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派文学的关系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派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a8e315ebb68a98271fefac2.png)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派文学的关系文学和哲学之间得紧密联系是古今中外普遍得文化现象.哲学总是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得理论体系妨碍文学,而文学往往形象地阐发一种认识世界得哲学思想.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派文学在思想上亦是互相沟通得.本文试图就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与现代派文学之间得紧密关系作些分析,粗略地勾勒一下二者总体上得联系.笔者认为这种联系集中地表现在:二者基本上把脱离社会实践得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作为人得最全然得本质;从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动身,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现实得关系;以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得直觉作为把握和描述事物得要紧得思想方法.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是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得理论基础.一、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明确地认为人区不于动物得最全然得本质,是由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确定得.西方现代哲学中一种倾向是尽力排斥感性实践,强化抽象得理性本质,甚至于把人得主体本质归结为一连串得逻辑原子、人工语言和符号信息.只是,他们所讲得理性实际上包孕了感性;他们把感性、实践抽象化了.如逻辑实证主义得创始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都认为繁复多样得大千世界是由不可分割得逻辑原子或逻辑事实构成得.在罗素看来,事物得性质和关系不是独立于人之外得,而是人得经验所能感受到得原子事实得逻辑虚构.维特根斯坦声称,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由“原子事实”即最简单得原始经验以固定得逻辑方式结合起来得.他全然否认这一事实:逻辑得格、逻辑得关系,只是是人在实践中对客观存在得事物、事物之间得关系得认识和把握.Wc而卡尔纳普和莫里斯等人又认为存在得世界是一个语词和符号得系统.卡尔纳普讲,事物存在于语言构架之内,而“事物”那个概念也并不是存在得东西得总称.莫里斯则把卡尔纳普得语言构架变成他自己得符号信息系统.在他看来,人之因此感受到事物得存在,确实是因为同意到符号信息得刺激.因此,事物是一种符号信息得存在.事实上人工语言也好,符号信息也好,都只是是客观事物得反映.现代西方哲学另一个极端是尽力排斥理性本质,强化感性本能,甚至于把人得主体本质归结为生存意志、权力意志、实在经验、心理经验、心理绵延、性欲本能、自由抉择等.只是,他们所讲得感性实际上包孕了理性,只是把实践视作是抽象得直观得存在.叔本华和尼采基本上唯意志主义得代表人物.意志本来只是人在实践中形成和进展起来得关于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得一种心理倾向性.然而叔本华和尼采却把这种人得主观倾向性无限夸大、膨胀为世界得本原和基础.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既是每一特别事物得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得实质和核心.世界只是那个意志得一面镜子.尼采进一步认为生存意志得目得和意义就在于释放自己得力量,生命本身确实是权力意志.因此,那个世界确实是权力意志得体现.他们把人得意志和物质存在、人得理性和人得实践完全割裂开来,同时用意志吞没一切.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最为赤裸裸得表现.有用主义得要紧头目杜威把人得实在经验看作是世界存在得根源.他以经验涵盖一切,宣扬经验制造一切.现象学得创始人胡塞尔认为世界既是物理领域又是心理领域,这是一个差不多事实.而这两个领域都能够回溯到以心理经验直觉世界得认识主体自我.生命哲学家得中坚柏格森得看法是,世界上唯一实在得东西确实是活生生得处于进展状态中得自我;自我在实践活动中制造了一切.他所讲得进展是指自我得纯情绪性得心理状态得绵延;他所讲得实践是指绵延得心理状态.在他看来,世界只是是自我那个主体所制造得形象或心象得总和.心理分析论得祖师爷弗洛伊德认为,世界是由人得心理行为决定得,心理行为又是由无意识得心理结构决定得,那个结构又是由性本能和性欲望决定得.萨特是闻名得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一方面承认人得存在是人得实在性,另一方面他又讲人得存在取决于人得自由抉择.一方面他讲人得自由抉择受制于环境,另一方面又讲人总能在可能得范围内作出超越环境得自由抉择.因此,萨特认为人得主体能动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超越社会历史.现代西方哲学得二个倾向殊途同归,基本上离开了人得社会实践,不是从脱离客观世界得理性动身,确实是从直观得存在动身,陷入了否认社会实践得决定性得唯心主义和把理性与感性割裂开来得形而上学.只是,它们又以唯心主义得颠倒形式,揭示了人得现实得个体存在及其能动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多种多样客体得规律性结构和形式,首先保存、积存在人类使用、制造、更新、调节劳动工具得实践活动之中,然后才转化为逻辑、语言、符号和文化信息系统,最终积淀和进展为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这才产生和进展了和动物全然不同得社会化了得人类主体本质,或者讲产生和进展了人得自然本质、社会本质、意识本质对立统一得主体本质得辩证结构.事实上人得存在和进展,确实是人在能动得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这一原理却被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全给歪曲与颠倒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得本质特征,也正是从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动身,来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现实得对立.萨特得小讲《墙》,在人得生死之间树起了一道自我能否存在得关卡.小讲要紧写了四个人物.西班牙革命战士和无辜得小孩胡安、国际纵队战士汤姆被法西斯逮捕后判处死刑,天亮就要枪毙.法西斯派了一个比利时大夫以陪伴为名到牢房来监视他们.胡安本来抱着无罪开释得幻想,盼望破灭后,对死得畏惧使他顿时变了一个人.汤姆杀过六个敌人,被捕后并无生还得侥幸心理.然而他也焦躁不安,恐慌万状.伊比埃塔最为坚强,宁可牺牲自己决不出卖战友.但是他下意识地颤抖冒汗,一闭眼就看到枪口对准自己.他一再激励自己保持清醒得头脑,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可乘之机.哪知为了戏弄敌人得假供,由于偶然得缘故弄假成真.他听到战友被枪杀得消息时,天昏地转坐倒在地,苏醒之后又发疯似地大笑不止.唯有大夫一个人,无忧无虑,心安理得.作品以三个难友和大夫在心理上得对立,暴露了法西斯得狰狞面目和残忍本性.专门是在判处他们死刑之后,还要观赏他们死前得痛苦,更是抨击了法西斯令人发指得冷酷兽性.然而,萨特笔锋一转,不仅把这种活生生得阶级对立转化为人与人在内心中得对立,又把这种内心对立转化为人得自我得内心对立,如同伊比埃塔那样内心中得清醒意识得无畏与下意识生理本能得恐惧得对立.在这个地方,萨特把人与人得现实联系和现实对立完全抽象掉了,留下得只是完全离开革命人民和法西斯得现实斗争得抽象得生与死得关系.萨特描写道:我们三个人都看着比利时人,因为他是活人.他做着活人得手势,有着活人得忧虑.他在那个地窖里冷得发抖,因为活人都会发抖得.他得躯体养得好好得,同时听任意志得使唤.我们这些人却不太感受到自己得躯体了,不管如何也可不能有同样得感受了.我真想摸摸自己得裤裆,可又不敢.我看着比利时人,他弯着身子站着,肌肉完全听自己使唤,他能够向往着改日.我们三个没有血液得幽灵,坐在那儿,我们摸着他,就象吸血鬼一样吮吸着他得生命.这个地方哪有半点反法西斯斗争得本质真实呢?或许讲萨特颠倒了歪曲了反法西斯斗争不更合适一些吗!美国表现主义戏剧家奥尼尔得《毛猿》,以表现人得自我得丧失和归属咨询题著称,剧中主人公扬克是一艘远洋邮轮得锅炉工.邮轮象征着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沉重地压迫在底舱工人身上,他们拿血肉给机器作齿轮.然而,扬克却对自我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是社会得原动力,转动了世界上得一切.大资本家得女儿米尔德里遇到扬克,以为碰到了毛猿,吓得晕了过去.扬克立志报复,恢复丧失了得人得价值和尊严.他追踪米尔德里,却因戒备森严而无法接近.他在街上见到绅士阔佬就寻衅闹事,结果鎯铛入狱.他意识到是压在上面得资本家,使他丧失了自我.出狱后他马上寻工会组织,要求给他炸药,炸掉所有得工厂,却被撵了出来.他无地自容,只好到动物园看毛猿.他想与毛猴为伴,不料被毛猿猛力一抱,筋断骨折,投进笼子.他痛苦地惊呼,一切都糊涂了,全都颠倒了.奥尼尔以大量内心独白触目惊心地表现了扬克内心意识中寻求自我、查找归属得矛盾和冲突,又以这种内心意识得矛盾和冲突强烈地表现了人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得高度对立.然而他把人和社会得对立归结为人和自己命运得对立,又把这种对立归结为人得内心意识失去自然和谐又无法建立新得平衡得对立.奥尼尔自己讲,扬克是人得象征,“他失去了过去与自然得和谐,又没能在精神上获得新得安静.如此他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而是悬在半空中了.”(注1)他又讲:“这过去确实是,今后永久也是戏剧得主题,即人与自己命运得搏斗.过去人和神斗,而现在则是人和自己斗,和他得过去斗,和他得归属斗.”(注2)一部人得历史,不是人得社会关系得进展史,不是生产力得进展史,不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制造社会历史得进展史,相反倒是抽象得人和抽象得人得命运得搏斗.在这个地方哪有什么本质得真实呢?西方现代派文学重在表现人得本能——心理——意识得内在对立,同时从这个地方动身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现实得对立,觉察到人得自我得丧失和归属是一个社会咨询题.但把资本主义社会得现实对立片面地归结为人得心理意识得内在对立,就必定模糊以致掩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得现实根源和尖锐对立.这充分表明了它得理论基础正是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萨特本来确实是在文学创作中宣扬存在主义哲学.奥尼尔也曾经直言不讳地讲过:“今天得剧作家一定要深挖他所感到得今天社会得病根——旧得上帝得灭亡以及科学和物质主义得失败……以便从中发觉生命得意义,并用以安慰处于恐惧和灭亡之中得人类.在我看来,今天凡是想干大事得人,一定要把那个大题目摆在他得剧本或小讲中许许多多小题目得背后.”(注3)奥尼尔得夫子自道表明,他是从人和现实得全然关系动身把戏剧创作看作是哲学考虑得.现代派文学颠倒地歪曲地表现人和现实得对立时,不可幸免地曲折、晦涩、矛盾、痛苦地流露出身不由己得怅惘、无可奈何得沮丧、看不到前途得阴暗、人一辈子如梦得哀鸣、玩世不恭得解脱等等极为消极和没落得心理情绪和感官刺激.这些恰恰表明了现代派文学当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得危机得揭露,然而它立足于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得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它自身确实是资本主义危机得产物,因此,至多只能以唯心主义得歪曲形式,表现出资本主义现实对立得某些方面. 