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壁”、“涧”等字词的古义。
-鉴赏古诗的深层意境,尤其是对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将古诗的韵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朗读和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在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难点在于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和“思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语言建构与应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部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古诗的美,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现代语言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背景及作者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望岳》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鉴赏古诗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分析三首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表现的景象和气势。
-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对古诗节奏的把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有浩瀚的江海,有⽆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风景的。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三课《古诗词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渚”、“轼”2个⽣字,会写“德”、“鹊”等3个⽣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的美,并分析感悟景⾊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夜景⾊,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活画⾯,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

2.描写⽉⾊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 3.根据题⽬,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七⽇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诗的每⼀⾏字数相同。

《西江⽉•夜⾏黄沙道中》是⼀⾸词,因为每⼀⾏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称为“长短句”。

(2)从题⽬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七⽇望湖楼醉书》是诗;⽽《西江⽉•夜⾏黄沙道中》是⼀⾸词,题⽬中已告诉我们这⾸词的词牌名是“西江⽉”。

⼆、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

是唐代⼀位不⽢隐居,却以隐居终⽼的诗⼈。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年(740),诗⼈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含设计意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含设计意图)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淘、簸、涯” 3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意思,能提出并讨教自己不懂的问题。

4、能借助说明、联合图画、睁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觉黄河澎湃的气概和作者丰富的想象,领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难点要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境界,感觉黄河气吞山河。

难点: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教课准备1.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黄河壶口瀑布视频:“百度搜寻”、下载播放器)2.指导学生预习古诗,收集反应黄河、牛郎织女的有关资料八、教课过程设计及企图教课过程设计设计企图及多媒体应用简析一、讲话导入(课件出示黄河图片)师:这是一条奔跑不息的大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女,孕以学生的学习旧知为铺垫,在育了绚烂的华夏文明,她就是黄河。

自古以讲堂中运用媒体和夸奖手段,充足来,颂扬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此刻老师要一定学生,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考考大家,谁能现场背诵一首描绘黄河的古欲。

诗?(学生背诵以后师夸奖)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描绘黄河的古诗——《浪淘沙》,作者唐朝诗人刘禹锡。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出示课件,对“浪淘沙” 、“诗人”同学们,在课外预习中,你们都有哪些等作增补介绍。

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培育学生收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检查预习,沟通资料,增补介绍。

是新课程倡议的理念之一,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既训练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认识诗人,认识黄河。

三、读通读顺“个体读”与“全体听”相联合,1、自由地朗诵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学生读”与“学生评”相联合,多练读几遍,还能够同桌互读。

“课件范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字音读准了?借鉴和提升的平台,有助于学生读3、学生评论朗诵,教师合时夸奖。

通都顺古诗,整体感知古诗。

4、板书并学习“淘táo、簸 bǒ、涯yá”,让学生指出课件范读时把读准“曲、牛、女”等字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词意: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 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衬托出当时的清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朗读诗句,说一说。
看到的: 明月 、 别枝 、 惊鹊 、 鸣蝉 、 稻子 。 闻到的: 稻花香 。 听到的: 鹊啼 、 蝉鸣 、 蛙声 、
《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一句,诗人 由月勾起了愁绪,表达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 内心的孤苦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 写了恬静的月夜景色,如“明月”“清风”“惊 鹊”“鸣蝉”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表达了词人的 喜悦、欢快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 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月·夜行黄沙道中》朗读基调是欢快的,但由 于词中景物较多,朗读时语速不宜过快,应注 意停顿。
背诵指导:背诵时要边背边想象,感悟诗 句的含义,同时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默写指导:在反复朗读、背诵之后,可以 尝试默写,在默写中找出易忘、易错的地方, 再强化记忆。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 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 句说一说。
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 仿佛与人接近。 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以空旷清远之景,衬孤寂愁苦之情。
板书设计
移舟泊烟渚
宿 所感 建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寓 以 情景
德 江
所见
野旷天低树
借景抒情
于衬 景情
江清月近人
课文主题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 诗人的羁旅之思。
时间
六月二十七日/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六上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4.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诗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3.宿建德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1)dé宿建德江(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学习本课生字。

德:音序:D偏旁:彳结构:左右书写指导:注意右边“十”字下边是方框内是两竖,“心”字上边还有一横。

组词:品德德行造句:他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5.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交流汇报: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思乡的诗,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解读作者: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四十岁前隐居鹿门山读书作诗,后到京城长安游历,一生不得志。

