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王崧舟 讲稿
![王崧舟 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7cb43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7.png)
王崧舟讲稿一、引言王崧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王崧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二、生平2.1 早年经历王崧舟于1908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对知识和教育充满了好奇心。
在上小学时,他表现出色,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
2.2 学术成就王崧舟在求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出色的表现。
他在中学时期就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并在那里学习了数学和物理。
毕业后,他获得了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在美国,王崧舟选择了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他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2.3 教育事业王崧舟毕业后回国,开始了他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杰出贡献。
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北京大学校长。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王崧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教育体制改革王崧舟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他主张降低应试教育的压力,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的理念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素质教育的推广作为教育家,王崧舟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他的理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终身学习的理念王崧舟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他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人们在不同的阶段都保持学习的热情。
他的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人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结论王崧舟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推广素质教育和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爱上语文演讲稿
![爱上语文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4e7e5102020740be1e9bb9.png)
爱上语文最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有四期特别节目,是王菘舟老师的《爱上语文》,这几期的节目使我心潮澎湃,对语文有了更深地理解,并深深地爱上了语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语文,薄薄的一本,但却神秘深邃,有着令人心旷神怡深深迷恋的气质。
爱上语文,不可救药地爱上它的一切。
爱上语文,爱上它的豪迈。
谁赋予了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谁赋予了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霸气?谁赋予了你“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的潇洒?是你,语文!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颗颗赤子之心;淡淡几墨,描绘出深深的家国情怀。
挥毫间,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在宣纸上氤氲而生,弹指间,历史的印记在眼前清清楚楚。
有谁又有什么能与这份豪气,与这份潇洒相匹敌?语文是凝动的艺术,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它这种豪迈的品行,尽显男儿本色,这才是盖世英雄。
让我顿生敬意,让我由衷赞叹。
爱上语文,爱上它的唯美。
你能否感受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情?你能否感受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吗?你能否感受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愁怅?你能否感受到“曾经沧桑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思念?语文正是如此宁静,如此有诗意。
有时它像泼墨如水的写意画,大气,磅礴,心中的感慨,就那样呼之欲出。
有时它像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细腻深刻。
像人比黄花瘦的江南女子,心中的感情是隐忍的,落在纸上又字字珠玑,那样唯美,那样让人怜惜。
可无论风格如何,语文是美的,它的华丽和朴素是美的,它的豪气和隐忍是美的。
是它的美让我爱不释手,让我无法释怀。
爱上语文,爱上它的诗情画意。
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
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语文像潺潺的溪流,润泽我的心田;语文像一指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语文像弯弯的月牙,淡淡的光辉在我心里落地开花!爱上语文,爱上它的灵魂。
王崧舟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
![王崧舟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164e8228ea81c758f578ef.png)
王崧舟百家讲坛《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语文太重要了!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
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
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期待,爱上诗词、爱上经典、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中国人至少要学十二年的语文。
如果按照课时来算,每一个中国人学语文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少于2500个课时。
不得不说,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占的时间一定是最多的,我们学语文花的时间也一定是最多的。
但是,占了最多的课时,花了最多的精力,我们的语文又学得如何呢?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所讲的这件咄咄怪事,究竟该如何破解呢?现在,我们用十二年时间,2500多课时,学本国语文,怎样才能让大多数过关呢?不仅能让大多数过关,而且能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我们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说起。
