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分析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基因工程综述

基因工程综述

基因工程综述班级:生物技术姓名:林治淮学号:1102021046 摘要: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研究领域基因工程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

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特别是近十年来,基因工程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基因转移、基因扩增等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在实际应用领域──医药卫生、农牧业、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展示出美好的应用前景。

1.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目前,基因工程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在药品生产中,有些药品是直接从生物体的组织、细胞或血液中提取的。

由于受原料来源的限制,价格十分昂贵。

用基因工程方法制造的“工程菌①”,可以高效率地生产出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

如胰岛素、干扰素和乙肝疫苗等。

基因工程药品是制药工业上的重大突破。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

一般临床上给病人注射用的胰岛素主要从猪、牛等家畜的胰腺中提取,每100 kg胰腺只能提取4~5 g胰岛素。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胰岛素产量低,价格昂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979年,科学家将动物体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内表达获得成功。

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变异数据分析方法综述

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变异数据分析方法综述

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变异数据分析方法综述概述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们可以获取大规模的基因变异数据,这推动了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变异数据分析的研究。

基因变异是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预测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以及进行个性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变异数据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分析方法。

1. 数据预处理在基因变异数据分析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预处理。

首先,对原始的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去除低质量的碱基,通常使用工具如FastQC和Trimmomatic实现。

接下来,进行对齐操作,将测序reads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主要使用的对齐工具有BWA和Bowtie。

此外,还需要进行去重操作,剔除PCR复制产生的重复片段。

以上步骤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后续分析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

2. 变异检测基因变异检测是基因组数据分析的核心环节。

常用的变异检测方法包括单核苷酸变异(SNVs),小片段插入或删除(indels),结构变异和复杂变异等。

SNVs是最常见的基因序列变异,通过和参考基因组的比对,找出个体与参考基因组不同的位点。

本地重组(local realignment)和数基因组(multi-genome)比对是提高SNVs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工具。

Indels通常对参考基因组序列产生较小的插入或缺失,使用工具如GATK、SAMtools等进行检测。

结构变异通常包括基因内的重复序列插入、删除和基因间的重排等,通过分析测序数据中的拆分对和转座子移动等特征进行检测。

复杂变异是指在基因组中较为罕见的结构重排和序列混合等事件,其检测需要更复杂的流程和工具。

3. 功能注释对于检测到的基因变异,进行功能注释是为了理解其对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功能注释根据变异位点的位置和旁系的基因组信息进行分类。

常用的注释工具有ANNOVAR、Variant Effect Predictor (VEP)等。

TCF4基因突变致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TCF4基因突变致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TCF4基因突变致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陶茜;霍洪亮;夏秦;吉永春;张何威;曹徐君;顾琴【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24(30)14【摘要】目的总结分析2例特殊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PTH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

方法对2例PTH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典型临床表现相关的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

结果2例PTHS患儿均为男性,表现为特殊面容,发育迟缓。

头颅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外周血染色体、血尿遗传代谢筛查均无异常。

第1例患儿2岁,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转录因子4(TCF4)基因17外显子区域杂合变异,为首次报道致病的新发突变c.1504C>T,可导致氨基酸p.Q502*改变。

第2例患儿10岁,基因测序结果显示TCF4基因12外显子区域新发变异,c.990G>A,可导致氨基酸p.Ser330=改变。

检索到相关文献110篇,纳入文献复习15篇,报道40种TCF4基因突变,分别位于外显子7~19,涉及缺失突变、插入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和错义突变。

结论2例首次报道的TCF4基因突变位点丰富了PTHS的基因变异谱,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1781-1786)【作者】陶茜;霍洪亮;夏秦;吉永春;张何威;曹徐君;顾琴【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相关文献】1.ZMPSTE24基因突变致限制性皮病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2.SLC35A2基因突变致马凡综合征家系中West综合征患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3.TCF4基因突变所致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1例4.基因NEB、TCF4及PCSK9变异合并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3例报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信息学中的DNA序列分析技术综述

生物信息学中的DNA序列分析技术综述

生物信息学中的DNA序列分析技术综述DNA序列分析技术是生物信息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DNA序列的获取、存储、预处理和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DNA序列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首先,DNA序列的获取是DNA序列分析的基础。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大规模DNA序列数据成为可能。

