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学”这个词。
科学的概念简考(2)
➢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 “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 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介绍 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把science理解 为“分科之学” 。
➢ 如果将1607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西方 科学传入的开始,到1902年梁启超写《格致学沿革考 略》,用“格致”指涉科学在中国已有约三百年的历史。
我 们 并 不 要 求 科 学 体 系 能 在 肯
证 性 而 是 可 证 伪 性 。 换 句 话 说
以 作 为 科 学 划 界 标 准 的 不 是 可
从 这 些 考 虑 中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才 承 认 它 是 经 验 的 或 科 学 的 。
系 能 为 经 验 所 检 验 的 条 件 下 ,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 ➢“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三,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 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 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 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 立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1)含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 ➢ “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3)特点 科学性、猜测性(假定性)、 试探性
3、科学假说
方法论意义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假的学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说发在 。展思只
恩 形维要
格 斯
式着自 就,然 是它科
4、科学理论
1)含义 “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

科学知识:雪是怎么形成的形成过程

科学知识:雪是怎么形成的形成过程

【导语】雪是⽔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

亲爱的⼩伙伴们,雪是怎么形成的?下⾯给⼤家分享关于雪的形成过程,我们⼀起来看⼀下吧~ 【雪的形成过程】 雪和⾬⼀样,都是空⽓⾥的⽔汽冷却凝结⽽成的,只是凝结时天⽓冷的程度不同,因⽽有了⾬、雪的区别。

当天空上层的温度很低、空⽓中的⽔汽凝结时,它就不是凝结成⽔滴,⽽是由⽔汽直接凝结成⼩雪⽚。

由⽓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凝结成固体的这种转变,在⽓象学上叫做“升华”。

因此,可以认为雪花是经过⼀种特殊⽅式形成的冰。

当云层中同时存在着冰晶和过冷的⽔滴(云层⽓流稳定,温度在―20摄⽒度或更低时,云中尚能保持的⽔滴,叫做过冷的⽔滴)时,容易⽣成雪花。

过冷却的⽔滴⽐冰晶容易蒸发。

当冰晶上的⽔汽达到饱和不再蒸发时,⽽过冷却的⽔滴在这时候并没有停⽌蒸发,蒸发的⽔蒸⽓就在冰晶的表⾯上升华凝结,体积逐渐增⼤,变成了疏松枝状的六⾓形的⼩冰花,这就是雪。

雪的形状⼗分美丽,它的花纹⾮常整齐,结构复杂,形状多样。

已经发现的有4000多种不同的花纹。

它们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有的像瘦削的梅花,有的像分出枝杈的⿅⾓,有的像玻璃上冻结的冰花。

如果把它们摆在⼀起,就能构成⼀幅美丽的图案。

【雪的形成条件】 ⽔汽饱和 空⽓在某⼀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汽量,叫做饱和⽔汽量。

空⽓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就有多余的⽔汽变成⽔滴或冰晶。

因为冰⾯饱和⽔汽含量⽐⽔⾯要低,所以冰晶⽣长所要求的⽔汽饱和程度⽐⽔滴要低。

也就是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中的实际⽔汽压与同温度下空⽓的饱和⽔汽压的⽐值)不⼩于100%时才能增长;⽽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

因此,在⾼空低温环境⾥,冰晶⽐⽔滴更容易产⽣。

30个科学知识点总结

30个科学知识点总结

30个科学知识点总结科学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围绕这些领域,总结30个科学知识点。

一、物理学知识点:1.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约占原子质量的99%,电子约占原子质量的1%。

3. 运动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4.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其中包括热平衡、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5.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物体成像、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6. 电磁学:电磁学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

二、化学知识点:7. 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按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而质量递增。

8.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间共享、转移或共享-转移电子而产生的,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9.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由于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引起的物质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

10.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11. 化学催化:化学催化是指某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其自身的化学性质。

12.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核组成的纯净物质,目前已知118种元素。

三、生物学知识点:13. 生物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形成,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14. 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15.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态、结构和生态角色的逐渐变化。

16. 生物分布: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包括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根据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态适应。

科学知识的生长

科学知识的生长

科学知识的生长——由问题到假说再到理论谢钰苹(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内容提要: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知识从何而来?科学,是揭示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规律性的认识,是以理论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本来面貌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