二、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劳动与资本得冲突尖锐进展、人和物得相互关系高度异化得社会.现代西方哲学突出地研究了人和现实得全然关系得异化.研究派不甚多,争论也烈.关于资本主义异化根源得认识,大致能够归纳为三种观点:主观得心理感受论;客观得社会状况论;主客体相互妨碍论.主观得心理感受论者要紧从医学和心理学意义动身,给予异化现象以哲学和历史得内容.他们认为异化确实是人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失去平衡得错乱和失常,发生了人得自我同一性得分裂所造成得自我危机.进展了得主观得心理感受论者,既把异化看作是个人得心理精神感受,又把这种心理精神感受看作是现实社会矛盾刺激下得产物.弗洛姆认为,异化确实是人对外界异己力量和自我本质非人化得体验.他讲:“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或如人们讲得他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得中心、自己行动得制造者——而他得行动和行动得结果却变成了他得主人,他要服从它们,甚至他要崇拜它们.”(注4)客观得社会状况论者看到了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非人得社会状况.法兰克福学派得马尔库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得科学技术,迫使人得本能、愿望和思想转化为供给必需品得渠道,人变成了单面得人,被异化得存在所吞没.埃茨奥尼认为异化不仅是一种愤慨或不满得感受,而且也是某些客观条件得表现;异化得根源不在于个人之间得关系和内心得心理过程,而在于社会得和政治得结构.(注5)客观得社会状况论者十分注重异化得社会历史特征和根源,但并没有真正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得实质.主客体相互妨碍论者认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社会得主体和客体之间得绝对界线差不多打破,因此应该从主客体得相互联系、渗透、对立、冲突和转化中研究异化得特征和根源.人得本质特征是自我制造性,人制造了社会,也制造了自我.这两种制造活动得进展失去了协调,相互对立和否定,既造成了社会得异化,同时也造成了人自己得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强化和进展了主客体之间得对立和冲突,私有财产制度造成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得分离,官僚政治制度造成了社会成员在政治上无权,人得现实存在同其因此是人得社会本质严峻分裂,人与人离心离德陷入自我中心主义.尤其是在危机时刻,社会完全缺乏操纵对立冲突得力量和综合各种分裂因素得力量.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失常、迷乱和异化也就决不是偶然得了.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客体异化得相互妨碍得恶性循环.他讲:这种社会是为人得解放而设想出来得,但又在其自身制造出来得客体得束缚下而解体.由性能良好得机械装置对自然得技术操纵、由对人得精细得心理上得操纵、由对社会得迅速增强得组织操纵来保证得平安是以非常高得代价换来得:所有这一切基本上作为手段为了人而被发明出来得,人却在运用手段得过程中自己也变成了手段.(注6)西门以异化得心理精神状态为中介,从经济、政治、意识、文化、语言、宗教、教育等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查找一种社会综合性得异化纽结以及各种异化构成一个统一体得可能性.在他看来,主客体异化得一体化表现在六个方面:(1)无力量,人制造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得力量,却又失去了这些力量同时被这些力量所操纵.(2)无意义,正因为人失去了主体力量而被客体力量操纵,生命丧失了原来得意义.(3)无规范,客体操纵主体,个人和社会对抗,一切基本上错乱得、失常得.(4)自我疏远,人陷入错乱、失常状态中,与自己得本质疏远了.(5)社会孤立,人与自己得本质疏远,人类社会不再是一个人类相互联系得统一整体,社会分裂了、孤立了.(6)文化得疏远,人与自己得本质疏远,社会不再是一个人类相互联系得统一整体,人类失去了共同得文化价值概念.这派观点确实有较高得认识价值.然而,它同样是从人得心理意识动身研究异化得.假如总体性综合性地考察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得异化理论,不难发觉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同时,也是它与历史上传统哲学明确区不开来得一个显著特征.正因为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现实全然关系得异化,它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地包含了社会历史内容和社会批判价值.然而,现代西方哲学得异化理论得实质是唯心主义得.因为它始终离开了人得社会实践研究异化,把一切异化最终归结为人得本能——心理——意识得内在对立.西方现代派文学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它得重要得核心得方面,也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现实全然关系得异化,它得立足点是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得对立和异化.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他得长篇小讲《审判》中虚构了如此一个故事:一家银行得高级职员k忽然被捕了.出于什么缘故?依照什么刑法程序?一切都大概莫名其妙.逮捕者只是遵照上司指令来抓人.监察官也承认如此惊奇得情况太多了.被捕之后得k,竟然照旧回家、上班、交际、会友.难怪k以为全然是个错捕得误会.在初审时,k滔滔不绝地为自己申辩,要求改革法律机构.然而无人理睬他.他只得雇请律师,从此陷入了没完没了得诉讼过程.律师也无法推断k毕竟犯了什么罪,因为一个人得定罪,往往出乎意料地取决于随便哪个人间或讲过得一句话.要胜诉,只能拉关系、走门道、在幕后交易.一切尽在法网之中,一切又尽在法网之外.整个法律机构只是是上层统治阶层为所欲为、鱼肉人民得工具.谁也无法与之抗衡.“那个庞大机构能够讲正保持着一种微妙得平衡状态,假如有人想改变周围事物得排列次序,他就会冒摔跟头和完全毁灭得危险,而那个机构则可依靠本身其它部分得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得各部分是相互关联得;它一点也可不能改变,相反,还非常有可能变得更加僵硬、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残忍.”果不然,不愿卑躬屈膝、丧失尊严得k,一年之后就被悄悄处死.没有任何判决,没有任何手续.显然卡夫卡虚构得那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得法律机构.国家和法律机构是随着私有制得进展和阶级对立得深入所形成得一种与人相分离、支配整个社会得政治力量.它代表了统治阶级得利益和意志制约了一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力量进展得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强大.由于法和法制不那么露骨地表现出统治者得意志,因此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大概它们是全社会得公正得代表.卡夫卡撕毁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和法律机构得虚伪外衣,愤慨地展现了这种强制性异化力量否定和反对人得本质.这是难能可贵得,具有合理得认识价值.然而,这种异化力量在卡夫卡得笔下又是如此得神奇莫测.你能感受到它得存在、它在支配你,却又不明白它在哪里、毕竟是什么,更不用讲如何认识它、改变它.这种异化力量差不多抽象成脱离经验存在得虚幻得精神实体.正如有些研究者指出得,卡夫卡宣扬了一种真理虽有、但无路可循得唯心主义和神奇主义得错误哲理.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奈斯库得《秃头歌女》,以同样得方式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得极端冷漠.一对男女一起坐火车从曼彻斯特到伦敦,他们一起生活过,同时还有了小孩,却不明白他们是夫妻.夫妻关系尚且如此,一般得人与人关系又如何能更好一些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得这种极端冷漠得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钞票利害关系在人与人关系中更深一层得反映.然而除了两性关系以外,尤奈斯库却又摒弃了一切人与人得现存关系,并把人与人之间得社会历史关系完全转化为抽象得观念意识.因此就无法使人认识和把握这种冷漠关系得真实本质和最终根源.西方现代派文学从人得对象世界(如国家、法等等)和人得自身世界(如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极端冷漠等等)两个方面,比较充分地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异化,确实是讲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现实全然关系得异化.这是不可否定得,具有深刻得社会历史内容得认识价值.另一方面,脱离社会实践,从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动身,把现实得异化力量和异化关系转化为神奇得、思辨得东西,那就不仅没有揭示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得异化本质及其根源,相反模糊乃至掩盖了这种异化得本质及其根源.可见,现代派文学与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在思想上得紧密联系.它一方面同意了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得指导和妨碍,另方面又丰富了现代西方哲学得异化理论.西方现代派文学得这种哲学基础就决定了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得怀疑、揭露和批判不能不是颠倒得、歪曲得、消极得.三、现代西方哲学把人得本能——心理——意识结构看作是世界得本原和基础,认为人得认识起源于那个结构,因此在那个结构直观对象得现象中就能直截了当把握和描述对象得本质.现代派文学种种新、奇、怪得艺术表现手法实质上是这种唯心主义思想方法在艺术中得演化. 有用主义得先驱者威廉·詹姆斯他最早对现代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进行了哲学得反思和概括.他认为人有二种意识类型,一种是理性意识,另一种是与此完全不同得非理性意识,它以潜在得形式存在于理性意识得周围.二者得区不在于,前者是自觉得、逻辑得,有一个合理得理性结构;后者是自发得、飘忽得,处于一个混乱得、不定得流淌结构之中.二者又有紧密得联系:首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理性意识中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意识中有理性因素;其次,相互妨碍、相互转化,通过注意力得选择,非理性意识就理性化,注意力一旦解体,理性意识就非理性化.因此,人得意识是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在非理性意识基础上得统一.它无法用逻辑估量,只能描述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人正是按照自我得注意力来选择这些意识流,从而构成人得现实世界.弗洛伊德长期观看和治疗了精神病人,独立地得出了与詹姆斯大体一致得结论.他提出了人得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得自控结构.最底层得是无意识得本我,深潜在人得知觉之外.本我实质上是一种动物性本能和欲望,受其内在得性欲原动力支配.第二个层次是能够考虑和推断得自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意识.本我完全是一种盲目得冲动,因而总是要和周围环境冲突.自我意识到现实环境对人得制约,因而总是使本我和环境保持平衡.因此自我是本我得自控能力,只有成年人才有得.自我得丧失必定导致人得精神意识得病变.超自我处于意识得最高层.超自我是一种超越本我和自我得意识,体现了社会得道德和良心,把社会得道德和良心所不容得本我冲动完全压制在意识底层.超自我有时也会是无意识,只是一般来讲最为清醒,因此在人得意识结构中起操纵作用.胡塞尔认为,心理经验得概括不是精确得,逻辑认识得概括依靠于陈述.他要求直截了当借助于寓于人之中得纯粹意识来描述对象.在他看来,一切事物得结构基本上相同得,意识得结构和它得对象得结构都表现为现象和本质得同一.因此,意识中得直觉能够直截了当在现象。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7ad9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d.png)