经典的Sanger测序技术已经进化到高通量测序技术如Illumina HiSeq、Pacific Biosciences和Oxford Nanopore等。

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序列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高通量测序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大量的DNA序列数据以支持后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其次,DNA序列的存储是DNA序列分析不可或缺的一环。

DNA序列数据通常以FASTQ、SAM/BAM和VCF等格式进行存储。

FASTQ是存储原始测序数据的一种格式,包含了读取序列和质量信息。

SAM/BAM格式是对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和对齐后的结果进行存储的格式。

VCF是对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和INDEL (插入/缺失)等变异信息进行存储的格式。

这些格式的选择依赖于具体的研究需求和分析软件的要求。

针对DNA序列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质量控制和序列比对等步骤。

数据清洗是删除原始测序数据中的接头序列、低质量序列和低复杂度序列等无效信息的过程。

质量控制是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修剪,以保证后续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序列比对是将清洗和修剪后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以寻找序列数据中的变异信息。

在DNA序列分析的过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测序和外显子测序等。

基因组重测序是对整个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的一种方法,可以揭示个体基因组的整体信息,如基因组结构和变异分布等。

转录组测序则是对转录本进行测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和转录变异等信息。

外显子测序则是对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可以帮助寻找与遗传疾病相关的突变。

遗传学-基因突变病例综述

遗传学-基因突变病例综述

COQ4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摘要: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直接参与合成的辅酶Q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突变引起的。

辅酶或泛醌是一个移动的亲脂性关键的电子载体,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辅酶Q4基因是编码辅酶Q生物合成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催化辅酶Q10生物合成,该基因变异可导致辅酶Q10缺乏,从而引起神经、肌肉等多系统受累。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及有关病例报道介绍COQ4基因突变所致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的临床问题。

关键词:COQ4基因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基因突变Abstract: Primary Coenzyme Q10 deficiency is a rare clinical autosomal recessive genetic disorder caused by the mutation of the protein encoded by the coenzyme Q gene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synthesis. Coenzyme or ubiquinone is a mobile lipophilic key electron carrier,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lectron transport of the mitochondrial endointima respiratory chain Coenzyme Q4 gene encoding coenzyme Q biosynthetic pathwa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talytic coenzyme Q10 biosynthesis, the gene mutations can lead to the lack of coenzyme Q10, causing neuromuscular system more involvement 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related introduction COQ4 mutations caused by primary coenzyme Q10 deficiency clinical problems. Keywords: Primary Coenzyme Q10 deficiency; COQ4 gene; gene mutation本次遗传案例的病例分析中,患儿的生化检查发现存在高血糖、高血氨、高乳酸盐血症。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分析方法综述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分析方法综述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分析方法综述引言:基因突变是遗传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合应用各种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技术方法,对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可以为遗传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就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分析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基于生物信息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1. 基于DNA序列的分析方法:基于DNA序列的方法是研究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通过比对突变位点和正常人群的DNA序列来鉴定潜在突变位点,并进一步确定其与特定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在这方面,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例如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捕获测序等技术。

此外,通过比对个体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信息,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基因突变导致的功能改变,从而揭示遗传疾病发病机制。

2. 基于蛋白质结构的分析方法:蛋白质结构是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分析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以揭示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这方面,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例如,通过核磁共振谱学(NMR)和X射线晶体学等技术,可以解析突变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揭示突变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

同时,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合成突变蛋白质,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和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二、基于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1. 关联分析方法:关联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流行病学方法,用于研究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关联分析可以通过比较病人和正常人群的遗传变体频率来确定某个基因突变与特定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在这方面,单倍型和基因型关联分析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

单倍型关联分析通过比较病人和正常人群的单倍型频率来确定特定单倍型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而基因型关联分析则通过比较病人和正常人群的基因型频率来确定特定基因型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无创基因检测文献综述范文

无创基因检测文献综述范文

无创基因检测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基因检测已经成为医学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其中,无创基因检测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因其无创、无痛、无辐射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

本文将对无创基因检测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介绍其研究进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无创基因检测技术无创基因检测是指通过采集个体外周血或其他体液样本,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对其中包含的游离DNA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实现对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快速、准确检测的技术。

目前,无创基因检测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测序、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等。

三、无创基因检测的应用1.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无创基因检测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

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拷贝数变异,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

2.肿瘤诊断与治疗:无创基因检测在肿瘤学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分析,可以协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测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3.遗传性疾病:无创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等。

通过对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4.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无创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药物代谢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通过对病毒基因的检测,可以快速诊断病毒感染;通过对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剂量需求。

