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内容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的吏治经验对当代干部培养的启示

中国历史的吏治经验对当代干部培养的启示

管理科(作者单位:周口市委党校)◎理亚东中国历史的吏治经验对当代干部培养的启示“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古今中外,吏治与治吏都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是国家的“治乱之源”,吏治的成败与否,关系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兴衰。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面鉴得失、汲智慧的镜子,既给我们信心,也给我们教训,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历史的教训也值得我们铭记。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5000年来一脉相承、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

我国封建社会的吏治,具有庞大的思想框架结构和知识理论体系,从历史的吏治经验来思考、探究当代干部的培养工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精髓、明确方向,设计科学的治理精英选拨机制、晋升机制和退出机制,建立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家系统和以选拨为主要形式的公务员系统。

一、举贤任能,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圣贤,十分重视“举贤”“任能”在治国中的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明确教导他的“为季氏宰”的学生仲弓在为政中要坚持“举贤才”(《论语·子路》);墨家创始人墨子,更对举贤有自己系统的理论见解,他撰成《尚贤》上、中、下三篇专论,明确提出“尚贤、事能”的主张,认为要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以“尚贤、事能”为政。

历史上也流传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齐桓公与管仲。

齐国公子小白曾经与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齐桓公设计从鲁国将管仲装入囚车,送回齐国。