诗中常流露出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1.品读题目宿建德江宿2.((2)第一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诗的意思是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同时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译文:原野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 处的树还要低。江水清澈,俯身观看,那儿的明月 离“我”是那么近。
如何理解题目“宿建德江”? 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的所见及所思。
指诗人自己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 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
日暮为什么会撩起诗人新的愁绪呢?
德鹊 蝉
德 鹊蝉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 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 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望洞 庭湖赠张丞相》等。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明月、惊鹊、清风、 鸣蝉、稻花、蛙声
词中描写了哪些声音?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鹊啼、蝉鸣、蛙叫、人声。一方 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表现了夏 夜的寂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个“香”字不仅写出了 稻花盛开,更表达了词人心头 的甜蜜之感。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中有画,诗中有话,朗读本课三首古 诗,说一说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3 古诗词三首
雨中沉醉 月下怡情
1.会写3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幕、稻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重点)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词中所描写的情景,感 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体 会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难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 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下雨前,天空中满是如墨汁似的乌云,片片乌云遮 住了山川,雨下起来了,大颗大颗的雨珠就像珍珠一 样纷乱地落到船上。忽然刮来了一阵大风把雨吹散了, 此时从楼上往下看去,湖水一片汪洋,好像与天相接 。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辛弃疾被贬江西时所作。

它将视、听相结合,既写景又抒情,为读者呈现了农村夏夜清新自然、丰收在望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

面对高年级学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更应该多从词人本身以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蕴进行挖掘,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体会夏夜黄沙道之美,感悟宋词之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4.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教学难点】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2.学法指导:朗读法【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PPT2.教具学具:无【教学过程】一、回顾学习方法,导入课题1.引语:同学们,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随着诗人孟浩然一同夜宿建德江,与诗人苏轼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还记得我们怎么学习的吗?2.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用学生学会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宋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1.(出示黄沙岭图片)介绍黄沙岭:这就是八百多年前的江西上饶附近的黄沙岭,这里啊,有山岭,有农田,有茅店,有潺潺的溪流。

据说,辛弃疾常常在这里漫步,对这里非常熟悉。

一年夏天,作者又一次(夜行黄沙道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这首词里。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强调易错字音:路转溪桥忽见3.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浪淘沙》(其一).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重难点)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读题,教师提醒“浪淘沙”是唐代曲名.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学生反复读诗,把诗歌读正确,读出节奏.(1)重点指导读“曲”和“簸”,出示字义,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3.学生自由读诗歌,思考:这是一首描写的诗.(黄河)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1)(出示第1、2句诗)指名读、齐读诗句.(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结合注释,理解“九曲”“万里”“浪淘风簸”.学生想象说话:我听到了的声音,这真是一条的黄河啊!预设:震耳欲聋雄伟壮丽……(5)学生朗读诗的第1、2句,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2.学习第3、4句.(1)(出示第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学生回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简单交流故事主要内容.)(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指导朗读诗的第3、4句,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四、感知方法,积累诗歌1.思考讨论:朗读诗歌,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预设1:直接描写,写出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预设2: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联读李白的《夜宿山寺》,感受诗歌中联想的表达效果.2.回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感受黄河雄伟的气势.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生字“莺”.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3.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重难点)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整理读诗的方法.(重难点)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领略了黄河宏伟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3.继续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二、明确学习目标《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5.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三、学习《江南春》(一)合作学习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到处有随风摇动的酒旗.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的寺庙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6.想想全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莺、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春雨)(二)质疑探究1.重点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品读,深化理解.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均设故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寺庙里的僧人,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现在大江东去,南朝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一座座寺庙.这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板书:忧国忧民之情)四、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一)合作学习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的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3.理解重点词语: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小门.这句诗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4.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没有青苔.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二)质疑探究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品读:第1、2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3、4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板书:景美人更美)五、链接“交流平台”,整理读诗的方法1.自主学习.(1)读完这三首诗,你又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预设1: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预设2: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如《浪淘沙》(其一)中的“浪淘风簸自天涯”.(2)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如《浪淘沙》(其一)中的“同到牵牛织女家”.2.小结: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用心读,我们会欣赏到古人更多的智慧.[教学板书]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黄河气势雄伟夸张:九曲万里天涯想象:直上银河牵牛织女家江南春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书湖阴先生壁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内容,去想象诗歌的画面,走入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链接至“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读诗的方法,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有限,对诗歌的诵读训练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类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写“涯、莺”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祭祀、厨房”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诗歌表现手法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

-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 感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例如,在教学《浪淘沙(其一)》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再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如在教学《江南春》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视频,有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等元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江南春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描绘的画面。

3. 讨论法针对诗句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在探讨《书湖阴先生壁》中诗人与湖阴先生的关系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去领略古诗的独特魅力。

2. 简单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刘禹锡、杜牧、王安石。

(二)学习《浪淘沙(其一)》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簸”等生字的读音。

- 教师范读,强调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学生跟读。

2. 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 教师逐句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介绍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词。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提出朗读要求,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5.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泊烟渚”、“夜行”、“忽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 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五、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师: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2.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2.诗人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
上阕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的意思是: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六、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改写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设计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
4.师: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三、感知雨骤,探索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3.再指名读。(出示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教师范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作业设计
背诵《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孤独、沧桑、凄凉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第2课时
一、复习提示
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全班一起背诵。
二、语言导入,理解词题
1.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师: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学生发言。)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全班齐读。)
2.师: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天和水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大作。)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