四、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尽管无创基因检测在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准确性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无创基因检测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1.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未来无创基因检测有望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金标准

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金标准

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金标准1. 引言检测耐药基因突变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耐药基因突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寻找一种可靠的金标准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金标准,并对当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2. 耐药基因突变的意义耐药基因突变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细菌、病毒或肿瘤细胞发生了具有抵抗特定药物作用的遗传变异。

耐药基因突变是导致抗生素、抗逆转录病毒和抗肿瘤治疗无效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准确检测耐药基因突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3. 目前常用方法目前常用于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方法包括传统文化方法、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传统文化方法是最早被使用的方法,通过培养细菌或细胞,观察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来判断耐药性。

然而,这种方法耗时且对于复杂样本不敏感。

PCR技术通过扩增特定基因片段来检测突变,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的突变情况,但其成本较高且数据处理较为复杂。

基因芯片技术则可以快速检测多个位点的突变情况,但其受限于已知位点的限制。

4. 金标准的定义金标准是指在特定领域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最可靠、最准确、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或方法。

在检测耐药基因突变中,金标准应能够对不同类型、不同位点的突变进行准确、快速、经济有效地检测,并能够预测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

5. 金标准存在的挑战寻找一个统一适用于所有耐药基因突变类型和位点的金标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耐药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位点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突变可能对不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其次,金标准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以确保对突变的准确检测。

此外,金标准还需要具备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检测时间,以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6. 基于PCR技术的金标准PCR技术是目前最常用于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并通过比对序列来检测突变。

PDGFRA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分析

PDGFRA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分析

pdgfra基因突变概述
pdgfra基因功能
编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
PDGFA基因是编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基因,PDGFRα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在细胞生 长、发育和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号转导与细胞增殖
PDGFRα与其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结合后,可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如PI3K/Akt、MAPK等 ,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
研究表明,pdgfra基因的突变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影响 肿瘤的发展和预后。
研究局限与不足
样本量不足
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小样本量,可能无法全 面反映pdgfra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缺乏临床数据支持
大部分研究结果基于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缺乏临 床数据的支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局限性 。
相关性分析
分析pdgfra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转 移和耐药等方面的相关性。
突变频率统计
统计不同类型肿瘤中pdgfra基因突变的频率 和分布情况。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方法,对突变数据进 行功能注释和预测分析。
06
结果与讨论
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基因突变类型
在肿瘤样本中检测到pdgfra基因的突变,包括 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等类型。
突变频率
pdgfra基因突变的频率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存 在差异,某些类型的肿瘤中突变频率较高。
突变位点
突变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如激酶结构域和跨膜区等。
结果分析
功能影响
pdgfr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 功能异常,影响信号转导和细胞 生长等过程,从而促进肿瘤的发 生和发展。

基因组学中的突变检测方法综述

基因组学中的突变检测方法综述

基因组学中的突变检测方法综述引言: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突变是基因组中发生的任何改变,包括单个核苷酸改变、插入、缺失、倒位等。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突变检测变得更加容易和准确。

本文将综述基因组学中常用的突变检测方法,包括SNP检测、结构变异检测、CNV检测以及突变的功能预测。

一、SNP检测方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组常见的变异形式,其在人类遗传疾病和个体间遗传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SNP检测方法包括PCR-RFLP、TaqMan探针、KASP和SNP芯片等。

PCR-RFLP方法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并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识别酶切位点是否发生改变来检测SNP。

TaqMan探针方法利用荧光探针结合靶标序列进行SNP检测。

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是一种高通量的SNP分析方法,结合了多重PCR和高解析度熔解曲线分析。

SNP芯片则是一种高通量的平行检测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大规模的SNP。

二、结构变异检测方法:结构变异(SV)是指不同于单个核苷酸变异的大片段DNA片段的插入、缺失、倒位等。

常用的结构变异检测方法包括比较基因组杂交(CGH)阵列、分析转录本剪接和单分子测序。

CGH阵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检测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

分析转录本剪接则通过检测mRNA的剪接形式来检测结构变异。

单分子测序是一种新兴的测序技术,可以直接读取长的DNA分子序列信息,对结构变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三、CNV检测方法:拷贝数变异(CNV)是指基因组中一段较大的DNA片段的拷贝数发生变化。