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

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

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

传统中国吏治的经验与省思

传统中国吏治的经验与省思

传统中国吏治的经验与省思在古代中国,官吏通常是一身两任: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拥有广泛的权力㊂为了确保官吏的行为循着统治阶级的常轨,使国家统治能够有效地进行,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其整体利益,统治者每以吏治清明为其最大的政治目标之一㊂面对专制制度所致的政治积弊和周而复始的吏治腐败,数千年来中国出台了大量的治吏政策,也进行了不绝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吏治腐败如影随形,代代不绝,令人深省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一㊀严密法网,以法治吏官吏的贪赃枉法直接侵蚀着统治阶级的肌体,危及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激化社会矛盾㊂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主张从严治吏,尤其注意以法治吏㊂早在夏朝,皋陶造律,其中就有惩贪治吏的法条㊂战国初期李悝制定的‘法经“对惩治官吏犯罪极为重视,规定对于经济及腐败犯罪,施以刑杀㊁诛族㊁没收家产诸刑罚,即使将相亦不能免㊂秦朝建立之后,为保证中央集权制的有效运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秦始皇把对官员的管理摆到了重要地位㊂秦律中有很多治吏的内容㊂如规定,以执法情形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玩忽职守,必须承担责任;挪用公款者与盗同罪;作奸犯科者,除了相应的惩罚外,60㊀㊀第一编㊀源远流长的君主民本思想一律撤职;任用官吏不当者,成绩考核属劣等者要受罚;此外,对司法官吏的违法行为也有诸多处罚规定㊂汉高祖刘邦即位后,虽奉行 约法省禁 ㊁ 与民休息 的政策,但对赃吏则不予姑宽㊂‘汉书㊃刑法志“载 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 ㊂汉文帝下诏,坐赃者不得为吏㊂安帝规定,赃吏子孙三世禁锢㊂从严治吏,使当时 吏称其职,民安其业 ,有力地维护了汉朝的统治㊂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也是古代法律建设的重要时期㊂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历代吏治经验,加强法制建设,对官吏职守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㊂‘唐律“502条中近半数涉及职务犯罪的处罚问题,其中,对惩治贪赃枉法更做了十分周详的规定,注意依据不同情节定刑量罪,这显示了我国古代刑法日趋科学化㊂例如,对贿赂犯罪划分为受贿为请㊁受所监临财物㊁受旧属财物㊁因官狭势令索财物㊁坐赃致罪等,处罚各不相同,如 诸有事以财行求,得枉法者,坐赃论;不枉法者,减二等;即同事共与者,首则并赃论,从者各依已分法一条,注意了枉法与否和首㊁从犯的区分,并给予不同的处罚㊂对监临主司受财 二十五匹绞 ,不枉法者 加役流 ; 监临之官,受所监临财物者 ,则 五十匹流三千里 令取者,另一等,强令取者,准枉法论 ;监临官借所监临财物㊁衣服㊁器玩,经三十日至百日不还者,以坐赃论;买卖官家财物牟利,役使官家奴婢,仗势勒索人财,都要给以刑事处罚㊂规定上级对下级㊁官员对家属应负连带责任;对违反职守的官吏进行严厉处罚㊂这些规定的具体化㊁明确化以及内中流淌的科学理念,标志着我国刑法,尤其是惩腐治贪的法律日趋成熟㊂宋朝以忠厚开国,凡官吏犯罪处罚皆从轻,唯独对赃吏最严,宋太祖还规定,禁止官吏经商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封建专制的弊害更为明显,吏治问题更显突出,也更为统治者所关注㊂起自社会下层的平民皇帝朱元璋本着 重典治吏 的精神,亲自主持制定‘大明律“,其中详尽地规定了惩治贪官污吏的律条㊂‘大明律㊃刑律“专设 受赃之门 ,列为一卷共11条,对官吏受贿犯赃行为做了详细分类;明律打破了汉唐以来 刑不上大夫 的等级特权,废除了 官当㊁减赎㊁及荫法 ,对贪吏实行 重罪加重 的刑罚原则,处刑甚至比一般百姓还重,如,规定对受赃枉法的各级官吏从重治罪,贪赃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处罚,到八十贯处以绞刑,又规定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续用, 风宪官吏 犯赃比一般官吏加重二等处罚;针对官吏犯赃,明律制定了许㊀传统中国吏治的经验与省思㊀61多残酷的刑罚,如,鞭笞㊁苦工㊁挑筋㊁剥皮㊁灭族等㊂朱元璋对官吏的工作过失每每宽容,唯独对贪官污吏决不宽恕,除了制定各种刑罚外,还特别下诏规定,官吏犯赃罪不得赦免㊂明律还对官吏的擅权失职行为严加惩罚,包括对擅权㊁妄改律条㊁失守㊁纵资㊁沉滞公文㊁拖延公务㊁不循章守制等行为都有相应的严惩规定㊂清朝开国皇帝在‘清典“中提出 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 ,故清律也规定严惩官吏渎职犯罪,对贪赃行为也持从重处罚的原则,贪官多 赐令自尽 ,连坐属员㊂古代中国人治主义盛行,政治的根本精神是重人治而轻法治㊂但具体到治吏这个问题上,却特别强调用法律手段㊂封建社会各个王朝,虽法条屡屡变革,但以法治吏的基本精神一以贯之,其间真意,发人深省㊂二㊀严格执法,维护吏治清明战国时期的孟子有句名言: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要保持吏治清明,除了周详的立法外,还必须严格执法㊂制定好的法令固然不易,但切实贯彻执行善法更难㊂只有相关的法令得到有效执行,官僚队伍才能受到有效的控制,政权才能牢固㊂重立法也重执法是古代中国吏治的又一重要经验㊂中国历史上,整顿贪赃,方法万端,但大多都体现着从重从严的原则㊂数千年历史中,严惩贪官污吏的事例屡见不鲜,其严厉程度世所罕见㊂汉朝官吏因赃罪受劾,不是禁死狱中,就是赐令自杀㊂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下诏规定,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一经查明,即处以诛刑,并陈尸示众㊂他的妻弟犯了贪财杀人之罪,也难逃法网㊂北魏孝文帝鉴于吏治败坏,审明政纪,严格执法,仅太和年间,官吏因犯法乱纪,贪污受贿被抄家斩首者,达百余人㊂唐朝多杀贪官于庙堂,受到特赦者也要流放岭南㊂唐太宗李世民一向重视吏治,对官吏犯赃一律严惩不贷㊂广东都督党仁弘贪赃万余元,论罪当死,李世民念其年迈有功,免其死罪,废为庶人,流放钦州㊂事后下诏罪己,以示自己执法不当㊂以后,因赃受到严惩的高官所在多有,如功臣庞相寿,皇叔李道宗㊂因。

浅谈中国古代吏治

浅谈中国古代吏治

浅谈中国古代吏治提纲:(1)中国古代各朝吏治体现的简介;(2)中国古代吏治方面的制度及其特点;(3)影响各朝吏治的共同性因素;(4)古代吏治对我们现时的启发。

开篇翻开浩瀚的史册,打开尘封的岁月。

走进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发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风采各异的法律文化系统,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我们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时,却又惊诧的发现:作为古代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吏治之法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芒绽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轮回千载,更迭千秋。

浏览中国古代封建吏治,各个官员如走马观灯般频繁轮换。

自先秦时期,法家提出“治国必先治吏”的政治主张,到清代人唐甄提出“治民必先治官”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大多以治官进而达到治国的目的。

而封建吏治作为封建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两千多年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封建国家集权专制制度来实现自身的稳固和强化,从实践到理论,从制度到法制,举足轻重之间,古代吏治一步步地迈向成熟,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吏治制度。