科学始于科学问题,继而逐渐形成科学假说,通过对科学假说进行极其严格的观察、实验和检验,排除错误,从而筛选出认可度较高的新理论,形成科学理论。

本文试论在科学哲学的视角下,探析科学的知识生长形态和过程。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问题、科学假说、科学理论一、什么是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是有关于科学知识性质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观。

科学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之内,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于不同领域的个别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一切都是给人以偶然的、不系统的和没有真正思考过的印象。

因此,这些认识,只能算作是自然科学的萌芽,不能称其为科学。

但是,科学实则是在这些印象和对现象解释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英国的自然科学史家斯蒂芬·梅森指出:“科学就是人类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

”①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是,是社会一部分人参加并日益显示其社会意义的社会现象,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一个整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性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科学描述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实践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

”②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③莫里斯·科恩指出:“简单地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确定和指明能用以找①斯蒂芬·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62页。

②《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754页。

云和雪形成原因的相关科学知识

云和雪形成原因的相关科学知识

云和雪形成原因的相关科学知识云和雪,这些大自然的奇妙产物,每次见到它们,我们都难免会想,哇,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了解一下它们的形成过程。

1. 云的形成1.1 云的基本概念云,就是悬浮在空中的水滴或者冰晶的集合体。

没错,就是那些让你在天上看到的白白的、蓬蓬松松的东西。

云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个水分子变魔术的过程。

1.2 云的形成步骤首先,太阳的热量把地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这就像是把水变成了看不见的气体。

然后,这些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到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比如灰尘,就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

慢慢地,这些小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2. 雪的形成2.1 雪的基本概念雪就是冰晶的聚集体,和云的基本原理相似。

只不过,雪是从云中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下雪的时候,那些小小的冰晶团在空中飘舞,最终落到地面,形成了白雪皑皑的美景。

2.2 雪的形成步骤雪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云的“升级版”。

当云中的水蒸气遇到特别冷的空气时,就会直接凝结成冰晶。

这些冰晶开始互相粘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雪花图案。

因为温度的不同,每片雪花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真的是大自然的奇迹啊!3. 影响云和雪的因素3.1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云和雪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的气温下,水蒸气容易凝结成水滴,形成云。

而寒冷的气温则使得这些水滴变成冰晶,形成雪。

正所谓“冷暖自知”,不管是云还是雪,温度的变化决定了它们的形态和存在方式。

3.2 湿度的影响湿度也起着关键作用。

湿度越高,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越多,那么云的形成就更容易。

尤其是在湿润的环境下,云就像是“急性子”,总是迅速聚集起来。

而雪的形成则需要一定的湿度来提供足够的水蒸气,才能够形成那些美丽的雪花。

4. 云和雪的联系云和雪看似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云是雪的“前身”,当云中的冰晶足够多,足够大时,就会开始降落,形成雪花。

可以说,云和雪就像是天上的一对好伙伴,一个负责“准备”,一个负责“呈现”。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闪电、雷雨和彩虹都是大自然中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它们的形成都有其科学原因。

下面将详细解释闪电、雷雨和彩虹形成的科学知识。

闪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产生了大量的静电。

当云层中的水蒸气与冰粒子碰撞时,会产生静电荷。

这些带电的冰粒子会上升到云层的顶部,而正电荷则下沉到云层的底部。

当云层底部的正电荷与地面的负电荷发生强烈的电荷分离时,就会产生一道强大的放电现象,即闪电。

闪电在空气中产生的高温使空气迅速膨胀,形成了巨大的声波,即雷声。

雷雨是由闪电和雨水共同形成的。

在炎热的夏季,地面受到阳光的辐射而升温,造成了空气的上升运动。

当地面升温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较冷的空气,并形成云层。

云层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时,就形成了云。

这些云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水滴之间的碰撞,会产生静电荷。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分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闪电和雷声。

同时,云层中的水滴也会因为碰撞而变大,最终形成雨滴。

这样,闪电和雷声就伴随着雨水一起出现,形成了雷雨。

彩虹是由太阳光和雨水共同作用形成的。

当太阳光射向地球上的水滴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

其中,折射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到水滴中时,会发生折射。

此时,光线在水滴内部发生一次折射,然后再从水滴的另一侧射出。

而不同颜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角度不同,因此会分散成不同的颜色,形成了光谱。

这些分散的光谱会经过一次反射,然后再次折射,最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光谱,即彩虹。

