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
20世纪以来,对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一直是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先后主要有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积微渐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革命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本文就波普尔和其学生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进行比较述评。
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K. R. Popper, 1902 - 1989),英籍奥地利人,当代着名的哲学家,代表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等,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在波普尔之前,科学发展的模式结构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流,代表人物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在科学方法上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归纳方法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一种逐渐累积的模式,只有当知识通过纯粹累积的经验和获取科学理论的形式时,才可以谈论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感觉经验,之后通过归纳先形成假说,假说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科学理论。
对于经验是否具有真理的内容,是否有意义,他们推崇“意义标准”和“可证实原则”。
凡是能被经验所证实的,是有意义的,即是科学的,反之属于非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要是来自对牛顿以来的自然科学,其中机械论占统治地位。
20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新科学理论, 开始与牛顿力学所包含的机械论相冲突。
着名英国科学家爱丁顿设计的日蚀观测实验彻底震惊了波普尔。
牛顿理论曾被无数次地证实过,但在这一次重要的反驳中失败了。
波普尔通过对科学在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的猜测性、否定性和假说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科学发展模式的“证伪”原则。
他认为科学是通过不断猜测、不断否证、不断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突变方式向前发展的。
科学中不存在证实为真的理论,只存在可以否证,可以反驳和可以推翻的猜测和假设,整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系列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过程。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它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科学发展模式以及其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它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主张科学理论只能暂时被证实,而不能被证明。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只能通过对其进行反驳来验证,即证伪。
二、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归纳法来推导出来,然后通过实验证实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演绎法来推导出来,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与纠正的过程,而不是用归纳法来发现科学真理。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这种研究模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使得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变得更加相对和暂时。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对科学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他主张,科学理论应该在不断的试错和纠正中逐步完善,而不能仅仅通过科学方法来确立其真实性。
四、结论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影响的科学哲学理论。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想流派,它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明,只能被证伪。
这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在他的著作《科学研究的逻辑》中,他提出了一个“证伪主义”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暂时的、可被否定的假设。
这些理论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验证,只有在通过验证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
然而,即使是已经通过了验证和实验验证的理论也可能会被未来发现的新事实所推翻。
因此,波普尔认为,“证伪”比“证明”更加重要。
波普尔提出了一个“反射性”的方法来测试科学理论: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然后试图找到一些事实或数据来反驳它。
如果找不到任何反例,则假设或理论可以保持有效。
如果找到了反例,则需要重新考虑和修改假设或理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证伪主义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避免陷入“归纳谬误”的陷阱。
归纳谬误是一种错误的推理方法,它基于个别事实或例子,试图得出普遍结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对科学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和测试,并且必须持续地接受新的信息和数据。
这种方法使科学研究更加开放和透明,有助于促进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然而,波普尔证伪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过于悲观和消极,因为它似乎否定了任何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此外,一些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证伪可能会被用来支持错误或有问题的理论。
总之,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假设和理论,并确保他们只接受经过验证和测试过的知识。
虽然这种方法并不完美,但它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评述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评述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始于问题。
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波普尔认为,一个好的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兴趣和创造力;其次,问题应该具有明确和具体的表述,以便科学家能够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解决;最后,问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主题句或主题池是问题的关键。
