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
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教
学流程:
一、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
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
《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
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
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
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
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
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
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 (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 “三别” (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标尚学校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10)
课题:石壕吏课型:新授课单元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
乱共 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
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
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 1有介绍。
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
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 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
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
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