彩虹的颜色一般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角度不同,所以才会分散成不同的颜色。

红色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的角度最小,而紫色的光线角度最大。

因此,我们在观察彩虹时,看到的红色位于彩虹的最内侧,而紫色位于最外侧。

总结一下,闪电、雷雨和彩虹的形成都有其科学原因。

闪电是由云层中的静电荷分离产生的放电现象,而雷雨是闪电和雨水共同形成的。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C科学事实III
3、特点 A可靠性(可重复性) B个别性 C相对独立性
4、作用
A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
假说、科学理论的基础。 B科学事实是评价和检验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Fra bibliotek 二、科学定律
1、定义 科学定律——反映事物内部本质或者必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2、分类 A经验定律——直接从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推理 得到的定律。
B理论定律(原理定律)——从经验定律进行
溯因推理得到的定律。 3、特点 A一般性 B简明性 4、作用 A揭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规律
B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C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的工具。 三、科学假说 1、定义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必然联系所作的 猜测性说明。
2、分类
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
定律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 定律的假说 3、特点 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2分类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定律的假说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定律的假说3特点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4作用a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广义的必经途径
第五讲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定义 科学事实——反映事物外在现象或者偶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单称命题。 2、分类 A科学事实I B科学事实II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逻辑完备性。 4、作用 A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B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摘要】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进化和创新。

数学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经过演变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数学知识被分为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和社会各个领域。

数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它的未来发展将继续推动科技和文明的发展。

数学知识对人类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文明。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我们的认识世界和改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倍加珍惜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起源、演变、分类、应用、传承、发展、启示、未来发展、人类的意义1. 引言1.1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数学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是一种智力锻炼。

学习数学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培养了人们的思维严密性和逻辑性。

第二,数学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科学领域,都少不了数学的支持。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许多科学问题都需要数学的分析和求解。

数学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信息时代,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等。

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学习数学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1.2 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意义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演变轨迹。

通过研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了解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所取得的成就。

知识的形成

知识的形成

一.哲学史上关于天赋观念论的争论白兰强:要论证知识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就得从天赋论和经验主义说起。

但是在论证之前,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知识?在百度百科中,知识有这样的定义:经验的固化。

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

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以及组织。

人类的认识成果。

来自社会实践。

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

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历史中,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兹等所主张的天赋说;另一种是以亚里士多德、洛克等所主张的经验论。

柏拉图认为真理的知识是天赋的,我们的灵魂原本就具备一切知识。

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一切。

他论定我们关于真理性的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灵魂其自身在理念世界所有的各种认识。

经验只是对理念的回忆起到刺激的作用,后天的感觉经验并不能产生知识,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对立的“蜡块说”:灵魂好比蜡块,只有外界事物印上去才能有感觉,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能力并非现实的存在,是潜在的,只有受到感觉对象的启动才能燃烧起来,而感觉对象都是外在的事,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个别事物。

对灵魂留下的痕迹都是来自于感觉和经验。

柏拉图的回忆说,成为了天赋论最为原始的形式,后来先验论的发展也都借助于不同理解程度上的天赋力量,或是上帝的给予,或是先天的观念,能力,来寻求知识的可靠性。

笛卡尔正是后世的代表,他发展并且完善了天赋观念说,形成了完整的天赋观念论。

事物的简单性质的观念,上帝的观念,某些公理,定理,及普遍原则和那些知觉,提出不正自明的真理。

这些原理不是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认识而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些不正自明的普遍同意的真理,科学知识的大厦只用从最为基本的天赋观念出发才能得以巩固。

科学知识的特点

科学知识的特点

科学知识的特点
科学知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组织方式构建的,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

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光学等分支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的大系统。

2.实证性:科学知识建立在观察、实验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验证和实践检验。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出结论,并通过同行评审等方式确认其可靠性。

3.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明错误的,即存在潜在的可能性可以被新的证据否定或修正。

这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认为真正的科学理论应具备可证伪性。

4.精确性与定量描述:科学知识通常采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力求精确和量化。

例如,在物理学中,力、速度、质量等都可用数值精确衡量。

5.普遍性与一致性:科学知识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遵循一致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如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6.发展性与更新性:科学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
断更新和完善,旧有的理论可能被新的发现所取代或修正,体现出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