主题句是指科学研究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科学家可以对该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主题池则是一组相关的主题句,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波普尔认为,一个好的主题句或主题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首先,它们应该与问题密切相关,能够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其次,它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可行性,以便科学家能够对其进行研究和验证;最后,它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一致性,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和理论相协调。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研究中更加明确和具体地界定问题,从而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它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研究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最后,它强调主题句或主题池的构建,可以帮助科学家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种方法可能过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科学研究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包括科学家的兴趣、社会经济环境、科研条件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理想化倾向。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复调整和修订,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坚持原有的问题。
自然辨证法8题
1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2题、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我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人工自然是人类利用其发明的技术创造出来的“属于自己的自然界”,它使自然界出现了新的分化,也促进了自然界的新发展。
科学地认识人工自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另一种形态。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引言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而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则是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种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并通过深入分析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与传统科学方法论的对比,提供一种全面的理解和评估。
什么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波普尔证伪主义(Popperian Falsificationism)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方法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目标并不在于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于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证伪,逐步接近真理。
与传统的科学方法不同,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即存在一种可重复、可测量的实验或观察,能够证明理论是错误的。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特点波普尔证伪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可证伪性: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存在一种实验或观察的可能性,能够证明理论是错误的。
只有经得起反驳和证伪的理论,才能被认为具有科学性。
2.演绎推理:波普尔主张科学方法应该使用演绎推理,即从一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与归纳推理不同,演绎推理具有较高的逻辑严谨性和可靠性。
3.即时效应: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应当有即时效应,即能够立即产生预测或推论,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证实或证伪。
这种即时效应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并使科学不断更新和进步。
4.可重复性: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必须是可重复的,即其他科学家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进行同样的实验或观察,并得出相似的结果。
只有能够得到反复验证的理论,才能被认为具有科学性。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优势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使得科学具有了严谨性和可靠性。
只有经得起反驳的理论,才能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2.借助演绎推理,科学可以建立逻辑上的联系,并通过不断观察和实验进行修正和验证。
这种逻辑的思考方式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突破。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引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不是通过证实来实现,而是通过不断的证伪。
本文将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探讨其对科学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1.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原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验证来证实其正确性,但可以通过反例来进行证伪。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实验、观察或其他方式被证伪后,才能进一步发展和修正。
这一原理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学发展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科学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模式。
其基本流程如下:2.1认知和观察科学的起点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观察。
科学家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收集,来获取关于现象的信息。
2.2建立假设和理论基于对现象的认知和观察,科学家会提出假设和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些假设和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3进行实验和观察为了验证假设和理论的准确性,科学家进行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将成为验证或证伪假设和理论的判断依据。
2.4结果分析和解读科学家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评估其与原有假设和理论的一致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符,则可以初步认定其正确性。
如果结果与假设和理论相悖,则说明假设和理论被证伪。
2.5修正和改进一旦假设和理论被证伪,科学家需要重新考虑并修正现有的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这一过程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3.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的意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对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促使科学家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怀疑和批判性思维是取得真理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证伪,科学家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其次,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鼓励科学家进行积极的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最后,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评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评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20世纪30年代英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发展的“猜测—反驳”模型。
波普尔还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表现为一系列愈来愈好的理论演绎系统的递升,而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