常用的CNV检测方法包括CGH阵列、定量PCR、下一代测序和单分子测序等。

CGH阵列可以同时检测大量的CNV,而定量PCR方法通过在不同拷贝数下检测目标基因的拷贝数来检测CNV。

下一代测序和单分子测序可以通过深度测序来检测基因组中的CNV。

四、突变的功能预测方法:突变的功能预测是指通过计算方法和数据库筛选,预测突变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编辑技术综述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编辑技术综述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编辑技术综述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而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它可以直接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以实现对其性状的精确调控。

这项革命性技术为人们研究基因功能、治疗遗传性疾病、育种改良以及生物工业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本文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于DNA序列的剪接和修复机制。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有三种:锌指核酸酶(ZFNs),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蛋白核酸酶(TALENs)以及著名的CRISPR/Cas9系统。

首先,锌指核酸酶(ZFNs)是第一代基因编辑技术。

它利用锌指蛋白与DNA结合的高度特异性,将限制性内切酶与锌指蛋白结合,从而实现DNA序列的剪切和修复。

然而,锌指核酸酶技术的设计和制备过程复杂且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接下来,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蛋白核酸酶(TALENs)是第二代基因编辑技术。

与ZFNs相比,TALENs技术在设计和制备上更加简单,且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效率。

TALENs通过融合转录激活因子和核酸酶结构域实现DNA的剪切和修复。

这使得TALENs成为许多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的首选方法。

最后,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最流行和广泛应用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

它借鉴了细菌天然的免疫系统,利用CRISPR序列与Cas9蛋白结合的能力来实现DNA的剪切和修复。

CRISPR/Cas9系统具有设计简单、高效、低成本的优点,使得其在基因编辑领域中迅速获得广泛应用。

此外,CRISPR/Cas9系统还可以通过引入外源DNA片断来实现基因组的插入。

基因编辑技术在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基础研究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定点突变、基因敲除和基因修饰来揭示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在遗传性疾病治疗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修复患者携带的致病基因,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农业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

在生物工业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微生物菌种的改良,增强生产目标产品的能力。

突变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突变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序列 中的碱基 次序 ; 它不 仅 可 以用 来 阐明 基 因 的 调控 机理 , 可 以用来 研 究 蛋 白质 结 构 与功 能之 也 间的关 系 。 定点 突 变技 术 通 过寡 核 苷 酸 引物 介 导 、 C P R 介 导和 盒式 突变三 种途径 来实现 。寡 核苷酸 引物 介导 是利 用 含 有 突 变 碱 基 的 寡 核 苷 酸 片 段 作 引
要 技 术 之 一 ,可 以 有 目的 或 针 对 性 的 改 变 DNA

1 突 变 技 术
突变 , 在生 物学 上 的含 义是 指 细 胞 中 的遗 传 基 因( 包括 D NA或 RN 发 生 永久 的 、 遗传 的 A) 可
改变 。基 因突变 分 为 自发 和诱发 。由外 界环 境诱 发 的突变 称为诱 发 突 变 , 无需 外 界环 境 因素 诱 发 的 突变为 自发 突变 。可 以是 细胞 分裂 时遗传 基 因
突变 通 常 会 导致 细胞 运 作 不 正 常 或 细 胞 死 亡 , 至 可 以在较高 等生物 中引发癌 症 , 同时 突 甚 但 变也 被视 为物种 进 化的推 动力 。利用 这种技 术 可
以对 不理 想 的突 变进 行 人 为 的或 理 性 的 改变 , 有
是 利用 一段 人工合 成 的含 基 因突变序 列 的寡核 苷 酸 片段 , 取代 野生 型基 因中的相 应序 列 , 法虽 简 该 单 易行 , 但成 本较 高 。
《 河北 渔业 ̄ 0 2年 第 8期 ( 第 2 4期 ) 21 总 2
o 专论与 综述
d i1 .9 9 jis . 0 o :0 3 6 / . n 1 4—6 5 2 1 . 8 0 0 s 0 7 5.0 2 0 。 2

浅谈pcr及其衍生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作用

浅谈pcr及其衍生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作用

浅谈PCR及其衍生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作用浅谈PCR及其衍生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作用摘要:许多人类遗传性疾病及某些抗艾滋病药物的抗性乃至细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抗药性通常源于基因突变。

本文对近年来在基因突变检测中应用日益广泛的各种PCR衍生技术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错配PCR技术,以及我们实验室近期报道的一种快速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大肠杆菌的错配PCR方案。