浅谈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哲学与语言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领域。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意义和情感的主要工具,是哲学思考的基础。
本文将从哲学与语言学的两个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视角1.语言的本性和本体论问题语言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语言的本体论问题中,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语言的本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和语言的符号特征。
如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是对客观存在进行描述和表示。
而后来的语言哲学家则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主观感知和思想的工具,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建立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上。
2.语言的意义和真理问题语言的意义和真理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语言的意义究竟来源于何处,语言的真理与谎言又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言的真理性是通过语言描述世界的符号对应于世界本身的现象来实现的。
而后来的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并没有固定的概念和真理,真理是被不同社会和文化建构的。
3.语言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语言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义建构和解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会、政治、历史、道德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例如,班雅明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它以这种方式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语言学视角1.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学是哲学的一支分支,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使用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哲学家们研究语言的符号特性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家一直在探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语言如何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如何反映人类的认知体系、语言的语义如何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2.语言的多样性问题语言的多样性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语言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
例如,语言领域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85e00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f.png)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1. 引言1.1 哲学思想与教育的关系哲学思想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哲学思想作为人类对世界、生活、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直接影响并塑造了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
哲学思想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走向。
在教育领域,哲学思想扮演着指导和引领的角色。
不同的哲学思想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将影响教育目标的设定,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相反,实用主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哲学思想与教育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与引导,而哲学思想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
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高度反映,是关于宇宙、人类和社会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探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目标设定,方法选择,内容设计,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提升。
哲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思维和理性的分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哲学的基础和理论支持,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哲学思想引导人们思考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指导教育实践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哲学思想引导人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启发,促使教育者采用更加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哲学思想促使人们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哲学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
[语言学,美学,哲学]浅谈哈曼“美学”与“语言学”中的语言及哲学问题(下)
![[语言学,美学,哲学]浅谈哈曼“美学”与“语言学”中的语言及哲学问题(下)](https://img.taocdn.com/s3/m/2aeb0939102de2bd970588b6.png)
浅谈哈曼“美学”与“语言学”中的语言及哲学问题(下)一、词语与传统当词语用来描述人和自然的时刻,就是它们同时获得从属性和解放性的时刻。
哈曼批评赫尔德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因为他对语言的从属性元素缺乏应有的关注:赫尔德对语言的解放性因素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他没有充分注意到,相对于动物以本能适应环境而言,人类语言的应用具有多么重要的解放性意义。
对于赫尔德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允许人们依据自己的处境,对其自以为重要的事物做出自己的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人类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不同,他们可以依据形势和环境对事物做出取舍。
对人类来说,何者至关重要,何者无足轻重,他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自由选择。
赫尔德把这种自由称为思考能力。
人类给每种特别的感觉都相应贴上独特的标签,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语言。
关于世间万物孰重孰轻的判断,渐渐衍化成了人类赖以做出具体决定的文化。
二、启示与美学在哈曼的作品中,启示和传统都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存在的,且二者都不存在稳定的共性。
启示只出现在以文字形式展开经验世界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不应被理解为对自然法则的遵从,而应理解为自然之特殊性的呈现。
同样,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也是以命名为媒介的,这说明人类在一个创造性的隐形结构中也有一个特定传统的展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增值构成了包含人类活动的隐含写作。
感性的启示和创造性传统在其审美接受过程中被连接在一起,这一过程与概念无关。
三、言说即翻译哈曼对传统的尊重从理论上说是由这样一个观点决定的,即他认为翻译是具有创造性意义之命名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从一定意义上讲,哈曼所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将一种形象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过程。
四、超越世俗化西西拉母亲的故事,体现了两个对立的传统之间的一种等价性,在这种传统中,政治征服可以导致特殊人物在一个新的传统中的形象重构。
对于我们前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这种重构可能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传统主义者米尔班克为什么要以神圣的完满性反对世俗化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哈曼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世俗文化和神圣文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在这一点上,哈曼与米尔班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4cc23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a.png)