据此,他提出了“问题—假说—反驳—问题”无穷循环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基于反向思维,引出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某一些环节上确能启人对科学机制的思考,但作为总的机制和图景,他的模式仍具有片面性,并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史的实际。
波普尔的_否证论_及其对科学研究的启示
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弗朗西斯·波普尔和马歇尔·库恩定义了一种新型的科学发展模式,被称作“联合体方法” (Joint Model)。
该模式试图将科学研究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联系起来,以期由不同层面的国际合作获得更有效的科学发展。
这一发展模式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1)现存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及文献等背景;2)营建网络:互联网为科学研究及其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动态等新机会;3)结合双方信息资源:利用国际组织或大型企业作为科学研究网络的管理中心,促进两个地域间的双向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4)促进社会合作:推动国际科学研究的政策促进,通过科研项目的多方合作且开放的实施来联合发挥潜力;5)分发资源:为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从而加强支持科学发展环境。
这一模式利用多种社会技术和现存资源,以建立一个联合的研究平台,融合分享知识,吸引新兴研究者,以及迅速应对多样化科研需求,从而把科学研究活动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一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生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产生科学研究。
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就是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但提出问题并不一定可以产生科学研究。
波普尔以问题为起点,构想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 TT→ EE→ P2,其中P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排除错误。
简而言之,就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这就是波普尔所描述的科学发展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就问题到新问题的增长模式。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 把问题的产生归于被确认的理论被证伪之后, 因而新问题的产生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
波普尔提出的以问题为起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通过揭露科学发展中的两对矛盾(真理与谬误、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而构筑出来的。
猜想到反驳本质上是一种用这两对矛盾交叉串联起问题而抽象出科学发展的模式的方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 并且突出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排错过程。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天上物体同地上物体是否遵循同样的力学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定律,使物理学实现了第一次大综合,并引起了用机器替手工业的、生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实际上,提出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把提出问题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盲目地跟在所谓的学术前沿后头,把别人的话换个法子说,或者说别人没说完的话,甚至直接重复别人的话。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1.波普的科学发展模式在证伪主义者看来,科学进步就是一个从问题到猜测性假说,再到对它们的批判和最终证伪、由此再到新问题的过程。
波普尔把科学的增长过程概括为:(1)科学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无止无境。
可用公式表示为:P→TT→EE→P……这里“P”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P表示新的问题。
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四段式”动态模式。
波普尔指出,从上述四段式中可以看出,科学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猜想与反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
他认为,科学的试错法要取得应有的成果就必须做到既要大胆的尝试,又要足够严格的检验。
“大胆尝试,严格检验”的格言正是由此而来的。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革命(库恩)科学范式从一开始就处于众多反常的包围之中,在常规科学时期,它能同化和吸收许多反常,但并不能吸收所有的反常,当反常日益积累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使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科学危机时期。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的启示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的启示作者:张富莉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8年第12期摘要:波普尔认为,科学是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他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P1——TT——EE——P2……即问题——猜想——反驳——问题……他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科学的精神是批判,批判态度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态度。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教育启示一、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波普尔反对静态地分析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并把它图示化为:P1——TT——EE——P2……这里P1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EE表示批判和选择的过程,P2表示新的问题。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包含了他的“猜想——反驳方法论”。
波普尔认为,猜想和批判创造了西方的文明,因而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不断反驳、再提出问题的过程。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表现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深层次挖掘,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目前的教育也有着启示意义。
二、勇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波普尔认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科学的起点,也是所有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正是问题引导人们去研究。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煅烧金属的试验,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在做磷的燃烧试验时,他发现生成物增加的重量恰好等于空气失去的重量,这使他提出了问题:磷在燃烧中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一部分物质。
于是他努力思考,多次试验,最终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在19世纪末,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学取得的胜利欢呼的时候,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却出现了危机,危机从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开始,面对问题的出现,科学家们积极探索,最终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波普尔