这首古诗就在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统编本是目前全国唯一通用的语文书。
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
![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https://img.taocdn.com/s3/m/1b589e493186bceb18e8bb39.png)
2019年8月下第16期总第137期文化教育2019年7月底到8月初,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于登上《百家讲坛》,开讲12集系列节目《爱上语文》,其同名图书也已由齐鲁书社出版。
《爱上语文》的12期节目,的确做到了有让人亲近的温度、有超越学科的高度、有扎根文化的厚度。
而王崧舟老师这本讲座同名书,也做到了让语文“超越学生”“超越学校”“超越学科”。
《爱上语文》节目和图书都做到了雅俗共赏。
按照《爱上语文》这本书的目录,全书12章,依次是:(1)学语文就是学文化;(2)看不见人怎么看得见语文;(3)书读百遍真能其义自见吗;(4)这样学语文才有味道;(5)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6)学语文需要转化密码;(7)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8)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9)用“三只眼睛”看语文;(10)学语文就是学做人;(11)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12)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在讲座中,12期节目的标题分别是:(1)语文中的文化美;(2)诗歌中的人与情;(3)读诗中的“厚”与“薄”;(4)字词背后的味道;(5)文化意象的魅力;(6)言与意之间的转化;(7)含英咀华靠“推敲”;(8)童趣诗里藏思辨;(9)语文学习的“三只眼”;(10)文字背后见人心;(11)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12)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听过讲座,读了书之后可以发现:讲座虽然有时间限制,但其内容都是图书的精华。
我们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来讨论王崧舟老师所讲语文教学的方法,把相似之处归纳在一起就会发现:“爱上语文”这四个字,其实包含了四方面内涵。
一、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的第一层含义是爱上语文课。
这件事情需要师生通力协作才能实现:老师要鼓励学生,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的鼓励更多体现在与学生互动和对学生的奖励;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老师,展现自己的求知欲。
在2000年,笔者刚步入初中。
当老师讲完《扁鹊见蔡桓公》并留下背诵全文的任务后,笔者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全文,获得了老师的奖励和赞赏,也把热爱古诗文的热情传染到了全班。
第九集:语文学习的“三只眼”
![第九集:语文学习的“三只眼”](https://img.taocdn.com/s3/m/8d0876d1bceb19e8b9f6ba30.png)
第九集:语文学习的“三只眼”中国的语文教育有哪些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对孩子们学好语文又有哪些宝贵的启示?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九集《语文学习的“三只眼”》。
爱语文,是因为它有文学的美,它如雪如雨,滋养了每一片热土,滋润了每一段深情;爱语文,是因为它有历史的真,它似星辰大海,斗转星移之间,将历史定格为永恒;爱语文,是因为它有哲学的思,它像一滴水,穿透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巨石;它像一把尺,丈量了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文学的“眼睛”、历史的“眼睛”和哲学的“眼睛”,并且学会用这“三只眼睛”去看语文,我们才能切身体会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儒家经典《论语》,就是最能够体现文史哲交相辉映的不朽之作。
那么,重温《论语》,我们将会得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学会用“三只眼睛”看语文,对于孩子们读懂语文的内在含义又有着怎样的帮助呢?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九集《语文学习的“三只眼”》。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文史哲”不分家。
“文”指的是“文学”,“史”指的是“历史”,“哲”指的是“哲学”。
举个例子,比如《论语》这部书,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那么,这部书是文学、是历史、还是哲学呢?读过的人都知道,分不清楚。
《论语》这部书修辞手段很丰富,语言表达讲究对仗排比,人物刻画自然真实,可以看做是文学的;《论语》这部书保存了春秋时期不少重要的史实,记载了20多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可以看做是历史的;《论语》这部书贯穿“仁”这个核心思想,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哲学、教育哲学、生命哲学等,可以看做是哲学的。
总之,文史哲是没有办法分清楚的。
这样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我们举《论语》当中的一个例子吧。
《论语》第六篇“雍也”,第十一章是这样写的: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像这样一章文字,你就很难判别它究竟是文学的、还是历史的、还是哲学的。
王崧舟《爱上语文》观后感
![王崧舟《爱上语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c0fa21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1.png)
王崧舟《爱上语文》观后感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
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
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
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一、阅读使生活更丰富。
王老师爱读书。
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
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
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
王老师的阅读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我。
要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做一名中国人,播下阅读的种子,首先要做一名读者。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儿童阅读,要求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倡导少提问,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想象一位不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王先生与阅读密切相关,无论是谈论中国生活还是中国哲学。