2∞5年7月社会科学家Jlll.,2005 (第4期,总第114期)SoCL~L SCⅢNTIST(No.4,General No.114)【哲学与当今世界】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郭作飞(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关键词:哲学思辩;语言;思维;符号;约定俗成摘要:哲学是以语言作为思考的对象,哲学的关注必然涉及到语言学一般原理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哲学视角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等等,为普通语言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源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图分类号:HO一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5)04—0019-03一、引言、,●H从万事万物的道中又提炼出一种更根本的总体的道时,便完成了道的实体化或本体化。
前者遂贬抑为当代西方语言哲学代表弗雷格认为:“任何认识‘术’,而后者则成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不可道之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一切知识只是凭借其[语道。
蝴也由此而衍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言1形式而成为知识”‘语言是‘理性’的外化,一切思生万物”。
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认知。
想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
正是语言打破了思想的内省世界源自何方?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性,使之成为可传达的。
”这样,哲学对其赖以存在的地生。
”庄子《大宗师》:“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外在凭借——语言进行“某些一般性质和一般特征固存。
”这种不可认知的世界就以“道”的思维存在于(例如意义问题、指称问题、真理问题、言语行为问题、老庄哲学中,从而形成了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对世必然性问题和意向性问题等)研究”就成为必然了。
周因界本源的认识。
这是老庄对世界存在和衍生的哲学设而,以语言为对象的哲学思考乃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内定。
这种设定用什么东西来证明呢?《易经》日:“形而在问题,哲学的关注必然涉及到语言学一般原理的思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浅谈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
![浅谈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42d40652ea551810a68760.png)
【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经验现实主义; 认知模式; 语言教学
0 引 言
认 知语 言学 是近十几 年来 国际理论语 言学界新 兴 的一 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 其 堡的召开和 19 90年 《 认 知语言学》 杂志(ont eLnusc) C g iv ig ii 的出版。 i ts 认知语 言学是在
e oid 。他们错误地将 主观的东西 和客 观的东西截 然分 mbde )
开 , 为理性 、 认 思维 、 观念、 理解是 自主的 。 不受人 的生理 和物
结构 的复合体 , 其内在结构可以是命题 性的 , 意向图式性 的 , 也可 以通过隐喻投射和借代投射建立起来 。在那些没有清 晰
可辨 的概念之先 结构 的域 。 尤其是抽 象域 . 我们通 过隐喻借 来此种结构 。这样一来 , 隐喻就为我们理解那些抽象域提供 了途径。经验主义因此特别重视隐喻对 人类认知体系和语 言
言符 号不是对应 于客观 的外部世 界 。 而是与认知参 与下形 成 的概念结构相一致。意义与推理也是基于以上概念结构与认 知模式 :4 思维具有完 型特征 (ett rp re )学 习和记 () gs lpo ets , a i 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 . 而不是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 。
理环境 的制约 , 人类心智 是脱 离主体的 , 验的 , 超 不依赖认 识 主体 的身体经验及其 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
近年来 , 随着认 知科学研究 的深入 。 类学 、 人 心理 学 、 语
言学等对 “ 概念范 畴”cn eta ctgr s进行 了广泛 和深 (o cp l aeo e) u i
浅谈艺术、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
![浅谈艺术、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14a7344fe4733687e21aa64.png)
艺术、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艺术的真谛。
艺术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等都是艺术。
通俗地说,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和情感是难以用一般庸常的口头言词来表述的,所以,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人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语言可以是一种文字,可以是一种音乐,可以是一种画面,可以是一种肢体动作,可以是一种经过人们加工赋予了丰富内涵的物体,还可能有很多种形式。
凡是将人的情感和想像表述到了极致的富有诗意的创造,都具有艺术的禀赋。
艺术本身就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展。
艺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提升了人们的情趣,扩展了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与性情。
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从中国艺术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以诗书礼乐作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孔孟哲学深深影响了艺术。
孔孟哲学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理性早熟的农业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其基本精神。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温柔敦厚、和谐圆满为审美理想的古典主义艺术文化模式。
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感叹和认识,最初是通过原始的歌舞、祭祀等艺术活动来表达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内涵着一种悠悠的“形而上”哲学情怀。
这种艺术追求,也成了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坚实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但是,艺术的辉煌灿烂植根于人们思维发展进化的基础之上,它随着人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及深度的发展而发展。
浅谈哲学的科学思考,科学的哲学视角——略谈科学哲学史_哲学就是哲学史
![浅谈哲学的科学思考,科学的哲学视角——略谈科学哲学史_哲学就是哲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986cf20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3.png)
浅谈哲学的科学思考,科学的哲学视角——略谈科学哲学史_哲学就是哲学史自古以来,哲学思考就和科学活动有着密不可分或者说是相互交涉的关系。
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交涉都是微不足道的。
直到20世纪科学革命的出现,才真正打开了哲学的眼界,使它走出了对于宇宙、存在、意识等的终极思考。
也使科学家们不得不开始对自身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哲学思考。
这是一次伟大的思维方式的革命。
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科学哲学作为一门新的哲学便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孔德、穆勒、斯宾塞、马赫等人为其代表的实证主义开始,经历了作为前者的继承与发展的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再到波普尔和拉卡托斯为代表的证伪主义,然后是科恩为其代表的社会历史主义。
便是简略的科学哲学的历史踪迹。
一、引言:还得从康德说起康德在1783年发表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单从题目来看,它旨在强调形而上学发展的可能具有的科学内涵或者说科学方法。
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它是对这部著作的总结和说明。
从而可以看出《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巨著中浓浓的科学味。
这篇序是我们能够理解该巨著的极其重要的辅料。
它从理性批判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上指出了对理性批判的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对它进行批判。
它从数学、自然科学如何成为科学的这一叙述点的切入,指出哲学即形而上学应效仿自然科学。
《纯粹理性批判》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使陷入困境的形而上学实现一次革命。
如何实现呢?革命的路标在何处?经过对历史上成为"科学的"的学问反思和追寻,康德首先把逻辑学排除在外(尽管逻辑学最先成为了"科学的")。
最后得出结论"必须到那些所谓真正的、客观的科学里去找"①便是数学和物理学。
第一个论证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的人的作图引来了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
他巧妙地抽掉了它的内容,它的意义,它的概念,它的质料等一切"非几何的"(几何外围的)因素。
用索绪尔能指/所指理论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来看,它抽出了所指,只剩下了能指。
1"当伽利略使一个由他自己选定重量的球体滚下斜面的时候;当托里拆利让空气拖住一个他预先设定为与他所知道的一根水柱的重量相等的重量时;、、、、、所有这些科学家心中都曾闪过了一道光"②二、哲学的科学视角:孔德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哲学思潮。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fbac9fad51f01dc281f1e1.png)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
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
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
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
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
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