许多人类遗传性疾病通常源于染色体基因的突变,如:镰状细胞贫血症就是人β-球蛋白序列中第六位密码子的A到T颠换的结果;而对诸如叠氮胸苷、ddI、ddC和吡啶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等抗艾滋病药物的抗性,也是由多个单碱基对点突变引起;甚至细菌对一些抗生素的抗性也主要归因于基因突变。

自从上世纪80年代PCR技术诞生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各领域的飞速发展,PCR及其衍生技术以其快速准确在基因突变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对各种以PCR为核心的诊断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应范围,本文对它们作一简单综述。

1 基于PCR技术的常用基因突变检测方法1.1 PCR直接分析法通过软件对PCR引物进行优化设计,应用PCR可直接对基因组中缺失突变进行检测,由琼脂糖凝胶上显示的片段大小或有无即可做出判断。

α-地中海贫血症是最早应用此法检测的基因突变遗传病。

目前,它的应用已扩展到诸如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的快速诊断中。

不能应用于基因改变较小的疾病检测是PCR直接分析法的不足之处。

1.2 单链构象多态性1.2.1 原理及应用PCR-SSCP最早由Orita等报道,之后Jacquemier等将其用于癌细胞中的体细胞突变的检测。

单链DNA构象的变化将引起其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的改变,而单链DNA的构象与一级序列密切相关。

因此,DNA一级序列的轻微改变都能在PAGE电泳中表现出来,这正是SSCP法检测基因突变的原理。

通常,将待检测DNA 片段通过PCR扩增及产物变性后进行SSCP分析,引入适当的对照对电泳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发生突变的样本。

pcr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2000字

pcr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综述)2000字

目录一、概述二、PCR技术的发展历程三、PCR技术的原理四、PCR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1. 医学领域2. 生物学领域3. 法医学领域4. 食品安全领域5. 环境监测领域五、PCR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一、概述PCR(Polymerase Ch本人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通过酶解反应,精确复制DNA片段的重要实验技术。

PCR技术的发明是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在基因工程、医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PCR技术的发展历程PCR技术最早由美国生物化学家凯瑟琳·福尔和基里·穆利斯共同发明于1983年,他们首先提出了PCR的理论基础。

此后,美国科学家卡里·墨利斯在1985年发表了PCR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从而为其在实验室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着PCR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三、PCR技术的原理PCR技术是一种通过酶反应合成DNA的技术,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双链DNA的变性:将待扩增的DNA双链在高温下变性,得到两条单链DNA。

2. 引物结合:将两个引物结合到待扩增的DNA的两条单链上。

3. DNA合成: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使引物逐渐向前延伸,合成新的DNA链。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增出大量特定的DNA片段。

四、PCR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PCR技术在医学、生物学、法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展现出新的应用前景。

1. 医学领域PCR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临床诊断、疾病预防、药物研发等方面。

利用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2. 生物学领域在生物学领域,PCR技术被用于基因突变分析、基因表达分析、DNA 指纹鉴定等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实验手段,推动了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现代医学技术综述

现代医学技术综述

现代医学技术综述概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现代医学技术包括多个方面,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它们给传统的医疗方式带来了革命性改变。

本文将对这些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综述。

一、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一种可以修改生物体DNA序列的技术,它通过使用CRISPR/Cas9系统或其他类似的工具,精确地修复、删除或添加某个特定基因。

这项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基础研究:基因编辑技术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组以及各种遗传相关的疾病。

通过修改动物模型的基因组,科学家们能够模拟各种遗传突变情况,并进一步探索造成这些遗传性疾病发生机制。

2. 临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

例如,基因编辑可以用于修复患者体内某个特定基因的突变,从而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此外,基因编辑还有望成为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手段。

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通过结合深度学习和医学图像处理等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诊断能力,并可以提供更准确、快速的医学诊断。

1. 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评估的重要依据。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并给出预测结果。

例如,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帮助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可疑病灶。

2. 数据挖掘与分析:现代医院中产生的数据庞大而复杂,包括电子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这对于疾病预测、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远程医疗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了现代医学的一大亮点。

远程医疗通过网络连接患者和医生,实现了在线问诊、远程手术指导等功能。

1. 在线问诊:患者可以通过视频或文字与医生进行沟通,描述自己的症状以及身体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观察和询问来给出初步诊断,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检测罕见病基因突变的新技术综述