这让我明白,阅读不是一件暂时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了教学,也是为了终身幸福。
“水无华,荡起涟漪;石无火,相撞发光。
”生活是一条河流,它流动着,吸收着,在不断的进步中成长着,在不断的交流中丰富着,这使生活变得开放、深刻和美丽。
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
王松洲先生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认真阅读课文。
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和备课的新要求。
爱上语文第一讲 -回复
![爱上语文第一讲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88510c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b.png)
爱上语文第一讲七八月间,央视《百家讲坛》连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爱上语文》,看了很有感想。
他是我们章镇人,现在是杭师大教授,国内语文界“诗意语文”教学的创立者,20xx 年评上全国劳动模范。
之前,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播出,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如今看他上《百家讲坛》,果然是文采斐然,言无虚发,可谓“含英咀华”;旁征博引而又清扬自如,称得上“侃侃如也”。
但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切入的问题都相当精致,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发挥得融会贯通而恰到好处。
这都同文化判断力相关,是真功夫,是他从教三十一年来始终专心读书和认真教书的结果,更是他勤于总结、善于创新的丰硕成果。
王崧舟的《爱上语文》多涉及诗歌——诗是他的最爱。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最崇拜孔夫子。
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对这些话有着独到的领悟,所以他讲授诗歌深入浅出,又能举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也因此,他的讲课学生子喜欢,像我这样的老童生也爱听。
我想,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这个课题,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多出诗意,无论什么课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诗意人文,然后才能达到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目的。
显然,这个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文要求,因为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创新,其实质意义是对语文教学常态模式的突破。
较长时期来,语文教学受“语文工具论”及其应试教育控制,很被动地从事形式上的“精讲多练”,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语文内容的人文性。
从小学到高中,大体因袭着字词句段篇的结构教学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学,重记背不重能力培养;诗意文心常被回避,因为被认为无关考试。
照理,语文学科应当是一门最富文化教养的学科,而之所以总被批评为苍白枯燥等,主要不在于教材的单薄与固执,也不在于教师的“先天不足”或匠气太重,关键在于“题库教学”下的模式体制使然。
“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
![“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https://img.taocdn.com/s3/m/e42c8faebe1e650e53ea9918.png)
独家抢先看| “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2019-07-28#《爱上语文》26个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在品读中国古典诗词时是否有“诀窍”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最美的音律。
时常低吟数句,便如同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
那亭台折柳、尺素难寄的刻骨相思,那举杯邀月,孤舟自横的落寞孤寂,那纵酒高歌、指点江山的豪迈意气,让人沉醉更让人痴迷。
不过,诗词虽美,毕竟时过境迁。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真正读懂、读透这些精华之句,才能感受诗词带给我们穿越时空的那份情感,体味到作者生命的温度。
那么,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我们平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杭州师范大学老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
经常有人问我,读诗词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方法。
我只能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说说自己是怎么读诗的吧。
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
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
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不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
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的。
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
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
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
我们先说把这首词读厚。
如果,你只是傻傻地盯着这首词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行千帐灯。
欲解其诗先知其人听王崧舟讲爱上语文之4《字词背后的味道》
![欲解其诗先知其人听王崧舟讲爱上语文之4《字词背后的味道》](https://img.taocdn.com/s3/m/9977a09af242336c1fb95e4c.png)
《题西林壁》是苏轼来到庐山所写的一首诗。
庐山,值得欣赏和写作的景观很多。
庐山的水很壮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很好的写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的峰也别具特色。
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一诗就有形象的描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的云雾也很迷人。