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77778a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3.png)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一、设计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意识现象的认识及其成果.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人类一切认识的过程及其成果。
设计是从人类需求出发,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是协调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是解决问题构思方案的过程.柳冠中强调:设计应被证实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设计是一种探寻满足需要的视觉化活动,这是从设计论的角度回答设计,需要是设计的目的,决定着设计的功能,满足是设计的目标,设计的特征是探求设计化活动。
该定义揭示出设计的属性:设计是一种探寻活动,目标搜寻活动,创造活动和问题求解活动;设计目标遵循满足原则;设计来源于需要,需要是设计的动力和源泉,需要解决着设计,需要是设计之母;设计的特征是视觉化,设计与设想不同,这种视觉包含了文字,符号,草图,图样,模型,动漫,计划,方案等。
设计目标是表现设想,指导生产,设计是一种设想信息视觉化的过程;设计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实践活动,是设想之后和生产之前的活动.总之,设计和哲学都是思想的产物。
只不过设计可以由多人来完成,也是可以创新的.而哲学是有社会限制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只能有一种统一哲学。
因为他们是两种思想产物,所以,设计理念会有一定程度基于哲学,而设计的产物又会反促进新哲学的形成而达到社会的转型.二、哲学对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思想是设计的灵魂,文化是设计的最高体现。
”设计师的设计构思过程是思想活动的过程,设计作品的呈现则是思想的最终呈现。
设计作品的流通,是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思想交流。
思想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思想,作品就会枯竭,没有生命存在的意义。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思想的最高体现、精髓所在,是属于联盟人类社会的第二空间——精神领域。
设计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是属于人类社会的第一空间——物质社会。
语用学与哲学
![语用学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5ebc0445f0e7cd185253648.png)
语用学与哲学作者:董琳来源:《卷宗》2014年第09期摘要:语用学属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实用主义哲学。
语用学思想的发展与哲学的演进历史地结合在一起。
语用学思想在哲学研究中的出现满足了解决哲学难题的需求,与此同时,语用分析方法的借鉴也促进了语用学思想的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语用学与哲学的关系和西方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思想。
关键词:语用学;哲学;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1 引言哲学家对语言的关注渊源已久,从远古时代起,哲学问题就与语言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罗素(1983:68)所言“:语言也像呼吸、血液、性别和闪电等其他带有神秘性质的事物一样,从人类能够记录思想开始,人们就一直用迷信的眼光来看待它。
”塞尔(Searle,1971:1)也说,语言哲学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
我国先秦诸子最早谈及的语言哲学问题是“名”和“实”。
对语用的洞察自古希腊和我国的“名”“实”起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当中。
(刘宓庆,2001:1)。
语用学思想的发展与哲学的演进历史结合在一起。
语用学思想在哲学研究中的出现满足了解决哲学难题的需求,语用分析方法成为哲学家可以有效使用的语言分析方法之一;与此同时,语用分析方法的借鉴也促进了语用学思想的发展。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明确提出“语用学”这个术语,并指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其后,经由卡纳普、希勒尔、奥斯汀、格赖斯和塞尔对语用学研究对象、指示语理论、会话蕴涵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为一种符号和哲学的语用学学科含义越显明晰。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意味着语用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规范,并受到哲学、语言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
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成果包括: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1995年托马斯(J.Thomas)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论》,1996年尤尔(G.Yule)的《语用学》,1999年维索尔伦(J.Verschueren)的《语用学新解》等。
论语言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地位
![论语言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075f674be23482fb4da4cde.png)
论语言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地位作者:仝安琪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4期【摘要】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一种语言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哲学的定义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是指人们对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质疑和反思。
因此,语言哲学就是以语言为对象,以分析和解释为方法的交叉学科。
语言学、哲学、语言哲学三个概念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本文将从阐述三个概念入手,结合西方语言哲学发展进程,分析语言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语言学哲学语言哲学引言从表面上来看,语言学与哲学分属于不同的两学科,两者相差甚远。
但是因为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所以哲学的研究必须要通过语言才能完成,哲学的问题必须要通过语言才能进一步思考,因此,二者的关系又是难舍难分。
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加深要追溯到20世纪初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从语言哲学的转向到现代语言哲学的产生促使着语言与哲学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一、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索绪尔曾指出:“语言学的研究基础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所有表现形式所构成的,不管是开化的民族还是未开化的民族,不管是上古时代、古典时代还是衰微时代。
在任何一个时期,不仅要注意正确的使用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的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语言学家的任务就应该更多的关注书面文献,因为只有书面文献才能让人类认识过去的语言和远方的语言。
语言学的任务是首先对所有能接触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和整理,尽可能的重塑这些语系的母语;其次在这些语言中寻找永恒的并且可以起作用的元素,整理并概括出一般规律;最后要明确自己的界限和定义。
”。
一些人曾质疑索绪尔的观点,他们甚至认为语言不算一门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学科,他们只把语言认为是一种日常交际的工具和手段。
现在看来,这些言论显然是错误的。
语言虽然只是交际媒介,但是却可以作为一条途径,人类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大脑的运转规律;了解儿童如何学习语言;认识到不同地域语言差异的原因。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53a72cfde009581b6bd9ebfd.png)
语音学
词汇学
词形学
语义学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索绪尔最先提出可以建立一门符号学 semiology,对所有种类的符号进行总括研究, 美国的莫里斯借鉴了这个想法,创建了符号 学。
也因为语言比其他符号有更大的任意性, 因此语言学是符号学最最学是什么?
广义地说,语言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现 象研究的观点和理论,是分析哲学的一个 支派或变种,因为其所用的方法是对语言 进行逻辑分析,是以现代数理逻辑的运用 为基础的。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 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哲学
语言 学家
语言学哲学
数学哲学 物理哲学 经济哲学 ● ● ● XX哲学
语言哲 学家
语言 规则
必然真理
一门学科的形式化程度越低,它越可以和哲学互 通有无,如物理,钻木取火,原子弹。
语言学家旨在研究语言内部结构和规律,直到掌握 甚至制造语言,语言哲学家从理解语言机制到理解 世界,探索的不是语言的道理,是世界的道理。哲 学家可以从各学科汲取营养,但和其他学科相比, 语言是更贴近的一个领域,哲学无法从高度形式化 的科学中汲取多少营养。语言哲学不得不亲近语言 学。
语言哲学与语言 学
Fri Nov 28th
语言哲学是个么?
语言学是什么?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 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 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 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 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 直接现实。
一种以语言分析作为哲学方法 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或思潮。 主要包括逻辑经验主义和日常 语言学派,也包括批判理性主 义。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 不属于这些支派的分析哲学家。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浅谈传统哲学对语言学的指导作用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浅谈传统哲学对语言学的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217922cfc789eb172dc82f.png)