检测罕见病基因突变的新技术综述

检测罕见病基因突变的新技术综述罕见病是指罹患人数较少的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由于罕见病的病例数量有限,传统的基因检测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为罕见病的基因突变检测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对检测罕见病基因突变的新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

一、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ES)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对一个个体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

通过WES技术,可以全面地检测基因组中的突变,包括罕见病基因的突变。

相比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WES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能够更快地发现罕见病的致病基因。

近年来,WES技术在罕见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是一种对个体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的技术。

与WES技术相比,WGS技术能够检测基因组中的所有变异,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突变等。

通过WGS技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现罕见病的潜在致病基因。

虽然WGS技术的成本较高,但其在罕见病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信息。

三、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能够对单个细胞进行基因组测序的技术。

在罕见病的研究中,由于病例数量有限,传统的群体测序技术可能无法发现罕见病基因的突变。

而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罕见病基因的突变,为罕见病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罕见病的基因突变检测带来了新的突破,有望为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罕见病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在罕见病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快速准确地识别基因组中的突变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物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与癌症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与癌症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与癌症研究进展综述1.引言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癌症一直是世界各地医学研究的焦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癌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综述将针对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与癌症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2.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概述2.1 基因组学数据的获取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基因组数据,如基因表达数据、DNA甲基化数据、基因突变数据等。

这些数据为癌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成为深入研究癌症发病机制的基础。

2.2 基因组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于获取到的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与分析,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数据预处理、数据归一化、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等是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的常见步骤。

3.基因组学数据分析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3.1 癌症的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鉴定与癌症相关的突变基因,并研究其在癌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3.2 癌症的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表达分析通过比较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可以发现参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以用于癌症的分类、预后评估和治疗靶点的筛选等方面。

3.3 癌症的DNA甲基化分析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在癌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基因组学数据分析,可以揭示DNA甲基化在癌症中的变化模式,并探究其与基因表达调控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4.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挑战与发展趋势4.1 数据存储与管理挑战随着基因组学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存储和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人员需要开发更高效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2 方法与算法改进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中的方法和算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开发更准确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方法,提高基因突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这些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肿瘤的基因突变和靶向治疗

肿瘤的基因突变和靶向治疗

肿瘤的基因突变和靶向治疗背景介绍:近年来,肿瘤的基因突变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家们揭示了肿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着重讨论肿瘤的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癌症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一、肿瘤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1.1 定义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存在一系列异常突变,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异常包括基因结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等层面。

其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就是基因水平上发生的突变。

1.2 分类肿瘤基因突变可以分为两大类:driver mutation(驱动突变)和passenger mutation(乘客突变)。

驱动突变是指能够直接促进癌细胞增殖、转移和迁移的突变;而乘客突变则是一些无功能或假性功能的突变,对肿瘤生物学特征没有显著影响。

二、肿瘤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之间的关系2.1 基因突变作为靶向治疗的依据基因突变作为驱动癌症发展的重要原因,也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通过揭示驱动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在相应抑制剂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肿瘤靶点进行精确干预,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2 靶向药物与基因突变的匹配针对不同类型癌症存在特异性且高度频率表达的突变基因,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靶向药物。

例如,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中,靶向药物奥曲肽(Osimertinib)能够有效抑制EGFR T790M点突变引起的耐药现象。

三、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诊断应用进展3.1 基于NGS的肿瘤基因突变检测技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NGS)为肿瘤基因突变的检测提供了高效、准确和快速的方法。

通过对肿瘤组织或液体活检样本进行基因组DNA或RNA测序,可以全面解析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并为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2 微创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微创技术,如液体活检和组织微阵列芯片等,不仅可以较少患者受到手术创伤,还能够获取到更加实时和精准的生物标志物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突变分析技术综述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7)阮庆国 陆春叶综述 夏家辉审校提要 基因突变分析是确定某一未知基因与某遗传病之间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临床上对病人进行基因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文对19种基因突变分析技术进行了分类综述,特别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讨论了毛细管电泳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到今年已正式实施了八年,该计划的目标可概括为两点,即: 人类3×109bp的全序列分析; 全部基因的识别及功能分析。

据估算人类基因组中约包括5~10万个基因,它们分布在24个不同染色体和线粒体上,到1998年1月为止,已克隆的人类功能基因达到5052个,但确定与某一特定遗传病相关的基因只有821个,目前已被认定的孟德尔遗传病有1402种,这些病都至少与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相关。