朱元璋的一首《庐山诗》刻画的淋漓尽致——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但苏轼既没有山,也没有写水,更没有写云雾,而是写了自己的心灵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之所以借庐山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是与他当时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解之缘的。
因为诗为心声,诗人人生境遇不同,深处同样的环境,面对同样的景观,也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怀。
苏轼之所以写出这样富含人生哲理的诗句,首先与其特殊的经历分不开,由于当时的“乌台诗案”,他遭人陷害,官职被贬,失去自由,生死未卜。
后来所幸被释放了。
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当他途径九江庐山时,面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还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时处“王安石变法”的当儿,苏轼给他提建议,但王安石却听不进。
苏轼此时有感而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规劝王安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同是,王崧舟老师还谈到,苏轼是佛缘很深,他当时深处庐山的西林寺,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融入了浓浓的“佛”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然,王老师说到了最重要的一点,苏轼之所以不写庐山之景,而是以境显理,与苏轼这个人独特独特的人生品味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这个人有着独立的精神境界,有着超凡脱俗的人格,追求人性的自由,心灵的高度超脱,他不会人云亦云,一定会抒写人所未见,人所未发。
别人写过了庐山的水,庐山的峰,庐山的云,那他一定会不落窠臼,另辟蹊径,因此才有了《题西林壁》这首耐人寻味的哲理诗。
精选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精选爱上语文 王崧舟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a5b770680203d8cf2f243e.png)
暑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十二集“爱上语文”系列百家讲坛,在网上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部分课例。
引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这十二集中,王崧舟老师在向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强调一个正确的观念: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学好语文,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
学语文要以学做人为第一要义。
学语文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学中国古典诗词,就是学中国文化。
这些可谓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耳熟能详的金句,我们往往会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王崧舟老师用这些金句再一次为所有的语文老师明晰了为什么学语文,怎样才能爱上语文。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思考。
一、读诗是有思维路径的王崧舟老师在爱上语文第1讲语文中的文化美中,讲了两首诗,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另一首是江雪。
在讲泊船瓜洲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王安石没有安全意识,而在讲江雪时,又有学生提出来,这么冷的天,这个老爷爷为什么在这里钓鱼?孩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是从实用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读诗的,他的思维路径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加以引导。
王崧舟老师提出读诗时思维的路径,不能是从实用的角度、纯理性的角度来读。
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这样说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的读,充满想象力的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诗的逻辑是情感的逻辑。
语文老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读诗的时候做一些必要的点拨指导。
王崧舟老师不但关注了读诗时的思维路径,他还给我们所有老师传授了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二、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在爱上语文三读诗中的厚与薄这一集中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抓手,王崧舟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作品读厚,王崧舟教授提出书读百遍不是数量上的要求,而是层次上的要求,质量上的要求。
那怎样才能把一首词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读厚呢,王崧舟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三条思维路径:一是参考别人的体会和感悟。
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
![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https://img.taocdn.com/s3/m/f6085e08312b3169a551a430.png)
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为什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样的教育理念,又该如何融入实际教学中?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
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词歌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等等。
这些诗词承载了诗人们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
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而他们的为人更为后世所敬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只有当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才能读懂这些诗人们的伟大。
那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样的教育理念该怎么融入实际教学之中?这种教育理念对于莘莘学子们,又会起到怎样的积极影响呢?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十集《文字背后见人心》。
语文是什么?有人这样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诗意的表达,诉说着语文的思想之美、人性之美、文化之美。
