 儒家道德伦理特别重视血缘亲情,它的 社会化也是基于家庭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法制 度。因此,他在社会个体的独立性以及社会 整体性方面都有一些欠缺。
(2)封建礼教的危害。 古代道德规范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由于与统治者的需要相结合,要逐渐形成 了一套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礼教。
• 2、义 (1)含义:指正确的原则、标准。 (2)地位: A、 孔子: a、把义看成是人们必须遵循的美德 。
如: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 公冶 长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 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 语· 子路》)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及表现
一、道德的相关内容
• 1、道德的含义
(1) 对于“道德” 两字来说,最早见于《荀子》。 道德由“道”、“德”组合而成,是由在此之前 的“道”与“德”这两个不同概念演变而来的。 “道”的基本含义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社 会规范和行动准则;“德”是个体得社会之“道” 而形成的“心得”—“德者,得也” ,即个人的道 德品质。
“诚” 在《中庸》中体现的尤为明 显,《孟子》中也多有体现。如: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 (2)信,是重诺、心口如一,说到做到, 言行一致。 信,是人格平等,是人、集体、国 家的尊严。 信,是立人之道、兴业之道、治世 之道。
• 5、廉耻 • 廉,是“吏德”、“仕者之德”,不恶不 贪、立身清白为廉洁。 • 耻,是耻辱,“耻,辱也”。 耻、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 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 6、敬老、养老、救济鳏寡孤独
• (2)忠 A、忠的起源:“敬”德
B、“忠”的适用范围:a、忠君(臣对君之 德) b、社会公共道德 (忠于国家、各忠其主、 君忠于民、大夫相互忠 )
• 4、诚信 (1)对于“诚”德来说, 其含义是指真实 无妄,诚信不欺。 “诚”作为一种行为的使用范围扩大, 不仅涉及到人与鬼神的关系,同时也涉及 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人处理社 会人际关系的道德品质,
• b、与勇、利联系起来使用,从而凸现“义” 这种道德。 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
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 》) “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 也 。 ”(《论语· 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 仁 》)
• B、孟子:把义与利联系起来外,他还直 接把义与仁联系在一起,对“仁义”进行 界定。
• 道德,含有社会道德原则规范与个人道德品质 两层基本意思,后者实则为“德(得)道”。在 道与德之间,古人更看重“道”。
• (2)从伦理学上看,把道德仅仅看成是 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形式和“社会规范的总和”,这是不完善 的。如: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 念来评价和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之 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
四、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扭曲
• 1、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
(1)对道德人文精神的理论不断完善。 比如,前面所说的对义与利关系的探 讨,在宋代时发展为对“天理”与“人欲” 关系得探讨。
• (2)把道德教化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 比如,对君民关系的探讨,“民为水, 君为舟,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
• (3)把道德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
二、古代道德的人文理论
• 1、道德是人禽的区别 人作为万物之一,来源于自然界,同时 又与自然界有所区别。就人与动物的区别 来说,存在多方面的内容,不过,就人类 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来说,则是在道德方 面。 在古代,学人对人与万物的区别进行了 探讨,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子、荀子等人。
• 2、具体的道德人文理论 (1)文野之分 “文野之分”之中的“文”指的是 “文明”,而“野”则指的是野蛮。 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尊重 文明就是趋向粗野)、 “不敬文谓之瘠” (不尊重文明便会流向浅薄)、“贱野而 羞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