那么,何为“吏治”呢?所谓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中国古代各朝吏治体现的简介约从商朝开始,其立法就有吏治的体现。

商朝初期制定的《汤之官刑》中有曰: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

而所谓的巫风最就是官吏沉醉于歌舞,处以罚丝。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就对官吏做出的一些约束,虽然仅仅是星星之火,却是统治阶级吏治思想的早期体现。

进入西周,吏治似乎有了一定的发展,包括其刑事法律中规定的“群饮罪”“失农时罪”等都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更好治理国家的考虑而对官吏的职责和行为做出的一些约束。

当然,西周的立法还规定了一些特权,如贵族官僚犯罪不仅有“八辟”规定的特权,而且宫刑不适用于贵族,对贵族处以死刑的地点和方式也与常人不同。

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汉代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商鞅(前335~前273年),又名鞅叔,字少康,山东省泰安市曲阜人,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商鞅提出的政治思想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以政治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认为政府应该以仁慈的政策来管理国家,以促进国民的幸福;二是以“宽容”为基础的“谋政”理念,认为政府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人民的问题,避免强制性的政策;三是以“慈悲”为核心的“慈政”理念,认为政府应该以慈悲的态度来管理国家,以保护国民的利益。

商鞅的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坚持以仁慈的政策管理国家,以促进国民的幸福;二是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人民的问题,避免强制性的政策;三是要以慈悲的态度来管理国家,以保护国民的利益。

同时,还要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加强政府的监督力,使政府在管理国家时真正做到“仁慈”、“宽容”、“慈悲”。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以唐朝吏治为例(上)宁可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

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宁可教授的相关文章。

——编者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

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

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

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

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

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

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

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

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

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

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吏治关系到政治得失、民心向背、王朝兴衰。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吏治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

我国历史上吏治的主要经验第一,吏治在国家政治中起着核心作用。

纵观我国历史上国家强大、政治清明、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治世,都与严格治吏分不开。

统一前的秦吏“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是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保障。

光武帝刘秀“勤吏治”,二千石高官“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保障了东汉初年政局的稳定。

唐太宗将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恒看”,善恶事迹皆记下,是他严格吏治、造就贞观之治的佳话。

自古没有吏乱而国治的道理。

第二,重视基层磨练、重视基层实践能力培养。

汉代察举制下,被举为孝廉的,大都要到中央任郎官,熟悉各种事务后,再授予具体官职。

据统计,他们出任的主要是各级长官的属官,最高不超过县令的秩级。

唐代尤重基层用人,甚至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唐代科举制下所授官职一般并不高,进士甲第不过九品,但唐代中后期宰相等高级官吏出身科举的比例逐渐增大,说明这些宰相一般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

我国历史上还实行“试官”制。

“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

汉制,初为官者要试用一年,合格者才能为“真”,不合格就要罢免。

唐代吏部以身、言、书、判来考察科举及第者,也是为了确保他们具备必须的行政能力。

第三,裁汰冗官。

我国历史上较早形成了吏员编制制度,对官吏设置有员数规定。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官僚机构膨胀、冗官冗员又是普遍现象。

因此,我国历史上整顿吏治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裁汰冗官。

光武帝“吏职减省,十置其一”,隋文帝“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是东汉和隋初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唐代君臣多次讨论并处理过冗官问题。

唐太宗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又说“官不必备,惟其人”。

唐玄宗针对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的冗官现状,“大革奸滥,十去其九”。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民族独立战争、改革开放等各个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集中统治的国家,中国在长期的治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以期对如何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现代国家体系有所帮助。

一、儒家思想的应用我国古代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提倡帝王“仁政”,尊重人民,善待百姓,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

可以说,这与当今国家治理中,强调保护民生、维护稳定的衷诚不谋而合。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儒家门派的思想就开始渗入到当时国家治理中。

秦朝时期,始皇帝采用法家思想统治国家,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

而汉朝时期,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国家治理的领导者开始意识到,尊重百姓的道德需求比简单的政治手段更为重要。

因此,在汉朝治理中,儒家教育、礼仪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值得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不断的演进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给我们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官僚体系的建立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官僚体系的建立。

在封建社会中,官僚制度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形式。

官僚通过贯彻国家政策,来推进国家治理的进程。

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依靠专业人员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来推动国家治理进程的发展。

中国的官僚体系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不断壮大,并在宋朝时期达到了极盛。

在这一时期,《太史公》、《史记》等一系列历史文献中,关于官僚的制度以及官僚的种种举措和政策,也被较为详细地记载下来。

这些史书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建立规范的官僚制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先秦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在先秦时期比较重要。