正如语文教育大家顾黄初先生说的那样:“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的。
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学到了人们通过语文工具所表现出的情、意、理、趣,这是语文的重要特点。
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元朝的王冕在自己画的《墨梅图》上题写过这样一首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首质朴晓畅的七言题画诗,大意是说:生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朵朵花儿仿佛浸染了清洗画笔时留下的淡淡墨痕。
第八集:童趣诗里藏思辨
![第八集:童趣诗里藏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3658fbbc19e8b8f67d1cb930.png)
第八集:童趣诗里藏思辨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对于古诗文的解读,怎样才能跳出线性和刻板的思维模式,真正做到“思辨”呢?敬请关注《爱上语文》第八集《童趣诗里藏思辨》。
中国古代的童趣诗,文字平易通俗,虽然没有刻意修饰,但是却极富韵味,读后往往令人忍俊不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了古时儿童课余生活的丰富,令人向往。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孩童于稀疏的篱笆旁,急追黄蝶之天真与稚气。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寥寥几笔,却展现了牧童捉蝉的聚精会神与快意。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小娃不懂隐藏自己的行迹,偷采白莲的画面,更是散发着浓郁的童真,让人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这些童趣诗中的童真、童趣,如一束洁白的光,在人们的眼前闪动、心中起舞。
其实,真正的童趣诗,意境远不止于此,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意蕴。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加深入地解读童趣诗呢?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八集《童趣诗里藏思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类是以儿童为题材的诗词,我们习惯上把这类诗叫做“童趣诗”。
但是,我们知道,童趣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数量非常少。
这是因为,一方面,历朝历代没有诗人专写这一类童趣诗,因为这类诗通常登不了大雅之堂;另一方面,也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一类童趣诗的创作理论,童趣诗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影响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现在读童趣诗,也往往不太当回事儿。
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以为童趣诗就是写写童心童趣的,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能有什么高深的东西需要琢磨的呢?童趣诗,当然是写童心童趣的,这话确实没错。
比如,有这样四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趣诗,季节不同,地点不同,所写的事情和景物也不同,但是所写的童心童趣却是相同的。
第一首,是清代高鼎写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要论季节,明摆着是在春季。
你看,“草长莺飞二月天”,直接就把季节给点出来了。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讲课讲稿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795a62ee06eff9aff80711.png)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爱上语文(一)——语文中的文化味王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二、带上这些思考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何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何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四、再看一首诗《江雪》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触及了诗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明月寄托中华民族许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举例:曹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南北朝谢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爱上语文(二)——诗歌中的人与情王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
![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https://img.taocdn.com/s3/m/b48f30742f60ddccdb38a030.png)
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怎样学语文,才能习得文化?怎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孩子们爱上语文、爱上传统文化呢?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一集《学语文与学文化》。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课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十分熟悉。
一篇篇传诵千年的名作,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诗词,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神与风骨。
多年来,我们学习语文正是对祖国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因此。
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学好语文也不仅仅是做更多的习题、考更高的分数。
想要真正学好语文、学到文化,需要找到合适的途径,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文化素养,在一词一句间感知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语言精练,情感饱满而真挚,被人们传唱千年。
学生学习诗词正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上佳途径。