二、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二)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 认为“乌托邦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有天然的联系。“前 者力图预言未来社会,而后者力图实现前者的预言”。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乌托邦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乌托 邦主义。”并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种乌托邦的社 会工程。 提倡“逐步的社会工程”。 “逐步的社会工程” 即“社 会进行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造”。“它是试错法在社 会科学中的应用,就象在自然科学中一样它是行之有效 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3.“逼真性”与“逼真度” 不同理论具有不同的逼真度。理论愈进步,逼真度就愈 高.最大逼真度“仅仅是一个遥远而不可能达到的理想”。 因为首先理论是猜测自然,而不是反映自然,它不可能 绝对地正确。其次世界是无限的,科学的发展也是没有 终极的。 批判了真理论中的相对主义与绝主义。他认为相对主义 否认客观真理,绝对主义妄图穷绝真理,都是错误的。 波普尔的真理论中具有许多合理因素,但又充满着矛盾 混乱。
认为其“逐步的社会工程”比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社 会工程优越,其实质是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 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
二、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三)“资本主义的本性已经改变”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封闭 社会”,而他的”逐步社会工程“力图实现的是“开放 社会”。断言西方世界正走向开放社会,它的罪恶的本 性已经改变了。 首先,断言资本主义的剥削已不复存在。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 命题A: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封闭圈的。 命题B: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是封闭圈的。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只要我们一接触到波普尔对这个模式的种种说明,我们就会发现,波普尔的“逼近真理模式”所包含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十分片面的,这一模式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似乎被他的错误或片面的哲学思想所吞没了。
第一,波普尔过份强调了经验证伪原则。
尽管经验证伪原则作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基石,有其合理因素。
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批判了归纳主义,顺应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看到了科学理论的相对性,认识到一切理论都具有不完备性,都有被反驳、被证伪的一面。
因此,充分估价了证伪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
用,有力地反对了把科学理论僵死化、教条化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但是经验证伪原则的错误也是十分明显的
“①经验证伪原则在批判归纳主义的同时,走向了另一极端,将归纳法当作无用的东西统统抛弃,同样犯了割裂归纳与演绎辩证关系的错误;②经验证伪原则在强调科学知识相对性的同时,否定了科学知识绝对性的一面。
波普尔反复宣称:“我们一切理论都是猜测”,甚至夸张说:“科学发现近似于试探着说谎,近似于创作神话和诗的想象”,将科学理论与假设、猜测混为一谈,走向了相对主义;
③经验证伪原则是以主观经验和“约定主义”为基石。
在这点上,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差无几。
应该说,严格的证伪,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波普尔的错误在于过分强调证伪原则而否认证实原则。
事实上,证实与证伪都是获得科学知识理论的重要方法。
另外,波普尔还把科学的证伪方法简单化、理想化了。
第二,波普尔对问题的看法,也即他对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机制的看法也十分片面。
反映出他在科学史观中带有非理性主义色彩。
他否认间题是从实践中来,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同时夸大了“灵感”的作用,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起源于经验。
他认为问题有多种多样,但事实上他只承认问题产生于理论的内部这一方式,并认为问题早就存在于世界中了,只是后来人们发现才被提出来的,而且从这一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的转换是通过猜测来实现的,从旧问题到新间题的知识增长是以猜测和反驳为手段的。
可以说,波普尔肯定科学开始于问题的命题是富有启发性的,但他并没有对问题的产生和转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没有从理论上说明新知识的产生和它们的联系。
第三,在科学知识的评价和选择上,波普尔提出了许多新概念。
在这方面他作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但是,根据他的“可证伪性”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我们会看到已被证伪的地心学、燃素说是科学理论,而数学、逻辑学、马克思主义等却是非科学的,与占星术、神话属于同一类型。
可见,这种划界标准,不但难以被科学家接受,而且在实际应用上反而起了混淆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作用。
因此,这种划界标准至少是不成功的。
在判别理论优劣的标准上,虽然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度和逼真度的概念,并把可证伪度理解为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把逼真度理解为接近真理的程度,认为对竟争着的理论的批判评价,最有意义的就是对其逼真度的估价,同时也曾不成熟地引进了理论与经验相比较的方法,但他始终没有阐明理论或假设的选择是怎样进行的。
在对待真理间题上,他认为真理就象在山顶的尖端,只可接近而不能达到。
虽然他把逼真度解释为接近真理的程度,但又认为一个假理论可以比另一个假理论更接近真理,甚
至主张用逼真度来取代真理的概念。
因此,他的真理观带有明显的不可知论的成分。
这一点与他主张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的极端相对主义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
由于波普尔采取了这种片面的真理观,所以在科学的目标问题上,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永远不可捉摸的虚幻的目标,一个
“永远包裹在云雾中的山峰”。
因此,如果我们企图以此为基础来讨论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那就将使我们水远陷于迷惘之中。
总之,波普尔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对于实际地评价科学理论的优劣或讨论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没有实际的意义,最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评价和选择的标准问题。
第四,波普尔既然没有解决好知识源泉及评价和选择问题,他也就不可能进一步解决科学知识增长的逻辑间题,所以波普尔只得把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与生物进化作不适当的类比,把相互竞争着的理论选择说成是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
因而,波普尔所说的试错法与一般的试错法,含义和目的不同,它不是通过消除错误而认识客观真理,而是认为证伪就是一切,要人们永远错下去,甚至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错误的历史”。
在波普尔看来,“试错法”根本上是生命有机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甚至认为“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仅仅相差一步”。
最终他把证伪与被淘汰、摈弃混为一谈,既夸大了科学发展中淘汰、摈弃旧理论的一面,又否定了科学发展中知识积累,不断完善的一面,这也正是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最不成功之处.显然,波普尔的理论一方面引出了许多新问题,并且这些间题有相当的深度,富有启发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模式所包含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为了克服它的间题,在以后的西方科学哲学中引出了历史主义,提出了库恩的“范式变革模式”。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