法家思想以法治思想为核心,主张以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将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进行总结。

一、人性论:法家强调人性的恶,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法家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其不敢违法乱纪,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是权力的约束和行为的规范。

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认为法律应当是明确、简明、明确,而不应该含糊、模糊。

三、吏治思想:法家主张依靠官吏来实施法治。

法家认为,官吏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力量,应该是廉洁、公正、勤奋、才干等优秀品质的典范。

法家强调官吏的选拔和培养,主张通过考试、选拔等方式选拔官吏,让能者上位,杜绝腐败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四、务实思想:法家注重实际效果,强调政策的实施和操作,主张以实际效果来评价政策的好坏。

法家认为,政策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并及时调整和修正。

五、重视纪律:法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认为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效能的基础。

法家主张通过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法家还提出了权责明确的原则,主张对官员要明确其权利和责任范围,从而保证他们按规章办事。

六、重力法:法家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罚,主张以重法治乱。

法家认为,法律的威慑力和惩罚力度越大,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法家主张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打击,对犯罪分子实施严厉的惩罚,以达到减少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七、谋略思想:法家强调政治的智谋和策略,主张以智慧和策略来处理政治问题。

法家认为,政治是权力之间的斗争,只有掌握智慧和策略,才能在政治竞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法家主张培养和运用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巩固。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演讲范文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演讲范文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演讲范文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已经建立了国家,形成了法制。

中华法制不仅起源早,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所仅有的。

因此中国法制的历史沿革非常清晰,无论是某一部法典,还是某一项制度,都有清楚的源流关系,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系统。

一、法律制度的起源法制萌生于春秋时期。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一种封建制度。

国家是在家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时的国家的体制是一种家国一体的体制,在社会上是一种宗法制,国家的人际关系都按礼的原则来建立。

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封建制开始解体。

体现在国家方面就是直接导致了天子、国王力量衰微,诸侯崛起;体现在诸侯国中就是国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强大起来,开始控制了诸侯国的权力,接下来开始篡夺君位;体现在封邑层面上,就是家臣凌主;在社会这个层面上,从前维系社会关系的这一套纲纪逐渐失效,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表现在国家方面是诸侯力征,同时大国兼并小国,一方面大国要侵占更多的土地,侵略小国,小国要自卫,天下混战,国与国之间没有基本的规则,无论大国、小国都希望富国强兵。

法家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法治的主张,法治的一个基本的东西就是扩张君权,以法治国。

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于鼎”(刑即为法),后来,晋国也“作刑书”。

郑国与晋国先后采取了把刑法铸在鼎上,制定刑法,公布刑法,推行法治。

这在当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开辟了公布法先河,向民众公布法律,使得民众也可按照这种明示的法律来解决社会争端。

而在这以前,法律都有一种随意性和神秘性。

在此之后,法律开始具有公开性。

二、法家法治思想韩非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法,就是统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张。

韩非子强调治国要有法治,赏罚都要以“法”为标准。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贤吏,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务实的作风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为官之道不仅对后人具有启示意义,也对我们今天如何做好官员、服务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以德为官,以正治国历代贤吏无一不以德行为先。

他们以诚信、正直、忠诚为基石,坚守道德底线,无私无畏地为人民服务。

例如宋代文天祥,他在面对金兵的威逼利诱时,选择了坚守信义,为国捐躯。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首先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和高尚的品格。

二、以才为官,以能治国贤吏们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还拥有出色的才能。

他们深谙管理之道,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例如明代的吴敬梓,他担任官职期间,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推动农业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为官,以务治国历代贤吏都以务实作风著称。

他们不图虚名,不追求功利,只顾着为人民办实事。

例如清代的郑板桥,他在官职期间致力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为民众解决了灾害频发的问题。

他的实干精神告诉我们,为官之道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人民,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福祉。

四、以公为官,以廉治国贤吏们都具备高尚的公心和清廉的作风。

他们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不以私利为先,坚守廉洁从政的原则。

例如明代的陆大福,他在官职期间严格把关财政,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他的廉洁作风告诉我们,为官之道要保持清正廉洁,做到心中无私、手中无私。

贤吏们的为官之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官清廉、为民服务。

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才能,只有具备优秀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我们要坚持务实作风,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

最后,我们要坚守公正廉洁的原则,做到心中无私、手中无私,为官清廉。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君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五千年中央集权制政治的精髓。

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吏治,并将吏治管理作为封建统治下的重要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管理。