7.预测性:科学知识能够对未知的现象或结果进行预测,根据已知的科学规律和理论可以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综上所述,科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实证性、可证伪性、精确性与定量描述、普遍性与一致性、发展性和预测性等特点。

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原因

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原因

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原因近代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进程,涉及到众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因素。

以下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探讨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原因。

一、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的崛起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的崛起。

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强调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的重要性。

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倡导自由思考和推崇经验主义,对传统宗教和权威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这种思潮的兴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理论基础,促使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

人文主义的兴起也对科学知识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人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思考。

人文主义注重人类的本质、人的意义和尊重个体。

这种思潮为科学知识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基础,强调通过理性思维和实证观察来探索自然规律和揭示真相。

二、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是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和工业化进程催生了众多的科学问题和挑战,促使科学家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为热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基础;纺织工业的进步推动了化学领域的发展,催生了染料和合成材料的研究;电力的应用引发了电学的研究和发展等。

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科学家们不仅仅是被动地解决问题,更多地是积极主动地寻求科技创新和突破。

大量的实验和观察使科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形成,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方法的确立也是近代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伽利略、伯努利、牛顿等科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测试和数学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科学方法的确立强调理性思考、实证观察和经验验证,彻底改变了先前凭借观察和推理而生成的古典学问的认识方式。

科学方法的确立使科学研究的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和可证伪。

这种精确的研究方式为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和积累提供了基础,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则持不同观点,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其理由是: ①观察什么要受理论的影响 ②如何观察要受理论的影响
a
22
③观察到什么(观察结果)要受理论的影响
④观察结果需用一定的陈述判断表现出来,而陈述判断 也要受理论的影响
深入的研究表明,后者的见解是合理的。
a
23
2、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干扰问题

间接观察能够使观察对象不断扩充,日益向自然界的广 度与深度延伸;使观察更加精细、准确;越来越能克服
人体感官观察速度的局限。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观测仪器不断改进更新,人们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时代的科学水平又与观测仪器的
水平密切相关。
• 值得指出的是,电子计算机在科学观察过程中的应用, 引起了观察方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虽然它本身不是观 测仪器,但是它与现代观测仪器相结合,更加突破了传 统观察的局限,使遥感观测a 、“无主体观测”等成为可17
a
8
• 从变换思路方面来考察,问题转换可以是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转换和立体转换 等。
• 逆向转换:是将问题从否定的角度提出来。 • 互补转换:是将问题的两个对立方面统一地提出来。发散转换:是将问题的提法拓展
开去,多角度的发问。 • 立体转换:是将问题的平面思考与立体思考结合起来。
a
9
二、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
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a 略的起点。”
11
2、选题的基本原则
• 当然,选题是在发现科学问题之后进行的,要以对科学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 解为前提一些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可以概括如下:
•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怎样形成科学体系的概念

怎样形成科学体系的概念

怎样形成科学体系的概念形成科学体系的概念是指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知识体系,使科学研究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下面将从科学的定义、科学体系的特征、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体系的构建过程等方面来阐述形成科学体系的概念。

首先,科学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而产生的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找出一种可以被普遍接受并能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知识,以便能够解释、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科学体系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化。

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理论构成,这些理论构成了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

2. 规范化。

科学体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构建的,这些规则和方法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 可证伪性。

科学体系采用可证伪的方法进行科学推理,即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和证伪。

4. 可预测性。

科学体系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实践提供指导。

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体系的关键,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一套规范化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观察现象。

科学研究应该从对现象的准确观察开始,观察可以通过直接感知或仪器观测来进行。

2. 提出问题。

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科学研究应该明确提出具体的问题。

3. 设计实验。

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实验来验证对问题的回答,实验设计应该具备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4. 收集和分析数据。

科学研究需要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5. 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将其与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纳。

6. 进行推广和应用。

科学研究的结论应该能够适用于更广泛的情境和问题,并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

科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积累式的过程。

科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观察和描述阶段。

科学知识的原理与实例解析

科学知识的原理与实例解析

科学知识的原理与实例解析科学知识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结论,它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而形成的一系列准确的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的建立离不开科学原理和实例解析。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知识的原理与实例解析,为读者提供清晰而有用的认识。