2 格 莱 斯 合 作 原 则 ( o ea v rnil 的提 出 c p rt ep icpe o i )
合 作 原 则 ( o ea v r c l)是 由美 国哲 学 家 格 莱 斯 c p r i pi i e o te n p fa lG ie P u r 1于 1 6 年 在 哈 佛 大学 的一 次 讲 演 中 提 出来 的 。 c 97 这
语 言 学 文 章 编 号 : 6 2 1 7 ( 0 10 — 0 1 0 1 7 — 5 8 2 1 )4 0 2 - 2 康 德 不 是 在 主 体之 外 则 是 在 主 体 理性 自我 本 身 来 建 立 自己 的 范 畴 体 系 , 认 为 范 畴 不 是 经验 概 念 , 不 是 把 范 畴 看 成 是 “ 赋 他 也 天 观念” 。康 德 认 为 范 畴存 在 于认 识 主 体 的 判 断 逻辑 功 能 中 , 给 并
出 了下 列 范 畴 表 : ( ) : 、 、 ; 2 质 : 在 性 、 定 性 、 “1量 一 多 全 () 实 否 限
中图 分 类号 :G6 2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哲 学 与 语 言 学 作 为相 互 伴 生 的重 要 研 究 学科 , 相 促 进 中 , 在
共 同发 展 。海 德 格 尔 “ 即 是 思 ” 彭 富春 , 9 1 6 的 观 点 , 诗 ( 19 :) 阐述 了两 者 同 出 一 源 的重 要 意 义 。随 着 当 代 哲学 的语 言 学 转 向 和后
第 8卷 第 4期
Vo. N . 18 o4
读
与
写
杂 志
21 0 1年 4月
Re nd W rt roAp i 0 1 r 2 1 l
西方语言学派的哲学渊源
![西方语言学派的哲学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36514a7b7fd5360cba1adbfe.png)
uralists) , 他们认为一个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之间
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也就是说词是大 自然创造 的, 词天然 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另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的“ 惯例派, " (conventionalists) . 亚里士多德在《 解释 篇》 中说: “ 语言形成于惯例, 因为名称没有天然产生之
471
. 哲 学
欧洲东方学家对梵文进行深人的研究, 结果从根本上改变 了学术界对语言的观点。因为梵文几乎与西欧所有的语 言都密切相关 , 这促使了人们对各种语言的历史及各种语 言的语音、 词的构成和句法进行深人的比较研究, 引发了 一场研究语言学 的热潮。而 自 19 世纪中期 以来, 由于社 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也极大地促进了哲学 自 身的发展 。在西方哲学领域开始 出现哲学的“ 第三次转 向”即由对认识论的考察转向对语言的研究, , 语言哲学成 为热门话题。语言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先是在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比较基础上诞生了历史比较语 言学, 使语言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后来, 由洪堡特、 索绪尔等人开创 的现代普通语言学使语 言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 甚至还深深地影响着后来 哲学思想的形成。随着语言哲学的出现, 大量的哲学家和 语言学家加人到语言研究的行列, 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以 及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
Linguistics is scientific study on the structure, ways of func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its o r ig i c a n be t r aced b ack t o t h e ancien t G r eece. T 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1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hilosophy. The n development of positivism philosophy brought about experimental ling u is t i cs and historical comparison linguistics ; the prevalence of experimentalism philosoph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 the fresh rising of rationalism philosophy in the 1950s brought about the birth of Chomsky 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 moreover , the rising of experience philosophy , cognition philosophy, s e m a n ti c s , pragm at ics and other new linguistic schools in the modern times inevitabl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 n c i e n t philosophy. Key words , linguistics ; philosophy; western linguistic schools
语言分析与哲学的方式
![语言分析与哲学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861965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3.png)
语言分析与哲学的方式目录一、语言分析概述 (2)1. 语言分析的定义与特点 (3)2. 语言分析的发展历史 (4)3. 语言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6)二、哲学与语言分析的关系 (7)1. 哲学中的语言问题 (8)2. 语言分析在哲学中的应用 (9)3. 语言分析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相互影响 (11)三、语言分析与哲学的基本方式 (12)1. 逻辑分析 (13)(1)逻辑分析的定义与特点 (14)(2)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应用 (16)(3)逻辑分析方法与技术 (17)2. 概念分析 (18)(1)概念的定义与分类 (19)(2)概念的逻辑结构分析 (20)(3)概念在哲学中的作用 (21)3. 语义分析 (23)(1)语义分析的定义与目的 (24)(2)语义分析的层次与方法 (25)(3)语义分析与语境的关系 (27)四、语言分析与哲学的主要流派 (27)1. 分析哲学 (29)(1)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 (30)(2)分析哲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 (31)(3)分析哲学与语言分析的关系 (32)2. 现象学 (34)(1)现象学的起源与发展 (35)(2)现象学的核心思想与方法 (37)(3)现象学中的语言问题 (38)3. 存在主义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中的语言问题探索 (39)一、语言分析概述语言分析从结构层面入手,探讨语言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包括词汇、语法、语境、语调等各个方面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哲学视角进一步拓宽了语言分析的视野,引入了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和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言分析在哲学领域的应用,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深层思维逻辑和认知结构。
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分析关注语言和现实世界的联系,语言不仅仅是抽象符号的组合,更是反映现实世界的媒介。
通过语言分析,我们可以探究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这种认识和理解方式如何受到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种分析方式对于理解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825276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5.png)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婴儿能在言语水平上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水平上正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正确推理说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水平上完成这个推理活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生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存在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人类发生学家观点相似;人类发生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以前就能制造工具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3.语言决定思维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4.