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在探讨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其带来的现实意义,让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多年后继续为现代管理指引方向,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吏治思想现实意义形成发展特点引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委任各郡县负责人,这些人就是官吏的最初模型。

官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及君主意志,因此吏治思想的衍变也可以看做是治吏的进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管理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官吏的入仕准则,官员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至高追求进行地方政治经济治吏,最终的目的是做好统治者的“眼”和“手”,成为统治者管理地方的工具。

中央集权制度也因为吏治思想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而更加统一,最终成为封建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重要组成。

吏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后人思考与借鉴的,通过探讨与分析成为现代管理的蓝本。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1、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是社会形势的发展,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就必然要出台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措施。

国家统一、人民归一、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统一,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吏治思想就是为适应封建集权制度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寄期望于吏治,是希望通过吏治能够使中央集权更加集中,也能够在统治人民的同时传达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2、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奴隶制到封建制,是历史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进步。

时间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治国方式也要彻底颠覆奴隶制时期的管理,实行分区域专人负责,这是历史赋予时代的使命,是历史进步带来的政治革新,正确看待历史,在历史中取其精华是统治者的使命,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就是历史变革中的新坐标,谱写新的历史章程。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的局 面 很 快 改 观 ,几 年 之 内就 出现 了 农 吏治 败坏 的一个原 因,因为有些科举 出
业丰收 , 户归 乡, 夷降附 , 口繁息 , 逃 四 人
主 要 是刑 法 , 是 中华 法 系 的 一 个 特 点 , 这
身 的 官员 因其 能力 不 能胜 任 ,往 往 需 要
依 靠 属 吏 , 以 , 这 种 条 件 下 , 举 考 吏 贪 浊 。唐 代 法 律 对 “ 守 盗 ” 贪 污 ) 所 在 科 主 ( 、 试 并 不 可 能真 正 做 到 优 选 人 才 , 为政 清 明 , 制腐 败 。 遏
的一 个 承 上 启 下 的时 期 , 各种 制度 由秦 无 寒 门 , 品 无 势 族 ” 隋 朝 起 , 科 举 下 。 行
个特点 ,是 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官僚 汉 时 的粗 疏 多 变 而 趋 于 定 型 完 备 , 并 为 制 , 朝 大 行 , 直 延 续 到 晚 清 , 考 试 唐 一 靠
中国古代统治 者十 分重视 吏治 , 乃
勾 画 一 下古 代 吏治 的 方 方 面 面 。 之 所 以 朝 , 门 阀 政 治 而 行 九 品 中 正 制 , 门第 随 以
至 “ 吏 ” 于 “ 民 ” 韩 非 子 甚 至 主 张 选 择 唐 朝 ,是 因 为 它 处在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高 下 取 得 不 同 的 任 官 资格 , 果 是 “ 品 治 重 治 , 结 上 “ 吏不洽民” 治 ,这 是 中 国古 代 政 治 的一
有为 官的具 体规 范和 标 隹。先秦 太 宗 针 对 “ 少 吏 多 ” 弊 端 , 力 省 并 者 还 需经 吏部 试 “ 、 、 、 ” 考核 其 民 的 大 身 言 书 判 ,
典籍《 左传》 里就讲到相传为舜制法律的皋 州 县 , 减 内 外 官 吏 , 省 政 府 开 支 , 裁 节 减 做 官能 力 , 能任 命 。科 举 考试 是 一 种 比 才 陶法中规定“ 墨、 杀。” 昏、 贼、 即当官不明、 轻人 民赋役负担。重视选用廉 吏, 别是 察 举 和 九 品 中正 进 步 的制 度 ,但 仍 难 于 特

汉朝管理思想史思想观点对你的人生启示

汉朝管理思想史思想观点对你的人生启示

汉朝管理思想史思想观点对你的人生启示
汉朝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些观点对于人生有着一定的启示:
1. 仁政思想:汉朝重视民众的福祉,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注重培养君主及官员的仁德修养。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待人宽容和善良,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法治思想:汉朝倡导以法律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坚持公正、公平,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3. 教育思想:汉朝提倡教育普及和提升人民素质,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用。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 皇权思想:汉朝重视君主的权威和地位,强调君主的威信和责任。