一、科学知识的原理科学知识的原理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它们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核心。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步骤,科学理论则是对已有科学事实的解释和规律的总结。

1. 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关系来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提供基础。

例如,天文学家通过对星系的观察,发现了星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的规律,从而揭示了宇宙中星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人为设定条件和操作变量,以验证或推翻某种假设。

例如,生物学家通过对实验动物的遗传变异实验,揭示了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遗传学的理论基础。

3. 归纳归纳是从具体的观察和实验事实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过程。

科学家通过对大量观察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事物的普遍特征,并提炼出一般性规律。

例如,物理学家通过对多次摆动实验的观察和测量,归纳出了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形成了简单谐振动的数学描述。

4. 演绎演绎是从一般规律出发,推导出特定情况下的结论的过程。

科学家通过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原理,推导出新的预测或结论。

例如,化学家基于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比例,可以预测在反应中参与物质的消耗和生成。

二、科学知识的实例解析科学知识的实例解析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具体情境或问题的过程,它使这些原理得到实际验证和应用,并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1. 物理学实例解析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物质、能量和宇宙的基本规律。

通过物理学实例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

例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解析行星运动的规律,预测和计算行星的轨迹和速度。

探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探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探析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摘要:对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表明:传统知识社会学、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渊源;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二战后科学霸主地位的确立、“大科学”观念的形成、“反文化运动”的兴起等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主张迅速产生了国际性影响。

属于SSK流派的有爱丁堡学派、巴斯学派、巴黎学派等。

一般来说,爱丁堡学派是SSK流派中发展最为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科学知识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自然界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决定的?按传统的看法,自然界对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实证主义者认为来自自然界的经验事实和逻辑规则决定自然科学知识;反映论者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界的反映。

而社会建构论者则否定或贬低自然界的作用,夸大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科学界内外的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科学知识是由人们社会性地构造出来的,在这一构造过程中,自然界并不起什么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确实把对知识社会性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本文就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渊源、理论来源和社会背景进行探析。

一、SSK产生的思想渊源知识社会学是随着社会学的出现而产生的。

“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舍勒首先提出来的,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20世纪20年代。

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是先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几位大师,首先应该追溯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

第2章科学的起源

第2章科学的起源

第二章科学技术的起源科学和技术并非从来就有,它有着自己的开端和发展过程。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开始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并逐步积累和形成了原始技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原始自然观。

虽然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还很低,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还十分有限,并且是很零散和粗浅的,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许多谬误,即使如此,今天人类的全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无不是开始于这一遥远时代关于生产技术、自然知识的长期积累。

2.1 科学技术的起源2.1.1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和经验知识的出现人类起源于生产劳动,科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直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的理解。

人类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并积累起自己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从而又进一步地提高了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严格地说只有原始的、简单的技术还没有独立的科学,只有技术经验还没有科学理论,技术的进步相当缓慢,科学只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原始技术和原始观念之中。

在远古时代的许多技术成就中,石器工具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文字的发明和制陶技术是原始技术和经验知识发端的主要标志。

(一)石器工具的制造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至少在一百万乃至二百万年以前,人类便学会了用打击的方法制造出石刀、石斧、石凿等粗糙的石器工具。

差不多同时期,人们发明了弓箭。

弓箭的发明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比较发达的智力,弓箭制造涉及到多种材料的配合和使用,对弹力和箭体的飞行也要有一定的认识。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迈出的很有意义的一步。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在不断改进工具的过程中又发明了研磨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和方法可以在打击石器的基础上,经过研磨后可以制造出形状规正、表面光滑、使用方便的新石器。

一、哲学的形成与含义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哲学的形成与含义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
根本原则 根本观点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
含义不同 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 的事物运动规律 区 对象不同 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 物为研究对象
哲学
研究整个世界及人 和世界关系 以整个世界及人和 世界的关系为研究 对象