然而,沧海桑田,时移事异,作为现代人,想要读懂诗词,体味古人的心境是很困难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对于刚刚开始接触语文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天真懵懂、思维活跃,在解读和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很多新奇的角度和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那么,当孩子们在学习语文中产生困惑时,老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怎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大家敞开心胸、打开眼界,在学习语文中陶冶情操、成就自我、爱上语文呢?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
观众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由我为大家主讲《爱上语文》这个系列。
语文太重要了!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
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
《爱上语文》读后感二培养语感是语文课的要务
![《爱上语文》读后感二培养语感是语文课的要务](https://img.taocdn.com/s3/m/75710ac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3.png)
《爱上语文》读后感二培养语感是语文课的要务王崧舟老师在《爱上语文》一书中有一句话“培养语感应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今天听我校管娜老师讲《鹿角和鹿腿》一课,为管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点赞。
所谓语感,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觉。
良好的语感可以帮助学生敏锐、准确地感知、理解一句句话、一个个词、一段段文章乃至一个个标点符号,它不仅能有助于我们快速朗读、记忆背诵,对孩子们的阅读理解甚至写作文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
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咦,这是我吗?”这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管老师在课堂上首先让孩子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又接着问:这样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生“为了说明水的清澈和水面的平静”。
池水清澈和水面平静成为可以看出水中影子的必然条件。
然后指导朗读这一段。
比喻句的出示为读好这一段话做出的铺垫。
老师接着问:“想一想,这只鹿看着自己水中的倒影,会怎么夸自己呢?”(心理描写)。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
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课文的第三段朗读指导,管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大屏幕出示这一段,老师范读,三个词语标蓝“摆摆、摆动、欣赏”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三个词语。
当那位极具演员天赋惟妙惟肖的用肢体语言表现这几个词语的时候,教室里响起的掌声伴随着笑声,孩子们立即理解了这句话。
口头的语言交流。
语感的获取也跟一个人日常生活状况有很大关系。
通常跟别人交流越频繁、说的话越多,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越丰富、准确,家长平时多跟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有助于孩子培养语感。
在跟孩子交流时,不妨教孩子一些常识、引导孩子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讲出来或记录下来,可以增加知识量和提升表达能力。
《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
![《爱上语文》12集文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2a188d08a1284ac950434d.png)
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语文太重要了!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
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
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期待,爱上诗词、爱上经典、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中国人至少要学十二年的语文。
如果按照课时来算,每一个中国人学语文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少于2500个课时。
不得不说,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占的时间一定是最多的,我们学语文花的时间也一定是最多的。
但是,占了最多的课时,花了最多的精力,我们的语文又学得如何呢?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所讲的这件咄咄怪事,究竟该如何破解呢?现在,我们用十二年时间,2500多课时,学本国语文,怎样才能让大多数过关呢?不仅能让大多数过关,而且能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我们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说起。
这首古诗就在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统编本是目前全国唯一通用的语文书。
也就是说,你只要读过小学一年级,你就一定知道这首古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消息王崧舟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啦2
![消息王崧舟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啦2](https://img.taocdn.com/s3/m/58abefe052ea551811a687a1.png)
重磅消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啦!2019-07-24我在《百家讲坛》讲语文一上《百家讲坛》,于我,既非梦寐以求,亦非痴人说梦,只能用一句俗到不能再俗的俗话来形容——做梦也想不到。
做梦也想不到,却真实发生了:2018年5月22日,我接到《百家讲坛》总编导李伟宏老师的电话,邀请我前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试讲“诗意语文”。
6月9日,我在《百家讲坛》试讲《被误读的古诗》。
6月12日,试讲通过后,我第一次向《百家讲坛》提交选题申报表,但没有通过。
7月1日,我第二次向《百家讲坛》提交修改后的选题申报表,还是没有通过。
7月14日,我第三次向《百家讲坛》提交修改后的选题申报表,依然没有通过。
7月30日,我第四次向《百家讲坛》提交修改后的选题申报表,也没有通过。
8月9日,我前往北京中央电视台,与《百家讲坛》制片人那尔苏老师、总编导李伟宏老师面谈选题事宜,最终将选题定为《爱上语文》。
8月12日,我第五次向《百家讲坛》提交新的选题申报表,获初步通过。
8月24日,我第六次向《百家讲坛》提交完善后的选题申报表,获正式通过。
以上为《百家讲坛》的选题申报。
9月10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爱上语文》第一集、第二集。
9月11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爱上语文》第三集、第四集。
10月15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爱上语文》第五集、第六集。