这一观点提示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负责任的人,要有担当和责任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想观点是古代的思想理念,我们在吸取启示的同时也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应用。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古代中国治世与吏治 关系的内在机制和现代借鉴意义 ;探索从严治吏的实现途径和政 策建议
THANKS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 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 • 中国古代吏治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对现代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它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治理 模式、政治文化以及吏治制度等方面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从严治吏也是当前 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研究中国 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对于推进当前从严 治吏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1
维护社会稳定
良好的吏治能够赢得民心,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02
促进经济发展
廉洁高效的官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03
推动文化繁荣
优秀的官员能够推动文化繁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相互影响
治世对吏治的影响
在治世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法律制度的约束使得吏治观念得以强化,官员的行为受 到限制和监督。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 社会,对吏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律制度约束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官员的行为有严格规定, 如《唐律疏议》等,为吏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政治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强调官员的道德品质和 文化素养,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吏治在治世中的地位与作用
吏治对治世的影响
官员的执政能力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治世的效果,良好的吏治能够促进社会稳定、经济 发展和文化繁荣。

浅析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作者:张平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7期【摘要】文章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吏治思想,包括官德建设,官员的选拔制度以及监察制度,认为对新时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治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注重党员干部的政德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要完善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保持党的纯洁性。

【关键词】吏治思想;政德教育;党内法规制度;反腐败一、传统官德思想1、修身正己的道德要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治国经典,十分重视官德修养的养成。

《孟子》中“善治天下者,求之于其身而已矣”,儒家思想要求人要修身正己,追求理想人格,所以为政者的自我约束能力,修身律己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官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官者只有正己垂范才能够管理好社会和百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认为想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从注重自身修养德行开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官员的个人品行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官员管理社会和百姓的效果,上行下效,只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树立起权威,获得百姓的信服,从而真正担负起管理的职责。

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修己以敬”然后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清正廉洁的为官准则中国对于官员清正廉洁的治理从古至今一直是吏治上的重点,清正廉洁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官员为政的准则。

《春秋繁露·通国身》中“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清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中国古代认为想要治理好社会百姓,离不开清正廉洁的官员,在任的官员始终保持清廉也是为官之道。

宋代的《西山训政》中“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

中国古代治吏经验中清正廉洁被看作是为政者的重要本领,在现在中国面临严峻的反腐斗争情况下,能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3、民本思想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确立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统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仁政,落实民本思想。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

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及其启示贤吏是历代为官者中的精英,他们以高尚的品德、深厚的为民情怀和过硬的政绩,成为了世人的楷模和典范。

他们的为官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为政之道,为我们立身处世、做人为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品德高尚贤吏为官,最重要的是品德高尚。

李时中、包拯、文天祥等历代贤吏都以高尚的品德深入人心。

他们以正义、公正、诚实的品格感染着周围的人,为民众树立了崇高的楷模,树立了社会公德的标杆。

品德高尚的贤吏教导我们做人为官要守正道,提高道德素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诚信、坦诚、宽容、公正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坚持不懈地强化品德修养。

二、为政以民为本贤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为政以民为本。

宋代贤吏吕祖谦曾说过“为官者,应思百姓之好恶,自己之得失,不得以私欲害公法”,这种为民之心贯穿贤吏的整个为官生涯。

贤吏之所以贤,就在于他们将民众的利益置于第一位。

贤吏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民服务,在为政时总是将掌握权力转化为为民众服务的动力,他们时刻关注民生,尽最大的努力为民众解决各种难题,为民众谋福利,树立起民众放心和信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会为他人着想,尤其是对待弱势群体时更应体现着想,一旦担任了某个职位,就要以为民无私为目标,为民谋福祉。

这是每一个人做人为官的起点。

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为官者的基本功,也是贤吏为政的重要策略。

贤吏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处理繁琐的公务,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认清现实,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正确和周全的政策方案,将事情处理得更加妥帖、更加公正。

实事求是之所以能成为贤吏为官的基本功,是因为它不仅是为官者的必要素养,更是推进工作、化解问题的根本途径。

因为一味说空话而不用实践来检验,终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路,才能解决问题,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四、以身作则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管理经验,更要有强大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切实做好以身作则的表率。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

xx古代吏治之法姓名:张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号:前言:官吏是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享有一定权利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行使国家职能、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吏治的好坏对国家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

法律由人来制定,也只能由人来实现,法治不能无人去治。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吏治建设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深刻地认识到治吏对推行“法治”的重要意义。

先秦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著名论断,其实质并非轻视、否定治民,而是强调治吏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治吏来实现治民。

儒家主张“为政在人”、“人存政举”、“有治人,无治法”,更是突出了人,即圣君、良吏在国家治乱和法治兴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治国的宏观方略,吏治则是治国的一种具体途径,只有以法治吏,才能保障以法治国。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都做到了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吏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xx古代吏治法的内容概要中国古代吏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惩处的刑罚也比较严酷,主要内容包括:一、对贪污受贿的罪与罚古代刑律中的贪污行为是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