任务不同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 的特殊规律 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用不同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 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世界提供方法论指 导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联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 系 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求我们着 重于理解。 重于理解。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着重于应用。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着重于应用。
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 、对世界观、方法论、 是( )
一、哲学的形成与含义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人的思维等
世 界
2、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具体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科学知识 具体科学形成的基础: ⑴具体科学形成的基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 的活动; 具体科学知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⑵具体科学知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常说 的自然科学,它以自然界或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研究对 的自然科学, 如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象,如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一类是通 常说的社会科学, 常说的社会科学,它以社会活动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 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等。 象,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等。 具体学科知识的特点: ⑶具体学科知识的特点:它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 领域中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领域中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具体科学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⑷具体科学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具体科学知识是人类具体经验的总结, 具体科学知识是人类具体经验的总结,它告诉人们 应该怎样去具体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知识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

知识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

知识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一、引言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种好奇心促使人们不断追寻和积累各种知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逐渐演变为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知识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如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

二、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产生源自人们的观察和思考。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进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知识,如农耕、养蚕等。

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又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然而,简单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入,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引入,知识也逐渐演化为科学。

三、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构建和验证等环节。

通过科学方法,人们可以去除主观偏见,验证和证伪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为客观、准确的知识。

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旧知识的批判和革新。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思考,质疑旧有观点并提出新的理论。

这些新的理论经过实验证明其准确性后,就成为了新的知识。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旧知识的批判和革新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四、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许多价值。

首先,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规律,预测和解释各种现象,从而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掌握程度。

其次,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科学家们通过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技产品和工艺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例如,电力、信息技术、医学等领域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此外,科学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决策依据。

政府、企业等组织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比如,经济政策制定、环境保护等方面,科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面对科学的挑战当然,科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观因素、数据操纵以及科技的滥用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和警惕。

科学发现形成人类知识体系

科学发现形成人类知识体系

科学发现形成人类知识体系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根据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的,而科学发现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之一。

科学发现不仅仅是一种发现新的事实或现象,更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它推动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

科学发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知识体系。

通过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人们可以辨别出真实的现象和规律,并加以验证和证实。

科学发现的过程常常涉及到实验、观察、测量、推理和逻辑等一系列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去除主观偏见和误解,从而获得客观、科学的结论。

科学发现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科学发现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通过发现和解释这些规律,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

例如,通过物理学的发现,人们了解到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物理原理,从而建立起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其次,科学发现有助于推动人类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常常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例如,人们通过对电磁波的发现和研究,发展出了无线通信技术,这对于人类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科学发现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伦理和价值观的指引。

科学发现本身是客观而中立的,但科学在解释和利用其发现时,往往会提出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需要根据科学发现的结果不断修正和更新。

例如,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学科,正是在人们对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后,科学发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

通过不断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发现的成果不仅推动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和福利。

总结起来,科学发现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以科学的方法和过程来寻求真理,不断推动着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事实是科学基础”的观点 的分析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仔细的没有偏 见的观察者的。 事实先于,并独立于理论。 事实构成科学知识结实而可靠的基础。
3 科学事实的作用:


1)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原理及建立科学理论 的基础。 2)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 学理论的基本手段,是推进科学进步的 动力之一。
一 科学事实

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 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 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征或应满足的条 件:



(1)个别性:科学陈述是单称陈述或命 题; (2)可重复性:科学事实是可重复、可 复核的,能够在相同条件下为多个观察 者重复检验;是科学事实最根本的特点。 (3)精确性:科学事实要求数量的精确 性。

(2)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观察: (3)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观测)
3观察的主要特点:

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 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恰当的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准确而清晰地 描述观察事实;
陈述表达可观察事实

月球上有火山口和山脉。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的吗?

第二篇 科学知识的形成

1 科学知识的形成有两个过程:

1)个人或小团体行为过程; 2)社会行为过程; 1)经验事实; 2)理论抽象;

2 思维性质上有两部分:

第六章 常规科学研究


在发现隐秘事物与探索深层原因的过程 中,来自可靠的实验与已证明的证据的 推理,要比来自或然性猜测和不太高明 的思辨哲学家的主张的推理更有力。 威廉· 吉尔伯特 塞麦尔维斯医生的故事
2)实验特点:



经验的。 不同于观察的地方在于实验是人设计出 来的; 真正的实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具有首创 性; 简化和纯化或强化研究对象;

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 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实验总是存在误差
3)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及方法性; 保证实验对象的可观测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原则:对照性原则; 随机化原则; 重复性原则;
判断哪一句陈述描述的是科学 事实

1太阳东升西落。 2常温常压下,水在4º C时,密度最大。 3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4宇宙的起源来自于大爆炸
在科学来源于事实的主张中的 两个问题