思维决定语言前苏联学者的观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左,认为思维决定语言;通过对类人类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思维决定语言的论断;我国学者秦勤也认为“尽管语言确定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主要是思维决定语言;”三、语言与思维共存共进1、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即“现实—语言·思维—现实”;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在语言存在之前已经存在,通过现象表现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能从偶然性表面中找出必然性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编码,语言对于第二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是用码,也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英国语言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定义:“码”是最重要的形成条件是能重复使用,服从一定的规则,灵活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动物的叫喊声没有以上特征,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语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不表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语言符号;日常生活中,因为太平常、太习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思维的伴随,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复杂问题或学习外语时,我们常常在内心先用方言或本民族共同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2、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之间血与肉的联系就不用进行展开论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语言;作家主要是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但他不仅用语言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而且在建立和发展形象体系时,用语言把形象确定下来,加以定形;通过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形象深化、概括化、典型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感染人;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现实中下层民众的综合体,作者通过阿Q这一具有个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塑造出来了;图画和音乐用色彩、线条、声音等物质材料表现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分析、缺少同其他形象的连结,因而缺少概括性,很难形成逻辑严密的形象体系;这些物质材料要转化为语言,才能表现清晰的思想;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述的,“而音乐,虽然人家认为是普遍的语言,究竟不是普遍的;应当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能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所以图画、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辅助工具,画家和音乐家不可能单独用色彩、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3、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依赖于语言,并不是指思维一定要和外部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事实上,只要不是在表达过程中,思维就并不需要使用严格规范的外部原因呢形式,而常常使用内部语言;科学实验早已论证:沉思默想也必须凭借存储在脑中的词语和句子,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活动;至于人在说话之前,必须预先料到所说的内容,也表明思维不可以离开语言而存在;内部语言是不连续的、不完整的;思维中许多规则和关系被当做是不言自明的,所使用的语言较少为严格的语法规则所限制;外部语言是实际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它必须让人听明白,说话人必须运用语言中最明确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内部语言的思维活动转移到外部语言的思维表达时,往往不能直接对等的交换,而需要进行一番充实、完善,并用合格语法将其组织起来;一旦没有做好这种语言的转化和加工工作,就会产生“词不达意”“语塞”等情况;这些现象不是说明思维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而只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衔接不当;婴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较早地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并掌握其含义,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活动,这时他们使用的是内部语言;但儿童要转晚些才能准确地用外部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由此看来,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智力水平先于语言水平并不正确,只不过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能力先于运用外部语言的能力;人们在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4、从人类的生理机制上讲,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科学提出了脑功能定位说,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就有独立的功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能力和说、写、读、逻辑运算等抽象能力主要存在于左半球的神经网络连接之中;而空间图形的识别、音乐才能、情绪表达等形象思维能力则主要存在于右半脑球的神经网络中;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同属于一个大脑半球;聋哑人和失语症人,在丧失语言能力后,仍有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大大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把握和理解那些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抽像的无形的理念事物他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这足以证明:语言和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是同时共存的;人的思维的表现离不开语言,语言的组织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以用洪堡特的这样一句话总结:“语言是思想赖以成形的器官,智能活动全然是精神的,它是深刻的内在,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流逝过去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它通过声音而在言语中外在化了,变成一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东西;因此,思维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思维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George Yule在探询语言起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直立行走开始而改变其前肢的作用;声道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牙、唇、舌、喉出现的生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能力;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工具及语言的使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同伴合作,经过漫长的进化便出现了人类交际;人类由此开始使用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Yule的上述观点同样可以证明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也相互制约;。
陈嘉映从语言学着眼谈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陈嘉映从语言学着眼谈哲学与科学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af55524bcd126fff7050b85.png)
陈嘉映从语言学着眼谈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来自上外——思索讲坛5月16日晚6点,在图文西厅,被称为“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陈嘉映先生为上外学子们带来了讲座——“从语言学着眼谈谈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陈嘉映先生以风趣的言语、温柔的语调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上外学子一探“语言”与“哲学”“科学”中的奥秘。
两个小时的讲座内,听众们全神贯注、获益匪浅。
以八卦比照学问与智慧讲座伊始,陈先生以“八卦”对比“学问”来切入主题。
他指出,八卦和学问都是指知道很多事情,却显然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八卦是零散而琐碎、不成体系的,而学问却是通过道理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其次,由零散和系统延伸可得第二个区别:八卦多半是关于当今当前的事情,而了解古代的事情就往往被称为有学问。
这不是厚古薄今,因为我们总是零星地“撞”上当今世界的信息,耳听目观到的全是片段式的信息;但历史的、过去的事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是无法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碰到的,想要了解只有找到相应系统、然后渐渐深入下去,这必然就成为了一种积累和学问。
陈嘉映先生风趣地说道:“不负责任地说,我觉得,学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引来场内听众附和阵阵。
谈及哲学和哲学家的起源,陈先生说,“士是最早的哲学家”。
在史前时代,没有一个哲学者、士,或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
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是那些能征善战的,能攻城略地或是保卫家乡的人。
而士这个人群,最早接触到宫廷中流出的文化,他们是自由的研究者、自由地追求真理。
当士这个人群兴起的时候,我们的人类历史就有了一个新的亮点——智慧。
但是在当时重的是实践智慧——在生活中特别有智慧的人。
而今天我们比较看重的是通过学问获得智慧。
哲学的智慧不等于禅的智慧,也不是实践者的政治智慧,而是一种通过思考、通过学问获得的智慧,既可以理解成对智慧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学问。
哲学智慧和学问链接得非常紧密。
陈先生对“学问”与“智慧”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所做的深入浅出辨析,让这些以前看来艰涩或是困扰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明了而充满趣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学与哲学的联系
摘要: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学,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指研究语言所采取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二指语言研究也应该采用哲学思辨形式,富有逻辑性和可验证性。
本文重在强调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当代语言学各流派大多可归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派别。