受贿行为是指官吏利用职权为行贿人谋取私利,而非法索取收受贿赂的行为。

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整肃吏治,严明法纪,都一向注意与官吏的贪脏枉法作斗争。

早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商王成汤就首创了“官刑”,禁止“三风十衍”,“儆于有位”,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其中包括十种犯罪之一就是收受贿赂,凡违反“官刑”者,一般官吏要遭贬,君王违反,要追究“臣下不谏”的责任,对“臣下”处以“墨刑”。

到战国时,李悝制定的“法经”规定了“嬉禁”和“全禁”,对赌博和受贿判处罚金和死刑不等,“承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将军)以下受金则诛。

”秦朝对贪脏枉法的官吏一律重罚,“不赦不宥”,即不赦免不宽大,在秦律中有“通一钱,鲸为城旦罪”的规定,甚至私借公款也要以盗窃问罪,秦简中记载:“xx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任人唯贤中国古代吏治的精髓

任人唯贤中国古代吏治的精髓
研究不足
指出了当前中国古代吏治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 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深度等方面的问题。
未来展望
提出了未来中国古代吏治研究的展望,包括加强跨学 科合作、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建议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意义
任人唯贤的吏治原则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现代公务员制度建设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吏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 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
02
中国古代吏治概述
吏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国古代吏治源于尧舜禹时期,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
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任人唯贤思想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现代社会依然强调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只有选拔 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04
任人唯贤在中国古代吏治 中的实践
以德为先,选贤任能
德才兼备
中国古代吏治强调选拔人才应同时考虑德行与才能,德才兼备是 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
贤能之选
等级分明:官僚制度中官员等级分明, 职责明确,上下有序。
吏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正面关系
良好的吏治能够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
反面关系
吏治的腐败和不良行为会影响国家治理的效果,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03
任人唯贤思想的形成和演 变
任人唯贤思想的起源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任人唯贤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传统,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强调了选拔官 员的重要性。
在选拔官员时,中国古代吏治注重选择具有贤能和才能的人,认 为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社会。

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的研究

摘要我国古代大凡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治国必先治吏”,“治民必先治官”,“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

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创建共和制国家的时候曾经深切的说过“一个国家除了官吏之外,还有什么重要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民主政治深入民心的历史进步,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许多突出性的成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新的福祉。

但同时,官员的腐败问题却正在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形势愈演愈烈。

许多政府官员,特别是一些国家高级官员的形象危机问题和腐败犯罪问题正在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极大阻碍。

官员治理问题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当前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反腐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仍需继续。

中国古代“吏治”作为古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其中存在许多消极的方面,但是古代吏治建设中的许多廉政主张、肃贪措施与法律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

它的成功之处在今天仍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因此,如何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利用中国古代“吏治”中的积极因素,以消解现代廉政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阻碍,从中寻求一条充分适合中国本土资源的现代法治之路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力图为当前我国廉政法制建设与反腐工作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源。

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历史时期的典型和成功的“吏治”实践过程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了解、重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优秀的统治者依据国情、民情制定的重要吏治制度、措施及律法或者有关吏治的政治主张,挖掘它其中的精华部分。

从夏商周到秦汉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它的存在和发展从未间断过。

例如,它其中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考课管理制度、监察监督制度、惩贪立法以及对官员的教育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自身独特与成功的地方,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内容、经验与教训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委任各郡县负责人,这些人就是官吏的最初模型。

官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及君主意志,因此吏治思想的衍变也可以看做是治吏的进程。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内容
(一)隋文帝的吏治思想
1.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举才。

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州县荐举人才的制度。

开皇七年,规定每州每年要选举贡士三人,选举标准是文章华美。

开皇十八年,规定“京官五品以上,总督、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二科的设立,开创了科举选官的先河。

炀帝上台后,“始建进士科”。

2.惩贪奖良。

经常派人侦查百官行动,发现问题,便加处罚。

他痛恨贪污行为,曾秘密派人给官吏行贿,以考验该官是否有受贿行为,只要发现受贿,立即处死,无所宽待。

对清廉的官吏,加以奖掖。

3.严考核,明赏罚。

在改革官制之后,建立了官吏的考核制度。

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考,合格者升迁;佐官四年一考;各州长史、司马,每年年底都要到朝廷汇报本州情况。