1这些事实的性质,以及科学家如何得到 这些事实。 2一旦获得事实后,如何从事实推导出构 成我们知识的定律和理论。




4 科学问题的结构:蕴涵着问题的指向、研究 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 应答域:是指在问题的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 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但是一般来说科学问题都有其应答域。 5科学问题的类型: (1)是什么(What );(2)为什么 Why ; (3)如何How。



7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开始于问题: 1)从理论发展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会补充、修正 或着手建立新理论; 2)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 事实材料; 3)科学研究活动就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 尚未完全解决的活动。
8 科学问题的来源:

1)观察、实验结果与原有理论的矛盾; 2)理论内部的逻辑悖论或佯谬; 3)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 4)个人兴趣、好奇心、审美意识
3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是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观察陈述是用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的语言 表述的; 使用仪器是按照仪器所蕴涵的理论来工作的; 理论在观察中起定向和加工改造的作用。
4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由物质世界 的客观实在性决定的; 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人们只能观察到某一对象在一特定关系 下显现出来的性质,而不能完全观察到 它自身实际具有的性质; 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如感官、理论和经 验等的限制;
5)实验结果的更新


实验结果是可错的,可因明显的理由而 更新或代替。由于技术方面的进展,实 验结果可变得过时,由于理解方面的进 展,他们可以被屏弃。 赫兹与汤姆逊 19世纪测量分子量
6)实验是科学的适宜基础



实验依赖理论,但是不管理论如何指导 实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 界,而不是理论。 实验的结局决定于世界的运转,而不是 有关于世界的理论的观点。 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 是有意义的探索。
三 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 问题


1 纯粹的观察说:古典经验主义认为观察是一 种纯粹的感官反映活动,它不受任何理论的影 响,观察过程就是人们对客体的感觉过程。把 观察看作是一种生理过程而非认识过程。 2 观察渗透理论:美国物理学家汉森提出了观 察渗透理论:认为认识主体对事物预先具有的 知识对认识事物具有建构作用。
4)科学中需要的不仅是事实而 且是有关的事实

哪些事实与一门科学有关,哪些无关相 对于那门科学的发展的目前状态。科学 提出问题,并且理想的观察能提供一个 答案。这是什么组成科学有关事实这一 问题的部分答案。
5)实验结果的产生


产生一个实验结果会多复杂,会涉及哪 些实践上的努力。 事实的确立是必须经过努力的,并涉及 相当多的实际知识,实践中的试错法, 以及利用可得的技术。
5观察实验中的偶然性 :

期望性; 线索型;
需要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6.2观察与实验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比很可靠吗?很 特殊吗?

因为它基于事实时,他们推定事实是关 于世界的主张,仔细地、没有偏见地使 用感官就可以直接确立这些主张。科学 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看到听到和触摸到 的东西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意见或 思辩想像之上。如果对世界进行仔细的、 没有偏见的观察,那么用这种方式确立 的事实就构成科学的可靠的、客观的基 础。
§6.1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一 科学问题 1问题开始于哪里? 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并发现问题。(观察) 2 简单问题(表浅问题):产生于对科学背景 知识的无知,而不是产生于对知识背景的分析。 简单问题在科学当中并非毫无意义。 3科学问题: 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 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 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包含一 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
二 科研选题



1 科研选题的概念: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 决的课题。 2 选题的意义 选题本身是一项科研工作,选题是培养和提高 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 选题的过程:调查研究——确定选题——开 题报告会——制订研究工作方案
3选题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陈述之前必须拥有合适的概念框 架以及拥有如何合适使用这个概念框架 的知识。 观察陈述以知识为先决条件,实际情况 并不是我们先确定事实,然后在从事实 导出知识。在科学中寻找有关事实受知 识指导。
2 实验:

1)概念: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 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 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 实的方法。
二 观察与实验


1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 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 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主体从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 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能 力的提高就是要排除这些环节中的错误 因素。
2观察的分类:



(1)直接观察和通过仪器的观察: 研究中所使用仪器的性质,不能与通过 仪器观察到的事实分离开来。 借助于仪器,人类感知能力的敏感程度 和感受方式都有了延伸。 发明更加灵敏、更加精确的科学仪器, 成为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