这两大派别最外在的差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方面。
究其根本,二者的分歧多出自对语言的本质看法上的不同,或者说是语言观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把语言看作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还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负载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
关键词:哲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客观主义认知观,本质在于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是超验的,不依赖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以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仅是以映射的方式被动地反映现实。
这种认知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符号与其意义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看作抽象符号的算法操作。
客观主义认知观的背后的形而上学也是客观主义的。
普特南将它称作“形而上学现实主义”,他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实体构成的,他们有着固定的特性,特性间存在着在任何时刻都一成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体系与心智无关,即独立于人类的理解之外。
这种状况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客观主义范式本身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主流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近几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
功能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主义范式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能力。
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
人类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
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
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
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社会文化交际的等等属性。
形式主义重点在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和特征的刻划上,在取材上注重内省的、理想化的语料,并用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的形式化规则表述出来;功能主义则主要着眼于语言构造中的功能因素,注重自然、实际的语料,重视语义、语用、话语的分析,并将形式上的规律诉诸于非形式化的合乎直觉的外在解释。
从理论上说, 语言学与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 彼此之间相距甚远。
但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 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 因此,两者关系又是如此之近。
20世纪初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及其对人文科学的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 不管是未开化的人的还是开化民族的, 是上古时代、古典时代的还是衰微时代的。
对每个时期, 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的表达形式。
不仅如此,言语活动往往不是人们所能观察得到的, 因此, 语言学家就应该注意书面文献, 因为只有书面文献才能使他认识过去的语言或远方的语言。
语言学的任务是:(a)对一切能够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它们的历史, 那就是, 整理各语系的历史, 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b)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 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c)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
不仅如此, 他还提出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
由此, 索绪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语言学理论。
人们可以质疑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与方法,提出异质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但是不可质疑的是语言学学科确立。
一门新学科形成的标志, 就是理论家们提出了独立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当然, 提出了独特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还不标志着这门学科已经成熟, 衡量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准就是这门学科是否形成了系统的范畴。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语言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人们已经有可能总结出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语言比较的研究已有可能。
语言学研究要总结的是所有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对一种语言系统的研究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尽管每种语言系统千差万别而
且世界上的语言系统林林总总, 但是它们之间仍是有共同规律可寻的。
语言学研究就是要总结出这些共同规律,并以此进一步促成不同语言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语言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决定因素,即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西方哲学研究中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争论,这种对立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语言研究中,也反映在语言研究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上: 一种是通过可观察到的语言用法从外部对语言进行研究; 另一种是把语言看作人的天赋才能的一部分,看作人类理性的表现,从人类心智内部研究语言。
当前流行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既具有经验主义的成分,又具有理性主义的成分。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它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都是以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片断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把握其中的规律, 而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中的一般规律。
当然, 哲学又不同于神学,神学把握世界总是以直觉或某种信仰为基础, 而哲学则坚持彻底怀疑论的态度, 在肯定世界存在的前提下, 用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求世界的规律。
哲学相信具体科学但又超越具体科学,它不满足于具体科学对世界部分问题的思考, 但又相信并依赖于具体科学,一旦具体科学发现证伪了某种哲学理论, 哲学又会在事实与理性推理的基础之上重新寻求世界的规律。
语言学以其独特的内含深深地影响着哲学的研究。
首先, 语言以其作为哲学思维无法逾越的工具影响着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老子早就有言“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道常无名” , “道之出言,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其次, 语言以其特有的结构影响着哲学家的思维。
哲学是不断“反思”的学问, 可哲学家的反思却离不开语言。
哲学家必须要用语言来思考与言说, 而在用语言的过程中他就不得不服从语言的规则。
也就是说, 语言的规则内在地制约着哲学家的思想, 它既可以成全哲学家也可以限制哲学家的思维。
当然, 哲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更是不能低估。
一方面, 哲学研究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加大了语言学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 哲学研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批判性的前提与基础。
一种语言学理论研究由于过分沉溺于自身研究的范围,因而可能对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缺乏深刻的认识, 哲学的加人能使语言学家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研究前提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曾说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 物理学或生物学科学及其他学科的成功都建立在某种程序上的, 这种程序类似正常
儿童发现语言结构的程序。
这个程序应该在最初的限制基础上, 在可能存在的理论分类的制约基础上得以完成。
如果最初人们就不知道只有某种材料可以通向理论, 那么任何归纳法都无从谈起, 材料可以把你引向任何方向。
科学自行汇合和进步的事实说明起初的限制和这些结构都是存在的。
另外, 语言学的哲学研究还能使语言学家清晰地看到语言学研究的现实价值。
语言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返回生活, 为生活服务。
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是语言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为人是通过语言与他人、社会和世界打交道, 语言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作用, 它还可以完成一个命令、提出一个话语、形成一种霸权等等。
也就是说, 在语言与人、社会的关系上, 语言不但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功能, 还有着本体论的功能, 它促成或制约着某种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社会发展。