研究人类的全部基因,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种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是人类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并最终达到对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重要环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寻找新基因的方法得以应用,如消减杂交,mRNA差异显示,外显子捕获等,基因克隆的策略也从最初的功能克隆法,候选基因法发展到今天的定位克隆法以及定位候选克隆法,并且染色体上已定位和测序的cDN A越来越多,表达图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就给发现新的未知基因,了解各基因的功能及其突变导致的疾病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的步伐。

但是在找到了一系列的候选基因之后,要确定哪一个基因是该病的致病基因,还需在相应的病人中进行突变检测。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然已有19种突变分析的技术得到发展,但总的来说,寻找一种快速、高效而又经济的方法仍然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标。

本文对突变分析的种种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特别对近期出现的几种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突变分析技术按其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大类,即: 对未知突变进行分析,即确定某一未知基因与某遗传病的关系; 对已知突变进行分析,即在临床上对致病基因已克隆的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检测未知突变的方法也可用来对已知突变进行检测。

一、对未知突变进行分析的方法1.RNA酶A切割(Rnase A cleavage)在一定条件下,异源双链核酸分子RNA: RN A或RNA:DN A中的错配碱基可被RNase A切割,切割产物可通过跑变性胶得到分离。

RN A探针可通过将相应的DNA片段克隆至含有SP6或T7启动子的载体中得到,当RNA 探针上错配的碱基为嘌呤时,RNase A在错配处的切割效率很低甚至不切割,而当错配碱基为嘧啶时,则其切割效率较高。

所以如果仅分析被检DNA的一条链,其突变检出率只有30%,而如果同时分析被检DNA的正义链和反义链,则有效率可达到70%[1]。

尽管RNase A切割法有其局限性,如需使用同位素,需将PCR 产物克隆至表达载体上,从而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但由于它能对1~2kb的片段进行检测,并能确定突变位置,且无需使用有害化学试剂,故仍被频繁使用。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 phoreris,DGGE)该方法的原理是:双链DNA分子在一定变性剂浓度的凝胶上电泳时,会在一定的时间・225・发生部分解链,导致电泳迁移率下降,当正常的DNA分子和发生突主的DNA分子之间即使只有一个碱基对的差异时,也会在不同时间发生部分解链,从而被分离成两条带。

为了提高检出率,还可将突变的DNA和正常人的DNA混合变性再变性,然后再在上述条件下电泳,则会形成四条带,即突变的DNA分子,正常的DNA 分子和两种发生错配的DNA分子,检测某种突变所需的特定的变性剂浓度可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来确定[2]。

在两个同源双链DNA分子间有一个碱基对不同时,其T m值就相差1℃或更高,有一个碱基错配的异源双链DNA分子与同源双链DNA分子比较,其T m值可相差6℃以上,由于其T m值不同,这些有一个碱基错配或一个碱基对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发生突变的区域就会在不同的时间发生解链,从而被分离。

利用DGGE技术检测突变时应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突变发生在高熔点区时则难以检测到突变,原因有二个: 随着熔解区域(T m值不同)的增加,迁移率的变化减少,难以将正常DNA分子和突变DNA分子分开,而当整个DNA分子完全解链时,其迁移率只取决于单链的长短; 突变区域发生解链需要较长时间,故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

为了检测到所有可能的突变,在进行DGGE之前将所需检测片段的序列输入计算机,利用相应软件(如Bio-Rad公司的M acM elt So ftw are)进行分析,如发现突变位于高熔点区,则最好在一个PCR引物的5′末端加上一段约40~50bp的GC夹[3],但如果突变发生在GC富集区(如CpG岛),仍难以检测到,同时,该方法对肿瘤的突变检测有困难,尤其是对实体瘤,且该法不能确定突变位置。

该方法的优点是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则其检出率可达到100%,其检测的片段可达1kb,尤其适于100~500bp的片段。

3.杂合双链分析法(H eteroduplex analy-sis,HA)由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个凸起,在非变性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链DNA 不同的迁移率,从而使两者被分离开。

该方法原理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相似,只不过SS-CP分离的是单链,而HA法分离的是双链。

HA 法简单迅速,但只适用于200~300pb的片段,且不能确定突变位置,检出率只有80%左右,有人建议将H A法和SSCP法联合使用,可能将检出率提高到接近100%[4],也有科研工作者建议使用缺失的野生型等位基因来提高该方法的灵敏度[5]。