10月16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爱上语文》第七集、第八集。
11月12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爱上语文》第九集、第十集。
11月13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爱上语文》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以上为《百家讲坛》的节目录制。
2019年6月10日,我完成《爱上语文》第一集串词及讲述字幕的审改。
6月15日,我完成《爱上语文》第二集串词及讲述字幕的审改。
6月20日,我完成《爱上语文》第三集、第四集串词及讲述字幕的审改。
6月25日,我完成《爱上语文》第九集、第十集串词及讲述字幕的审改。
6月30日,我完成《爱上语文》第五集、第六集串词及讲述字幕的审改。
最新读《爱上语文》有感-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观后感汇编
![最新读《爱上语文》有感-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观后感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5da752d01f69e314232943f.png)
最近阅读王崧舟老师的书《爱上语文》,心灵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感叹于王老师的思辨能力,探索精神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能从一个小小的点,引发各种思考,并深入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引发读者深层地的思考。
他说他准备百家讲坛的一次演讲稿,一万字左右的演讲稿,他要阅读约一百万字的文献资料。
十二篇演讲稿,就要阅读一千两百万字的资料,这个工作量该有多大啊!中午看到《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这一篇时,又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原先,我们对童趣诗的误解太多了。
不是所有含有“儿童”这一意象的诗都是童趣诗,都是写出儿童的童真童趣,这种理解太片面、太机械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给耄耋之年归乡的诗人的感受是多元的,是能引起读者思绪万千的。
“儿童”意象,给诗人的生命底色添加了鲜活的一笔。
宋朝诗人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也被我们误读误教了,把它简单的当做田园诗来对待了。
田园诗发展到宋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描写的重点已从歌咏田园风光转而直接描写农民的疾苦和农事活动……这些诗称为“农事诗”。
(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所以,我们理解诗时,要把诗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结合诗人的生平等多维度来体悟,才能真正的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教学参考书,它只是给我们作为参考,遇到困惑要查阅、细心地比对相关的资料才行,也要向他人求教,无同行交流……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王崧舟老师正是通过多方的论证才得出结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的不是不是农忙时节收获的喜悦,也无宁静可言,连童孙也要学种瓜。
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对农民辛勤生产、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
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
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
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的文化味王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二、带上这些思考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何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何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四、再看一首诗《江雪》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触及了诗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明月寄托中华民族许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举例:曹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南北朝谢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中的人与情王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内涵与意境。
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枫树这个意象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夕阳大雁芳草枫树有不少诗人写枫树、枫林: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以上意象都与愁绪、忧心有关二、钟声意象《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更独特更有价值的意象是夜半钟声解读在时间长河里,《枫桥夜泊》它所传递的是什么陈小奇《涛声依旧》: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王士帧《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在写钟声且都在夜半时候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知音文化的源头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里。
五岳中泰山为至尊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陶渊明《咏士其一》: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鲍照《约下登楼连句》:嗽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欧阳修《玉楼春》: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王冕《客边其二》: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时间的长河里,可见知音难觅知音文化是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四、总结张继的钟声,伯牙的琴声,都在互换文化意义、精神意义上的知音。
而从根本上讲,要成为别人的知音,您首先得成为自己生命的知音。
——读诗中的“厚”与“薄”王崧舟品读诗词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方法先把《长相思》读厚再把《长相思》读薄最后把《长相思》读活一、如何读厚读厚是基础1.解读角度:可总体着眼,名句着手;可情感入手,层层递进。