九品以上地方官每年都必须到中央“上考课”,以定黜陟。

还以“巡省风俗”为名,派中央官吏到各地巡查情况,了解地方官吏的政绩。

(二)唐太宗的吏治思想。

整饬吏治,防止枉纵:李世民也很重视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核,曾亲自掌握刺史官的选择和任命,并把各州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

若有恶迹,即予惩办。

(三)叶适的吏治思想。

冗官问题,北宋就已存在。

因宋代恩荫滥授,机构臃肿,官职越设越多,官吏越来越冗。

叶适在《吏胥》中提出具体的办法,他想从提高吏胥的素质入手,使新进士和任子之应仕者来充任,辅之以考录、考核、轮调的制度,来防止吏胥危害百姓。

(四)朱元璋的吏治思想
1.严密法网,以法治吏。

《明律》、《大诰》突出特点就是严酷。

胡惟庸党案、蓝玉党案两次诛戮。

2.整顿吏治、教化为本。

朱元璋把江南地区的所有地主召到京师,《教民榜》。

3.严惩贪黜。

对贪官污吏,不论其官位高低、身份贵贱,亲疏远近,严惩不贷。

4.表彰廉史。

规定初授官职的人员,发给一定的数额银两布帛,表示用以养廉。

5.鼓励民众赴京告奸。

规定各地官府对于持诰赴京面奏之民,
不得阻拦,违着“族诛”。

二、经验及教训
(一)加强“吏治”建设,为政者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一是要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念。

“法律”和“权力”是支配一个国家持久存在的核心力量。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国家应该是:每一位百姓,每一位官员在心中首先把“法”看作国家的最高形象,其次再做服从正当权力的行动。

加强吏治建设,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核心任。

二是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文明的实行民主法治国家所应坚持的最高灵魂,正是因为法律的平等性,才有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威严性和因为秩序而国家永存的生命。

要将“法治”深入民心,深入官心。

让国家的每一位人民都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每一位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都应当是法治状态下的权力,不允许任何人拥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做出超出法律界限的行动,甚至不允许官员在心里上有违法的动机
(一)加强“吏治”建设,必须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

中国古代“吏治”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有一系列
完备而健全的相关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设定的都相当明确、有条不紊。

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典型的极具先进性的制度,如,官员的选任制度、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监察制度、俸禄制度,尤其对官员的提拔和升迁更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一是要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致使从政官员不能贪。

一旦整个官僚阶层贪贿成风,就会江山易主,朝代更替。

而历史证明,应对这一危险的最主要策略就是“法律”。

因为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像法律那样如此强大的制约着人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金钱和财富的贪婪欲望。

二是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致使从政官员不敢贪。

“执法公正,司法严明”是古今中国吏治史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法治“灵魂”。

“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吏治中司法实践所作的准确总结。

因此,有了善法、善吏,再加上严格的司法执法限定程序,才会使得许多从政官员不敢徇私枉法,不敢侵占贪欲人民的财产。

三是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古代政治学家对“吏治”腐败喊出的真实感受和准确总结。

在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吏治”建设中,“由谁监督、如何监督、监督被赋予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或监督法律拥有多大程度的权威,才是防止官吏腐败犯罪的关键。

(三)加强“吏治”建设,必须强化“官德”教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对统治者治国和治吏提出的最真实的训诫。

一是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

这是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行干部选任制应该极其重视和学习的典范。

只有从严把握好选任入口,严格执行“先乎德行”的选任准则,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所选任官员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才能从整体上确保一个国家从政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服从。

二是随时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

官德教育是一个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存在的生命线,我们只有认真虚心地汲取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导,时刻对官员进行“忠、孝、勤、廉、俭、耻”等方面的道德准则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官员修身节欲、严以律己、才能真正的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才能让中国在吏治建设的道路上顺利前进,让我国现存的严重腐败问题得到最大化解决。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不断衍变与完善最终成为了现代管理理念的起源,其思想中关于“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整饬吏治、反腐倡廉”、“明主治吏不治民”等思想至今仍有沿用。

改良革新后的吏治思想让管理者们深刻了解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及中心宗旨,对于现代选官、用官、治官都有着一定
的指导作用。

“依法治国”的理论思想更是为现今我们的法治社会提供的理论基础。

在“整饬吏治”的角度上来看待当今社会的管理理念,反腐倡廉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并且管理者也在逐步提高反腐倡廉力度,势必要吸取历代王朝的历史经验,尽早消灭社会蛀虫,让中国古代吏治思想中的精髓成为现代治国的纲领性制度,正面引导教育,形成反腐倡廉的价值观取向,为制度反腐赢得有力的政策支持,顺利执行法律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