4.化学切割错配(chemical cleavage of mismatch,CCM)化学切割错配是在Max am-Gilbert测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突变检测技术,在DNA ∶DNA或DNA∶RNA异源杂合双链核酸分子中,错配的C能被羟胺(hydrox ylamine)和哌啶(piperidine)切割,错配的T能被四氧化锇(Osm ium tetro xide)所切割,切割产物跑变性胶电泳即可确定是否存在突变[6]。

只要操作得当,不会发生非特异性切割,如果对正义链和反义链都进行分析,可使检出率达到100%;使用荧光检测系统将会大大增强该方法的灵敏度,从而可检测出十个细胞中的一个突变细胞[7]。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对长至2kb的片段进行分析,并能确定突变位置,缺点是步骤多,费时,且需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

5.碳化二亚胺检测(Carbodiim ide,CDI)与CCM法相似,CDI能够对错配的G和T进行修饰,当用标记的引物对CDI修饰过的双链DNA进行DNA合成时,延伸会在修饰过的碱基处终止下来,合成产物跑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可检测出是否有突变。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也是能对1~2kb的片段进行分析,突变检出率达到100%,能确定突变位置,并且CDI是一种没有毒性的物质[6],有报道曾用该法检测出了7.2kb DNA片段中的一个点突变[7],但当一个DNA片段中存在多个突变时,该方法就不适用。

6.酶促切割错配(Enzym e M ismatch Cleav age,EMC)・226・ EM C是一种与RNase A切割相类似的方法,T4核酸内切酶Ⅶ是一种分解酶(reso lvase),能够识别12种错配的碱基并在错配碱基的附近进行切割,酶切产物跑变性胶或中性胶即可检测出是否有突变[9],电泳产物的检测可用放射自显影,也可用银染。

由于该法能对DNA∶DNA异源杂合分子进行分析,因而省去了体外转录的步骤,其最长检测片段可达到1.5kb,该法的缺点是存在非特异性切割现象,并且对有些错配碱基的识别不是100%,因此在每次检测时都必须设有一个内对照。

7.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 and Con-fo rmational Polymor phism,SSCP)该方法的原理是[10]: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是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并引起在非变性电泳条件不同的电泳迁移率。

由于SSCP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未知基因的突变分析和临床检测。

该方法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检测到所有的突变,由各实验室报导的突变检出率从99%到35%不等。

由于随DNA片段大小的增加,迁移率的改变明显减小,故而该方法只适合用来检测150~200bp的DNA片段[11]。

一般来说对小于200bp的片段其检出率可达90%,而对大至400bp的片段,其检出率可能只有70%~80%。

同时该方法要求多次摸索条件,如电泳温度,胶中甘油浓度以及胶联度等均可影响检测的灵敏度。

至于突变类型,除G到T的置换外,似乎对其检测的灵敏度并无大的影响,此外,该方法不能确定突变的精确位置。

尽管如此,由于SSCP 的使用简单便利,科研工作者在应用中对其进行了不断地改进,这些改进包括:优化电泳条件,多重PCR的使用,对较大片段的PCR产物先进行酶切消化再跑电泳,毛细管电泳取代普通胶电泳以及自动测序仪的使用等。

尽管这些改进增加了该方法的复杂度和花费,但却使SSCP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接近于100%。

此外,使用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灵敏度,尤其是对大于200pb的片段[12]。

8.切割片段长度多态性(Cleavage Frag-ment Length Polym orphism CFLP)CFLP技术是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和SSC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双链DNA变性后形成的单链在中性条件下形成二级结构(包含多个折叠的发夹状结构),正如SSCP一样,这种二级结构取决于DNA的核苷酸组成和顺序,即使有一个碱基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数目的折叠状发夹结构,而Cleavase I外切酶能识别这种发夹结构,并在该结构的附近进行切割,切割产物跑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突变的DNA将出现与正常对照不同的酶切图谱[13]。

目前已有厂家生产了专门的试剂盒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如Boehringer M annheim(BM)公司提供的CFLP Scan kit。

从理论上来说,该方法比较简单,能同时处理大量的样品,灵敏度也比SSCP高,但M addox LO等通过检测Iduronate 2-sulfatase(IDS)基因第八外显子中已知的六种突变,发现SSCP技术能检测到全部的六种突变,而CFLP技术仅能检测到六种突变中的三种[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