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关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几个关注点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要设计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能体现数学内涵的活动,通过丰富的情境信息和数学关系,引导和组织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主动了解、积极思考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数学上的、认知上的种种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更好的、更有效的、更多的帮助。

课堂上的许多活动都不是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没有学生思维的参与,就是没有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呢?就要有合理恰当的“问题”,问题是活动的载体,没有问题的活动,没有思维参与的外在操作活动,只能是“假活动’.

1、关注学生把课内活动延续到课外

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部分,到下课时,教学任务完成,探索的问题终于在课堂上得到了结果。其次,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精妙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图像显示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转飞动,叫人眼花缭乱,教学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一显”中有序的展开,一堂课容量大得惊人,此时教学任务已完成,造成学生活动时间少,或思维活动没有完成。到下课时,教师人为的让课堂内的活动终止了,实际上这些活动远远没有结束。这些活动很有必要延续到课堂外继续进行。通过课外阅读、课堂例题与习题的变式探讨,或有意留下问题给学生课外探索思考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内活动延续到课外,尽量少一些真理奉送。使他们学会认知、合作、生存、做事,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关注课内出现与事先准备不一样的结果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按照事先精心设计的顺序进行探索,但在课堂上仍然可能会发生事先想不到的探索结果。如果及时顺应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则一些教师在心里没有把握。往往对这些探索成果或者轻描淡写的忽略掉,或者加以搪塞、阻止,甚至断然否定,极大挫伤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预设方案的教学设计,教学就会变成盲目活动。因此教师应有应付课堂内可能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游余。名师的课堂常常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常能让学生“一通百通”。这样的效果绝不是偶然的,恰是数十年以来的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结果。

如:10〈〈a ,10〈〈b ,证明:a -11+b -11ab

-≥12 老师:这道题证明方法很多,请大家一起来看看都能想到哪些方法。(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采用了作差法、分析法、综合法、三角换元法探讨此题的解法,讨论激烈,情绪高涨,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也心满意足,正准备再次展开他早设计好的另一种证法,一名学生积极地站起来)

学生A :(兴奋地)我还有一种证法,用数列求和公式;

老师:(疑惑意外)用数列!能行吗?好像与数列没有关系。

学生A :(激动地)能行!只要用无穷等比数列…

老师:(看了一下手表,有些不悦地打断了学生)你的证法课后再说吧,先看另一种证法…。(学生A 十分尴尬地坐下,低头无心再听老师讲课)

这位老师的做法挫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忽略掉学生A 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学生想要告诉大家的证法。 ∵++++=-32111a a a a

++++=-32111b b b b

… ()()() +++++++=-+-232221111b a b a b a b

a

+++++≥2222222b a ab ab ab ab

ab -=12

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证法,我们为老师在课堂上错过这一绝妙证法感到深深的惋惜。对此,当学生提出与教师事先设想不同的正确结论时,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个结论,因为这往往是学生不同寻常的创造力的体现。

3、关注把课堂活动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

在课堂的交往、互动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主体性,教学成了满堂的自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让学生的讨论不加引导地“乱说胡议”,老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师生互动的过程不等于不完成教学任务,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重过程轻结论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问题悬而未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保证。对此,在备课时首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整体上的把握和安排,对核心的概念和内容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对每一次所讲内容在整体上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其次,在观念上也要有转变,因为当教师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4、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所看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只是在接受教师“满堂问”或在“满堂动”的过程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很少看到由学生探索过程中产生和提出新的新问题。即使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了问题,但没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因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探索氛围。

新课标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标准的一大亮点。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老师设计的数学情境要以“问题”为导向,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问题提出”的意识。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创设提出问题的时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观测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的问题敢于质疑;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理、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数学实验等,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的

问题、提出新的见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关注持不正确结论的学生

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大加表扬,但对持不正确答案的学生时,往往是先不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作合理提示,而是问“谁能帮助他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等到有一位同学“帮助”他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得到表扬时,回答错误的同学非但不能真正感受到“帮助”,反而会倍感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师以友善、平等、和谐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启发,以保护和鼓励他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使他能够顺利得出正确答案。而老师也应及时抓住这个错误,不失良机地给予清源正本,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如:在学习数量积θcos b a b a =⋅→→时,教师让学生研究数量积有哪些的性质,其中几个同学得出:→→→→=⋅b a b a 的错误结论,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他们耐心的进行了分析。

①不妨先从特殊值入手:令→→→→=⋅=j b i a (其中→i 、→j 分别是 X 、Y 轴上的单位向量)此时 0=⋅=⋅→→→→j i b a ,1=⋅→→b a ,显然有

→→→→≠b a b a ②用向量坐标形式分析

令()1,1=→a ,()0,1=→b ,此时 1=→→b a ,2=→→b a ,显然有→→→→≠⋅b a b a ③实际上,有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可知:

θcos →→→→=⋅b a b a ,1cos 1≤≤-θ ,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b a b a

当且经当0=θ时,即→a 与→b 方向相同时等号成立,学生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6、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的参与应是主动的、实质的,而不是被动的、形式的;是全员全程参与,而不只是部分尖子生参与。在几乎所有的示范课中,都能看到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但这些小组合作活动所解决的问题大都是靠独立学习也能轻松解决的,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平稳地进行着,或者有小组中的“代表”独立给出答案,汇报结果。小组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合作。因此,看不到小组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争论,看不到不同的观点。

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往往只有班干部和尖子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发表意见和见解,使讨论学生参与率很低。

2)、讨论是在老师一步步诱导下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甚至在情急之下,教师代替学生说出答案;或者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进入全班交流,草草收场,使讨论不充分、不深入、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