2.阅读资料,了解纳兰性德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天才”“学霸”“专家”“情种”“大咖”3.读诗人的作品继续读《纳兰词》,书中《如梦令》《菩萨蛮》4.读相关诗人的作品(1)别的诗人是如何写故园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每人心中故园柔软的画面与记忆是不一样的(2)不同诗人写乡心又是如何的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二、如何读薄读薄是关键题目读成一个字:思这首词读薄,上片读成一个字“身”,下片是“心”上下片联系起来,发现“身”与“心”独特的审美张力:“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身”的行进可以停顿,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指向始终不变如此发现他的身心分离分裂悖论,于是可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他的一生也是如此三、如何读活读活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放进去“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何永康“(唐先生说)‘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象,去补充……”——何永康——字词背后的味道王崧舟一、解读苏轼《题西林壁》1.游庐山,写庐山,一般人会写庐山的景色景观,可写庐山的水,庐山的水最为有名的诗瀑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写庐山的峰,如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也可写庐山云雾。
2.而苏轼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写的诗人心灵的觉悟。
一二两句也不是写山,是一种以境显理的写法。
三四两句直接点出理。
写诗要写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3.创作背景是什么因缘具足,诗能诞生。
具备了哪些因缘呢(1)庐山——对境起心(2)特殊的经历:乌台诗案贬官,途径九江,为庐山写了九首诗——困惑、迷茫、反思(3)特殊的政治:王安石变法(4).西林寺——千年古刹苏轼通儒释道三家,有很深的儒学修养,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佛学境界,如《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不是观潮,其实是关心。
(5)苏轼这个人性格特征,不见风使舵,不阿谀奉承,用他的诗《游庐山次韵章传道》来说: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野性是超脱、超越,从而获得心灵的超拔,追求人生的自在与解脱二、解读陆游《游山西村》人们对他的刻板印象是:慷慨悲愤忧国忧民,而这首诗写的诗浓浓的,狂欢的乡情。
诗不能太雅,最好是以俗写俗,以朴写朴。
以戏剧的方式写律诗。
三、两首诗放在一起苏轼《题西林壁》着眼理趣,意在阐发一种生命的哲理;禅意入墨,耐人寻味;处处写理,以境显理。
陆游《游山西村》着眼情趣,意在抒发的诗一种真挚的乡情;戏剧入笔,质朴亲切;处处写情,景中寓情。
爱上语文(五)——文化意象的魅力王崧舟一、《秋天》一文的意象部编版一年级《秋天》,先写景,最后抒情。
文中的文化意象与文化趣味特别明显,他们是情感现象、心灵意象。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夏丏尊文中“大雁”变成了文化与情感的“大雁”。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书写的诗思乡的情感色彩。
王实甫《西厢记》,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鸿雁传书,大雁与书信联系一起。
还有李清照《一剪梅》由古至今,大雁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某种象征。
文化是生活,意象是情感。
有一种鸽子叫信鸽吗大雁也能传书。
创设情境,妈妈出差,在外地未归。
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写信。
请谁寄儿童是诗性的思维,童话的思维学语文,学的是文化内涵与意蕴。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意象:水在中国文化中,水往往被承载思念、愁绪等情感,李清照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同时,水还被象征时间的流逝,李煜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然而,古人眼中,水还酝酿着力量,丰润着生命,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水和女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水是万物的母亲,都是生命之源。
哲学观念里,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女性是阴柔、顺承的,水呢水者,阴也。
女性和水有高度匹配性。
1.水与女性的相似性:(1)形态相似。
水的形态流线、曲线的,女性的身体也是(2)质地相似。
触觉绵柔,视觉绵绵不绝。
女性多情,女性的思念是望穿秋水(3)纯度相似。
清白清丽清雅来形容女子2.为何只想到了西子(1)地域:西湖雨西子都属于古越国(2)形态:他们都是沉鱼之美。
(3)气质:清丽美(4)音韵:读起来好听(5)西湖是现实的美,西子的美无人见过,给人无限想象学语文,就是寻找诗意的精神家园。
三、水文化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与水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言与意之间的转化王崧舟语文应转化字句中的文化密码,使得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李清照《声声慢》有人评价这首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只漏一字法国人克洛代尔也喜欢这首词,对这首词做了改写《绝望》,法国人有直抒胸臆的传统,中国人写词很少有直抒胸臆的写法。
如写想你,诗人会这么写:《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剪梅》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用意象本身来说话。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从言到意,从意再回到言。
需要找中介——意象,读诗或词需从言到象,再到意,诗人写诗词是从意到象再到言的过程。
二、林黛玉如何教香菱学诗香菱又是如何学的香菱读书,见意象,见场景。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三、读白话文是否也要如此转换呢当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如何学“饱经风霜”这个词教师引导:1.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饱经风霜的脸2.我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车夫的这张脸,但不可用饱经风霜这个词。
3.我们都有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外貌,另一只眼睛通过眼睛透过外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
你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看出了什么4.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5.鲁迅先生又是怎么对待车夫的呢如此学,可变成学生的积极语汇,原因在于意象。
四、我们该如何转化意象举例张志和《渔歌子》1.赋型还原2.切己还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白鹭是否就是你曾经的旧相识呢3.联想还原白鹭曾出现在不同诗人的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